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興鎮位於湄潭縣東部,湄江河上遊,326國道橫穿境內,全鎮轄區13個村2個居委會,鎮內有流河渡、永興兩個集鎮,建鎮歷史悠久,商貿雲集,文化底藴豐富,素有黔北重鎮的美稱,總面積165平方公裏,人口5.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萬人,非農業人口1萬人,全鎮地方生産總值2005年達到12978萬元, 工農業生産總值達到18267萬元,農業總産值達到1231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694元,鎮政府所在地位於縣城西部,距離湄潭縣城、鳳崗縣城均20公裏,城鎮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裏,人口12000餘人。
永興場,昔名馬桑坪,明萬歷二年(1574年)七月二十二日開市更名興場,時為"萬商幅湊,百貨雲集,黔省一大市鎮也"。集鎮一街八巷,呈 柳葉狀。街道兩旁遮檐長伸,街中兩米寬的石板路為駱馬道。朝南的下街逢雨而成窪地,三五天不能下腳行走。為行走方便,街道兩邊各置十二步石墩形成"二十四步幹跳墩."上街竜泉堡屬典形的插花地,有"一腳踏三縣"之說,即西南為湄潭,東南為施秉,西北為石阡各轄.由於當時特殊的地理條件組成的集鎮,形成各地行商的理想"金三角".集市商貿的繁榮應該與此分不開。
近年來,永興鎮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在省、市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以規劃為竜頭,道路為框架,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事業的發展,全鎮新建城鎮商住房90000平方米,改造硬化鄉村公路80公裏,改造修建村級公路90公裏,已建辦公樓7棟,面積3000平方米.鎮域自來水普及90%以上,用電普及達100%,閉路電視、通訊覆蓋普及達80%,城鎮硬化達到95%,緑化覆蓋達40%,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有辦公樓,電話、電視。
永興鎮文化底藴豐富,轄區內有中學3間,完小5間村級小學10間,幼兒園5間,在校學生9300人,在職教師職工423人,是一個高度重視教育、教育事業比較發達的鄉鎮。
永興鎮黨委、政府按照縣委、政府提出的"依托縣城,輻射周邊,發展城鎮、服務農業、活躍二、三産業"的發展模式安排今年各項工作,推進城鎮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提出夯實一個基礎(以農業為基礎)發展四大産業(以茶葉産業、茅貢産米業、畜牧産業、烤煙産業);促進三個帶動(城鎮建設和管理帶動 二、三産業);以農産品為加工帶動經濟發展,搞好四個保障(抓基層組織建設,保障經濟建設,抓幹部作風制度,保障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抓好環境建設,保障發展後勁,抓精神文明和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保障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的工作思路,抓住機遇,把小城鎮建設和管理工作作為工作的重點,積極營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促進招商引資。
永興鎮黨委、政府多元化籌集資金建設基礎設施和市場設施,生産設施和公路設施,努力打造商貿小城鎮,推動城鄉共同富裕.該鎮現在三年內全面建設完成"三縱四橫"道路框架中剩下的"一縱一橫"並新建蛋禽市場、生豬定點屠宰市場、辣椒市場,糧食市場 、畜牧市場等農副産品交易市場,正在規劃和修建停車場,小百貨商品貿易中心和垃圾處理場等公共基礎設施和環衛等市政設施,使城鎮環境得到充分改善,增強城鎮吸引力和輔助力,同時改造完成了街道的路燈98盞,並加強管理,確保亮化達99%以上,隨着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人民生活環境得到了不斷的改善。
永興鎮黨委、政府按照"三分建設,七分管理"的指導思想推行建管並舉,在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積極開展工作,組織專門機構,明確專人常抓常管,明確職責,把環衛工作作為城鎮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鎮共有環衛車1輛,垃圾清理車5輛,垃圾中轉池1個,垃圾處理場1個,環衛工作人員7人,加大了環衛工作(人力 物力)的投入力度,確保了人居生活環境舒適亮麗,同時廣泛動員街道群衆積極參與城管工作,協調各方力量,達到了綜合治理的目的,大力整治鎮容鎮貌,以日常管理與集中整治相結合的辦法,已徹底取締了占道經營和撐桿達蓬,努力改善人居環境,重塑黔北重鎮雄風,實現了鎮域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