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裏湖鎮位於普寧市西北部毗鄰榕江,東和梅塘鎮接壤,西與揭西縣坪上、錢坑兩鎮相連,南鄰梅林鎮,北臨榕江與揭西縣金和鎮隔江相望,鎮內榕江、火燒溪、石牌溪、引榕渠四水環繞,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普寧西部門戶,也是普寧市三個省級中心鎮之一。鎮域面積84.9平方公裏,管轄河頭村、新池內村、新鬆村、富美村、竹頭村、竹林村、和平村、鬆溪村、七賢村、庵埔村、蓬和村、田中村、池美村、冷美村、田厝寨村、寨洋村、湯頭村、麻園村、古嶺村、圓潭村、竜興村、白水磜村、宅營村23個行政村和裏湖社區、石牌社區2個社區居委,總人口10.6萬人,是著名的果鄉、僑鄉,有僑胞和港澳臺同胞4萬多人,現建成鎮區面積5.3平方公裏,人口近3萬人。裏湖交通發達,省道238長(布)池(尾)綫橫貫鎮境中部,於池尾與國道324福(州)昆(明)綫連接。此外,以裏湖為中心,有裏(湖)錢(坑)路、金(和)鯉(湖)路、裏(湖)梅(林)路、裏(湖)雲(落)路等地方公路於此為起點,形成縱橫交錯的公路網絡,水運有榕江航運,全鎮現有運輸單位3傢,陸運綫路15條。各項基礎設施配套齊備,鎮區內已形成較密集的主幹道路網,實現村村通水泥路,供水、供電、電信等十分方便,轄區內有年供水量260萬噸的自來水廠、11萬伏變壓站、電信大樓等一批基礎設施,擁有裏湖中學等30所中小學校、12所幼兒園,可滿足各業生産、居民居住及小孩上學所需,在鎮區西部規劃了占地250畝的工業園區,將對鎮經濟發展産生良好的輻射和推動作用。此外,鎮轄區內食宿方便,有西湖賓館、鴻發大酒店、登月大酒店等一批酒店。
裏湖建圩於萬歷年間(約為公元1600年左右)距今有400多年歷史。因地處石牌溪、火燒溪匯入榕江處,地勢低窪,雨季洪澇成湖,這裏兩溪間明代建有竜門橋,取“鯉躍竜門”之義,故得名鯉湖,後簡寫為裏湖。在明、清代屬普寧縣黃坑都。民國時期先後屬普寧縣第三區、第三聯鄉、第二區。1949年10月解放後,曾先後設為裏湖市、裏湖區、普寧縣第十區、裏湖鄉、裏湖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設裏湖區,1986年撤區設立裏湖鎮至今,2003年12月撤銷石牌鎮並入裏湖鎮。裏湖鎮地處榕江平原與南陽山區結合部,屬南亞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21.5℃,年均降水量126.9毫米。由於地處半山區,“四水”環繞,水果資源豐富,素有名優特産有:潮州焦柑、荔枝、青欖、竜眼等,裏湖涼果、裏湖“小米”等小食更是聞名遐邇,洪都勝景、人物史跡衆多。裏湖是普寧三大古鎮之一,有飲譽海內外的河頭大鑼鼓和配套完備的英歌隊、醒獅隊、潮樂隊、遊景等,燈謎、書畫、“三棋”等聲名遠揚;民風民俗更是豐富多姿,妙趣橫生。裏湖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有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幾內亞、加納、菲律賓、英國大使、原國務院港澳辦公室顧問、全國政協常委、汕頭特區名譽顧問柯華,原海南省副省長、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駐澳辦公室主任現任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黨組書記兼副總經理劉名啓,原深圳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汕頭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現任省政協副主席、省委統戰部部長李統書,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兼電影公司總經理洪藏等等,不勝枚舉。
改革開放以來,裏湖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壯大。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24.4億元,其中工業産值23.8億元,農業産值647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38.6元,是普寧市六大經濟重點鎮之一。現有鄉鎮企業260傢,從業人數9883人,産值超1000萬元的企業10傢,固定資産超1000萬元的企業4 傢,擁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2傢。主要工業門類有電器、醫藥化工、鐘錶、工藝、服裝、建材、食品、五金、塑料等。近年來,共有11傢企業實施省企業管理“雙基管理”優良級,9傢獲國傢農業部優質達標證書,8傢取得國傢質量信得過單位。還開發研製科技成果和技術産品20多項,獲國傢專利100多項,獲國家乡鎮企業科技進步奬2項、省3項、揭陽市3項,其中一個項目填補國內空白。1998年被評為“廣東省鄉鎮企業百強鎮”,1996年至1998年連續三年被揭陽市政府評為“科技實力強鎮”。農業方面,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産業結構,培植壯大優特稀水果、反季節蔬菜、現代化禽蓄飼養等“三高”農業生産基地,農業産業化規模已初具規模。創辦“三高”基地6個,面積8000多畝,其中較具規模的有七賢等“四個一千畝”基地(青欖、荔枝、竜眼、蔬菜)。此外,開發了具有高效益和高創匯的中華絨毛蟹養殖基地等種養項目,引進的長江大閘蟹養殖技術項目,被定為省級科技推廣項目。裏湖歷來商貿活躍,素有“百載商埠”的美譽,擁有服裝、水果、杉木、塑料、耕牛、蔬菜、茶葉、副食品、魚肉菜等10個專業市場,其中裏湖茶葉專業市場是粵東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管理最先進的茶葉專業市場,占地面積70畝,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年成交量超3000噸,年成交額近2億元,並通過茶葉專業市場的商貿竜頭作用,進一步推動全鎮旅館業、餐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相應崛起和全面發展,加速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步伐。目前,全鎮共有個體商戶2000多傢,2003年集市貿易成交量達到5.4億元,其中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近4億元。擁有賓館、酒傢10傢,餐廳、旅店等共30多傢,年營業額達到3000萬元。 |
|
裏湖鎮位於普寧市西北部,毗鄰榕江,地處榕江平原與南陽山區結合部,鎮內榕江、火燒溪、西門溪、引榕渠四水環繞,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普寧西部門戶,也是普寧市三個省級中心鎮之一。面積84.9 平方公裏,轄23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99309人,是著名的果鄉、僑鄉,有僑胞和港澳臺同胞4萬多人。現建成鎮區面積5.3平方公裏,人口近3萬人。裏湖交通發達,省道安(流)前(埔)綫橫貫鎮境中部,於池尾與國道324 綫連接。此外,以裏湖為中心,有裏(湖)錢(坑)公路、金(和)裏(湖)公路、裏(湖)坪(大坪)公路、( 湖)雲(落)公路等地方公路於此為起點,形成縱橫交錯的公路網絡。水運有榕江航運。全鎮現有運輸單位3 傢,陸運綫路15條。
裏湖建圩於萬歷年間(約為公元1 6 0 0 年左右)距今有400多年歷史。因地處西門溪、火燒溪匯入榕江處,地勢低窪,雨季洪澇成湖,這裏兩溪間明代建有竜門橋,取“鯉躍竜門”之義,故得名鯉湖,後簡寫為裏湖。在明、清代屬普寧縣黃坑都。民國時期先後屬普寧縣第三區、第三聯鄉、第二區。1949年10月解放後,曾先後設為裏湖市、裏湖區、普寧縣第十區、裏湖鄉、裏湖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設裏湖區,1986年撤區設立裏湖鎮至今,2003年12石牌鎮行政區域並入裏湖鎮。裏湖鎮地處榕江平原與南陽山區結合部,屬南亞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21.5°C,年均降水量126.9毫米。由於地處半山區,“四水”環繞,水果資源豐富,素有名優特産有:潮州焦柑、荔枝、青欖、竜眼等,裏湖涼果、裏湖“小米”等小食更是聞名遐邇。洪都勝景、人物史跡衆多。裏湖是普寧三大古鎮之一,有飲譽海內外的河頭大鑼鼓和配套完備的英歌隊、醒獅隊、潮樂隊、遊景等,燈謎、書畫、“三棋”等聲名遠揚;民風民俗更是豐富多姿,妙趣橫生。裏湖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有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幾內亞、加納、菲律賓、英國大使、原國務院港澳辦公室顧問、全國政協常委、汕頭特區名譽顧問柯華,原海南省副省長、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國務院駐澳辦公室主任現任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黨組書記兼副總經理劉名啓,原深圳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汕頭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現任省政協副主席、省委統戰部部長李統書,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兼電影公司總經理洪藏等等,不勝枚舉。
改革開放以來,裏湖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壯大。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24.4億元,其中工業産值23.8億元,農業産值647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38.6元,是普寧市六大經濟重點鎮之一。現有鄉鎮企業260傢,從業人數9883人,産值超1000萬元的企業10傢,固定資産超1000萬元的企業4傢,擁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2傢。主要工業門類有電器、醫藥化工、鐘錶、工藝、服裝、建材、食品、五金、塑料等。近年來,共有11傢企業實施省企業管理“雙基管理”優良級,9傢獲國傢農業部優質達標證書,8傢取得國傢質量信得過單位。還開發研製科技成果和技術産品20多項,獲國傢專利100多項,獲國家乡鎮企業科技進步奬2項、省3項、揭陽市3項,其中一個項目填補國內空白。98年被評為“廣東省鄉鎮企業百強鎮”,96年至98年連續三年被揭陽市政府評為“科技實力強鎮”。農業方面,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産業結構,培植壯大優特稀水果、反季節蔬菜、現代化禽蓄飼養等“三高”農業生産基地,農業産業化規模已初具規模。創辦“三高”基地6個,面積8000多畝,其中較具規模的有七賢等“四個一千畝”基地(青欖、荔枝、竜眼、蔬菜)。此外,開發了具有高效益和高創匯的中華絨毛蟹養殖基地等種養項目,引進的長江大閘蟹養殖技術項目,被定為省級科技推廣項目。裏湖歷來商貿活躍,素有“百載商埠”的美譽,擁有服裝、水果、杉木、塑料、耕牛、蔬菜、茶葉、副食品、魚肉菜等10個專業市場,其中裏湖茶葉專業市場是粵東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管理最先進的茶葉專業市場,占地面積70畝,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年成交量超3000噸,年成交額近2億元,並通過茶葉專業市場的商貿竜頭作用,進一步推動全鎮旅館業、餐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相應崛起和全面發展,加速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步伐。目前,全鎮共有個體商戶2000多傢,2003年集市貿易成交量達到5.4億元,其中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近4億元。擁有賓館、酒傢10傢,餐廳、旅店等共30多傢,年營業額達到3000萬元。 |
|
- : Lihu Town
|
|
裏湖 |
|
和平村 | 河頭村 | 七賢村 | 竹林村 | 鬆溪村 | 田中村 | 富美村 | 竹頭村 | 新池內村 | 新鬆村 | 蓬和村 | 冷美村 | 池美村 | 庵埔村 | 田厝寨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