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佛教寺院 : 成都公交站 : 楚雄彝族自治州 [顯示全部] : 中國 >上海 >徐匯區 > 竜華寺
顯示地圖
目錄
寺名
  寺名。在今上海市竜華鎮。唐嗣聖四年(公元704年)興建,後歷經興廢,現寺為清光緒元年(1875年)重建。寺前有竜華塔。
No. 2
  竜華寺投訴電話楚雄州旅遊投訴電話:0878-96927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姚安竜華寺,俗稱活佛寺,位於姚安縣城北12公裏的光祿鎮西山麓。西山形如遊竜盤旋,山仞重巒突兀,此山民間稱竜華山。竜華山,郁郁葱葱,慄樹、茶樹、菩提樹、蒼鬆翠柏,競相聳立,高峻挺拔,竜華寺就在險峻的叢林之中。竜華寺原址名臥佛庵,始建於公元907-923年(即後唐天祐年間,蒙詔世隆時期)據清郡人河南光山縣蔡竜鬆所撰《重修竜華山活佛寺碑記》載:“一日夜間,因有神僧到此拜佛,半夜即去,由此,大理僧人知聰即結庵於此,勤修戒律,開山創寺,後人稱為古剎。”
No. 3
  竜華寺聯繫方式地址:徐匯區竜華路2853號
  電話:64576327竜華寺投訴電話上海旅遊投訴電話:021-643936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竜華寺景區榮譽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竜華寺門票價格5元竜華寺節慶活動元旦迎新春撞竜華晚鐘、
  二月春節進香、
  四月清明祭陵、
  (農歷)三月三廟會、
  (十月)吉祥竜華遊、竜華臯鼓
  竜華寺開放時間7:00-16:30竜華寺最佳旅遊時間每年12月31日晚至元月1日凌晨、農歷春節
  竜華寺交通圖竜華寺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從上海至此(7)公裏
  從杭州至此(246)公裏
  從南京至此(313)公裏
  竜華寺美食竜華素齋、美食廣場等竜華寺購物各類佛教用品
  竜華寺交通41、44、809、734、933、864、73、87、104、滬莘綫、軌道三號綫(竜漕路下)竜華寺玩法禮佛
  竜華寺是上海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剎,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按佛經上彌勒菩薩在竜華樹下成佛的記載而定名為竜華寺。現今竜華寺的殿宇大部分屬清同治、光緒年間的建築,並保持了宋代伽藍七堂製的格式。占地達2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為5219平方米。沿中軸綫長194米,依次排列着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和藏經樓等六進殿堂。天王殿兩側有鐘樓和鼓樓,鐘樓高3層,最上層中懸有清光緒20年鑄造的青竜銅鐘,高約二米,直徑達1.3米,重5噸餘,“竜華晚鐘”也是昔日的“滬上八景”之一。藏經樓上收藏着各種版本的大藏經,佛教經籍及各種珍貴文物。其中就包括被稱為竜華寺“鎮寺三寶”的明萬歷年間敕賜大藏經718函;範金千葉寶蓮毗盧遮那佛一尊;御賜金印一枚。一年一度的迎新年竜華撞鐘活動,每年農歷三月三的竜華廟會,至今已三百餘年歷史,已成為上海市一個固定的旅遊節慶活動。
  相傳三國時,東吳孫權於赤烏五年(公元242年)為孝敬其母而建造,並按佛經中彌勒菩薩於竜華樹下成佛的記載而名。幾經修復,如今已恢復舊觀。竜華塔位於竜華寺前,相傳初建於赤烏十年(公元247)。現在的竜華寺建於清光緒年間,但基本保持宋代佛教禪宗的伽藍七堂製原貌,是一組較完整的寺廟建築群。寺內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間的經書、金印、佛像等。
  竜華寺殿宇巍峨,金碧輝煌,佛像莊嚴凝重。這裏的佛像有兩處與衆不同,一是因為竜華寺為彌勒道場,有兩尊彌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彌勒的菩薩像,彌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稱“布袋和尚”,二是大雄寶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兩側,或是宣傳佛法的“十八羅漢”,或是保護佛法的“二十諸天”,而竜華寺大殿內,羅漢和諸天濟濟一堂。現存竜華塔為樓閣式七層八面磚木寶塔,高40.4米,塔體橙黃,剎桿高聳,其磚身和基礎部分,係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建造時的原物。寶塔各層均飛檐麯欄,姿態雄偉美觀,為上海地區至今保存最完美的古塔之一。
  竜華寺的天王殿東西兩側建有鐘鼓樓,“竜華晚鐘”為明清時期“滬城八景”之一,從1991年起,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竜華寺舉行的迎新年撞竜華晚鐘活動,吸引了許多的中外遊客,這一活動已經被國傢旅遊局定為國傢級旅遊項目之一。
徐州竜華寺
  徐州竜華寺
  徐州除了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更有可歌可泣的文化遺痕。最富開展價值的典故當屬法顯大師的傳奇故事,法顯大師是中國西赴印度取經第一人,歷經千辛萬苦生死交迫,帶回珍貴的佛陀經論,長期駐錫於徐州,於珠山修築竜華寺,宏揚法務利益群生。北魏時期興化寺恭塑了中國最早最大的阿彌陀佛聖像。因此,徐州稱得上是中國佛教的第一城。佛法的菩提種子,由這兒發芽、茁壯、開枝散葉,蔓延出一片繁華似錦的大乘佛法聖域。追尋歷史遺留的吉光片羽,逐步拼湊出一幅法雨普施的佛教盛況,這是徐州曾經光芒萬丈的歷史扉頁,也是值得謳歌千古的文化遺産。
  竜華寺大雄寶殿-阿彌陀佛根本道場 阿彌陀佛根本道場的總體規劃概念是以人本為出發點,以人的善巧方便為思考邏輯,將佛教教義現代化、人性化、生活化、科學化,融入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樂,遍地皆佛法,行臥亦菩提,讓人在總體氛圍情境中,品嚐佛法隨宜教化的三昧真味。
  園區總體規劃主軸以佛說阿彌陀經、人間佛教、與大自然一起呼吸脈動為中心思想,鋪展出現代、人間的西方極樂景象,傳達當下即一切的思想,誠如西方諺語所說「never say never」,極樂美景如此令人陶醉,衹要願意洗淨塵念當下即可進入佛法堂奧,沐澤阿彌陀佛慈悲的法益。衹要誠心感應阿彌陀佛從來不會拒絶任何一位子弟的求援。
  園區賦予宗教、文化、教育、休閑、養生、渡假、商業活動等各種功能。依照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的理念,營造出以人為思考中心的人間極樂世界,任何人衹要放下塵緣萬念,即可於此享受出離紅塵的無上清靜妙趣。
  園區景觀、建物、設施皆以與自然融合一體為規劃方向,動綫以人行步道為主,重要連結動綫則規劃為人車分道。運用石材、木材、玻璃、鋼鐵、湖緑、碧茵、林蔭,創造出未來式的中國建築風格。
  佛教文化旅遊區(阿彌陀佛根本道場)規劃有大雄寶殿、山門、鐘樓、鼓樓、淨土文化館、壁佛、禪道、塔林、石林、碑林、禪林及菩提大道、八正道(阿育王柱)、蓮花池、歡樂廣場等。
  淨土文化館位於“彌陀文化旅遊區”的北部,背山面水,與竜華寺隔山相望,以禪道相連。
  在功能方面,淨土文化館與竜華寺相輔相成,竜華寺主要用於僧人的修行與大型佛事活活動,而淨土文化館重點在於為在傢修行者提供念佛、學佛的場所。
  關於法顯羈居徐州及竜華寺遺居遺址故事略述
  晉.高僧法顯因中土佛教戒律殘缺,為華夏捨身天竺(印度)求法第一人。法顯取經浮海東還,曾在彭城羈留一年因有故事流傳,當時長安姚秦政權危在旦夕,其佛教中心也隨着一代禪師鳩摩羅什去世,業已衰敗,致使法顯在彭城排徊歧路。當時重鎮彭城先後受到北徐州刺史劉道伶(劉裕二弟、《世說新語》作者劉義慶生父)即後任監淮(河)北諸州軍事的北徐州刺史劉懷慎款待,並資助其創建漢地第一座融合印度風格早期佛塔,法現將自印度繪製竜華圖佛像與塔內供養。因稱竜華寺。並安居其內,整理初譯貝葉經,並與盧山慧遠書信來往,慧遠乃江南佛教領袖,得知其事“聞風而悅”譴人書信祥問法顯“遊歷所經”。 法顯在徐期間還作《天竺遊記》(即《佛國記》原始略本)。
  【上海竜華寺
上海竜華寺
  上海竜華寺位於徐匯區中部,竜華路2853號。它以千年古塔、竜華廟會、竜華晚鐘成為名聞遐邇的宗教勝地和旅遊景觀以及江南名剎。 上海竜華寺
  據《同治上海縣志》載:“相傳寺塔建於吳赤烏十年,賜額竜華寺。”唐代皮日休《竜華夜泊》詩云:“今市猶存古剎名,草橋霜滑有人行。尚嫌殘日清光少,不見波心塔影橫。”在唐人詩中已稱竜華為古剎,可見其歷史悠久。另有一說為五代吳越王錢鏐所建。以後竜華寺歷經興廢,今寺係清光緒年間陸續重建,1949年後竜華寺重加整修。
  竜華寺建築為宋代的伽藍七堂製。中軸綫上第一進為彌勒殿,供奉慈氏彌勒像一尊。第二進為天王殿,兩側各有4米高的四大天王二尊,正中供奉一尊天冠彌勒像,頭戴五佛冠佩瓔珞,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內院修行的本相,其背後佛龕中為韋駝。第三進是大雄寶殿,正中供奉毗盧遮那佛像,是報身佛,左右為文殊、普賢,兩側沿壁為二十諸天和十六羅漢,後面為海島,有觀音、善纔童子等塑像。第四進為三聖殿,第五進為方丈室,在封閉庭院內,第六進為藏經樓。
  東西兩側有鐘鼓樓。鐘樓三重飛檐,內懸青竜銅鐘,鐘聲悠揚;鼓樓置一直徑為1.7米的大鼓。東西偏殿有觀音殿,內塑千手觀音一尊,高大精緻,另有羅漢堂。在三聖殿東有染香樓和牡丹園。
  與破山禪師齊名的著名畫僧竹禪僧在此住過。
  1953年由上海市佛教協會復製各殿佛像,重修各殿宇,新建藏經樓等。寺西之桃園於民國17年(1928年)闢為血華公園,後改名為竜華公園,今為竜華烈士陵園的一部分。1959年,竜華寺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竜華寺的傳說:
  相傳在三國時期,西域康居國大丞相有一個大兒子,單名叫會。他不戀富貴,看破紅塵,立志出傢當了和尚,人稱“康僧會”,康僧會秉承佛旨,來到中華弘傳佛法,廣結善緣,他東遊於上海、蘇州一帶。一日,來到竜華蕩,見這裏水天一色,塵轍不染,認為是塊修行寶地,就在這裏結廬而居。他不知道,這裏之所以景緻幽靜不凡,是因為廣澤竜王在這興建了竜宮。廣澤竜王見來了個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興。一時起了惡念,要興風起霧,掀翻和尚的草廬、把和尚嚇走。可是竜王突然發現草廬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雲,竜王吃了一驚,他挨近一看,見康僧會神色端詳,正在打座誦經。竜王聽了一會兒,被和尚所誦的佛旨所感動,他不僅打消了原來的惡念,還走上前對康僧會說:自己願回東海去住,把竜王宮讓給康僧會,用來興建梵宇。康僧會接受了竜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竜宮改建成竜華寺,還專程趕到南京拜會吳國君主孫權,請他幫助建造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請到的佛捨利。就這樣,在竜華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顆佛捨利。
  據說,這位“康僧會”還做過一件至今對上海乃至周邊地區影響深遠的事,那就是他曾在竜華寺附近設立“滬生堂”,傳授自印度流傳過來的製糖之法,造福當地百姓。
  上海華竜寺交通
  上海華竜寺地址:徐匯區竜華路2853號
  乘坐41、44、809、734、933、864、73、87、104、滬莘綫、軌道三號綫(竜漕路下)
莆田竜華寺
  竜華寺亦稱萬壽禪寺,位於仙遊縣竜華鎮燈塔村,離仙遊縣城約4公裏。竜華寺初建於唐垂拱三年(687年),唐宣宗大中初年(847年)賜名“竜華萬壽禪寺”。宋天聖年間,仁宗詔竜華寺和尚雪經入京講道,回寺後擴大建築規模。宋紹興年間至元至順年間,竜華寺幾經毀壞,幾經重新修建,至元代元貞年間,竜華寺已成為仙遊縣第一大叢林,轄11院77庵。當時全縣和尚尼姑約有一千多人,而竜華寺就擁有僧衆近五百人。元末至明、清兩朝,竜華寺又四度興廢。尤其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入侵,寺毀僧散,一片凄涼。明萬歷年間和清順治、康熙年間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國末年,竜華寺又幾經荒廢。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1988-1992年),僑僧釋廣靜捐資五十五萬元,重新修建竜華寺,如今已煥然一新,成為仙遊縣佛教會的駐地。
  竜華雙塔在竜華寺的前面兩側。據《竜華寺志》載,北宋大觀年間,邑人郭勇為母七十壽慶,捐建東塔,並祈求其母八十壽慶時再建西塔,越十載,郭勇果然捐建了西塔。於是,竜華雙塔便屹立在竜華寺前,乞今已有八百九十多年的歷史,比泉州開元寺的東西塔,還早近百年。雙塔建築為八角五層空心石質結構,高44.8米。塔基為須彌座,由石雕力士金剛承托,底層東西兩邊有石雕將軍護門,每層開四門,設四龕,位置逐層互換;各層有石級可通,沿塔檐回廊,可直達塔頂。塔檐均用石條拼成,呈波浪狀;每個塔棱正對着塔檐浪峰,酷似古樓飛檐,極為壯觀。西塔於明嘉靖年間被倭寇焚損,東塔至今保存尚好。
吉林竜華寺
  前址
  舊竜華寺遺址現存於第二鬆花江底,早在公元1818年就已建成,後因所在江心島地形運動纔成為遺跡。舊竜華寺又稱彈海寺,是曼洛理國聖族(也被成為消失的第五十七民族)後裔達爾王供建。建成後不久,曼洛理族後裔們就像瑪雅人一樣不可思議的消失了。佛傢稱其公德得報往生極樂了,也有野史記述的是其部族後裔為躲避災難改姓高歸隱了。而唯一證明其在東北建立“國中之國”曼洛理的證據——竜華寺也不幸消失於江底了,也正是因為這些神秘,孫中山在《治國方略》中纔會將竜華寺所在地構想出一個“東鎮”。
  後址
  鬆原竜華寺大雄寶殿自2000年9月動工以來,歷時9年,主持釋明澈法師為大殿的修建殫思極慮;寺內僧衆,佛界信衆居士食簡居陋,苦纍全拋;社會生衆,慷慨解囊,捐資捐物。修建所需3000多萬元資金全部為各界所捐善款。 竜華寺建寺之初,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啓發,明澈法師便立下了修建“四十八院”的宏願,即修建一座由四十八組佛教建築群組成的寺廟,而大雄寶殿即是這四十八院中的一院。竜華寺大雄寶殿,位於竜華寺西部中軸綫中部,天王殿之後。大雄寶殿采取明清殿宇式建築風格,仿照北京故宮太和殿樣式而建。大殿為雙層檐廡殿頂,古稱“四阿屋頂”,俗稱“四坡水頂”,是我國古代皇傢建築的最高等級。大雄寶殿寬63米多,縱深5間,36米多。大殿通高34.425米,比太和殿僅低50多釐米,比天安門城樓僅低20餘釐米,是迄今為止亞洲最大的寺廟殿宇。整座大殿建於層層遞進的三層平臺上,底層平臺總面積為13700平方米,僅這一面積就比少林寺、中嶽廟、南嶽廟等很多著名的中等寺廟的面積大得多。每層平臺邊緣都有漢白玉雕刻的望柱、裙板,外側雕有生動的螭,使得本就高大的大殿顯得更加峻偉高聳,赫赫巍然。
北京竜華寺
  鼓樓西大街路北,有個新開鬍同。鬍同裏路西,民居錯雜間,有幾楹殿式建築殘存,荒老得街坊四鄰叫不出名兒來…… 實際上這裏曾經是一處歷經兩朝的寺廟。話還要從明朝說起。
  明英宗去世,18歲的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憲宗,年號成化。朱見深最寵愛的女人,是大他17歲的山東諸城人萬氏。萬氏曾經做過從小專門照顧朱見深的宮女,在他當了皇帝後獲封貴妃,於是橫行後宮,無人敢惹。她父親萬貴本是當地縣衙一個小吏,曾因犯法遭貶戍邊。這下,貴為皇親,一躍而獲封錦衣衛指揮僉事,職掌保駕護衛皇上,兼巡察緝捕等事,成了衆臣畏服的皇上心腹。
  就在貴妃橫行後宮時,憲宗為求長生不老又迷上丹術,在宮中大建齋壇,命僧道天天念經。在這種背景下,成化三年(1467年),萬貴籌資建了一座寺院,地點就是今天這個殘留的殿址。寺院坐北朝南,有影壁、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殿等。寺院落成,萬貴請皇上賜名。憲宗便依傳說彌勒坐在竜華樹下得道成佛,為該寺賜額:竜華寺。時光荏苒,萬歷五年,神宗母親李太後篤信佛教,耗資巨萬,在京師內外廣建梵剎,竜華寺便趁勢得以重修。先後引來四川、江蘇等地的大師高僧前來住持。那時,竜華寺外千畝稻田直達後海。南國遊子思鄉,常來這裏逗留,於晨昏鐘鼓、朝暮經誦中,聞着稻香抒發情懷。
  康熙年間,竜華寺成了滿洲正白旗人、中央監察部門最高長官左都御史揆敘祭祀、祈福的專用場所。為給康熙六十大壽祈福,他提前一年重修竜華寺。生日那天,康熙取天降祥瑞,以應人君之德說法,提筆寫了“瑞應寺”三字,以取代明憲宗的竜華寺匾額。還賜聯:花外梵音流德日;階前樹色繞慈雲。揆敘跪叩謝恩,捧持而歸,張刻在寺門與殿柱上。又在寺院種下花木後,就隨康熙出徵塞外。不久,一棵果樹並蒂成雙地結滿果實。寺裏和尚摘下幾顆,趕緊快馬加鞭馳報揆大人。人人驚詫這一奇觀,認為皇上剛剛賜額瑞即應之,也必須讓皇上知道。康熙見實物印證了自己御筆賜額寄意不虛,竜顔大開,揮筆賦詩:“西域滇黔有此種,花從貝梵待春融。竜章瑞應題真境,載筆欣瞻近法宮。內白皮青多果實,叢香葉密待詩公。冰盤光獻楓宸所,更喜連連風雨中。”
  明朝的竜華寺,清朝的瑞應寺,古寺往事悠悠,盡埋於今天殘殿斷楹…… 竜華寺成化三年,錦衣衛指揮僉事萬貴,自創寺成,疏請寺額於朝,憲宗賜額曰竜華寺,部覆報可。成化八年,沙門道深碑記焉;萬歷某年,修撰朱之蕃碑又記焉。寺小構,像亦備威儀爾。其緣起奇,其所致天下古德又奇。萬歷之初中,遍融大師自蜀、達觀大師自吳、憨山大師自金陵、月川大師自五臺、雲棲大師自武林,錫先後止焉。寺之規,必擇方外賢者主方丈事。佛二六時之香燈,僧日中之粥飯,晨昏之鐘鼓,二時之課誦,皆修潔,不間不爽也。寺門稻田千畝,南客秋思其鄉者,數來過,聞稻香。銅梁張佳胤宿竜華寺○塵未滿燕京,竜華境界清。三春風一枕,孤月梵千聲。花密時時雨,鐘疏夜夜更。抽簪如可得,白發了平生。東阿於慎行夏日同張洪陽憩竜華寺○同過湖上寺,伏日坐清涼。水影交宮闕,鬆聲和講堂。雨歸蓮葉靜,風起稻花香。小藉支公榻,於於午夢長。秋日竜華寺小坐○苑西橋北古祇林,滿院鬆槐晝鬱森。山色平連三殿影,湖光麯抱半城陰。垂垂望處先秋稻,急急風中入暮砧。宴坐不知清晝永,一函經過伴高吟。慈溪馮有經竜華寺○湖際先朝寺,幽棲省物情。磬聲鬆下靜,鳥語竹間清。菰米羞香飯,園葵薦露羹。重來知幾日,虛負老僧盟。吉水劉應秋避暑竜華寺○無地堪逃暑,清齋試掩扉。庭空雙鳥過,日落一僧歸。偶病藥為茗,加餐蕨正肥。浮名今老大,久矣嘆塵鞿○獨有幽棲處,片雲方晝陰。青山娛病望,虛竹動秋吟。五柳饑慚色,百桑遠澹心。我兼魚共鳥,誰別是浮沉。孟津王鐸竜華寺○乘霽經蕭寺,年光馬上過。斆僧逃紱冕,報國懺詩歌。志遠嫌傢纍,閑來覺事多。人天俱分內,久此欲如何。京山王應翼竜華寺○湖波遠遠濕朝暾,細寫秋光上寺門。花木欲深香色聚,稻苗全覆緑雲屯。壁殘瓢笠逃塵劫,殿古鐙幢屈世尊。物外老僧邀客坐,將迎半日竟無言。渭南南師仲竜華寺○國初風物寺初年,創置無端聲聞天。仰見君臣真率意,遠來尊宿苦辛禪。一湖浪白風生柳,千畝雲黃香過蓮。著我晨昏鐘鼓內,經年客夢澹於煙。應天釋欽義曉發德勝橋過竜華寺○雞鳴戒晨色,密林行未杲。城霧分嵐煙,花露墜渠潦。登登德勝橋,已瞰竜華道。縈河聞迅流,遠坂步香稻。蘋蘩叢幽深,菰蒲濯清浩。杖履落桐花,襟裾動芳草。西山親入眼,朝雲含將抱。觀物知遷化,鬱鬱悲徒老。桐城方拱乾過竜華寺○曠眼纔新到碧漪,彌煙籠闕互爭奇。水於北地品為貴,春到南人夢易知。僧語淡濃都是偈,柳情宛轉欲成絲。閑遊頓爾羈懷豁,久住寧忘再到期。竜華寺前雨望○煙市藂青餘古寺,稻塍流水半荷花。送來雨腳層層過,望去峰頭的的斜。短磬忽驚依樹鳥,孤罾罩住酒人傢。桑麻久負南中約,此夜懷新夢亦賒。
廣西竜華寺
  廣西桂平市西山竜華寺始建於宋朝,清康熙乾隆、同治年間曾三次重修,一九七四、八八年又兩次重修,現為鋼筋水泥結構。幾經重修後,一九九○年重修開光。殿閣雄偉巍峨,香火甚盛,香客進香,參禪禮拜,佛殿生輝。
  竜華古寺,又名上寺,至今已傳四十餘代僧,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為釋巨贊、釋覺光法師駐錫,現為廣西佛教協會駐寺。古寺背靠姚翁岩飛閣,左旁靈溪,右臨乳泉,下至碧雲天。寺內塑四大金剛、十八羅漢,主殿為釋迦牟尼佛祖像。“大雄寶殿”殿額為原國傢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殿聯為釋覺光法師墨寶。殿前為鐘鼓樓。後為千手觀音殿,“木鳥樹音鹹宣佛教僧寶,靈霞山色盡毗廬遮哪”,這是釋覺光法師給竜華寺的贈聯。古寺重光,晨鐘暮鼓,佛法弘揚。
  登上竜華寺的文昌閣,憑欄望遠,不但可以飽覽西山景色,還可以領略潯州古城的大好風光。每當夕陽西下,華燈初上,更是令人如癡如醉的良辰美景。竜華晚眺,這便是著名的西山舊八景之一。
雲南竜華寺
  姚安竜華寺,俗稱活佛寺,位於姚安縣城北12公裏的光祿鎮西山麓。西山形如遊竜盤旋,山仞重巒突兀,此山民間稱竜華山。
  竜華山,郁郁葱葱,慄樹、茶樹、菩提樹、蒼鬆翠柏,競相聳立,高峻挺拔,竜華寺就在險峻的叢林之中。 竜華寺原址名臥佛庵,始建於公元907-923年(即後唐天祐年間,蒙詔世隆時期)據清郡人河南光山縣蔡竜鬆所撰《重修竜華山活佛寺碑記》載:“一日夜間,因有神僧到此拜佛,半夜即去,由此,大理僧人知聰即結庵於此,勤修戒律,開山創寺,後人稱為古剎。”
  13世紀時,蒙古兵滅大理國,相國高泰祥殉國,其女菩提痛國破傢亡,兄弟離散,於臥佛庵出傢,將出生時印度僧人所贈的菩提樹籽植於寺後,以卜兄弟聚散存亡,九籽生長良好,後兄弟九人果無恙,終得團聚。兄高長壽得授姚安路軍民總管府總管,改建臥佛庵,更名活佛寺,並造菩提像供奉。
  明初,有商崖禪師在此開設佛堂念佛,各地名僧盤竜、古庭、宗風、振續等七百餘人云集於此。其後又有智聰、明轉亦先後至此,竜華寺便成了滇西地區的佛教聖地之一。明末,有寂空和尚從四川來姚安講學,專精戒律,各寺僧侶相助,拔給田畝地租,布施金銀,擴大寺宇。
  1638年,旅行傢徐霞客曾旅遊到此,對當地的地理環境和風物景觀曾簡筆描述。竜華寺當時的住持和尚寂空為他敬奉午餐,並留他在後軒歇息。
  竜華寺經康熙五十七年(1717年)火毀,土司高映厚及住持和尚寂空重修。光緒二十年(1894年)又毀,邑人馬駟良及住持覺安和尚再建。重建時基址未動,按原樣復修。但兩次火毀都未涉及大悲殿(圓通樓)及後軒,故圓通樓及後軒仍為明代建築。
  竜華寺建築莊嚴雄偉,中軸綫居中,係古代宮殿式建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山門為牌樓式建築,門兩側有清人由雲竜題書楹聯一副:“佛生極樂世,山闢大唐年”,橫額為“竜華古剎”。兩側佛龕內有哼哈二將泥塑。入內為一長方形小院,可從兩側再入二院,二院中有一長方形花臺,花臺植樹一株,人稱菩提,實則榆樹。院兩側為鐘鼓樓,三重檐,左右對峙,樓閣高聳,雕刻精細,彩繪奪目。由兩側上臺階為中廂,或稱過道(過廳),近前為一柵欄,其旁為水池,南北長約10米,寬約5米,池水清幽,可視魚遊,水池兩側為兩個花臺,正中為一佛龕,龕內塑菩提女,為宋未大理相國高泰祥女。兩側為清人趙鶴清撰收楹聯:“滅國痛流離視元段興亡帝業侯封成泡影,出傢全孝義參法王得度名山佛子鑄金身”。橫額為“果證菩提”。像後龕內直書梵文一行。沿水池兩側再上階梯即為正殿院落,院的四角為四個花臺,臺內植金桂、柏樹、玉蘭。院中靠水池近處有一碑亭,與菩提女佛龕融為一體。亭兩側有碑,其一為雲南省????運使代理省長由雲竜撰,記載竜華古剎的傳說及毀建史跡。從院落兩側上正殿,殿外走廊寬敞。邊緣以大理石屏欄鑲嵌固住。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棟宇巍峨壯觀,殿內塑有三世佛盤坐蓮臺上,兩側文殊、普賢、達摩、緊那羅、阿難、迦葉塑像,均為清代遺物,莊嚴肅穆。佛龕係木質雕刻裝飾,衆多的歷史傳說故事栩栩如生。磚雕遍布建築的各個部位,為省內其他的建築所罕見。
  竜華寺除正殿、兩廂、過道、鐘鼓樓外,還有兩耳、後軒、圓通樓等大小房屋百餘間。寺外古柏參天,青翠碧緑,是縣內至今保存較好的古代建築群之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為“竜華會”,三天會期內有大姚、永仁、牟定、南華、祥雲、賓川、攀枝花等地群衆紛紛而至,日達數萬人。1981年9月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竜華寺
  汕頭市濠江區珠浦鄉竜尾埔竜華寺,原稱“竜華精捨”,1987年10月移址建寺,1996年批準登記,殿宇壯觀,引人矚目,汽車駛過村旁公路時就可望見其橙色殿頂。
  竜華精捨規模較小,由鄭康春、林梁水居士等提議移址擴建為寺。1987年10月起,創建仿開元寺的大雄寶殿,建築面積多達450平方米,1年後竣工,木石巨構,雄偉壯麗,雕梁畫棟,石刻精美。同時,建成兩廂各420平方米的二層樓。
  寺坐北嚮南,建築面積1千多平方米,已投資400多萬元。分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東廂二層樓是大寮、齋堂,西廂二層樓是客堂、大寮。還繼續在籌資擴建中。
  天王殿十分高大,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2002年1月起動工,越年底竣工。門樓墻上嵌大石板(青色),各刻佛教大德開示語錄、對聯,也刻有圖案。全殿富麗堂皇。
  大雄寶殿氣勢非凡,它與前面天王殿相隔一個寬闊的露天大埕。大門前構築石圍欄,築石臺階與扶欄石籬。配石獅8衹,石刻竜的浮雕2幅,顯得莊嚴典雅。石柱粗大高立,鬥拱交錯,木雕、石雕、漆畫等潮汕傳統工藝異彩紛呈。
中國歷史
  Longhuasi竜華寺 中國佛教寺院。位於上海市南郊。相傳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但據宋、元地方志書記述,皆稱為北宋初吳越王所建。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空相寺。元末毀於兵燹。明永樂年間重建,復稱竜華寺;嘉靖三十二年(1553)賜名萬壽慈華禪寺;萬歷年間賜毗盧佛像、金印等,位列天台宗十剎之一。明末頽圯。清順治年間,傳臨濟宗第三十二世韜明禪師任住持時,曾擴建殿堂,今寺內花苑存其墓塔。鹹豐、同治間又遭兵燹,經僧觀竺等募化修復,從光緒元年(1875)至二十五年重建,中軸綫上建有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五進殿院,兩側建有三層重樓的鐘樓、鼓樓和偏殿。1957、1979年曾兩度全面整修,古剎重光,海內外朝拜觀光者甚衆。 [竜華寺] 寺前有塔名竜華塔,相傳亦為三國時創建。但據史料記載,乃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寺雖數度被毀,而塔幸未波及。明清兩代,先後大修。20世紀初,該塔一度改建,但設計不倫,古塔減色。1954年經古建築專傢勘查設計,精心施工,又恢復宋代風格。磚木結構,七層八角,高40餘米,頂有露盤、寶瓶等組成的剎桿,飛檐麯欄,雄偉壯觀。(見彩圖[竜華塔(上海)])                  王新
佛教百科
  【竜華寺】  中國佛教寺院。位於上海市南郊。相傳始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但據宋、元地方志書記述,皆稱為北宋初吳越王所建。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空相寺。元末毀於兵燹。明永樂年間重建,復稱竜華寺;嘉靖三十二年(1553)賜名萬壽慈華禪寺;萬歷年間賜毗盧佛像、金印等,位列天台宗十剎之一。明末頽圯。清順治年間,傳臨濟宗第三十二世韜明禪師任住持時,曾擴建殿堂,今寺內花苑存其墓塔。鹹豐、同治間又遭兵燹,經僧觀竺等募化修復,從光緒元年(1875)至二十五年重建,中軸綫上建有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五進殿院,兩側建有三層重樓的鐘樓、鼓樓和偏殿。1957、1979年曾兩度全面整修,古剎重光,海內外朝拜觀光者甚衆。
  (竜華寺)
    寺前有塔名竜華塔,相傳亦為三國時創建。但據史料記載,乃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寺雖數度被毀,而塔幸未波及。明清兩代,先後大修。20世紀初,該塔一度改建,但設計不倫,古塔減色。1954年經古建築專傢勘查設計,精心施工,又恢復宋代風格。磚木結構,七層八角,高40餘米,頂有露盤、寶瓶等組成的剎桿,飛檐麯欄,雄偉壯觀。(王新)
  (竜華塔)
佛教百科
  【竜華寺】 (寺名)茶香室叢鈔曰:水經泗水篇註云:泗水西有竜華寺,是沙門釋法顯,遠出西域,浮海東還,持竜華圖,首創此製。法流中夏,自法顯始也。據此,則竜華寺,實中國第一佛寺矣。
相關詞
上海傳說紅糖滬生堂
包含詞
題竜華寺小竜華寺竜華寺素
竜華寺村武漢竜華寺西山竜華寺
上海竜華寺姚安竜華寺題竜華寺壁
竜華寺素食竜華寺社區竜華寺·神仙洞
遊竜華寺二首竜華路竜華寺吉林省鬆原市竜華寺
竜華寺傅大士真身像道真自治縣竜華寺酒廠職工安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