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遵义市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南部接壤。总面积1801.2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31.21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为苗族。
赤水市辖3个街道、9个镇、5个乡:市中街道、文华街道、金华街道、天台镇、复兴镇、大同镇、旺隆镇、葫市镇、元厚镇、官渡镇、长期镇、长沙镇、丙安乡、两河口乡、宝源乡、石堡乡、白云乡。市人民政府驻人民街,邮编:564700。代码:520381。区号:0852。拼音:Chishui Shi。
赤水处于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海拔高差大(221米—1703米),地形切割强烈,垂直高差明显,属中亚热带气候区,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292.3毫米。 |
|
市名
赤水(英语:Chishui;汉语拼音:chì shuǐ)。简称“赤”。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
贵州(Guizhou Province)
经纬度
城区中心位于东经105°42′、北纬28°35′。
行政区类别
省直辖县级市(遵义市代管)
辖区
辖3个街道(市中街道、文华街道、金华街道)、9个镇(天台镇、复兴镇、大同镇、旺隆镇、葫市镇、元厚镇、官渡镇、长期镇、长沙镇)、5个乡(丙安乡、两河口乡、宝源乡、石堡乡、白云乡)、100个村委会。
政府
赤水市人民政府驻市府路。市长:张集智,市委书记:穆荣坤。
面积及人口
总面积1801.2平方千米,总人口30万人;市区面积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万人。
民族
共有汉、苗、土家、仡佬、布依等26个民族,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为苗族。
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邮政编码
564700
电话区号
(+86)0852
市花
吊兰
市树
桫椤 |
|
赤水历史悠久,受巴蜀文化影响较深,是贵州开发较早地区。远在商殷时期,就有古人渔猎的踪迹。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赤水正式建置,时属滋州仁怀县,县城在今赤水市复兴镇。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撤滋州,降仁怀县为堡,改隶泸州合江县。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堡改属播州宣慰司管理。
元朝末年,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夏朝”,改仁怀、古磁等处为怀阳县。
明朝初年,朱元璋灭夏,怀阳县废,其属归还播州宣慰使司管辖。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仁怀县,隶四川行省之遵义军民府。
雍正六年(1728年),随遵义府改隶贵州。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赤水厅,隶遵义府管辖。
民国三年(1914年),撤销赤水厅,建立赤水县。
1949年12月1日,赤水解放。
1990年12月,撤销赤水县,建立赤水市。
1997年6月,因撤遵义地区设遵义市,赤水市改为省直辖,后贵州省人民政府委托遵义市代管。
2000年,赤水市辖3个街道、9个镇、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 25178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市中街道 33380 文华街道 12715 金华街道 12672 天台镇 17227 复兴镇 16595 大同镇 17723 旺隆镇 17548 葫市镇 14094 元厚镇 14163 官渡镇 22812 长期镇 21871 长沙镇 15708 两河口乡 6190 丙安乡 5784 宝源乡 7726 石堡乡 6897 白云乡 8675
2003年,赤水市辖3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5个乡,13个居委会、100个村委会。年末总人口31.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08万人。 |
|
1、地理
赤水丹霞地貌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东南与贵州习水县接壤,西北与四川省的古蔺、叙永、合江三县交界,全境跨东经105°36′~106°15′,北纬28°16′~28°46′,东西轴线长61.85千米,南北轴线长55.35千米。城区距遵义300千米,距贵阳450千米,距重庆240千米,距成都350千米,距泸州70千米。
赤水地形地貌复杂,处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境内有1300多平方千米全国面积最大、发育最壮观典型的丹霞地貌。地形主要为高原峡谷型和山原峡谷型,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高处海拔1730米,最低处221米,相对高差1500米以上。东南部重峦叠嶂,峡谷幽深,西北部丘陵起伏,河谷开阔平缓。
2、气候
赤水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8.1℃,年均降雨量1292.3毫米,年日照时数1297.7小时,年均相对湿度82%,无霜期340~350天,并随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800米以下地区无霜期300天左右,800米以上地区无霜期210~300天。
赤水7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8℃左右,1月平均气温最低仅7.9℃左右,气温年较差为20.1~20.5℃,极端最低气温为-4℃,极端最高气温39℃。由于地形遮蔽大,林木茂盛,40℃以上的伤害性高温罕见。年降水量在800~1700毫米之间,降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4~10月,约占全年的80%以上。夏季(6~8月)降水量最多,达383~68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40.12%~44.7%。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仅58.3~166毫米,占年雨量的6.5%~10.5%,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北风。极端风速可达27米/秒,风力10级。平均风速1.6米/秒。8级以上的大风常发生在3~9月,7、8月最多。
3、水文
赤水属长江水系,有大小河流352条,总长度1255千米,其中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26条,总长度335千米。全市河网密度达到0.7千米/平方千米,赤水河为境内最大的河流,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全市水资源总量10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95亿立方米,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极丰富区。境内有各类水库、山塘800多处,蓄水总量达3000万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33万千瓦。
4、生物
赤水桫椤赤水具有亚热带生物生存和活动的条件,植被类型分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四个群纲,有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原生林43万亩。全市境内有高等植物2116种,其中维管植物196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种,特有植物27种,代表植物包括小黄花茶,赤水蕈树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侏罗纪残遗种——“桫椤”在赤水生长十分密集,仅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内就达4.7万株,是全世界分布最集中的区域。
复杂的地貌背景、优越的气候与水文条件、丰富的植被群落,为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有野生动物1668种,其中脊椎动物404种,昆虫1264种,云豹、长尾雉、苏门羚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9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5种。
5、矿产
赤水地层较新,矿产不富。矿藏资源以天然气为主,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55亿立方米,是贵州省最大的气田,年开采量最高达1.8亿立方米。另有煤矿贮量约2400万吨,为无烟优质煤。 |
|
赤水十丈洞大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中国竹子之乡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市
全国科普示范市
全国绿化模范县(市)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市)
全国村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
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 |
|
四洞沟风景区
赤水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非常独特和丰富,由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组合而成,原始古朴,自然天成。景观以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椤、丹霞地貌以及原始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为主要特色,兼有古代人文景观和红军长征遗迹,被中外专家誉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五大特色。
目前已对游人开放的景区有赤水大瀑布、四洞沟、五柱峰、红石野谷、中国侏罗纪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区;以及大同古镇、丙安古镇、红军长征遗址等人文景区。另外,天台山、九角洞、月亮湖、九曲湖、长嵌沟、仁友溪、大同古镇月台、宝源、盘龙等景区等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旅游名片:1994年1月,贵州省赤水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96年,赤水市被国家林业部命名十大“中国竹子之乡”;2000年10月,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于被国家旅游局批准命名“中国侏罗纪公园”;2005年2月,赤水市纳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名录》;2006年,贵州赤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2007年,赤水市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2007年12月,赤水市被中国摄影家协会选定为“全国摄影创作基地”;2008年12月,赤水风景名胜区被国际旅游联合会授予“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景区”的称号;2009年2月,“赤水丹霞”纳入“中国丹霞”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总文编制范围且排名第一。 |
|
赤水市历来重视生态建设,被媒体誉为贵州的“生态边城”,有森林面积210万亩,国土森林覆盖率74.2%,风景区高达95%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5.4%,人均绿化面积达27.6 平方米。全市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2万个/立方米,常年大气污染指标稳定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水、气、声环境质量均优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标。至2001年以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评价表明赤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一直大于75,始终处于优类级。
赤水推进城市环境整治工程,生活垃圾处理率100%,烟控区覆盖率100%,噪声达标覆盖率83.5%,城市气化率7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达100%,工业废水排放标率年达到了90%以上。2003年以来,全市加大了对水电资源的开发建设力度,目前年发电达2.3亿度。大力发展城镇民用天然气,短程汽车全部实现天然气代燃油,清洁能源推广应用率达91.2%。
赤水竹林从古至今,赤水人民都有爱林护绿保山水的优良传统。进入新世纪后,坚定不移地走“退耕还竹”线路,不到10年时间新造竹林71万亩,总面积达到120万亩,位居全国十大竹乡第二位,人均竹林面积第一位,其中楠竹林47万亩,杂竹林73万亩,成为我国重要的竹业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竹材产区)。通过造竹,赤水市水土保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近5年来共重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0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面积达696.3平方公里。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了近500万吨。同时,赤水以竹代木,每年用竹子替代木材60万立方米以上,保护森林近6万亩。
2008年,赤水市还建立起长江上游唯一的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殖流放站和珍稀鱼类繁殖基地,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
|
夕阳中的赤水河赤水是贵州第一大港,“黄金水道”赤水河绕城而过,仅60公里汇入长江。客货船可达重庆至上海等沿海各大港口、码头,年货运吞吐量100多万吨。赤水历来与长江中下游经济圈联系紧密,公路连接黔川渝10多个县市,距川南泸州机场仅70公里,与成渝高速公路接口120公里,距遵义300公里,距贵阳450公里,距重庆200公里,距泸州79公里,距合江60公里,赤水至隆昌接成渝高速公路140公里,是黔川渝毗邻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贵州实施“北上”战略的一个重要窗口。
建成面向社会开放的赤水市二级汽车客运站和赤水市旅游长途汽车客运站,1997年到2007年,全市新建、改造公路1226.21公里,其中省道100.8公里,县道137.9公里,乡道21.5公里,村道966公里,实现了“两纵两横一环线四上”(两纵指赤水至合江路、习水至赤水路;两横是指官渡至葫市路、赤水至长沙路;一连线是指赤水至叙永路;四上是指南至贵遵,西上310国道,西北上隆纳、成都,东上泸渝。)骨架公路和赤水河水路运输网络,公路通达深度和交通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至2008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1710公里。 |
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
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的“两业”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生态经济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和旺盛的后续发展潜力。2008年,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为269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523万元,比上年增长7.6%,第二产业产业实现增加值134162万元,比上年增长1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4542万元,比上年增长16.0%,三次产业结构为18.8%:49.8%:31.4%,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人均生产总值8461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6%。2008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10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2%。
丰富的竹资源成为赤水“竹业强市”的金钥匙,2008年,赤水市竹产业年综合收入近11亿元。竹产业列入《贵州省“十一五”重大专项科技支撑项目》,赤水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加紧建设,已完成“黔北年产2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工程”项目是目前全球单系列竹浆产量最大的制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1.2亿元,是当今世界工艺技术最先进、单系列竹浆产量最大的制浆企业,也是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全国第一家年产20万吨大型林浆纸一体化工程。
旅游业快速发展,已成为赤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新兴支柱产业。 2008年,全市接待游客10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13亿元。
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完成农业总产值84239万元,比上年增长8.8%。赤水金钗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审查验收,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中药材产品,并为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藏,全市年产量500吨以上。
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5287万元,以化工、竹加工、电力能源为主的三大门类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导力量。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达4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8亿元,年均增长28.4%,超过了22%的预期目标,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23537万元,年均增长14.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7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1.7%。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扎实推进,被评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市。国企改革实现“两个100%”目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渐增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免征农特税、农业税。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财政体制、粮食流通体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殡葬改革、农村金融和科教文卫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
|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不断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保持全省领先位次。计划生育率为9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9 ‰,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文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我市有线电视数字平移工程,年末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69%和95%。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建立和完善。2008末,全市拥有普通中学19所,在校学生10787人;小学55所,在校学生21388人。幼儿园38所,在园幼儿人数6306人。2008年,全市普通中学招生3842人,毕业3062人;小学招生3200人,毕业403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99.55%。
随着全市经济总量的增加,综合实力增强,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 2008年,全市在岗职工劳动报酬总额为41199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劳动报酬21502元, 比上年增长12.0 %,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比上年增加531元,增长8.4%。
2008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3%。“两个确保”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城乡贫困人口得到社会更多救助和关注。 |
|
丹霞飞瀑赤水山川秀丽、风光优美,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成绩均居全省前列。赤水市在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基础上,又作出了争创贵州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市的战略构想,并于2008年启动,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载体,推进生态建设更快更高发展。
赤水市于1996年被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2002年被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生态创建方面动作较快、起步较早。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22项考评指标中赤水已有13项达到或接近考评标准,赤水市委、市政府明确以“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竹业强市”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争取到2011年实现各项评价指标基本达标,确保2013年前,80%以上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5%以上,全面完成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任务。
实现到2011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到2011年“四在农家”创建覆盖率达90%以上。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不低于3.5%。
按照每年新造竹林3万亩速度,全市竹林面积达127万亩以上,把赤水建成“中国最大的竹乡”,全市竹林面积居全国之首,确保第一条25万吨纸浆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创造条件促成其早日实施第二条25万吨纸浆生产线和15.3万吨纸制品生产线项目建设。力争全市纸业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纸制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把赤水建成“西部最大的纸基地”,力争竹制品加工产值达20亿元以上。构建成竹加工、轻化工、能源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体系”,把赤水建设成全国最具示范效应的竹浆林纸一体化循环经济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的竹加工基地、贵州省最具特色的食品基地、遵义市最大的轻工旅游商品基地、赤水河流最具优势的清洁能源基地。
按照每年按新发展金钗石斛6000—7000亩的速度,扎实推进赤水金钗石斛大面积栽培。力争建成金钗石斛基地3万亩以上,把赤水建成“中国最大的金钗石斛基地”。实现石斛业产值达6亿元以上,税收5000万元以上,全市农民在石斛产业上的收入达到人均1000元左右。
完成城区“五条大道”(赤水大道、红军大道、城工大道、河滨西路、河滨东路)、“五个组团”(赤水一中片区、太平街片区、荷塘晓月片区、螺丝山片区、河滨东路)以及乡镇“四个一工程”(一个车站、一条街道、一个市场、一个小区)建设,城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基本构建起承载20万人的城市发展框架。 |
|
- n.: Chishui City
|
|
赤水 |
|
|
|
赤水市中医院 | 赤水市第一中学 | 赤水市交通医院 | 赤水市人民医院 | 赤水市盐务管理局 | 赤水市卫生防疫站 | |
|
|
大同镇 | 长期镇 | 宝源乡 | 白云乡 | 复兴镇 | 天台镇 | 市中街道 | 文华街道 | 金华街道 | 旺隆镇 | 葫市镇 | 元厚镇 | 丙安乡 | 石堡乡 | 官渡镇 | 长沙镇 | 两河口乡 | |
丙安古镇 | 赤水风景名胜区 | 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 葫市摩崖造像 | 赤水十丈洞瀑布群 | 四洞沟景区 | 赤水竹海森林公园 | 赤水丹霞 | 桫椤王国 | 红石野谷——杨家岩景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