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歷代帝王廟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歷代帝王廟俗稱帝王廟,位於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明嘉靖十年(1513)始建,其原址為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是明清兩代皇帝崇祀歷代開業帝王和歷代開國功臣的場所,其供奉歷代帝王167位、功臣79位。民國後改由中華教育促進會及幼稚女子師範學校等單位使用。今為159中使用。歷代帝王廟坐北朝南,建築面積現存約4000平方米。最南側有一影壁,與山門隔街相望,東西寬32.4米,南北厚1.35米,高約5.6米。大門兩邊有八字墻,下有漢白玉石臺階。鐘樓在東側門之北,方形,每面面闊3間。景德門在大門正北,面闊5間,四周繞以漢白玉石護欄,中為禦路,左右各有側門1間。配殿東西各7間,內頂為井口天花,係從祀歷代功臣之所。在東西配殿南側各一座燎爐,為焚化祝帛之用。景德祟聖殿,坐北朝南,面闊9間。殿前有漢白玉石月臺和石護欄,殿內原有11龕供歷代帝王牌位。月臺兩側各有碑亭一座,殿兩側的兩座碑亭內立有雍正和乾隆御制碑各一座。東西跨院內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等建築。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
|
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齊,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傢廟宇。封建統治者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先的習慣,三皇一直被視為中國人的祖先,為歷代帝王所景仰;而先代帝王,則是後代藉鑒和效法的榜樣,所以也要祭祀。最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確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定為25位。康、雍、乾三代皇帝對歷代帝王廟都非常重視。康熙曾經留下諭旨:除了因無道被殺和亡國之君外,所有曾經在位的歷代皇帝,廟中均應為其立牌位。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華統緒,絶不斷綫”的觀點,把廟中沒有涉及的朝代,也選出皇帝入祀。乾隆幾經調整,最後纔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從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間,在歷代帝王廟共舉行過662次祭祀大典。
歷代帝王廟占地18000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祭祀中華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明清皇傢廟宇,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傢發展進程一脈相承、連綿不斷的歷史見證。民國後祭祀停止,改由教育部門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學使用,後改名為北京一五九中學。1979年被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德崇聖殿處於佈局的中心位置。該殿是重檐廡殿式建築,和故宮的太和殿是一個級別。大殿高21米,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標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禮製。這裏鋪設的是專門為皇傢燒製的地磚,也就是俗稱的“金磚”。金磚給人光潤如玉、踩上去不滑不澀的感覺,其顆粒細膩、質地密實。這次修繕用的“金磚”是在當年蘇州的“禦窯”定製的,其選料、燒製、加工均有嚴格的工序,鋪設前還要經過桐油浸泡、表面打磨等處理。
大殿中共分七龕供奉了188位中國歷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龕的是伏羲、黃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龕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兩周、強漢盛唐、五代十國、金宋元明等歷朝歷代的185位帝王牌位。景德崇聖殿東西兩側的配殿中,還祭祀着伯夷、姜尚、蕭何、諸葛亮、房玄齡、范仲淹、嶽飛、文天祥等79位歷代賢相名將的牌位。 其中,關羽單獨建廟,成為奇特的廟中廟。
歷代帝王廟中景德崇聖殿、景德門、東西配殿的主要構件都是明代遺留下來的,而壁畫、琉璃瓦等多是清代乾隆時期的。故宮、頤和園、天壇、孔廟等建築雖然都是始建於明代,但留存的明代構件不多,像歷代帝王廟這樣保留了大量明代原構件的極為少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