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奎星閣投訴電話德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838-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奎星閣位於德陽市羅江鎮南街。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嘉慶二十年(1815年)全面維修。此閣造型獨特,精美別緻,四面獨立,為方陣塔式,通高20米,連底共5層。底邊長寬均為15米,各3楹,中楹寬5米,原為十字通道。四角各有5根大柱。底層高5米,以上各層逐漸遞減。從第二層起每層正面均為牌坊式,中楹高於兩側,錯落有序。中楹門是匾額,柱挂楹聯。屋頂為八楞脊供,寶頂用朱砂、緑玉、景泰藍等彩色瓷雲瓷瓶疊壓而成,用鐵鏈四面牽引。脊楞用青色磚雕砌成,檐角高翹,獸頭口含銅鈴。全閣均為木結構,外用朱漆,畫棟雕梁,十分華麗。每層樓都有樓梯上下通達,樓中陳列古今名人字畫、花卉、盆景。登至五樓,憑欄俯視,羅江容貌,盡收眼底;遠眺鎮郊,山水環抱,令人心曠神怕。 |
|
“奎星”是何意?據古書載,它是天上28宿之一,最初在漢代《孝經援神契》緯書中有“奎主文章”之說;東漢宋均註:“奎星屈麯相鈎,似文字之劃。”由此後世把“奎星”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為主宰文運與文章興衰之神。歷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奎星”,但麯阜孔廟的奎星閣卻名奎文閣,專門收藏歷代帝王御賜的各種書籍和墨跡,原名“藏書樓”。藏書樓在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建時,易名為奎文閣,此後興起建“奎星閣”,以崇祀之風氣。所以在衡文選拔人才的封建社會,奎星閣總是建在文廟之旁,後又把“奎”化為“魁”。
奎星閣又名奎閣、魁星樓等,奎星閣內塑有一個鬼形的神象,一腳嚮後蹺起,形如“魁”字的大彎鈎;一手捧鬥,象徵“魁”字中的小鬥字;一手執筆如點狀,以示點中了中舉的士子。這就是傳說的“魁星點鬥”。科舉時代,據說“魁星點鬥”為文運興旺之兆,於是取“魁”字字形的會意,在閣內塑造了這麽個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們對這座“魁星”像畢躬畢敬,每當秋闈開考之前,朝拜者爭往不絶。 |
|
奎星閣現稱魁光閣,奎星閣是夫子廟古建築組群中著名的古跡之一,又名文星閣。它在科舉時代是士子們“奪魁”的象徵,很富時望。它肇建於清乾隆年間,道光時期曾重修,鹹豐時毀於戰火,同治年間再度重建,抗戰期間日軍侵占南京時再次被毀,如今又屹立在秦淮河畔。過去古老的南京城無高樓大廈,因此方圓數十裏內外都可遠望到這一秦淮名勝,成了夫子廟的標志。
犍為奎閣 |
|
犍為奎閣,又名魁星樓,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77年),位於四川省犍為縣縣城南街犍為文廟萬仞宮墻旁邊。係一座三重檐八角形鑽天式木建築,按八邊形佈局於平地上。從底部至閣頂高約15米,分為三層,樓面為木板,每層高約5米,由12根園木柱支撐。中為四根主柱,呈正方形分佈,每柱直徑0.6米;外圍八柱呈八邊形分佈,每柱直徑0.5米;底層中柱間距3米,外圍柱距3米,外圍柱和中柱相距2米佈局如圖: 每層體積由下嚮上逐漸縮小。屋面八角飛翹,均蓋緑色琉璃瓦,每支飛檐下各懸挂風鈴一個。四個彩色瓷獸分臥頂層屋面四方。屋頂為攢尖式寶頂,寶頂由三個園形黑褐色大瓷瓶(最大直徑約0.6米)和一個尖頂重疊而成,高達1.5米。四條鐵索從寶頂拖下,將屋面四個瓷獸分別拴住。閣門上方第二重檐下橫木板上刻雙竜搶寶,第三重檐下橫木板上刻雙鳳朝陽浮雕。每層樓八個飛角檐下斜撐木分別為花草鳥禽木雕。整個樓閣座落在一道青磚八面圍墻之中,墻高4米,每面長5米。圍墻西北角有雕花大門一道,大門項上嵌石一塊,上刻“奎閣”二字。 |
|
奎星閣位於四川眉山仁壽縣城中心地位(在南充也有擬建物),屬奎星街一段。始建於清乾隆重元年(1736年),後毀於戰火,於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1988年將古閣修葺一新,重放光彩。
奎星閣閣基占地196平方米, 基寬14米。由須彌座、閣身、寶頂三部份組成。高29米,為四重檐八面體攢尖式木結構建築,青灰簡瓦屋面,維修後改為琉璃瓦。檐額、瓜頭、撐弓等均精工雕飾。全閣用八十柱,層層設梯,可登頂觀覽全城。底層用八檐柱、八廊柱、八金柱構成主體,其中,八金柱貫通閣身,每層構架迭次嚮內縮收一個步架到第四層,接底金柱則成為檐柱,故另設八根金柱,該金柱在山檐重力下起杠桿作用,將其挑起,使之微微離地,成為"真武閣"式的"懸柱"建築,這是奎星閣的建築特色之一,而奎星閣八面寬度互不相等,又是該閣的又一建築特色。
奎星閣原是封建社會樹立文風,藉以標志文明的建築,現今已成為仁壽縣城的一大歷史景觀,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古建築。登樓四望,仁壽新老城池盡民眼底,令人心曠神怡,與"休閑長廊"遙相呼應,兩相對出,形成縣城景點一絶。 |
|
奎星閣,又名財神樓、鐘鼓樓。位於元壩區柏林溝鎮街道中段。閣高15米,三層樓臺。頂樓有奎星塑像,中樓是戲臺,底層是街道,為蜀北驛道通衢。
閣柱上有一幅楹聯:“奎星志氣衝霄漢;朱筆文光照山川”。橫匾:“文光射鬥”。此樓始建於東漢末順帝時。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設計精巧,翹角飛檐。結構牢固,雄渾古樸。體現了中國式古典建築風格。《葭萌縣志》、《廣元縣志》均有記載。言奎星閣為考取文武生員(亦稱秀纔)聚會之地。歷代各朝均作修繕。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廣元縣知縣周宗翰撰《乾隆壬戌碑記》有較詳記述。
1933年紅軍到柏林溝。在硅星閣柱腳石上刻有“參加紅軍,任起槍來打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等標語。1944年譚××在頂樓壁上書寫了“抗日”兩個醒目的大字。至今字跡清楚。
奎星閣歷史悠久,經風吹雨打一千餘年。至80年代即已嚴重欹斜,有傾倒之勢。1990年經原任鄉長薑玉福領首培修矯正。而今,它不單是當地的勝景之一,也是川北一座保護完好的名勝古閣。元壩區人民政府於1997年8月25日公佈為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
奎星閣位於儀隴縣城東南側竜泉山上,占地不足一畝,依山而建,小巧玲瓏,清幽別緻。公園以主體古奎星閣而聞名方州。奎星閣係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興建、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修的文風閣。這座古建築為六邊形穿投盔頂式閣樓,通高18.6米,上下共分5層,底層面積約為82.3平方米,每角有三根直徑45釐米的木柱構成樓閣的主體房架,各層藻角,有的像竜頭,有的像魚尾,金子尖端懸挂着銀灰色的鐵鑄小鐘,和風吹拂,叮叮作響,幽靜動聽,讓人仿佛有身臨古剎之感。
奎星閣正門直嚮北方,每層六邊,均有天花望板,上面為民間畫師繪製的歷史戲劇彩圖,因日久天長,風霜侵蝕,畫面剝落模糊。1959年夏,縣人民政府曾撥款進行維修,重新在天花板上拗繪了三戰呂布、計取荊州、嶽母刺字、挂帥出徵、木蘭從軍等歷史戲劇畫面;又彩繪了儀隴名勝,如方州夜月、抱樸遺蹤、穿雲路徑、西寺晨鐘、月照凌蔭、立山霽雪、石佛挺秀、紫雲初曉、茶房古洞、團包翠柏、石神仙子等譽滿全縣的風景名勝地。但在十年動亂中慘遭破壞。
1979年,又撥專款維修,在天花板上,再次彩繪《三國演義》、《紅樓夢》、《西廂記》《水滸》等民間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新鑄的小風鐸,又重新懸挂在每衹藻角上,讓和風又送來清脆悠揚的鐘聲。閣身更換上新裝,紅柱黃瓦雕梁畫棟,姿態萬千,絢麗奪目。
現在奎星閣旁新建了奎星亭、南軒、奎星門、鋪設了石梯道,雕了兩尊大石獅,還壘達卡花壇,增設石桌石凳,並在遊人上山的奎星門柱上,書刻了一幅楹聯:“朱總故園隱佳勝;金城新貌顯豐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