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直轄區 : 首府 : 德裏區 [顯示全部] : 南亞 >印度 >德裏首都轄區 > 德裏
顯示地圖
目錄
德裏(印地語
  德裏(印地語:दिल्ली,烏爾都語:دہلی 或 دلّی‎,旁遮普語:ਦਿੱਲੀ)為僅次於孟買的印度第二大城市,人口1300萬,官方語言為印地語、旁遮普語和烏爾都語。該城市位於北印度,地處亞穆納河(Yamuna River)沿岸。其政治地位為直屬聯邦政府的直轄區,全稱為“德裏國傢首都轄區”(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根據1991年印度議會的一項修正案,德裏獲得了本級議會有限的立法權限。德裏大都會包括3個直轄市,即德裏、新德裏德裏坎登門(Delhi Cantonment),下轄214個村。
  
  作為古印度歷代首都和自北印度到恆河平原(Gangetic Plains)古老貿易路綫的主要城市,德裏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衆多的古跡、遺跡和遺址。舊城區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以後新德裏成為聯邦首都,自此德裏漸漸發展為大都會,匯集印度各族人民。德裏也和世界其他大城市一樣,隨着城市的擴張,帶來了環境污染、交通堵塞和資源短缺等問題;印度獨立以後德裏城市的快速發展,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但隨之而來就是使得德裏喪失了原有文化特質。
  辭源
  “德裏”(Delhi)一詞的來源衆說紛紜,大多數的觀點認為曾有一位叫“Dhillu”的人統治過這一地區。有些歷史學家認為“Dilli”為“dehali”的傳訛;“dehali”——印度斯坦語即“起點、開端”之意,故“德裏”同樣被認為與印度特徵事物的開端,如印度河-恆河平原。另外一種理論認為,“德裏”的原名為“Dhillika”,古印度語(Prakrit)“dhili”一詞常指位置(方位名詞),“dhili”漸漸演變為地名“Dilli”。
  
  歷史
  據考古發現,德裏及其鄰近地區在約200萬年以前有人類出現。有人認為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所述的潘達瓦傢族(Pandavas)的都城因陀羅普拉沙(Indraprastha)位於德裏,自孔雀王朝(前4世紀)開始定居人口增加,現已發掘7個古城遺址。圖瑪拉(Tomara)拉其普特王朝於736年建立了拉爾科特城(Lal Kot);1180年,阿傑米爾(Ajmer)的查哈曼(Chahaman)拉其普特王占領拉爾科特城,將其更名為其拉拉伊皮妥拉(Qila Rai Pithora);1192年,查哈曼王普裏特維拉賈三世(Prithviraj III)敗於阿富汗穆罕默德·喀烏裏Mohammad Ghauri。1206年,Slave Dynasty第一位統治者Qutb-ud-din Aybak建立德裏蘇丹國(Delhi Sultanate)。
  
  交通
  德裏的交通一如城市的面貌,新舊德裏的交通有着鮮明的對比。
  
  舊德裏位於城市的北側,以狹窄擁擠的街道為主。而市區南側的新德裏幹淨整潔,平坦的柏油馬路呈放射狀發散出去。Connaught Place是新德裏的交通樞紐,多條重要馬路都在這裏交匯。
  
  德裏在2007年開通運營了3條地鐵綫路,分別為東西走嚮的1、2號綫和南北走嚮的3號綫,並且有多條綫路正在規劃與施工。對於遊客而言,串聯起總統府、Connaught Place(請註意地鐵站名為其舊名Rajiv Chowk)、New Delhi Railway Station和Old Delhi的3好像(黃色綫路)最為實用。票價根據路程遠近在Rs2~Rs8之間。
  
  位於德裏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為南亞第二繁忙的機場,以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的名字命名。
  
  文化
  鬍馬庸墓(八角之屋)
  1857年之後的暴動,導致最後一位皇帝Bahadur Shah II為英人所廢,結束了莫臥爾王朝,開始為英殖民地。
  
  蓮花寺(巴哈伊Baha I house of worship)
  是一種由回教演化而來的宗教。起源於伊朗,二位聖者是巴伯和巴哈歐拉,經典是隱言經。以精神為中心,啓發人們的善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中心思想是 “人類一傢,世界和平”,臺灣譯成 “大同教”,3月是齋戒月。
  
  古達明納塔(Qutb minar)
  建於西元1192年,是回教徒的叫拜樓,此處是回教徒在德裏建的第一座清真寺。
  
  印度門
  紀念二次大戰中死亡的9萬名印度士兵,類似凱旋門。
  
  其他
  友好城市:美國芝加哥
No. 2
  印度前首都德裏分為舊德裏和新德裏兩部分,新德裏為於南部,與舊城隔着一座德裏門。新舊德裏猶如兩個貧富懸殊的鄰居,住在同一塊土地上。舊德裏街道狹窄,二三德裏位置層高的殘舊建築、牛車、單車、電車充斥在橫街窄巷裏。相反,新德裏到處街道寬闊,翠緑的樹間着清活的街道,是印度整個國傢的經濟行政中心。新、舊德裏的總人口為1130萬(1997)。
  德裏是全國鐵路和公路交通中心之一,有國內民用機場和帕拉姆國際機場。
  市內多寺廟、古建築物和紀念碑。庫杜布塔全用石頭砌成,塔高約75.56米。紅堡呈八角型,城墻全有紅砂石砌成,堡內有許多宮殿、花園,軍營和其他建築物。供電用大理石和珍貴石料砌成,柱上,壁上捲可人物,花卉,栩栩如生,窗欞為鏤空的整塊大理石,鑲嵌各色寶石。覲見宮是平頂大殿,有60根紅砂石柱。樞密宮較小,有白色大理石亭子一座。主要的現代工業集中在德裏的西部。德裏大學在市區北部。
  名勝與風光
  康諾特廣場:該廣場是新德裏的中心點,係商業、旅遊與交通中心。它是一個圓形大廣場,各式商店、遊覽局、航空公司及各邦政府經營的物産經銷處都設在這裏,熱鬧非凡。廣場中央有個小公園,供疲倦的行人休憩。廣場西南的國會街上,銀行、廣播電臺及政府機構林立。
  天象觀測所:靠近康諾特廣場,建於1725年,係齋浦爾的天文學家摩詞拉迦﹒迦伊﹒辛所造。如茵的草地上有6座用花草織成幾何圖形的日晷,可測知日月的運行。
  開放時間:日出至晚上10時。不收入場費。
  國會大廈:位於國會街盡頭,總統府的東邊,是現代德裏的象徵。在寬廣的草地上,圓形的列柱成排,呈現優雅格調。
  印度總統府:位於印度門以西寬廣的拉傑巴特街旁的一座小山崗上,原為英國殖民時代的總督府,後改為總統府。它融合了印度傳統式樣與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式樣,面積約2 萬平方米,內有340個宮室,227根畫柱、35個涼亭、37個噴泉、3000多米長的長廊,外加長400米、寬180米的莫臥兒試樣的大庭院。每年一月外開放,部分辦公室也對遊人開放。
  每年1月26日的印度共和紀念日時,有閱兵和民俗技術表演。
  印度門:位於拉傑巴特街東端,外形及像法國的凱旋門,實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的印度將士而建的,又名“印度戰士紀念碑”。印度門高48.7米,寬21.3米,拱門高42米,頂端有一個直徑3.5米的圓石盆,時已占大有等。每逢重大節日,盆內裝滿燈油,夜間燃起一米多高的火焰。印度門的壁上刻着9萬多個印度和英國官兵的名字,他們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烈士們。有衛兵在此戰崗。
  鬍馬雍陵:係印度著名的伊斯蘭教建築群,為莫臥兒帝國第二代王鬍馬雍及其王妃的陵墓。1565年由鬍馬雍的遺孀下令建造,1572年阿剋巴大帝執政時落成。陵墓坐落在一個佈局造中的花園裏,墻四面各開有一個高大的門。陵墓所在的寢宮行如四瓣開放的花朵,宏麗壯觀,全部用紅砂岩砌成,並以內前的白色大理石花紋圖裝飾。寢宮上方有低矮的穹頂。這座陵園的設計與建造充分體現出交融在一起的印度、波斯建築風格,終日籠罩於煙霧中,更增一股神秘感。據說,別緻大方得太急令也吸取了他的某些設計式樣。如今這座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築已成為印度著名的文化名勝景觀,遊人如鯽。
  開放時間:日出至日沒。平日收費,星期五免費。
  舊德裏
  舊德裏城是1648年由莫臥兒帝國的第五代帝王沙傑汗興建,占地11平方千米,街道縱橫交錯,彎麯狹窄。砌最繁盛的街道為舊市街,四舊德裏精華所在,各種商店和市場排列在街道兩側,商品琳琅滿目,傳統的鑲嵌寶石、象牙雕刻等工藝品更是引人入勝。寺廟、清真寺元到處可見,城東北角著名的紅堡及許許多多名勝古跡,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此觀光遊覽。
  甘地陵:位於紅堡東南方,在亞穆納河畔,是印度國腳甘地的陵園。莫漢大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以女近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傢,係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著名領袖,為印度的獨立貢獻了一生,1948年1月30日被一個印度教徒槍殺。這座陵園就是為紀念甘地而修建的。甘地棺塚由幾塊黑色大理石砌成,放置在凹形陵園中央的平臺上,每天都有人到甘地墓憑吊,緬懷他的不巧業績。
  庫杜布塔:印度著名伊斯蘭建築。坐落在新德裏南部,1199年興建,1230年落成。該他號稱“印度其大奇跡”之一,處於一片緑蔭蔥蘢的林木之中。塔高75.56米,呈平頂圓錐體,地層高達29米,是印度最高的塔。塔呈赭紅色,用紅砂石砌成。全塔由精緻的壞性陽臺及支撐它們的鐘乳石圈分為5層,每層外形各不相同。第一層是24個交疊的三角形和半圓形柱子,第二層是半圓形,第三層是三角形,第四、五層主要用白色大理石建造,中間夾有紅砂石,這兩層是14-15世紀重建的。塔身上鎸刻着古老阿拉伯文《古蘭經》經文和各種花紋圖案,每層的花翁惡不相同,但都極為精巧。在塔底層的大門上刻有一句名言:“誰在地上為真主修造清真寺,真主就在天國為他建造同樣的寓所。”該塔由下而上,個層高度縮小,節秦逐層急促,塔身收分很大,密排着竪嚮棱綫,造成強烈上升的動勢,給人以雄偉壯觀之感。關於塔的來歷,歷史學家衆說紛紜。從塔的石壁上的刻文看,此塔是德裏最後一個印度教統治者喬漢為其王後建造。這位王後希望每天都能登高望遠,看到神聖的亞穆納河。1199 年穆斯林將軍、印度次大陸第一位穆斯林皇帝庫杜布﹒丁﹒伊巴剋為紀念伊斯蘭教擊敗印度教的最終勝利將其改建為伊斯蘭風格,至14 世紀中葉纔最後完工,並以當時著名蘇菲派聖徒庫杜布﹒丁﹒巴赫提亞爾(1187-1232)的名字命名。由此可見此塔是印度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交融相匯的建築物。塔內有397級被磨損的石價,盤旋而上直登塔頂懸臺(塔內無電梯,要步行),從這裏可眺望新德裏和就得立即亞穆納河的秀麗景色。現在已禁止遊人登塔,人們衹能在塔外欣賞的英婆。
  開放時間:日出至日落。
  紅堡:是印度享譽世界的古老伊斯蘭文化建築名勝,坐落在德裏舊城東比部、亞穆納河西岸。傳聞它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國王沙傑汗因愛妻泰姬瑪哈逝世,在故都(阿格拉)處處觸景傷情而遷都德裏後,仿照著名的阿格拉堡設計建造的。1638年動工,1647年建成,動員了全國人力物力,歷時近10年,耗資9000萬盧比,為印度最大王宮。
  紅堡正名為“紅色城堡”,是一座用赭紅砂石建成的壯麗宮殿群。呈不規則八角形,南方長915米,東西寬548米,高33.5米。城堡上竪立着用上等白大理石課程的小塔,並用黃金、鑽石和寶石鑲嵌裝飾,後又添加多色馬賽剋,並將每塊寶石精心加工後再嵌入大理石板的凹槽中,最後拋光,便這更加平滑光亮。此外,城堡上還有美麗的亭閣、陽臺和透雕的大理石窗戶。全堡有5坐門,二大三小,西邊的正門拉合爾門高12.05米,門上建有八角形尖圓樓房和望樓。
  紅堡內所有內殿都是用大理石和其他名貴石料砌成。殿間柱間壁上有花卉人物的浮雕,用整塊大理石鏤空的窗欞上,鑲嵌着各色寶石,燦爛奪目。堡內覲見宮是昔日國王親理朝政之地。這是一座山面敝開的殿守,衹有東墻上原有用寶石鑲嵌拼成的色彩絢麗的圖案,1857年民族大起義時被洗劫。宮殿內墻中央有一個壁龕,前面是國王的大理石寶座,高約3米,上面刻有花鳥、樹木等浮雕,雕工細膩。堡內最豪華的白大理石宮殿叫樞密宮,是國王於大巨商議國傢大事之地,素有“人間天堂”之稱,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三面是方形組成的拱門,一面為透雕方形窗戶,外形像一座雕飾華美的涼亭。宮內原有一座世界聞名的“孔雀王座”,長約2米,寬1米多,用11.7萬剋黃金製成,上面鑲嵌鑽石、翡翠、青玉和其他寶石,下部鑲嵌着黃玉,背部是一棵用各種寶石雕成的樹,樹上站着一隻用彩色寶石嵌成的孔雀。底座有12塊翡翠色石頭。臺階用銀子鑄造。如今,這個王座已不復存在,衹有王座上方的墻上還能看到當年沙傑汗國王下令雕刻的波斯文詩句:“如果說天上有天堂,天堂就在這裏。”樹密宮北面是一座三室相連的宮殿,為國王寢室、祈禱室和談話室。在寢室與祈禱室之間,有一面大理石屏,上面有黃金鑲嵌着月亮和星星,四周裝飾着各種寶石。堡內共中央的娛樂宮,被稱為“沙傑汗後宮的天上寶石”,宮中有一個專為國王消暑、聆聽流水聲而修建的白色大理石噴水池。此外包內還有美麗的珍珠清真寺等建築,至今都保存完好。傍晚的紅包更加壯麗,它那赭紅色的莊嚴色調,在落日的餘暉中更是鮮明耀眼,仿佛是一團熾熱的火焰在燃燒。
  晚上有聲光幻影表演,講述印度古代的事跡。
  賈瑪清真寺:印度最大的清真寺,馳名世界的伊斯蘭教建築。坐落在的麗古城東北角、德裏皇宮西部斜對面。該寺建於1644-1658年,寺址上原有一座佛寺,被穆斯林占領後改建為清真寺。寺址廣阔,墻壁、頂棚、地面都采用了精工細雕的白石,用鉛灌縫,十分堅固。全寺沒有用一點木料。寺面有13個石頭壁龕,講經臺也是石頭做的。寺中央原有一眼高約15米、粗約4米的巨大金屬柱,由7重金屬合金製成。柱身上有一塊僅兩拇指大小的地方及其光亮,而且不懼刀槍。大寺周圍有4個庭院。其中北面庭院有一座紅砂石建造,高聳入雲的宣禮尖塔,它定位雪白大理石,上面的蘋果形裝飾係純金打製而成,及其奢侈。塔內的壞梯款的可溶下大象,傳說修建時確實用大象運石到頂端。在大寺的西部庭院有一座衹修建了1/3的宣禮塔,體積甚大,寬闊的環梯可溶3攀登,在當時被稱為世界奇跡。上述的大金屬柱、宣禮塔因歷經數百年滄桑已無蹤跡,現在的寺院已非原貌。遠遠望去,高大巍峨的大寺坐落在一片高大的平臺上,寬大的使轉臺接通嚮地面。人口處於禮拜大殿之間唯一寬敞的露天庭院,庭院東、南、北三面環意試樣異常美麗、高貴的待定遊廊,每面開有一道門,門外有通嚮下邊的臺階。庭院西面為禮拜大殿,大殿正墻上有11個壁龕式的大門,正中為一塊白色大理石板砌成的米海拉布,其上遊用黑色大理石嵌入的“麥加”二字,莊嚴肅穆。大殿頂部有3座巍然聳立的白色大理石穹頂,中間的最高達,兩側的略為低小,通體潔白,其中有雜以黑大理石條紋,黑白相映,雅緻大方,優美醒目。大殿兩角有兩兩座高聳入雲的宣禮尖塔,形象魁偉雄壯。這座大寺采用了紅砂石和白色、黑色大理石石料,不僅四周平臺用紅砂石築成,而且庭院內也以紅砂石鋪地,式軸鑲以黑色大理石。紅、白、黑三色相互搭配,錯落有緻,給人以和諧的美感。大寺的建築風格一致引起伊斯蘭建築師們的重視,因為它具有傳統的伊斯蘭建築形式,佈局也極為獨特,禮拜堂較小,庭院相當大。這樣既可以接納衆多穆斯林,也可以在天氣晴朗時在戶外作禮拜。大寺的作用還在於,它不僅為全城提供了一個莊嚴的禮拜場所,還為國傢提供了一個舉行全國盛典的中心場所。大寺已成為來德裏遊覽觀光的人們的必到之處。遊覽大寺有兩個最好的是辰:一為清晨旭日東升之時,金色的陽光普照全寺,整座寺院的色彩異常美麗,令人贊嘆不已;二為月光明媚的夜晚,玉色殿宇沉浸在銀色月光之中,顯得格外寧靜、柔和、美麗。
  ①德裏中央直轄區。印度的行政區。在北方邦、哈裏亞納邦和拉賈斯坦邦之間。面積1,483平方公裏。人口937萬(1991)。包括印度首都新德裏(新城)與沙賈漢納巴德(舊城)。鐵路、公路與航空樞紐。②印度德裏直轄區的城市。在亞穆納河西岸。習慣上常把新德裏和軍營包括在內。人口571.3萬(1981),其中新德裏271.9萬。約公元前100年,拉賈迪裏重建此地,因而得名。1648年沙賈漢命名為沙賈漢納巴德,即現在的舊城。1912—1931年為英屬印度首府,1931年起首府遷至新德裏。工商業中心。工業有棉紡織、毛紡織、化學、木材加工、煉鐵、印刷和食品加工等,電子産品居全國重要地位。手工藝品有寶石、金銀細工和象牙雕刻等。鐵路、公路與航空交通樞紐。多寺院與古代建築,尤以庫特高塔與紅堡最著名。有德裏大學。
百科辭典
  Deli
  德裏
  Delhi
    印度北部重要城市。一稱沙賈□納巴德或老德裏。位於德裏中央直屬區亞穆納河西岸,西傍德裏山脈。面積241平方公裏,習慣上又常把新德裏德裏兵營包括在內。1981年人口571.3萬,其中新德裏271.9萬。市內平坦低窪,排水不暢。1月平均氣溫14.0℃,5~6月34.0℃,最高溫可達41℃以上,年降水量715毫米,其中7~9月的季風雨占全年降水量66%。
    地當印度河流域去恆河流域的要道,在交通、戰略上居重要位置,自古即為印度重鎮。開發歷史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所稱的因陀羅普羅斯塔城。公元前 1世紀孔雀王朝的拉賈□迪盧重建此城,並命以己名,遂轉成今名。公元1206年德裏蘇丹和1526年莫臥兒帝國先後於此建都,並建紅堡(見彩圖印度德裏紅堡的城樓)。1638 年沙□賈□改建此城,並建豪華的賈瑪清真寺,將德裏命名為沙賈□納巴德。1857~1859年英國殖民者把“英屬印度”首都遷至加爾各答。1912~1931年還都德裏。1931年遷新德裏。人口增長迅速,1901年人口僅約20萬,1941年也衹70萬;印度獨立後,大批移民從巴基斯坦涌入,至1961年遷入的人口即超出100萬。1971年增至364.7萬,成為印度第三大城市。
    德裏素以製造傳統的工藝品著稱,有金銀器皿、手飾、寶石和象牙雕刻以及棉毛紡織品、衣服、樂器和製革等産品。獨立後發展成一個中小規模的製造工業中心,有電子和機械産品、精密儀器和汽車部件、各種機床和電器設備等,尤以電子産品占全國重要地位。此外還有鋼鐵、化學、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和印刷等工業。印度北部的零售與批發商業中心,在各類商品中有服裝、幹果、香料、草藥、毛皮、皮革、羊毛和自行車、機器配件、鋼鐵等。印度儲備銀行和其他銀行所在地,也是地方保險業和股票經營之地。全國鐵路和公路交通中心之一。有國內民用機場和帕拉姆國際機場。
    市內多寺廟、古建築物和紀念碑。庫特高塔(1193~1220年建)全用石頭砌成,塔高約72.5米。紅堡呈八角型,城墻全由紅砂石砌成,堡內有許多宮殿、花園、軍營和其他建築物,宮殿用大理石和珍貴石料砌成,柱上、壁上鎸刻人物、花卉栩栩如生,窗欞為鏤空的整塊大理石,嵌鑲各色寶石;覲見宮是平頂大殿,有60根紅砂石柱;樞密宮較小,有白色大理石亭子一座。現代的國會大廈是中亞式建築,呈圓盤形,四周繞以白色圓柱,柱頭和屋檐全為印度藝術風格。主要的現代工業集中在德裏的西部。德裏大學在市區北部。新德裏德裏的南延部分。
     (鬍士鐸)
    
英文解釋
  1. n.:  delhi,  Derry,  Londonderry
近義詞
倫敦德裏
德裏
相關詞
旅遊印度地標尼泊爾村鎮德裏國際機場英迪拉·甘地
蘇丹
包含詞
馬德裏新德裏德裏區
分類詳情
德裏紅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