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國會大廈門票價格 免費 舊國會大廈建於182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政府建築物。這座由喬治科爾門(george coleman) 所設計與建造的殖民地式建築物昔日是新加坡民主制度下的國會大廈,現已改為舊國會大廈藝術之傢。 舊國會大廈藝術之傢是一個深具吸引力的場所。它展現給您國內外藝術傢所創造的現代視覺藝術、音樂、舞蹈、電影與話劇。走入“時光的長廊”,您可從展覽品中瞭解當年國會大廈的精神、面貌與多個著名人物。可別錯過了竪立在這所雄偉的國傢建築外的銅像。它是暹羅朱拉隆恭國王於1871年所贈的禮物。 新加坡國會已搬遷到附近的國會坊一號。 |
美國國會大廈 United States Capitol |
國會大廈是美國國會的辦公大樓,坐落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市中心一處海拔83英尺高的高地上,此地後被稱為國會山。1793年,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親自為它奠基,采用的是國會大廈設計競賽的第一名獲得者、著名設計師威廉·桑頓的設計藍圖,於1800年落成並開始使用。1814年英美第二次戰爭時,英國軍隊曾將它付之一炬,1819年又重新修建直到1867年再次落成,以後又經不斷修繕擴建,纔達到目前的規模。國會大廈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是那麽命運多舛,可貴的是,它仍能傲然挺立。
從遠處望去,國會大廈是一座巨柱環立的建築物,中間是皇冠形的圓頂式大樓,在華盛頓市內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國會大廈的雄姿。國會大廈是華盛頓的中心點,占據着全市最高的地勢,同時又是華盛頓最美麗、最壯觀的建築。美國人把國會大廈稱為Capitol,把它看做是民有、民治、民享政權的最高象徵。
21世紀到來之際的國會大廈頂端高約94米,南北長約246米,東西寬115米,有540個房間。國會大廈外墻全部使用白色大理石,通體潔白,建築師力圖使它給人一種神聖純潔的感受。整幢國會大廈是一座三層平頂建築,其中央是一座高高聳立的圓頂,也分三層。圓頂上還有一個小圓塔,塔頂矗立着19英尺(約5.8米)高的自由女神銅像。她頭頂羽冠,右手持劍,左手扶盾,永遠眺望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
用白砂石和大理石建築的國會大廈,中央穹頂和鼓座仿照萬神廟的造型,因采用了鋼構架,因而外部輪廓顯得十分豐美,在中心大圓頂的上面,竪有一座19.5英尺高的青銅像——“自由雕像”,頂尖離地有百餘英尺之高,成為華盛頓最引人註目的路標。
這座長達751英尺,寬350英尺的大廈,正中是一個寬敞明亮的大廳,可容納二三千人,大廳四周的墻壁和圓穹形的天花板上滿是記述美國獨立戰爭和歷史上重大事件的巨幅油畫和壁畫——這些作品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畫極為相似,還有林肯、傑斐遜等名人的石雕像,華盛頓總統的雕像居於最正中。大廈的北廂為參議院,大會場內懸挂着一面碩大的美國國旗,旗前面是議長的席位,再前面是記錄席和發言席,美國總統也就是在這裏宣讀國情咨文。大廈南廂為衆議院,衆議院的會場形式與參議院相差無幾。兩院還有小會議廳和國會領袖辦公室等大小540間房子。連結參議院與衆議院的是長廊與雕像廳。在長廊兩旁,意大利的名畫傢把全美國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組成圖案繪成壁畫,蔚為壯觀;雕像廳中有幾十座坐式立式,或銅鑄成或石雕的巨型雕像,它們是美國各州歷任議員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刻像。大廈的四周是草坪和樹林,芳草如茵,樹木常青。
根據美憲法規定,首都華盛頓的建築物都不得超過國會的高度,所以,國會山上的國會大廈成為華盛頓的最高點。站在國會大廈上嚮遠處眺望,華盛頓市的所有街區以此為中心,各種景物盡收眼底。而從周圍看國會大廈,卻猶如深緑色地毯上安放的一座象牙雕刻,玲瓏剔透、凝重而精美。
國會大廈旅行指南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五開放,但如有活動舉行則不開放。
票價:免費。但需在國會大廈西南角的亭子領取,並接受安全檢查。
國會大廈位於華盛頓25米高的國會山上,是美國的心髒建築。國會大廈建於1793-1800年,與華盛頓的多棟重要建築一樣,亦未幸免於1814年英美戰爭的損毀。
戰後重建之後,百年以來,國會大廈由進行了包括1851-1867年的浩大重建工程在內的多次擴建,最終形成了今日的格局。
國會大廈是一幢全長233米的3層建築,以白色大理石為主料,中央頂樓上建有出鏡率極高的3層大圓頂,圓頂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銅雕像。大圓頂兩側的南北翼樓,分別為衆議院和參議院辦公地。衆議院的會議廳就是美國總統宣讀年度國情咨文的地方。
國會大廈東面的大草坪是歷屆總統舉行就職典禮的地方。站在大草坪上看去,國會大廈圓頂之下的圓柱式門廊氣勢宏偉,門廊內的3座銅質“哥倫布門”,質地厚重,其上雕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浮雕,大門內即為國會大廈的圓形大廳。在圓形大廳,可以看到美國政治的縮影。
圓形大廳四壁挂有8幅記錄美國歷史的油畫,而55米高的穹頂上,則是19世紀意大利畫傢布倫米迪及其學生所繪的大型畫作,畫面中心為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華盛頓身側分別為勝利女神和自由女神,畫面中的其他13位女神則代表美國初立的13州。
大廳所立的傑出總統石雕,每一尊都是一個時代。圓形大廳南側還設有專門的雕像廳,其內為美國50州的名人像,合立一堂,是美國凝聚力的象徵。 |
加拿大國會大廈 Canadian Parliament |
坐落在國會山莊的國會大廈是渥太華的標志性建築,由維多利亞女王選址在1866年建成,1915年火災後經過了大規模重建,1927年建成的國會大廈尤其是和平塔與維多利亞時代有很大不同。國會大廈中央和平塔兩側的對稱建築曾分別為首相府和總督府,現已成為衆議院和參議院的議會大廳。國會大廈前點燃於1967年除夕的長明火臺是加拿大建國百年的紀念,加拿大各省的徽章及加入聯邦的日期分別刻於火臺四周。
國會大廈中央的和平塔,是為紀念一戰中所有犧牲的加拿大烈士而建。和平塔主體以砂岩建造,包括頂部旗桿的塔身共高92.2米。在樹立着青銅旗桿的青銅塔頂下,是一座直徑為4.8米的四面時鐘,十分醒目。由於渥太華的嚴鼕和鼕春溫差以及濕氣,和平塔的石壁受到了侵襲,並有石塊脫落,因此在兩年的保護性工程後,1996年對和平塔進行了加固修建。
在維多利亞時代作為鐘樓而建的和平塔,現在塔內依然設有琴鐘,和平塔的琴鐘重達60噸,承襲了17世紀荷蘭與佛蘭德人的鐘樂風格,共有音階各不相同的鈴鐺53個,最小的直徑僅為16.6釐米,重4.5公斤,最大的則重達10160公斤。演奏時樂工以手腳敲擊類似風琴的大鍵盤,使鈴舌敲擊鈴鐺匯成雄渾悅耳的鐘樂,現在還時時能夠聽到。
和平塔中央的紀念館融合了新哥特式和大教堂禮拜堂的風格,其建造也頗費苦心,地板的石料都是取自加拿大戰士曾經戰鬥過的一戰戰場,墻壁和支柱外的裝飾石料則采自法國和比利時,紀念館正中的主祭壇置有包括加拿大陣亡烈士名字的回憶錄。
在夏季上午10:00,國會大廈前的草坪上會有莊嚴的皇傢禁衛隊的換崗操練儀式,在1959年伊麗莎白二世來到加拿大時首次表演的換崗儀式現在已成為世界難得一見的傳統儀式。而從5月初到9月勞工節期間的夜晚,國會大廈則會有免費的聲光表演,通過投射在國會大廈上的清晰畫面以英法雙語講解加拿大的歷史。國會大廈也是7月1日加拿大國慶時盛大的閱兵儀式的舉行地。
景點旅遊提示
門票:國會大廈為免費參觀。
開放時間:9:00-16:30,6月至8月周一到周五9:00-20:30,周六周日9:00-17:30。
旅遊註意事項:國會山莊每半小時有義務導遊介紹國會大廈、國會圖書館等建築。 |
澳大利亞國會大廈 Australia's Parliament House |
國會大廈在山上,山是堪培拉城市的製高點。大廈的頂端是一個81米高的巨型旗桿,澳大利亞國旗飄揚在城邦的最高處。
世界上沒有幾個國會大廈是對外開放的,澳大利亞的國會大廈便是少數之中的一個,所以值得一遊。
大廈是在1988年澳大利亞建國200周年時建成啓用的,之前政府在格裏芬湖邊曾經建有一個臨時的國會大廈,現已棄用了,而由美國設計師吉烏爾古拉設計的新國會大廈,成為了澳大利亞國傢議政辦公之所。
國會大廈額占地32公頃,有4500多間房間和可容納2000多輛汽車的停車場。大廈周圍緑樹成蔭、花團錦簇,處處是花壇、緑樹、灌木和草地,大廈兩邊是庭院和噴泉。大廈內的參議院以澳大利亞北部和中部地區的赭紅色主色調進行,衆議院以澳大利亞盛産的桉樹葉的緑色味主色調進行設計,突出了澳大利亞特色。除此以外大廈裏還陳列着3070件名畫、雕塑、飾精品和照片。在衆多的藝術品之中最為著名的,則是土著藝術傢邁剋爾·吉剋瑪拉·納爾遜的繪畫,畫面描繪的人們聚集開會的場景被10萬塊花崗片鑲嵌的花紋圖案表現在大廈正門的前院中,於國傢、於民族之寓意是深刻的。
這是一座平易近人的建築,卻有着非凡的建築藝術、工藝美術和裝飾藝術,澳大利亞特別的歷史、多元的文化、國傢的抱負便在這座建築之中體現。
景點旅遊提示
開放時間:9:00-17:00(若其間有會議召開,開放時間則會提前),聖誕節除外。
到達方式:堪培拉市內的多趟行動巴士方便搭乘。
其他旅遊註意事項
1、 國會大廈內提供免費的導遊服務。
2、大廈內設有廣播講解。 |
|
德國國會大廈位於柏林市中心,體現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羅剋式的多種建築風格,是德國統一的象徵。由於當時威廉二世的反對,建築上的銘文“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纔被鑲上的。德國國會大廈現在不僅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其屋頂的穹形圓頂也是最受歡迎的遊覽聖地。它不斷更新的歷史映射着自十九世紀以來德國歷史的各個側面。德國國傢統一後,歷時十二年的重建計劃已經改變了德國首都的面貌。這裏一度是歐洲分裂的象徵,現在則是大陸東西兩側的效仿聚會之地。在這個歷史悠久卻又現代化的城市裏,玻璃與鋼鐵摻雜在十九與二十世紀的建築風格中。
柏林的德國國會大廈建於1884年,由德國建築師保羅·瓦洛特設計,采用古典主義風格,最初為德意志帝國的議會。1918年11月9日,議員菲利普·沙伊德曼通過國會大廈的窗口宣告共和國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廈失火,部分建築被毀,失火原因不明。“國會縱火案”成為納粹統治者迫害政界反對派人士的藉口。
二次大戰中,大廈遭到嚴重毀壞。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屋頂,宣佈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61至1971年間,大廈按保羅·鮑姆加藤的設計方案重建。重建的國會大廈對建築進行了簡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廈圓頂部分。這座曾位於柏林墻邊界上的大廈內曾辦有“德國歷史問答”展覽。目前,該展覽遷至德國大教堂中。東西德合併之後,德國聯邦議會决定重新遷入國會大廈。1990年10月3日德國人民在國會大廈前慶祝了國傢的重新統一,同年12月20日,第一屆全德聯邦議會確定柏林為統一德國的首都,國會大廈則被定為德國聯邦議院所在地。1994年至1999年,諾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廈最初的規模為藍本設計,對國會大廈進行了重新修建,建成為一座現代化的議會辦公大樓,新建的穹形圓頂供人遊覽。1994年修復工程開始之前,國會大廈曾成為全歐洲最引人註目的藝術品:Christo 和Jeanne Claude 包裹國會大廈。德國聯邦議院於1998年底遷入國會大廈,1999年在此選舉下一任聯邦總統。現在,曾讓人爭議一時的穹形圓頂已成為柏林城的新標志。
以色列國會大廈
資料暫無 |
|
美國國會的辦公大樓,建在一處海撥為83英尺的高地上,故名國會山。1793年華盛頓親自為大廈奠基,南北戰爭爆發後,有人提議停建該大廈,林肯總統卻堅持要將高280英尺的大圓頂造好。現在,國會大廈的這個圓頂已經成為電視中美國政治新聞報道的最佳背景,圓頂內部是一個可容納二三千人的金碧輝煌的大廳。
大廈的北廂是參議院,南廂是衆議院,兩院各有小會議廳和許多大小房間。此外還有雕像廳,裏面是幾十座美國各州歷任議員的巨型雕像。白色的國會大廈被草坪和樹林環繞,遠看猶如被置放在緑絨毯上的象牙雕刻。
作為權利象徵的國會大廈,座落在緑樹環繞的國會山上。她莊重、巍峨,傲視群雄。如果從高空俯瞰華盛頓 · 哥倫比亞特區,您將不難發現,以國會大廈為軸心,四條放射性大道,把首都分為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四個區域。這種交通分佈狀況,似乎在宣示:國會是首都的中心、是美國的中心。
美國是聯邦製國傢,政權組織形式為總統製,實行三權分立與製衡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和兩黨製的政黨制度。根據分權與製衡的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利分別由國會、總統、法院掌管。三個部門行使權利時,彼此互相製約,以達到權利平衡。
作為美國最高立法機構的國會,由參議院和衆議院組成。參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每州二名,實行各州代表權平等原則。現有議員100名。
參議員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連選得連任。衆議員數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每州至少一名。衆議員總數固定為 435 名,並根據聯邦商務部統計局每 10 年提供的人口變動情況,重新調整各州之間的議席分配。衆議員由直接選舉産生,任期二年,連選得連任。
國會行使立法權,法案經兩院通過後交總統簽署;若總統不否决,或雖否决但經兩院三分之二議員重新通過,即正式成為法律。國會每年要開90天會議,討論審議2500議案,能通過的大約衹有600 個。
作為美國的重要標志性建築,國會大廈伴隨合衆國歷經了艱難麯折的道路。
1793年9月18日,身為總統的喬治 · 華盛頓安放下奠基石,宏大的國會大廈建築工程即告開始。1800年11月21日,參議院遷入大廈的北翼;11月22日整個國會遷入大廈。參、衆兩院在這座大廈首次舉行參、衆兩院聯席會議。1814年8月24日,入侵的英軍一把火焚毀大廈南北兩翼。幸好當夜一場大雨鋪天蓋地,纔沒使這幢大廈完全化為廢墟。1819年12月,參衆兩院遷回重建的國會大廈。1824年10月,國會大廈中央圓頂大廳裝修完畢,並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歡迎儀式,歡迎法國將軍拉斐特。1851年6月,國會大廈擴建南北兩翼,並將拱形圓頂增高擴大。1863年12月2 日夜晚,隨着近 6 米高的自由女神銅像被安上國會大廈的拱頂,代表35個州的35門禮炮轟鳴,國會大廈的擴建宣告完成。從那時起,國會大廈的外觀基本確立,並保持到現在。
國會大廈外墻全部使用白色大理石,通體潔白,給人們一種神聖、純潔的感受。整幢國會大廈是一座三層的平頂建築,其中央是一座高高聳立的圓頂,也分三層。圓頂上還有一個小圓塔,塔頂直立着自由女神銅像。她頭頂羽冠,右手持劍,左手扶盾,永遠眺望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
國會大廈的東階通常是舉行總統就職儀式的地方,從 1829 年傑弗遜總統就職之時到 20 世紀末,大多數總統就職儀式都是在這裏舉行。偶爾也有例外,裏根總統和柯林頓總統均在國會大廈的西階舉行過就職儀式。
國會大廈最引人註目的地方是中央圓形大廳,遊人一般從東門進入。東門又稱哥倫布門,銅鑄的門扇上浮雕着哥倫布的事跡。從東門走進國會大廈即進入中央圓形大廳。內高53米,大廳直徑30餘米。圓形的墻壁上,有8幅大油畫,記載了美國歷史上的8個重大事件。中央圓形大廳的南側,是環立着形形色色人物雕像的雕塑大廳。到 20 世紀 90 年代初,雕塑大廳共有 94 尊銅像和石雕像,其原形都是各個領域的一代英才。
國會大廈內部共有大小房間數百間。值得一提的是原最高法院即那個 1/4 球體狀的屋子。1800年國會在這裏舉行遷都後的第一次聯席會議,1801年和1805年傑弗遜總統在這裏宣誓就職,1810-1860年,美國最高法院就設在這裏。1844年5月 24 日,電報發明者莫爾斯在這裏當着國會議員和法官們的面,拍發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報。
穿過雕塑大廳嚮南走就到了衆議院會議大廳。參議院的會議廳在國會大廈北翼,與衆議院會議廳相對稱,設有100個席位。參議院舉行會議時,在國會大廈的北翼升起國旗;衆議院舉行會議時,則在大廈的南翼升起國旗。911前,國會大廈嚮遊人免費開放。參衆兩院舉行會議時,有興趣的公衆亦可前去旁聽。在恐怖活動的陰影下,出於安全的考量,這一沿襲了多年的傳統已有了調整。目前,國會大廈正在修建訪客中心,以協調開放和安全的矛盾。假以時日,遊客們將又可自由輕鬆地造訪國會。 |
|
- n.: capitol
|
|
舊國會大廈 | 美國國會大廈 | 英國國會大廈 | 巴西國會大廈 | 德國國會大廈 | 海牙國會大廈 | 帝國國會大廈 | 匈牙利國會大廈 | 新西蘭國會大廈 | 阿根廷國會大廈 | 渥太華國會大廈 | 堪培拉國會大廈 | 華盛頓國會大廈 | 烏拉圭國會大廈 | 巴西利亞國會大廈 | 加拿大渥太華國會大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