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清水江下游。总面积2201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40.95万人;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0.2万人,占98.2%。
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邮编:556600。代码:522627。区号:0855。拼音:Tianzhu Xian。 |
|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湘西结合处,清水江下游,介于108°55′E~109°36′E,26°42′N ~27°10′N之间。与湖南省新晃、芷江、洪江、会同、靖州及本省剑河、锦屏、三穗等县接壤,是渝黔通往两广、江浙的重要门户,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201.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7万 公顷,森林覆盖率51.6%。辖10个镇,6个乡,315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员会 ,总人口40.95万人(2003年),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0.2万人,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2%(侗族占60%,苗族占31%,此外还有水、布依等少数民族),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之一。人口出生率10.99‰,自然增长率5.88‰,计划生育率93.88%。主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煤、铁、铜、铅锌等。 |
|
天柱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复杂,地形以中低山丘为主,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7%。海拔多在300~700米。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山脉大多呈东西走向。主要山脉、:北有分水岭山脉,中有金凤山山脉,雄居县境中部,为湘黔界山;南有黄哨山脉,山峦起伏,峡谷,盆地相错其间,形成“山丘抱盆,盆中含丘”的独特地貌景观。位于阳寨与三穗县交界的犀牛塘尖坡,主峰海海拔1119。9米,是天柱县的最高峰。天柱盆地是天柱县最大的盆地,为贵州省及黔东南苗族侗族扑克治州的重要产粮区。
从经纬位置看,天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性暧湿气候。天柱县年平均气温为16。1°C,1月平均气温为4。7°C,7月平均气温为26。7°C,无霜期281天。日照较长,积温较高,农作物一年两熟或混作二三熟。但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春、夏两季多,秋、冬两季少;西北、西南部偏多,东部偏少。
天柱县水、旱灾害频繁,尤其是夏季的暴雨、伏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因此,修建水利工程,调节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十分重要 |
|
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凤城镇、邦洞镇、坪地镇、兰田镇、瓮洞镇、高酿镇、石洞镇、远口镇、坌处镇、白市镇、社学乡、渡马乡、注溪乡、地湖乡、竹林乡、江东乡。
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邮编:556600。代码:522627。区号:0855。 |
|
天柱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重晶石、黄金、煤、硅、钾、锰、石灰石等。尤以重晶石矿最为丰富,保有储量1.08亿吨,远景储量3亿吨以上,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重晶石矿床,品位在85—98%之间,埋藏浅,易开采,可开发成钡盐系列产品。黄金初步探明储量60多吨,1997年上交国库5.3万两,是贵州省首次产生的黄金县。硅矿储量3500万吨;煤矿探明储量1684万吨;钾矿探明储量1353万吨。县内水能储蕴量巨大,可开发28.5万千瓦,境内清水江开发二级电站可装机21.4万千瓦。 |
|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初置天柱县,天柱未置县前为千户所,原名凤城,后改名天柱,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
天柱夏属荆州之界僻,周属楚之西,秦属黔中地,汉属牂牁郡,隋、唐、宋为诚州(今湖南靖州)所辖,元为湖广行省武冈路绥宁县及靖州路会同边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千户所,属湖广靖州卫;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县署设在凤城,朱梓为首任知县,划出会同县的汶溪所、江东里和绥宁县的远口里、镇远巡检司(六池)、江东巡检司并入天柱县,属湖广布政司靖州;崇祯十年(1637年)迁治龙塘,改龙塘县,不久回治天柱,仍复天柱县名。清雍正五年天柱县改隶贵州,属黎平府;十二年(1639年)改隶镇远府。
民国二年(1913年)天柱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年)直属于贵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天柱县并入锦屏县,1961年恢复天柱县。
2000年,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48302 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风城镇 52194 邦洞镇 37512 坪地镇 18081 兰田镇 26614 瓮洞镇 18013 高酿镇 27487 石洞镇 25464 远口镇 23944 坌处镇 13902 白市镇 30607 社学乡 19478 渡马乡 16904 注溪乡 5008 地湖乡 3899 竹林乡 13395 江东乡 15800
2003年,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315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0.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万人;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0.2万人,占98.2%。 |
|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天柱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1997年已越过温饱线,199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82亿元,粮食产量12.61万吨,财政总收入47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8元,城乡人民储蓄存款3.22亿元。
2002年,天柱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富民强县建市的目标,以财源建 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施科教兴县、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 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小城镇、扶贫开发、非 公有制经济等方面新的突破,发展以开发水资源为主的能源工业、以加工重晶石为主的矿产 品加工业、以人工种草为主的畜牧业、以脐橙和油茶为主的林果业、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 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工业,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 3.42亿元、0.72亿元和1.4亿元,增长1.20%、9.76%和11.37%。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 林牧渔业总产值4.82亿元,比上年增1.10%。粮食总产量12.30万吨,油菜籽产量3680吨、 烤烟产量254吨,肉类总产量1.50万吨。除粮食因灾减产4.40%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年末大牲畜存栏8.74万头,生猪存栏21.96万头。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更新、退耕还林都有新进展。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075万元,比 上年增长13.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10.0万吨、重晶石7.91万吨、水泥3.24万吨、发 电量2220万千瓦时。财政总收入4372.8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95万元,增长3.10%;财政支出1.52亿元,增长18.2%。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0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4970万元。全年招商引资项目25个,协议资金1.68亿 元,实际到位资金4095.5万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502千米, 其中干线公路149千米,当年新修和改造公路52千米。兴建了一批通村公路,已有224个村修通了公路,占全县总村数的71.1%。水电建设成效显著。积极争取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国 土整治、第四批农村电气县等一批重点项目,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实现 完成了第一期 农村电网改造。全县有218个村实现了城乡同网,占总村数的69.2%。通信发展突飞猛进,固定电话装机2.1万门,农村有75%的村通了电话;移动通信网已形成,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 。开通了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宽带因特网。城镇供水、绿化、市场、电力、通信以及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所改善,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宽4.4平方千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最低生活保障投 入215万元,受保人员达4.2万人次;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投入305万元,受保人员1300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1416元,比上年增长5.4%。 |
|
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99.4%,初中阶段净入学率由 上年的77%提高到84%。小学和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33和0.09个百分点。 高考再创佳绩,有827人被大专院校录取,重点院校上线人数突破100人大关。积极开展科技 创新工作,有5个乡镇被州政府评选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24个,卫生 技术人员810人,病床位447张,93.3%的村建立了卫生室,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得到了加强; 有文化服务设施21个,有114支业余文艺队伍,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002年4月,该 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先进县称号。有线电视节目增加到了6套,广播和电视覆盖率 分别为83%和88%。 |
|
天柱属北部侗族方言区,繁衍于此的北部侗苗人民一直传承着重教兴学的传统,因而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素有“文化县”之称。在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中,这里拥有黔湘北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建筑——家祠。这些家祠主要分布于清水江下游的天柱县境内。天柱家祠文化极其深厚,建筑典型、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其中远口吴氏总祠、白市杨氏先祠,建筑规模宏伟,墙上雕画艺术精湛;坌处三门塘刘氏宗祠更是异彩纷呈,成为民族文化之迷。充满神奇色彩的清水江下游家祠群,已成为天柱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和魅力独特的风景线。全县家祠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17座。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三门塘民族文化村、远口吴氏总祠、王天培将军故居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侗家人人会唱歌”,侗族民歌源远流长。无论逢年过节、喜订丰收、婚丧嫁娶、宗教礼仪,都要以唱歌来庆祝。侗族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北部地区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伴嫁歌等。玩山、赶歌场是侗族青年男女主要娱乐和建立婚姻家庭的主要途径。竹林的阿婆坳、坌处的平芒、三门塘至今仍保持赶歌场的传统。其景况热闹非凡,真如是“歌的海洋”。
天柱县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有业余文化团队 178支,其中有侗歌班文艺队3支,太极剑队1支,礼仪东队8支、学校少年军乐队28支、企事业文艺队12支,龙灯队16支、雄狮队8支、花灯队4支、秧歌队6支、老年文艺队1支,中老年文艺队1支、侗族阳戏、汉戏团各1 支、民间武术表演队2支、芦竹队1支、腰鼓队83支。这些文艺团队活跃在城镇和广大农村,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文艺宣传,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和服务。
天柱县专业文艺队和文化馆合署办公。常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每年都要排练1-2台文艺节目(相声、小品、小话剧、表演唱、舞蹈、快板)送到边远山区和16个乡镇,每年演出场次都在36场以上。群文创作作品在全国各种报刊发表,每年也在15篇以上。四年来文艺创作作品49个,自办文艺报和《晓钟》专刊,为全县文学爱好者提供学习园地,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宣传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
全县文化单位有县文化广电视局为行政管理部门。其系统的下属单位有:文化馆、文工队、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文化广播电视科稽查队、广播电视站。投资 400余万元的县宣传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各乡镇都有文化服中心。全县有村级文艺(腰鼓)队187支。全县城乡群众文化活动频繁开展。呈现出异常火爆的场面。2002年四月,天柱县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县”称号。 |
|
天柱县是黔东门户,是出黔入桂之要道。现有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纪念地和纪念建筑等各类文物单位150余处,其中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传统民居吊脚楼、民间工艺(竹编、剪纸、纸扎、侗家织锦)、民间艺术(侗歌、苗歌、酒歌、踩梁歌、祭祀歌、傩文化、阳戏)、民间故事、谚语、谱牒、经卷)、独具物色的宗祠群和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17座)、众多的石刻(石碑、摩崖石刻)。
天柱县分别于1984年、1995年2002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城镇:三星岩、龙泉井、石柱岩、钟鼓洞、观音洞、烈士陵园、飞机场、王天培亲兄弟故居、雷寨县治遗址、乐公堤遗址、杨铁山古墓、“卧雪堂”袁氏宗、乐寨杨氏宗祠、吴绍文故居、龙贤昭故居、周竹铭先生故居、“修竹庐”、紫云岩摩崖石刻(二处)、联山村图腾石柱、岩寨民族村、凤城历史文化名镇、王天培将军墓。
邦洞镇:金凤山凤景名胜、乾隆主题诗碑、古银杏、狮子口、金风山地下溶洞、姜应芳故居遗址、高野郑民宗祠、邦洞小学“亘古于兹”碑、织云“将军桥”、织云(章程)民族村、地茶水青岗、邦洞历史文化名镇 。
社学乡:平甫“古凉亭”、社学碉堡、善缘寺、田心寨龙王阁、龙塘治县遗址(5 处) 。
远口镇:吴氏总祠、远口古渡、远口历史文化名镇 。
渡马乡:杨柳“龙王阁”、江东古银杏、七月二十坪歌场(遗址)、龙盘陈氏宗祠、岩门杨氏宗祠、江东古庙、龙盘民族村。
坌处镇:坌处三门塘清水江沿岸石碑群、镇街头王氏宗祠、抱塘吴氏宗祠、三门塘刘氏宗祠、大冲碑群和石围子、平芒歌场、坌处古渡、坌处镇三门塘民族文化村 17处文物古迹。
竹林乡:天华山四十八寨公庵遗址、地坌彭氏宗祠、阿婆坳歌场、地坌古桂树。
坪地镇:阳寨杉木王、圭原始天然林、阳寨古银杏、坪地六月六歌场。
兰田镇:杞寨杨氏总祠、公闪村“禾翠亭碑记”、贡溪“承先永禁”和“遵古重刊”碑群、坪寨犀牛洞。
白市镇:湖广汶溪所遗址、白市香樟场、杨氏先祠、新舟舒氏宗祠、宋氏先祠、辞兵洲遗址、宋仁溥衣冠冢、北岭钱塘桥、北岭昌善桥、乐氏宗祠、阳山风雨桥、新舟白岩公、白市古渡、白市历史文化名镇。
地湖乡:地湖风雨桥。
高酿镇:章寨三拱桥、高酿碉堡、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硝洞风雨桥、地良龙氏宗祠、高酿小学“孔子令碑记”。
石洞镇:咸同农民起义军战斗遗址九龙山(省保单位)、槐寨紫檀群、水洞斗牛场。 |
|
- n.: Tianzhu County
|
|
天柱 |
|
|
|
天柱县中医院 | 天柱县人民医院 | 贵州省天柱县卫生防疫站 | 贵州省天柱县防疫站 | |
|
|
兰田镇 | 凤城镇 | 蓝田镇 | 江东乡 | 邦洞镇 | 坪地镇 | 瓮洞镇 | 高酿镇 | 石洞镇 | 远口镇 | 坌处镇 | 白市镇 | 社学乡 | 渡马乡 | 注溪乡 | 地湖乡 | 竹林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