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音乐学 : 音乐表演 : 歌曲音乐 > 音乐
目录
·音乐 Music·No. 2·yīn yuè yīn yuè
·No. 4·什么是音乐 What is the music·音乐定义 Music defined
·音乐要素 Music Elements·喜欢原因 Like reason·音乐功能 Music features
·音乐起源 Originated·中国音乐 Chinese music·史前古乐 Prehistoric Ancient Music
·古代音乐 Ancient Music·音乐乐理 For music·民族乐器 National Instruments
·近代音乐 Modern Music·革命音乐 Revolution Music·流行音乐 Pop music
·民族音乐 Folk Music·戏曲音乐 Opera Music·摇滚音乐 Rock music
·西方音乐 Western music·西洋乐器 Western musical instruments·香港电影《音乐》 Hong Kong movie "Music"
·音乐疗法 Music therapy·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英文解释·法文解释·相关词
·包含词·分类详情·更多结果...
音乐 Music
  音乐基本要素: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构成音乐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
  1、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次强拍(中眼)或弱拍。
  2、曲调:曲调也称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曲调的进行方向是变幻无穷的,基本的进行方向有三种:“水平进行”、“上行”和“下行”。相同音的进行方向称水平进行;由低音向高音方向进行称上行;由高音向低音方向进行称下行。曲调的常见进行方式有:“同音反复”、“级进”和“跳进”。依音阶的相邻音进行称
  为级进,三度的跳进称小跳,四度和四度以上的跳进称大跳。
  3、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声进行”。和弦通常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乐音按一定的法则纵向(同时)重叠而形成的音响组合。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和声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
  4、力度: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
  5、速度:音乐进行的快慢。
  6、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为中心(主音)构成一个体系,就叫调式。如大调式、小调式、我国的五声调式等。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开始自低到高排列起来即构成音阶。
  7、曲式:音乐的横向组织结构。
  8、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包括纵向结合和横向结合关系)。
  9、旋律: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旋律是乐曲的基础,乐曲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
  
  【音乐理论】
  音乐
  音乐他律论
  音乐自律论
  乐理
  音乐美学
  音乐史学
  曲式与作品分析
  音乐的功效
  
  【音乐功能】
  音乐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音乐起源】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一、弦乐器的起源传说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据说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时,脚触一物发出美妙的声音,他拾起一看,发现原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所发出的声响。墨丘利从此得到启发,而发明了弦乐器。虽说后人考证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经有了弦乐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启发。
  二、管乐器的起源传说
  中国古代历史记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他进入西方昆化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将其看做是有关管乐器起源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三、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最初的帝王———黄帝,是五千年前创造了历法和文字的名君。当时,除了前述的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弹奏了张有五十弦的琴,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将其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还有一位名为神农的音乐家,他教人耕作,并发现了医药,据说是牛首人身。他创造了五弦琴,如果设想当时的音乐是使用五声音阶,那么这是理所当然的。
  
  【中国音乐
  正式的中国音乐历史文字记载,始于周朝。
  中国音乐从很早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重点在五声中发展音乐,同时将中心放在追求旋律、节奏变化,轻视和声的作用。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和西方音乐不同,西方音乐从古希腊的五声音阶,逐渐发展到七声音阶,直到十二平均律;从单声部发展到运用和声。所以西方音乐如果说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正像亨德尔的某些作品。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
  
  【史前古乐】
  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据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 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溯源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专家们进行过实验,发现仍然能使用该骨笛演奏音乐,能发出七声音阶。但中国古代基本上只使用五声音阶。
  
  【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诗歌”是不分的,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比如汉代的官方诗歌集成,就叫《汉乐府》,唐诗、宋词当时也都能歌唱。甚至到了今天,也有流行音乐家为古诗谱曲演唱,如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水调歌头》还有李白的《静夜思》。
  中国古代对音乐家比较轻视,不像对待画家,因为中国画和书法联系紧密,画家属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宋朝时甚至可以“以画考官”(其实也是因为宋徽宗个人对绘画的极度爱好)。乐手地位较低,只是供贵族娱乐的“伶人”。唐朝时著名歌手李龟年也没有什么政治地位,现在的人知道他也是因为他常出现在唐诗中,受人赞扬。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精通“琴棋书画”,所谓的“琴”就是流传至今的古琴。不过古琴只限于士大夫独自欣赏,不能对公众演出。古琴音量较小,也是唯一地位较高的乐器。
  总结: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
  夏、商时期音乐
  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陶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陶埙发音推断,中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
  西周、东周时期音乐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以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还总结出"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乐人秦青的歌唱据记载能够"声振林木,响遏飞云"。更有民间歌女韩娥,歌后"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这些都是声乐技术上的高度成就。
  周代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成就还可以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葬中的古乐器为重要标志。这座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乐宝库提供了当时宫廷礼乐制度的模式,这里出土的八种一百二十四件乐器,按照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几乎各类乐器应有尽有。其中最为重要的六十四件编钟乐器,分上、中、下三层编列,总重量达五千余公斤,总音域可达五个八度。由于这套编钟具有商周编钟一钟发两音的特性,其中部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从而证实了先秦文献关于旋宫记载的可靠。曾侯乙墓钟、磐乐器上还有铭文,内容为各诸侯国之间的乐律理论,反映着周代乐律学的高度成就。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论已经确立。五声阶名(宫、商、角、徵[zhi三声]、羽)也已经确立。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律学上突出的成就见于《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 三分损益法"。就是以宫音的弦长为基础,增加三分之一(益一),得到宫音下方的纯四度征音;征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损一),得到征音上方的纯五度商音;以次继续推算就得到五声音阶各音的弦长。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内十二个半音(十二律)的弦长,就构成了"三分损益律制"。这种律制由于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每一次相生而成的音均较十二平均律的五度微高,这样相生十二次得不到始发律的高八度音,造成所谓"黄钟不能还原",给旋宫转调造成不便。但这种充分体现单音音乐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续至今。
  秦、汉时期音乐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气越也都称之为乐府。
  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由着重要影响。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今日尚存的民间吹打乐,当有汉代鼓吹的遗绪。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汉代律学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损益的方法将八度音程华划为六十律。这种理论在音乐实践上虽无意义,但体现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从理论上达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音乐
  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时,这种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到北方,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诸国的歌曲以开始传入内地。北凉时吕光将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带到内地。由此可见当时各族人民在音乐上的交流已经十分普及了。
  这时,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题解琴曲标题的古琴专著《琴操》。三国时著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著《琴操》一书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产生。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嵇康、阮籍等,《广陵散》(《聂政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
  南北朝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这一时期律学上的重要成就,包括晋代荀瑁找到管乐器的"管口校正数"。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上,以等差迭加的办法,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他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
  隋、唐时期音乐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竺(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宋、金、元时期音乐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瓦舍"、"勾栏"应运而生。在"瓦舍"、"勾栏"中人们可以听到叫声、嘌唱、小唱、唱赚等艺术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看到说唱类音乐种类崖词、陶真、鼓子词、诸宫调,以及杂剧、院本的表演;可谓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这当中唱赚中的缠令、缠达两种曲式结构对后世戏曲以及器乐的曲式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而鼓子词则影响到后世的说唱音乐鼓词。诸宫调是这一时期成熟起来的大型说唱曲种。其中歌唱占了较重的分量。
  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南宋姜夔是既会作词,有能依词度曲的著名词家、音乐家。他有十七首自度曲和一首减字谱的琴歌《古怨》传世。这些作品多表达了作者关怀祖国人民的心情,描绘出清幽悲凉的意境,如《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楚望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现了作者爱恋祖国山河的盎然意趣。在弓弦乐器的发展长河中,宋代出现了"马尾胡琴"的记载。
  到了元代,民族乐器三弦的出现值得注意。在乐学理论上宋代出现了燕乐音阶的记载。同时,早期的工尺谱谱式也在张炎《词源》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出现。近代通行的一种工尺谱直接导源于此时。宋代还是中国戏曲趋于成熟的时代。它的标志是南宋时南戏的出现。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其音乐丰富而自然。最初时一些民间小调,演唱时可以不受宫调的限制。后来发展为曲牌体戏曲音乐时,还出现了组织不同曲牌的若干乐句构成一种新曲牌的"集曲"形式。南戏在演唱形式上已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传世的三种南戏剧本《张协状元》等见于《永乐大曲》。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外还有王实甫、乔吉甫,世称六大家。典型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杂剧有严格的结构,即每部作品由四折(幕)一楔子(序幕或者过场)构成。一折内限用同一宫调,一韵到底,常由一个角色(末或旦)主唱,这些规则,有时也有突破,如王实甫的《西厢记》达五本二十折。元杂剧对南方戏曲的影响,造成南戏(元明之际叫做传奇)的进一步成熟。出现了一系列典型剧作,如《拜月庭》、《琵琶记》等等。这些剧本经历代流传,至今仍在上演。当时南北曲的风格已经初步确立,以七声音阶为主的北曲沉雄;以五声音阶为主的南曲柔婉。随着元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最早的总结戏曲演唱理论的专著,即燕南之庵的《唱论》,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则是北曲最早的韵书,他把北方语言分为十九个韵部,并且把字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这对后世音韵学的研究以及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均有很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音乐
  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明代的民间小曲内容丰富,虽然良莠不齐,但其影响之广,已经达到"不问男女","人人习之"的程度。由此,私人收集编辑,刊刻小曲成风,而且从民歌小曲到唱本,戏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问世。如冯梦龙编辑的《山歌》,朱权编辑的最早的琴曲《神奇秘谱》等。
  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干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北方的鼓词以山东大鼓,冀中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较为重要。而牌子曲类的说唱有单弦,河南大调曲子等;琴书类说唱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等;道情类说唱有浙江道情,陕西道情,湖北渔鼓等,少数民族也出现了一些说唱曲如蒙古说书、白族的大本曲。明清时期歌舞音乐在各族人民中有较大的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维吾尔族灯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等。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明初四大声腔有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腔,其中的昆山腔经由江苏太仓魏良甫等人的改革,以曲调细腻流畅,发音讲究字头、字腹、字尾而赢得人们的喜爱。昆山腔又经过南北曲的汇流,形成了一时为戏曲之冠的昆剧。最早的昆剧剧目是明梁辰鱼的《浣纱记》,其余重要的剧目如明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洪升的《长生殿》等。弋阳腔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各地的方言小戏发生重要影响,使得各地小戏日益增多,如各种高腔戏。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发展,它影响到山西的蒲州梆子、陕西的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这种高亢、豪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经久不衰。晚清,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产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
  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一批丰富的琴歌《阳关三叠》、《胡茄十八拍》等广为流传。琵琶乐曲自元末明初有《海青拿天鹅》以及《十面埋伏》等名曲问世,至清代还出现了华秋萍编辑的最早的《琵琶谱》。明代末叶,著名的乐律学家朱载育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的相邻两个律(半音)间的长度比值,精确到二十五位数字,这一律学上的成就在世界上是首创。
  
  【音乐乐理】
  音乐的发展是没有限制与范围的,但是音乐是有时间性的,所以若只靠口耳相传,难免会有一些差错,久而久之,便无法保持原来乐曲的原味。因此,前人便发明了各种音乐符号,利用这些符号组成了乐谱,后人就可以利用这些谱,演奏出与作者意思相同的音乐,而记录在乐谱上的各种符号及规则,就称为乐理。
  中国古代音乐属于五声音阶体系,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被称为“五声”,即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比较著名的中国古代音乐有《广陵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
  
  【民族乐器】
  《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也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
  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
  石音包括编磬、特磬
  土音包括埙
  革音包括鼓
  丝音包括古琴、古瑟
  木音包括柷、敔
  匏音包括笙、竽
  竹音包括箫、笛、管、篪
  编钟、磬这两种乐器所发出的音响清脆明亮,被称为“金石之声”,是官方认可的“最高雅的声音”。现在所说的丝竹就是丝音和竹音的简称。
  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
  到汉朝和唐朝以后,中国通过西域和国外的交流频繁,西方主要是伊斯兰教世界和印度的音乐和乐器大量流入,汉唐时中国强大,心胸宽广,善于吸收其他文化,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宠爱,得以乐器流传,正式在“民乐”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近年来,音乐工作者致力于发掘、改良古代乐器,埙、筝、排箫等乐器重新发挥光彩,但较少纳入民族乐队的合奏曲目。
  
  【近代音乐
  19世纪末,中国被迫开放南方沿海,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和乐器,广东音乐首当其冲,首先吸收西方和声方法,创造了新乐器扬琴和木琴,发展了乐队合奏的音乐,至今广东音乐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中西结合比较成功的典范。
  1838到1903年(即狭义的“学堂乐歌”运动兴起前的六十多年)教会音乐也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赴华数量增加,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往往用唱圣诗来做为辅助方法,因此半音等概念都得到了传播。
  民间音乐家为中国乐器的演奏发展创造了新的阶段,二胡作曲家刘天华创作了大量的二胡独奏曲,如《良宵》、《光明行》、《江河水》等,演奏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等二胡和琵琶曲。尽管当时时世动乱,但中国民族音乐不论在独奏和乐队合奏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1910年代到19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期间,很多到海外留学的中国音乐家回国之后,开始演奏欧洲古典音乐,也开始用五线谱纪录新作品。大城市里组成了新兴交响乐团,混合欧洲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在音乐厅和收音机里非常流行。在1930年代的上海达到其鼎盛时期。
  虽然使用西方的乐器和音乐手段,但通俗音乐仍然是以中国的方式,即旋律为主,五声音阶为主,才能受到最多人的喜爱。周璇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表演家之一,是当时通俗音乐的代表,其为电影《马路天使》演唱的主题歌《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一时极为流行,符合当时的民众的抗日情绪,被称为“金嗓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后,又加入翻译成中文的苏联流行歌曲。各地开始建立交响曲团,演奏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作曲家的新作。东欧的乐团曾多次到中国表演,中国乐团也参加了许多国际表演会。中国音乐家也尝试用西方的乐器方法写作具有中国风味的音乐,比较成功的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纳了越剧的部分旋律。
  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交往也不断增加,为此成立了东方歌舞团,专门学习、演唱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各民族的民歌乐曲,在中国广受欢迎,从此发展中国家的音乐开始对中国音乐产生影响。中国民族乐队的配器、合奏方式也基本定型,产生了不少成功的民族器乐交响曲。
  近年来,中国的民族音乐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每年春节,都会被邀请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中国新年音乐会,并座无虚席。
  在台湾的校园歌曲和香港邓丽君开创的演唱方式,使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到一个高峰,具有中国音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邓丽君在美国开演唱会时,吸引得许多舞台剧务美国人在后台全程欣赏,虽然他们听不懂中国唱词。
  
  【革命音乐
  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国的音乐家配合革命,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国民革命军中广为传唱,有的是用国外通俗歌曲旋律直接配以革命歌词。
  在抗日战争时期,音乐家更是同仇敌忾,写作了大量的抗日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反映了当时全民抗日的精神。聂耳为电影配曲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雄壮,成为抗日军民的军歌被到处传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居安思危,不忘中华民族如何抵抗外国侵略,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1942年延安会议之后,共产党控制的地区开始把当地民歌改写成革命歌曲,如陕西民歌《东方红》。改写的目的是在大多是文盲的农民人口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文革期间,西方音乐,尤其是苏联音乐又不合法了。重新流行革命歌曲和所谓的“语录歌”,加上独裁的“样板戏”,和国外的交往几乎停止,甚至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宴会上,乐队演奏美国歌曲《草堆上的火鸡》,当时的文化部长都要向总理抗议,大陆中国音乐进入一个低谷时期。可音乐的发展也不是完全停滞不前。
  文革期间的“样板戏”虽然过于霸道,但将西方管弦乐队引入为京剧伴奏,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在浑厚的管弦乐背景下的京胡和皮鼓声,更突出了京剧音乐特点,也是一种中西结合的发展。尤其是“打虎上山”过门中的圆号独奏,和后面京胡唱腔浑然天成,很值得欣赏。
  
  【流行音乐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首先从香港及台湾地区进入中国,尤其是台湾的校园歌曲和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大陆中国大受欢迎。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的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在中国一炮走红,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公开的港台歌曲演出。此后,中国的流行歌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音乐结合,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现在,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流行音乐中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
  台湾和香港的流行音乐发展非常迅速,基本和国际流行趋势同步,尤其是香港,因为政府不干扰音乐的创作,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歌手和歌曲,不仅风靡大陆中国,而且受到日本、韩国等地歌迷的崇拜。
  近年来,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全球其它地区的华人流行音乐不断交流,开始出现互相融合、汇聚的趋势。因此,开始出现“全球华语流行音乐”的总体称谓。一个突出的表现: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港台、海外各大流行音乐榜单的发布和编制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大陆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流行音乐当中,有着一种民谣性质的音乐,它们的典型代表是校园民谣、都市民谣、军营民谣,这些民谣音乐在流行音乐当中亦占有一席之地,曾经都有过其辉煌的岁月,民谣淳朴的曲调,通俗的歌词同样感动了很多人。
  
  【说唱音乐
  这种音乐是以一段固定的旋律、节奏,配上合成器、刮唱片和快得听不懂的说唱所组成,很多人觉得太怪异、太单调,所以预测它维持不了多久,可是事实证明,从它发展到现在所有正式的音乐颁奖礼及歌曲排行榜上都有说唱这个项目的细分,像Billboard的年度说唱专辑大奖便是了解美国说唱流行趋势的最佳指南。许多人认为所有的说唱音乐听起来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你要先去听说唱所表现出来的节奏和押韵的感觉,再去了解它要表达的内容。比如说帮匪说唱,他们反抗社会、带有明显的种族主义倾向、政治化,专门挑政府是非。而且这些歌手大多都有地方帮派的背景,再加上有说唱的天赋才能出唱片。因此他们的话题总是围绕在枪械、毒品、暴力和生存的话题上,但不论如何,这些说唱风格的形成,充分表现出美国黑人的心声及不满。任何有话想说,且具有才华的年轻人,都可以在不同的说唱形式中,找到自己的天空。
  
  【民族音乐
  狭义上的中国民族音乐指的是汉族音乐,简称“民乐”。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却有着更多的样式和内容,如藏族音乐、蒙古族音乐、壮族音乐等。
  藏族音乐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藏族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佛教音乐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无词的歌颂曲调。
  藏族民歌高亢嘹亮,听起来就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象,曲调悠扬,但也是以五声为主。歌舞形式有“ 果谐”、“果卓”(锅庄)等。藏族音乐的一些元素被汉族和西方音乐所吸收。有一些汉族歌曲作者模仿藏族音乐的特点创作了一些诸如《逛新城》、《青藏高原》一类的歌曲。近年来,西藏的藏族歌曲也融入了其它音乐的元素。著名的藏族歌手除了才旦卓玛和主要演唱汉语歌曲的韩红外,还有容中尔甲、亚东、琼雪卓玛等大量在藏区知名度很高的歌手。
  正规戏剧方面,现在已经挖掘整理演出了藏族传统歌剧《格萨尔王》。
  满族音乐
  中国的东北和北京等地是满族的聚居地。满族最有名的民间乐器是源自清朝的八角鼓。满族的摇篮曲《悠悠扎》等作品很著名,经常被用现代的汉语翻唱。
  蒙古族音乐
  蒙古族民歌分“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长调”有许多无意义的谐音字拉长唱腔,有草原空阔的风格。最有特色的乐器是马头琴,是一种拉弦乐器,由于琴柱上一般都雕刻一个马头装饰,所以由此命名。
  壮族音乐
  壮族聚居区广西是民歌的故乡,男女青年经常对歌,有人甚至说壮族人一生唱歌的时间比说话的时间长。壮族民歌基本和汉族音乐风格相似,以五声音阶为主。歌词有明显的对仗格式,内容则以象征、比喻等手法表述,以生活中的交流为主,有时歌词也引用中国古典故事和典故。 壮族音乐可以在电影音乐剧《刘三姐》中一窥其妙。
  傣族音乐
  傣族音乐和南亚地区缅甸、泰国的音乐风格类似,曲调婉转柔美,典型的乐器是葫芦丝和象脚鼓,葫芦丝独特的音色一演奏就是傣族的音乐风格。
  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是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老人中间演奏的音乐,据说是从明朝时中原地区传入的,由于当地原来交通不便,和外界交往不多,始终原汁原味地流传下来,现在只有一批老人乐队可以演奏,正在培养接班人,是中国14世纪音乐的活化石,受到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侗族音乐
  侗族“大歌”是中国唯一采用和声的民歌系统,基本为女声无伴奏合唱,由各声部嗓音的和声配合非常和谐,曾在国际引起轰动,并多次获奖。
  维吾尔族音乐
  维吾尔族音乐基本是阿拉伯音乐风格,非常注重节奏,用手鼓可以打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的节奏,乐器主要是适合在马上弹奏的都它尔和热瓦甫,最大的是冬不拉。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包罗万象,是许多民间音乐的源头。
  塔吉克族音乐
  塔吉克族音乐和汉族音乐有较大的区别,善于运用半音,旋律婉转多变,如同山鹰高鸣,最典型的是作曲家雷振邦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配的歌曲,完全运用了塔吉克民歌的旋律。
  朝鲜族音乐
  朝鲜族音乐和朝鲜、韩国的音乐基本相同,主要乐器有长鼓和伽倻琴。伽倻琴类似中国古代的筝,比现代的筝小,弹法也不一样,是放到盘坐的膝盖上弹。音乐旋律有其独特的风格。
  
  【戏曲音乐
  19世纪的京剧表演中国的戏曲曲艺是在中国很受欢迎也较为普及的艺术之一,广大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发展于北京的京剧。中国戏曲音乐通常以高调的唱腔为主,并以笛、皮鼓、梆子、锣和京胡等弦乐器伴奏。其他的戏曲音乐代表有:河北梆子、豫剧、评剧、越剧、粤剧、昆曲、秦腔、黄梅戏、高甲戏和傩戏等。全中国共有600多个地方戏剧品种。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口头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摇滚音乐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现代音乐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音乐青年或多或少的接触到摇滚音乐,并开始组建乐队,进行模仿与创作。
  中国的摇滚音乐第一次登上舞台应该说是在1986年5月9日。当时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纪念 “'86国际和平年”的中国百名歌星演唱会,名不见经传的崔健身着长褂,背着吉他,裤脚一高一低地蹦上了舞台,在台下观众目瞪口呆之际吼出了“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即那首中国摇滚作品的开山之作《一无所有》。随后,崔健便被称作中国摇滚第一人。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摇滚乐坛陆续出现了如唐朝、黑豹、轮回、超载、指南针、北京 1989等乐队。到了1994年,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的“中国摇滚乐势力”演唱会,成为中国摇滚史上最富激情的一幕,当时被称为魔岩三杰的窦唯、张楚和何勇,以及唐朝乐队将中国摇滚乐推向了一个顶峰。随后的中国摇滚乐呈现了非常大的分化趋势,各种乐风依次登场。如走向流行的郑钧、许巍和零点等;走低保真的朋克乐队盘古;花样倍出的苍蝇、左小祖咒和王磊;电子乐与说唱乐逐渐流行以及各种乐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老牌的乐队解散、主要成员单飞,如窦唯离开黑豹乐队后,组建过做梦乐队,又和许多乐队即兴演出合作唱片;以及新乐队出现,如花儿、新裤子、走英式路线的麦田守望者和清醒等;这之中一些流派是值得关注的,以北京的子曰(现已更名“爻释·子曰”)和东北的二手玫瑰为代表的民俗摇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唱片公司,如摩登天空、京文唱片以及娱乐公司在推出新乐手和乐队、举办演唱会中也做出了很多尝试和贡献。
  
  【西方音乐
  西方音乐史是指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详细的时代可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中世纪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音乐,现代音乐和新世纪音乐等等。
  
  【西洋乐器】
  键盘乐器
  钢琴
  风琴
  管风琴
  古钢琴
  羽管键琴
  手风琴
  电子琴
  电钢琴
  电子三角钢琴
  拨弦乐器
  吉他
  电吉他
  竖琴
  低音吉他
  木管乐器
  单簧管
  双簧管
  英国管
  长笛
  短笛
  口琴
  巴松管
  萨克斯管
  簧风琴
  手风琴
  管风琴
  爵士风琴
  探戈手风琴
  排箫
  巴松管
  舌簧直管
  铜管乐器
  小号
  短号
  冲锋号
  法国号
  长号
  次中音号
  上低音号
  低音号
  弓弦乐器
  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打击乐器
  定音鼓
  木琴
  钟琴
  马林巴琴
  锣
  钹
  小军鼓
  大鼓
  爵士鼓
  日本鼓
  清脆铃
  【爵士音乐
  在爵士乐的曲调中,除了从欧洲传统音乐、白人的民谣和通俗歌曲中吸取的成分之外,最有个性的是 “布鲁斯音阶”(关于这种音阶的结构,我们将在有关布鲁斯的部分专门介绍),而爵士乐的和声可以说是完全建立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之上,只是更加自由地使用各种变化和弦,其中主要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由布鲁斯和弦带来的。
  爵士乐在使用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上极有特色,完全不同于传统乐队。自“爵士乐时代”以来,萨克斯管成为销售量最大的乐器之一;长号能够奏出其他铜管乐器做不到的、滑稽的或是怪诞的滑音,因而在爵士乐队中大出风头;小号也是爵士乐手偏爱的乐器,这种乐器加上不同的弱音器所产生的新奇的音色以及最高音区的几个音几乎成了爵士乐独有的音色特征;钢琴、班卓琴、吉他以及后来出现的电吉他则以其打击式的有力音响和演奏和弦的能力而占据重要地位。相反,在传统乐队中最重要的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地位相对次要一些;圆号的浓郁音色在管弦乐队中是很迷人的,但是对于爵士乐队来说,它的气质太温顺了,几乎无人使用。在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在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都尽量溶入整体的音响之中,在爵士乐队中却恰恰相反,乐手们竭力使每一件乐器都“站起来”。
  乐队的编制很灵活,最基本的是两个部分——节奏组与旋律组。在早期的爵士乐队中,节奏组由低音号、班卓琴和鼓组成,后来,低音号和班卓琴逐渐被低音提琴和吉他所取代,钢琴也加入进来。在30年代,兴起一种舞曲乐队,当时称为“大乐队”,它有三部分组成:节奏组、铜管组和木管组。节奏组使用的乐器仍然是低音提琴、吉他、钢琴和鼓;铜管组常见的编制是三支小号和两支长号,但这个数目并不固定;木管组通常由四五支萨克斯管组成,每个人都兼吹单簧管或是别的木管乐器,如果编制是五支萨克斯管,一般是两支中音、两支次中音、一支上低音。还有一种商业性的(有时也称为“甜美型”、“旅馆型”等等)的乐队,编制与“大乐队”差不多,但萨克斯管往往全部用次中音的,木管组会较多地使用其它的乐器(如长笛、双簧管),有时还加上三四个小提琴,在商品录音带中经常可以听到这类乐队的音响。
  与传统音乐比较而言,爵士乐的另一大特征是它的发音方法和音色,无论是乐器还是人声,这些特征都足以使人们绝不会将它们与任何传统音乐的音色混淆。这些特殊之处大多来源于用乐器或人声对美洲黑人民歌的模仿。如果我们有机会听到真正的黑人田间歌曲和灵歌,就会发现那些由粗嘎到圆滑、由窒闷到响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蛮到抒情的大幅度的变化是多么地富有特色、动人心魄。而在爵士乐中,更加入了非歌唱的吼声、高叫和呻吟,突出了这种感觉。除此以外,特殊的演奏和演唱技巧也是造成特异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这些技巧中最常用的是不同于传统观念的颤音。我们知道,所谓颤音是音高(有时也可能是力度)的有规律的变化造成的;比如小提琴上的揉弦,就是利用这种变化而产生富有生命力的音响效果。
  爵士乐中的颤音是有变化的,变化的方向一般是幅度由窄到宽,速度由慢到快,而且常常在一个音临近结束时增加抖动的幅度和速度,更加强了这种技巧的表现力。同时,在一个音开始时,爵士乐手们会从下向上滑到预定的音高,在结束时,又从原来的音高滑下来。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无法用乐谱来详细记录的,有经验的爵士乐手都熟练地掌握了这一类的方法、尤其是这种观念,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旋律或伴奏音型将这些效果“制造”出来。因此可以这样说:由于即兴的传统和技巧的个人发挥,爵士乐是由作曲家和乐手共同创造的。受过传统教育的音乐家之所以很难表演爵士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培养出这样的特殊的音乐观念。如果我们细心地比较一下真正的民间歌手和受过正规训练的歌手演唱同一首民歌的差别,对此中的含义就会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
  从爵士乐诞生之初,它就吸引了众多的转业作曲家。1920年,美国指挥家保罗·怀特曼组织了一支著名的乐队,将改编的爵士乐作品带进了音乐厅。这种新潮流引起了许多“严肃”的爵士乐爱好者的激烈反对,然而,正是从这以后,爵士乐在美国和欧洲家喻户晓,受到广泛的欢迎。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在这时诞生,为这部作品配器的人就是怀特曼乐队的作曲家格罗菲。按照手稿上的记录,写这部作品只用了三个星期,演出后几乎是立即引起轰动。欧洲作曲家也有许多以爵士乐为基础或是受爵士乐影响的作品,例如:德彪西的钢琴曲《丑黑怪步态舞》(1908)、《游吟诗人》(1910)、《怪人拉维纳将军》(1910);拉威尔的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慢乐章(布鲁斯);斯特拉文斯基的《11件独奏乐器的雷格泰姆》(1919)、《士兵的故事》(1918)、《黑木协奏曲》;欣德米特的《室内乐第一号》(作品24,无调性)和钢琴组曲(1922)。
No. 2
  艺术的一种。以有组织的音响所构成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必须通过显示其实际音响的演唱、演奏才能为听者所感知而产生艺术效果。节奏、旋律、和声、管弦乐法为其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分声乐、器乐两大类别,又可按体裁、形式分为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合唱、歌曲以及丝竹、吹打、说唱音乐等。在歌剧、舞剧、戏曲、电影等综合艺术中,音乐是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
yīn yuè yīn yuè
  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
No. 4
  古代音、乐有别。《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后浑称“音乐”,指用有组织的乐音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瑜 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闕误, 瑜 必知之,知之必顾。”《前汉书平话》卷下:“帝至 棘门 ,左翼将 徐迈 以音乐迎之,送帝至 霸陵桥 上。” 温承训 《动人的音乐》诗:“真的,音乐是人们感情的语言。”
什么是音乐 What is the music
什么是音乐
  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
  音乐是什么?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故高洁的音乐与低价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关联。特别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
音乐定义 Music defined
  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所谓的音乐的定义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
  《词典》上的定义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
  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
  音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来体验,最传统的一种是到现场听音乐家的表演。现场音乐也能够由无线电和电视来播放,这种方式接近于听录音带或看音乐录像。有些时候现场表演也会混合一些事先做好的录音,如DJ用唱片做出的摩擦声。当然,也可以制作自己的音乐,通过歌唱,玩乐器或不太严密的作曲。
  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后创作的。
  人们想学习音乐的时候会去上音乐课。音乐学是一个历史的科学的研究音乐的广阔领域,其中包括音乐理论和音乐史。
  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各文化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系统,民族音乐学是一门以该领域为讨论对象的学科。
音乐要素 Music Elements
  音乐基本要素: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 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构成音乐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
  1、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次强拍(中眼)或弱拍。
  2、曲调:曲调也称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曲调的进行方向是变幻无穷的,基本的进行方向有三种:“水平进行”、“上行”和“下行”。相同音的进行方向称水平进行;由低音向高音方向进行称上行;由高音向低音方向进行称下行。曲调的常见进行方式有:“同音反复”、“级进”和“跳进”。依音阶的相邻音进行称
  为级进,三度的跳进称小跳,四度和四度以上的跳进称大跳。
  3、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声进行”。和弦通常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乐音按一定的法则纵向(同时)重叠而形成的音响组合。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和声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
  4、力度: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
  5、速度:音乐进行的快慢。
  6、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为中心(主音)构成一个体系,就叫调式。如大调式、小调式、我国的五声调式等。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开始自低到高排列起来即构成音阶。
  7、曲式:音乐的横向组织结构。
  8、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包括纵向结合和横向结合关系)。
  9、旋律: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旋律是乐曲的基础,乐曲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
喜欢原因 Like reason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听歌”?而且又为什么,大部分人看某个电影,看完一次后就不想看第二次,然而对于“音乐”,他们却会“一遍又一遍”的听“很久很久”?这里面包含了什么秘密吗?
  ●这是因为客观世界中“物体”可以发出各种“声音”,而这些物体又与我们的“切身利益”和“安全”紧密相关;于是那些“物体”的各种“声音”也“危害与利益”等联系到了一起,而我们的“喜怒哀乐”又是与事物对我们的“危害与利益”相关联的,那么当我们听到类似的“声音”时,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变化(相当于条件反射/链化反应);同理,各种“声音”也可以引发各种“思考”。
  ●所以:既然“音乐”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情绪”和“思考”各种事物,那么我们自然会喜欢它。
  ●对于“电影”来讲,人们更多的是看“情节”,并吸取里面的“经验”,但一旦看完了,也就一般不会有兴趣看第二遍了;而对于“音乐”来讲,人们是要通过“音乐”来感受各种“情绪”或“思考”各种“问题”,所以自然就会“反复”的“倾听”了。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没有事情做,听音乐打法无聊的时间。
  ◆所以可以依此推理出:
  1.人们在悲伤、烦恼时最喜欢一些伤感音乐,从而扩大自己相对应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会产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动力】(就像恐惧时,产生很大的逃跑动力;慈母超常动力救子一样),进而解决相对应的问题。
  2.人们在思绪凌乱、烦躁不安时会喜欢听一些平静的轻音乐,从而引发各种“平静”和“调理顺畅”的感觉和情绪,进而有于利于理智的解决问题和维持心理的健康。
  3.人们在愉快、有激情的时候,会喜欢听一些欢快、动感的音乐
  4.喜欢思考一些奇怪/特别事物的人,就会听比较另类的音乐
  5.各种电影片段配上相对应的音乐,创造出各种相对应的情绪氛围,会让我们看起来更有感觉。
  ◆使用【全集然文明】逻辑:自然万物都有引导它们存在的东西,我们简称为“导存”;人类的“思想意识”属于“二次导存”(第二次引导事物存在的东西);而人类的“情感”又是“二次导存”中“特级指示”,来引导我们朝着“可以更好存在”的方向发展;而“音乐”可以给予人们各种“特级指示”的“重现”,并帮助人们思考问题,于是出现了“正向特示”(正方向的特级指示,就是喜欢和乐趣等好的感觉)。
音乐功能 Music features
  音乐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从声波上分析它介于噪声和频率不变的纯音之间,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音乐起源 Originated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一、弦乐器的起源传说
  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是中国的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琴是在周朝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作为追记的传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二、管乐器的起源传说
  中国古代历史记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他进入西方昆化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将其看做是有关管乐器起源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三、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最初的帝王——黄帝,是五千年前创造了历法和文字的名君。当时,除了前述的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弹奏了张有五十弦的琴,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将其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神农也是一名音乐家,他教人耕作,尝百草发现了草药,他还创造了五弦琴
中国音乐 Chinese music
  正式的中国音乐历史文字记载,始于周朝。
  中国音乐从很早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重点在五声中发展音乐,同时将中心放在追求旋律、节奏变化,轻视和声的作用。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和西方音乐不同,西方音乐从古希腊的五声音阶,逐渐发展到七声音阶,直到十二平均律;从单声部发展到运用和声。所以西方音乐如果说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正像亨德尔的某些作品。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
史前古乐 Prehistoric Ancient Music
  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据今六千七百年 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 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溯源于公元前距今8000年左右 ,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专家们进行过实验,发现仍然能使用该骨笛演奏音乐,能发出七声音阶。但中国古代基本上只使用五声音阶。
古代音乐 Ancient Music
  中国古代“诗歌”是不分的,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比如汉代的官方诗歌集成,就叫《汉乐府》,唐诗、宋词当时也都能歌唱。甚至到了今天,也有流行音乐家为古诗谱曲演唱,如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水调歌头》还有李白的《静夜思》。
  中国古代对音乐家比较轻视,不像对待画家,因为中国画和书法联系紧密,画家属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宋朝时甚至可以“以画考官”(其实也是因为宋徽宗个人对绘画的极度爱好)。乐手地位较低,只是供贵族娱乐的“伶人”。唐朝时著名歌手李龟年也没有什么政治地位,现在的人知道他也是因为他常出现在唐诗中,受人赞扬。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精通“琴棋书画”,所谓的“琴”就是流传至今的古琴。不过古琴只限于士大夫独自欣赏,不能对公众演出。古琴音量较小,也是唯一地位较高的乐器。
  总结: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
  夏、商时期音乐
  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陶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陶埙发音推断,中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
  西周、东周时期音乐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以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还总结出"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的演奏心理感受。著名的歌唱乐人秦青的歌唱据记载能够"声振林木,响遏飞云"。更有民间歌女韩娥,歌后"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这些都是声乐技术上的高度成就。
  周代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成就还可以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葬中的古乐器为重要标志。这座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乐宝库提供了当时宫廷礼乐制度的模式,这里出土的八种一百二十四件乐器,按照周代的"八音"乐器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几乎各类乐器应有尽有。其中最为重要的六十四件编钟乐器,分上、中、下三层编列,总重量达五千余公斤,总音域可达五个八度。由于这套编钟具有商周编钟一钟发两音的特性,其中部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从而证实了先秦文献关于旋宫记载的可靠。曾侯乙墓钟、磐乐器上还有铭文,内容为各诸侯国之间的乐律理论,反映着周代乐律学的高度成就。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论已经确立。五声阶名(宫、商、角、徵[zhi三声]、羽)也已经确立。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律学上突出的成就见于《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就是以宫音的弦长为基础,增加三分之一(益一),得到宫音下方的纯四度征音;征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损一),得到征音上方的纯五度商音;以次继续推算就得到五声音阶各音的弦长。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内十二个半音(十二律)的弦长,就构成了"三分损益律制"。这种律制由于是以自然的五度音程相生而成,每一次相生而成的音均较十二平均律的五度微高,这样相生十二次得不到始发律的高八度音,造成所谓"黄钟不能还原",给旋宫转调造成不便。 但这种充分体现单音音乐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续至今。
  秦、汉时期音乐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气越也都称之为乐府。
  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由着重要影响。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今日尚存的民间吹打乐,当有汉代鼓吹的遗绪。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汉代律学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损益的方法将八度音程华划为六十律。这种理论在音乐实践上虽无意义,但体现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从理论上达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音乐
  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时,这种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到北方,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诸国的歌曲以开始传入内地。北凉时吕光将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带到内地。由此可见当时各族人民在音乐上的交流已经十分普及了。
  这时,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题解琴曲标题的古琴专著《琴操》。三国时著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著《琴操》一书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产生。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嵇康、阮籍等,《广陵散》(《聂政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
  南北朝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这一时期律学上的重要成就,包括晋代荀瑁找到管乐器的"管口校正数"。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上,以等差迭加的办法,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他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
  隋、唐时期音乐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竺(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宋、金、元时期音乐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瓦舍"、"勾栏"应运而生。在"瓦舍"、"勾栏"中人们可以听到叫声、嘌唱、小唱、唱赚等艺术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看到说唱类音乐种类崖词、陶真、鼓子词、诸宫调,以及杂剧、院本的表演;可谓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这当中唱赚中的缠令、缠达两种曲式结构对后世戏曲以及器乐的曲式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而鼓子词则影响到后世的说唱音乐鼓词。诸宫调是这一时期成熟起来的大型说唱曲种。其中歌唱占了较重的分量。
  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南宋姜夔是既会作词,有能依词度曲的著名词家、音乐家。他有十七首自度曲和一首减字谱的琴歌《古怨》传世。这些作品多表达了作者关怀祖国人民的心情,描绘出清幽悲凉的意境,如《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楚望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现了作者爱恋祖国山河的盎然意趣。在弓弦乐器的发展长河中,宋代出现了"马尾胡琴"的记载。
  到了元代,民族乐器三弦的出现值得注意。在乐学理论上宋代出现了燕乐音阶的记载。同时,早期的工尺谱谱式也在张炎《词源》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出现。近代通行的一种工尺谱直接导源于此时。宋代还是中国戏曲趋于成熟的时代。它的标志是南宋时南戏的出现。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其音乐丰富而自然。最初时一些民间小调,演唱时可以不受宫调的限制。后来发展为曲牌体戏曲音乐时,还出现了组织不同曲牌的若干乐句构成一种新曲牌的"集曲"形式。南戏在演唱形式上已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传世的三种南戏剧本《张协状元》等见于《永乐大曲》。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外还有王实甫、乔吉甫,世称六大家。典型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杂剧有严格的结构,即每部作品由四折(幕)一楔子(序幕或者过场)构成。一折内限用同一宫调,一韵到底,常由一个角色(末或旦)主唱,这些规则,有时也有突破,如王实甫的《西厢记》达五本二十折。元杂剧对南方戏曲的影响,造成南戏(元明之际叫做传奇)的进一步成熟。出现了一系列典型剧作,如《拜月庭》、《琵琶记》等等。这些剧本经历代流传,至今仍在上演。当时南北曲的风格 已经初步确立,以七声音阶为主的北曲沉雄;以五声音阶为主的南曲柔婉。随着元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最早的总结戏曲演唱理论的专著,即燕南之庵的《唱论》,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则是北曲最早的韵书,他把北方语言分为十九个韵部,并且把字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这对后世音韵学的研究以及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均有很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音乐
  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明代的民间小曲内容丰富,虽然良莠不齐,但其影响之广,已经达到"不论男女","人人习之"的程度。由此,私人收集编辑,刊刻小曲成风,而且从民歌小曲到唱本,戏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问世。如冯梦龙编辑的《山歌》,朱权编辑的最早的琴曲《神奇秘谱》等。
  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干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北方的鼓词以山东大鼓,冀中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较为重要。而牌子曲类的说唱有单弦,河南大调曲子等;琴书类说唱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等;道情类说唱有浙江道情,陕西道情,湖北渔鼓等,少数民族也出现了一些说唱曲如蒙古说书、白族的大本曲。 明清时期歌舞音乐在各族人民中有较大的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维吾尔族灯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等。 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明初四大声腔有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腔,其中的昆山腔经由江苏太仓魏良甫等人的改革,以曲调细腻流畅,发音讲究字头、字腹、字尾而赢得人们的喜爱。昆山腔又经过南北曲的汇流,形成了一时为戏曲之冠的昆剧。最早的昆剧剧目是明梁辰鱼的《浣纱记》,其余重要的剧目如明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洪升的《长生殿》等。弋阳腔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各地的方言小戏发生重要影响,使得各地小戏日益增多,如各种高腔戏。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发展,它影响到山西的蒲州梆子、陕西的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这种高亢、豪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经久不衰。晚清,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产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
  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一批丰富的琴歌《阳关三叠》、《胡茄十八拍》等广为流传。琵琶乐曲自元末明初有《海青拿天鹅》以及《十面埋伏》等名曲问世,至清代还出现了华秋萍编辑的最早的《琵琶谱》。明代末叶,著名的乐律学家朱载育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的相邻两个律(半音)间的长度比值,精确到二十五位数字,这一律学上的成就在世界上是首创。
音乐乐理 For music
  音乐的发展是没有限制与范围的,但是音乐是有时间性的,所以若只靠口耳相传,难免会有一些差错,久而久之,便无法保持原来乐曲的原味。因此,前人便发明了各种音乐符号,利用这些符号组成了乐谱,后人就可以利用这些谱,演奏出与作者意思相同的音乐,而记录在乐谱上的各种符号及规则,就称为乐理。
  中国古代音乐属于五声音阶体系,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被称为“五声”,即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比较著名的中国古代音乐有《广陵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
民族乐器 National Instruments
  《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也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
  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
  石音包括编磬、特磬
  土音包括埙
  革音包括鼓
  丝音包括古琴、古瑟
  木音包括柷、敔
  匏音包括笙、竽
  竹音包括箫、笛、管、篪
  编钟、磬这两种乐器所发出的音响清脆明亮,被称为“金石之声”,是官方认可的“最高雅的声音”。现在所说的丝竹就是丝音和竹音的简称。
  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
  到汉朝和唐朝以后,中国通过西域和国外的交流频繁,西方主要是伊斯兰教世界和印度的音乐和乐器大量流入,汉唐时中国强大,心胸宽广,善于吸收其他文化,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宠爱,得以乐器流传,正式在“民乐”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近年来,音乐工作者致力于发掘、改良古代乐器,埙、筝、排箫等乐器重新发挥光彩,但较少纳入民族乐队的合奏曲目。
近代音乐 Modern Music
  19世纪末,中国被迫开放南方沿海,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和乐器,广东音乐首当其冲,首先吸收西方和声方法,创造了新乐器扬琴和木琴,发展了乐队合奏的音乐,至今广东音乐仍然有其独特的魅力,是中西结合比较成功的典范。
  1838到1903年(即狭义的“学堂乐歌”运动兴起前的六十多年)教会音乐也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赴华数量增加,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时,往往用唱圣诗来做为辅助方法,因此半音等概念都得到了传播。
  民间音乐家为中国乐器的演奏发展创造了新的阶段,二胡作曲家刘天华创作了大量的二胡独奏曲,如《良宵》、《光明行》、《江河水》等,演奏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等二胡和琵琶曲。尽管当时时世动乱,但中国民族音乐不论在独奏和乐队合奏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
  1910年代到19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期间,很多到海外留学的中国音乐家回国之后,开始演奏欧洲古典音乐,也开始用五线谱纪录新作品。大城市里组成了新兴交响乐团,混合欧洲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在音乐厅和收音机里非常流行。在1930年代的上海达到其鼎盛时期。
  虽然使用西方的乐器和音乐手段,但通俗音乐仍然是以中国的方式,即旋律为主,五声音阶为主,才能受到最多人的喜爱。周璇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表演家之一,是当时通俗音乐的代表,其为电影《马路天使》演唱的主题歌《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一时极为流行,符合当时的民众的抗日情绪,被称为“金嗓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后,又加入翻译成中文的苏联流行歌曲。各地开始建立交响曲团,演奏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作曲家的新作。东欧的乐团曾多次到中国表演,中国乐团也参加了许多国际表演会。中国音乐家也尝试用西方的乐器方法写作具有中国风味的音乐,比较成功的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纳了越剧的部分旋律。
  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交往也不断增加,为此成立了东方歌舞团,专门学习、演唱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各民族的民歌乐曲,在中国广受欢迎,从此发展中国家的音乐开始对中国音乐产生影响。中国民族乐队的配器、合奏方式也基本定型,产生了不少成功的民族器乐交响曲。
  近年来,中国的民族音乐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每年春节,都会被邀请到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中国新年音乐会,并座无虚席。
  在台湾的校园歌曲和香港邓丽君开创的演唱方式,使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到一个高峰,具有中国音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邓丽君在美国开演唱会时,吸引得许多舞台剧务美国人在后台全程欣赏,虽然他们听不懂中国唱词。
革命音乐 Revolution Music
  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国的音乐家配合革命,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国民革命军中广为传唱,有的是用国外通俗歌曲旋律直接配以革命歌词。
  在抗日战争时期,音乐家更是同仇敌忾,写作了大量的抗日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反映了当时全民抗日的精神。聂耳为电影配曲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雄壮,成为抗日军民的军歌被到处传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居安思危,不忘中华民族如何抵抗外国侵略,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1942年延安会议之后,共产党控制的地区开始把当地民歌改写成革命歌曲,如陕西民歌《东方红》。改写的目的是在大多是文盲的农民人口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文革期间,西方音乐,尤其是苏联音乐又不合法了。重新流行革命歌曲和所谓的“语录歌”,加上独裁的“样板戏”,和国外的交往几乎停止,甚至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宴会上,乐队演奏美国歌曲《草堆上的火鸡》,当时的文化部长都要向总理抗议,大陆中国音乐进入一个低谷时期。可音乐的发展也不是完全停滞不前。
  文革期间的“样板戏”虽然过于霸道,但将西方管弦乐队引入为京剧伴奏,产生了特殊的效果,在浑厚的管弦乐背景下的京胡和皮鼓声,更突出了京剧音乐特点,也是一种中西结合的发展。尤其是“打虎上山”过门中的圆号独奏,和后面京胡唱腔浑然天成,很值得欣赏。
流行音乐 Pop music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首先从香港及台湾地区进入中国,尤其是台湾的校园歌曲和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大陆中国大受欢迎。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的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在中国一炮走红,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公开的港台歌曲演出。此后,中国的流行歌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音乐结合,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现在,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迅速,成为世界流行音乐中一支不可低估的生力军。
  台湾和香港的流行音乐发展非常迅速,基本和国际流行趋势同步,尤其是香港,因为政府不干扰音乐的创作,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歌手和歌曲,不仅风靡大陆中国,而且受到日本、韩国等地歌迷的崇拜。
  近年来,大陆、台湾、香港以及全球其它地区的华人流行音乐不断交流,开始出现互相融合、汇聚的趋势。因此,开始出现“全球华语流行音乐”的总体称谓。一个突出的表现: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港台、海外各大流行音乐榜单的发布和编制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大陆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流行音乐当中,有着一种民谣性质的音乐,它们的典型代表是校园民谣、都市民谣、军营民谣,这些民谣音乐在流行音乐当中亦占有一席之地,曾经都有过其辉煌的岁月,民谣淳朴的曲调,通俗的歌词同样感动了很多人。
  特点:娱乐性,一般不具备很深音乐理论和技巧修养甚至根本没什么音乐知识的听众都能接受;生活性,它直接宣泄人的情绪和感情;通俗性,歌词大多近似白话,而且表达的内容很贴近生活。
  因为爱你
  因为爱你
  词编:王振张木夏树
  作曲:张木夏树
  编曲:张木夏树
  混音:张木夏树
  演唱:张木夏树
  后期:张木夏树
  ————————————
  my baby 我爱你
  真的爱你
  我不想你离去
  然而你却离开了我
  打开日志 回想起你
  脑海里浮现你的影子
  仿佛在梦里 又像是戏剧
  因为我爱你 真的爱你
  一次一次的哭泣
  一次一次的想你
  都是因为我爱你 真的很爱你
  一次一次的恨你
  一次一次的流泪
  都是因为我爱你 真的很爱你
  不是因为哭泣而想你
  不是因为想你而哭泣
  不是因为恨你而流泪
  不是因为流泪而恨你
  一次次的相遇
  一次次的别离
  因为我爱你 死心踏地
  我要和你在一起
  一次次拥有你 然后又放弃你
  我还是我自己
  只是因为爱着你
  都是因为爱着你
  永远不放弃为你
  突然沉默了我自己
  噢
  over------
  ————————————
民族音乐 Folk Music
  狭义上的中国民族音乐指的是汉族音乐,简称“民乐”。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却有着更多的样式和内容,如藏族音乐、蒙古族音乐、壮族音乐等。
  藏族音乐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婉转动听。藏族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佛教音乐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无词的歌颂曲调。
  藏族民歌高亢嘹亮,听起来就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象,曲调悠扬,但也是以五声为主。歌舞形式有“果谐”、“果卓”(锅庄)等。藏族音乐的一些元素被汉族和西方音乐所吸收。有一些汉族歌曲作者模仿藏族音乐的特点创作了一些诸如《逛新城》、《青藏高原》一类的歌曲。近年来,西藏的藏族歌曲也融入了其它音乐的元素。著名的藏族歌手除了才旦卓玛和主要演唱汉语歌曲的韩红外,还有容中尔甲、亚东、琼雪卓玛等大量在藏区知名度很高的歌手。
  正规戏剧方面,现在已经挖掘整理演出了藏族传统歌剧《格萨尔王》。
  满族音乐
  中国的东北和北京等地是满族的聚居地。满族最有名的民间乐器是源自清朝的八角鼓。满族的摇篮曲《悠悠扎》等作品很著名,经常被用现代的汉语翻唱。
  蒙古族音乐
  蒙古族民歌分“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长调”有许多无意义的谐音字拉长唱腔,有草原空阔的风格。最有特色的乐器是马头琴,是一种拉弦乐器,由于琴柱上一般都雕刻一个马头装饰,所以由此命名。
  壮族音乐
  壮族聚居区广西是民歌的故乡,男女青年经常对歌,有人甚至说壮族人一生唱歌的时间比说话的时间长。壮族民歌基本和汉族音乐风格相似,以五声音阶为主。歌词有明显的对仗格式,内容则以象征、比喻等手法表述,以生活中的交流为主,有时歌词也引用中国古典故事和典故。 壮族音乐可以在电影音乐剧《刘三姐》中一窥其妙。
  傣族音乐
  傣族音乐和南亚地区缅甸、泰国的音乐风格类似,曲调婉转柔美,典型的乐器是葫芦丝和象脚鼓,葫芦丝独特的音色一演奏就是傣族的音乐风格。
  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是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老人中间演奏的音乐,据说是从明朝时中原地区传入的,由于当地原来交通不便,和外界交往不多,始终原汁原味地流传下来,现在只有一批老人乐队可以演奏,正在培养接班人,是中国14世纪音乐的活化石,受到音乐界的广泛关注。
  侗族音乐
  侗族“大歌”是中国唯一采用和声的民歌系统,基本为女声无伴奏合唱,由各声部嗓音的和声配合非常和谐,曾在国际引起轰动,并多次获奖。
  维吾尔族音乐
  维吾尔族音乐基本是阿拉伯音乐风格,非常注重节奏,用手鼓可以打出多达几十种不同的节奏,乐器主要是适合在马上弹奏的都它尔和热瓦甫,最大的是冬不拉。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包罗万象,是许多民间音乐的源头。
  塔吉克族音乐
  塔吉克族音乐和汉族音乐有较大的区别,善于运用半音,旋律婉转多变,如同山鹰高鸣,最典型的是作曲家雷振邦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配的歌曲,完全运用了塔吉克民歌的旋律。
  朝鲜族音乐
  朝鲜族音乐和朝鲜、韩国的音乐基本相同,主要乐器有长鼓和伽倻琴。伽倻琴类似中国古代的筝,比现代的筝小,弹法也不一样,是放到盘坐的膝盖上弹。音乐旋律有其独特的风格。
戏曲音乐 Opera Music
  19世纪的京剧表演中国的戏曲曲艺是在中国很受欢迎也较为普及的艺术之一,广大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发展于北京的京剧。中国戏曲音乐通常以高调的唱腔为主,并以笛、皮鼓、梆子、锣和京胡等弦乐器伴奏。其他的戏曲音乐代表有:河北梆子、豫剧、评剧、越剧、粤剧、昆曲、秦腔、黄梅戏、高甲戏和傩戏等。全中国共有600多个地方戏剧品种。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口头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摇滚音乐 Rock music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现代音乐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音乐青年或多或少的接触到摇滚音乐,并开始组建乐队,进行模仿与创作。
  中国的摇滚音乐第一次登上舞台应该说是在1986年5月9日。当时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纪念“'86国际和平年”的中国百名歌星演唱会,名不见经传的崔健身着长褂,背着吉他,裤脚一高一低地蹦上了舞台,在台下观众目瞪口呆之际吼出了“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即那首中国摇滚作品的开山之作《一无所有》。随后,崔健便被称作中国摇滚第一人。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摇滚乐坛陆续出现了如唐朝、黑豹、轮回、超载、指南针、北京1989等乐队。到了1994年,香港红磡体育馆举行的“中国摇滚乐势力”演唱会,成为中国摇滚史上最富激情的一幕,当时被称为魔岩三杰的窦唯、张楚和何勇,以及唐朝乐队将中国摇滚乐推向了一个顶峰。随后的中国摇滚乐呈现了非常大的分化趋势,各种乐风依次登场。如走向流行的郑钧、许巍和零点等;走低保真的朋克乐队盘古;花样倍出的苍蝇、左小祖咒和王磊;电子乐与说唱乐逐渐流行以及各种乐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老牌的乐队解散、主要成员单飞,如窦唯离开黑豹乐队后,组建过做梦乐队,又和许多乐队即兴演出合作唱片;以及新乐队出现,如花儿、新裤子、走英式路线的麦田守望者和清醒等;这之中一些流派是值得关注的,以北京的子曰(现已更名“爻释·子曰”)和东北的二手玫瑰为代表的民俗摇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唱片公司,如摩登天空、京文唱片以及娱乐公司在推出新乐手和乐队、举办演唱会中也做出了很多尝试和贡献。
西方音乐 Western music
  西方音乐史是指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详细的时代可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中世纪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音乐,现代音乐和新世纪音乐等等。
西洋乐器 Western musical instruments
  键盘乐器
  钢琴
  风琴
  管风琴
  古钢琴
  羽管键琴
  手风琴
  电子琴
  电钢琴
  电子三角钢琴
  拨弦乐器
  吉他
  电吉他
  竖琴
  低音吉他
  木管乐器
  单簧管
  双簧管
  英国管
  长笛
  短笛
  口琴
  巴松管
  萨克斯管
  簧风琴
  手风琴
  管风琴
  爵士风琴
  探戈手风琴
  排箫
  巴松管
  舌簧直管
  铜管乐器
  小号
  短号
  冲锋号
  法国号
  长号
  次中音号
  上低音号
  低音号
  弓弦乐器
  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二胡
  打击乐器
  定音鼓
  木琴
  钟琴
  马林巴琴
  钢片琴(又名铝板琴)
  锣
  钹
  小军鼓
  大鼓
  爵士鼓
  日本鼓
  清脆铃
  爵士音乐
香港电影《音乐》 Hong Kong movie "Music"
  片名:音乐
  地区:中国香港(ATV)
  类型:情景喜剧
  片长:60集
  首播:2000年
  监制:张坚庭
  演员:姜大卫 恬妞 张同祖 孙佳君
  剧情介绍
  由亚洲电视耗资二千万元,英皇电影集团负责制作的六十集大型处境喜剧<音乐>,快将隆重播出。由监制张坚庭摔领的台前幕后班底,阵容强劲,云集港台红星大汇演的创意喜剧,担保带给观众无尽惊喜。
  由于<音乐>剧情是围绕经营酒吧的一家人和来自不同阶层的酒客,日常遭遇到的喜、怒、哀、乐趣事为题,主景场地亦移师到跑马地一间真实酒吧拍摄,一班演员演出投入,对白精警,爆笑连场。
音乐疗法 Music therapy
  用音乐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病痛称为音乐疗法。十九世纪末期,美国的一些医院和大学里有人开始研究应用音乐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后,德、法、英、澳、瑞典、丹麦及日本等国纷纷兴起用音乐治疗疾病的研究和实践。
  由于音乐疗法效果显著,受到人们的欢迎,各国进一步成立了不少音乐疗法的专科和全国性协会或学会开展这项活动。1972年、1983年还先后开了音乐疗法的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我国的医学界和音乐家们是较晚开始注意到国际上音乐疗法的进展,有一些医院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活动。如北京的精神病专科安定医院、湖南长沙马王堆疗养院、沈阳军区的202医院等。音乐疗法已经引起中华医学会的重视,着手组织这方面的有关活动,学会音响出版社从优生优育方面着手,录制推广了一些胎教音乐,幼儿催眠曲、优教音乐如“春芽”曲集等,很受人们的欢迎。
  实际上,古今中外应用音乐治疗疾病有过很多历史经验。古代中国、埃及、阿拉伯、希腊和罗马,已有学者或医学家论述音乐治病的道理和经验。如祖国医学“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把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即:1、2、3、5、6)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五志(思、忧、怒、喜、恐)相联系,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伟大学者孔子、毕达哥拉斯、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都论述音乐与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在工作间隙,业余之暇聆听音乐或自己演奏乐曲,对调剂身心起到极好的作用。
  近代许多科学家研究了音乐与心理学、生理学的关系。如H、M、Sutermelster(1951年)发现大调乐曲可引起脉搏,呼吸增快,小调乐曲则使其减缓。H、Weihs(1954年)指出旋律优美、音调不很强的音乐能促使副交感神经进入优势状态,音调强烈、旋律起伏激烈的音乐使交感神经系统占优势。美国的医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即把从事爵士乐、摇滚乐的乐队队员做脑电图、心电图测试,发现这类音乐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心律不齐、脑电异常者占93%以上:而把演奏古典乐曲的管弦乐队队员进行同样的测试,结果却与前者完全相反,他们不仅没有病,比一般人更健康,健康率达95%以上。
  当前,欧美各国和日本的某些大医院和医科大学已经在手术室、分娩室、病室和康复中心开展音乐疗法,以减少病人的不安和痛苦。瑞典、英国有的口腔科用音乐代替了麻醉术,日本的医学家利用音乐来促使母亲的乳汁分泌,约可增加20%。甚至有的科学家利用音乐来提高奶牛的乳汁产量,促进瓜果蔬菜生长的试验,更证明音乐作用的奇异功效可以扩大到动植物的生产活动范围。
  人类在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唤,两性爱慕而欢歌、生活里喜怒哀乐时叙诉发泄激动的感情,以及渴望诉求之心的幻想祷念等等,都是音乐的起源和反映的本质内容。它是人类心理上和生理上变化的有声表现,而反过来它又能作用于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变化。音乐疗法的共振学说认为,音乐的基本要素节拍,和人体心跳脉动节律相呼应,旋律恰如神经兴奋和抑制的起伏变化,尤如机体的五脏六腑协调运动,音色和人的气质性格很相似。
  所以,它自然成为人体生理的最佳协调者。人体和环境永远是个统一体,人类机体离开了声、光、色彩、气味、冷热、辐射等大自然的环境要素,是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生活下去的。人的生理和心理上永远对于声音——噪音和乐音起着反应,噪音有害于机体,而乐音有利于机体。如果选择的乐曲正确适当,它就可能起到调整机体身心上病理状态的作用,起到促进机体健康发展的作用。
  应用音乐治疗疾病,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指的是优美的乐曲往往很容易受到众人的喜爱,即使他(他们)对音乐不甚了解,但娓娓动听的乐声或旋律很自然地令人为之陶醉,就像美丽的色彩或形象很自然地为众人所喜爱一样,这是人类美学认识上的共性表现。因此一般说,播放众所周知的优美乐曲就可以对健康人或病人的身心健康起到良好作用。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对于每一位接受音乐治疗的患者来说,却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情况。
  人分男女老少,思想文化程度不一,地区民族生活各异,职业兴趣爱好不同,气质性格健康状况有别,病情轻重心理状态不一,音乐修养参差更大,怎么可能对乐曲产生完全一致的反应或爱好呢?每个患者病痛不同,必然有着极其复杂的个体选择性,这又是美学认识上的特殊性表现。
  音乐的布局
  人的听觉与视觉相比要迟钝得多,听觉对声音频率分析的精确度与声音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时间愈长,分析的精确度愈高,反之亦然。无规律的快速变换的复杂音响,在大多数人听起来只是一片混乱的效果,而不可能获得任何的美的享受。因此编曲者要学会在音乐的全局处理上,做到有条理,有层次。
  音乐的结构布局有它的规律性。中国传统音乐中关于“起承转合”的说法,可以看作是对音乐结构规律的精练而深刻的概括。
  尽管歌曲旋律的实际情况可能千差万别,长度与结构可能不一,但我们在为歌曲进行编曲时,要注意掌握以下结构布局的要领:
  任何歌曲的开始部分(引了除外),作为乐思的基本陈述(呈示),就像说话时,在多数情况下总是很快进入正题,让人家明白你要说什么一样。伴奏大多首先用正三和弦(I、IV、V或V7)以明确调性;并且大多在重拍上进行,强调小节的重音,以明确节拍。为了让欣赏者听清楚旋律,开始时大多用简明、清晰的和声语汇以烘托旋律的进行。假如一开始就采用大量副三和弦及变和弦,则不仅不能达到丰富色彩的目的,反而可能导致模糊调性、喧宾夺主的效果。
  音乐
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
  音乐
    音乐通过一定形式的音响组合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和
  生活状态的艺术。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奏、演唱才能
  产生艺术效果并被听众所欣赏。音乐又是一种时间艺术,必须通过
  一定的时间变奏,如起、落、承、转和节奏等等,才能成为现实的
  艺术。音乐不仅可以表现听觉形象,还可以表现一定的视觉形象。
  音乐更可以表现某种抽象的纯形式音响世界,这是其他艺术形式
  所不可比拟的。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节奏、旋律、和声、复调、
  管弦乐法等。音乐又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也可按体裁和形式
  分为歌曲、合唱、交响曲、室内乐以及丝竹、吹打、说唱音乐等。
  音乐可以独自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又可以参与到综合艺术中
  去,如与诗歌、戏剧、舞蹈等相结合而构成歌剧、舞剧、戏曲等综
  合艺术。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音乐】 (术语)作乐以供养三宝也。法华经(方便品)偈曰:“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皆已成佛道。”百缘经曰:“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民,各自庄严而作妓乐,出城游戏,入城门值佛乞食,诸人见佛欢喜,礼拜,即作妓乐供养佛,发愿而去。佛微笑,语阿难言:诸人等由妓乐供养佛,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快乐。”智度论九十二曰:“问云:诸佛贤圣是离欲人,不须音乐歌舞,何故供养妓乐?答曰:诸佛于一切法无所著,故无所须,诸佛怜众生出世,故受之。其供养者,使随愿得福。”无量寿经下曰:“普散华香,奏诸音乐。”
英文解释
  1. n.:  music,  conservatoire,  quadrivial,  rhythm blues,  pipe in,  or both in a pleasing sequence or combination
  2. adj.:  atonal,  mellifluous
  3. vi.:  render
法文解释
  1. n.  musique
相关词
历史歌曲新加坡歌手明星娱乐乐器民族乐器
风琴气鸣乐器簧片乐器百科大全电影歌词拨奏弦鸣乐器休闲
生活艺术文学西方音乐史更多结果...
包含词
轻音乐音乐家音乐会音乐厅音乐学
音乐台音乐片音乐剧听音乐音乐的
指音乐音乐声音乐等其音乐音乐狂
音乐上音乐感
分类详情
张开风琴张开钢琴张开乐队张开乐器张开摇滚乐张开音乐作品
张开中国音乐张开作曲家张开电脑音乐张开声乐张开民谣张开表演
张开爵士张开轻音乐张开音乐家张开说唱音乐张开古典音乐张开拉丁音乐
张开流行音乐张开动漫音乐张开宗教音乐张开现代音乐张开影视音乐张开民族音乐
张开音乐教育张开儿歌胎教张开节庆音乐张开MV和卡拉ok中世纪卡特
音乐学院节奏还原脸谱回音风格
丑角马车吉他加速音符重音
动机女高音晚会表情快速引子
歌剧序曲咏叹调逆行乐章华尔兹
圆舞曲协奏曲重唱重奏小提琴大提琴
更多结果...
张开古风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qq音乐音乐yoyo球v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