鼓樓區 : 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福州市區 : 南通 [顯示全部] : 中國 >四川 >成都 > 西禪寺
顯示地圖
目錄
《西禪寺 Xi Chansi》
詩人: 喻良能 Yu Liangneng

西禅寺
西禅寺
西禅寺
西禅寺
西禅寺
西禅寺
  修廊千柱壓城陰,山並廬山勝二林。
  六月檐楹無暑氣,四時山水有清音。
  鳥飛不盡上方遠,鯨吼希聞別院深。
  更欲題詩發佳境,泮林講說總關心。
No. 2
西禅寺
  1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巍峨而壯觀。古剎大門坊柱上鎸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古寺距格城中心約1.5千米,原為王霸仙人修道的場地,到了唐代鹹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宋代《三山志》記載:梁時有王霸在怕山修道,隋末廢記,唐觀察使李景溫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130餘年歷史了。步人大坊前,石坦廣阔,佛殿齋堂在鬆林和荔枝樹掩映下,自顯園林藝術和佛地風韻。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觀音閣以及客堂、禪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築36座,占地7.7公頃。放生池的九麯橋有似江南園林格局。在拱橋上觀賞景緻,塔影湖光,紅梅翠竹,與數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樹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園”遺,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遠閣,是歷代名傢應邀映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韻事,其中有清代朱彝尊、吳震、查慎行等《詠荔》聯吟和黃宰田的“荔支風點佛憲燈”傳世,廣布佳話。30年代作傢鬱達夫的《西禪唆荔》,以“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名句,轟動一時。西禪寺荔枝詩會,形成禪地的獨特文化氛圍,馳名遠近。
  順着林間石砌南道,入山門,步進天王殿,穿廊歷廡,來到大雄寶殿。這裏佛相莊嚴,畫梁雕棟,尤增金光輝煌:大柱刻有一副楹聯:“寶剎鎮怕山,溯當年初闢荊棒,七源通鬥極;法輪轉瀛海,喜此日重裝竜象,上方鐘梵迦陵。”署名“三品卿銜候補道淡水林維源敬題”。林維是清代臺灣巨富,居淡水縣。殿後通嚮法堂前庭,埕地清,花叢幽雅。右有一株荔枝樹,盤根錯節,高不過3米,粗於則雙臂難摟,標名“宋荔古跡”,非同凡品。對峙在左側的一株唐代慧棱禪師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幾年前已枯毀。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首次訪遏時,題詠一絶:“百柱堂空觀劫後,千年象教話當時。禪師會得西來意, 引嚮庭前看荔枝。”歷經“文化大革命”的“劫後”,衹見“百柱堂空”的初復景象,叢生百慨。
  出了法堂,繞過後墻,新建一座華嚴三聖佛殿,與西禪古寺3殿坐落在一個中軸綫上。佛憲新鑄3尊大佛,左殊騎獅,右普賢馱象,形象逼真。從這裏左行幾十步,便進玉佛樓,徑登階石,步入觀音閣。閣廳正中新塑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佛像,純用黃銅鑄成,重達29噸,為全國僅見。閣前玉佛樓,柱刻:“宏法大雄,勝跡重開存宋荔;安禪貞志,空門高諷隱詩僧。”概述“勝跡重開”的艱辛和“宏法大雄”的盛況。重修古寺的詩僧梵輝,著有《福建名山大寺叢談》、《西禪古寺》等書行世。樓內有兩尊玉雕佛像,全由海外僑胞捐贈。一在樓下,坐佛,身高2.3米,為釋迎牟尼正面坐像;一在樓上臥佛,身長4米,重10噸,為釋迎牟尼臥像,居全國最大的玉佛之一。 附近還有一座藏經樓,藏有清康熙御筆的《藥師經》、刺血繕寫的《法華經》等,屬於珍貴文物的經捲。
  順着階石,穿過花庭甬道,來到新建的報恩塔前。這座以現代建築材料施工的高塔,高67米,15層。塔內設8廳,外造9廊,仿古建造8角飛檐,屹立突兀,為國內最高的石塔。塔旁新築一座羅漢閣,塑有500羅漢,各具神態,栩栩如生。
  西禪寺有白龜吐泉的遺址、唐代開山祖師懶安禪師塔內真心銘碑、五代慧棱法師塔、唐代七星井,還有弘一法師放生池碑......都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海外新加坡雙林寺,馬來西亞擯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廟、觀音寺等寺院,都屬西禪下院,至今仍由西禪寺派僧常住管理,所以說這裏是福州與東南亞一帶文化交流的窗口,每年許多國外高僧信徒登臨參遏,又成古剎與衆不同的一大景觀。
  2福建西禪寺
  西禪寺坐落在福州市西郊怡山鳳尾村。寺的大殿坐北朝南,寺的頭門卻坐西朝東。整個寺廟占地100多畝,規模宏偉,居福州五大叢林之首。
  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客堂、禪堂、方太室、念佛堂、庫房、齋堂、明遠閣、鐘樓、鼓樓、玉佛樓、觀音閣、報恩塔、新念佛堂、上客堂、海會樓等四十多座建築物。還有華嚴三聖殿、五百羅漢堂、天後宮等尚在建設中。整個寺廟廊廡廣阔,園林遍布,荔枝樹數百株環繞其間,小橋緑水,清幽古雅,是福州市一大名勝。
  據宋代淳熙年間梁剋傢《三山志》載:“梁時有王霸仙人在怡山修道。”據傳說,怡山是“飛鳳落羊”的一塊福地,是煉丹士王霸居所。後來王霸在皂莢樹下“蟬蛻而去”,羽化成仙。接《福建通志》載:唐貞元中,觀察使李若初登城樓望見有五種色彩的雲在王霸住所上嚮天上飄去,於是就在原址上建衝虛觀祀之。唐鹹通八年(公元867年)觀察使李景溫延請長沙懶安禪師來此興建佛寺。兩年後改名清禪寺,不久又改名延壽寺。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改名長慶寺。後遭戰亂破壞,唯大殿、藏經閣、法堂、西僧堂尚存。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復建。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敕號“怡山長慶寺。”請順治七年粵東空隱禪師來訪懶安舊跡,巡遠佟國鼎延請住持,捐金重建,未幾復馳。清光緒間,微妙禪師,渡洋募金,興廢舉墜,今之殿宇田園,皆其遺澤,寺周圍垣內地一頃餘,垣外同。福州舊時東西南北四郊均有禪寺,而長慶寺在西郊,故俗稱“西禪寺”。
  抗日戰爭期間,西禪寺被日軍飛機炸毀,後由該寺監院證亮等以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各地的下院積極募款修復,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佈局。
  十年“文革”動亂,西禪寺再次遭劫,佛像全部被毀,殿堂被占無餘。1979年,省、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西禪寺纔得到重新開放。1982年國務院正式批準西禪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海外華僑聞訊紛紛回國朝覲,談禪、清禪、法禪、成雄、達賢、李光前、李成義父子,以及鄭格如居士及其子郭鶴年、郭鶴舉等為修復各殿堂慷慨解囊,並創建了玉佛樓,修建了報恩塔,使西禪寺的規模得到擴充。
包含詞
西禪寺村廣元西禪寺早登西禪寺閣
遊荷溪西禪寺南歸宿營西禪寺早登西禪寺閣王建
和尚善西禪寺衝虛宮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