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上海 > 徐匯區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Xuhui Qu District
  徐匯區位於上海市中心區的西南部。東經120.26度,北緯31.12度。東以瑞金南路、陝西南路與盧灣區比鄰;並瀕臨黃浦江,與浦東新區隔江相望;西南以虹梅路、朱梅路、老滬閔路和華涇鎮關港村,與閔行區分界;北以長樂路、華山路、興國路、淮海西路、凱旋路,與靜安區、長寧區接壤。全境東西相距7千米,南北相距13千米。總面積54.76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50.94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82平方千米。總人口89萬人(2003年)。
  區人民政府駐漕溪北路336號,郵編:200030。代碼:310104。區號:021。拼音:Xuhui Qu。
  
  郵編:200030 代碼:310104 區號:021
  拼音:Xú Huì Qū,Xuhui Qu
  
  徐匯區位於上海市中心區的西南部,東經120.26度、北緯31.12度。東以瑞金南路、陝西南路與盧灣區比鄰,東南瀕臨黃浦江、徐浦大橋與浦東新區連接,西南以虹梅路、朱梅路、老滬閔路和華涇鎮關港村,與閔行區分界;北以長樂路、華山路、興國路、淮海西路、凱旋路,與靜安區、長寧區接壤。全境東西相距7千米,南北相距13千米。總面積54.76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50.94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82平方千米。總人口89.18萬人(2007年末)。
  全區轄12個街道、1個鎮:天平路街道、湖南路街道、斜土路街道、楓林路街道、長橋街道、田林街道、虹梅路街道、康健新村街道、徐傢匯街道、凌雲路街道、竜華街道、漕河涇街道、華涇鎮。區政府駐漕溪北路336號。
  地處長江三角洲衝積平原地帶,地勢低平。有大小河流100餘條。境內交通發達,有內環綫高架路、軌道交通一號綫、三號綫、四號綫、九號綫(一期),有鐵路上海南站、上海長途客運南站。主要街路有肇嘉浜路、漕溪北路、淮海中路等。
  有光啓公園(紀念館)、黃道婆紀念館、鄒容墓(紀念館)、宋慶齡故居(紀念館)、竜華烈士陵園(紀念館)、竜華寺(塔)、天主教徐傢匯教堂、國際禮拜堂、竜華旅遊城、上海植物園、徐傢匯公園、上海體育場、上海大舞臺(上海體育館)、上海遊泳館等紀念地、名勝古跡、公園及體育場館。
基本概況
  徐匯區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徐匯區地圖西南部,東與盧灣區毗鄰,徐浦大橋與浦東新區連接;西南至虹梅路、虹梅南路、老滬閔路和華涇鎮關港村,與閔行區分界;北達長樂路、華山路、興國路、淮海西路,與靜安區和長寧區接壤。全境東西相距 7 公裏,南北相距 13 公裏,總面積 54 . 76 平方公裏。區境轄湖南、天平、斜土、楓林、徐傢匯、田林、虹梅、康健、長橋、凌雲、竜華、漕河涇 12 個街道和華涇鎮。境內鐵路、航道、立交、高架道路縱橫交錯,是市中心進出閔行、奉賢、南匯、金山、青浦等區和江、浙、閩、贛、皖等諸省的交通要道。
  徐匯區重點發展信息技術、現代生物醫藥、納米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産業,形成區工業電子信息業和生物醫藥業發展的産業規模。汽車配件製造加工業、化工新材料及建築新材料製造加工業、鋼材及金屬製品製造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加工業、輕紡製品加工業已成為區支柱工業。區支柱工業集中了大部分區屬優秀企業,發展成熟一批工業小巨人企業,在不同行業顯示其示範竜頭作用。都市型工業的發展由傳統的國有、集體所有製轉嚮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經營領域也從食品加工、工藝旅遊製品、服裝飾品、印刷包裝嚮鑽石加工、鉑金製品等其它加工領域延伸發展。加大都市型工業園區的開發、利用和建設工作的力度,以都市型園區建設工作為抓手,綜合資源配置,合理規劃工業佈局,發展科技型園區,實現工業經濟的新一輪發展。
  徐傢匯商圈內商品銷售勢頭強勁,衡山路、宜山路專業特色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各類專業市場購銷兩旺,以連鎖商業為代表的社區商業發展迅速。繁華的徐傢匯商業中心,集中了東方商廈、太平洋百貨、港匯廣場、匯金百貨、市百六店等一批知名商廈,商品琳琅滿目,業態錯位競爭,成為上海國際大都市繁榮繁華的標志性區域。美羅、上實一幢幢商務樓宇吸引了微軟、埃剋森美孚、百勝等衆多世界著名企業入駐,形成了萬商雲集之勢。肇嘉浜路商務大道開發緊鑼密鼓, IT 産業園、生物醫藥産業園雛形初現。流光溢彩的衡山路休閑街、緑意盎然的徐傢匯公園、氣勢恢宏的上海體育城、“巨無霸”的思考樂書局以及柯達、永樂超級影院成為市民老少皆宜的休閑、娛樂、健身、求知的場所。 衛星鳥瞰徐匯區
  徐匯區科技資源豐富,區域內有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學院等科研院所 118 所,國傢級新興技術開發區——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也坐落區內。徐匯區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三大新興技術産業。加快科技産業園區建設,形成了“三區三園 ”建設佈局,即徐傢匯科技密集區、大學産業園、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光啓園、華涇工業區、華東理工大學産業園。
  徐匯區境內共有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楓林校區、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音樂學院等高等院校 10 餘所。區內集中了中山醫院、兒科醫院、腫瘤醫院、五官科醫院等著名醫療機構,每千人病床數達到發達國傢水平。上海圖書館、上海大舞臺、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體育場、上海體育館等文化、體育設施和組織都坐落在徐匯區
  徐匯區素有上海高級居住區之稱,區域內有各式花園洋房、公寓 2000 餘幢,名列全市之最。丁香花園、復興公寓、宋慶齡故居、淮海大樓、武康大樓等采擷了古今中外建築流派,描繪了色彩斑斕的建築歷史風情畫捲。國內外知名開發商紛至沓來,投身於這片充滿機遇的“熱土”。中海馨園、萬科華爾茲花園、愛建園等一批生態型、智能型新興住宅小區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增添了住宅文化的現代氣息。“住在徐匯”已成為上海房地産市場的品牌。
  徐匯區旅遊市場日趨活躍,都市型旅遊發展初見成效。竜華旅遊城一期工程竣工並部分開業。傳統的旅遊節慶活動日臻成熟,迎新春撞竜華晚鐘、竜華廟會、桂花節及衡山路梧桐樹休閑日係列活動充分體現以文興旅、商旅結合。
  徐匯區立足於提高産業綜合競爭力,抓好做強商貿、房地産支柱産業,大力培育扶持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保健品等新興産業,積極發展都市工業、都市旅遊業等都市型産業,使徐匯區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位居中心城區前列,成為繁榮的現代商貿區、舒適的高級居住區、領先的科技密集區、一流的文教優勢區,建成體現國際大都市水平、具有上海特點、綜合競爭力較強的現代化一流中心城區。
經濟概況
  徐匯區近代工業始於 19 世紀 70 年代。 20 世紀初,有少數外商工業企業。 30 年代前後,民族資本工業已形成一定規模,主要是輕工、紡織、食品、造紙等工業,工廠大都設於運輸方便的水道肇嘉浜和蒲匯塘沿岸。民國 26 年( 1937 年)起,民族工業遭到日本侵略軍的嚴重摧殘。民國 34 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民族工業一度有所發展,但因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美貨大量傾銷,大批工廠陷入睏境。上海解放前夕,徐匯、常熟兩區共有工業企業 500 傢,職工 2.3 萬人。絶大多數工廠規模很小,設備技術落後, 70 %的企業職工人數在 10 人左右。另有個體手工業達 1800 戶, 6100 多人,其中手工棉織業 859 戶,為全市同行業總戶數的 40 %。
  解放後,通過接管官僚資本和沒收隱瞞日敵資産企業等措施,建立國營工業企業。對私營企業,采取委托加工、計劃定貨、統購包銷等形式,嚮他們提供原材料和信貸資金,幫助剋服睏難,恢復和發展生産。 1954 ~ 1956 年,對私營企業主要以公私合營形式分批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對個體手工業主要以合作社(組)形式實現合作化。 60 年代前後,調整工業門類結構,進行經濟改組,一批小廠合併聯合或並入中型企業,發展電子、儀表等新興工業和以出口為主的工藝美術工業。與此同時,在裏弄生産組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街道工廠,區屬部門工業也開始發展,區屬工業初具規模。“文化大革命”期間,正常生産秩序被打亂,由於廣大幹部職工對錯誤路綫的抵製,工業生産仍有所發展。
  1978 年以後,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通過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利潤留成制度、兩步利改稅;逐步配套改革,實行廠長(經理)負責製、改革奬金制度;調整和改革所有製結構,在保持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展集體經濟,適當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建立中外合資、合作和外商獨資企業,大力發展橫嚮經濟聯合。在原漕河涇微電子工業區的基礎上,建立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
  1990 年末,境內共有工業企業 646 傢,職工 24 萬多人,當年工業總産值達 114.38 億元,比解放初 2.6 億元增長 43 倍,居全市第三位。解放初以小型輕紡工業為主的格局,已發展成為具有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以電子、儀表為主要門類的新興工業。
  徐匯區經濟總量持續快速增長。2003年完成地區增加值75.74億元,比上年增長14.35%。其中第二産業完成增加值15.11億元,第三産業完成增加值60.63億元。第二、第三産業結構比例為19.95:80.05。商業、房地産業支柱作用依然明顯,商業增加值完成19.95億元,房地産業增加值完成11.51億元,分別占地區增加值的26.34%、15.20%。
  商業發展態勢良好。居民消費能級提升趨勢明顯,汽車、通信類産品以及與住房相關的商品消費進一步擴大。徐傢匯商圈實施商品結構調整,註重經濟效益的提高。商圈內港匯、東方、六百、匯金、太平洋、匯聯等百貨業及太平洋、百腦匯等電腦市場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75億元。社區商業發展較快。
歷史沿革
  徐傢匯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啓曾於此建立農莊別業,從事農業實驗和著書立說,逝世後歸葬於此。其部分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傢厙”,後漸成集鎮。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故稱“徐傢匯”,區名由此而得。
  
  區境在唐、五代、宋時屬華亭縣高昌鄉。元、明、清三代屬上海縣高昌鄉。清宣統二年(1910年),區境分屬上海縣的上海城、法華鄉、漕河涇鄉。民國3年(1914年),法國殖民主義者第三次擴張,境內今肇嘉浜路以北、華山路以東地區劃入法租界範圍,其餘地區仍屬上海縣。民國16年,國民政府設上海特別市,區境除法租界外,分屬滬南區、漕涇區、法華區。抗日戰爭期間,華界先後分屬偽上海市大道政府南市區、滬西區和上海特別市第四、七、八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區境分屬上海市第七區(常熟區)、第八區(徐傢匯區)、第二十六區(竜華區)。1949年5月全境解放,實行軍事接管。1950年6月,成立徐匯區人民政府。1956年3月,常熟區與徐匯區合併為徐匯區。1984年9月,上海縣竜華鎮和漕河涇鎮劃屬徐匯區。1992年7月,上海縣竜華鄉劃歸徐匯區。(以上摘自《徐匯年鑒2001》)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徐匯區總戶數為224724戶,總人口為776602人。9月,經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虹梅路街道辦事處,於12月31日挂牌。
  1991年5月26日,經市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宛平南路、漕溪北路街道辦事處,建立新的漕溪北路街道辦事處;撤銷新樂路、湖南路街道辦事處,建立新的湖南路街道辦事處。
  1992年7月8日,市政府决定,上海縣竜華鄉和虹橋鄉的虹三、虹南、星聯、長春4個村及梅隴鄉的桂林、牌樓、和平3個村劃歸徐匯區。9月15日,徐匯區竜華鄉人民政府挂牌。7月12日,經市政府批準,設立康健新村街道辦事處。1993年6月10日,康健新村街道辦事處正式成立。
  1994年3月14日,經市政府批準,撤銷徐鎮路、漕溪北路、天平路、永嘉路、楓林路街道辦事處,建立徐傢匯和新的天平路、楓林路街道辦事處。
  1996年7月25日,經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凌雲路街道辦事處。
  1998年5月28日,經市政府批準,竜華鄉舉行撤鄉建鎮挂牌儀式。竜華鄉易名為華涇鎮,轄區面積7.22平方千米。
  
  2000年,徐匯區轄10個街道、3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064645人,各街道、鎮人口: 天平路街道 78903人、湖南路街道 51411人、斜土路街道 77027人、楓林路街道 112491人、長橋街道 119946人、田林街道 102661人、虹梅街道 40344人、康健新村街道 60473人、徐傢匯街道 97263人、凌雲街道 96534人、竜華鎮 88941人、漕河涇鎮 98189人、華涇鎮 40462人。
  
  2000年12月,徐匯區轄湖南、天平、斜土、楓林、徐傢匯、田林、虹梅、康健、長橋、凌雲10個街道和竜華、漕河涇、華涇3個鎮,367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
  2000年,撤銷竜華鎮,設立竜華街道;撤銷漕河涇鎮,設立漕河涇街道。
  2002年底,徐匯區轄12個街道、1個鎮,360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
  2003年底,徐匯區轄12個街道、1個鎮,345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人口88.6萬人。
  
  2004年3月25日,徐匯區政府在漕河涇街道辦事處召開南站地區部分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交接儀式。漕河涇街道與康健街道、漕河涇街道與竜華街道、漕河涇街道與長橋街道、康健街道與凌雲街道、竜華街道與長橋街道分別簽署了交接協議書(註:本站尚未收集到此次具體調整情況)。2004年6月30日,徐匯區轄12個街道、1個鎮,350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2004年9月30日,徐匯區轄12個街道、1個鎮,344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徐匯區轄12個街道、1個鎮,314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湖南路街道、天平路街道、楓林路街道、徐傢匯街道、斜土路街道、長橋路街道、漕河涇街道、康健新村街道、虹梅路街道、田林路街道、凌雲路街道、竜華街道、華涇鎮。
形成發展
  徐傢匯廣場為中心的市容發生重大變化,商業網點面積擴大了10倍,區屬商業營業總額由1990年的17.59億元增至94.92億元。徐匯區區屬工業、商業在上海市中心城區的地位分別上升為第一位和第三位。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迅速,其規模效益列全市之首。批準建立外商投資企業316傢,協議吸引外資10.34億美元;內聯企業922傢,協議吸引外地投資8.44億元。1995年住房竣工面積133.2萬平方米,比1990年增長l.3倍。纍计批租土地38幅、34.01公頃,批租收入達8.61億美元,從而大大加快了舊區改造的步伐。5年共改造舊區面積65.16公頃,有2.4萬戶居民從簡屋陋房遷入設施齊全的新住宅。日暉港經全面整治改造完成,新建的日暉東路已貫通南北。橫跨浦江兩岸的徐浦大橋已初顯雄姿。教育經費明顯增長,纍计投入近5億元,新建中學12所。環境質量不斷提高,在創建國傢衛生城區的活動中,徐匯區以優異成績,獲得了“上海市創建國傢衛生城區優秀區”的稱號。以“滿意在徐匯”活動為抓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正在深入紮實地開展。
  綜觀百年來徐匯區的形成和發展歷程,既得歷代志士仁人共創的中西文化結合之利,又享無數先烈前赴後繼推倒三座大山的勝利之果。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新生的人民政權帶領全區人民徹底告別了飽受苦難的屈辱歷史,迎來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並在全市形成了科技領先、教育發達、人才薈萃的相對優勢。改革開放以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特別是科技産業的領先發展,為全區進一步實現小康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經過全區人民數年的矢志奮鬥,取得了“一年變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巨大成就。迄今,作為形象標志的徐傢匯商城和廣場活動中心,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和民營科技企業群,竜華旅遊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空中到地下的立體交通景觀,以及正在興建的上海圖書館新館、徐浦大橋、八萬人體育場等現代化宏偉建築,已初展新徐匯的奪目光采。
  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體製轉軌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尤其是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加快人才培育、加強城區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顯得更為突出。如何更堅定地朝着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建設總目標,堅持以民為本、依法治區的基本方針,迎難而上,再創奇跡,仍任重而道遠。
  治本之道在於發展,必由之路在於改革。面對機遇和挑戰的新形勢,堅定不移地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性轉變,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切實把經濟增長的立足點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強化徐傢匯商城功能開發,大力扶持房地産業、高新技術産業、現代商業、旅遊業等支柱産業,充分調動和發揮“第一生産力”在區內具有明顯優勢的作用,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乃是振興徐匯的根本之策。
  英雄的徐匯人民一定會在中國共産黨現階段基本路綫的指引下,按照建設上海城市副中心的要求,滿懷信心,振奮精神,勵精圖治,再鑄輝煌,以高昂的戰鬥姿態迎接21世紀的到來。
主要歷史事件
  華涇殺戮
  民國26年(1937年)農歷十月十九日傍晚,日軍馬隊七八十人衝進華涇鎮(長橋南竜吳路西今華涇),燒、殺、姦、搶無惡不作,有幾名日軍直闖吳花村、吳桃生的店鋪,逼着他倆交出“花姑娘”。當聽到回答沒有時,一名日軍隨手一槍就把吳花村擊倒。吳桃生拔腳想逃,另一名日軍舉起軍刀當頭就劈,吳滿頭鮮血掙紮着逃到華涇港邊,又被追來的日軍用刺刀交叉鋸割他的頭後,再猛力把他推入河港中,重傷的吳桃生用盡最後一點力氣纔爬上水橋石,日軍對準他又是一槍,吳終於死於水中。接着,日軍又闖進吳老三傢,一槍將吳擊倒後離去,不一會這批日軍折回,見吳還在掙紮,又是一槍,吳老三躺在血泊中慘痛呼號,3天後慘死,其雙手指甲因痛極亂扒均已脫落。這天晚上,日軍共殺害村民4人,毒打緻傷4人,姦污婦女多人。
  漕河涇大屠殺
  民國26年11月中旬,日軍侵占漕河涇鎮的當天,就一路縱火,亂殺鎮上平民,20多人遇難,有的甚至全家被殺害。鎮上106弄徐小竜傢3口、瀋阿囡傢4口、楊夢林夫婦、王文才傢5口均遭毒手,無一幸免。116弄6號陳裕臯傢房屋16間、117弄張伯壽傢房屋4間、119號薛惠蘭傢房屋2間以及陳源和煙雜店、項瑞昌米行、蔡順記肉莊、一品齋豆腐店等百餘間街面房屋、店鋪全被焚為灰燼。
  血染大麥浜
  民國26年鼕,上海西南郊通往市區的交通均被日軍封鎖,老滬閔路是當時通往市郊的必經通道之一,被日軍列為軍用綫,派巡邏隊來往巡查,不準行人接近和經過。逃難者、拾荒者、小商販為求生計不得不伺機穿越,被日軍發現即被扣押槍殺,屍體被拋入老滬閔路東側的大麥浜。短短幾個月,大麥浜內屍體纍纍,浜水腥紅,群犬爭食,慘不忍睹。
  火燒姚傢弄
  姚傢弄是張傢塘港邊的一個自然村,村西的上海中學被日軍侵占為兵營後,日軍經常闖進附近村鎮姦淫擄掠。民國27年6月的一天,3名日軍在姚傢弄搜淫婦女,村民們恨之入骨拿起鋤頭、鐵搭與之搏鬥,當場打死2名日軍。事發後,全村村民紛紛扶老攜幼外出躲避。翌日,日軍數十人荷槍實彈,攜帶火油,包圍姚傢弄,19戶村民的34間房屋盡被縱火焚毀。同時,日軍還包圍附近的趙傢宅、山傢宅,將村民男女老少數十人捆綁後押至姚傢弄,用皮鞭毒打,一直折磨到傍晚,日軍在敲詐了大量財物後,押了4名村民回營,其中3人被毆打致死,1人緻殘精神失常。
  肆虐竜華
  民國26年11月21日,竜華宅河村喬竜生兄弟倆遭日軍毒打,逼令帶路找“花姑娘”,喬竜生伺機脫逃,其弟則被日軍用刺刀戳穿手掌心,再在掌心穿了繩子,由日軍牽着走,受盡苦楚。上海淪陷期間,竜華地區被日軍燒毀房屋707間,被殺害平民71人,遭毒打緻殘、遭姦淫污辱的不計其數,還被掠奪去大量財物。民國33年3月,日軍為擴建竜華機場,強行拆除百步橋宅、王傢宅等20餘村的民房,村民800多戶、4000餘人流離失所,其中百餘戶村民覓地另建,其時正值甲申年,為不忘國仇傢恨,遂取名為“甲申村”(今天鑰橋路南段東側)。
  封鎖長橋
  民國31年下半年,日軍實行“全面清鄉”,在市郊由東嚮西架起竹籬笆,構築封鎖綫。境內從黃浦江起,沿長橋嚮西一綫盡被封鎖,長橋也被拆毀。日軍除在港口鎮設“小檢問所”、滬閔路3號橋設“大檢問所”由其把關檢查行人外,南北交通被阻斷。物資供應隨之緊張,城鄉商品差價較大,不少無業者、貧苦農民迫於生計,不得不冒生命危險鑽竹籬笆,涉水背米販運,常慘遭殺害。長橋鎮居民瀋式寰之妻就被日軍搶殺在竹籬笆邊,趙傢塘的瀋和尚、吳餘郎背米偷越時也被日軍發現,慘遭毒打後都被殺於南街。
  橫徵暴斂
  日軍警備隊、槍部隊、2343部隊、宮崎部隊、宮之首大壯部隊等多支日軍強駐於境內徐傢匯桃園、東華皮棍廠、謹記路馬傢宅等處,僅民國34年3月26日~4月17日,即強徵民夫8145人,被徵者要自帶應用工具,為日軍開築戰壕。日軍還強索大量物資,如嚮德興舊板廠強索木板108塊、大木柱56根等。
  狂轟濫炸
  民國26年8月,日本侵略軍飛機曾多批大肆轟炸竜華等地。8月18、19日,日機轟炸竜華飛機場及附近村莊,後又掃射黃浦江上難民船,難民死傷無數。9月10日,日機續炸竜華鎮,毀房80餘間,炸死8人,傷50餘人,後又炸死13人。11日,日機9架又嚮竜華寺投彈30枚,佛門殿宇倒塌,僧人、民衆死傷多人。19日日機又嚮平民投彈,炸死、炸傷多人,竜華鎮居民許月寶一傢7口3死4傷。
  楓林橋記事
  楓林橋係徐匯境內歷史橋梁。曾是跨越肇嘉浜南北,聯通華界與法租界的通道之一。民國初,橋南側僅有斜徐、七賢2條泥石路,人煙稀少。本世紀20年代始,陸續在此架橋、築路、造房,設置衙門。民國16~22年(1927~1933年)曾成為國民黨政權在上海的統治中心。
主要歷史名人
  阮玲玉
   阮玲玉(1910——1935),中國早期影星,原名阮鳳根,學名阮玉英。廣東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關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於上海。因為當工人的父親早逝,孩童時代就隨母為人幫傭。母親節衣縮食,讓她上學讀書,就讀於上海崇德女子中學。1926年,為自立謀生,奉養母親,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處女作《挂名夫妻》,從此踏入影壇。
  宋慶齡與孫中山
   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徐匯區一個牧師兼實業傢的家庭。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個啓蒙老師。少年時代,她即負笈異域,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製統治,使她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滿懷憧憬。父親源源寄來的書信與剪報資料,在她的心中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架起了橋梁。然而,共和國在搖籃中被扼殺,革命的大潮已經消退,宋慶齡學成歸國改革和建設祖國的抱負無由施展。她徑直到流亡的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不久即擔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
  孫中山(1866.11.12~1925.3.12),原名孫文,字德明,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革命的旗幟,革命傢、政治傢、理論傢。被尊稱為中國共和製之父。夫人宋慶齡女士。
徐匯氣候
  氣溫
  年平均氣溫15.5℃。鼕季1月份平均氣溫3℃左右.夏季8月份平均氣溫27.5℃左右。據記載,徐傢匯極端最低氣溫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1月19日的零下12.1℃,極端最高氣溫為民國23年(1934年)7月12日的40.2℃。
  徐傢匯地區四季分明,平均氣溫在10℃以下為鼕季沾2℃以上為夏季,兩者之間是春、秋季。
  
  風嚮
  鼕季常受來自蒙古高原西北風的影響,寒冷乾燥,風速較大,夏季多來自太平洋洋面的東南風。3月和9、10月為季風過渡時期,多東北風,全年西南風最少。降水
  降水量夏季多於鼕季,春季又超過秋季。全年無特別幹旱季節,年平均降水量為1143.1毫米,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的38.5毫米為最少。民國4年12月曾全月無雨。每年6~7月梅雨期雨量集中,降水量最多。清光緒元年(1875年)6月降水量多達491.9毫米,暴雨主要降於夏秋季,鼕季降雪時間短暫。積雪也不深,冰雹的次數和數量都極少。
  
  霧、霜
  境內水汽充沛,空氣中凝結核多,風速小,霧日較多。據徐傢匯氣象臺測得每年平均霧日約43天,最多為民國19年有93個霧日,最少為清光緒二十七年有3個霧日。在1~5月和10~12月的風小無雲夜晚和早晨易出現霧天。境內地勢平坦,易受寒潮影響,寒潮來時氣溫急劇下降,産生霜凍,危害初春和晚秋農作物。平均初霜日為11月20日,平均終霜日是4月24日,全年平均霜期約125.4天,無霜期約240天。
  
  災害性天氣
  遭受災害性天氣侵襲主要是熱帶風暴(臺風)、竜捲風、暴雨、冰雹等。臺風多在7、8月襲滬,6、9月次之,平均每年約有兩次。民國4年7月28日臺風以每秒44米的最大風速,將徐傢匯觀象臺風信儀吹折。1949年7月24日夜臺風,暴雨襲滬,災情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區境肇嘉浜以南房屋倒塌、損壞665間,受災戶達501戶2389人,死亡85人,受傷或致病者40餘人。1956年的12級臺風把徐傢匯天主堂1米多高,重約400公斤的鋼製十字架吹斷,竜捲風常在夏秋之間出現。1962年9月6日晨,竜捲風直撲竜華,擦過竜華塔嚮西北疾捲,拔起電綫桿、房屋,給莊稼和人畜帶來很大損失。暴雨主要降於夏、秋季。1963年9月13日,竜華降暴雨246.7毫米。1969年8月5日,竜華降暴雨204.4毫米,其中1小時最大降雨量為71.2毫米,曾出現過15分鐘內降雨47毫米的記錄,致使部分地區積水成災。區境內出現冰雹次數與數量均極少,據清嘉慶年間《鬆江府志》載:“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夏四月八日,大雨雹,大者重五十斤,自竜華至閘港,斃一人,傷者無數”。
當今徐匯
  徐匯工業
  徐匯區工業堅持“在發展中調整,以調整促發展”的指導思想,把握國內外經濟發展趨暖的良好機遇,充分運用市、區政府的積極財稅政策和産業導嚮政策,加快推進區工業經濟結構、産業結構和産品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呈現出區工業經濟調整與發展的互動態勢。--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徐匯區工業依靠科技進步,充分利用區域內科技、信息、資金、人才和服務綜合資源優勢,優先發展信息技術,現代生物醫藥,納米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産業。區電子信息業在集成電路製造、軟件開發和網絡服務業等多個領域初步形成産業發展鏈。涌現出一批初具規模的成長型企業,如:英業達(上海)有限公司、中穎電子公司等。依托華東理工大學的科研優勢,納米等新材料、新技術的開發生産,也開始成為區高新技術産業發展一個新亮點。--扶持壯大支柱工業。區支柱工業主要有五大類:汽車配件製造加工業;化工新材料及建築新材料製造加工業;鋼材及金屬製品製造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加工業和食品加工業。區支柱工業集中了大部分區屬優秀企業,並擁有一批工業“小巨人”企業,如:上海惠工縫紉機三廠、上海易通零部件有限公司、上海振興鋁業有限公司、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這些企業在不同行業充分發揮了其竜頭骨幹作用。--積極培育都市工業園區徐匯區發展都市工業園區的指導思想是“市區聯手,盤活國有企業的存量資産,通過企業轉型,發展新的生産力”。目前,竜華鑽石加工區、慧𠔌創業中心、廣星電子工業園等17傢都市工業園區(樓宇)已相繼成立,並初顯成效。
  徐匯商業
  徐匯區商業配套完備,居民購物、休閑十分方便。徐傢匯商業中心已成為上海主要的商業中心之一,商業銷售始終保持旺盛的勢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便捷的交通更使商圈人流集聚。各商業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所創立的“錯位經營”、“特色經營”、“綜合經營”的理念,已成為上海商業成功發展的重要經驗。匯金、美羅、港匯廣場等現代化商業設施先後在這幾年內建成。思考樂書局、永樂影院、柯達數碼影城和衆多餐飲娛樂等現代化綜合消費業態的入駐,為徐傢匯商圈“體驗消費”等服務型消費的增長、綜合功能的開發提供了基礎和條件,進一步增強了徐傢匯市級商業中心的集聚與輻射能力。
  在徐傢匯商圈繼續展現繁榮繁華的同時,衡山路、宜山路列入上海市十大商業特色街。以社區購物中心為標志的現代社區商業設施基本解决了南片廣大居民購物不便的矛盾,社區的商業業態得到進一步調整,連鎖業、便利店開進居民小區。馬路菜場全部入室,主副食品安全檢測網絡建成,居民可以吃上“放心肉”、“放心菜”。
  本區傢得利超市居全國連鎖超市33位、上海連鎖超市第4名,並嚮江蘇、浙江、安徽等華東地區不斷拓展領域;21世紀便利店連鎖網點突破600傢;匯豐、真絲、連鎖擴張呈持續發展態勢。此外,太平洋百貨、上海六百等百貨商廈近年來在連鎖經營、管理輸出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住在徐匯
  上海開埠百徐匯區某小區年的歷史變遷,確立了徐匯區高級住宅區的地位。區域內共有各類花園住宅、傳統的高級公寓近2000幢,占全市同類建築的41%。這些建築風格迥異,氣象萬千,構築了除外灘公共建築萬國博覽會之外,又一個住宅建築的萬國博覽。近代史上中外名流紛紛擇居徐匯,人文歷史與建築文化的融合,涵養了徐匯住宅的高雅品質。全區快捷的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已成為全市交通網絡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地鐵、輕軌、高架、內環綫、城市主幹道等立體交通網絡,使徐匯區成為上海交通方式最為豐富、交通網絡最為完善的區域之一。全區擁有各級道路總面積470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5.5平方米。目前從徐匯區始發的公交綫路有60多條,社會專綫近40條,旅遊專綫10條,還有衆多途徑本區的交通綫路。全區緑化總面積985.24公頃,其中公共緑地271.74公頃,緑化覆蓋率為18.4%,人均占有公共緑地3.2平方米。徐匯區河道衆多,水域面積占區域面積7%以上。經過治理,全區河道基本達到了水潔,岸緑。區內大氣污染、廢水等排放總量得到進一步控製,城市環境總量考核成績優秀。
  徐匯旅遊
  徐匯旅遊的繁榮,洋溢着先人的才智和氣魄。相傳3世紀吳赤烏年間,在徐匯地域始建竜華寺;元末明初,我國著名棉紡織技術革新傢黃道婆從黎族學習並革新種棉織棉技術,回到上海地區傳播,上海遂成為我國的棉紡織工業中心,位於徐匯區華涇鎮的黃道婆墓記載了這一歷史。明代科學家徐光啓,學習引進西方科學文明,為近代中國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和他的後人聚集居住的地方被稱為“徐傢匯”。古老的徐匯人留下了各自時代的建築和文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進取精神和文化氣質。
  竜華古寺、古塔,是徐匯區歷史文化和觀光旅遊的象徵。古老的竜華寺,是上海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佛教叢林,保持着寧代“伽藍七堂製”,顯示其完整的規模。竜華古塔雄姿依然,燈光渾映之下晶瑩剔透,宛如仙境。規模宏大的竜華旅遊城應運而生:白墻青瓦的江南民居風格建築物,融合廊橋、古戲臺、牌坊、麯水、垂柳、桃花、竜壁、碑亭,洋溢着濃郁民俗風情,薈萃宗教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與傳統文化。集食、住、行、遊、購、娛樂於一體的旅遊城,與毗鄰的徐傢匯商城、上海體育城,構成了一組上海市區頗具規模的都市旅遊景區。
  衡山路街衢,則濃縮着近代上海歷史。昔日顯赫的洋房,大都名人已去,故居猶在。一個世紀的喧鬧在這裏凝固,現代都市的腳步變沒有尺擾這方寧靜。衡山路梧桐冠蓋如雲,街頭的燈光、建築物的飾燈、美麗怡人;路邊的茶館、酒吧,各式風味餐廳,以其富有人情味的氛圍吸引着中外遊客。
  早在90年代初,徐匯區就先後恢復和創辦了竜化廟會、迎新春撞竜華晚鐘、上海桂花節、牡丹花卉節等四大旅遊節慶活動。節慶活動熱鬧新廳,跳躍着都市旅遊激越的音符。四百多年歷史的竜華廟會的古風古俗,每年農歷三月三在竜華古鎮舉行,成為江南地區的廟會之冠。上海桂花節每年中秋前後在遍植桂樹的桂林公園、康健園舉行,遊園賞桂是最吸引人的節目。
  徐匯科技
  徐匯,得名於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啓,他曾在此從事科技活動。從此徐匯成為上海開埠以來中西科技交流的發源地之一。今日的徐匯,科技創新氛圍濃厚,科技企業蓬勃發展,科技園區生機盎然。區域內百餘所科研院所和高校,成千上萬的科技人才,以及科技發明的纍纍碩果,正在與徐匯區雄厚的綜合實力相結合,轉化成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前進的新動力。
  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進“三區三園”的建設。在科技産業發展的空間佈局上,梯次分明、重點突出:徐傢匯科技密集區與上海交大科技園、復旦大學楓林科技園、中科院上海分院知識創新工程已經全面啓動建設;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與徐匯園共同發展;華涇工業園與華東理工大學科技園噴薄欲出。
  科技創業環境進一步優化。徐匯軟件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和各類産業化基地都吸引了大量科技企業入駐。徐匯軟件基地還被國傢科技部批準為國傢級軟件園,並以此為核心帶動了徐傢匯的軟件産業群。徐匯區現已成為科技創業者的樂園。
  民營科技企業迅猛發展。區域內的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傢重點新産品、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等均名列全市前茅。信息、生物醫藥等高新企業不斷集聚。民營科技企業正在成為區域經濟新的業態和經濟增長點。
  科技在徐匯。徐匯區有大量的科技人才。通過組建徐匯區工程師協會、技術中介協會、軟件協會等,大大激活和推進了學會的工作。評選和頒發了兩屆徐光啓科技奬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蔚然成風。
徐匯文教
  豐厚的教育資源
  徐匯區作為文教先進區擁有以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復旦大學醫學院、上海師範大學等全日製大專院校12所,非全日製高等教育機構32所。徐匯區的基礎教育在全市處於領先地位,有幼兒園73所,小學62所,普通中學52所,高級中學7所。有南洋模範中學、位育中學、上海中學等一批市、區級重點中學。良好的教學條件和雄厚的師資力量,確保了徐匯區高水平的教學質量。衆多的文化、體育和宗教場所區內文化團體和體育場館集中,匯集了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交響樂團、上海京劇院等文藝團體;全球十大圖書館之一的上海圖書館和徐傢匯藏書樓蜚聲海外;八萬人體育場、上海體育館、上海遊泳館及上海國際網球中心等都坐落於徐匯區,全區人均擁有體育場地超過市平均水平25.5%。始建於三國東吳時期的竜華寺、竜華塔,素有"遠東第一大教堂"之稱的天主教徐傢匯大堂和衡山路國際禮拜堂,以及新樂路上的東正教聖母大堂等一批宗教場所,奠定了徐匯區作為上海宗教事務活動中心的地位。
  雄厚的科研力量
  徐匯區有以中科院和上海科學院為代表的國傢級、市級科研院所100多個,有以交通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有國傢級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和88傢高新技術企業,初步形成了産、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體係。雄厚的科研力量,為徐匯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
  高文化素質的人群
  徐匯區在中心城區中人口密度相對較低,每5.5人中就有1人接受過高等教育。一大批聞名海內外的科學家、作傢、藝術傢以及高級管理人員匯集於徐匯區,傢居徐匯區的兩院院士占到上海地區院士總數的42.5%。
徐匯服務業
  (1)“兩圈一綫”地區。
  由徐傢匯商務圈、淮海中路商務圈和肇嘉浜路商務大道組成的“兩圈一綫”地區是徐匯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重點發展包括金融服務、信息咨詢、技術服務、專業中介以及律師、會計師、資産評估師等專業機構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營造一流的投資環境,大力吸引跨國公司、國內大型企業總部和地區總部的集聚。
  (2)漕河涇新興産業開發區。
  依托漕河涇開發區現有的電子信息産業優勢,加強區區合作,發展與高新技術緊密相關的信息咨詢、信息技術服務、風險投資等服務業。
  (3)鐵路上海南站地區。
  重點發展現代物流、商業餐飲、旅遊集散、商務咨詢、假日旅館、租賃等服務行業。
  (4)黃浦江濱江沿綫地區(徐匯段)。
  根據本地區功能定位和規劃的要求,發展商務、旅遊、休閑娛樂等服務業;建設國際教育園區,發展與教育相關的服務業。
  (5)上海體育城、竜華旅遊區和光大會展中心。
  上海體育城大力發展體育健身娛樂、體育品牌專賣、體育競技表演等服務業。竜華旅遊區註重優秀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與現代都市旅遊的結合,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旅遊、民俗文化旅遊、宗教文化旅遊及大型餐飲等項目。把大會展中心在其周邊集聚會展公司、廣告公司、會展旅行社、餐飲娛樂業等服務業。
  (6)居民社區。
  以各街道、鎮為主體,大力發展便民利民、連鎖化、品牌化的服務業,如便利店、藥店、快餐、洗染、美容理發等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關的服務業;也要大力發展保潔、保緑、公共設施養護、旁屋租賃、音像租賃、傢政服務、非義務教育培訓等新形成的社區服務業,並形成社區服務相對集中的區域。
英文解釋
  1. n.:  Xuhui District
近義詞
徐匯
相關詞
太平洋百貨匯金百貨徐傢匯教堂天文百科地理家乡勞動力上海
中學教育小學圖書館道路上海市靜安區
包含詞
上海徐匯區徐匯區政府上海市徐匯區
市轄區徐匯區徐匯區牙防所徐匯區業餘大學
徐匯區朱梅飯店徐匯區逸仙醫院徐匯區大華醫院
徐匯區宛平醫院徐匯區日暉醫院上海徐匯區徐傢匯
徐匯區衛生防疫站徐匯區婦幼保健所上海市徐匯區長樂學校
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徐匯區人才服務中心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
上海市徐匯區社會福利院徐匯區殘疾人康復活動中心徐匯區永嘉路地段醫院
上海市徐匯區精神衛生中心徐匯區精神病衛生中心徐匯區竜華地段醫院
徐匯區天平路地段醫院徐匯區田林路地段醫院徐匯區新樂地段醫院
徐匯區長橋地段醫院上海徐匯區社會主義學院上海市徐匯區教育學院
徐匯區申模科技進修學院上海市徐匯區吉成羊毛衫廠徐匯區徐傢匯地段醫院
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大隊上海市徐匯區華商管理進修學校上海市徐匯區成協進修學校梅隴授課點
上海市徐匯區民辦聯合中醫門診部上海市徐匯區牙病防治所康健分所上海交通大學徐匯區民辦假肢醫院
上海市徐匯區委黨校業餘大學工會委員會上海市徐匯區高等學校招生辦公室
分類詳情
張開徐傢匯街道張開斜土路街道張開湖南路街道張開竜華街道
張開長橋街道張開田林街道張開華涇鎮張開天平路街道
張開楓林路街道張開虹梅路街道張開康健新村街道張開凌雲路街道
張開漕河涇街道體育場音樂學院上海南站
丁香花園衡山路復興西路
竜華寺上海圖書館徐傢匯天主堂
上海竜華冰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