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541300 代碼:450325 區號:0773
拼音:Xìng ān Xiàn,Xing'an Xian
興安縣總面積2345平方千米。總人口36萬人(2004年)。
興安縣轄6個鎮、3個鄉、1個民族鄉:興安鎮、湘灕鎮、界首鎮、高尚鎮、嚴關鎮、溶江鎮、漠川鄉、白石鄉、崔家乡、華江瑤族鄉。縣人民政府駐興安鎮。 |
|
興安縣位於廣西東北部的湘桂走廊,地處北緯25°18′~ 26°55′、東經110°14′~110°56′之間,屬桂林市轄縣,是湘灕二水之源,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靈渠的所在地,自古以來即是楚越文化交匯之區。湘桂鐵路和國道322綫一級公路斜貫全境,縣城南距“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區57公裏。總面 積2348平方公裏;人口37.2萬,其中農村人口31.1萬。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另有瑤、壯等少數民族1.3萬人。轄6鎮4鄉,縣城興安鎮,位於全縣中部,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區面積10.5平方公裏,人口約8萬人。 |
|
下轄6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鎮:興安鎮、界首鎮、湘灕鎮、高尚鎮、嚴關鎮、溶江鎮。 鄉:崔家乡、漠川鄉、白石鄉。 民族鄉:華江瑤族鄉。 |
|
興安縣歷史悠久,是廣西境內最古老的縣之一。遠古屬百越之地,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之域。秦在境內設零陵縣,漢屬始安縣,唐初設臨源縣,後改名全義縣。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改名興安縣,取“興旺安定”之意,沿用至今。
興安由於地處楚越之交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來便是中原漢文化和嶺南百越文化的交匯之地,尤其是靈渠修通以後,成了連接中原與嶺南的重要紐帶,對促進中原與嶺南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興安這塊神奇的土地因而也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
歷史事件
古往今來,興安這塊土地上曾發生了無數的重大歷史事件,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可歌可泣的歷史大劇。秦始皇從這裏統一嶺南,紅軍在這裏轉危為安。興安堪稱“濟治之都”和“興盛之邦,安國之都”。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尉屠睢率兵50萬為五軍,發動了徵服嶺南的戰爭,其中的一軍即取道興安南攻百越。由於山路崎嶇,秦軍糧草運轉睏難,戰爭進展緩慢,“三年不解甲馳駑”。為瞭解决秦軍糧餉運轉的睏難,秦始皇命史祿率卒在興安境內的湘、灕二水之間開鑿一條人工運河——靈渠,溝通了長江、珠江水係,解决了秦軍的後勤補給問題,秦軍迅速統一了嶺南。
東漢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女子徵側、徵貳姐妹叛漢,攻陷嶺南60餘城,建武十八年二月,漢伏波將軍馬援率大軍取道興安,南平交趾。馬援途經興安期間,曾疏瀎靈渠,並修建馬嘶橋一座,成為百姓美談。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在今興安縣境設臨源縣,唐初大將、衛國公李靖於今興安縣城城臺嶺上築臨源縣城,並以此為基地,嚮南收服了梁武帝肖銑之殘部,平定了嶺南。
唐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桂管觀察使李渤重修靈渠,增設了鏵嘴和陡門,這是靈渠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修,其所修建的鏵嘴和陡門確保了靈渠永久的安全和通航。尤其是陡門的修建,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個創舉。被稱為“世界船閘之父”。
宋嘉祐三年(1052年),壯族首領儂智高叛宋,宋朝派大將狄青及楊傢將楊文廣、楊八姐(文廣姐)前往徵討,途經興安嚴關,留下了動人的傳說。
1934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經興安,選定在縣城以北23公裏的界首鎮突破湘江。英勇的紅軍將士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紅軍長徵途中最大的一次戰役——湘江戰役。以傷亡4萬人的代價,終於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第四道封鎖綫,紅軍從此轉危為安,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基礎。
1996年10月,一架二戰時期美軍失事飛機殘骸在貓兒山原始森林被發現,使當時冷淡的中美關係揭開了新的篇章。
重要人物
興安自古地靈人傑,人文薈萃。由於靈渠的修通,古往今來,過往靈渠的文臣武將、達官貴人和文人騷客不計其數。美麗的靈渠也哺育了興安境內無數的優秀兒女。
早在靈渠開鑿過程當中,就有為修靈渠而殉職的張、劉、李三將軍的動人傳說,如今紀念“三將軍”的古墓猶存。
靈渠修建歷史上有四個著名的人物“四賢”——即秦郡監史祿、漢伏波將軍馬援、唐桂管觀察史李渤、唐桂州刺史魚孟威。
足跡到過靈渠的重要歷史人物還有唐代宰相張九齡、大文豪柳宗元、大詩人李商隱;宋代的政治傢範成大、李師中,詩人張孝祥、劉剋莊;明代宰相嚴嵩、政治傢嚴震直、董傳策,著名學者解縉,大旅行傢徐霞客;清代詩人袁枚;民國時期的總統蔣介石夫婦、副總統李宗仁和民國要人李濟深、白崇禧,劇作傢田漢、詩人柳亞子。紅軍長徵途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劉伯承、林彪、聶榮臻等一大批紅軍高級領導人均路過興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傢領導人朱德、宋慶齡、陶鑄、許世友、韋國清、喬石、李瑞環、吳邦國、羅幹以及田紀雲、鄒傢華、薑春雲、錢其琛、李鐵映、張震、楊成武、王兆國、彭佩雲、遲浩田等均曾莅臨興安視察。文化界著名人物有當代大文豪郭沫若、歷史學家黃現璠、翦伯贊、詩人賀敬之、餘光中,作傢峻青、魯彥周,歌唱傢殷秀梅、相聲大師馬季,著名畫傢袁運圃、陳丹青等等也曾前來興安觀光攬勝。
靈渠之水也孕育了本鄉本土無數的優秀兒女。宋代有與王安石、包拯同朝的參知政事(副宰相)唐介,著名清官、邕管安撫使蔣允濟;民國時期有國民黨中央常委、點檢委員長、北伐軍中將吳中柱,“桂戲狀元”蔣晴川;當代有與潘天壽並稱為指畫一代宗師、號稱“北潘南曾”的指畫大師曾恕一,有著名歌詞作傢蔣開儒、知名歌星羅寧娜等等。目前興安籍在縣內外有副廳級以上行政幹部和副高職稱以上專業技術人才600多人。其中著名詞作傢蔣開儒是連續三屆全國“五個一工程奬”和兩屆音樂界最高奬——金鐘奬的獲得者,他所作詞的《春天的故事》和《走進新時代》兩首歌唱紅了神州大地。
文採風流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給興安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詩詞文章,其中知名的詩詞400餘首,文章100餘篇。唐代的張九齡,柳宗元、李商隱,宋代範成大、張孝祥、劉剋莊,明代解縉,清代袁枚,當代郭沫若、田漢、柳亞子、翦伯贊、賀敬之等都留下了優美的詩詞、文章。柳宗元的《全義縣復北門記》成為傳誦千古的佳篇,袁枚的“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一詩更是膾炙人口。蘇宗徑的《出陡河過興安縣》一詩中的“徑緣橋底入,舟嚮市中穿;槳腳揮波易,篷窗買酒便”詩句,傳神地描寫了興安靈渠水街的市井風情。陸定一的《老山界》一文真實地描述了老山界的險峻和紅軍戰士的英勇,是廣為傳誦的革命傳統教育範文。當代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滿江紅·靈渠》一詞可謂蕩氣回腸,他在這首詞後還寫下了“……連接長江、珠江水係,兩千餘年前有此,誠足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的千古名句。
民間文藝
興安的民間文藝也較發達,是桂劇、彩調的故鄉。較有地方特色的文藝形式還有漁鼓、文場、馬仔調、師公舞、牌燈、板凳竜、山歌、賀郎歌、孝歌、開山歌等。民國時有“桂戲狀元”蔣晴川、“彩調狀元”劉順卿,當代著名桂劇表演藝術傢蔣金亮,於上世紀50年代曾進京參加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受到當代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馬連良、袁世海和豫劇表演大師常香玉的高度贊譽。
普通教育
興安的教育在嶺南地區亦稱興盛,早在宋朝慶歷年間即開辦了縣學,著名的縣學有灕江書院。自宋至清,興安共考取進士60餘名,舉人202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興安的教育事業更有了長足的發展,適齡學生入學率、大中學校升學率逐年上升,高考上綫錄取率連續幾年居廣西第一,每年都有大批考生被清華、北大等重點高等院校錄取。
民俗風情
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興安是湘方言與西南官話的交匯之域。居民交際通用語言為帶有湘方言口音的西南官話和湘方言,少數地區使用漢語土話和瑤語。
興安民間較註重的傳統節日有立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立夏、六月六、七月半(鬼節)、中秋等。民間風俗有春節貼春聯、放鞭炮、拜年、舞獅,元宵吃湯元,清明掃墓祭祖,端午劃竜船、插菖莆,農歷六月六嘗新米、七月半祭祖先,中秋吃月餅、插柚香,結婚娶媳唱賀郎歌、鬧洞房,喪葬時“鬧喪”(包括請鼓樂班子奏哀樂、唱孝歌、出殯喊祭等等)。
飲食文化
興安人熱情好客,飲食文化十分豐富。飲食風味受湘菜、粵菜和嶺南少數民族風味影響,以湘菜風味為主。代表性的美味佳餚有香芋扣肉、清水燉雞、白果燉老鴨、酸辣禾花魚、鼕筍炒臘肉等等。佐餐開胃的腌菜有酸辣椒、剁椒、酸豆角、酸生薑等,令人垂涎。傳統小吃有桂林米粉、粑粑、油茶等。興安酒文化亦較發達,不僅出産廣西馳名的“秦堤三花酒”、村村皆釀米酒,而且喜歡以酒待客,席間勸酒,部分地區辦紅白喜事時還以“喊席”助興。讓人從酒香中感受到醇醇的桂北鄉情。
文物古跡
興安的文物古跡頗為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靈渠,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桂北第一雄關”古嚴關、秦城遺址、石馬坪漢代古墓群、界首紅軍堂等。
建築文化
興安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條件,建築風格亦有其獨特之處,青磚灰瓦、馬頭墻、花格窗、吊腳樓、木板墻,既傳承了一些秦漢風格,又有明顯的南國神韻。從中可看到某些江南水鄉的影子,亦可領略到嶺南百越民居的元素。
著名的古建築有靈渠四賢祠、湖廣會館、萬裏橋、馬嘶橋、娘娘橋、縣城水街民居、白石秦傢大院古民居等。
靈渠——興安歷史文化的源頭和象徵
靈渠,古名秦鑿渠,靈渠、陡河,近代又稱湘桂運河、興安運河,是2000多年前秦代修建的一條人工運河,全長36.4公裏,分南北二渠,溝通長江水係與珠江水係。北渠入湘江,經湖南入洞庭;南渠入灕江,可經珠江達南海。它與四川的都江堰、陝西的鄭國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靈渠設計巧妙,建築精當,是我國古代水利建築中一顆璀璨的明珠。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興安自然環境優越。湘灕二水在這裏發源,華南第一峰“貓兒山”在這裏崛起。地形東南和西北高,中間低,西北部為越城嶺山脈,其主峰貓兒山海拔2141.5米,是華南第一高峰;東南縱貫都龐山脈。兩大山脈中間的狹長地帶為“湘桂走廊”,其間分佈着丘陵及河𠔌平原,是農業耕作區和水果種植區。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為17.8℃,極端最高氣溫38.5℃,最低氣溫-5.8℃,年平均降水量1842毫米,年無霜期293天以上。境內河流主要有屬長江水係的湘江,屬珠江水係的灕江;由於興安海拔較高,自古有“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之說,形成湘江北去、灕水南流的獨特景觀。靈渠,是秦代開鑿連接湘江、灕江的人工運河,全長36.4公裏。
全縣有耕地2.06萬公頃,人均耕地0.06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6.4%,活立木蓄積量為550萬立方米。縣內探明有開採價值的礦産資源有16種,主要有鐵、鎢、金、鉛鋅、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等。主要農産品有大米、柑橘、葡萄、銀杏、毛竹、杉木等;是全國著名的“銀杏之鄉”和毛竹基地,是廣西最大的葡萄産區,號稱“南方的吐魯番”。工業主要有水泥、竹木加工和方解石加工為主的建材業和食品工業,主要工業産品有水泥、礦粉、竹木製品、白酒、罐頭等。 |
|
興安交通便利,湘桂鐵路和322國道一級公路斜貫中部。鐵路可通全國各地,公路直達快班每半小時發往桂林一趟、每天往返南寧二趟,並有通往廣州等省外城市的班車,全部鄉鎮和99%的行政村通汽車。全縣程控電話裝機容量3萬門,有用戶15000多戶;100%的行政村可收到廣播電視,移動電話和互聯網可與世界五大洲相通。 |
|
2006年,全縣生産總值實現38.4億元,年均增長13.5%,經濟總量實現了較大增長,2006年獲得“全國十大魅力名鎮”稱號。財政總收入2.42億元,平均每年以16%以上的速度增長,四年時間將近翻了一番,財政狀況明顯好轉。金融存款增勢強勁。存款餘額突破22億元,實現了每年近2億元的增長速度,為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資金保障。發展後勁明顯增強。固定資産投入完成15.81億元,是2002年的2.6倍,年均增長27.9%,為全縣經濟發展儲備了強大的動力。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三次産業結構由2000年的41.4:27.7:30.9發展到2005年的30.5:39.4:30.1,由一、二、三嚮二、一、三産業比重轉變的趨勢顯著增強。
尤其是以工業為主的二次産業首次超過了一産和三産,並一直保持高速發展的勢頭不減弱,實現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四年來引進了包括海蠃、靈鑫、大錳、宏興、康達等大項目在內的工業投資項目496個。實現規模工業總産值10.59億元,五年間增長了3.4倍,實現利潤9727萬元,改變了多年以來工業利潤負增長的局面。“工業強縣”戰略得到深入貫徹落實,縣域經濟步入加快發展的新起點。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2603元增加到2005年的3427元,農民人均每年增加了近300元的收入,群衆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農業産業化程度得到不斷提高,産業鏈逐漸拉長,農業竜頭企業帶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成效日益凸顯。先後獲得“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農業生態示範縣”、“全國緑化模範縣”、“自治區農産品加工示範縣”和“自治區首批緑化模範縣”等一批榮譽稱號。
城市建設邁出了新步伐。先後完成了體育館、雙擁路、火車站廣場、桂北農貿市場、秦文流觴、水街、靈渠鏵嘴的建設工程;改造了中心廣場、縣城污水處理係統、志玲路、三臺路及小街小巷;啓動了商業步行街、聖竜山莊等一批重點工程。城區面積進一步擴大,市容市貌明顯改善,城市品位得到了提高。鄉村規劃改造建設進展較快,道路和衛生狀況有了明顯改觀,農村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旅遊産業健康發展,知名度得到較大提高。2005年榮獲“中國十大魅力名鎮”稱號,為旅遊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6年遊客量突破百萬人次,實現了較大的增長。 |
|
興安旅遊資源豐富,是大桂林旅遊圈的次中心,主要旅遊景點有靈渠、水街、樂滿地休閑世界、貓兒山國傢森林公園、紅軍長徵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秦傢大院古村、湘江源等。有涉外星級賓館4傢,其中五星級1傢,全年接待遊客100萬人次。
歷史文化之旅
靈 渠
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全長36公裏,連接湘江和灕江,溝通長江和珠江水係,是秦始皇統一嶺南、融合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橋梁和紐帶。它選址科學、設計奇巧、施工精當,與萬裏長城一南一北,同為中華瑰寶、世界奇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渠兩岸風景優美,文物古跡衆多。建有靈渠公園,公園內景點主要有鏵嘴、大小天平、分水塘、臨源閣、靈源寺、南陡閣、狀元橋、郭沫若題詞碑、秦文化廣場、四賢祠、飛來石等,是大桂林旅遊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秦傢大院
位於縣城東南25公裏“湘江源”白石鄉的秦傢大院,是歷史悠久的水源頭古村落。整個大院古色古香,院裏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建築,古宅四角屋檐飛翹,彩繪花鳥蟲魚;門窗精雕細鏤,飾以琴棋書畫;主房寬敞明亮,廂房小巧玲瓏。是民間藝術天人合一的完美體現。
水街景區
興安水街景區是指靈渠穿過縣城一段兩岸的街區,長約1公裏。整個水街景區由秦漢建築文化、古橋文化、古雕塑文化、靈渠歷史文化、嶺南市井風俗文化五大部分組成。具體景點有秦文流觴景區、娘娘橋、萬裏橋、馬嘶橋、古戲臺、湖廣會館、水街亭臺廊榭、百米雕塑長廊、古石雕群、民俗風情區等。
秦文流觴景區
是興安水街的入口,也是第一個重要的景點。它緊倚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濱臨靈渠,占地約3000平方米。首先是重建的興安古城北門,景區內以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條古街的形式,充分體現出秦代建築的風韻。
娘娘橋
位於秦文流觴景區上遊約100米,又名天後橋、滄浪橋,始建於康熙七年(1668年),2004年重修,橋上建有雙亭,橋名為清代大書法傢何紹基所題。萬裏橋
位於娘娘橋上遊約100米,唐寶歷元年(825年)桂管觀察使李渤所建,因傳說距唐朝京城長安水路1萬裏而得名,是廣西境內最古老的石拱橋,迄今已整整1200年歷史。歷史上被稱為“楚越要津”,2004年重修橋亭,橋的南岸立有明代吳玉所寫《萬裏橋記》一文和“萬裏如歸”題詞兩塊石碑。
馬嘶橋
位於萬裏橋上遊約100米靈渠與雙女井溪相交處,傳該處最初為小木橋,當年馬援率部南平交趾時,其坐騎至此揚蹄嘶叫,不願過橋,馬援下馬發現該橋已朽,乃募捐修橋,傳為千古佳話,此橋因而得名。原為與靈渠水街南北路並行的兩座橋,2004年改建,增加了一座橫跨靈渠的連橋,形成了“三橋跨二水”的奇觀。橋亭為漢代建築風格。
古戲臺
又名天韻閣,位於縣城中心廣場與水街交會處,高12米,分上下兩層,上面唱戲,下面行人,為徽派建築風格。該戲臺與萬裏橋遙相呼應,是居民休閑看戲的好地方。
湖廣會館
位於靈渠水街中段,建於清朝初年,係舊時旅居興安的湘南、湖北同鄉聚會議事、供奉先賢、唱戲娛樂的場所。內設有大堂、戲臺、先賢祠和花園。具有典型的荊楚文化風格。
水街亭臺廊榭
位於娘娘橋至馬嘶橋之間約200米的靈渠水街旁,依街傍水,均為實木結構,青瓦蓋頂,下有石板路相連,掩映在緑樹叢中,是人們休閑觀光、吟詩賞景的絶佳去處。
北街裏
位於萬裏橋北,是一條傳承千年文化的古巷,寬不過5米,長約300米,兩邊是清一色的明清建築,讓人體會到濃濃的桂北市井風情。水街民居 位於靈渠水街兩岸,鱗次櫛北,綿延近1公裏,均為青瓦白墻,木雕花門窗,具有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傢”之嶺南風韻。
紅色之旅
紅軍長徵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
位於縣城西南2公裏。碑園占地120畝,氣勢恢宏,其紅軍群雕是全國最大的紀念性群雕,園內還建有紅軍突破湘江紀念館。是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與巍巍老山界、界首湘江戰役遺址構成了興安獨具特色的紅色之旅。
紅軍堂
原名“三官堂”,位於縣城以北約23公裏古鎮界首境內的湘江畔,當年紅軍長徵突破湘江渡河和湘江戰役的指揮所,朱德、周恩來、彭德懷等紅軍高級領導人曾在此指揮渡江和戰鬥。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山界
位於貓兒山自然保護區,山勢險峻雄偉,周圍是茫茫原始森林,景色美不勝收。是紅軍長徵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高山,因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陸定一的同名散文而聞名,上有陸定一親筆題詞的老山界碑亭。
生態自然之旅
華南第一峰——貓兒山
集“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廬山之幽、峨眉之秀”於一體的貓兒山,位於興安縣西北部,距縣城80公裏,因峰頂形似俯臥的巨貓而得名。主峰海拔2141.5米,為“五嶺絶首、華南之巔”,是灕江、資江、潯江的發源地。2004年被正式列為國傢級重點自然保護區。區域面積300平方公裏,景區內原始森林一望無際,被稱為第四紀冰川“活化石”的鐵杉林郁郁葱葱,共有植物800餘種,珍禽異獸112種,其中國傢一類保護動物5種,二類保護動物30餘種。景區內年平均氣溫9℃,最高氣溫25℃,最低氣溫-10℃。主要景點有“華南之巔”、神仙柱、仙愁崖、鐵杉公園、杜鵑林、原始森林、灕江源、老山界碑亭、美軍二戰失事飛機紀念碑等。貓兒山“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春季杜鵑爭奇鬥豔,夏季雲海飄飄渺渺,秋季紅葉野果賞心悅目,鼕季霧淞瓊枝分外嬌嬈,而四季的佛光環照更堪稱一絶。1996年10月,一架二戰時期失事的美軍飛機殘骸在原始森林被發現,更是增加了她的神秘感。是春賞杜鵑、夏觀雲海、秋看日出、鼕玩雪景的絶好去處,也是華南地區最佳的避暑勝地。
超然派生態旅遊勝地
位於貓兒山腳下,是個美麗而神奇的生態淨地。在這裏,您可以激流泛舟,體驗漂流的驚險與刺激;您還可以在緑色山地間體會山地自行車和山地摩托帶給你運動的樂趣,挑戰生命的極限。
世紀冰川大溶洞
又叫“靈佛洞”,位於縣城西南約6公裏的桂黃公路西側約500米處,洞幽石美,水路旱路交替遊覽約1小時,洞內奇石千姿百態,更有一尊天然石佛,堪稱洞景一絶。
白石天生橋群
位於縣城東南25公裏處湘江源頭的岩溶峰叢窪地中,屬於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觀。白石的天生四橋,集中於短短的一公裏之內,它們由連成一串的天然溶洞組成,堪稱世界級的地質奇觀。
休閑之旅
樂滿地休閑世界
凝聚着現代科技文明的樂滿地休閑世界是青春灕江的一幅剪影。坐落於興安城南4公裏處的靈湖風景區,是廣西最大的臺商獨資項目,這裏有類似於美國迪斯尼的主題樂園,桂林山水間特有的國際標準高爾夫球場,超五星級的度假酒店,還有森林度假村內的一幢幢小木屋,為人們的娛樂、休閑和度假提供了一個絶佳選擇。
極具開發前景的景點
古嚴關
位於縣城西南7公裏處的嚴關鎮境內,國道322綫西側約300米處,兩山對峙,關隘雄偉,號稱“桂北第一雄關”,相傳為秦戍五嶺時所築。
秦城遺址
位於縣城西南約25公裏的溶江鎮境內,靈渠與灕江交匯處,是秦戍五領時的屯兵之所。2006年4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乳洞岩
位於縣城西南約6公裏的竜蟠山下,自唐代以來即為遊覽勝地,被譽為“勝絶南州”、“湘南第一洞”。洞內開闊處可容千人,洞中有洞,分上、中、下三洞,宋尚書左丞相李邦彥曾寫了《三洞記》一文,南宋大詩人張孝祥題寫了“上清三洞”四個大字。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泉水清澈甘冽。洞中鼕暖夏涼,洞外緑樹掩映,實為尋幽避暑之佳境。
漠川“三大”
位於縣城東南約40公裏的漠川鄉境內,有廣西最大的古樟,樹冠盈畝,遮天蔽日;有規模宏大、置有石人石馬等石雕的古墓,建築精緻,令人驚奇;清代留傳的巨型石拱橋依然屹立,堪稱絶綸。
五裏峽景區
即五裏峽水庫景區,位於縣城東約10公裏處,水庫水面8000畝,蓄水1億立方。方圓數平方公裏內,但見碧水、緑樹、藍天、白雲、飛鳥、遊魚,就似一幅美麗的南國畫圖。身臨其境,無論泛舟、漫步、垂釣,均可享受一份遠離塵囂的閑適和放鬆身心的愜意。
高尚銀杏林
在縣城南30公裏,湘江發源地附近,桂興公路兩側。此地方圓10平方公裏,銀杏林成片,其中流蘭銀杏林園3000餘株。銀杏是第四紀冰川遺存的稀有植物,樹幹高大挺拔,樹枝蒼勁婆娑,景色迷人。
旅遊推薦
興安的旅遊景點很多,主要包括:
· 興安樂滿地休閑世界
· 興安靈渠
· 興安貓兒山
· 湘江戰役紀念碑
· 世紀冰川大溶洞
推薦旅遊綫路:(更多詳情參看http://tour.tour773.com/tour/itinerary-104.aspx)
[價 格]-¥150元/人
[交通方式]-乘車前往
[相關景點]-興安樂滿地
行程安排
桂林乘車遊覽樂滿地休閑世界 桂林乘車前往興安,到達樂滿地主題樂園景區,遊五大主題區 ﹡ 歡樂中國城:音樂馬車、動感影院、吉祥飛竜 ﹡ 海盜村:海盜船、醉酒桶、聲光遊樂城 ﹡ 美國西部區:急流泛舟、西部牛仔秀 ﹡ 夢幻世界:鬼屋驚魂、妙秒車、碰碰車、瘋狂巴士、歡樂劇場 ﹡ 南太平洋區:霹靂過山車、飛艇衝浪 下午乘車返回桂林
[價格說明]
--價格包含--
1. 樂滿地通票,持通票者剋免費乘坐園內大部分遊樂設施和觀看演出(投幣項目,蹦極等項目除外)。
2. 優秀導遊講解服務。
3. 拼團為空調旅遊車。獨立成團為桑塔納轎車或11座面包車。包車衹限遊覽行程內規定的景點,若要增加行程,則費用也需相應
--價格不包含--
1. 所有餐費。
2. 所有私人消費。
3. 機場接送費用。如需,小轎車(1-4人)80元一趟,11座面包車(5-9人)150元一趟。
4. 身高在1.1M-1.4M的兒童的門票。根據景區不同的優惠政策另行購買。 |
|
?年,興安縣轄3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興安鎮、界首鎮、溶江鎮、湘灕鄉、漠川鄉、白石鄉、崔家乡、高尚鄉、嚴關鄉、華江瑤族鄉、金石鄉。
2000年,興安縣轄6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5392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興安鎮 83575 湘灕鎮 45632 界首鎮 36242 高尚鎮 46909 嚴關鎮 19401 溶江鎮 44605 漠川鄉 20858 白石鄉 12098 崔家乡 20876 華江瑤族鄉 15682 金石鄉 8042
2003年興安縣行政區劃一覽(轄6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100 興安鎮 轄:城西、城中、朝陽、葆貞、靈湖、雙靈、靈渠7個社區居委會;城關、護城、柘園、福寨、自治、塘市、紅衛、南源、東界、冠山、三桂、道冠、董田、粉洞、源江、石坑16個村委會。
101 湘灕鎮 轄:花橋、漁江、洲上、靈源、義和、竜禾、雙河、沿河、麥源、力頭、鄧傢、陽安、普頭、江口14個村委會。
102 界首鎮 轄:界首街居委會;界首、石門、大洞、城東、閤家、百裏、寶峰、和平、五一、興田、蘇傢11個村委會。
103 高尚鎮 轄:高尚街居委會;尚義、茗田、直義、金山、江東、高田、堡裏、濟中、東源、仁和、竜田、西河、樂群、東河、靈竜、鳳凰16個村委會。
104 嚴關鎮 轄:杉樹、同志、靈壇、塘保、仙橋、清水6個村委會。
105 溶江鎮 轄:溶江街居委會;一甲、廖傢、蓮塘、車田、千傢、五甲、半圩、富江、司門、竜源、茶源11個村委會。
200 漠川鄉 轄:榜上、福嶺、白麵、莊子、保和、橋頭、長洲、顯裏、豔林、保林、協興、久中、財金13個村委會。
201 白石鄉 轄:鰲頭、三友、塘口、門傢、高圩、白竹6個村委會。
202 崔家乡 轄:上塘、長衝、崔傢、三義、田心、長田、粉山、高澤8個村委會。
203 華江瑤族鄉 轄:千祥、升坪、同仁、銳煒、洞上、小河、楊雀、高寨、水埠9個村委會。
204 金石鄉 轄:中洞、永安、新文、佑安、塔邊、坪寨6個村委會。
2005年8月,撤銷金石鄉,整建製並入溶江鎮。2005年底,興安縣轄6個鎮、3個鄉、1個民族鄉。 |
|
Xing’an Xian
興安縣
Xing’an Xian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地區轄縣,自治區木材重要産區。位於自治區東北部,湘江和灕江上遊。面積2348平方公裏,人口36.1萬。縣府駐興安鎮,興安古屬百越之地。春秋、戰國為楚國疆土,秦始皇戍五嶺時曾駐軍於此。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屬始安縣。 唐武德四年(621)設臨源縣,唐大歷四年(769)賜名全義。後晉開運三年(946)改名德昌,宋乾德三年(965)復名全義,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改名興安。 境內靈渠為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鑿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是用以溝通湘江和灕江的人工運河,又名興安運河或湘桂運河,長34公裏,歷史上為溝通長江和珠江水係的重要通道。縣境地處湘桂走廊。西北為越城嶺,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貓兒山2142米,為廣西第1高峰,亦為南嶺第1高峰。 東南為1000~1500米的海洋山。湘江、灕江和興安運河沿岸為衝積平原。境內河流分屬長江和珠江水係。灕江上遊為大溶江,發源於貓兒山,嚮南流經靈川、桂林、陽朔。湘江上遊為海洋河,發源於靈川縣東南的海洋山,嚮東北經全州入湖南。興安資源豐富,特産白果,年産900噸左右。柑橘年産2.5萬噸,是廣西水果基地之一。又為廣西木材和楠竹的重要産地,森林覆蓋率58%.。礦産有鐵、煤、鈾、鉛、鋅、鎢、銅、金、重晶石和大理石等。名勝古跡除靈渠外,還有秦城遺址(秦屯兵處)、古嚴關(秦漢所建)、萬板橋及黃巢城(唐遺址)、嚴關古窯(宋古窯遺址)、接竜橋(建於宋)。此外有元四賢祠、明粟傢橋和三將軍墓,並有紅軍長徵突破第四道封鎖綫指揮部遺址──三官堂等。縣城南7公裏的乳洞為遊覽勝地。
靈渠
(陳德高) |
|
- n.: Xing'an County
|
|
興安 |
|
|
|
興安縣中醫院 | 興安縣興安中學 | 至興安縣遊乳洞 | 興安縣靈渠飯店 | 興安縣農業賓館 | 興安縣東方賓館 | 興安縣人民醫院 | 廣西興安縣農藥廠 | 興安縣婦幼保健院 | 興安縣衛生防疫站 | 興安縣界首骨科醫院 | 興安縣華江竹器工藝廠 | 興安縣紅十字會骨傷醫院 | 興安縣界首中心衛生院 | 興安縣興安鎮防保所 | 興安縣殘疾人康復醫院 | 興安縣西南石峰秀拔無數 | 興安縣紅十字會骨傷專科醫院 | 興安縣人民政府教育局成人教育站 | |
|
|
興安鎮 | 高尚鎮 | 漠川鄉 | 溶江鎮 | 白石鄉 | 華江瑤族鄉 | 界首鎮 | 湘灕鎮 | 崔家乡 | 嚴關鎮 | 華江鄉 | 金石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