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北京 > 大興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郵編:102600 代碼:110115 區號:010
  拼音:Dà Xīng Qū,Daxing Qu
  
  大興區位於東經116°13′-116°43′,北緯 39°26′-39°51′。面積1031平方千米。2005年末戶籍人口56.6萬人。
  
  大興區轄3個街道、4個地區、14個鎮:興豐街道、林校路街道、清源街道、亦莊地區(亦莊鎮)、黃村地區(黃村鎮)、舊宮地區(舊宮鎮)、西紅門地區(西紅門鎮)、青雲店鎮、采育鎮、安定鎮、禮賢鎮、榆垡鎮、龐各莊鎮、北臧村鎮、魏善莊鎮、長子營鎮、瀛海鎮。區政府駐黃村鎮興政街。
  
  金貞元年(1153年)改析津府為永安府,定都於此,次年改為大興府,改縣名為大興縣。取“大金興旺”之意命名。2001年1月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4號)撤銷大興縣,設立大興區,以原大興縣的行政區域為大興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村鎮。
  
  110115 大興區
  110115001 興豐街道
  110115002 林校路街道
  110115003 清源街道
  110115004 亦莊地區辦事處
  110115005 黃村地區辦事處
  110115006 舊宮地區辦事處
  110115007 西紅門地區辦事處
  110115103 青雲店鎮
  110115104 采育鎮
  110115105 安定鎮
  110115106 禮賢鎮
  110115107 榆垡鎮
  110115108 龐各莊鎮
  110115109 北臧村鎮
  110115110 魏善莊鎮
  110115111 長子營鎮
  110115112 瀛海鎮
  110115009 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産業基地管委會(南區)
  110115010 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産業基地管委會(北區)
  110115008 北京大興新媒體産業基地管理委員會
  110115403 亦莊開發區
  
  大興區轄3個街道、4個地區、14個鎮:興豐街道、林校路街道、清源街道、亦莊地區(亦莊鎮)、黃村地區(黃村鎮)、舊宮地區(舊宮鎮)、西紅門地區(西紅門鎮)、青雲店鎮、采育鎮、安定鎮、禮賢鎮、榆垡鎮、龐各莊鎮、北臧村鎮、魏善莊鎮、長子營鎮、瀛海鎮。
基本概況
  大興歷史悠久,自先秦建縣以來約有2400餘年,為中國最早的建製縣之一,元明清三代為“天下首邑”,1958年3月前歸屬河北省,1958年3月7日,經國務院第72次會議决定,將大興縣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同年4月,將南苑大部分劃歸大興,改縣為區,1960年1月7日復改為大興縣。
  大興,地處北京南郊平原,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大興是北京市唯一一個擁有兩個新興衛星城的郊區縣。其中,區政府所在地黃村衛星城距市區南三環僅13公裏,它是1984年國務院批準建設的首都第一批重點發展的衛星城之一;北京新城亦莊,即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在北京跨入國際化大都市的經濟發展框架和戰略選擇中,在大興亦莊鎮內迅速崛起的又一座新興衛星城。
  大興交通便利,不但是京津塘高新技術産業帶上的一個重要環節,還是京九鐵路的竜頭,將成為溝通南北東西的現代化物流中心之一。大興縣是首都重要的農副食品生産供應基地、高新技術産業基地、人口疏散基地和緑甜旅遊基地,是享譽國內外的“西瓜之鄉”。結閤城區居民周末度假需求的特點,大興縣開展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觀光、休閑、度假的田園旅遊業,集休閑、購物、參觀、體育、教育、娛樂於一體。大興縣超前建設能源,交通,通訊等“硬環境”;努力完善優惠政策,服務體係等“軟環境”,為海內外合作夥伴創造了良好的投資條件,成為中外業界來京投資置業的熱點地區。
  大興區內共有六條主要河道,分別是永定河、涼水河、天堂河、大竜河、小竜河和新鳳河(鳳鹼河),其中涼水河、新鳳河(鳳鹼河)污染最嚴重。六條河中後四條為大興區的境內河,永定河、涼水河為過境河。
  大興處於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到天津新港衹需90分鐘車程,是離海洋最近的北京郊區。
自然地理
  大興區位於北京市南部,東臨通州區,南臨河北省固安縣、霸縣等,西與房山區隔永定河為鄰,北接豐臺、朝陽區。 全境屬永定河衝擊平原,地勢自西嚮東南緩傾,大部分地區海拔14~52米之間,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大興的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1.6度,年平均降水量556.4毫米。大興區內有永定河、新鳳河、大竜河等河流14條。
  大興區內共有六條主要河道,分別是永定河、涼水河、 天堂河、大竜河、小竜河和新鳳河(鳳鹼河),其中涼水河、新鳳河(鳳鹼河)污染最嚴重。六條河中後四條為大興區的境內河,永定河、涼水河為過境河。
   岔河
  岔河位於大興區東部。源於魏善莊鄉趙莊子村西北七幹閘,流經沙窩營村西入鳳河,全長18公裏,控製流域面積為56平方公裏。沿河建有節制閘4座、橋13座、跌水5座。
   新鳳河
   新鳳河屬涼水河支流,自大興區蘆城鄉立堡分水閘流經該區5個鄉鎮,在燒餅莊匯入涼水河。全長27公裏,流域面積134.5平方公裏,最大設計流量135立方米/秒。沿河建閘5座、橋17座。
   大竜河
  大竜河位於大興區中部。起自黃村南鐵道口閘,從西北嚮東南流經大興區的4個鄉鎮至白塔村東與小竜河匯合。全長23公裏。流域面積68.85平方公裏。最大設計流量26立方米/秒。沿途建有6座階梯閘、17座橋,是大興區主要排灌河道。
   旱河
  旱河位於大興區東部。鳳河的一條主要支流,起源於魏善莊鄉羊房村北,途經5鄉,至蒲洲營入鳳河。全長17.1公裏,流域面積為57.4平方公裏。最大設計流量為45.9立方米/秒。沿河建有節制閘3座,橋17座,倒虹吸2處。
   鳳河
  鳳河發源於大興區紅星區團河雙泡子。曾供帝後妃子垂釣,故名。1955年開挖鳳河新段,將團河至南紅門段並入。現風河起源於南紅門,流經大興區5個鄉,至鳳河營入河北省安次縣。全長26.75公裏,流域面積103.28平方公裏。最大設計流量124.87立方米/秒,河道底寬22米。河道建閘4座。支流有岔河、旱河、官溝、通大邊溝。
社會生活
  大興註重社會的和諧發展,着重培養具備現代綜合素質的各方面專業人才,現有各類學校200餘所。北京印刷學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等11所高等院校和12所中等學校培養了一批批高素質人才。
  全區有二級以上醫院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55個,構建起了區、鎮、社區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長效保障機製的逐步建立,使全區的城鄉社會保障體係日臻完善。
城鎮建設
  有“北京門戶”之稱的大興區,建起了現代化的立體交通體係。北京四環路、五環路、六環路和北京南中軸路延長綫、京開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104國道組成了“三橫四縱”的公路交通網絡。京滬、京九鐵路在大興交匯,並建有年吞吐量1400萬噸的鐵路貨場。大興緊鄰南苑機場,從衛星城驅車到首都國際機場衹需40分鐘。
經濟概況
  2008年,大興區人民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全區上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面對經濟形勢的變化,順應國傢宏觀調控政策,銳意進取,努力拼搏,紮實工作,全區經濟保持平穩協調較好發展,綜合實力穩步增強。在國傢宏觀調控政策作用、外需減弱以及全市經濟自身發展規律嚮下調整的趨勢等因素影響下,2008年初步預計大興區生産總值為214.5億元,比2007年增長10.4%。
  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達到317.1億元,比2007年增長14.6%。
  全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33.7億元,比2007年增長8.6%。
  2008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109.7億元,比2007年增長15.7%。
  全區出口總額31.6億元,比2007年增長12%,但增速下降4個百分點,其中農副産品出口5.6億元,比2007年下降16.9%。
  2008年,全區新批三資企業25傢,比2007年減少15傢,實際利用外資5837萬美元,比2007年增長9.1%。
  2008年,全區完成地方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19.6億元,比2007年增長16.8%。
  2008年,全區完成地方財政支出41.4億元,比2007年增長8.7%。
  2008年末,全區戶籍人口580854人,比2007年末增加5246人。2008年末居住在大興的常住人口109.7萬人,比2007年末增加11.9萬人,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45.5萬人,比2007年增加11.8萬人。2008年全區出生人口5183人,死亡人口2770人,全區人口出生率為8.9‰,人口死亡率為4.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
  2008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707元,比2007年增長15.7%。農民人均純收入10103元,比2007年增長11.8%。
工業發展
  2004年,全區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中央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不斷調整産業結構,優化工業經濟發展環境,按照區委、區政府要求,努力工作,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工業經濟基本上實現了速度、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全年實現工業總産值175.4億元,同比增長23.6%;銷售收入178.7億元,同比增長31.4%;利潤8.8億元,同比增長52.7% ;增加值37.7億元,同比增長17.9%;工業出口14.5億元,同比增長31.8%,占全區出口交貨額的90%;全區工業各項稅金合計8.1億元,增長27.1%;農民嚮二三産業轉移10400人,完成市政府下達的勞動力就業7500人的任務;工業對全區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35%。民營科技工業企業收入、利潤已占全區工業“半壁江山”。2004年劉振幫、趙力、何幫喜被評為第五屆全國鄉鎮企業傢;在北京市鄉鎮企業營業收入、利稅百強排序中大興分別占21傢;北京豐收葡萄酒有限公司的“豐收牌”葡萄酒被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評為中國名牌産品;市技術監督局認定北京郊區18個北京名牌産品中,大興的“巴比竜牌”女裝、“天普牌”太陽能熱水器、“統一牌”潤滑油、“滕氏牌”女裝、“希瑪牌”全自動保齡設備、“贊星牌”影視照明設備和人民電器廠的“固安祥牌”低壓斷路器8個工業品牌入選。 
  一、重點工業企業發展成效顯著。
  大興區60傢重點工業企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85.6億元,同比增長54.3%,占全區工業銷售收入的47.9%;銷售收入增長量達到30.1億元,占全區工業增長量的70.5%,拉動全區銷售收入增長22.2個百分點。實現工業利潤5.2億元,比2003年增加2.9億元,同比增長123%,占全區工業利潤的60%;利潤增長幅度高於全區工業利潤增長幅度70.3個百分點。納稅3.5億元,同比增長24.9%。
  二、規模以上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401傢,比2003年增加18傢;全年實現産值138.2億元,同比增長34%;銷售收入135.1億元,同比增長39.6%;實現利潤6.5億元,同比增長64.9%;收入利潤率達到4.8%,比2003年提高了0.73個百分點。2004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發展到62傢,其中20傢企業年銷售收入過1億元。
  三、行業發展呈現出多元增長的勢態。
  從大興區規模以上企業情況看,排在前五位的行業是石油加工、金屬製品、食品加工、電子機械、輕紡服裝五個行業,全年實現産值80.6億元,同比增長36.9%,占規模以上企業總量的58.3%;銷售收入79.1億元,同比增長50.5%;利潤2.4億元,同比增長256.5%;從業人員2.6萬,同比增加3000人。
  1、石油加工行業總量最大。全區石油加工企業54傢,全年實現産21.3值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産值比重12.1%。其中,15傢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産值20.5億元,同比增長70.9%。北京統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實現産值18.1億元,占本行業的85%,同比增長80.4%,對行業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
  2、食品加工行業實力較強。大興區食品加工企業147傢,全年實現産值21.2億元,占全區工業産值的12.1%。其中,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41傢,資産總額23.2億元,占規模企業資産總額的14.4%;實現産值18.5億元,同比增長21.8%。吉百利糖果、卡迪那休閑食品、豐收葡萄酒、資源亞太食品等已發展成為知名品牌産品,在國內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北京美丹食品有限公司被評為北京市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企業。
  3、金屬製品行業基礎較好。金屬製品行業有規模以上企業57傢,從業人員最多,達7600人;全年實現産值18.9億元,同比增長19.8%。
  4、電氣機械行業增長最快。25傢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産值12.6億元,同比增長115.6%,高於規模以上企業平均增長速度81.6個百分點。
  5、輕紡服裝行業平穩發展。大興區規模以上輕紡服裝企業發展到36傢,全年實現産值10.2億元,同比持平,利潤2500萬元,同比增長10.8%。滕氏製衣、威剋多製衣、巴比竜服裝等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6、生物醫藥、印刷包裝、汽車配件等行業發展前景看好。
農業發展
  大興區地處北京南郊,素有“京南門戶”、“緑海甜園”之稱。轄區總面積1036平方公裏,轄14個鎮,526個行政村,總人口57.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2萬人,農戶10.7萬戶。現有耕地面積57.6萬畝,其中,蔬菜22萬畝,西甜瓜10萬畝,甘薯4.5萬畝,果樹20萬畝。全區現有市級民俗村達到9個、市級民俗戶達548戶,市級觀光園達6個。2007年鄉村旅遊收入實現1.81億元,帶動全區觀光旅遊收入實現7.67億元,同比增長43.5%。2007年,全區都市型現代農業進一步發展,農民收入穩步提高,全區農業總産值實現42.2億元,同比增長16.3%;農民人均純收實現9040元,同比增長11.7%。 
  二、大興農業發展概況
  大興區始建於秦,定名於金,解放後由原大興轄區一部和宛平轄區一部合併組成。農業歷史悠久,史載:公元前216年,秦令“黔首自實田”,薊(大興古時屬薊)農民得以申報土地,繳納賦稅,獲得耕地。農業宜種稷、黍稻。又載:魏齊王嘉平二年(公元250年)開挖車箱渠,利民種稻。魏文帝時,視農墾為大事,授大興人徐邈公元172-249年)為典農中郎將,他勸導務農治績顯著。但因長期受封建、半封建制度束縛,加之自然條件惡劣,造成農業生産力發展緩慢。
  建國初期:大興區農業經濟基礎薄弱,生産環境惡劣,受永定河長期擺動和决口的影響,形成占總土地面積的61%的沙質土,是北京五大風沙危害區之一。 
  農業生産水平極低,很久以來,農民在沙丘間的“牛槽地”裏耕作,是使用落後工具以手工操作的傳統農業,種不保收。建國初期,全區林木覆蓋率僅0.8%,風沙、????鹼、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結構單一,以種植業為主,1949年,種植業産值占農業總産值的比重為87.2%,牧業衹占0.88%,種植業中以糧為主,糧經面積為78:22。全區農業總産值不足3億元,糧食耕地畝産衹有32公斤,農業人口人均占有糧食140.8公斤,生産不足消費,農業衹維持簡單再生産。
  建國後至改革開放前,大興區委、區政府帶領全區人民艱苦奮鬥,改造自然,治沙治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結構,提高生産力水平,連續平掉了3000多個大小沙丘,由旱作農業變為灌溉農業,引水、蓄水相結合,開荒種稻,對低窪易澇????鹼地進行了改造;改革了糧食耕作制度,復種指數提高;增加了化肥使用量,從1950年開始發展農業機械,促進了糧食增産,1977年糧食總産量在糧田面積減少25.5萬畝的情況下增長了4.64倍,農業人口人均占有糧食450公斤,基本實現了溫飽。菜、瓜等經濟作物有所發展,1977年,全區總耕地面積92.3萬畝中,糧食占耕地67.4萬畝,蔬菜占4.3萬畝,西瓜占地2萬畝,油料播種面積4.3萬畝,糧經面積比為73:27。養豬業得到快速發展,1977年,年出欄商品豬16.4萬頭,戶均養豬4.59頭 ,牧業産值已占大農業産值的23.1%,農業結構由單一糧食生産轉為糧、豬型結構。
  1980年——1999年: 大興區農業進入高速增長期,出現了持續、穩定、高速、協調發展的局面,農、林、牧協調發展。農業總産值1980年為3.6億元,1982年突破4億,1983年突破5億,1987年突破7億,1989年突破9億,1990年突破10億,1992年突破11億,1993年突破12億,1994年突破13億,1995年突破14億,構成這一時期的農業發展高速增長階段。1995年以後,是徘徊不前狀態,到1998年仍為140564萬元,大興農業進入新的調整階段。這一時期,農業呈現以下特點:
  ——農業經濟快速增長。農業總産值1999年比1977年增長4.3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999年比1990年增長2.12倍,主要農産品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與1977年相比,糧、菜、西瓜、果品産量和生豬出欄分別增長69.6% 、8.46倍、19.4倍、5.8倍、1.33倍。
  ——農業生態環境大為改善。以治沙、治水、治理大環境為主要措施,治沙上建成網、帶、片、點四位一體完善的防護林體係,98%的農田實現林網化,開發沙荒地13萬畝,1999年全區林木覆蓋率達25.59%,初步形成以落葉樹為主,落葉樹和常緑樹相結合,以防護林為主,防護林、經濟林、景觀林相結合的樹種結構,不僅有效地控製了風沙危害,而且林業還成為對外開放、發展經濟的重要窗口,開發了林業旅遊資源,在林地基礎上建起了半壁店森林公園和榆垡野生動物園等一批觀光旅遊景點。植樹造林、開發沙荒地有效控製了風沙危害,改善了農田小氣候,鼕春境內風速降低40%,揚沙日減少34%,冰雹、幹熱風等災害性天氣明顯減少,強度降低。治水上不斷建設、完善與提高節水、回補、除澇“三位一體”水利工程。永定河大興段62公裏堤防全面得到整治,區域內13條骨幹河道,全長243.6公裏,全部疏挖治理一、二次,400多公裏的鄉級骨幹排溝年年得到整修,相繼興建配套節制閘103座,路橋604座,排涵282處,揚水站4處,河道防洪標準基本達到20年一遇。全區有效灌溉面積發展到73.9萬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35.7萬畝,旱澇保收面積58.65萬畝,在龐各莊還建成了北京市第一個規劃面積7000畝的國傢級高標準節水示範區,一期工程已通過國傢驗收。在節水的同時,在排水河道節節攔蓄降水地面徑流,回補地下水,抑製了地下水位連續下降的危險發展趨勢。在治理大環境上,通過推廣科學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生物農藥和綜合治理病蟲害技術,推廣沼氣、有機肥等措施,控製農業環境污染,大力開發緑色食品,1999年全區共有11個品種的農産品及其加工産品成為緑色食品生産基地22900畝。1994年,被國傢七部委確定為全國第一批50個生態示範縣之一。
  ——農業結構日趨合理。改革開放後,全區農業以發展商品經濟、富裕農民為目標,按照“立足資源、面嚮市場、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原則,先後進行了三次農業結構調整。第一次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以種植業為主進行了調整,發展西瓜、蔬菜等經濟作物,變糧食單一結構為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二元結構;第二次調整是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在鞏固、提高第一次調整成果的基礎上,重點調整農、林、牧結構,大力發展畜牧業、果樹、林業;第三次調整從1994年開始,根據中央和北京市提出的發展“高産、優質、高效”農業的方針,從我區實際出發,按照“穩定糧食、突出瓜菜、提高果牧、興特造竜”的原則,進行了種、養、加結構調整。
  種植業上進行了“一穩三增”為重點的結構調整,即穩定糧食産量,增加菜、瓜、果面積。通過對中、低産田改造。實施噸糧田工程,使糧食産量大幅度提高,在糧食面積減少的情況下,1999年糧食産量比1977年增長了69.6%;1994年大興區政府提出了以“三鄉、兩帶、十個千畝園”工程,即(黃村、蘆城、禮賢三個蔬菜專業鄉,魏禮路、青長路兩個蔬菜帶,十個千畝連片高標準蔬菜園)為重點的“南菜園”建設,增加了常年菜田,發展了季節性菜田,尤其大力發展了保護地蔬菜,常年菜田由2萬畝增加到10.8萬畝,保護地由無到有,現已發展到4.8萬畝。
  西瓜是大興的名特優産品,為再造西瓜優勢,擴大西瓜生産面積,在增加西瓜面積的同時,從1993年開始,還適當發展甜瓜,最重要的是西瓜發展經歷了由資源優勢到經濟優勢再到品牌優勢的兩大重要轉化,西瓜已成為大興農業的代表,龐各莊西瓜成為享譽全國的知名品牌,以西瓜和林業為背景提出而提出的大興緑甜戰略和大興西瓜節推動了全區經濟的發展。果品生産通過開發沙荒地,大力發展了梨、桃、葡萄。通過上述發展,1999年,全區78.46萬畝耕地中,糧食占耕地面積為44.9萬畝,菜15萬畝,瓜6.7萬畝,糧經面積比達57.2:42.8,另有果樹16.1萬畝。
  畜牧業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農戶個體小規模養殖——規模養殖——家庭養殖的發展階段,畜禽結構有了很大變化,由以豬為主變為豬、雞為主,多品種共興的合理結構,進入上世紀90年代,大力發展了豬、雞、牛、羊,90年代後期又大力鼓勵發展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多種養殖業,獺兔、鴿子、狐狸等特種養殖迅速發展。1999年,全區畜禽養殖品種已達34個,其中特種養殖品種25個。全區共有家庭養殖專業戶22604戶。畜禽産品産量也大幅度增長。
  農産品多種經營豐富了首都市場,使我區成為北京市農副産品生産基地,我區生産的蛋、奶、菜、瓜位居北京郊區第一位,水果位居第二位,生豬位居第三位。
  在當時農産品買方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的形勢下,全區力促農業由數量、速度型嚮質量、效益型的轉變,大力促進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創匯農業、籽種農業、加工農業“六種農業”的發展。1999年,全區保護地設施面積4.8萬畝,籽種農業、精品農業分別創産值3607.3萬元、17542.6萬元,已註册商標的農産品及其加工産品達20個。農産品出口創匯1289.8萬美元,農産品加工增值率達61.3%。以觀光旅遊為主導,重點規劃實施了永定河現代農業示範區,1999年,全區觀光旅遊收入達4707.5萬元。
  ——由粗放經營逐步走上集約經營的發展道路。農業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設施農業快速發展;農業技術成果轉化速度明顯加快,成效顯著提高;農業專業化生産初具規模,農業産業化經營起步良好;農業服務體係建設日趨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初顯活力。
  以提高農機配套水平、增加節水設施、發展保護地栽培、實現規模化養殖為重點,大力提高了農業技術裝備水平,農機裝備總量從零開始,逐步提高,農機總動力已達58.5萬千瓦,農機固定資産總會達到2.9億元。糧食生産基本實現了全過程機械化,全區機耕率達100%,小麥機播率達100%,小麥機收率達99%,機施化肥、機械噴藥、稭桿粉碎還田率達80%左右。
  此外,露地菜田耕地作業、規模豬場、大中型蛋雞場和水産養殖等主要生産環節,也保持了較高的機械擁有量和作業水平。鋪設地下輸水管道3173公裏,安裝噴灌1200套,節水灌溉面積達35.7萬畝。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為主的保護地建設迅速;以半機械化養豬為重點,全區建起了出欄千頭以上的規模豬場230座,在規模豬場推廣了“三個自動、四段喂養”新工藝(即自動喂料、自動飲水、自動排污;母豬妊娠、産房、仔豬、育肥四個階段),全區規模豬場進入了現代化、規範化管理的新階段。
  農業技術成果自1983年以後進入一個高速轉化時期,作物品種的更新換代加快,小麥品種15年更新了5代,噸糧田配套技術、溫室大棚蔬菜配套技術、西瓜延長上市期配套技術等100多項實用技術和配套技術都已在生産中普及推廣,還引進了植物轉基因、航天育種等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種植業的科技貢獻率已達51%。實施了一批星火計劃。建立了青雲店東店植物基因工程新種源基地、龐各莊千畝西甜瓜試驗示範基地等一批科技密集型生産、示範基地。為了加速農業技術推廣,自1987年起,我區堅持推行農民“緑色證書”培訓制度,到1999年,全區已有23685名農民拿到“緑色證書”;1996年開始又進行了農民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有1333名農民取得了市級技術員、技師職稱,有631名農民取得區級技術員職稱。
  伴隨農業結構調整,專業化生産水平逐步提高。改革開放後,農民發展商品生産的積極性提高,出現了一批種植專業戶,繼而發展成專業村。上世紀90年代初,大興區委、區政府在充分調開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200個專業村工程,1995年又提出了100個專業村提高工程,並從政策運作、資金投嚮、市場引導等多方面嚮專業村傾斜,有力地促進了專業村的發展,專業村總數達218個。專業村的發展促使我區逐步實現了在家庭承包、分散經營基礎上的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生産。形成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産品生産基地,如龐各莊鎮萬畝西瓜、采育鎮萬畝葡萄、龐各莊鎮萬畝“金把黃”鴨梨等規模生産基地。
  為解决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比較效益偏低、自我發展能力弱等問題,1994年我區以“公司+農戶”等形式出現的農業産業化經營開始起步,1997年區政府組織制度了《大興區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綱要》,確立了“1997年——2000年重點突破打基礎,2001——2005年合理調整定大局,2006——2010年配套定型成大勢”的三步走戰略,經過幾年發展,已初步形成一批市場帶動、加工企業帶動、中介組織帶動、科技帶動四種類型的農業産業化經營項目。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建設日趨完善,伴隨農業經濟發展的多元化,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也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格局,在各類150多個農技推廣服務站的基礎上,各類農民專業協會、涉農企業和公司、中介服務組織先後加入到農業服務的行列,在積極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的同時,出現了一批農業嚮二、三産業延伸頗具活力的載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999年,全區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68個,帶動農戶27494戶,實現收入4.3億元,成為一道架起農戶與市場産銷之間的橋梁。
  “十五”期間(2000年-2005年):大興區農業以“因地製宜出特色,發揮優勢創一流”為原則,以農民增收為主綫,立足資源,聚優成勢,優化農業區域佈局,建立了科技支撐、流通服務、風險防範、信息管理、安全生産、産業化經營六大體係,全面推進了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十一五”期間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2005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産值實現39.5億元,第一産業增加值實現14.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7404.8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66%、25%、66%。——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了設施農業、精品農業、觀光農業。新建溫室、大棚4.5萬畝;緊緊圍繞蔬菜、西甜瓜、果品、甘薯、花卉、奶牛、生豬、肉羊、禽類九大主導産業發展了精品農業;開展了生態遊、特色遊、文化遊等活動,全區7個鎮、16個村開展了民俗旅遊接待工作,發展了市級民俗旅遊接待戶248戶,建設觀光農業園區45個。
  ——農業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積極引進智力資源,實施了院區、政企合作。推廣了一批農業實用技術,引進並推廣了一批新品種。加強了農民素質教育培訓,組織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5.1萬人次,緑色證書培訓1.1萬人,農村經紀人培訓403人,農村勞動力轉移性培訓2.7萬人次。
  ——産業發展合力得到增強。大力扶持了竜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強了榆垡和青雲店兩鎮全國農産品加工示範基地建設。成立了“大興區農副産品流通協會”,利用商業流通資源為農民開拓市場服務。在超市、社區設立了大興農産品專櫃和銷售點,促進了農産品銷售。
  ——農業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已初步構建起蓄引結合、防洪抗旱並舉、城鄉兼顧、綜合配套的農田水利體係,實現了農田灌溉節水化。纍计完成植樹造林2200餘萬株,新增林地面積6.6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30.24%。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24.6萬畝。建設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56個,市級標準化生産基地78個。實施了規模畜禽場無害化糞污處理,推廣了高壓汞燈、防蟲網等生物防治技術。 
  ——農業執法體係進一步完善。建立健全了行政執法責任製;堅持多形式普法宣傳;通過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強化服務意識,嚴格行政審批、審核工作;強化執法監督,加大對假冒偽劣農資等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
  ——農村各項政策和制度得到落實。三年落實糧食直補面積160萬畝,補貼資金6600萬元。在全市率先推行了農業生産政策性保險制度,三年推行保險面積8萬餘畝。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完善了土地經營權確權工作,完成了44個村農村集體經濟産權制度改革。實施了“帳款雙托管”財務管理制度、村級重要經濟事項事前咨商、招投標制度等。
行政區劃
  大興區轄5個街道、5個地區、9個鎮:興豐街道、林校路街道、清源街道、觀音寺街道、天宮院街道、亦莊地區(亦莊鎮)、黃村地區(黃村鎮)、舊宮地區(舊宮鎮)、西紅門地區(西紅門鎮)、瀛海地區(瀛海鎮)、青雲店鎮、采育鎮、安定鎮、禮賢鎮、榆垡鎮、龐各莊鎮、北臧村鎮、魏善莊鎮、長子營鎮、。
  興豐街道 轄23個社區(富強西裏社區、富強東裏社區、黃村西裏社區、黃村中裏社區、興政西裏社區、興政東裏社區、林校北裏社區、車站北裏社區、興華中裏社區、雙河北裏社區、興華東裏社區、富強南裏社區、建興社區、新安裏社區、團河社區、南湖園社區、觀音寺南裏社區、觀音寺社區、雙河南裏社區、康居社區、永華北裏社區、三合南裏社區、清城社區)。
  林校路街道 轄12個社區(車站南裏社區、車站中裏社區、海子角社區、義和莊東裏社區、天堂河社區、海子角東裏社區、海子角南裏社區、海子角西裏社區、義和莊南裏社區、飲馬井社區、鐵路社區、軍委電臺61565部隊社區)。
  清源街道 轄23個社區(濱河西裏南區社區、濱河西裏北區社區、清源西裏社區、盛春坊社區、康盛園社區、麗園社區、興華園社區、棗園社區、棗園東裏社區、興濤社區、金惠園三區社區、金惠園二區社區、鬱花園社區、康順園社區、濱河東裏社區、金華裏社區、開發區社區、新建香海園(順馳領海)社區、香留園(翡翠城)社區、濱河北裏(那爾水晶城)社區、興盛園(包括駿城和福提島)社區、泰中花園社區、鬱花園二裏社區)。
  亦莊地區 轄4個居委會、2個社區、23個村委會(貴園北裏居委會貴園東裏居委會貴園南裏居委會富源裏居委會泰河園社區、曉康社區、鹿圈一村、鹿圈二村、 鹿圈三村、鹿圈四村、寶善莊村、九號村、頭號村、西五號村、小羊坊村、大羊坊北村、大羊坊南村、雙橋北村、雙橋南村);東工業區、南工業區。
  黃村地區 轄1個社區、55個村委會(長豐園社區、李營村、前高米店村、後高米店村、小營村、李莊子村、南成莊村、西黃村、海戶新村、三合莊村、飲馬井村、海子角村、義和莊村、大莊村、念壇村、韓園子村、前大營村、狼各莊西村、狼各莊東村、西莊村、高傢堡村、狼垡一村、狼垡二村、狼垡三村、狼垡四村、立垡村、北程莊村、西蘆城村、東蘆城村、康莊子村、鵝房村、佟傢場村、大窪村、宋莊村、後辛莊村、前辛莊村、太福莊村、周傢村、劉村一村、劉村二村、三間房村、辛店村、霍村、邢各莊村、西磁各莊村、東磁各莊村、王立莊村、桂村、李村、孫村、薄村、侯村、郭上坡村、四街村、五街村、小陳莊村);黃村鎮蘆城開發區。
  舊宮地區 轄15個社區、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清逸園社區、清欣園社區、清和園社區、清樂園社區、紅星樓居委會、德茂社區、紅星北裏社區、宣頤傢園社區、上林苑社區、德茂樓社區、緑洲傢園社區、美然社區、靈秀山莊社區、清逸西園社區、佳和園社區、育竜傢園社區、廡殿一村、廡殿二村、廡殿三村、南場一村、南場二村、有餘莊村、吉慶莊村、萬聚莊村、隆盛莊村、舊宮一村、舊宮二村、舊宮三村、舊宮四村、大有莊村、南小街一村、南小街二村、南小街三村、南小街四村、西廣德莊村);舊宮鎮工業園區。
  西紅門地區 轄6個社區、26個村委會(星光社區、九竜社區、福盛社區、福星花園社區、同興園社區、金華園社區、西紅門一村、西紅門二村、西紅門三村、西紅門四村、西紅門六村、西紅門七村、西紅門八村、西紅門十村、西紅門十一村、西紅門十二村、新三餘莊村、老三餘莊村、壽寶莊村、 大白樓村、大生莊村、金星莊村、志遠莊村、建新莊村、團河北村、團河南村、振亞莊村、新建莊一村、新建莊二村、新建莊三村、新建莊四村、小白樓村);新建工業區。
  瀛海地區 轄1個社區、28個村委會(興海園社區、忠興莊村、薑場村、瀛海東一村、瀛海東二村、瀛海西一村、瀛海西二村、大三槐堂村、怡樂莊村、篤慶堂村、南宮村、四合莊一村、四合莊二村、四海莊一村、四海莊二村、四海莊三村、四海莊四村、燒餅莊村、下十號村、千頃堂村、同義莊村、宏農莊村、瑞合莊一村、瑞合莊二村、太和莊北村、太和莊西村、太和莊東村、石太莊村、東合盛村);瀛海鎮開發區。
  青雲店鎮 轄49個村委會(老觀裏村、顧莊村、東辛屯村、大回城村、東回城村、石州營村、孝義營村、沙堆營村、霍州營村、垡上營村、解州營村、尚莊村、沙子營村、青雲店一村、青雲店二村一村、青雲店二村三村、青雲店三村一村、青雲店三村二村、青雲店三村三村、青雲店四村、青雲店五村、青雲店六村、東店村、西杭子村、小𠔌店村、東孫村、太平莊村、大𠔌店村、西鮑辛莊村、東鮑辛莊村、馬鳳崗村、東趙村、北野廠村、南大紅門村、北辛屯村、北店村、小鋪頭村、曹村、寺上村、棗林村、大張本莊村、小張本莊村、泥營村、垡上村、西大屯村、中大屯村、東大屯村、楊各莊村、高莊村);青雲店鎮開發區。
  采育鎮 轄55個村委會(大黑垡村、寧傢灣村、北辛店村、南辛店一村、南辛店二村、北山東營村、北營村、西營一村、西營二村、西營三村、西營四村、東營一村、東營二村、南營二村、南營三村一村、南營三村二村、南營三村三村、南山東營一村、南山東營二村、施傢務村、西辛莊村、東莊村、後甫村、前甫村、屯留營村、嶽街村、邵各莊村、下黎城村、沙窩營村、潘鐵營村、辛莊營村、韓營村、銅佛寺村、廣佛寺村、包頭營村、大皮營一村、大皮營二村、大皮營三村、小皮營村、楊堤村、利市營村、東潞州村、大同營村、山西營村、大裏莊村、東半壁店村、倪傢村、竜門莊村、張各莊村、嗦囉莊村、康營村、延壽營村、廟窪營村、鳳河營村、沙窩店村);采育經濟技術開發區。
  安定鎮 轄33個村委會(堡林莊村、後安定村、前安定村、沙河村、站上村、高店村、後野廠村、前野廠村、杜莊屯村、洪士莊村、潘傢馬房村、鄭福莊村、驢房村、興安營村、善臺子村、西蘆各莊村、東蘆各莊村、安定車站村、湯營村、夥達營村、通州馬房村、於傢務村、後辛房村、前辛房村、西白塔村、東白塔村、周園子村、徐柏村、臯營村、馬各莊村、佟傢務村、大渠村、佟營村)。
  禮賢鎮 轄45個村委會(竜頭村、王莊村、西段傢務村、東段傢務村、平地村、河北頭村、小劉各莊村、伍各莊村、內官莊村、佃子村、孫傢營村、趙傢園村、紫各莊村、小馬坊村、禮賢一村、禮賢二村、禮賢三村、田傢營村、西裏河村、祁各莊村、李各莊村、荊傢務村、柏樹莊村、王化莊村、辛傢安村、大馬坊村、東黃垡村、賀北村、西白疃村、東白疃村、苑南村、後楊各莊村、前楊各莊村、黎明村、宏升村、中心村、昕升村、東安村、西郟河村、東郟河村、石柱子村、董各莊村、西梁各莊村、東梁各莊村、賀南村)。
  榆垡鎮 轄58個村委會(石垡村、西黃垡村、留士莊村、小黃垡村、履磕村、劉傢鋪村、閆傢場村、西麻各莊村、東麻各莊村、鄧傢屯村、魏各莊村、西甕各莊村、東甕各莊村、新橋村、孫各莊村、景傢場村、辛莊村、大練莊村、黃各莊村、榆垡村、求賢村、太子務村、東莊營村、閆傢鋪村、西鬍林村、東鬍林村、張傢務村、十裏鋪村、南各莊村、西宋各莊村、東宋各莊村、朱傢務村、南莊村、公各莊村、西張華村、東張華村、南張華村、康張華村、崔莊屯村、南黑垡村、小店村、郭傢務村、劉各莊村、小押堤村、北化各莊村、南化各莊村、辛安莊村、王傢屯村、曹辛莊村、香營村、曹各莊村、辛村、馬傢屯村、西押堤村、東押堤村、石佛寺村、賈傢屯村、崔指揮營村);榆垡鎮開發區。
  龐各莊鎮 轄53個村委會(李傢窯村、西中堡村、東中堡村、四各莊村、小莊村、幸福村、團结村、繁榮村、民生村、北李渠村、河南村、宋各莊村、南李渠村、孫傢場村、薛營村、西義堂村、東義堂村、南義堂村、南園子村、北頓垡村、張新莊村、南小營村、西梨園村、東梨園村、李傢巷村、王傢場村、加祿垡村、南頓垡村、鑰匙頭村、鮑傢鋪村、北章客村、留民莊村、西高各莊村、東高各莊村、保安莊村、梁傢務村、田傢窯村、丁村、定福莊村、西南次村、東南次村、張公垡村、趙村、梨花村、福上村、東黑垡村、西黑垡村、常各莊村、北曹各莊村、前曹各莊村、韓傢鋪村、南章客村、南地村);龐各鎮開發區。
  北臧村鎮 轄23個村委會(六合莊村、馬村、新立村、羅奇營村、磚樓村、桑馬房村、八傢村、北臧村、天宮院村、西大營村、周莊子村、中臧村、大臧村、趙傢場村、巴園子村、諸葛營村、西王莊村、皮各莊一村、皮各莊二村、皮各莊三村、梨園村、前管營村、北高各莊村);北臧村鎮開發區。
  魏善莊鎮 轄39個村委會(後大營村、吳莊村、西蘆垡村、東蘆垡村、韓村、羊坊村、查傢馬坊村、伊莊村、興隆莊村、北研垡村、魏善莊車站村、魏善莊村、王各莊村、穆園子村、趙莊子村、崔傢莊一村、崔傢莊二村、河北辛莊村、河南辛莊村、大劉各莊村、東棗林莊村、西棗林莊村、三順莊村、陳各莊村、北田各莊村、南田各莊村、後苑上村、前苑上村、嶽傢務村、魏莊村、半壁店村、西南研垡村、東南研垡村、大狼垡村、西沙窩村、東沙窩村、李傢場村、劉傢場村、張傢場村);魏善莊鎮開發區。
  長子營鎮 轄42個村委會(牛坊村、朱腦村、李傢務村、北辛莊村、留民營村、趙縣營村、竇營村、靳七營村、北泗上村、鄭二營村、沁水營村、上長子營村、下長子營村、河津營村、安場村、小黑垡村、白廟村、上黎城村、孫莊村、北蒲州營村、潞城營一村、潞城營二村、潞城營三村、潞城營四村、佟莊村、永和莊村、南蒲州營村、車固營一村、車固營二村、周營村、公和莊村、羅莊一村、羅莊二村、羅莊三村、朱莊村、和順場村、西北臺村、東北臺村、再城營一村、再城營二村、赤魯村、李堡村);長子營鎮開發區。
  2000年,大興縣轄14個鎮,總人口671444人,各鄉鎮人口: 黃村鎮 215532 西紅門鎮 40942 舊宮鎮 61705 青雲店鎮 35533 采育鎮 30945 安定鎮 29557 禮賢鎮 34490 榆垡鎮 44270 龐各莊鎮 41244 北臧村鎮 17837 魏善莊鎮 31798 長子營鎮 25206 瀛海鎮 25495 亦莊鎮 3689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歷史沿革
  大興區最早前身為古薊縣,以建於薊城地區得名。薊縣當為先秦之縣,為春秋戰國時期燕國所建。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秦於薊城地區置廣陽郡,薊縣屬之。自漢至隋唐五代,薊縣之建製始終存在。西漢,薊縣相繼歷屬燕國、燕郡、廣陽郡、廣陽國。漢末王莽新朝時期(公元9——24),薊縣一度改名伐戎縣,隸屬廣有郡,王莽新朝覆滅後恢復薊縣名。東漢,薊縣相繼隸屬廣陽國、廣陽郡、上𠔌郡、廣陽郡。三國時代,薊縣屬魏之幽州燕郡、燕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各朝,薊縣相繼隸屬燕國、燕郡、幽州、範陽郡等。遼會同元年(公元938),薊縣改名薊北縣,隸屬幽都府;遼開泰元年(公元1012),薊北縣改名析津縣,隸屬析津府,為遼南京附郭京縣。宋宣和五年至七年(公元1123——1125),析津縣歸宋,隸屬燕山府。
  金代,貞元二年(公元1154),析津縣更名大興縣,隸屬大興府,為金中都依郭縣。元代,至元九年(公元1272)中都改為大都,大興縣為元大都附郭赤縣,隸屬大都路。明代初期,大興縣隸屬北平府。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大興屬之。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明遷都北京,大興為依郭京縣。清代,大興仍為依郭京縣,隸屬順天府。
  中華民國時期,1914年l0月順天府改為京兆地方,大興屬之。1928年6月,大興縣劃歸河北省,9月定為特等縣,1929年1月旋即降為二等縣。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隸屬河北省第三專區。1945年8月日本投降至1948年12月地區解放,大興縣隸屬河北省第五專區。
  日偽統治時期(1937.7––1945.8),大興縣先後隸屬河北省津海道和燕京道。
  1943年10月,中共領導的大宛安永固涿良辦事處成立。1944年2月更名平南辦事處,同年9月設置平南縣。1945年3月,平南縣建製撤銷,分設大興縣和涿良宛縣。1949年8月以前,中共創建的平南縣、大興縣隸屬冀中十專區。1949年8月,大興縣劃歸河北省通縣專區。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興縣仍隸屬通縣專區。1958年3月,大興縣劃歸北京市,改為區建製。1960年1月,恢復縣建製。
  1999年,轄14個鎮,526村:黃村鎮、榆垡鎮、瀛海鎮、龐各莊鎮、安定鎮、青雲店鎮、西紅門鎮、采育鎮、亦莊鎮、舊宮鎮、禮賢鎮、北臧村鎮、魏善莊鎮、長子營鎮。
  2001年1月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1]4號)撤銷大興縣,設立大興區,以原大興縣的行政區域為大興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村鎮。2001年3月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京政發[2001]9號)批復:(1)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大興縣,設立大興區。以原大興縣的行政區域為大興區的行政區域。大興區人民政府駐興政街。(2)在原黃村鎮行政區域內設立興豐街道辦事處、林校路街道辦事處和清源街道辦事處,同時保留黃村鎮建製。其餘行政區劃不變。
  2002年,大興區轄3個街道、14個鎮:興豐街道、林校路街道、清源街道;黃村鎮、西紅門鎮、舊宮鎮、青雲店鎮、采育鎮、安定鎮、禮賢鎮、榆垡鎮、龐各莊鎮、北臧村鎮、魏善莊鎮、長子營鎮、瀛海鎮、亦莊鎮。
  2005年10月,北臧村鎮人民政府由原址遷至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産業基地天富大街10號辦公。
  2005年初,大興區轄3個街道(興豐街道、清源街道、林校路街道)、14個鎮(黃村鎮、西紅門鎮、舊宮鎮、亦莊鎮、瀛海鎮、青雲店鎮、長子營鎮、采育鎮、安定鎮、魏善莊鎮、禮賢鎮、榆垡鎮、龐各莊鎮、北臧村鎮)。
  2005年11月3日,大興區黃村、西紅門、亦莊、舊宮地區辦事處揭牌儀式在黃村鎮舉行。
  2007年10月12日,大興區瀛海地區辦事處揭牌儀式在瀛海鎮政府舉行。
  2005年,全區面積1036.32平方千米,人口 56.6萬人。轄3個街道、14個鎮,共有75個社區、526個村委會。
  2009年7月31日觀音寺、天宮院街道辦事處成立。
特色旅遊
  大興西瓜節
  大興區政府主辦的以西瓜為主題的經濟文化活動,辦節宗旨為“以瓜為媒,廣交朋友、宣傳大興,發展經濟”。每年5月28日舉行,1988年舉辦首屆西瓜節。中國占世界西瓜種植面積的40%,産量居世界第一位,西瓜原産非洲熱帶沙漠,漢代以前通過“絲綢之路”傳入西域(中國新疆)。遼中期在北京和中國北方地區普遍種植。金代時成為夏季進獻皇宮太廟的主要瓜品。大興西瓜為貢品直到清末,元、明、清三朝相沿不斷。大興區西瓜種植以龐各莊地區為中心,龐各莊周邊6鎮所轄的200多個村莊均以種植西瓜為業,其中以龐各莊西瓜最為著名。大興每年西瓜種植面積8萬畝左右,西瓜總産2.6億公斤,面積、産量均居京郊各區縣之首。長期種植西瓜的歷史,形成了大興獨特的西瓜文化。1988年,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提議,區人民代表大會形成决議,將每年6月28日定為西瓜節(2001年後改為5月28日)。按照“以文化立形象,以情節聚人氣,以展示育商機”的節慶理念,西瓜節期間開展文藝表演、經貿洽談、觀光旅遊、商品展銷、西甜瓜擂臺賽等活動。
  大興安定桑椹采摘節
  北京大興安定鎮,北距京城30公裏,東至河北廊坊市20公裏,京九鐵路從南側通過,黃廊等地方公路四通八達。
  安定鎮地域廣阔,現有果品、林木資源非常豐富。果品有十幾大類上百個品種,被評為京郊十強鄉鎮之一。這裏有一片保持完整的原始地貌的次生林面積600公。這裏樹豐林茂,品種繁多,具有森林緑洲效果。林區內成村林,雜樹、果樹穿插連片,大桃、蘋果、梨樹遍布期間。尤其是林區北部現有北京地區唯一的千年古桑園,桑園內樹形各異,天然生成,其中百年以上桑樹有一千餘株,千年以上桑樹有一百餘株。其中有許多被列為市二級保護樹木。所出産的“白蠟皮”桑椹在明清時期被封為皇室貢品,屬緑色天然食品,據典籍記載桑椹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2001年6月成功舉辦了首屆北京大興安定鎮桑椹采摘節,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林區內四季空氣清新,環境優雅。獨特的佳境、獨特的果品、獨特的觀光旅遊勝地。
  北京大興采育葡萄文化節
  每年從8月18日開始,至8月22日結束。由采育鎮人民政府主辦,企業協辦。北京市大興區采育鎮種植葡萄2萬餘畝,有葡萄100多個品種,2002年6月30日,被中國特産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批準為“中國葡萄之鄉”,自2001年以來,該鎮已成功舉辦了三屆葡萄文化節,共接待遊人、客商100多萬人次,僅第三屆葡萄文化節期間前來觀光采摘的遊客就達40萬餘人次,20多個國傢的100多名外國朋友也來到葡萄園助興。節慶期間主要活動有:賓友聯誼活動、消夏歌舞晚會、電影晚會、中國優質葡萄擂臺等,節日期間,葡萄研究所及葡萄博物館—文化展廳、葡萄園特色酒吧對遊客開放,遊客在旅遊、20多個國傢的100多名外國朋友來到該鎮萬畝葡萄觀光園,采摘的同時,還可嘗農傢飯,住農傢院,體驗農傢生活,瞭解采育古鎮的民俗、文化、風情,使遊客在參加采育葡萄文化節活動中,與采育人民一起盡享采育葡萄豐收。
  “春華秋實”品牌活動
  “春華秋實”品牌推介活動是由大興區人民政府主辦的大型節慶活動,旨在圍繞“大興——首都新世紀發展空間”這一主題,全面宣傳大興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投資發展環境、緑色傢居環境,提升大興整體形象,打造大興經濟發展的係列品牌,加快經濟發展。
  活動的的主要內容有:啓動儀式、中國梨王擂臺賽、大型文藝晚會、緑色安全農産品展示促銷、經貿洽談、房地産及精品樓盤展示和走進大興、融入自然係列主題旅遊活動等。重點宣傳: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産業基地——首都現代製造業的發展空間;高科技現代化農業園區——北京都市農業的發展空間;名牌居住小區和經濟適用房建設——首都市民傢居首選空間;緑海甜園、都市庭院——市民休閑、旅遊的理想空間。
近義詞
大興, 大興村
相關詞
北京人物名人湖北政治人物青海更多結果...
包含詞
大興區醫院大興區南小街大興區文化館
大興區氣象局大興區林業局大興區殯儀館
北京市大興區大興區人才網大興區興隆莊
大興區東城區大興區舊宮中學大興區第六中學
大興區第八中學大興區第四中學大興區第五中學
大興區第三中學大興區第七中學大興區第一中學
大興區人民醫院大興區中醫醫院大興區第二中學
大興區興華中學大興區社保中心大興區婦幼保健院
大興區國傢稅務局北京市大興區第一小學北京斯博瑞飯店(大興區)
北京市大興區采育中學北京市大興區新興培訓學校北京市大興區興華中學
北京市大興區第一職業學校大興區黃村第一幼兒園大興區行政服務中心
大興區黃村鎮後辛莊北京市大興區成人教育學會中共北京大興區委黨校
北京市大興區中醫醫院大興區黃村地區預防保健所北京市大興區精神病醫院
大興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市大興區衛生防疫站北京市大興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北京市大興區新亞洲語言培訓學校北京市大興區成人教育研究室北京市大興區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北京市大興區衛生局衛生防病監督管理所北京市大興區瀛海鎮成人教育培訓中心北京市大興區中天職業技能培訓中心
北京市大興區自學考試辦公室
分類詳情
張開黃村鎮張開舊宮鎮張開榆垡鎮張開魏善莊鎮張開龐各莊鎮
張開長子營鎮張開瀛海鎮張開安定鎮張開采育鎮張開青雲店鎮
張開林校路街道張開清源街道張開西紅門鎮張開亦莊鎮張開禮賢鎮
張開興豐街道張開北臧村鎮興豐辦事處
大興區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