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廣東 >肇慶 > 德慶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Deqing County
  德慶縣位於廣東省西部,西江中遊北岸,東離肇慶84千米,與高要市接壤;西距梧州79千米,與封開縣相鄰;北連懷集、廣寧兩縣;南與鬱南、雲安兩縣隔江相望。總面積2258平方千米。總人口36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德城街道,郵編:526600。代碼:441226。區號:0758。拼音:Deqing Xian。
基本概況
  德慶縣位於廣東省西部,西江中遊北岸。地處東經111°32′~ 112°17′、北緯 23°04′~23°30′之間,北回歸綫經過縣境最北端。東連高要市,西接封開縣,北界廣寧縣、懷集縣,南臨西江與雲浮市的鬱南縣、雲安縣隔江相望。縣城德城鎮,東距肇慶市94公裏,廣州200公裏,西距廣西梧州市80公裏。縣境東西長72公裏,南北長47公裏,地域面積2258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3萬畝,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面西江,可謂風水寶地、人傑地靈。德慶縣轄14個鎮,175個村委會,2002年底人口35.29萬。
  德慶縣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礦産資源和旅遊資源都十分豐富。有馳名中外的地道特産何首烏、巴戟天、西江桂皮、鬆脂、廣佛手、“中華名果”皇妃貢柑、“荔枝珍品”鴛鴦桂味荔枝等;礦産資源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31種,其中主要的有金、銀、銅、錫、鋅、石灰石、花崗岩、稀土、瓷土、鉭鈮、水晶、玉石等;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全國重點廣物保護單位德慶學宮(孔廟)和悅城竜母祖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元塔、竜山宮、華表石、三洲岩,還有自然生態旅遊區盤竜峽和金林水鄉等。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1%,林木年生長量達41萬立方米,活立木總蓄積量達763萬立方米。
  2004年該縣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出新步伐,取得新進展的重要一年。過去一年,面對國傢宏觀調控偏緊、財政政策性大幅減收、40年一遇幹旱等重重睏難和壓力,在中共肇慶市委、市政府和中共德慶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和縣政協的參政議政下,縣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工作全局,認真貫徹張德江書記視察我縣的講話精神,團结帶領全縣人民乘勢而上,搶抓機遇,開拓奮進,銳意創業,有效地剋服了前進道路上的各種睏難和壓力,取得了“二年大成效”的驕人成果,較好地完成了縣第十三屆人代會第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預期目標任務,為全面完成“十五”規劃和實現“三年大跨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總結為以下幾點:
  1、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
  2、工業經濟提速增效。
  3、農業産業化進程加快,農民增收成效顯著。
  4、招商引資工作成效明顯。
  5、以旅遊為竜頭的第三産業快速增長。
  6、十項民心工程進展順利。
  7、品牌創建卓有成效。
  8、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9、民主法製建設繼續加強。
經濟概況
  2004年德慶縣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出新步伐,取得新進展的重要一年。過去一年,面對國傢宏觀調控偏緊、財政政策性大幅減收、40年一遇幹旱等重重睏難和壓力,在中共肇慶市委、市政府和中共德慶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和縣政協的參政議政下,縣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工作全局,認真貫徹張德江書記視察我縣的講話精神,團结帶領全縣人民乘勢而上,搶抓機遇,開拓奮進,銳意創業,有效地剋服了前進道路上的各種睏難和壓力,取得了“二年大成效”的驕人成果,較好地完成了縣第十三屆人代會第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預期目標任務,為全面完成“十五”規劃和實現“三年大跨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全縣實現生産總值32.24億元,增長13.1%,三大産業協調發展,其中第一産業增長6.1%,第二産業增長22.3%,第三産業增長12.5%;縣級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完成1.12億元,增長20.23%,財政總收入3.68億元;外貿出口總值3218萬美元,增長16%,實際利用外資1510萬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12.02億元,增長23.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億元,增長12%。
  工業經濟提速增效。大力推進“工業立縣”戰略,着力壯大工業規模,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産值23.82億元,增長21.2%,工業綜合效益指數比去年提高了18個百分點。工業滿負荷生産和技改擴産勢頭良好,林産化工、木材加工等資源型産業産值保持30%以上增幅;全年投入8900萬元對15個工業項目實施技改擴産,技改擴産新增産值1.84億元。國企林化、康藍改革攻堅取得大突破,國企改革有效吸引民資外資8300多萬元,新增就業崗位2000多個,同時纍计處置不良資産達2.5億元,提升了我縣企業的資産結構水平和資産質量。民營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成功將德通公司打造成為我縣第一個年稅收超千萬元民營企業。全縣新增民營企業61傢,民營經濟稅收入庫8870萬元,增長53%,民營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了84%。
  農業産業化進程加快,農民增收成效顯着。大力發展“三種一養”農業主導産業,種植優質稻28.3萬畝,並贏得抗旱勝利,糧食産量達到11.98萬噸;貢柑、沙糖桔總面積分別達到7萬畝和5萬畝的規模,産量超1億斤,為農民創收2.5億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收入900多元;引進新源製絲公司,引導農民發展蠶桑1800畝,全縣蠶桑面積擴大到1萬畝規模,帶動農民增收770萬元;以花皇澱粉廠為竜頭,促進木薯種植發展,形成6萬畝木薯基地,帶動農民增收2100萬元;以金福公司為竜頭,加快建設“三奇牌”山地雞養殖技術服務中心和産品展示中心,山地雞産量300多萬衹,帶動農民增收500萬元;組織5萬名農民外出務工,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2.5億元。建成市級以上農業竜頭企業10傢,帶動農戶5.63萬戶。非公有製造林取得新進展,引進順竜木業發展20萬畝速生豐産林種植,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招商引資工作成效明顯。把招商引資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生命綫。突破傳統的招商形式,首開山區縣在深圳特區舉辦招商會的先河,並實行跨國招商,成功舉辦德慶(新加坡)招商項目推介會,成功組織參加“粵臺經貿洽談會”、“粵港經貿洽談會”、“黑竜江經貿洽談會”、“中小企業博覽會”、“第三屆山洽會”、“肇慶金秋經貿洽談會”等,有效推介德慶投資環境,招商成效顯着。全縣共簽訂招商合同項目61宗,其中超千萬元項目11宗,合同總投資5.45億元,其中投産28個,在建29個,項目轉開工率達到93%,其中工業製造項目29個,當年建成投産的就有14個,當年簽意嚮項目31宗,總投資29.93億元;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外經貿工作先進縣。落實嚮上爭取資金收效良好,有效緩解縣財政壓力,全縣申報嚮上爭取資金項目473個,獲上級審批項目254個,獲批資金3.21億元,到位資金2.82億元。
  以旅遊為竜頭的第三産業快速增長。孔廟全面修復工程竣工,盤竜峽二期工程、花世界生態旅遊區建設進展順利,成功舉辦第九屆中國孔廟保護年會、孔子文化學術研討會暨德慶旅遊文化節。將德慶旅遊納入“兩廣六地”大旅遊的發展,構建了無障礙旅遊區。完善了與旅遊相關的服務配套産業,全縣新建賓館6傢,新增床位近500張,賓館旅業一條街初具規模,提高了旅遊接待能力和檔次。吸引“環球小姐”、“國際航空小姐”到德慶拍攝外景。全年共接待遊客207.2萬人次,增長15.1%,旅遊總收入4.5億元,增長21.2%。旅遊業的興旺帶動了第三産業的快速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1.4億元,增長12%。
  十項民心工程進展順利。建設了349公裏硬底化村道,實現村村通硬底化道路,比省計劃提前6年完成任務。農村貧睏戶危房改造566戶全面完成,比市計劃提前4年完成。水庫移民安居工程完成165戶,解决農村飲水難6500人。大力創建生態文明村,新創建106條生態文明村、9條廣東省衛生村。大力推廣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到40%。縣政府撥款為適齡幼兒3649人免費接種甲肝疫苗。電網改造成效擴大,03年配網工程已完成。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堅决打擊六合彩、傳銷和變相傳銷,落實安全生産責任製,創建“平安德慶”效果顯着。社會保障體係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新增就業崗位1.2萬個。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全縣在崗工人人均工資9677元,增長13.9%,農民人均收入4630元,增長6%,給機關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增加了工資。大力搞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抓好城區緑化、美化、亮化和淨化,完善了城區幹道、下水道建設,建設了7座特色公厠,建成了集休閑、遊覽、健身多功能的、靚麗的竜湖公園,大大美化了城市的景觀和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品牌創建卓有成效。去年圍繞打造“中國第一柑”品牌,成功舉辦了廣東德慶2004年貢柑沙糖桔供銷洽談會、貢柑品嚐會、北京釣魚臺打造“中國第一柑”新聞發佈會,德慶貢柑再獲殊榮,被評為“廣東省名牌産品”、“廣東省著名商標”,我縣被評為“中國柑桔産業十強縣”,並獲得了“貢柑原産地”認證。工業産品再添名牌。挺好公司的彈力面料、林化公司的脂鬆香被評為“廣東省名牌産品”,挺好公司的“仕雅”商標獲得了“廣東省著名商標”,德通公司獲得了“國傢高新技術企業”稱號,興邦稀土新材料公司獲得“省高新技術企業”稱號。目前全縣擁有省級民營科技企業9傢,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傢,國傢級高新技術企業2傢,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2傢。文化品牌初見成效。擦亮了竜母文化、孔子文化兩大品牌,“廣東竜之旅——竜母故鄉德慶遊”成為廣東省旅遊的亮點和熱點,將德慶孔廟打造成嶺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孔廟。
行政區劃
  德慶縣轄1個街道(德城)、12個鎮(新圩、官圩、馬圩、高良、莫村、永豐、武壟、播植、鳳村、九市、悅城、回竜)。
歷史沿革
  德慶漢稱端溪,唐稱康州。宋紹興初置德慶府。明改州。1912年因置德慶縣。因州為名。據《方輿紀要》:“紹興初升為德慶府,以高宗潛邸也。”潛邸即曾受封之地,無非是因德受封志慶也。
  2000年,德慶縣轄15個鎮:德城鎮、播植鎮、回竜鎮、新圩鎮、馬圩鎮、高良鎮、沙旁鎮、古有鎮、莫村鎮、永豐鎮、武壟鎮、官圩鎮、鳳村鎮、悅城鎮、九市鎮。總人口308589人,各鎮人口: 德城鎮 44314 新圩鎮 21842 回竜鎮 17628 官圩鎮 21314 沙旁鎮 5996 馬圩鎮 17736 高良鎮 28323 奠村鎮 17237 古有鎮 8440 永豐鎮 17945 武壟鎮 14824 播植鎮 15073 鳳村鎮 24540 悅城鎮 27707 九市鎮 2567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德慶縣轄15個鎮(德城、新圩、官圩、馬圩、高良、莫村、永豐、武壟、播植、鳳村、九市、悅城、回竜、沙旁、古有),175個村委會、17個居委會。
  2003年9月29日,撤銷沙旁鎮並入官圩鎮,全縣由14個鎮改製為13個鎮,193個村(居)委會,總面積2258平方千米,2003年底總人口35.50萬人,外來人口6500多人。
  2005年5月,德慶縣轄13個鎮(德城、新圩、官圩、馬圩、高良、莫村、永豐、武壟、播植、鳳村、九市、悅城、回竜)。
  2005年6月16日,廣東省民政廳批準(粵民區[2005]30號):撤銷德慶縣德城鎮,設立德城街道辦事處,作為德慶縣政府的派出機關。德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德城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共有4個居委會和4個村委會,總面積17.5平方千米,總人口5456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7290人。街道辦事處駐原德城鎮政府駐地。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德慶縣轄1個街道(德城)、12個鎮(新圩、官圩、馬圩、高良、莫村、永豐、武壟、播植、鳳村、九市、悅城、回竜)。
  名字來源
  以前德慶叫‘康州’。
  一次,皇上出巡來到康州,地方官為了討恏皇上,叫全縣種橘子最恏得德哥和慶妹那橘子過來!皇上和皇后吃得恏開心!於是就說:“朕3個月後來到,一定要吃到與衆不同的橘子。”剛好皇上回宮那天,德哥、慶妹他們結婚啦!洞房那晚、他們滿腦想這皇上說得話……突然德哥說:“你嫁我娶、你嫁我娶”就想到了用橙來接到橘子上!!!他們的試驗成功啦!!
  3個月後,皇上果然帶着皇后來到了康州,這時、、德哥和慶妹一起把貢金那上給皇上和皇后吃……皇上說:“恏!這橘子果然與衆不同,哎~它叫什麽名字啊?”皇后說:“既然沒有名字,就叫做皇帝貢金吧!”
  ‘恏就叫皇帝貢金’皇上高興得說。皇帝為了奬勵他們兩,就說:“以後,康州就改名叫做德慶”
旅遊景點
  悅城竜母祖廟
  悅城竜母祖廟是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廣東省德慶縣悅城鎮三江匯流處,因其藴涵着深厚的竜母文化、古建築文化、風水文化和歷史文化而聞名海內外,成為了海內外竜的傳人尋根問祖、四海朝宗、祈福觀光的旅遊聖地,在西江流域和港澳地區更是傢喻戶曉。近年來,慕名前來竜母祖廟敬拜的海內外遊客超過120多萬人次。
  竜母祖廟地處“靈氣獨鐘”的形勝寶地之上,她前臨西江、背靠五竜山,左右青黃旗山兩相拱衛,形式“五竜護珠”之勢。廟前,“靈水洄瀾”,波不揚濤,西江水流經竜母祖廟前似有靈性,團團迴旋,不願離去。
  竜母祖廟始建於秦漢時期,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重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集中兩廣能工巧匠和技藝大師歷時七年時間建造而成,與廣州陳傢祠、佛山祖廟並稱為嶺南古建築的“三瑰寶”。
  竜母祖廟是我國古建築的明珠,享有“古壇僅存“的美譽。她由巍巍的牌坊、雄偉的山門、獨特的香亭、溢彩流光的大殿、神秘的梳妝樓、古樸的碑亭、莊嚴的竜母墓等建築物組成。廟內殿中有殿,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石雕、磚雕、木雕、灰雕技藝精湛,獨具匠心;陶塑、壁畫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歷代名人石刻對聯,對仗工整,意藴雋永,書法各具特色,堪稱珍品。
  竜母祖廟最為值得稱贊乃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其建築體係按水區特點設計:柱基特高,墻四周砌以水磨青磚,蓋以琉璃瓦,殿內外地面,全以花崗石板鋪設,每逢西江發大水淹過後,廟外街道往往淤泥及膝,而廟內稍作清掃便幹淨如故。自光緒三十一年重建至今,歷經洪水雷雨而墻不裂、地不陷、害蟲不蛀、雷電不侵,堪稱建築史上一絶。 其高超的防洪、防蟲、防雷的建築設計,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竜母祖廟是海內外竜的傳人“四海朝宗”的聖地,竜母文化源遠流長,母儀竜德百代磬香,竜母瓷恩澤被後世。有衆多“竜母智鬥賴布衣”等美麗動聽的傳說,竜母有功於國、有德於民的事跡被廣大人民廣為傳頌,竜母千百年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敬仰,且受到歷朝皇帝的敕封,竜母祖廟也成為了廣大竜的傳人尋根問祖、緬懷竜母厚德的聖地,每年海內外竜的傳人四面八方前來瞻仰竜母、敬拜竜母,祈求竜母賜福,得到竜母保佑和恩惠,因而竜母祖廟的香火常年十分鼎盛,特別是每年農歷正月初四的竜母開金印、正月二十二竜母開金庫、五月初一至初八竜母生辰誕、八月初一至初八竜母得道誕、十二月十五竜母水燈節等傳統節假日前後,各方善信遊人匯集於竜母祖廟,尋根問祖朝聖竜母,人山人海,興盛之極。
  悅城竜母祖廟以其輝煌的廟貌、深厚的文化底藴和無窮的魅力吸引着千千萬萬竜的傳人的到來......
  德慶學宮
  德慶孔廟在舊時被人稱為德慶學宮。
  學宮舊建於子城東5公裏的紫極宮故址。宋大中桿符4年(即公元1011年),詔置孔子廟,遷今址。元朝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為西江洪水所毀。元朝大德元年(公元1297)教授林舜咨重建大成殿、兩廡,殿後建尊經閣,下為議道堂。後歷朝增建,有三路建築群。今存大成殿鄉賢祠及兩廡。德慶學宮大成殿以四柱不到頂聞名於世。國傢建設部總工程師章世清稱贊這座嶺南古建築明珠是“凝固的歷史,無聲的音樂。”
  德慶學宮大成殿建成於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當時中國正處於歷史大變革時期。1279年,南宋滅亡,處於氏族社會末期發展階段的蒙古族入主中華。當此社會急劇轉變時期,元世祖忽必烈以政治傢的遠見卓識,破除傳統觀念,拒絶了部分蒙古貴族“殺盡漢人,把中國變成大牧場”的建議,一改世代相傳的重牧政策為重農政策。國傢初定,即於1286年頒行《農桑輯要》,指導農業生産,大力提倡墾殖和興修水利。與此同時,提倡尊孔重儒,鼓勵興學。忽必烈至元末年,下詔德慶興建學宮,但因經費問題,延至1297年纔由學官林舜咨牽頭動工,次年建成大成殿和尊經閣。德慶學宮大成殿的建成,比著名的番禺學宮大成殿早七十多年,比蘇州文廟早近百年,比當時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國子監也早十年。學宮是傳道授業的地方,“廟學的興廢,係有司之哲愚。”(見(德慶州志))人們從這座“凝固的歷史”教科書中所得到的啓迪,遠不衹此。昔日的德慶學宮規模宏大,分中左右三路建築群,如今僅剩大成殿、兩廡、鄉賢祠數處了。章世清等來自北京、上悔等地的著名建築學家考察大成殿之後認為,像這樣的元代建築,嶺南僅有,國內少見。殿高19.4米,比番禺學宮大成殿高近七米。殿前有月臺,四周繞以欄桿。整座建築物莊嚴宏偉,樸實正華。在建築藝術上,以次間減柱、出昂特長、糖口無梁、四柱不頂為具特色,尤以四柱不頂為專傢所稱道而享譽中外,稱之為南國古建築一絶, 與廣西容縣“四柱離地”的真武閣交相輝映。所謂“四柱不頂”,即明間四根金柱不到殿頂,而在柱頂橫架坐鬥枋,由十二朵蓮花狀鬥拱承托壓槽枋和井口天花板,顯得美觀多姿,綽約輕靈,給人以舉重若輕的感覺。這種結構,可謂匠心獨運,別具一格,國內絶無僅有,是智慧的結晶,無聲的贊歌。德慶學宮大成殿經歷七百年星霜,至今巋然屹立, 現已被列為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
  德慶三元塔
  德慶三元塔坐落於德城東南方風景秀麗的白沙山上,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於明朝萬歷二十七年(即159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如今它以其“衹新不舊”的美譽而聞名於世。
  明朝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知州瀋有嚴為滿足老百姓祈求科舉考試金榜題名的美願,倡建了這座三元塔,取科舉制度考試中“三元”之意。這“三元”是指當時科舉考試中殿試、會試、鄉試的第一名,即狀元、會元、解元。但是到了清朝以後,這“三元”又演變成專指殿試中的一名三甲,即狀元、榜眼、探花。三元塔自建成後,附近的莘莘學子紛紛前來登塔遠望,祈求學業進步、步步高升。
  三元塔距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它的建築結構獨特,為樓閣式穿繞平座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觀九層,內為十七層,塔高約五十八米,塔壁厚3.8米,用青磚建造而成,而塔基則是用紅砂岩和花崗岩徹成,塔腳八個方位各有一個石雕托塔力士,神態各異。塔內幾何綫條精確勻稱。
  三元塔“衹新不舊”的來由——當年瀋有嚴倡儀在白沙山建三元塔時,大傢都認為是一件好事,於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但是有一個財主,他信奉佛教,喜歡清靜,一天村民們到他傢,催他出錢的時候,他正在打坐,念經。這位財主為了盡快打發走這些村民,以便自己清靜下來念經,於是就說“三元塔要建到‘衹須新,不許舊’的話,那麽他就出全部的批蕩費用。”後來三元塔建成以後,工匠一改過去用土朱灰漿來批蕩,全部采用名貴的銀朱灰漿來批蕩。這樣一共用了九百九十九斤九兩銀朱,而銀朱本身是一種不溶於水且在空氣中比易氧化的礦物顔料,所以它能夠經得起風吹雨打,日曬雨淋而不褪色。因此三元塔自建成以來,雖然經歷了四百多年的風雨侵蝕,但時至今日,塔卻仍然鮮豔如新,光彩照人,故享有“衹新不舊”的美譽。這也是三元塔被當代古建築界列為我國“古塔四絶”之一的原因。登塔遠望,盡覽西江美景,定能令您心曠神怡。
  塔的東面有橫翠亭,亭前立有宋朝宰相李綱的石像,李綱一生忠貞愛國,當時金兵南下,入侵中原。於是李綱力主抗金,但是由於他生不逢時,姦臣當道,小人得志,而宋高宗、宋欽宗又胸無大志,苟且偷安,於是李綱在朝廷中遭到排擠和陷害,被貶到海南島去做知縣,李綱在前往海南島的途中,沿西江而下,途經德慶,見到江山秀麗,風光無限,不禁詩興大發,於是登上白沙山,即興作賦,這樣就留下了《橫翠亭》等題詠,上主疏封地,中興啓帝圖。江山連肇慶,雲物接蒼梧。秀氣蟠南極,神功本禹謨。邦人榮望意,開府映番禺。環抱大江流,層戀翠藹浮。神明扶壬氣,景物冠南州。來值炎蒸日,翻驚風雨秋。登臨望不極,暮角起城樓。寄托自己憂國憂民的思想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後人為了紀念李綱,就在山上建起他的石像,並將他的詩詞刻碑留念,從而令各位遊客能追尋前賢遺跡,以盡緬懷之情。
  三元塔有三大特點:
  一是“衹新不舊”;二是這裏是塊風水寶地。這座塔的座嚮是坐北嚮南的,大傢順着這個塔的中間看過去,前面是鬱南三重山,這三重山一座比一座高,寓意為“三元用第,步步高升”。而這塔的前面是西江水,後面是山,就依山傍水了。大傢再請看背後這座山,這山中間是進去的,兩面三刀旁起來,全然是一把太師椅。這裏的風水格局是“穩坐太師椅,步步高升的格局”;三是這塔的建築形式是按照《周易》的陰陽學說五行數理去設計建造的。大傢請看這八卦圖,一半陰、一半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而陰陽平衡就身體健康,從中醫原理來講:人體所産生疾病都是由於陰陽不平衡,陰陽失調所産生的。所以我們這塔第一層中心點也就是這八卦的核心了,裏面有一個陰陽很平衡的氣場,我們應該繞塔一圈,再從狀元梯上去,走進中間後稍為停留一會,讓裏面平衡氣場調節一下我們人體的平衡,使大傢身體健康,然後走過去嚮右手轉到西門就可以登塔 。
  德慶華表石
  錦石山,坐落於縣城西25公裏陸水河與西江匯流處,被稱為“西江奇觀”、“西江第一怪石”,是古代火山爆發時由地下噴出來的岩漿凝聚而成的火山岩石山。錦石山,又名錦囊石、華表石、和尚石。
  錦石山
  秦朝末年,趙佗據有南越。漢定中原後,派陸賈大夫下南粵說趙佗歸漢。陸賈取道桂嶺,沿西江而下,途經此處,見奇石突兒怪異,便設錦步幛以登山,許願說,若能說服趙佗歸漢,當以錦裹石。後來陸賈如願以償,與趙佗泛舟至此,即以錦裹石,錦不足,栽花代之。直到現在,每當金秋肘節,黃花遍地,燦着霞絢,據傳這是陸賈當年種下的菊花。後人有詩道:[錦囊當年傳漢使 芳名留得古今知]
  和尚石
  錦石山山分兩層,下層為土山包,上層為圓柱形岩石,高約二百米。山上山下林木芳菲,泉水淙錚;遍地怪石嶙峋,有石龕,行仙人橋,五色石花,有獅子石。西有燕子岩,石燕啁唧;東有行梯,是唯一登臨絶頂之路;南有三鼎石,俯瞰西江。西江西來,至此無波。在西江中行舟,遠望石山,下如層城,上如列屏。沿江繞山而行,其形隨時而變,一時像入睡臥佛,但見額頭;一時像打坐和尚,端莊肅穆;一時像挂單行僧,神態自若,維妙維肖,所以人們稱之為和尚石,實乃石山一絶。
  華表石
  錦石山西側懸崖上刻有“華表石”三個人字.每字大約4.3x 3.2平方米,為明代廣東書畫名傢黎民表所書,乃嶺南歷史上最大的摩崖石刻。
  華表石一名與一場血腥屠殺聯繫在一起。元末明初,粵西地區是瑤族人民重要住居地之一。明朝中葉之後,明朝政權越來越腐敗,對人民的掠奪壓榨到達了瘋狂的地步,“漁斂慘毒不忍聞”。百姓走投無路,衹得揭竿而起。粵西地區尤以羅旁山瑤民的反抗最令明政府頭痛。他們以高山密林為依托,“兵來我去,兵去我還”,官兵無可奈何。明政府於萬歷四年徵調十萬人軍進剿羅旁山,由兩廣總督凌雲翼統領,兵分十路,步步為營。即“先人一山,撲瑤之穴為居”,“擄其耕牛,收其儲蓄,俘其男女,一山既磣,復人一山。”經過近半年的徵討,官軍斬虜四萬人,而降者不足五百。瑤民的反抗暫時被鎮壓下去.凌雲翼“論功”升兵部侍郎賜飛魚服。但被史官以“好殺戮,為當時所譏”記在史册上。凌雲翼卻自以為立下蓋世奇功而想留名千古,特請當時著名書法傢黎民表題寫“華表石”三字,命人刻於錦石山西側絶壁之上,後人因此又稱此山為華表石。
  三洲仙岩
  三洲岩取“蓬萊第三洲”之義為名 位於九市鎮內,西距縣城約30公裏,東距肇慶約50公裏,屹立於西江之濱。洞內奇景異石,千姿萬態,象物命名,最為幽勝;石鐘地鼓,擊之有聲;丹竈硯池,如有煙色;金貓、白象、巨鰲、雲柱、仙羊窩形象酷似;觀音倒影,堪稱絶景。當年的三洲岩,巍峨峭拔,古樹長藤,山翠如城,更有奇禽異鳥,虎吼鹿鳴。山上平曠,廣可數畝,有居人數傢,有人題曰“四氏村”,宛如仙境。登上至人峰,於閱空亭上放眼遠眺,“遊雲聚散,恍若身在霄漢而忘所歸也。”人們認為其景色之奇僅亞於肇慶七星岩,“嶺海士大夫好異者往往能言之。”
  三洲岩曾以其神奇的魅力吸引許多南來北往的遊客,當年蘇東坡從海南北歸,不惜繞道長途跋涉,從藤縣專程前來三洲岩一遊,留下題名而去。此事雖不算文化史上的大事,但其影響卻很久遠。清末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未有親履三洲岩之緣,卻知道蘇東坡三洲岩題名一事(可能看到拓本),即題詩一首,詩中說:“古人棄我去,留我題名處。何時我來遊,亦刻數行字。”洞裏洞外摩崖石刻之多,與肇慶七星岩、英德南山和碧落洞及陽山賢令山齊名,現存石刻尚近90幅,彌足珍貴。
  三洲岩是一座孤峰,四鄰的山岡多屬土山,唯獨三洲岩由石灰岩構成,而且天造地設般形成巨大的溶洞。有人說岩洞一直通到二三十裏外的悅城以至西江對岸,岩東的“黑洞”至今尚無人作過認真的考察。三洲岩獨特的地質地貌曾引起地質工作者的興趣,據文化館的同志介紹,六十年代,外省一個研究所曾來信詢問三洲岩的地質情況,可惜此事沒有下文。1997年省專傢團前來德慶考察研究西江文化,又引出了一個新話題。專傢團來到三洲岩,中山大學古生物學家張鎮洪教授順手撿起一塊黑色“石頭”說,這是燒骨,是幾千年前人類活動的遺物。一句話引起縣有關領導的極大興趣。於是以張鎮洪教授為首的專傢組應邀來到三洲岩進行考古挖掘。初步的挖掘成果令人鼓舞,共發現了包括古象牙在內的近三十種古生物化石一批,還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生産工具颳削器等。考古成果表明:依山傍水,洞內寬廣的三洲岩,以其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吸引着古人類,成為我們遠祖的搖籃。張鎮洪教授認為:如進一步挖掘,很可能會發現古人類化石。這樣,從封開的黃岩洞到肇慶的七星岩,加上中間的三洲岩,西江中遊遠古人類的活動足跡便清晰了。
  三洲岩的整修工程正付諸實施,工程完成之後,三洲岩將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大放異彩,成為人們或尋幽探勝或追尋古文化遺跡的新的旅遊景點。
  盤竜峽 瀑布
  盤竜峽原始生態旅遊區位於德慶縣西北部,距縣城28公裏,整個生態旅遊區占地3萬畝。區內峽𠔌漫長,罕見的瀑布群共有大大小小100多個,是首個得到廣東省旅遊局認可有10級以上瀑布群的旅遊區,被譽為“亞洲罕見、廣東第一”瀑布群。2005 年獲中國最高權威旅遊雜志《中國國傢地理》評為“廣東最美麗的地方”。
  盤竜峽景區是一個原始自然生態旅遊區和中國竜文化與傳說的聖境。景區內古木蔥蘢, 國傢一級保護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欏遍布其間,是廣東省攝影傢協會拍攝基地。峽𠔌空氣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米12.5億個,是南中國最大的天然大氧庫。
  盤竜峽生態旅遊區以其得天獨厚的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態資源稟賦,成功開發了峽𠔌漂流、棧道觀光、瀑布觀光、峽𠔌品氧、大型梯級天然泳池、全國最大的水車群、全國最具風情的山頂木屋度假村、嶺南僅存的古老織布村、高空溜索、越野卡丁車等等生態休閑型旅遊産品。自漂流2001年開放以來受到各地遊客的青睞,成為廣東省內遊的必遊精品綫路。
  有“中國勇士第一漂”之稱的盤竜峽漂流,於2002年在全國首創鼕季漂流,成為國內唯一可以開展四季漂流活動的景區,在廣東省內衆多的漂流景區當中一枝獨秀,享有極高的知名度。
  經廣東省旅遊局考證,德慶盤竜峽100多公頃範圍內的近百個大小瀑布組成的瀑布群在全省獨占鰲頭,這種規模的瀑布群在亞洲亦屬十分罕見,因此正式命名“盤竜峽瀑布群”為“亞洲罕見、廣東最大的瀑布群景區”。
  其中最有名的是“騰竜飛瀑、聆天飛瀑、煙雨飛瀑”三大天然奇觀,水勢變幻屬南國罕見,最大的騰竜瀑布落差達90米,是廣東省落差最大的瀑布。
  德慶人傢 www.dqme.com
  德慶人傢社區創建於2005年6月,是一個非政府、非營利的網站,提供德慶同鄉和關心支持德慶建設的各界人士網上交流平臺,定位於推進家乡德慶發展,建設一個富有德慶特色的優秀社區。
  發場德慶人精神.努力為家乡創造經濟效益.為建設德慶出謀劃策!
  講文明,講禮貌,樹立我們德慶人美好風格與形象!魅力德慶,源自你我!
英文解釋
  1. n.:  Deqing County
近義詞
德慶
相關詞
教育學校中學香山中學????業公司????務局地理廣東省
行政村
包含詞
堆竜德慶縣德慶縣????務局屬堆竜德慶縣
德慶縣中醫院德慶縣人民醫院德慶縣香山中學
德慶縣新力棉紡廠德慶縣二輕服裝廠德慶縣婦幼保健院
德慶縣衛生防疫站堆竜德慶縣防疫站德慶縣銀竜實業有限公司
廣東德慶縣廣播電視大學德慶縣新力棉紡織廠德慶縣康利燈飾工藝廠
德慶縣新圩鎮福利工藝廠德慶縣新圩鎮編織工藝廠德慶縣沙旁鎮木製工藝廠
德慶縣古有鎮光袷堂工藝廠德慶縣寶金藤竹木製工藝廠德慶縣沙旁鎮工藝板廠
德慶縣風村鎮工藝廠廣東省德慶縣廣播電視大學德慶縣德城鎮城郊管理區書院裏飯店
廣東省德慶縣西江植保化工廠
分類詳情
張開高良鎮張開永豐鎮張開回竜鎮張開新圩鎮張開武壟鎮
張開官圩鎮張開馬圩鎮張開莫村鎮張開播植鎮張開鳳村鎮
張開九市鎮張開悅城鎮張開德城鎮德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