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阎村镇辖3个社区、22个村委会(南梨园粮库社区、消防器材厂社区、桥梁厂社区、大紫草坞村、小紫草坞村、前沿村、后沿村、张庄村、公主坟村、北坊村、南坊村、吴庄村、焦庄村、大董村、小董村、西坟村、开古庄村、南梨园村、二合庄村、大十三里村、小十三里村、后十三里村、肖庄村、元武屯村、炒米店村)。
110111101 阎村镇
110111101001 南梨园粮库社区
110111101002 消防器材厂社区
110111101003 桥梁厂社区
110111101200 大紫草坞村
110111101201 小紫草坞村
110111101202 前沿村
110111101203 后沿村
110111101204 张庄村
110111101205 公主坟村
110111101206 北坊村
110111101207 南坊村
110111101208 吴庄村
110111101209 焦庄村
110111101210 大董村
110111101211 小董村
110111101212 西坟村
110111101213 开古庄村
110111101214 南梨园村
110111101215 二合庄村
110111101216 大十三里村
110111101217 小十三里村
110111101218 后十三里村
110111101219 肖庄村
110111101220 元武屯村
110111101221 炒米店村 |
|
阎村镇位于房山新城西侧,距区政府驻地 1.5 公里 ,距北京城近 20 公里 。全镇总面积 48 平方公里,辖 22 个行政村, 3 个社区居委会,镇域内有近 5 万人口,除汉族外,有少量满族、回族在此聚居。近年来,全镇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三二一”发展战略,锐意进取,拼搏争先,开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新局面。截止 2006 年末,全镇工业产值实现 7.3 亿元;农村营业收入完成 18.6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0.8 亿元;财政收入完成 1.1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0623 元,从而使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阎村镇历史悠久,从古代至新中国建立,镇域大部原属良乡县地,仅西部数村属原房山县。据史书记载, 50 万年以前,镇西南 10 余公里处的周口店龙骨山一带已有人类栖居;周初开始设置行政建制,镇东南 5 公里 的琉璃河所辖的董家林一带成为燕国始封地的都城,古称燕中都,此时阎村一带隶属之。元、明、清、中华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8 年 3 月期间房山、良乡两县一直分置,阎村从属良乡。 1949 年后两县均属河北省通县专区。 1958 年 3 月两县同时划入北京市。同年,成立良乡人民公社大紫草坞管理区, 1961 年改称大紫草坞人民公社。 1983 年改大紫草坞人民公社为大紫草坞乡。 1995 年撤销大紫草坞乡,成立阎村镇至今。
镇内古迹较多,有唐代墓葬群,如 1982 年大董村发现的唐贞元年间银青光禄大夫、赢州别驾刺史、上柱国、申国公蔡雄墓及墓碑;有明朝永乐年间,朱棣皇帝第五个女儿永安公主葬于该镇公主坟村北;有清道光年间两广总督琦善墓葬于张庄村;有清代黄氏佛保墓地;有唐代以前兴建的娘娘庙遗址及唐槐和 4 百年以上的国槐等。近年在大董村、南梨园、焦庄等地还出土了新石器时期至春秋战国期间的石器、蛋壳陶及鱼骨盆早期人类文化遗物,曾挖掘出宋金时期将军头盔、铜盆、金代石幢等文物。清末兴起的义和团曾在这一带与八国联军展开浴血作战,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 29 军曾在这一带屯军驻扎,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后来,这里成为八路军的抗日游击区。半个世纪前,此地又成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院所在地,即“两弹一星”发祥地。可以说,这里曾是商贾云集之地、闹市之所、古今战场。镇内的文化历史,文物古迹,都充满神秘色彩。
阎村镇镇域略呈东南——西北的长方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处(公主坟西)海拔 97.17 米 ,最低处(肖庄)海拔 41.39 米 。北部为低缓的岭岗,中部多冲沟、土坎,西部为大石河河滩,多卵石,土层薄,东南部低平,沟谷交错。大石河于镇境西部自西北南流,涉境河段 10 余公里。年降水量为 600 毫米 ,最高气温曾达 43.5 度( 1961 年 6 月 10 日 ),最低气温 -26 度( 1966 年 2 月 22 日 ),春季多旱多风。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阎村镇围绕体现本镇自然、文化和民俗特色,推进“一区、二群、二迁、一带”建设模式,在打造精品中心城区,加强产业支撑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诸方面取得了跨越式进展,确保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全面实施。
努力建设经济大镇、城市新镇、文化名镇,促进人民群众素质提高和就业,确保地区和谐稳定,使阎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局面。坚持把项目作为立镇的根本和发展的生命线,经过艰苦拼搏,一个以现代经济为标志的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有三家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入驻。投资 4500 万元建成基础设施完备的龙人绿业高效农业设施示范基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引进北京澎湃商贸公司等多家企业,形成了以北京澎湃汽贸城为龙头的集汽车销售、维修、保养等相关行业的商贸产业群。以村级产业基地做补充,加强张庄、焦庄等五大产业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建设,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汇集了医疗器械、机械制造、服装加工等多个行业。
以精品住宅建设为契机,打造城市新镇。从 2003 年开始以构筑现代化新城为目标,突出特色,塑造形象;立足长远,抓好规划;抓好精品工程建设,提高城镇品味。把城镇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博采中西方文化精华,打造城镇“品牌”, 62 万平方米的绿城百合公寓,将北方大尺度效果和南方的灵巧、秀丽有机结合,在北京西南划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按照市场化运作、引进的“乐活高于生活”的北京天恒房地产乐活城项目顺利入驻阎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兴建一批城镇道路工程。完成总长度 4.7 公里 的紫园路改扩建工程和绿园路、创安路、阎安路建设,为城镇框架的扩大和各个功能区的发展构筑好骨架;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完成天然气调压站、 30 公里 地下主管网和中心区及物流园区的终端口建设,铺装管线 5276 米 ;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镇中心区建成污水处理厂一座。加强环境建设,创建首都园林绿化示范镇,建设过境三个村的近 10 华里休闲观光线,并围绕休闲观光线建设了四个集园林、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景观公园,建设了以“平安和谐”为主题的“和谐林”景观绿色工程,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整体景观特点;推出镇主干路系列靓化精品园林 6 处,做到了“修一路,绿一线”。同时,坚持以公园、广场、绿地为中心,以道路、河滨绿化为网络,以住宅区和单位绿化为基础,将园林引入城镇,将美景引入单位,将树草花卉引入家庭,形成了多种多样植物互相依托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园林绿化系统。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 53% 以上,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 16 平方米 。
打造文化名镇,创造文明乡风。近几年来,全镇教育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相继投资 5000 万元,对 2 所中学、 6 所小学、 2 所幼儿园进行全面改造,维修扩建校舍 10130 平方米 ;改扩建操场 45059 平方米 ;改善学校绿化美化环境 46810 平方米 。在南梨园中学铺设塑胶跑道。利用开古庄村、张庄村闲置场地先后建成一流镇中心幼儿园及分园;与加拿大皇桥教育集团合作,在镇中心区新建了北京王子岛双语幼儿园,使学前教育与世界接轨。投资 1 亿元,占地百亩的高标准寄宿制中学落户阎村。为改善群众就医条件,投资 8000 万元新建 6000 平方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座,建农村医疗站(室) 22 个,达到了社区医疗全覆盖 。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建成的总长度 105 米 ,高 5 米 的紫园文化墙,其中心是一面名为“中华千秋魂”的大型铜浮雕。该文化墙堪称房山文化第一墙,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 5000 年的人类文明史,用以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广大群众。投资 5000 万元,建成的占地近百亩的文化体育中心,不仅为镇内外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宽广舒展的舞台,更重要的,是把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而且充满文化色彩的新阎村的形象展现出来。以此为平台,大力开展以“打造文化名镇,构建和谐阎村”和“弘扬龙乡文化、倡导阎村文明”为主题的系列文体活动,连续举办了“文明颂、创安之歌、教师之声”等多场大型主题演出。中国评剧团、北京歌舞剧团、中国铁路文工团等国家级及市、区艺术团体多次到这里演出;马玉涛、吕继宏、刘斌、梦歌、谭晶等艺术家多次随团或组团到这里现场表演。同时文化体育中心还承办了国家文化部第七届“相约北京”联欢活动闭幕式、北京农村文艺演出“星火工程”启动仪式、房山区第十二届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等大型活动。
以镇文化体育中心为基础,全镇各村和社区先后建成 5 个文化大院、 12 个文体公园、 15 个篮球场、 18 个露天影院,并组织群众开展“龙人世纪杯”象棋比赛、“和谐杯”篮球赛、“凯信杯”羽毛球比赛等多种积极向上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引导群众改变陋习,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005 年阎村镇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建成远程教育网,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镇成人学校成为全市郊区县农民远程教育基地示范站和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针对镇域内发展需要,定向开展了助理物流师、家政服务等多类专项培训。制定和实施劳动力培训就业补贴办法,充分调动了企业用人的积极性。镇政府每年都要举办 2-3 次职业推荐会及大型用工洽谈会。按照区、镇、村三级联动的运作模式,建立农民劳动力安置信息网络,拓宽了农民就业的信息渠道。截至到 2007 年 10 月底,全镇 11616 名劳动力中,已有 10679 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 92% 。
在促一方稳定上,通过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抓矛盾排查调处、信访责任制的落实;抓生产安全、生活安全,消除事故隐患;抓镇、村、公安派出所人防、技防治安网络体系建设,营造了全镇稳定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
阎村镇经过近几年全面实施“三二一”发展战略,推进“一二二一”新农村建设模式,全镇形成了北工、南农、中工商相辅相成、产业互补的发展格局,以燕房工业园区、中心商贸圈和龙人绿业设施农业基地为龙头的三大产业支柱,村产业基地日臻完善,地区产业分布日趋合理。镇精品中心区基本形成,达到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人口宜居、产业集中。建筑物的密度、造型、设计、色彩搭配等让人赏心悦目;道路宽敞笔直,兼容了路灯、排水、供水、信息传播等功能,成为一条条纵向展开的城镇景观;随着绿地绿量的增加,换来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优美镇貌。镇文体活动中心成为对外文体活动的窗口,紫园文化墙成为阎村最为炫目的文化标识,由此等起到的作用,丰富了人们对阎村文化的认识,唤起了人们对这方水土的深厚感情,激发了阎村人的归属意识和自豪感。
昔日的阎村经济发展较慢,群众生活水平较低;矮房成片,街道狭窄;文化设施残缺不齐,文化活动单一枯燥。在一些人眼中,封闭、破旧成了阎村的代名词。而今的阎村经济大步跨越,税收大幅攀升;低矮的住房为高低有景、错落有致的高楼代替,颠簸不平的道路被高标准、高品位、体现时代特色的路面取替;单一乏味的文化生活被丰富多彩的活动所“覆盖”。生活在这新兴城镇中的人们,心旷神怡,笑语欢歌,感生活美好,思福祉绵绵。 |
|
基本概述
阎村镇位于房山新城西侧,距区政府驻地1.5 公里 ,距北京城近20公里。全镇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镇域内有近5万人,除汉族外,有少量满族、回族在此聚居。截止2006年末,全镇工业产值实现7.3亿元;农村营业收入完成18.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23元。
行政区划
阎村镇辖3个社区、22个村委会(南梨园粮库社区、消防器材厂社区、桥梁厂社区、大紫草坞村、小紫草坞村、前沿村、后沿村、张庄村、公主坟村、北坊村、南坊村、吴庄村、焦庄村、大董村、小董村、西坟村、开古庄村、南梨园村、二合庄村、大十三里村、小十三里村、后十三里村、肖庄村、元武屯村、炒米店村)。
前沿村
明以前成村,明初为永丰里屯,永乐年间有涿州八户阎姓人家来此定居,遂称阎村(或为因村近沿沟而得名)。后村拆而为三,该村居南,因名前沿村。
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前沿村,辖域面积1.13平方公里,有165户,562人,均为汉族,姓氏以阎、杨、高、王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北邻后沿村,西北1公里为小紫草坞、张庄,东南1.5公里是炒米店。村处平原,村址海拔约49米。产小麦、玉米、杂粮,产桃、犁等果品。
后沿村
明以前成村,原与前沿村为一个村,后离析出来,因该村居北,故名后沿村。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后沿村,辖域面积0.79平方公里,有167户,475人,均为汉族,姓氏以李、张、秦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南邻前沿村,东邻良乡镇东沿村,西北邻张庄,西1公里为小紫草坞。村处平原,村址海拔约50米。产小麦、玉米、杂粮。
张庄村
清代成村,因清代道光间两广总督琦善死后葬此,护坟人姓马,渐成村落,名马家坟。后因张姓人家增多,更名为张庄。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张庄村,辖张庄、北地2个自然村。辖域面积1.94平方公里,有330户,1116人,均为汉族,姓氏以张、崔、马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地处平原,东邻良乡镇南上岗村,西邻公主坟村,南邻小紫草坞村,北邻青龙湖镇大马村。张庄村址海拔约53米。产玉米、小麦、杂粮,产桃、梨等果品。
小紫草坞村
明代成村,因其南里许早有紫草坞(务)一村,且因村小人口少,而称小紫草坞(务)。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小紫草坞,辖域面积0.68平方公里,有152户,396人,均为汉族,姓氏以刘、高、赵、杨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东北邻张庄,东邻前、后沿村,西北1.7公里是公主坟,西南2.7公里即吴庄。村处平原,村址海拔约50米。产小麦、玉米,产苹果、杏、梨等果品。
大紫草坞村
辽已成村,初名紫草村,因地产中药紫草而得名。后称紫草务,亦作紫草坞(务是古代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宋辽时州县多置“务”。坞乃土堡、小城,或指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故务、坞二字皆可为居民点之通名)。又为与其北小紫草坞相区别而有今称。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大紫草坞村。辖域面积1.82平方公里,有416户,1164人,均为汉族,姓氏以王、李、冯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北1公里为小紫草坞,南2公里是南梨园,西1.5公里即大董村,东北1.5公里有前阎村。村处平原,地有沟坎,村址海拔约54米。产玉米、小麦、杂粮,产桃、杏、梨、山楂等果品。
公主坟村
明代成村,因永乐帝永安公主葬此,故名。又因风水好,别名金水洼。1983年设村委会,驻地公主坟村,辖域面积2.37平方公里,有389户,987人,均为汉族,姓氏以张、李、赵、刘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北1公里为青龙湖镇西庄户,南1.7公里是吴庄,西南1.5公里即南坊和北坊,东南1.7公里至小紫草坞。村处岭岗向平原过渡地带,周围是岗丘,中是小盆地。村址海拔约66米。产玉米、小麦,产柿子、红枣等果品。
南坊村
清初成村,因居北坊南,故名南坊。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南坊村,辖域面积1.26平方公里,有175户,568人,有满族、汉族,姓氏以张、陆、李、王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西北邻北坊村,东南邻吴庄村,东北1公里为公主坟,西南1公里是焦庄村。村处岗坡向平原过渡地带,村址海拔约60米。产小麦、玉米,产苹果、桃等果品。
北坊村
元以前成村。村名北坊,是与南坊相对而称。为何以坊为村名,文献无证。或因有工场作坊,或因的店铺街市等等。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北坊村,辖域面积4.98平方公里,有509户,1483人,均为汉族,姓氏以骆、张、李、王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地处岗岭河畔,北邻新镇街道办事处,西近大石河,东南邻南坊,东北2公里是公主坟。村址海拔约56米。产玉米、小麦,产苹果、桃、山楂等果品。
吴庄村
明初成村,据传于明代洪武年间有山西吴家庄人逃荒至此落户,村以故乡之名命名,原山西吴家庄属何县辖,无据可查,今省称吴庄。村内无吴姓人家。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吴庄村,辖域面积1.25平方公里,有240户,780人,均为汉族,姓氏以董、郑、殷、毕为主,先祖从山西迁此定居。位于房山区东部,西北邻南坊,西南邻焦庄,东南邻小董村。村处平原,村址海拔约61米。产玉米、小麦。
焦庄村
明以前成村,因姓得名焦家庄,省称焦庄。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焦庄村,辖焦庄和小水河2个自然村,辖域面积2.44平方公里,有400户,1259人,均为汉族,姓氏以李、于、王、崔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东邻吴庄,西邻大石河,南邻大董村,北邻北坊。村处平原,西近大石河。村址海拔约65米。产小麦、玉米、杂粮。
大董村
唐已成村,名董村,因姓得名。后分化为两村,分别称大、小董村。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大董村,辖域面积3.69平方公里,有724户,1980人,有满族、汉族,姓氏以梁、皮、王、郭、贾、徐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西北1公里为焦庄,东北0.5公里为小董村,西南1公里即西坟,西至乡界1.5公里。村处平原,大石河流经其西,崇青水库西干渠流经其东。村址海拔约59米。产玉米、小麦、杂粮,产桃、杏、山楂等果品。
小董村
明已成村,因村民系由大董村迁移而去,故相对而称小董村。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小董村,辖域面积1.32平方公里,有310户,1048人,以汉族为主,肖姓为满族,姓氏以肖、赵、张、陈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北邻吴庄,西邻大董村,东邻大紫草坞。村处平原,但多沟坎。村址海拔约58米。产玉米、小麦、杂粮,产苹果、红果、梨等果品。
西坟村
清代成村,据传因地有古墓得名。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坟村,辖域面积1.7平方公里,有170户,570人,均为汉族,姓氏以李、周、孙、姜、潘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北隔京周公路与大董村为邻,东南1公里开古庄,西0.5公里至镇界。村处平原,村址海拔约60米。产玉米、小麦、杂粮。
开古庄村
金代成村,据传因宋将孟良盗骨于此开棺验尸而得名。“开棺庄”或“开骨庄”,后滥为今名。但根据史书记载清代作开各庄,开为姓氏,开古庄当因开各庄之讹。又该村俗称李村,因李姓人家首先居此立村而得名。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开古庄村,辖域面积2.7平方公里,有527户,1570人,有满族、汉族,姓氏以李、刘、张、王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西北1公里为西坟,东北1.5公里是南梨园,东南2公里为二合庄,西现南至分界为1.5公里和1公里。村处平原,地多沟坎,村址海拔约55米。产玉米、小麦、杂粮。
南梨园村
元以前成村,因村南有梨园,故名。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驻地南梨园村,辖南梨园、蒋沟2个自然村。辖域面积4.29平方公里,有725户,2131人,均为汉族,姓氏以刘、李、王、陈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地处平原,东邻炒米店村,西邻开古庄村,南邻二合庄村,北邻大紫草坞村,南梨园村址海拔约50米。产玉米、小麦、杂粮,产梨、桃、杏等果品。村内有一巨槐,干径1.3米,中生一榆,干径0.75米,人称“槐抱榆”。另有一株树龄有4009年之久的国槐。
二合庄村
明代成村,原名分水岭,因地处房山、良乡二县分界处,且地势较高而得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将分属南梨园大队和小十三里大队的二个庄合并为一,故名二合庄。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驻地二合庄村,辖域面积1.06平方公里,有146户,411人,均为汉族,姓氏以路、李、董、尹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北1.5公里是南梨园,西北2公里为开古庄,东南2公里即小十三里,西南1.5公里至窦店镇下坡店。村处平原,村址海拔约51米。产玉米、小麦。
小十三里村
辽以前成村,因与大十三里邻近,故称小十三里村。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驻地小十三里村,辖小十三里村、小十三里村墩台2个自然村。辖域面积2.37平方公里。有340户,1200口人,有满族、汉族,姓氏以张、郭、范、卢、李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地处平原,东临107国道,西临二合庄村,南临窦店镇七里店,北临复兴苗圃厂。小十三里村址海拔41米。产玉米、小麦、红小豆、黄豆、桃、葡萄等农产品。2002年荣获首都文明村称号。
大十三里村
辽以前成村,因在原良乡镇西南十三里大道上而得名。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大十三里村,辖域面积2.5平方公里,有568户,1441人,均为汉族,姓氏以程、周、龙、陈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东北1.5公里是肖庄,西南1.5公里是小十三里,西隔京保公路与后十三里相邻,东南隔京广铁路与刘丈相望。村处平原,夹居在京广铁路和京石公路之间。产玉米、小麦,产李子、杏等果品。
后十三里村
辽代成村,因原良乡镇至此为十三里路程,后为与大、小十三里村区别而名后十三里。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驻地后十三里村。辖域面积2.44平方公里,有321户,960人,均为汉族,姓氏以侯、刘、张为主,先祖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北2.5公里为炒米店、元武屯,西南1.3公里是小十三里,西北2.5公里即南梨园,东与大十三里隔京石公路毗邻。村处平原,但地多沟坎,村址海拔约42米。产玉米、小麦、杂粮,产桃、杏、李子、山楂等果品。
肖庄村
成村年代不晚于辽代。因姓得名萧家庄,今省作肖庄。1983年设立村民委员会,驻地肖庄村,辖肖庄、肖庄墩台2个自然村。辖域面积3.43平方公里,有530户,1660人,均为汉族,姓氏以刘、马、王、宋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地处平原,东邻官道,西邻京保路,南邻大十三里,北邻良乡卫星城,肖庄村址海拔约40米。产玉米、小麦。
元武屯村
明初于此建军屯,名元武屯,村因以形成并得名。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元武屯村,辖域面积1.61平方公里,有260户,813人,均为汉族,姓氏以刘、李、田、张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北至良陈铁路300米,西邻炒米店,东2公里是大南关,东南1.5公里即肖庄。村处平原,村址海拔约45米。产小麦、玉米,1988年粮食总产43万公斤。该村有明万历年间修建的娘娘庙一座,内有大钟1口。村民吴会年于解放战争时获“爆破能手”的称号,刘绍基于抗美援朝中“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炒米店村
明以前成村,因村有店铺,以专卖米饭而知名,故称炒米店,至今村民有吃炒米饭的习惯。1983年设村民委员会,驻地炒米店村,辖炒米店街里、炒米店墩台、关道口和北地4个自然村,辖域面积2.72平方公里,有520户,1435人,均为汉族,姓氏以阎、杨、陈、李、孙为主,先祖从何处迁此定居,无考。位于房山区东部,东邻元武屯,西邻南梨园,南邻后十三里,北邻京周公路。村处平原,村址海拔约49米。产小麦、玉米,产杏、桃、红果等果品。
历史沿革
阎村镇历史悠久,从古代至新中国建立,镇域大部原属良乡县地,仅西部数村属原房山县。据史书记载,50万年以前,镇西南10余公里处的周口店龙骨山一带已有人类栖居;周初开始设置行政建制,镇东南5公里 的琉璃河所辖的董家林一带成为燕国始封地的都城,古称燕中都,此时阎村一带隶属之。元、明、清、中华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3月期间房山、良乡两县一直分置,阎村从属良乡。1949 年后两县均属河北省通县专区。1958年3月两县同时划入北京市。同年,成立良乡人民公社大紫草坞管理区,1961年改称大紫草坞人民公社。1983年改大紫草坞人民公社为大紫草坞乡。1995年撤销大紫草坞乡,成立阎村镇。
镇内古迹
镇内古迹较多,有唐代墓葬群,如1982年大董村发现的唐贞元年间银青光禄大夫、赢州别驾刺史、上柱国、申国公蔡雄墓及墓碑;有明朝永乐年间,朱棣皇帝第五个女儿永安公主葬于该镇公主坟村北;有清道光年间两广总督琦善墓葬于张庄村;有清代黄氏佛保墓地;有唐代以前兴建的娘娘庙遗址及唐槐和400年以上的国槐等。在大董村、南梨园、焦庄等地还出土了新石器时期至春秋战国期间的石器、蛋壳陶及鱼骨盆早期人类文化遗物,曾挖掘出宋金时期将军头盔、铜盆、金代石幢等文物。清末兴起的义和团曾在这一带与八国联军展开浴血作战,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29军曾在这一带屯军驻扎,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后来,这里成为八路军的抗日游击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此地又成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院所在地,即“两弹一星”发祥地。可以说,阎村曾是商贾云集之地、闹市之所、古今战场。镇内的文化历史,文物古迹,都充满神秘色彩。
地理环境
阎村镇镇域略呈东南——西北的长方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处(公主坟西)海拔 97.17 米 ,最低处(肖庄)海拔41.39米 。北部为低缓的岭岗,中部多冲沟、土坎,西部为大石河河滩,多卵石,土层薄,东南部低平,沟谷交错。大石河于镇境西部自西北南流,涉境河段10余公里。年降水量为600毫米 ,最高气温曾达43.5度(1961年6月10日),最低气温-26度(1966年2月22日),春季多旱多风。 |
|
- : Yancun Town
|
|
阎村 |
|
吴庄村 | 张庄村 | 肖庄村 | 焦庄村 | 南梨园村 | 小董村 | 大董村 | 大紫草坞村 | 西坟村 | 炒米店村 | 消防器材厂社区 | 桥梁厂社区 | 开古庄村 | 小紫草坞村 | 小十三里村 | 二合庄村 | 大十三里村 | 后沿村 | 后十三里村 | 南梨园粮库社区 | 南坊村 | 北坊村 | 前沿村 | 公主坟村 | 元武屯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