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縣 : 中國 >廣西 >桂林 > 竜勝各族自治縣
顯示地圖
目錄
竜勝概況 Longsheng Gezu Autonomous County
  郵編:541700 代碼:450328 區號:0773
  拼音:Longsheng Gezu Zizhixian
     Lóng Shèng Gè Zú Zì Zhì Xiàn
  
    竜勝各族自治縣總面積2537平方千米。總人口17萬人(2004年)。
    竜勝各族自治縣轄3個鎮、7個鄉:竜勝鎮、瓢裏鎮、三門鎮、和平鄉、泗水鄉、江底鄉、馬堤鄉、偉江鄉、平等鄉、樂江鄉。縣人民政府駐竜勝鎮。
  
  竜勝古稱桑江,秦朝屬黔中郡,西漢歸武陵郡;晉至隋,屬始安郡(郡治桂林) ;唐竜朔二年(公元662年)置靈川縣,竜勝屬靈川縣地;五代後,晉天福八年 (公元943年)置義寧縣,竜勝屬義寧縣地,延至明代。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設“竜勝理苗分府”(亦稱竜勝廳),直屬桂林府。民國元年 (公元1921年) “竜勝廳”改為“竜勝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稱“竜勝縣”,屬桂林專區。1951年8月19日實行區域自治,改稱“竜勝各族聯合自治區(縣級) ”,1955年9月改為“竜勝各族聯合自治縣” ,1956年12月改稱“竜勝各族自治縣”,是中南地區第一個成立的民族自治縣。
  竜勝各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西北部,界於東經109°43′28″-110°21′14″,北緯25°29′--26°12′之間,東臨興安、資源,南接靈川、臨桂,西與融安、三江為鄰,北毗湖南城步,西北與湖南通道接壤。縣境南北最大縱距78千米,東西最大橫距60千米,全縣總面積2538平方千米,居住有苗、瑤、侗、壯、漢等五個民族, 轄七鄉三鎮,119個行政村,146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2.88萬人,占總人口的77.2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58‰,計劃生育率達99.18%。縣城距桂林市88公裏,是大桂林旅遊圈內的旅遊大縣之一,廣州至成都的國道321綫從竜勝境內通過,是湘西南、黔東南與四川進入廣西之咽喉與物資集散地。全境為山地,是一個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平均海拔700--800米,年平均氣溫18.1℃,年無霜期317天,年均降水量1544毫米,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有豐富的林木和礦産資源。
  全縣有完小105所,教學點198個,在校學生18899人;初中14所,在校初中生8577人;普通高中1所,學生734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人才培訓中心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在職教工2310人,正式教工1869人。
  全縣共有國傢醫療衛生機構16傢,其中縣直有6傢,有住院病床247張,有幹部職工473人,技術人員387人,具有本科學歷29人,大專學歷65人,中專學歷268人;高級職稱4人,中級職稱171人。
  全縣有自然科學技術人員4394人,其中高級職稱107人,中級職稱1397人,初級職稱2890人。現有各類科技示範基地21個、科技示範村33個、科技示範戶2416戶,1999年實施科技推廣示範項目11項, 舉辦培訓班300多期,科普講座11場次,43500餘人接受了多種形式的科技培訓,1255人獲得“緑色證書”。
  全縣現有耕地面積19.8萬畝,其中水田10.2萬畝,旱地9.6萬畝,宜果荒山荒坡地12萬畝。全縣農業人口14.5萬人,農業人均耕地面積1.36畝,其中農業人均水田面積0.7畝。 1999年糧食産量達6.06萬噸, 水果總面積53760畝, 主要水果有柑桔、梨、板慄、月柿、白果;大牲畜飼養量30多萬頭,傢禽年出籠57萬羽,肉類總産量達8233噸。 全縣擁有農機總動力49519千瓦;水電裝機容量2.18萬千瓦; 年出口滑石塊、 粉15萬噸,創匯2000萬美元。
  1999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6.44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第一産業2.96億元,增長3.5%;第二産業1.6億元,增長9.1%;第三産業1.87億元,增長9.3%;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76億元,增長3.58%,本級財政收入4420萬元,有82%的行政村通車,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數字程控電話覆蓋全縣
地理位置
  竜勝各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地處越城嶺山脈西南麓的湘桂邊陲。界於東經109°43′至110°21′,北緯25°29′至26°12′之間。東臨興安、資源縣,南接靈川、臨桂縣,西南與融安、三江縣為鄰,北毗湖南省城步,西北與湖南通道縣接壤。面積2538平方公裏。
  縣城竜勝鎮與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直綫距離371公裏,公路里程531公裏。與桂林直綫距離63公裏,公路里程87公裏。
歷史沿革
  竜勝古稱桑江,秦始皇嬴政三十三年為桂林郡轄地。漢武帝六年至明朝屬義寧縣。清順治年間為桑江司直屬桂林府。乾隆6年,清政府鎮壓侗族吳金銀領導的農民起義後,改為"竜勝廳"(縣級機構)。"竜勝"之名始載入册。民國元年廳改為縣。建國後,於1951年8月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稱"竜勝各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9月改稱"竜勝各族聯合自治縣",1956年12月定名為"竜勝各族自治縣"。
  2000年,竜勝各族自治縣轄3個鎮、7個鄉:竜勝鎮、瓢裏鎮、三門鎮、平等鄉、馬堤鄉、偉江鄉、泗水鄉、樂江鄉、和平鄉、江底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6079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竜勝鎮 32598 瓢裏鎮 14559 三門鎮 15531 和平鄉 15244 泅水鄉 12583 江底鄉 8597 馬堤鄉 10686 偉江鄉 8852 平等鄉 24970 樂江鄉 17176 
  
    2003年竜勝各族自治縣行政區劃一覽(轄3個鎮、7個鄉):(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100 竜勝鎮 轄:城南街、城北街、桂竜街、城西街4個居委會;城關、雙河、勒黃、都坪、平野、崇樓、嶺田、上孟、金車、拐江、雙洞、日新、山東、南門14個村委會。
    101 瓢裏鎮 轄:瓢裏街社區居委會;大雲、上塘、瓢裏、交洲、六漫、界泉、思隴、梅洞、坪嶺、孟化10個村委會。
    102 三門鎮 轄:三門街社區居委會;交其、大灘、洪寨、安康、雙朗、雙江、雞爪、古坪、同列、灘底、花橋、大地、花坪13個村委會。
    200 和平鄉 轄:和平、大柳、白水、嶽武、擺嶺、白石、金江、竜脊、平安、黃江、馬海、中祿、大寨、小寨、江柳15個村委會。
    201 泗水鄉 轄:周傢、細門、三捨、八灘、泗水、潘內、馬駱、裏茶、裏纔9個村委會。
    202 江底鄉 轄:江底、泥塘、建新、李江、城嶺、竜塘、地林、圍子8個村委會。
    203 馬堤鄉 轄:馬堤、牛頭、百灣、張傢、竜傢、芙蓉、裏市、東升8個村委會。
    204 偉江鄉 轄:甘甲、洋灣、布弄、中洞、裏木、新寨、大灣、崇林8個村委會。
    205 平等鄉 轄:庖田、廣南、平等、竜坪、半河、新元、固洞、蒙洞、寨枕、平定、硬州、羅漢、小江、城田、太平、平熬、甲河、琉璃、東社、昌背、隆江21個村委會。
    206 樂江鄉 轄:金坪、樂江、江口、涼坪、石京、石甲、光明、獨境、地靈、大雄、寶贈、同樂、西腰13個村委會。
民族人口
  竜勝各族自治縣現居境內民族達10種之多。2001年全縣總人口16.71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75%以上。其中苗族2.2萬人,瑤族2.7萬人,侗族4.5萬人,壯族3.3萬人,漢族4萬人。
自然地理
  竜勝素有“萬山環峙,五水分流”之說。地勢東、南、北三面高而西部低。越城嶺東北迤邐而來,嚮西南綿延而去。全縣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21座,平均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縣土地面積47.26%。全縣最高點為大南山,海拔1940米,最低點海拔163米的桑江出境處石門塘,潯江水係呈樹枝狀遍布全縣。這山山水水構成了秀麗的、如詩如畫的竜勝風光。
  竜勝地處亞熱帶,屬季風性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8.1℃,平均無霜期314天,年降雨量1500-2400毫米。鼕無嚴寒夏無酷暑,是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竜勝各族自治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産力、綜合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根本改善,為該縣國民經濟在新世紀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全縣發電裝機容量4.16萬千瓦,在建水電站裝機容量約11萬千瓦;全縣公路里程850公裏,其中國道105公裏,縣級公路325公裏,全縣119個行政村90%開通程控電話,到2006年底止全縣電話裝機容量3萬多門,縣城所有鄉鎮和主要旅遊景區已開通移動電話。
旅遊資源
  竜勝是山區少數民族自治縣,生態環境優美、自然景觀獨特和民族風情濃郁,不僅是國傢級生態建設示範縣,也是廣西旅遊大縣。2006年全縣旅遊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
  竜脊梯田是壯族人民幾百年來勤勞智慧的結晶。梯田如鏈如帶,高低錯落。春如層層銀帶,夏滾道道緑波,秋疊座座金塔,鼕似群竜戲水,集壯美與秀美於一體,堪稱“天下一絶”。
  溫泉由地下1200米深處岩層涌出,水溫在45℃—58℃之間,經國傢地礦部、輕工部、衛生部有關專傢鑒定為:超低鈉重碳酸鈣鎂型偏硅酸醫療、飲用兩者兼優天然礦泉水。這裏景色秀麗、峰巒疊翠、林木蔥鬱、雲纏霧繞、溪流清澈,是廣西省級優秀旅遊度假區。
竜脊梯田
  竜脊因山脈如竜的背脊而得名。山脈左邊是桑江,右面是壯族和瑤族先人開鑿的梯田,就是竜脊梯田。梯田屬於兩個古老的寨子——平安寨、大寨,平安寨旁的叫竜脊梯田,屬於壯族。大寨的叫金坑梯田,屬於紅瑤。行走在梯田之上,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勤勞的人們的力量,還有他們的美麗和信念。
  霧中搖曳紅瑤大寨
  一個半小時後在大寨下面的停車場下了車,行李幾乎是被停車場出口穿着豔麗民族服裝的中年婦女強行裝進背簍的。跟着背包的瑤族婦女,伴着路邊嘩嘩的溪水,10分鐘後就到了被群山圍繞的大寨。
  大寨村是金坑這個地方較大的寨子,由大寨、田頭、壯界、新寨、小寨五個寨子組成。滿是梯田的大山圍繞着村子,被雨霧潤濕的灰黑色的吊腳樓散落在山腳的盆地中,映襯着淡淡的雲霧,顯出別樣的美麗。
  村子有400多人,都是紅瑤。紅瑤是瑤族的一支,因婦女外衣花紋圖案以粉紅色為主而得名。瑤族是我國古代遷移最多的民族之一,歷史上由於戰亂被迫搬來搬去。大寨的紅瑤男人已基本沒有什麽服飾特點了,但中老年婦女依舊有穿傳統服飾的習慣。女子從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挑花刺綉、織布,從嫁衣到婚後的全家人的衣服都是出自紅瑤女子勤勞的雙手。青山緑水的山水田野間,紅瑤女人的粉紅色的上衣,黑色的百折裙,總是那麽豔麗嫵媚。
  從大寨沿着被雨霧潤濕得亮亮的石板路上山,過壯界村,半小時後,就在蒙蒙的雨霧中看到了田頭寨。田頭寨是從大寨分出來的一個小寨子,位於大寨村右邊的山坡上。村子不大,幾十戶人傢住得很分散,村子的地理位置是觀賞梯田的好地方。
  上山的時候雨霧很大,蒙蒙的梯田顯得縹緲而神秘。透過薄薄的雲霧,衹能看到很少一部分梯田,但足夠你去贊嘆了。從瑤族的先民來到後就開始在這片山地上用雙手開鑿的梯田,現在依然完好地保存着。
  徒步百年石板路
  寨子和梯田都建在半山腰,一條古老的石板路是過去這幾個寨子通嚮外界的惟一通道,以前居住在這裏的壯人、瑤人都是通過這條古老的石板路,與外界溝通的。據說幾百年來,這條山腰上的石板路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年每村都要修補經過本村的路段,而且每傢都要出三天義工。這樣,現在纔有了這條完好的石板路。
  去平安的路有兩條,一條是返回大寨乘車前往,一條是從田頭寨沿山腰的石板路步行。這條山腰的石板路一直可以通到和平鄉,途中路過平安、竜脊。從田頭寨到平安約7公裏,步行約4個小時。
  從田頭村南行,窄窄的石板路隨着山勢逐漸升高,人也開始喘粗氣。霧逐漸大了起來,回望田頭寨已淹沒在一片白茫茫之中。翻過第一道山崗,霧氣一下子沒有了,眼前、腳下是壯觀的梯田,景色絶不亞於大寨前的那些有名的梯田景點。
  往後的山路時而上,時而平,時而下,梯田總是在腳下。山區的氣候使得梯田時而盡情展現,時而又猶抱琵琶 ,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影子。約1個小時後到達距田頭寨約3公裏的中六村。這個村子的名字很怪,不同的書籍、旅遊資料上有不同的寫法,有的叫中六,有的叫中爐,有的叫中祿,後來在村中的告示上看到的是中六,那應該就是中六了。村裏居民也是紅瑤,佈局很散,三戶兩戶地散落在山澗、山腳、山崗。古舊發黑灰色的吊腳樓,映襯着梯田、雲霧、溪水,頗有些古意,尤如水墨畫般好看。
  梯田經典在平安
  過中六翻過一座山後,梯田少了,樹林多起來。過了雨蘭水庫後,在滿是植被的山腰繞幾個灣,就從一個山口遠遠望見平安寨了。山口的旁邊是平安寨的2號觀景臺,視野很開闊,從上面看平安,錯落有序的吊腳樓被大片的梯田包圍着,黃色、緑色的莊稼隨着梯田的旋律,組成漂亮的圖案。
  平安是竜脊景區最有名的寨子,寨子有100多戶人傢,全部是壯族,以開墾梯田種水稻為生。幾百年來平安村的先民們在金江河畔的竜脊山坡上開墾了無數的大大小小的梯田,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梯田群。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梯田小的有巴掌大,大的也不過十多平方米,這些數不清的梯田凝聚了無數壯族先民的血汗。
  竜脊、平安都是很典型的壯寨,還比較完整地保留着壯人的服飾和生活特點。男人對襟土布褂子,女人穿白色有花邊的上衣,頭包裹較大的花頭巾。幾乎每傢都會自己用米做一種度數很低的酒,酒有點甜,很好喝,當地人稱“水酒”。釀酒的方式很原始,一個木頭做的大木桶,裏面放入發酵的糯米,放在一口大鍋上用火蒸,酒就會從插在木桶中間的小竹筒裏流出。
  從山口沿着整潔的石板路下行約20分鐘,就到了寨子。村中的建築全為依山而建的吊腳木樓,大多數房子都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所以被稱為古壯寨。吊腳樓背靠山坡,前面用木柱支起,木柱下用石塊砌一層地基,以填平山的斜坡所造成的不平,有的幹脆就把木柱撐在山坡的大石頭上。過去的老吊腳樓基本都是兩層,占地約150平方米,下面用20根直徑近50公分的圓木支撐,第2層多為二十四根木柱支撐,上面蓋瓦,再用木板四面封起,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每個吊腳樓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即幹淨衛生,又安全防盜。過去山上野獸很多,這樣的設計可防野獸。
民族風情
  竜勝各族自治縣居住着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6%,“無山不瑤,無林不苗,無垌不侗,無水不壯”生動地概括了竜勝少數民族的基本分佈情況。
  1、“紅衣節”
  “紅衣節”是竜勝紅瑤同胞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在這一天,紅瑤同胞與其它各民族人民歡聚一堂,進行文化和貿易交流。
  “紅衣節”定於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舉行,到目前為止共舉辦了七屆,“紅衣節”的內容有女子搶花炮,瑤、苗、侗、壯等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和瑤族婦女長發比賽等。其中,女子搶花炮是在原有的搶花炮活動中發展而來的,是該縣的首創活動。在我們竜勝除具有“天上人間”美名的竜勝溫泉和被譽為“天下一絶”的竜脊梯田外,集苗、瑤、侗、壯等多種民族風情於一體是竜勝旅遊的一大優勢,通過舉辦“紅衣節”可以使大傢能在一個相對集中的較短的時間內全方位地瞭解和體味竜勝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
  通過廣泛的宣傳,竜勝“紅衣節”已成為新聞媒體、攝影愛好者一年一度關註的焦點,成為旅遊企業推介旅遊産品的契機,竜勝“紅衣節”已被自治區定為全區民族旅遊節慶活動之一。
  2、白麵瑤寨
  白麵瑤寨位於離竜勝溫泉六公裏處的公路邊,35戶紅瑤村民居住在這裏。寨邊楓木參天,寨門有清代寨規石碑,寨前矗立的“紅瑤柱”是瑤民圖騰崇拜。村民人人皆會山歌,熱情好客。遊客來到瑤寨,身着濃豔服裝的瑤族姑娘唱着山歌迎您,為您獻上她們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和傳統的民族體育競技活動。
  歌舞項目有:頂竹杠、背新娘、長鼓舞、長發梳妝等。
  3、三門瑤寨
  位於竜勝溫泉 10公裏處,村寨依山傍水,民風淳樸,這裏集瑤族自然生態、文化生態與經濟生態為一體,在這裏您將會目睹和體驗種桑、養蠶、人工織布及瑤族刺綉。
  4、細門瑤寨
  細門瑤寨位於竜勝至溫泉的路上,距竜勝溫泉8公裏,是一個古老的瑤族村寨,寨前梯田如盤竜纏繞,寨中有交錯的青石板路,寨後溪泉潺潺。
  瑤族古老的民族歌舞和濃濃的珍珠油茶是款待賓客的佳品。歌舞節目有:彩群舞、打糍粑、長鼓舞、送新娘等。
  5、黃洛瑤寨簡介
  黃洛瑤寨位於竜脊景區境內,是竜脊十三寨中唯一的瑤族村寨,居住着清一色的紅瑤族。自古紅瑤婦女有儲長發的傳統習慣,全村60戶人傢中,頭髮長達一米以上的有60名,最長的達1.9米,獲得“吉尼斯群體長發之最”
  歌舞節目有:長發表演、紅棍舞、傘舞等。
  6、金竹壯寨簡介
  金竹壯寨位於竜勝縣和平鄉竜脊景區境內,距縣城約17公裏,因金色的竹林而得名。金竹壯寨是典型的壯族村寨,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壯寨的楷模。遊客來到金竹壯寨,可看到古樸的壯族民間舞蹈,聽到優美的壯族山歌,享受原汁原味的壯族風情。
  金竹壯寨為旅遊團隊接待定點村寨,歌舞項目有:竹邦舞、獅公舞、板鞋舞等。
英文解釋
  1. n.:  Longsheng Gezu Autonomous County
近義詞
竜勝各族, 竜勝縣
相關詞
廣西桂林開平鄉鎮地理行政區劃
包含詞
竜勝各族自治縣概況竜勝各族自治縣民政賓館竜勝各族自治縣仙桃大酒店
竜勝各族自治縣中醫院竜勝各族自治縣衛生防疫站竜勝各族自治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竜勝各族自治縣二輕民族工藝美術廠
分類詳情
張開和平鄉張開三門鎮張開江底鄉張開樂江鄉張開竜勝鎮
張開馬堤鄉張開瓢裏鎮張開泗水鄉張開偉江鄉張開平等鄉
竜脊梯田竜勝溫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