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源,原名“一碗水”,因下場口一小山岩壁下有一石窩,常年涌出約一碗清泉水,故而得名。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遊擊隊經過時更名為“寶源”並沿用至今。
寶源鄉位於赤水市西南部,距市中30公裏。南與四川古藺縣接壤,西與四川敘永縣相鄰,東、北分別與本市兩河口鄉、大同鎮相連。森林覆蓋在80%以上,這裏和氣候稱為“中國侏羅紀公園”與著名的“四洞溝”風景區和十洞景區均為一山之隔。行政村5個,村村通公路,鄉內“一縱三橫”的公路網總長82公裏。全鄉幅員面積106平方公裏,轄6個村(居)民委員會28個村民組。有2481戶8443人,其中,勞動力3680人,社區人口246戶550人。全鄉有耕地面積9903畝,其中稻田面積8106畝,旱地面積1797畝。全鄉森林資源豐富,有林地64647畝,其中楠竹面積10000畝,雜竹面積4.2畝,方竹1.2萬畝。境內最高海拔陽華頂1704米,最低海拔回竜場321米,常年氣溫16℃,年降雨量1300毫米。境內盛産優質水稻,黃柏藥材和方竹筍,年産方竹筍500噸,黃柏400噸,尤以方竹筍最負盛名,遠銷省內外。寶源鄉旅遊資源豐富,有雲海、千畝梯田、竜泉寺、中山溝、等名勝古跡,尤以千畝梯田風光享譽省內外。
指導思想
以政府引導,市場遠作為方式,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保護本區域自然生態與文化基本的前提下,開發梯田風光與度假休閑、科普與生態相結合的旅遊産品,使後寶源成為集旅遊、商貿、農業、交通於一體的新型風景區。
主題宣傳
本景區旅遊開發的主題以;“田園風光”、“佛教勝地”、“山水文化”、“朱羅紀公園”、“地下溫泉”、“民族風情”和農業觀光為主的現代度假休閑文化。
産品定位
依據本區的旅遊資源特色與主題定位,其旅遊産品應以觀光和度假休閑産品及生態特色農産品為主,同時兼顧科普與生態,康體保健旅遊産品。
開發內容
自然風光:寶源梯田(亞洲第一梯田)一處造型優美、氣勢恢宏、 旅遊觀賞價值頗高的整體連片的千畝梯田自然人文景觀。梯田風光在全國到處都有,然而集高品位且大規模壯觀的卻實為罕見。寶源梯田風光在人文和自然環境等綜合內涵評價上,已經超過國內較為有名的廣西、雲南梯田風光。極目遠眺,無邊無際的梯田重重疊疊,造型美觀。整個梯田長4至5公裏,高(或寬)0.8至1公裏,每一塊梯田平均面積為3至4分,梯田總面積為1500畝左右.它最早開墾於東漢時期,形成於明末,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梯田始終保持了原始風貌,厚積了歷史文化的內涵。 (本文來自“貴州商報”)
中山溝:恐竜腳印。恐竜化石。還有國傢保護植物桫欏及楠竹林。大量規則排列的腳印足跡:足跡一竪一橫兩行排列很有規律,不僅每個腳跡長、寬相等(腳印長42釐米,寬28釐米),而且腳跡與腳跡之間的距離也幾乎相等(一步與一步之間的距離60釐米)。這就證明了完全是一種動物腳步,而不是其他天然形成的。
這塊巨石上面形狀象雞爪、步幅碩大無比的腳印,當地人叫它“天雞石”。村民介紹,留有這樣腳印的岩石附近還有10多塊。有人從岩石上水波紋留下的痕跡分析,所謂的“天雞。桫欏在距今約1.8億年前的侏羅紀十分繁盛,與恐竜共生共榮,劫難之後,僅在一些低緯度地區殘存至今。
漫步在楠竹林中,你更會激動不已。一根根粗壯的楠竹拔地而起,筆直嚮天,撐起一片緑色的蒼穹。在“觀海樓”上聽林濤陣陣,望緑浪千裏,聞暗香浮動,別有一番滋味。看竹筍破土,看竹子拔節,你會感到一股強大的生命活力充滿全身。竹海中的“天鑼” 、“地鼓”更是奇妙——面對一面弧形丹崖絶壁開口說 話,便有“鑼聲”傳來;360級石梯中,240級會因鞋底的踩蹈而發出咚咚的“鼓聲”,為你壯行。竹海人視竹為衣食父母,竹樓竹床竹椅自不必說,竹筒飯,竹筍湯更是待客的佳餚。
人文景觀 : 竜泉寺有200多年的歷史,建築完好。
民族風情民族工藝口:竹工藝品
文化:農傢風情
度假休閑區
修建以農業休閑度假區,搞好綜合開發,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開發地下溫泉:是産流量600至1000立方米度假區.是整個西南地區流量最大的溫泉。
在實施新的開局之年,全鄉幹部群衆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求真務實,精誠團结,依托該鄉豐富的人力和資源優勢,努力為全鄉經濟社會發展奮力拼搏。同時,我們熱忱歡迎社會各界朋友和有識之士莅臨該鄉投資開發,共謀發展,我們將以優質的服務、務實的作風、誠懇的態度作好服務,共同為寶源這片沃土譜寫嶄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