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翅亚纲 : 全变态类 : 脉翅总目 > 鞘翅目
目录
No. 1
  鞘翅目(coleoptera)
简介
  鞘翅目通称甲虫。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全世界已知约33万种,中国已知约7000种。该目是昆虫纲中乃至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第1大目。多数种类属于世界性分布,如步甲、叶甲、金龟甲和象甲科的某些种类;少数种类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至温带地区种类渐少,如虎甲、吉丁甲、天牛和锹甲科的某些种类;个别种类的分布仅局限于特定范围,如水生的两栖甲科仅分布于中国的四川、吉林和北美的某些地区。本目中许多种类是农林作物重要害虫,与人类的经济利益关系十分密切。
形态特征
  体小至大形。复眼发达,常无单眼。触角形状多变。体壁坚硬,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形成鞘翅,静止时在背中央相遇成一直线,后翅膜质,通常纵横叠于鞘翅下。成、幼虫均为咀嚼式口器。幼虫多为寡足型,胸足通常发达,腹足退化。蛹为离蛹。卵多为圆形或圆球形。
  (一)头部
  头壳坚硬,头式一般为前口式或下口式。象甲类的额与头顶向前极度延伸,形成象鼻状的“喙”,口器生于喙端。触角有丝状、棒状、锯齿状、彬齿状、念珠状、鳃叶状和膝状等,一般11节,少数1—6节。复眼通常发达,圆形、椭圆形或肾形,有的退化或消失,很少种类具单眼。上唇发达,有的隐藏于唇基下或消失,上颚多发达,有的种类非常强大,几与身体等长;下领显著,肉食亚目的下颚分为外叶和内叶,外叶分2节,呈须状,内, 叶发达呈叶状;下唇的颏颇发达,亚颏存在,或与外咽片愈合,下唇须通常3节,少数2节,个别种类不分节。
   (二)胸部
  前胸发达,能活动,前胸背板自成一骨片,背板与侧板间在肉食亚目中有明显的缝分开,而多食亚目则两者愈合。前胸腹板为一骨片,其上有l对前足基节窝,该基节窝后缘若被骨片环绕,即称为“闭式”,反之则称为“开式”,此特征常用于分类。中、后胸愈合,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常露出鞘翅基部之间,中、后胸背板的其余部分为鞘翅所覆盖。中、后胸基节窝的形式,也常作为分类依据。
  前翅由于角质化,翅脉已不可见,静止时合拢于胸腹部背面,主要司保护虫体和后翅的作用。后翅膜质、宽大、少翅脉,平时纵横折叠于前翅之下,是飞翔的主要器官。足一般适于步行或奔走,但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在功能和形态上也常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地下活动种类的前足适于开掘,水生种类的中;后足适于游泳,某些行动活泼的种类其后足适于跳跃等。3对足跗节的数目按前、中、后足顺序排列,称为跗节式,通常是分类的重要特征。如5—5—5则表示前、中、后足跗节均为5节;5—5—4则表示前、中足跗节为5节,后足为4节等。跗节的着生情况通常有两类,一种是跗节5节时,第4跗节甚小并隐于第3跗节之间,称为隐5节或伪4节;另一种是跗节4节时,第3跗节甚小并隐于第2跗节中间,则称为隐4节或伪3节。
  (三)腹部
  腹部变化较大,一般10节,第l腹节退化,第3—9腹节明显。由于腹板多有愈合或退化现象,可见腹板通常为5—8节。雌虫腹部末端数节变细而延长,形成可伸缩的伪产卵器,平时缩于体内,产卵时伸出。雄性外生殖器也多不外露,而是缩在第9或第10腹板之间。
   (四)幼虫
  头部通常发达,坚硬,胸部3节,腹部10节。头部每侧有单眼1—6个,触角3节,口器咀嚼式。胸部一般有胸足3对,具全部分节,包括明显的跗节和1对爪。腹部无腹足,但有的在第9节背板上有l对骨化的尾突。气门共9对,第1对着生在前胸与中胸之间,其余8对着生于第1—8腹节上。体型一般分为蠋型、蛴螬型和象甲型等3种基本类型。蠋型幼虫体表坚硬,体形扁长;胸足发达,5节,具跗节和成对的爪;触角和口器发达,腹末有能活动的尾须;行动非常活泼,营自由生活。属该类型的主要有肉食亚目、隐翅甲类的幼虫及芫菁科的第1龄幼虫。蛴螬型幼虫身体柔软,肥大而弯曲成“c”形;胸足4节,行动迟缓;具触角,口器发达,无尾须;生活于隐蔽和阴暗的场所。金龟甲类的幼虫属此种类型。象甲型幼虫身体柔软,粗圆,弓弯;触角退化,无尾须;胸足退化或完全消失。如象甲类的幼虫等。此外,还有属于上述3种类型之间的一些中间类型,如金针虫型、叶甲型等。
生物学特性
  全变态。但有部分种类如芫菁科、步甲科、隐翅甲科、大花蚤科和豆象科等均具有复变态,即幼虫各龄出现多种不同形态。如芫菁科的豆芫菁属,幼虫共6龄:第1龄炳型,或称三爪蚴,行动敏捷,在土中取食蝗卵,第2—4龄为蛴螬型,第5龄为象甲型,第6龄又转变为蛴螬型。雌虫产卵于土表、土下、洞隙中或植物上。产在植物上的卵,常包围在卵鞘内,如肖叶甲科的部分种类;产在水中的卵,多包于袋状的茧内,如水龟虫等。产卵方式多是以伪产卵器直接产于土内或植物上;但天牛类可用上颚咬破树皮,然后产卵其中;而某些象甲类则可用喙先在植物上挖洞,再将卵产于内部。幼虫一般3龄或4龄,在一些大的类群中龄数常固定而一致,如步甲科和金龟甲科幼虫多为3龄,叶甲科中的某些类群多为4龄。蛹在地表下者,多藏于土室内;在植物上化的蛹多具茧,象甲的蛹茧系由马氏管的分泌物构成的。很多种类的成虫具假死性,受惊扰时足迅速收拢,伏地不动,或从寄主上突然坠地。有的类群具有拟态,如某些象甲外形酷似一粒鸟粪。
  成、幼虫的食性复杂,有腐食性(阎甲)、粪食性(url]粪金龟)、尸食性(葬甲)、植食性(各种叶甲、花金龟)、捕食性(步甲、虎甲)和寄生性等。植食性种类有很多是农林作物重要害虫,有的生活于土中为害种子、块根和幼苗,如叩头甲科的幼虫(金针虫)和金龟甲科的幼虫(蛴螬)等;有的蛀茎或蛀干为害林木、果树和甘蔗等经济作物,如天牛科和吉丁甲科幼虫等;有的取食叶片,如叶甲类及多种甲虫的成虫;有的是重要的贮粮害虫,如豆象科的大多数种类专食豆科植物的种子等。捕食性甲虫中有很多是害虫天敌,如瓢甲科的大多数种类捕食蚜虫、粉虱、介壳虫、叶蜗等害虫,步甲和虎甲能捕食多种小形昆虫,尤其是对鳞翅目幼虫等有很强的捕食能力。芫菁幼虫寄生于蝗卵和蜂巢内,大花蚤有些种类的幼虫寄生于蜚蠊体内,有些在蜂巢内营寄生生活。腐食性、粪食性和尸食性甲虫,如埋葬虫科、蜣螂科中的许多种类,可为人类清洁环境。还有一些甲虫具有医药价值,其中应用较广的如芫菁科的某些种类成虫分泌的芫菁素(亦称斑蝥素),具有发泡、利尿、壮阳等功用,近年来在中医学上也用于治疗某些癌症。
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在分类系统上,各学者的见解不一。一般将鞘翅目分为2—4个亚目、20一22个总科。
经济意义
  鞘翅目通称甲虫,前翅角质化为鞘翅,体躯坚硬,铠甲似的体壁保护着虫体,使它们能抵御自然界中的各种伤害。精巧的身体结构与广泛的适应性有利于它们成功地占领陆地、空中和水中的各种生境,成为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其中一些种类是农业、林业、果树和园艺的重要害虫和益虫,或由于商业运输等原因而成为各类仓储物和人类居室中的世界性害虫。
  甲虫的食性很复杂,包括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植食性的种类有很多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重要的科有叩头虫科,其幼虫通称金针虫,生活于土中。中国重要的种类有沟叩头虫和细胸叩头虫,为害土内的种子、块根和幼苗。金龟子总科的幼虫通称蛴螬,也是重要的地下害虫,在中国严重为害的有异丽金龟属和齿爪鳃金龟属。天牛科中重要的种类有家茸天牛、双条杉天牛、蔗根天牛等,在中国为害木材、林木、果树或经济作物。叶甲总科的成虫和幼虫都是植食性,中国重要的种类有为害水稻的稻负泥虫和稻铁甲虫,为害柑橘的恶性叶甲等。马铃薯甲虫在欧洲和北美是马铃薯的大害虫,为重要的国际检疫对象。在象虫总科中,中国有玉米象、米象和谷象,为害粮食和种子,是仓库害虫中的毁灭性种类;甘薯小象虫是甘薯的重要害虫。在北美和中美严重为害棉花的棉铃象虫是重要的国际检疫对象。在仓库害虫中,皮蠹科的谷斑皮蠹为害谷类、豆类、花生、油料植物加工品和动物性食品等,其幼虫抗药性强,是重要的国际检疫对象。此外,豆象科的蚕豆象和豌豆象也是中国重要的仓库害虫和检疫对象。拟步甲科中的黄粉虫、黑粉虫、杂拟谷盗和赤拟谷盗等都是重要的储粮害虫。
  在捕食性的甲虫中,有很多是对人类有益的,如瓢虫科、步甲科和虎甲科等。瓢虫科中的澳洲瓢虫是有很大经济价值的天敌昆虫,中国已从大洋洲引进以防治吹绵蚧;隐唇瓢虫原分布于印度至澳大利亚,中国也曾引进以防治介壳虫。步甲科中重要的种类如中华广肩步甲和赤胸步甲捕食粘虫和切根虫等鳞翅目幼虫,捕食率很高。
分类系统与重要科介绍
  鞘翅目分2-5个亚目,多食亚目与肉食亚目是两个基本的亚目,其余的亚目都是从它们当中分出来的。现介绍一些重要害虫或常见的科,观赏甲虫请参看“第五部分 千奇百怪的甲虫”。
医药价值
  有些甲虫具有医药价值,如芫菁科的斑芫菁属、绿芫菁属、豆芫菁属和短翅芫菁属等,其成虫能分泌芫菁素(亦称斑蝥素)。近年来,中国用它来治疗某些癌症;粪金龟科、紫蜣螂的干燥成品有镇惊、破瘀止痛、攻毒通便等功能,在中药中应用。
演化与分类
  目前所知鞘翅目最早的化石记录见于古生代早二叠世。自中生代起,鞘翅目逐渐成为昆虫纲的优势类群,现在是昆虫纲中最大的目。关于它的起源,目前多数分类学家认为是来自脉翅类。例如,a.拉梅尔1933年、a.b.马丁诺夫1931和1932年、r.让内尔1949年和r.a.克劳森(1960,1981)分别根据全变态类成虫和幼虫的比较形成以及各地质时期的化石甲虫的脉相,提出鞘翅目与脉翅类中的广翅目十分近缘,二者渊源于共同的祖先。 <br />研究不同地质时期鞘翅翅脉的演化和鞘翅形成的过程是追溯鞘翅目的渊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鞘翅目的主要鉴别特征之一是前翅特化为坚硬的翅鞘,翅脉消失。在不同的地质时期有大量甲虫的化石。其中,有两种化石对于研究鞘翅目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种是在苏联早二叠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甲虫 tshekardoco-leus magnus(属于原鞘目的一个已灭绝的科tshekar-docoleidae)的鞘翅,克劳森(1960)指出:它的翅脉特征界于鞘翅目的长扁甲型与广翅目的泥蛉型之间,可以作为鞘翅目与广翅目亲缘关系的直接证据。另一种是在甘肃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弯脉玉门甲,它保持有若干原始特征,如多节的触角(触角不全,可见15~16节,一般甲虫为11节或更少),不平行的鞘翅纵脉和脉型特征,不折的膜翅,以及膜翅翅端密集的脉纹等。这些特征的综合,进一步给予鞘翅目与广翅目同源说以古生物学上的支持。此外有的分类学家,如j.泰奥多里代斯(1952)则认为鞘翅目直接起源于广翅目。<br />关于鞘翅目的分类,各家的见解不一。一般分为2~4个亚目,20~22个总科。现代分类系统的奠基人l.冈尔鲍尔(1903)将本目分为2个亚目,即肉食亚目和多食亚目。w.t.m.福布斯(1926)增加了一个原鞘亚目 (archoste-mata)。后来,r.a.克劳森(1955)又增加了 1个藻食亚目(myxophaga)。r.a.克劳森(1960)认为鞘翅目在进化的过程中分化为3支,一支是肉食性的肉食亚目,一支是在树皮下生活的原鞘亚目,一支是多食亚目,而藻食亚目又是多食亚目的一个分支。
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在分类系统上,各学者的见解不一。一般将鞘翅目分为2—4个亚目、20一22个总科。
  肉食亚目(步甲科 虎甲科)
  杂食亚目(金龟科 叩头甲科 吉丁甲科 瓢虫科 天牛科 叶甲科 拟步甲科 豆象科)
  象甲亚目(象甲科)
  鞘翅目Coleoptera是昆虫纲中的第一大目,有330000种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 ,我国记载7000余种。这个类群的前翅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 因此而得名。它们的外骨骼发达,身体坚硬,体型的变化甚大,并且适应性很强; 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广:有植食性--各种叶甲、花金龟,肉食性--步甲、虎甲, 腐食性--阎甲,尸食性--葬甲,粪食性--粪金龟。本类群属完全变态, 幼虫因生活环境和食性不同有各种形态;蛹绝大多数是裸蛹,稀有被蛹。
  鞘翅目昆虫也就是甲虫,是些微小至大型的昆虫。它们的前翅高度角质化,坚硬,没有翅脉,叫鞘翅,后翅膜质,静止时折叠于前翅之下。口器咀嚼式,属完全变态类型。幼虫寡足型,或无足型。蛹多为裸蛹。本目昆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个目,含有25万多种甲虫,其食性也很复杂:有肉食性、植食性、腐食性、粪食性等等。鞘翅目共有157个科,分属于三个亚目。
  (一)肉食亚目 Adephaga 肉食亚目的昆虫绝大多数为肉食性种类,成虫、幼虫靠捕食其它小虫为生。本亚目的特征为:第一腹节腹板被后足基节窝分割为左右两部分。三对足的跗节均为5节,本亚目常见的为两个科:
  步甲科(Carabidae):步甲科昆虫通称步行虫,是些小至大型的昆虫,多数种类具有金属光泽。头部常窄于前胸,前口式,上颚前端相接,但不互相交叉。成虫、幼虫均为捕食性,是重要的害虫天敌,如中华广肩步行虫,大艳步甲等等。
  虎甲科(Cicindelidae):虎甲科昆虫,为中等大的甲虫,一般有鲜艳的颜色和斑澜的色斑。头较大,前口式,上颚大,左右交叉。虎甲白天活动,经常在路上觅食小虫,当人接近时,常向前作短距离飞翔,如中华艳虎甲。
  (二)杂食亚目 Polyphaga 杂食亚目的甲虫食性多种多样。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头部正常,第一腹节腹板不被后足基节窝分割,三对足的跗节数不一。常见的科有:
  金龟科(Scarabaeidae):金龟甲昆虫,身体小至大型。触角鳃片状,前足为开掘足,胫节外侧有齿。金龟子的幼虫叫"蛴螬",在地下生活。金龟子按食性可分为两大类群:粪食性金龟子,俗称"屎蚵螂"和植食性金龟。很多植食性金龟是农林上的大害虫,如华北大黑鳃金龟,铜绿金龟子等。
  叩头甲科(Elateridae):叩头甲科昆虫,是小至大型的昆虫,前胸很发达,前胸腹板后缘中央有一强大的突起向后延伸于中胸腹板的深凹窝之中,能够弹跳。握住腹部,它可以做叩头的动作,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前胸背板后侧角明显后突。幼虫身体光滑、坚硬,大多呈黄色,在地下取食植物根茎,通称金针虫,是作物的重要地下害虫之一,如沟金针虫。
  吉丁甲科(Buprestidae):吉丁甲科昆虫,很象叩头甲,大多数具有美丽的金属光泽,身体流线型。前胸和中胸紧密相接,不能弹跳。前胸背板后侧角不向后突。幼虫体扁,以钻蛀枝干为食,它的幼虫俗称"扁头哈虫",如金缘吉丁虫。
  瓢虫科(Coccinellidae):瓢虫科的昆虫,身体小至中型。体背隆起呈半球形或半卵形。头小,一部分隐藏在前胸背板下。触角呈锤状。它的跗节式是隐4节,也就是第3节很小隐藏在第2节中间,外观好似只有3节。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大多数捕食蚜虫、介壳虫、等害虫,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但也有象茄28星瓢虫这样植食性的种类。
  天牛科(Cerambycidae):天牛科昆虫,是中至大型的甲虫,身体狭长。触角长,通常超出身体,11-12节,鞭状。复眼呈肾状,围绕触角基部。跗节为隐5节,也就是第4节藏在第3节里面,外面看好象只有4节。天牛幼虫又叫"哈虫",身体呈乳白或者黄色。胸足消失,胸腹节两面都有称作步泡突的骨化区,司运动功能。多数天牛幼虫营钻蛀木材生活,是林业上的大害虫。
  叶甲科(Chrysomelidae):叶甲科昆虫,也叫金花虫,是些小型或中型的甲虫。它们的身体有的是卵圆形,有的是长形。触角丝状,11节,长不超出身体的一半。跗节与天牛一样,也是隐5节。叶甲的成虫和幼虫都是植食性,象这种榆兰金花虫,就是林业上的一种大害虫。
  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拟步甲科昆虫,小至大型,扁平,颜色多为黑色或暗棕色。后翅多退化,不能飞翔。跗节式为5-5-4。如网目拟地甲。
  豆象科(Lariidae):豆象科昆虫,体小型,卵圆形,额突出成短喙形,触角常呈锯齿状。鞘翅短,不能盖住整个腹部。本科昆虫主要为害豆科植物的种子,如绿豆象。
  (三)象甲亚目 Rhynchophoro
  象甲科(Curculionidae),本科是些小至大型的甲虫,它们的头部延长成喙状,因而习惯上叫它们象鼻虫。口器位于喙的前端,触角大多呈膝状弯曲。象甲幼虫体胖,白色。头部发达,但无足,在植物体内营寄生生活,如蒙古灰象甲,椿树沟眶象甲等。
  辨认显著特征:
  前翅强烈骨骼化、坚硬,后翅膜质,后翅平时折叠于前翅内。飞行能力不强。
  常见昆虫(俗称):天牛、瓢虫、萤火虫、屎壳郎、斑蝥、独角仙、吉丁虫、芫菁、金龟子、锹形虫、叩头虫、龙虱、米象……
  介绍:
  昆虫纲第一大目,种类繁多,系统复杂,共4亚目(原鞘亚目Archostemata,肉食亚目Adephaga,菌食亚目Myxophaga,多食亚目Polyphaga),178科,36万种,其中象甲科7万种。本目昆虫中国记录1万余种。
  食性多样化,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和寄生性均有,具有一定的假死性。完全变态昆虫,芫菁等少数昆虫复变态。
百科大全
  qiaochi mu
  鞘翅目
  Coleoptera
  有翅亚纲的1目。体壁坚实、 口器咀嚼式、前翅成鞘翅的全变态昆虫。为昆虫纲中最大的目。本目昆虫体壁坚硬,特别是前翅角质化,所以通称甲虫。世界已知约 33万种,约占世界已知昆虫总数的1/3,下分22总科,135科。中国已知约近7000种,分隶17总科,105科。
  形态特征 体壁坚硬。触角11节,丝状、棒状、锯齿状、 栉齿状、 念珠状、鳃叶状或膝状。口器咀嚼式,上颚一般发达,有的与身体等长,有的近于消失。复眼较发达,有的退化或消失,有的分裂为上下两个,例如豉甲科、拳甲科的拳甲亚科和天牛科的雉天牛属等。很少有单眼,如有,则每侧一个或仅中央一个,例如皮蠹科中的很多种类和隐翅虫科的Metopsia等;前胸发达;前翅角质化,坚硬,无翅脉,称为鞘翅,静止时覆在背上,盖着中后胸以及大部或全部腹节(中胸小盾片一般均外露),两鞘翅的内缘在背中线相遇成一直线,鞘翅外侧向腹面弯折的部分称为缘折,缘折有宽有窄。后翅膜质一般很大,纵横折叠藏于鞘翅下,在不同类群中有不同的折叠方式。在沙漠或高山上生活的一些甲虫有的后翅很短或无,例如荒漠中的某些拟步甲,喜马拉雅山的短翅芫菁;有的后翅十分狭长,例如缨甲科,后缘饰有很长的毛,与缨翅目的翅相似。腹部10节,从外面一般仅能看到7~8节背板和5~7节腹板;末节背板一般较坚硬,称为臀板。足具有各种形态变异,适于急走、游泳、跳跃、挖掘或攫取;跗节数目多变化,原始节数为5节,有的减少为4节、3节、2节或1节,有的甚至完全消失,例如金龟子亚科某些种类的前足跗节消失;有时3对足的跗节数目可不一致,如5-5-4式或4-4-3式,人们用来作为分大类或分科的特征。爪一般1对,有的只具单爪,例如蚁甲科和象虫科的某些种类。爪有单齿式,即简单的1对爪;附齿式,即每个爪的基部有1个片状齿;双齿式,即每片爪纵裂为二。有的爪的内缘生有一列梳状齿,例如朽木甲科和芫菁科的某些类群爪具栉齿。雌虫产卵管一般由第9腹节延伸而成,产卵管的长度因产卵习性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在树皮下产卵、幼虫在枯死的树木或木材中生活的类群,如天牛科、拟天牛科、长扁甲科等,产卵管都比较长;凡是在地表下产卵的,如步甲科和埋葬虫科的一些种类,产卵管都粗短而且强烈骨化,以适应掘土工作;凡在物体表面产卵或利用喙把卵推入预先掘好的洞中者,产卵管十分短缩,例如象虫科、叶甲科、金龟子科和长角泥甲科等。雄外生殖器主要由阳茎和阳基两部分组成。阳茎一般为一骨化较强的管状物,其末端的开口称为交配囊孔或端口。阳基又称阳茎基,它的基部常呈“V”形或“Y”形;阳基的两臂围抱阳茎;凡阳基两侧臂在阳茎背面相连接的,称为环形;而两侧臂仅位于阳茎的腹面或两侧,并不在阳茎背面相连接的称为半环式。阳茎的端部有时形成一对突起,称为阳基侧突,雄外生殖器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是种类鉴定的重要依据。此外,本目各大类群的雄外生殖器亦具有一定的差异,人们常利用这种差异作为大类群分类的依据。在内部形态上,马氏管具有重要的分类意义。鞘翅目的马氏管一般为6根或4根。6根的是原始型,见于阎虫总科、水龟虫总科、花甲科、丸甲科、沼甲科、泥甲总科、伪郭公科、 小丸甲科以及藻食亚目的一些类群。4根的见于隐翅虫总科、金龟子总科、叩头虫总科的很多种类以及萤总科和肉食亚目。马氏管的数目和构造是本目各科归大类时常用的分类依据。甲虫的身体大小差异也很大,最小的如缨甲科的Nephanes titan,体长仅0.25毫米,最大的如天牛科的Macrodontia cervicornis,包括上颚在内,长达155毫米。雌雄两性
英文解释
  1. lat.:  Coleoptera
相关词
动物昆虫纲瓢虫科昆虫生物害虫草业百科幼虫
药材百科大全自然金龟子科甲虫安徒生故事大全古代动物分类
步甲科肉食亚目百科辞典天牛科象甲科更多结果...
包含词
鞘翅目的原鞘翅目舌鞘翅目
鞘翅目昆虫鞘翅目龙虱鞘翅目幼虫
鞘翅目龙虱科鞘翅目的前翅鞘翅目肉食亚目
部分鞘翅目昆虫
分类详情
张开瓢虫科张开金龟子科张开粘食亚目甲虫肉食亚目
多食亚目原鞘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