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以磚為主要建築材料的佛塔 The ma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to brick pagoda |
以磚為主要建築材料的佛塔。用於供奉僧人的遺體遺骨。 唐 有《王居士磚塔銘》。《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當日替 梁和尚 建龕的皇太後,久已賓天。 鬍無翳 題知了一本,準了下葬,依了原舊規模,備了坐化禪龕,拆開磚塔,衹見 梁片雲 的肉身神色鮮明……衣服未化。” |
|
磚塔投訴電話石傢莊市旅遊投訴電話:0311-8606171986061715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開元寺鐘樓和須彌塔位於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淨觀寺,始建於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詔改名。至清後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鐘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築,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築面積135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結構、柱網、鬥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築藝術風格。甚至上層木構件還有相當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這是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落架重修。鐘樓上挂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釐米,造型古樸,為唐代遺物。須彌塔,俗稱磚塔、方塔,坐落於鐘樓西側。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臺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舉高39.5米,塔身第一層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兩端均浮雕一尊雄勁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綫以上全部由青磚砌築。正面闢石券門,門框刻以花瓶、花卉圖案,門循浮雕二竜戲珠。門楣上端鑲嵌長方形石匾,上面鎸刻“須彌峭立”四個楷書大宇。每層磚砌迭澀檐,四角懸挂風鋒。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檐塔的典型作品。塔內第二層上部原作木鬥八藻井,惜已毀壞。今塔內呈空筒式,內壁垂直,上下貫通。第二層以上的八層,雖然各設一方形小窗,但無臺階攀登。剎座、仰蓮、覆鉢均係磚砌,四周置銅境,光亮奪目。其上,係金屬質剎桿、寶殊。寶珠多達四枚,顯得格外挺拔關於須彌塔建造時代,地方志記載不詳,未足憑信。根據現存實物並結合歷史記載推斷,此塔可能始建於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寧五年(公元898年)重建。後雖經歷代維修但依然保持唐代建築特點。須彌塔是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國建築寶庫的珍貴遺産。1956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磚塔位於相門內幹將路甲辰巷市橋頭,又稱甲辰巷磚塔,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吳門表隱》載,蘇州城中曾有七座小型磚塔,多為宋代所建。其中兩座早毀,兩座毀於清乾隆間,白塔於1928年拓寬臨頓路時拆除,濂溪坊的一座也於50年代加闊路面時拆去。僅存的這一座,《吳門表隱》謂為“城中七塔”之第二,“在孟子堂東”,即今所稱甲辰巷磚塔。
該塔為五級八面樓閣式磚結構仿木塔,高6.82米,基座每邊底寬0.51米,對徑1.2米。腰檐、平座以菱角牙子和疊澀磚相間挑出,並有轉角鋪作及闌額、柱頭枋自檐下壁面隱出。八面間隔闢壺門和隱出直欞窗,各層門窗方位交錯設置,內部方室逐層轉換45度。全塔以清水磚砌成,不施粉彩,樸實無華。
該塔民國初年即被圍入民宅,圍着塔身搭建了房屋,僅上半截露出屋面。由於長年失修,加上1966年的人為破壞,原僅存四層,腰檐亦已殘缺不全。1991年列入文物維修項目,經一年半動遷、測繪、設計等準備,於1993年5月動工維修,加固了底層,修復了各層塔檐、翼角、平座,補齊了鬥拱等構件,重建了第五層和塔頂,製作安裝了塔剎,並在拆除民房的地基上開闢了塔院。
該塔建再年代無考,因宋《平江圖》上在此位置上有塔的標記,而且塔的結構的造型與宋代樓閣式仿木結構磚塔如羅漢院雙塔、上方山楞伽寺塔相似,因此過去都認為是宋塔。然而,在着次維修中對塔磚進行了“熱釋光”抽樣測定,結果磚的製作年代為晚唐至五代末期,同時發現塔的有些部位和構件的做法和風格也表現出某些唐代建築的特徵,因此建塔時間可能早於宋代,確切年代尚待進一步考證研究。
甲辰巷塔小巧精緻,構造規範簡潔,是蘇州“城中七塔”僅存的一座,具有較高的文物研究價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