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黎平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Liping County
  黎平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總面積4439.2平方千米。2003年末總人口50.34萬人。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侗族、苗族。
  縣人民政府駐德鳳鎮,郵編:557300。代碼:522631。區號:0855。拼音:Liping Xian。
縣況概覽 Overview county status
  黎平:
  拼音:Lí Píng Xiàn
  縣名綜合:美名黎陽、舊為黎平府、開泰縣
  黎平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紅軍長徵進入貴州第一城,有“杉海糧倉油壺”,“中國侗都”,侗族大歌之鄉,鼓樓之鄉等稱號
  電話區號:0855
  地方時間:北京時間(中國標準時間)UTC+8
  黎平縣隸屬於貴州省,人民政府駐德鳳鎮。縣委書記閔啓華,縣長王崇鬆。處於東經108。31’—109。31’,北緯25。41’—26。擁有人口總數五十餘萬多人。地方郵政編碼557300,全縣管轄面積為4441平方公裏,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口總數最多及面積最為寬廣的地區。黎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地方山清水秀,具有大量人文景觀及自然景觀。
基本概況 Basic Overview
  黎平縣地處貴州省東南面,東經108。31’—109。31’,北緯25。41’—26。31’,地處黔、湘、桂三省(區)交界及雲貴高原嚮江南丘陵過渡地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東南面與湖南靖州、通道縣及廣西三江縣交界,西南面與榕江、從江縣毗鄰,東北與劍河、錦屏縣接壤。是一個以侗族人口為主,侗、漢、苗、瑤、水等多民族雜居的縣份,也是貴州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份之一。
  黎平縣是我國28個重點林區縣和國傢11個退耕還林示範縣之一,也是國傢商品糧基地縣。全縣有林業用地面積558萬畝,森林覆蓋率58.44%。黎平縣至今已發現的主要礦産有金、磷、錳、煤、壓電水晶、硅質原料,水泥用灰岩,飾石用石材,建築用砂石等礦。礦床、礦點(礦化點)106處。其中37種礦産不同程度探明了儲量,主要儲量産地168處。探明儲量屬大型礦的有8處,屬中型礦的有16處。主要開發礦種為金、硅石、飾石板材、建築用砂石、磚瓦粘土等。木材蓄積量居貴州省第一位。楠竹蓄積量居貴州省第二位。盛産茶葉、油茶油、水果、桐油、鬆脂、中藥材、黃金、大理石。境內油茶林14萬多畝,年産精製侗鄉茶油1500噸。
  全縣有鬆林99.6萬畝,年生産加工鬆脂4000噸,居全省第一位。黎平黃牛和黎平香米暢銷廣西、廣東、湖南、及整個貴州省。硅礦石地質儲量近1億噸,現已逐步成為中國大西南工業硅生産基地之一。
  黎平現有特級旅遊景點2個,一級景點25個,二級景點37個,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25℃。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黎平縣位於黔東南州東南部,總面積4441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8587公頃。轄15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10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403個村民委員會,19個居民委員會。2008年末總人口52.5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39.62萬人,非農業人口13.56萬人,人口出生率12.16‰,自然增長率5.33‰,符合政策生育率92.81%,人口較多的民族有侗族、苗族。主要礦藏有硅、黃金、煤等。森林覆蓋率78%。
   德風鎮為黎平縣人民政府駐地,是一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德府城。港澳新區街道辦事處將作為新的政府行政服務區,
  黎平行政規劃為:
  德鳳鎮高屯鎮中潮鎮孟彥鎮敖市鎮九潮鎮岩洞鎮水口鎮洪州鎮尚重鎮
  順化鄉雷洞鄉永從鄉羅裏鄉茅貢鄉壩寨鄉口江鄉雙江鄉肇興鄉竜額鄉地坪鄉德順鄉大稼鄉平寨鄉德化鄉
  街道辦事處:港澳新區街道辦事處(新的縣級行政中心)、工業新區街道辦事處(籌建)、城南新區街道辦事處(籌建)。
  總計10個鎮,15個鄉(其中包括兩個民族鄉),一個街道辦事處。
歷史沿革 History
  “黎平山珍,芳名千裏”這是古代文人對黎平古邑文化的贊嘆,現在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有一條路名為黎平路。黎平古城,地處黔、湘、桂三省交界,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唐代,黎平為竜標縣治地,時稱五腦寨,始興土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改稱黎平。北宋巡撫副使竜禹官和丞相司馬光上書神宗皇帝:“蠻地古州(駐地今黎平羅裏)山珍物豐。蠻民聚黨作亂。”神宗下令攻打土酋楊承磊。禹官統宋軍在黎平城不遠的侗寨槍殺千人後,把這個寨子改稱“平越寨”。這是黎平特産和兵燹較早的記載,也是黔東南至宋代以來重要的文字資料之一。黎平,雅名黎陽,素有“黔東咽喉,軍事要塞”之稱。宋代以來,一直是軍事戰略要地,徵戰不息。明代,吳勉率20萬農民起義軍攻占古州(今黎平羅裏)、靖州一帶,朝廷命楚王朱楨、湯和率兵圍剿,戰爭長達10年之久。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黎平府,轄五開衛等14個長官司。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紅軍長徵到貴州第一個縣城黎平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等在這裏召開了“黎平會議”,確立了紅軍長徵北上進軍的軍事戰略路綫。這裏雖然幾經戰火摧殘,但是衆多的文物古跡依在。東城門洞、南城門洞等古城墻依然健在;二郎坡、馬傢巷、雙井街等明清時期民宅建築依然林立;湖廣會館、鬍榮順商號、九如堂等清初的商業古建依然高聳;何公祠、 南泉山古寺、西佛崖、十萬坪古戰場等宗教軍事古跡依然風采。可以說,黎平是宋代至民國一座不可多得的文化儲存庫。這如此厚重的宋元明清文化積澱,使黎平古城的文化品質及原生態文化得到了充分的顯現。
  河流井水是一個城市的靈氣,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黎平古城,南有南泉山脈環繞,北有北門山脈圍攏,形成上至五開下至羅團,長寬分別十公裏三公裏的船形盆地。城中有清澈見底的竜溪河(現稱福祿河)沿北門山腳流下清水江。城內還有五座連綿的五腦山,形成五開回竜。讓人稱奇的是:先人依五腦地形,運用易經、星宿、天幹地支、地理學,進行推算佈局,開鑿“九八”七十二眼井,眼井佈局形象成一幅巨大的羅漢圖。這種佈局挖井,在國內實屬罕見。這方有個性的水井和竜溪,滋潤了一方生靈,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黎平子孫,使之人才輩出。明清時期,黎平出進士30名,舉人236人。涌現明代翰林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何騰蛟、亞中大夫前吏部尚書梅友月、朱萬年等衆多的人才。
  作為唐代竜標縣治地的黎平,從古籍文獻上也可讀到稱贊黎平山水文化的一些史詩。王昌齡貶謫竜標縣尉後,天寶年間(742年)在竜溪惜別好友時,寫下《送崔參軍往竜溪》:“竜溪衹在竜標上,秋山孤月兩相嚮。”明萬歷二十七年秋天,時任南京大理評事的竜起雷,從南京回黎平,徙步竜溪賦詩《祭王昌齡》:“竜標天遠接竜溪,黯黯青山月欲低;千年羈魂應不怨,詩荒開遍夜郎西。”這寥寥的幾句,卻道出了黎平優美的地理特點,也表達了他對王昌齡被貶為竜標尉的無比同情和贊頌其傳播漢文化的精神,詩荒開遍夜郎西的感慨。
  黎平古城,是東下湖廣,西上雲貴的交通要塞,也是清水江都柳江兩大河流的分水嶺重地。這裏盛産杉木、木耳、山藥材、牛皮等,為歷代商賈雲集之地,市場相當繁榮,有小南京的雅稱。清代中期,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浙江、四川、江西等省客商在黎平建立商會。現存清代嘉慶湖廣會館占地建築面積3480多平方米,僅禹王宮內就懸挂有“探花及第”、“狀元及第”等各種扁牌題詞80多件。木材方面,至今仍保存有5000多年前的陰沉木。“日有千人拱手,夜亮萬盞明燈。”就是當年黎平古城繁榮的盛況。當地居民為繁榮經濟,常年把山區的茶油、核桃、香菇、天麻、杜仲等山珍藥材,由水路運往清水江,下洞庭,到上海,故而讓黎平古城一直享譽上海等大都市。自宋代以來,“黎平山珍,芳名千裏”的佳話,越傳越遠,經久不衰。
  黎平會議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黎平會議是以遵義會議為偉大標志的係列會議中的第一次重要會議。具體表現在:
  第一,黎平會議是中共中央從江西中央蘇區突圍出來之後召開的一次政治局會議,在中央全會閉幕後,這是黨內最高級別的會議,决定了當時紅軍長徵戰略轉折的大政方針。因此會議作出的决議、决定等至關重要,决定着中共中央和紅軍的命運和未來。
  第二,第一次否定了博古、李德頑固堅持的使紅軍遭受巨大損失錯誤戰略方針。長徵開始時,中央錯誤路綫有兩個“念念不忘”:一是不肯扔掉“罎罎罐罐”,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綫時纔解决;二是不肯改變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的不切實際的戰略方針。一路爭吵沒休沒了,通道會議沒解决,是在黎平會議上纔第一次明確解决,並以中央政治局名義,以决定的形式否定了博古、李德頑固堅持的已經過時的錯誤軍事路綫。
  第三,第一次結束了從1931年11月贛南會議以來的三年多時間裏,毛澤東在中央領導層受排斥的地位,開始形成了中央絶大多數領導人(包括過去反對他的人),贊同、支持、擁護他的正確主張的局面,從而為遵義會議重新確立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的核心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於中國革命重新走上正確道路,對於中國革命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迅速發展壯大,避免中國革命再走彎路,減少中國人民在黑暗中的摸索時間具有重要意義。
  第四,會議作出了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决定,雖然因後來的情況變化不能實現,但它提出的前進方向、任務、目的,對於團结全黨全軍力量,鼓舞鬥志,消除失敗主義和遊擊主義的危險傾嚮,堅定紅軍革命信念,樹立勝利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這次會議成為中國共産黨獨立自主地解决自己重大問題的嘗試,開創了我黨歷史上否定共産國際及其代表對中國革命錯誤指導的先例,是我黨對共産國際從盲從到獨立思考,從逆來順受到自作主張的轉折點。
  
  清置開泰縣,1913年置黎平縣。縣西有黎平守禦千戶所,縣以此名。
    元置上裏坪、曹滴洞、洪州泊裏、新化、竜裏、八舟、容江巴黃等長官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洪武三年(1370年)更置潭溪、曹滴洞、洪州泊裏、八舟四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十八年(1385年)置五開衛;二十年(1387 年)置中潮、黎平二千戶所,屬五開衛;永樂十一年(1413年)置黎平府;十二年(1414年)以原思州宣慰司所領潭溪、曹滴洞、洪州泊裏、八舟、古州、西山陽洞、福祿永從七長官司來屬;宣德九年(1434年)並新化府入黎平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以五開衛屬貴州,改為開泰縣,隸黎平府,附郭,並加潭溪司、八舟司、洪州泊裏司吏目州同職銜。
    民國二年(1913年)改黎平府為黎平縣,改開泰縣為錦屏縣,屬黔東道;三年(1914年)以洪州吏目地置洪州分縣,屬黎平縣;二十四年(1935年)為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駐地;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同年撤銷洪州分縣,並入黎平縣;二十六年(1937年)以後屬第二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獨山專區,1952年屬都勻專區,1956年劃歸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2000年,黎平縣轄10個鎮、1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5853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德鳳鎮 49869 高屯鎮 25304 中潮鎮 27841 孟彥鎮 15509 敖市鎮 12658 九潮鎮 22438 岩洞鎮 13127 水口鎮 31809 洪州鎮 25729 尚重鎮 27808 順化鄉 4509 雷洞鄉 11274 永從鄉 15563 羅裏鄉 14852 茅貢鄉 14156 壩寨鄉 11773 口江鄉 8830 雙江鄉 18310 肇興鄉 19383 竜額鄉 21163 地坪鄉 17249 德順鄉 14643 大稼鄉 14233 平寨鄉 10467 德化鄉 10036
  
    2003年,黎平縣轄10個鎮、15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1個街道辦事處,403個村委會、18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50.3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42.2萬人,非農業人口3.09萬人。
森林資源 Forest resources
  林業是黎平的傳統産業,早在清朝乾隆四年(1739),黎平開始人工造林,乾隆四十二年(1777),黎平境內“兩岸杉木映印,一江巨筏長流”。木材暢銷江淮兩廣。260多年營林的風風雨雨,黎平人民積纍了豐富的營林經驗,創造了無比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2006年,全縣有林地面積370萬畝,森林覆蓋率65%,活立木蓄積量1415萬立方米,位居全省10個林業縣之首,有24種國傢保護的珍稀樹種,1220種野生中草藥材;野獸種類為52屬675種。
  黎平的旅遊資源由自然山水風光旅遊、民族風情旅遊和歷史人文旅遊組成。旅遊景觀,有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跨度最長的天然石拱橋——高屯天生橋和風光旖旎的八舟河風景區;有被譽為原始林海和竹海的弄相山森林和太平山楠竹林等,楠竹蓄積量居全省第二位。人文景觀有肇興鼓樓群、黎平會議會址、堂安生態博物館、東門翹街古建築群等,還有被譽為東方藝術奇葩的侗族大歌、琵琶歌等,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民族風情和文物古跡於一體,是貴州東綫旅遊精品綫的重點地區。黎平民族文化內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形式斑斕多姿,主要有民族歌舞文化、民族習俗風情文化、民族建築文化、民族生産生活文化黎平縣森林資源豐富,蓄積量大,以産杉木為主,故有"杉木之鄉"之稱,屬貴州省十大林區縣之一,森林覆蓋率達58%,主要樹種有:杉木、馬尾鬆、油茶、山核桃、油桐、麻櫟、楠竹。
  境內森林資源珍稀樹種有:
  屬國傢一級保護的:禿杉
  屬國傢二級保護的:啄核桃、伯樂樹、蔸子三尖杉、十齒花、馬蹄參、香果樹、傘花木、銀杏、鵝掌秋、馬尾樹、觀光木。
  屬國傢三級保護的:穗花杉、黃枝油杉、柔毛油杉、凹葉厚樸、紅花木蓮、樂東擬單性木蓮、閩楠、華南五針鬆、青檀、白辛樹、銀鵲樹、紅木。
  屬貴州省重點保護樹種:三尖杉、南方紅豆杉、桂南木蓮、深山含笑、闊葉含笑、亮葉含笑、擦木紫楠、小葉紅豆、花櫚木、木莢紅豆、華南樺、青綫柳、木荷等。
  中草藥資源
  黎平中草藥資源十分豐富,藥用植物有桔梗、金銀花、三顆針、勾藤、半夏、獨腳蓮、三百棒、續斷、杜仲、梔子、黃柏、山楂、烏梅、通草、竹莎、金邊小黃草、竹節人參、中華秋海棠、中華雪膽等數百種。近幾年人工引種栽培的有天麻、杜仲、川貝、茯苓、玉竹、太子參、沙參、牛夕等。 ,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經濟較快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8年,全縣完成生産總值17.0753億元,同比增長12.8%;工業總産值完成11.2848億元,同比增長8.1%;農業總産值完成9.6566億元,同比增長8%;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5.0708億元,同比增長1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64億元,同比增長21.6%;財政總收入1.167億元,比上年淨增3077萬元,同比增長35.8%,提前兩年實現財政收入過億元目標;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3.8億元,同比增長45.9%;各項貸款餘額10.8億元,同比增長1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2元,同比增長5.2%;農民人均純收入2347元,同比增長5.9%。全縣糧食産量達16.62萬噸,比上年增長1.4%。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交通條件不斷改善。廈蓉高速公路黎平過境段建設進展順利,貴廣快速鐵路過境黎平段開工,黎平機場至洛香高速公路建設已通過審核,預計年內開工建設。縣城至天生橋二級旅遊公路城區段、中潮至洪州的紅色旅遊公路、東風林場至錦屏敦寨(果園)出縣油路、壩寨至大稼通鄉油路建設進展順利,肇興景區過境公路改道工程完工,平途經尚重至德化通鄉油路開工建設。通村公路建設任務超額完成,新修通村公路309.3公裏。開通了黎平到廣州的航班,黎平至貴陽航班加密並實現良好運營。
交通建設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黎平城經過長期建設,城區"兩橫四縱"骨架路網基本形成,“十五”期間先後完成了北門新區主幹道、五開大道、黎陽大道等重點工程,道路網架輻射城區面積達18.5平方公裏,城區擴大到8.6平方公裏;縣城人口從2002年的4.8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8.9萬人。隨着旅遊興縣戰略的實施,黎平城正朝着專業化國際旅遊城市目標邁進。
  黎平飛機場是侗鄉唯一的旅遊支綫機場,於2000年8月23日獲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批準立項,12月28日奠基,2005年11月6日正式通航,2006年投入商業運營。機場規模等級為4C,能起降波音737等大型客機。機場坐落在美麗的黎平八舟河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內。目前開通黎平到貴陽,黎平到廣州航綫,計劃2010年開通黎平到重慶,黎平到上海,黎平到北京,黎平到長沙,黎平到成都航綫!黎平機場
  四年投入公路建設資金2.43億元,完成黎靖、黎榕、黎從、黎錦四條油路改造和鄉村油路建設,里程達262公裏,全縣公路通車里程2981公裏,比2002年增加1185公裏,實現了鄉鄉通公路,通公路村達73.4%。
工業發展 Industrial Development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改革開放成效顯著。工業經濟總量增長迅速,洪州硅礦工業冶煉爐由2002年的1臺發展到12臺,2006年預計實現工業總産值21520萬元,占規模以上企業總産值的52.2%,年創稅1000萬元以上。小水電站開工建設27個,裝機8920千瓦,投資8300萬元。建成了一些新的工業企業,工業發展步伐加快。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6年引進項目12個,合同引資8900萬元,到位資金8400萬元;四年共引進項目67個,到位資金3.28億元,年均增長4.1%。企業改革改製取得歷史性突破,四年共完成各類企業改製62戶,安置職工2823人,兌現安置費9800餘萬元。開展了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試點。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順利推進。實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嚮失業保險制度並軌工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了18個行政審批項目,投資環境明顯改善。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加快,2006年私營企業發展到258戶,註册資金3.35億元,從業人員952人;個體工商戶為6303戶,註册資金1.51億元,從業人員9497人。非公有製經濟已成為我縣的重要經濟基礎。
旅遊景區 Tourist attractions
  八舟河風景區
  黎平縣城正在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黎平目前正全力推進肇興、翹街景區二次開發。肇興景區按4A標準進入申報程序,改造了一批民居旅館,新的旅遊停車場、表演場等建設項目已全面啓動。翹街紅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全方位開展旅遊宣傳促銷,黎平知名度不斷提升。2008年,黎平各旅遊景區景點接待海內外遊客85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3.1萬人次),同比增長15.6%,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69億元,同比增長16.4%
  黎平會議會址:1934年12月18日,黨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確定了嚮貴州轉兵的戰略决策,毛澤東的正確意見終於被黨中央采納,避免了陷入重圍的危險,使紅軍爭取了主動。黎平會議是長徵以來具有决定意義戰略轉變的關鍵,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了重要的準備。
  兩湖會館:黎平原隸湖廣,後屬貴州,星聚雖屬黔人,雲遊尤多楚客,為使雲遊的楚客“輒思促膝談心欣舊”之念,遂於嘉慶二年(1791年)鼕月,有識之士倡修會館,作為湖南湖北客商棲身之所。會館內有禹王宮、佛殿、廡廳、閣樓、洞庭宮、水榭等建築物。占地面積3479平方米,建築面積741.9平方米。1984年縣政府立即於當天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黎平南泉山寺:在黎平縣城南1.5公裏南泉山中。《黎平府志》載:“南泉疊嶂叢林,明建三寺於山,遊人絡繹不絶,為最名勝。南泉山行道,皆以鵝卵石鋪就,縱橫麯折,從山腳逶迤而上。山腰行道旁有一平地,竪碑一方,上刻”南泉福地“,順道直至大佛殿,殿前側面有一八角亭,亭外有四方水池三眼,一供飲用,二備盥洗。泉水清澈,四季長流。 南泉山公園正在建設中,建成後將是黎平市區最大的公園!南泉山表演場也將是2009年黎平“兩節一會”的開幕場!
  高屯天生橋:位於城東北12公裏的灣寨右側處,這座由地下伏流自然形成的天生橋歷來為遊客之遊覽勝地。此橋在清朝《黎平府志》中就有記載:“天生橋崇嚴直跨兩岸,中有一硐,雙江口諸水徑此,達高屯可以行舟。上則仍然平地也,往返甚便,不假修築之力故名。”對於這種石灰岩地貌自然形成的 天生橋,明代傑出地理學家徐霞客在其《遊記》中賦予了它十分正確的科學名稱 “石梁”。被收錄於《吉利斯世界記錄》中(世界最大的天生橋)。
  八舟河風景名勝區:是國傢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集中了我省南部侗族地區自然景觀,民族風情等旅遊資源的精華,別具特色。
  黎平國傢森林公園 :目前公園正處於開發建設階段。公園面積: 5475公頃
  地坪風雨橋 :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俗稱花橋,始建於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歷史上曾多次修葺。橋長57.61米,寬5.2米,該橋橫跨南江河之上,橋身距正常水位10.75米,河中立一青石橋墩支撐木梁結構的橋身,其下部有兩排各為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連成一體,架通兩岸。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挪侗族生態博物館:這裏有着深遠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有着侗族文化以及侗族風情研究價值,有着侗民族旅遊資源開發價值和人類生態保護價值。(中國與挪威合建,位於肇興鎮堂安村,距肇興5公裏。)
  飛竜洞:與被稱為世界之最的高屯天生橋景點連成一體,同屬於喀斯特地貌形成奇觀,具有觀賞價值。
  肇興:寨內吊腳樓鱗次櫛比,戲樓、歌坪點綴其間,是全國最大的侗寨。最出名的是五座鼓樓、五戲臺和五座風雨橋,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村寨。
  岩洞:距黎平縣城28公裏,着有優越、濃郁、古樸、豐富的民族旅遊資源,距縣城較近,交通便利。東接肇興鼓樓群和地坪風雨橋景區,南連從江縣往洞鄉增衝鼓樓景點,西鄰茅貢鄉高近、地捫、臘洞等“侗戲之鄉”,北與黎平古城、高屯天生橋風景名勝區相通。岩洞是侗族風情、侗族文化傳承的核心地帶。是侗族大歌的原生地,清代侗歌宗師吳朝嚮就出生於岩洞宰拱,悠久的侗族文化遺産,要數“述洞獨柱鼓樓”、“竹坪青石橋”、“竹坪款禁碑”、宰拱“萬麻墓”,各村寨的青石板水井和青石鑿成的瓢井。民間工藝品有用楠竹製成的蒸籠、飯籠、提籃等別具一格,民間刺綉十分美觀、豔麗,特別是岩洞侗族服飾已成為侗族地區服飾的代表之一。
  杉陰沉木:黎平文館所收藏之陰沉木基徑2.36米,據中科院考古所測定,該木生長於1402+35年,以埋於地下3591+85年,生長及埋藏至今約5000年歷史,是迄今世界出土保存的樹體最大、埋藏年代最久遠的杉木遺體而列入基尼斯世界之最。
  翹街古城:黎平縣德鳳鎮二郎坡及東門街,兩頭高中間低,形如扁擔,俗稱"翹街"。這裏保存有明清時期古建築群。一座座四合院,一排排封火墻,鱗林櫛比。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歷史畫捲;城內72口古井星羅其間,給古城以靈氣。198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公佈德鳳鎮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德鳳鎮:歷史文化名城德鳳鎮是"黎平侗鄉風景名勝區"的旅遊中心區,城區面積18平方公裏,居住着侗、漢、苗、瑤等民族8萬多人,是黎平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歷經上千年的顛沛,近十個世紀的滄桑,鑄就了黎平縣德鳳鎮厚重悠遠、古色古香的歷史。
  秦溪白塔:也稱秦溪凌雲塔,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城西35公裏,坐落在敖市鎮西南4公裏的秦溪村。塔的第一層往上鑲嵌着一方竪匾,行書“凌雲塔”3字。門楣有聯一副:
  鎖水口,禎凌塔巍峨,從此一鄉蔚起文人登鳳閣
  妝沙腳,有雲宮聳秀,至今諸佛經扶士子步竜樓
  高近古戲臺:位於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東部高近村中,是目前侗族地區所發現保存最古老的一座戲臺,吸引國內外許多專傢學者前往考察、研究。戲臺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古戲臺格局和清代的京劇戲臺相仿,包括三部分,主戲臺、廂房和看戲場。
  堂安侗寨:堂安侗寨的鼓樓、戲樓、吊腳樓民居、石板路、古幕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紡車等古樸典雅的實物,每個角落,都藴藏着深厚的侗族文化內涵的實物,堂安侗寨是人類返璞歸真的範例,從這個寨子的實物細細品味,完全可以證實它的歷史悠久性。這裏有着深遠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有着侗族文化以及侗族風情研究價值,有着侗民族旅遊資源開發價值和人類生態保護價值。
  弄相山森林公園:弄相山位於貴州黎平縣地坪鄉境內,總面積15000畝(1000公頃)。其中,原始森林面積9755畝650公頃)。初步查明,有喬木樹種48科158屬372種,灌木樹種22科56屬130種,苔蘚植物16科29屬62種,蕨類植物22科38屬190種,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是國傢一、二類保護動物資源寶庫,被稱為探尋古生態的理想場所。
  神魚井:長方形的水井用方整的白石圍成0.45米高的井舷,結構堅實牢固,美觀大方,具有明代建築風格。四角和前後兩方立0.8米高的方形石柱6根,柱頭鑿成菱形,旁開榫,嵌入白玉石6塊,前後左右對稱。它之所以最有名,水源很豐富,可供半個城居民用水,且鼕暖夏涼,沒有幹枯的季節。
  少寨溶洞: 位於貴州黎平縣高屯鎮少寨山,共有3 個洞,在少寨山脊右邊叫綰鳳洞,在左側綰鸞洞,兩洞相通,故稱“姊妹洞”。綰鳳洞洞口橢圓宏闊,入洞 20 米處又分東西兩洞。洞內溪水潺潺,多鐘乳石,形態各異,似柱、似筍、似觀音、似菩薩,更有梯田層層等,可謂奇絶,故又名“仙人洞”。綰鸞洞洞口狹小,深裏許,洞內鐘乳石似寶塔、似鼓樓、似獼猴、似雄獅,惟妙惟肖,整個溶洞群,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洞內地形復雜,是遊玩歷險的好去處。
  迎竜風雨橋:位於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東部高近村,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造型十分古樸,是村子裏的風水橋。該橋以青石板為橋的層面,兩塊青石板長5.5米,寬1.2米,厚20公分,橋上樓亭為木質結構,共16根柱子,每根柱子落地處都有石雕鼓盤作為基腳,雕刻有獅子等,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重修,有碑文為證。1980年高近村民衆自發捐款捐物再次重修此橋,該橋型古樸美觀,是侗族人民傳統建築中魂寶,它以其獨特的造型享譽海內外,1998年中國郵政曾以該橋為圖案發行一枚紀念郵票,名為“田間風雨橋”。
  黎平鑒泉:位於貴州省黎平縣城北門外福祿江西岸,俗名“磨刀灣”。水自石岩縫隙滲出,傍崖鑿井,二尺見方,水質甘甜。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黎平進士鬍長新邀集當時名士聚會泉邊,品嚐泉水,題記刻於石上,至今字跡清晰,保存完好。泉石鎸“鑒泉”兩個大字,取“以泉為鏡,明鑒心志”之意,故名。另刻有“同治癸亥十月鬍長新題”一行小字。
  西佛崖石刻:西佛崖是明末抗清英雄何騰蛟墓地,歷來為遊覽勝地。民國十六年(1927年),湘軍上校周曰癢率部進駐黎平,瞻仰何騰蛟墓。對何公民族氣節高度贊頌,即題“浩氣常存”四字,並具禮物,親登黎平書法傢李伯先生宅,拜請代書。由周出資雇匠,摩刻於西佛崖。四大字為橫行楷書,筆力遒勁灑脫,陰刻於石壁上,每字見方60釐米,兩側直行小楷陰刻,上首“民國丁卯鼕月立”,下首落款:“陸軍上校湘西周曰癢”。整個摩崖題刻長2.75米。
   “浩氣常存”摩崖至今完好,屬於何騰蛟墓地的附屬文物之一,被列為貴州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衛生醫療 Health care
  衛生事業發展加快,縣醫院住院大樓和縣疾控中心綜合樓投入使用,縣醫院門診大樓開工建設,縣婦幼保健院搬遷工程啓動,改建了中潮等9個衛生院,建成了蒲洞等96個村級衛生室,全縣醫療基礎設施改善,救治水平提高。人口計生工作紮實推進,人口出生率由2002年的16.13‰下降到2006年的13.8‰,自然增長率由2002年的9.2 ‰下降到2006年的7.51‰,人口出生性別比例失調得到了有效控製;新建了13個鄉鎮計生服務樓,縣計生綜合服務樓工程開工建設,計生綜合服務水平提高;製定並出臺了農村獨生子女戶、二女結紮戶奬勵、扶助和養老保障制度及政策,全縣2158戶農村獨生子女戶、二女絶育戶養老得到保障。
法製社會 Legal community
  社會主義民主法製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四五”普法順利完成,“五五”普法全面開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生産,及時、妥善調處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和突發事件,認真查處各種刑事、治安案件;加強安全生産監管與執法,社會安全穩定。推進依法治縣,規範執政行為,認真執行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决議和决定,主動吸納縣政協的意見和建議,認真辦理人大代表的議案、建議、批評意見和政協提案,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強與工商聯和人民團體的聯繫,認真聽取人民群衆意見和建議,政府决策科學化、民主化、法製化水平有新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設紮實推進,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縣共創建各級各類文明單位130個,其中,國傢級1個,省級2個,州級27個,創建十星級文明戶3261戶;黎平“省級衛生縣城”工作得到鞏固。
  侗鄉黎平不愧為一方的“風水寶地”。它有世界之最————橫(呠)空絶世的天生橋(高屯),美國都亦稱“天然石橋之最”並被為“虹橋國勝迱”的優它州天生與之相比也略驉一籌;有侗鄉之最——又有肇興(鼓樓群),其建築藝術堪稱世界一絶呀;有紅軍長徵————中共中央的黎平會議會址;有着迷人的風光省級風景名勝區————八舟河;有着中挪合建、古樸典雅的侗族生態博物館————堂安侗寨;有着美好的生態環境,完整的弄相山原生型天然森林;有着巧奪天工的溶洞群合有驚無險的侗鄉第一漂————西園十裏漂流。
文化名人 Cultural celebrities
  建治以來,黎平地境人才濟濟,明清時期,黎平出進士30名,舉人236人。涌現明代翰林大學士兼兵部尚書何騰蛟、亞中大夫前吏部尚書梅友月、朱萬年等衆多的人才,不愧為一方人傑地靈的寶地。
  明朝:
  翰林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湖廣總督、抗清英雄何騰蛟(1592一1649)
  亞中大夫、前吏部尚書梅友月
  進士,為官清廉歷任江西清江縣知縣、南京大理寺(明朝中央審判機關)少卿等官位的竜起雷
  吏部尚書梅友月舉人、愛國英雄朱萬年(明朝廷追贈太常卿)
  愛國英雄,抗清武將黃飛鸞
  愛國英雄董三謨
  愛國英雄倪知化
  奉天知府劉憲模
  舉人、天下清官第一的黃甲英
  武將、官浙江都司、歷任黎靖參將、浙江副總兵呂應陽
  詩人(明朝):江見竜、鬍天玉、高繼凱、龔詡、周九齡、鬍臣
  清朝:
  中興三大重臣之一、歷任黎平府知府的鬍林翼
  湘軍武將朱洪章
  歷任國博歷部司務員外郎、郎中,雲南布政左參議的周大謨
  詩人(清朝):鬍學望、趙煊、朱鳳翔、王大臣、任志德、石凝極 、鬍長新、唐本洪、張文謨、王文淑、鬍萬育、詹霖、顧滋柳、趙世萬、鬍秉鈞、鬍奉衡、顧海、何琮
  其他:
  侗族農民起義軍首領吳國佐,吳勉
  侗戲始祖吳文彩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常務理事鄧敏文
黎平會議 Liping Conference
  紅軍橋黎平會議會址。1934年12月14日,中央紅軍長徵由湖南通道入黔,攻剋黎平。18日,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張聞天、博古李德(列席)等,會議作出了(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决定),解决了當時最迫切的進軍路綫問題,從思想路綫上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了重要的準備。黎平會議會址原為“鬍榮順商號”,是一座四周建有風火墻,內套木結構,分三進,前底後高的明清建築四合院。這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建築物於80年代初為陳列館;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對外開放的窗口。
黎平之最 Liping most
  黎平有四項吉尼斯世界之最:最大的天然石拱橋——高屯天生橋;最早的侗族鼓樓雛型——述洞獨柱鼓樓;埋藏於地下最久、體積最大的陰沉木——杉木陰沉木;最大的侗寨鼓樓群——肇興鼓樓群。
  四項吉尼斯世界之最集中在一個縣,這在貴州乃至全國都罕見的。
英文解釋
  1. n.:  Liping County
近義詞
黎平
相關詞
旅遊景區地理貴州省行政村
包含詞
黎平縣中醫院黎平縣紀德苗寨黎平縣人民醫院
黎平縣中醫醫院黎平縣衛生防疫站黎平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黎平縣平寨鄉紀德苗寨牯藏蘆聲節
分類詳情
張開水口鎮張開高屯鎮張開敖市鎮張開德順鄉張開古邦張開德鳳鎮
張開地坪鄉張開洪州鎮張開茅貢鄉張開平寨鄉張開雙江鄉張開岩洞鎮
張開中潮鎮張開順化鄉張開雷洞鄉張開壩寨鄉張開大稼鄉張開德化鄉
張開九潮鎮張開口江鄉張開竜額鄉張開羅裏鄉張開孟彥鎮張開尚重鎮
張開永從鄉張開肇興鄉馬安雷洞瑤族水族鄉黎明草坪
水塘高棉花柳黑洞陽平坑洞
流芳木洞德風鎮竜溪高洋白岩
上竜羅溪三竜三多黃崗張魯
西衝鄧平陳友順化瑤族鄉平底半江
高寅高構香洞堂安平金歸村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