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基本概況
銅城鎮位於東阿縣中部,縣政府駐地。北與茌平縣接界,東與陳集鄉、大橋鎮相連,西及南部與顧官屯鄉、薑樓鄉、單莊鄉接壤,南濱黃河。
該鎮地處丘陵和平原地帶, 地勢南高北低,東西最大距離9公裏,南北最大距離16.7公裏, 總面積1.5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8922公頃。主要山脈有香山、艾山、鳳凰山。主要河流有官路溝、聊滑河、舊城幹渠、巴公河、趙牛河,境內流長26.7公裏,流域面積為46.2平方公裏,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西瓜、大豆等。
人口狀況
據相關政府網站資料顯示,全鎮轄77個行政村,總人口為5.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少數民族有27人。全鎮姓氏有秦、劉、周、付、張、王等56個,其中秦姓最多。
歷史沿革
宋朝設銅城鎮。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縣黃哲在此設站建館,後稱銅城驛。1950年劃為東阿一區。 1957年建立銅城鎮。1958年9月建銅城人民公社。1962年10月改為銅城區。1982年改為銅城鎮。
經濟狀況
新中國成立初期,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09萬元,1978年為832萬元,2000年為4.62億元。第一、二、三産業所占之比為30∶52.4∶17.6。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884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2.4億元。該鎮以工業發達著名,境內建2個市屬工業企業, 即東阿阿膠集團、魯西化工集團東阿化工廠;縣屬企業有東阿鋼球廠、東阿軸承廠、東阿酒廠、東阿磷肥廠等;鎮村企業有楊莊塑編廠、中興集團、東聯建安公司、澳東藥業有限公司、山河化工廠等30余家,上述工業企業促進了銅城鎮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項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
第一産業
50年代初期, 全鎮糧食平均畝産420公斤,總産2032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産520公斤,總産2992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産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對境內的1800公頃????鹼地進行改造改良,並配齊配全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新打機井600餘眼,開挖溝渠24條,實現旱能灌、澇能排的穩産高産田,占全鎮可耕地的90%以上,連年被市、縣評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2000年糧食畝産突破1000公斤大關,總産已達5500萬公斤。
1990年以來,全鎮大力進行農村種植結構調整,形成了以鼕暖式大棚菜、大拱棚西瓜、大蒜三大主導産業的産業結構調整新格局。2000年全鎮建鼕暖式大棚3500個,大拱棚300余公頃,種植大蒜530余公頃。主要種植黃瓜、臺灣聖女紅果、芹菜、大蒜、西瓜等10餘個品種,平均畝産值1.6萬元。每年嚮市場供應蔬菜瓜果9.6萬噸,産品遠銷北京、石傢莊、天津等地。
該鎮重視畜牧業生産,大力發展家庭畜禽飼養,2000年全鎮飼養專業村12個,飼養專業戶1600個,肉雞年存養量360萬衹,大牲畜存欄量2.6萬頭。
2000年底, 全鎮實現農業總産值2.29億元,其中種植業1.5億元,畜牧業6200萬元,林業800萬元,漁業900萬元。
第二産業
工業: 1947年前,僅有少數白鐵、磚瓦、白灰等零星私營手工業。1947年,冀魯豫第六行政公署在大秦創辦民生鐵工廠,分鍛工、鉗工、木工工種,主要生産彈花弓等。1953年起發展生産合作組織,先後建起副食加工廠、糧油加工廠、榨油廠等小型企業,年産值25萬元。1965年起註重對地方名産品開發生産,先後建起大秦村火藥、卜莊村鐮耙、香山石灰等廠。1968年8月,大店子35千伏變電站建成送電。1969~1977年先後建起軸承、焦化、農機修配、化肥、木工等企業。1978年以後又建成電動工具、 染織、造紙、水泵、鋁塑板、紙箱等企業。1978年,鎮辦企業總産值110萬元,村辦企業總産值27萬元。1985年經濟體製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鎮、村、聯戶和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是年,鎮辦企業總産值157萬元,村辦企業總産值38萬元。90年代後,鎮村企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由資源型、加工型嚮市場外嚮型轉變,內聯外引,優化産業結構,逐步形成以銅城塑料編織、化工、運輸、建築建材、汽拖維修等為骨幹,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464處,從業人員7800餘人,産品178個品種。年末固定資産總值0.92億元,完成工業總産值1.27億元,創利稅1400萬元。名優産品:“七彩”鋁塑板、天奇水泵、“山河”係列化工産品等。
建築業:境內建築業歷史悠久,歷代不乏能工巧匠,黃屯一帶從事木器製作業的匠人較多。沿黃艾山、香山等臨山村多石匠。1949年前,從事此類業者多以幫工混飯為主,各種工匠混合搭幫,農忙務農,農閑務工,人員亦不固定。1953年農業合作化後,多數工匠組織起來,納入集體,從事民用住房建築及學校、橋涵閘、牲畜棚圈等公共設施修建。1965年,聯村、聯隊式建築隊全鎮有7個,300餘人,年建築安裝量在100萬元左右。 1978年,農村實行聯産承包責任製後,建築業迅速發展,到1985年,全鎮個體建築隊46個,500餘人。鄉鎮建築企業也蓬勃發展,如東聯建安公司、王海建安公司、中興集團建安公司等30多個。全鎮年建築安裝量達500萬元以上,擁有建築人員600餘人,技術人員47人,汽車5部,機械設備功率870千瓦,其技術能力可承擔10層以下樓房及跨度30米的中小型工程,縣廣播局傢屬樓、醫藥公司住宅樓均由銅城建築公司施工,並被評為聊城市、東阿縣優質工程。
第三産業
1949年前,境內商業相對落後,在經營中多以零售為主,少數批零兼容。1945年,全鎮私營業戶54傢,資産總額9.76萬元(折銀元),以煙酒業、飲食業、服務業為主。1947年東阿解放後,取得較大發展,到1949年,全鎮已發展到168傢,資産總額14.2萬元。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全鎮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之後, 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85年,國營網點21處,集體48處,個體網點發展到149處,此外農村尚有小商販200餘戶。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該鎮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建成瓜菜專業村20個,村村鋪上石渣路,建成大型瓜菜批發點4處,私營園區1處。到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1660戶,私營企業126傢,個體運輸戶1640傢,被聊城市評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一等奬”,被聊城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個體私營經濟強鎮”。2000年下半年引進項目3個,固定資産投資1660萬元,年創利稅達1890多萬元;2000年底,第三産業從業人員7374人,銷售收入1.9億元,利稅2280萬元。
強鎮由來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縣鄉鎮第一名,在全市範圍屬前十強鄉鎮。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司法調解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三八”緑色工程活動先進單位、聊城市鎮村建設先進單位、聊城市經濟強鎮、聊城市黨建工作先進單位、東阿縣産業結構調整先進單位、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中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辦學先進單位、聊城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
大事記
公元前681年(魯莊公十三年) 春,齊桓公與宋人、陳人、蔡人、邾人為平息宋國內亂,於北杏(今銅城鎮北部)會盟,被推為盟主。
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6月,安山渠開成,賜名會通河,經銅城至臨清,長125公裏,徵用役工250餘萬。
1863年(清同治二年)3月 ,捻軍楊彭齡一部,從陽𠔌東越過運河,進入東阿,在李堂等村東至銅城一帶活動。
1889年(光緒十五年) ,築香山格堤一道,從香山起東至張傢道口民捻止,長589米。
1894年(光緒二十年),邑人秦惠卿,在銅城開辦瑞齡堂藥店,1944年停業。
1914年,香山村設電報局,隸屬山東黃河河工公電局,除服務於黃河防汛外,兼營軍、政、工、商、民用電報業務。
1919年, 張大人集村張正振,創辦東阿縣第一個雜技團體“東盛雜技班”。1921年,張正振率東盛雜技班赴朝鮮演出,1926年回國。
1937年11月,中共東阿縣委在黃屯召開抗日救國會成立大會。
1939年8月,中共東阿縣第四區區委在銅城成立。
1942年3月,日軍在銅城安設據點,隨後在窪李村增設據點。
1942年4月,黃屯抗日高級小學成立。
1943年夏初, 縣武工隊長張醒民帶隊員2人,在銅城將日軍特工隊長、剿共中隊長孟廣福擊斃。
1944年,軍分區武裝拔除銅城日軍據點。
1944年鼕,銅城萬餘群衆集會,聲討鄭於莊大地主姚來周,推動了民主鬥爭深入開展。
1945年8月24日,縣抗日政府在黃屯召開追悼李子光烈士萬人大會。
1945年,冀魯豫邊區政府在銅城西小於莊建裕民工廠,設紡織、印刷、肥皂、製鞋等部。後遷走。
1946年7月, 泰運地委由梁建齋負責在牛角店建立泰興隆公司,年底遷銅城。主要經營汽油、煤油、日用品,收購土布,供給軍需。
1947年8月,東阿縣黨政機關正式遷駐銅城。自此,銅城為東阿縣城。
1948年4月6日,六地委在大秦村開始第二期整黨,縣、區、村黨員有1239人參加,至5月29日結束。
1948年9月, 東阿縣民主政府在銅城中街設立大生藥棧。1952年移交東阿縣供銷合作社,更名為東阿縣供銷合作社藥棧。
1950年9月,縣初級中學在大秦莊成立。1953年遷至銅城。
1952年12月,銅城棉花加工廠建立。
1953年2月11日,縣成立貫徹《婚姻法》辦公室,並組織9名幹部在銅城東關搞試點,相繼舉辦貫徹《婚姻法》訓練班。
是年春,國營東阿阿膠廠在銅城建立。
1953年11月,第一個手工業生産合作社--卜莊合作社成立,內設木料組、鐵匠爐組各1個。
1954年5月,建立銅城供銷社。
1955年2月18日,中共聊城地委嚮全區各縣(市) 批轉銅城鎮新兵目測、評議、體格檢查情況的報告,同時介紹該鎮在徵兵中的成功經驗。
1956年1月8日,在銅城供銷社搞私人商業過渡試點。
1958年9月上旬,銅城鎮人民公社建立。
1962年10月,宋樓發電站將設備交縣機械廠使用,年發電量5萬千瓦左右。
1966年12月25日,縣長王保庭在省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屆第三次會議上介紹銅城區發展多種經營的經驗。
1977年12月,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治理銅城低窪農田。
1980年12月31日,撤銷銅城人民公社,恢復銅城鎮。
1982年6月15日,東阿縣東關完小更名為東阿縣實驗小學。
1986年3月27日,大店子村村民,食變質豬肉,161人急性中毒。為杜絶此類事情發生,縣政府辦公室發了通報。
1989年,縣畜牧局承擔地區科委“雜交改良黃牛”的研究課題,引進西門達爾、利木贊冷凍顆粒,建立銅城冷配站,實施配種取得成功。
1990年10月,銅城鎮磚廠試製成功內燃磚,並投放市場。
1991年6月, 黃屯阿膠食品廠與香港東之冠實業有限公司合資建立“東阿東冠保健藥品有限公司” ,該項目合作期為15年,總投資79萬美元,主要生産阿膠888超級口服液。
1993年7月,銅城供銷社改為縣社的2個直屬公司,即供銷農工貿公司、綜合經營公司。
1994年9月,252名失學兒童得到山東省青年發展基金會資助,捐款儀式在鎮中心小學舉行。
1995年7月13日, 縣政府公佈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有李子光烈士墓、香山大汶口文化遺址,明兵部尚書張本墓等。
1995年,阿膠888超級口服液被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列為指定産品。
1996年,前趙村西南至化肥廠之間,發掘竜山文化城1座,面積約5.3公頃,距今4500年左右。
1997年初,聊滑路縣城段路面拓寬工程全面展開。
1997年8月12日,山東省黃河防汛搶險實戰演習在井圈險工地段舉行。
1998年4月, 官路溝曙光大橋竣工。由水利局建安公司承建,投資93萬元。工程結構為雙麯拱式,跨度30米。
1999年3月,官路溝劉道人堂子節制閘改建竣工,計撥資70萬元。
1999年,銅城鎮私營工業園區投入使用,先後有6傢民營企業在園區動工建設。
2000年,全鎮電話裝機總量突破5000門,提前實現電話鄉鎮建設任務。
2000年,山河化工廠建成投産,主要生産化學淨水劑、消毒劑等化工産品。
社會發展
文教科技
教育:1921年,在銅城馬神廟舊址建第四區區立小學, 1942年合辦黃屯小學,招生40餘人。至1949年,境內有小學43處, 在校生2100餘人,適齡兒童入學率47%。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普通教育、專業職業教育、社會教育全面展開。西侯、肖屯兩村創辦農民技術學校,在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同時,大部分學會了多種經營方面的普及科學實用技術。90年代,鎮投資1200萬元建起高標準中學3處,教師公寓樓5幢。2000年,全鎮有小學70處,在校生9200名,教職工740名,中學7處,在校生520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和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 先後為國傢輸送大中專生2178名,其中本科987名,大專1040餘人。
2000年,該鎮共有科技人員1600餘人,其中有技術職稱的672人(農藝師18人,工程師4人,助理工程師19人)。自1983年以來取得各類科技成果24項,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聊城市科教文明先進鄉鎮”。
銅城鎮歷史悠久,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諸如麯藝、戲劇、舞蹈、美術攝影、雜技、剪紙等民間藝術代代相傳。張大人集村張正振創建的東阿東盛雜技班曾出訪朝鮮, 歷時6年,受到異國人民的歡迎。新中國成立後群衆文化生活更加活躍和繁榮。 1958年銅城公社豫劇團成立,同年建文化站。1958年7月建放大站,後改為廣播站。1972年建電影隊。80年代強村和機關、學校建起圖書閱覽室,鎮建立檔案室。
衛生:銅城中醫醫療歷史悠久,中醫世傢大多世代相沿。張莊張永立長於針灸,秦治國擅於骨科,求醫者遍及數百裏。1919年始有西醫,但發展較慢,到1931年,有東關王子敬、黃屯黃傳成、黃傳鼎等開設的西藥局及西醫診所。到1949年,全鎮中醫從業人員24人,西醫10人,中西醫診所20餘處。1956年建聯合診所,1958年建公社衛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室, 配赤腳醫生, 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87年,城關衛生院(現東阿縣第四人民醫院,占地1公頃)有門診樓、病房樓、傢屬樓各1幢,總建築面積3273平方米,醫護工作者83名,病床46張,年門診病人6.78萬人次,住院1024人次。此外有村衛生室36處, 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28人。1998年城關衛生院投資40餘萬元,購置B超、 微波治療儀等先進醫療設備,改善了醫療條件,連年被市縣衛生係統評為“先進工作單位”。1999年,第四人民醫院積極配合全縣創省衛生城活動,並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工作單位”。2000年,有鎮衛生院2處,村級衛生室56處,病床112張。
體育:境內學校體育活動空前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鎮、強村及鎮辦企業有體育場、文化活動室等。拳術在東阿歷代相沿,素有“拳不打銅城”之說。流傳的拳種有少林拳、二郎拳、太祖拳、形意拳、查拳、大洪拳等20餘種。新中國成立後,銅城武壇精英輩出,多次參加各級武術比賽、表演,在1963年、1972年、1984年縣武術運動會上,獲得較好成績,並代表全縣參加地區比賽。80年代後,隨着體育事業發展,業餘武術訓練場達10餘處,專項訓練也逐漸走嚮正規化。學校師生積極投身體育比賽,組建專項體育隊12個,運動員60餘人,多次參加縣、市運動會,在田徑、武術及球類比賽中,均取得好成績。
人民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隨着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80公斤, 經濟收入52元。70年代,農村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吃細糧,以小麥面粉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面粉加雞、魚、肉、蛋。在穿着方面,由70年代的青、藍、白單色調衣服,90年代的五顔六色新穎款式發展,並逐步走嚮高檔化。居住條件也大為改觀,已有95%以上的農戶搬進了磚石、水泥結構的新居。 四關一街有100餘戶農民住進二層高檔小康樓,全鎮人均住房面積70平方米。80年代普及自行車,90年代摩托車,跨入新世紀後,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1995年,全鎮已實現“三通”(戶戶通電,村村通程控電話和沙石路),20%的村用上自來水,60%以上的農民加入社會保險。至2000年,電話裝機總量8000餘部,移動電話2000餘部,有綫電視普及率70%以上。由於農業機械化作業的實現,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農村婦女搞家庭副業或種植大棚蔬菜,男子大多投入到其它行業中去。1993年建成鎮敬老院, 全鎮有27位無兒無女的老人在此歡度晚年。2000年,全鎮人均純收入223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3500餘元。
鎮村建設
1949年前,銅城鎮沿官路溝東岸,南北呈狹長形,人民街與商業街西首的十字路口是老城區製高點和中心,中街與四關區別明顯,東、西、南、北均有城門與四關相通,東關與中街之間有護城河、溝相隔,形成天然分界綫,西關處官路溝以西自成一體。新中國成立後,中街兩側多設板門店鋪,頗具古鎮風貌。新中國成立後,鎮村建設規模迅速擴大,四關一街逐步發展成縣城新區,樓房、平房相間矗立,城區人民街、府前街、前進街、青年路、聊滑路、工業街、商業街、文化街等均建成水泥瀝青路面,總長14.2公裏,各主要街道兩側建緑地,植樹萬餘株,形成草地緑蔭,環境優雅,2000年通過省級衛生縣城驗收。各行政村亦實現村村通沙石路,60%以上的村主要街道全部硬化,並安裝了路燈,多次被市、縣評為鎮村建設先進單位。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0年,宋懷良升入濟南省立第一中學,後加入中國共産黨,是銅城鎮最早加入中國共産黨的黨員之一。 1936年7月,秦延彬在薑樓高小讀書時,由蘇廣纔(蘇民)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畢業後回村從事革命活動,建立了銅城鎮第一個黨支部即銅城鎮大秦村黨支部。1939年建中共第四區(銅城)委員會,到1940年初,全區建黨支部12個。 1949年底,共有黨員187人,黨支部19個。1976年底,中共黨員總數達到1462人。 1993年銅城鎮被評為“基層組織工作先進單位” 。1998年被評為“黨務工作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該鎮調整充實了34個村的黨支部。2000年底,全鎮黨員發展到2048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39年初, 東阿縣二區抗日政府成立,1945年8月14日遷駐銅城,1957年底建立銅城鎮。 1958年9月撤鎮建人民公社,行政機構為人民委員會。“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稱革命委員會。1981年2月,改稱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7月機構改革,建立銅城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群衆組織 1937年底,中共東阿縣委在黃屯召開抗日救國聯合動員大會,宣佈成立東阿縣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工人團體有1950年11月艾山成立的石塘工會、教育工會。婦女團體有1940年成立的縣婦女抗日救國會,銅城建第四區婦女抗日救國會,1949年更名為婦女聯合會。農民團體有1965年成立的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1982年成立銅城鎮科學技術普及協會。1983年12月建立銅城鎮個體勞動者協會。之後該鎮又成立了銅城鎮計劃生育協會。 |
|
基本概況
銅城鎮是由原銅城、安樂、高廟三鎮合併而成。它位於天長市最北部,地處皖蘇兩省三縣市(天長、金湖、盱眙)交界處,淮揚(州)公路縱貫集鎮南北,交通便捷,區位優勢獨特,銅城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相傳西漢時期,吳王劉濞曾在此鑄錢造幣,有銅山、銅坑等遺址,故稱銅城。
銅城是天長市北部最大的集鎮,也是附近方圓數百平方公裏範圍之內商品集散地,歷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抗戰時期,這裏曾是天長縣抗日民主政府和高郵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駐地,也是淮南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曾為銅城市,1961年復為銅城鎮。2007年4月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據當地人民政府官方網站資料顯示,全鎮鎮域面積222.8平方公裏,共有耕地121653畝,下轄32個村委會,7個居委會,504個村民小組,人口為71662人。
經濟發展
自1994年起,銅城連年被評為“安徽省百強鄉鎮”,1989年至今一直位列“滁州市十強鄉鎮”之首。該鎮工業起步較早,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工業品種齊全。現有各類工業企業千余家,行業涉及塑編製品、電力機械、無縫鋼管、工程塑料、光(電)綫纜、儀器儀表、中成藥業、糧食加工、玩具服裝、木業製造等十大類,近千個品種,境內天大、天康、藍德均為天長市竜頭骨幹企業,座落該鎮的安徽天大(企業)集團公司是生産傢電及其零部件的專業廠傢,2006年該企業實現産值21.74億元,入庫稅金7520萬元,安徽天大石油管材股份有限公司於2006年12月1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天長市第一傢上市公司,也是安徽省第一傢上市的民營企業,全鎮工業産品暢銷國內外,其中儀表在全國市場占有量達80%以上。 2006年,全鎮共實現工農業生産總值51.6億元,其中工業産值47.8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68億元,共完成招商引資83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00元。2007年上半年,全鎮共實現財政收入1.028億元,預計全年財政收入突破2億元。
“十一五”期間新的銅城鎮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經濟發展、建設經濟強鎮的目標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銅城的總體要求,積極實施“東嚮發展、工業強鎮、産業興鎮,再造一個新銅城”戰略,不斷加快銅城、喬田、安樂、高廟、竜崗五個集鎮建設,努力打造安徽儀表綫纜強鎮和皖東經濟重鎮。
一是以放眼未來,建村擴建,村企聯合、産業支撐、以點帶面,共同發展的總體思想,走以鎮帶村、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的道路,加快建設步伐;
二是堅定不移走産業興鎮、工業強鎮,以工哺農的道路,充分發揮銅城工業基礎好,民營經濟勢頭強勁的優勢,尋求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突破;
三是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投入,全力推進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四是紮實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全面推行“四製”管理辦法,切實轉變機關作風,為建設經濟強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組織保障。力爭到2010年實現工農業總産值100億元,財政收入超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500元。重點發展銅城南新區使集鎮規模從現在的2.5平方公裏擴大到6平方公裏以上;天大集團在銅南新區的規模已達到原來的規模,實現在南新區再造一個天大的目標;建成一個具有安樂特色面積超1000畝的工業園區;建成藍德集團在西城區的200畝工業園區。鞏固銅城鎮在滁州市第一經濟強鎮位置。
歷史文化
銅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境內古街竜崗清代出過狀元戴蘭芬,竜崗抗大八分校舊址是省市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省紅色旅遊基地,銅城的普濟橋、安樂的漢代墓群亦是遠近聞名,土特産主要有竜崗“大雞頭”、甘露餅,銅城“獅子頭。 |
|
銅城鎮 銅城鎮位於天長市最北部,距市區23千米,北與江蘇省金湖縣官塘鄉接壤,東瀕高郵湖。轄四新、東風、嚮陽、建設、高廟、安樂、竜崗、喬田8個社區,竜須、銅北、光明、銅南、餘莊、聯圩、高尚、八面、五燈、蘇橋、建華、長塘、桑園、沿湖、陳莊15個行政村,496個村(居)小組。天(長)盱(眙)、天(長)金(湖)公路經此。
[沿革]1949年為銅城鎮,1958年為銅城公社的銅城大隊,1961年復為銅城鎮。1997年,面積53.8平方千米,人口2.3萬,轄四新、建設、東風、嚮陽4個居委會及光明、馬塘、羅莊、銅西、銅北、銅東、北園、竜須、南園、銅南、四裏、於莊、埠南、聯圩14個村委會。2002年,將喬田辦事處(即原喬田鄉)劃歸銅城鎮管轄。2007年,安樂鎮、高廟集鎮並入銅城鎮。
[2006年代碼]341181100(4個居委會、22個行政村):~001四新街道居委會 ~002建設街道居委會 ~003東風街道居委會~004嚮陽街道居委會 ~200竜須村 ~201銅東村 ~202羅莊村 ~203光明村 ~204馬塘村 ~205銅西村 ~206銅南村~207四裏村 ~208於莊村 ~209埠南村 ~210聯圩村 ~211銅北村 ~212南園村 ~213北園村 ~214高塘村 ~215青墩村~216上壩村 ~217八面村 ~218喬田村 ~219天星村 ~220鐵亭村 ~221喬田街道村
[2007年村級調整後各村(居)及組(隊)名稱]嚮陽社區,四新社區,建社社區,東風社區,竜須村(和平組、友誼組、新塘組、先進組、孫灣組、民生組、代莊組、井塘組、進聯組、吳莊組、高莊組、薜莊組、橋莊組、橋北組、試驗組、五裏組、塘莊組、前進組、花元組、甫塘組、朱莊組),沿湖村(楓莊組、戴莊組、慄樹組、繆莊組、湖心組、灘圩組、姚莊組、碾莊組、盧莊組、竜塘組、和平組、吳莊組、凌莊組、袁莊組、沙圩組、高圩組、付營組、沃莊組、趙莊組、三橋組、花園組、竹園組),桑園村(腰莊組、陳莊組、小湖組、樓莊組、青春組、刁莊組、七裏組、民生組、邱崗組、王圩組、蔣莊組、塘莊組、元莊組、黃莊組、碾莊組、高莊組、潘莊組、新華組、新民組、船塘組、鬆元組、窯塘組),陳莊村(柳莊組、東新橋、房莊組、陳莊組、紀莊組、萬莊組、薑莊組、燈塘組、橋頭組、葉莊組、荷花組、羅莊組、樓莊組、新河組、九裏組、灣塘組、盧莊組、黃莊組、仙燈組、武莊組、林莊組、西新橋、夏莊組、鬆元組),聯圩村(金莊組、趙莊組、柴塘組、戴莊組、新圩組、新建組、長莊組、高塘組、灣塘組、軍田組、友好組、中心組、瓦屋組、大莊組、黃圩組、順莊組、黃莊組、李莊組、新塘組、燈塘組、車南組、七裏組、紅星組、車北組、聯營組、橋圩組、新河組、聯合組、凌莊組、和平組、郭莊組),銅南村(趙莊組、張莊組、橋北組、街南組、葛莊組、燈莊組、瓦屋組、高塘組、竹莊組、湖田組、大溪組、三裏組、東灣組、橋南組、井塘組、城墻組),建華村(西羅組、仇莊組、葉莊組、西段莊、李莊組、下莊組、雙壩組、李營組、草塘組、東駱營、董莊組、朱樓組、申莊組、新莊組、長莊組、塗莊組、餘莊組、楊莊組、任莊組、閔莊組、程莊組、上莊組、小莊組、薑莊組、西駱營、本莊組、東羅組、韓莊組、東段莊、倪莊組、徐莊組、陸莊組、東張莊、西楊莊、西張莊、東湖組、三觀組、鬆元組、王莊組、夏莊組),高廟社區(張莊組、羅莊組、陳墩組、墩西組、連莊組、劉塘組、周問組、新塘組、曹莊組、新塘組、軍田組、窯墩組、金莊組、花莊組、友莊組、小街組、鼕田組、廟灣組、飯店組、於莊組、瓦南組、瓦北組、沿澗組、李莊組、漁塘組、井邊組、蕃湖組、潘仲組、藕塘組、楊莊組、植莊組、大莊組、黃西組、黃東組、方問組),蘇橋村(李東組、花園組、李西組、上塘組、林場組、大於組、林莊組、朱莊組、鬍莊組、鬆東組、新華組、力樹組、杜莊組、吳莊組、劉莊組、翁馮組、張莊組、上陳組、新生組、良崗組、鬆西組、蘇橋組),喬田社區(楊莊組、龐莊組、姚莊組、王莊組、軍田組、朱莊組、學田組、錢莊組、下壩組、毛塘組、新塘組、溝圈組、天星組、街道組、蔡壩組、良田組、青墩組、園莊組、墩西組、長莊組、喬田組、鄧莊組、吳莊組、葉莊組、董莊組、背塘組),餘莊村(五裏組、牌坊組、於莊組、陳莊組、仙井組、墩塘組、埂南組、宗窯組、灣塘組、三壩組、燈塘組、花園組、慄樹組、四裏組、姚莊組、王莊組、和平組、侉橋組、車塘組、長莊組、窯塘組、新莊組、湖田組、溝西組、高莊組),安樂社區(查莊組、馬崗組、成莊組、東老組、燈塘組、大南組、潘壩組、東樓組、下塘組、卞莊組、楊柳組、辛莊組、高莊組、姚莊組、瀋莊組、新塘組、朱莊組、董陽組、安莊組、王圩組、金莊組、農科組),高尚村(凌莊組、時莊組、黃莊組、單莊組、碾屋組、張莊組、貢莊組、茆莊組、老莊組、房莊組、姚塘組、青燈組、新民組、周莊組、薑莊組、紀莊組、鬆坊組、劉莊組、魏橋組、徐莊組、陶莊組、高塘組、軍莊組、婁塘組、灣塘組、聯壩組、錢莊組、墩塘組、徐莊組、上壩組、花莊組、大莊組),光明村(新建組、井莊組、五時組、張橋組、韓莊組、和平組、周莊組、吳莊組、前進組、馬塘組、宋莊組、五崗組、陳莊組、趙莊組、黃莊組、管莊組、佘莊組、祝莊組、興隆組、紅旗組、餘莊組、柳莊組、新莊組、範莊組、萬莊組、黃壩組、郭莊組、夾塘組、旗桿組、戚莊組、吳莊組),竜崗社區(花圩組、崗廟組、聯盟隊、長軍組、桃塘組、魏莊組、同心組、王莊組、柳莊組、陳莊組、湖莊組、姚塘組),八面村(張莊組、盧莊組、喬西組、姚塘組、楊莊組、仇莊組、房莊組、吳莊組、夏營組、徐莊組、宮塘組、長塘組、新華組、新民組、徐莊組、喬東組、王莊組、新星組、腰塘組、高莊組、鐵亭組、新莊組、李莊組、刁莊組、劉莊組、陳莊組、紅星組),五燈村(車塘組、軍莊組、梁元組、趙莊組、田崗組、小餘組、新壩組、團结組、林場組、秦莊組、孟圩組、長莊組、瀋莊組、張莊組、徐莊組、新莊組、楊莊組、蔡莊組、朱莊組、早元組、閔莊組、韓莊組、陳莊組、高塘組、五莊組、五燈組、銅莊組、十裏組、岔南組、紅旗組、岔北組、浦塘組、吳崗組、新塘組、周莊組、前進組、紀莊組、紀老組、劉圩組、齊莊組、高莊組、彭莊組、單莊組、瓦屋組、蘭莊組),銅北村(磚井組、溝埂組、石人組、麽橋組、鬆元組、薑莊組、塔塘組、燈莊組、新塘組、高塘組、崇莊組、民生組、花園組、高塘組、羅莊組、紅旗組、姚莊組、五星組、碾莊組、船塘組、官莊組、尹莊組),長塘村(中心、於莊、毛莊、長塘、旗桿、華莊、姚莊、新莊、廟塘、軍塘、高塘、大壩、金墩、竜尾、薄塘、灣塘、陳莊、萬莊、尖塘、趙莊、王圩)。
附:安樂鎮位於天長市西北邊緣,距市區27千米。與江蘇省盱眙縣為鄰。天(長)安(樂)公路過境。境內有安樂水庫。[沿革]1949年是馬塘等6鄉的轄地,1961年建安樂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改設鎮。1997年,面積68平方千米,人口1.8萬,轄街道居委會及五墩、武崗、北崗、常 莊、安樂、姚莊、蘇橋、駱營、建華、小川、楊柳11個村委會。[2006年代碼]341181107(1個居委會、11個行政村):~001街道居委會 ~200五燈村 ~201武崗村 ~202北崗村~203常莊村 ~204安樂村 ~205蘇橋村 ~206楊柳村 ~207姚莊村 ~208建華村 ~209駱營村 ~210小川村
附:高廟集鎮位於天長市東北邊緣,距市區27千米。東、北兩面與江蘇金湖縣接壤。天(長)銅(城)高(廟)公路經此。境內有陳塘水庫。[沿革]1963年建高廟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竜崗鄉並入。1997年,面積65.1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高廟、竜崗2個居委會及竜西、沿湖、三橋、埠河、陳莊、植莊、仙墩、楊樓、桑園、新塘、灣塘、長塘12個村委會。[2006年代碼]341181115(1個居委會、13個行政村):~001街道居委會 ~200長塘村 ~201桑元村 ~202楊樓村~203植莊村 ~204仙墩村 ~205新塘村 ~206灣塘村 ~207竜崗村 ~208竜西村 ~209三橋村 ~210沿湖村 ~211埠河村~212陳莊村 |
|
銅城鎮係安徽省綜合改革試點鎮和中心建製鎮。該鎮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曾因西漢劉邦之侄吳王劉濞在此冶銅鑄錢幣而得名。抗戰期間曾為銅城市。1961年復為銅城鎮。全鎮總面積88.7平方公裏,總人口4.5萬人,轄5個街道居委會、21個村委會。
銅城自古以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1994年起,連年被評為“安徽省百強鄉鎮”之列,1989至今一直位列“滁州市十強鄉鎮”之首。工業發達,品種齊全。有各類企業200余家,主要行業有塑編製品、機械、鋼管、工程塑料、光(電)綫纜、儀器、儀表、傢電等八大類,近千種産品。安徽天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生産傢電零部件的專業廠傢,擁有資産10億元,註册資本6060萬元,員工3400多人,該公司2000年被評為省高新技術企業。全鎮工業産品暢銷國內外,遠銷亞洲各國和歐洲、美洲,其中儀表在全國市場上占有相當份量。
2004年實現工農業總産值18.62億元,其中工業産值17.47億元;財政收入437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580元。 |
|
基本概況銅城鎮位於東阿縣中部,縣政府駐地。北與茌平縣接界,東與陳集鄉、大橋鎮相連,西及南部與顧官屯鄉、薑樓鄉、單莊鄉接壤,南濱黃河。
該鎮地處丘陵和平原地帶, 地勢南高北低,東西最大距離9公裏,南北最大距離16.7公裏, 總面積1.5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8922公頃。主要山脈有香山、艾山、鳳凰山。主要河流有官路溝、聊滑河、舊城幹渠、巴公河、趙牛河,境內流長26.7公裏,流域面積為46.2平方公裏,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西瓜、大豆等。
人口狀況據相關政府網站資料顯示,全鎮轄77個行政村,總人口為5.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少數民族有27人。全鎮姓氏有秦、劉、周、付、張、王等56個,其中秦姓最多。
歷史沿革宋朝設銅城鎮。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縣黃哲在此設站建館,後稱銅城驛。1950年劃為東阿一區。 1957年建立銅城鎮。1958年9月建銅城人民公社。1962年10月改為銅城區。1982年改為銅城鎮。
經濟狀況新中國成立初期,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09萬元,1978年為832萬元,2000年為4.62億元。第一、二、三産業所占之比為30∶52.4∶17.6。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884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2.4億元。該鎮以工業發達著名,境內建2個市屬工業企業, 即東阿阿膠集團、魯西化工集團東阿化工廠;縣屬企業有東阿鋼球廠、東阿軸承廠、東阿酒廠、東阿磷肥廠等;鎮村企業有楊莊塑編廠、中興集團、東聯建安公司、澳東藥業有限公司、山河化工廠等30余家,上述工業企業促進了銅城鎮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項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第一産業
50年代初期, 全鎮糧食平均畝産420公斤,總産2032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産520公斤,總産2992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産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對境內的1800公頃????鹼地進行改造改良,並配齊配全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新打機井600餘眼,開挖溝渠24條,實現旱能灌、澇能排的穩産高産田,占全鎮可耕地的90%以上,連年被市、縣評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2000年糧食畝産突破1000公斤大關,總産已達5500萬公斤。
1990年以來,全鎮大力進行農村種植結構調整,形成了以鼕暖式大棚菜、大拱棚西瓜、大蒜三大主導産業的産業結構調整新格局。2000年全鎮建鼕暖式大棚3500個,大拱棚300余公頃,種植大蒜530余公頃。主要種植黃瓜、臺灣聖女紅果、芹菜、大蒜、西瓜等10餘個品種,平均畝産值1.6萬元。每年嚮市場供應蔬菜瓜果9.6萬噸,産品遠銷北京、石傢莊、天津等地。
該鎮重視畜牧業生産,大力發展家庭畜禽飼養,2000年全鎮飼養專業村12個,飼養專業戶1600個,肉雞年存養量360萬衹,大牲畜存欄量2.6萬頭。
2000年底, 全鎮實現農業總産值2.29億元,其中種植業1.5億元,畜牧業6200萬元,林業800萬元,漁業900萬元。
第二産業
工業: 1947年前,僅有少數白鐵、磚瓦、白灰等零星私營手工業。1947年,冀魯豫第六行政公署在大秦創辦民生鐵工廠,分鍛工、鉗工、木工工種,主要生産彈花弓等。1953年起發展生産合作組織,先後建起副食加工廠、糧油加工廠、榨油廠等小型企業,年産值25萬元。1965年起註重對地方名産品開發生産,先後建起大秦村火藥、卜莊村鐮耙、香山石灰等廠。1968年8月,大店子35千伏變電站建成送電。1969~1977年先後建起軸承、焦化、農機修配、化肥、木工等企業。1978年以後又建成電動工具、 染織、造紙、水泵、鋁塑板、紙箱等企業。1978年,鎮辦企業總産值110萬元,村辦企業總産值27萬元。1985年經濟體製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鎮、村、聯戶和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是年,鎮辦企業總産值157萬元,村辦企業總産值38萬元。90年代後,鎮村企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由資源型、加工型嚮市場外嚮型轉變,內聯外引,優化産業結構,逐步形成以銅城塑料編織、化工、運輸、建築建材、汽拖維修等為骨幹,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464處,從業人員7800餘人,産品178個品種。年末固定資産總值0.92億元,完成工業總産值1.27億元,創利稅1400萬元。名優産品:“七彩”鋁塑板、天奇水泵、“山河”係列化工産品等。
建築業:境內建築業歷史悠久,歷代不乏能工巧匠,黃屯一帶從事木器製作業的匠人較多。沿黃艾山、香山等臨山村多石匠。1949年前,從事此類業者多以幫工混飯為主,各種工匠混合搭幫,農忙務農,農閑務工,人員亦不固定。1953年農業合作化後,多數工匠組織起來,納入集體,從事民用住房建築及學校、橋涵閘、牲畜棚圈等公共設施修建。1965年,聯村、聯隊式建築隊全鎮有7個,300餘人,年建築安裝量在100萬元左右。 1978年,農村實行聯産承包責任製後,建築業迅速發展,到1985年,全鎮個體建築隊46個,500餘人。鄉鎮建築企業也蓬勃發展,如東聯建安公司、王海建安公司、中興集團建安公司等30多個。全鎮年建築安裝量達500萬元以上,擁有建築人員600餘人,技術人員47人,汽車5部,機械設備功率870千瓦,其技術能力可承擔10層以下樓房及跨度30米的中小型工程,縣廣播局傢屬樓、醫藥公司住宅樓均由銅城建築公司施工,並被評為聊城市、東阿縣優質工程。
第三産業
1949年前,境內商業相對落後,在經營中多以零售為主,少數批零兼容。1945年,全鎮私營業戶54傢,資産總額9.76萬元(折銀元),以煙酒業、飲食業、服務業為主。1947年東阿解放後,取得較大發展,到1949年,全鎮已發展到168傢,資産總額14.2萬元。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全鎮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之後, 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85年,國營網點21處,集體48處,個體網點發展到149處,此外農村尚有小商販200餘戶。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該鎮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建成瓜菜專業村20個,村村鋪上石渣路,建成大型瓜菜批發點4處,私營園區1處。到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1660戶,私營企業126傢,個體運輸戶1640傢,被聊城市評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一等奬”,被聊城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個體私營經濟強鎮”。2000年下半年引進項目3個,固定資産投資1660萬元,年創利稅達1890多萬元;2000年底,第三産業從業人員7374人,銷售收入1.9億元,利稅2280萬元。
強鎮由來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縣鄉鎮第一名,在全市範圍屬前十強鄉鎮。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司法調解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三八”緑色工程活動先進單位、聊城市鎮村建設先進單位、聊城市經濟強鎮、聊城市黨建工作先進單位、東阿縣産業結構調整先進單位、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中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辦學先進單位、聊城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
大事記公元前681年(魯莊公十三年) 春,齊桓公與宋人、陳人、蔡人、邾人為平息宋國內亂,於北杏(今銅城鎮北部)會盟,被推為盟主。
1289年(元至元二十六年)6月,安山渠開成,賜名會通河,經銅城至臨清,長125公裏,徵用役工250餘萬。
1863年(清同治二年)3月 ,捻軍楊彭齡一部,從陽𠔌東越過運河,進入東阿,在李堂等村東至銅城一帶活動。
1889年(光緒十五年) ,築香山格堤一道,從香山起東至張傢道口民捻止,長589米。
1894年(光緒二十年),邑人秦惠卿,在銅城開辦瑞齡堂藥店,1944年停業。
1914年,香山村設電報局,隸屬山東黃河河工公電局,除服務於黃河防汛外,兼營軍、政、工、商、民用電報業務。
1919年, 張大人集村張正振,創辦東阿縣第一個雜技團體“東盛雜技班”。1921年,張正振率東盛雜技班赴朝鮮演出,1926年回國。
1937年11月,中共東阿縣委在黃屯召開抗日救國會成立大會。
1939年8月,中共東阿縣第四區區委在銅城成立。
1942年3月,日軍在銅城安設據點,隨後在窪李村增設據點。
1942年4月,黃屯抗日高級小學成立。
1943年夏初, 縣武工隊長張醒民帶隊員2人,在銅城將日軍特工隊長、剿共中隊長孟廣福擊斃。
1944年,軍分區武裝拔除銅城日軍據點。
1944年鼕,銅城萬餘群衆集會,聲討鄭於莊大地主姚來周,推動了民主鬥爭深入開展。
1945年8月24日,縣抗日政府在黃屯召開追悼李子光烈士萬人大會。
1945年,冀魯豫邊區政府在銅城西小於莊建裕民工廠,設紡織、印刷、肥皂、製鞋等部。後遷走。
1946年7月, 泰運地委由梁建齋負責在牛角店建立泰興隆公司,年底遷銅城。主要經營汽油、煤油、日用品,收購土布,供給軍需。
1947年8月,東阿縣黨政機關正式遷駐銅城。自此,銅城為東阿縣城。
1948年4月6日,六地委在大秦村開始第二期整黨,縣、區、村黨員有1239人參加,至5月29日結束。
1948年9月, 東阿縣民主政府在銅城中街設立大生藥棧。1952年移交東阿縣供銷合作社,更名為東阿縣供銷合作社藥棧。
1950年9月,縣初級中學在大秦莊成立。1953年遷至銅城。
1952年12月,銅城棉花加工廠建立。
1953年2月11日,縣成立貫徹《婚姻法》辦公室,並組織9名幹部在銅城東關搞試點,相繼舉辦貫徹《婚姻法》訓練班。
是年春,國營東阿阿膠廠在銅城建立。
1953年11月,第一個手工業生産合作社--卜莊合作社成立,內設木料組、鐵匠爐組各1個。
1954年5月,建立銅城供銷社。
1955年2月18日,中共聊城地委嚮全區各縣(市) 批轉銅城鎮新兵目測、評議、體格檢查情況的報告,同時介紹該鎮在徵兵中的成功經驗。
1956年1月8日,在銅城供銷社搞私人商業過渡試點。
1958年9月上旬,銅城鎮人民公社建立。
1962年10月,宋樓發電站將設備交縣機械廠使用,年發電量5萬千瓦左右。
1966年12月25日,縣長王保庭在省人民代表大會第三屆第三次會議上介紹銅城區發展多種經營的經驗。
1977年12月,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治理銅城低窪農田。
1980年12月31日,撤銷銅城人民公社,恢復銅城鎮。
1982年6月15日,東阿縣東關完小更名為東阿縣實驗小學。
1986年3月27日,大店子村村民,食變質豬肉,161人急性中毒。為杜絶此類事情發生,縣政府辦公室發了通報。
1989年,縣畜牧局承擔地區科委“雜交改良黃牛”的研究課題,引進西門達爾、利木贊冷凍顆粒,建立銅城冷配站,實施配種取得成功。
1990年10月,銅城鎮磚廠試製成功內燃磚,並投放市場。
1991年6月, 黃屯阿膠食品廠與香港東之冠實業有限公司合資建立“東阿東冠保健藥品有限公司” ,該項目合作期為15年,總投資79萬美元,主要生産阿膠888超級口服液。
1993年7月,銅城供銷社改為縣社的2個直屬公司,即供銷農工貿公司、綜合經營公司。
1994年9月,252名失學兒童得到山東省青年發展基金會資助,捐款儀式在鎮中心小學舉行。
1995年7月13日, 縣政府公佈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有李子光烈士墓、香山大汶口文化遺址,明兵部尚書張本墓等。
1995年,阿膠888超級口服液被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列為指定産品。
1996年,前趙村西南至化肥廠之間,發掘竜山文化城1座,面積約5.3公頃,距今4500年左右。
1997年初,聊滑路縣城段路面拓寬工程全面展開。
1997年8月12日,山東省黃河防汛搶險實戰演習在井圈險工地段舉行。
1998年4月, 官路溝曙光大橋竣工。由水利局建安公司承建,投資93萬元。工程結構為雙麯拱式,跨度30米。
1999年3月,官路溝劉道人堂子節制閘改建竣工,計撥資70萬元。
1999年,銅城鎮私營工業園區投入使用,先後有6傢民營企業在園區動工建設。
2000年,全鎮電話裝機總量突破5000門,提前實現電話鄉鎮建設任務。
2000年,山河化工廠建成投産,主要生産化學淨水劑、消毒劑等化工産品。
社會發展文教科技
教育:1921年,在銅城馬神廟舊址建第四區區立小學, 1942年合辦黃屯小學,招生40餘人。至1949年,境內有小學43處, 在校生2100餘人,適齡兒童入學率47%。新中國成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普通教育、專業職業教育、社會教育全面展開。西侯、肖屯兩村創辦農民技術學校,在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同時,大部分學會了多種經營方面的普及科學實用技術。90年代,鎮投資1200萬元建起高標準中學3處,教師公寓樓5幢。2000年,全鎮有小學70處,在校生9200名,教職工740名,中學7處,在校生520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和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 先後為國傢輸送大中專生2178名,其中本科987名,大專1040餘人。
2000年,該鎮共有科技人員1600餘人,其中有技術職稱的672人(農藝師18人,工程師4人,助理工程師19人)。自1983年以來取得各類科技成果24項,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聊城市科教文明先進鄉鎮”。
銅城鎮歷史悠久,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諸如麯藝、戲劇、舞蹈、美術攝影、雜技、剪紙等民間藝術代代相傳。張大人集村張正振創建的東阿東盛雜技班曾出訪朝鮮, 歷時6年,受到異國人民的歡迎。新中國成立後群衆文化生活更加活躍和繁榮。 1958年銅城公社豫劇團成立,同年建文化站。1958年7月建放大站,後改為廣播站。1972年建電影隊。80年代強村和機關、學校建起圖書閱覽室,鎮建立檔案室。
衛生:銅城中醫醫療歷史悠久,中醫世傢大多世代相沿。張莊張永立長於針灸,秦治國擅於骨科,求醫者遍及數百裏。1919年始有西醫,但發展較慢,到1931年,有東關王子敬、黃屯黃傳成、黃傳鼎等開設的西藥局及西醫診所。到1949年,全鎮中醫從業人員24人,西醫10人,中西醫診所20餘處。1956年建聯合診所,1958年建公社衛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室, 配赤腳醫生, 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87年,城關衛生院(現東阿縣第四人民醫院,占地1公頃)有門診樓、病房樓、傢屬樓各1幢,總建築面積3273平方米,醫護工作者83名,病床46張,年門診病人6.78萬人次,住院1024人次。此外有村衛生室36處, 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28人。1998年城關衛生院投資40餘萬元,購置B超、 微波治療儀等先進醫療設備,改善了醫療條件,連年被市縣衛生係統評為“先進工作單位”。1999年,第四人民醫院積極配合全縣創省衛生城活動,並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工作單位”。2000年,有鎮衛生院2處,村級衛生室56處,病床112張。
體育:境內學校體育活動空前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鎮、強村及鎮辦企業有體育場、文化活動室等。拳術在東阿歷代相沿,素有“拳不打銅城”之說。流傳的拳種有少林拳、二郎拳、太祖拳、形意拳、查拳、大洪拳等20餘種。新中國成立後,銅城武壇精英輩出,多次參加各級武術比賽、表演,在1963年、1972年、1984年縣武術運動會上,獲得較好成績,並代表全縣參加地區比賽。80年代後,隨着體育事業發展,業餘武術訓練場達10餘處,專項訓練也逐漸走嚮正規化。學校師生積極投身體育比賽,組建專項體育隊12個,運動員60餘人,多次參加縣、市運動會,在田徑、武術及球類比賽中,均取得好成績。
人民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隨着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80公斤, 經濟收入52元。70年代,農村吃粗吃飽,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吃細糧,以小麥面粉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面粉加雞、魚、肉、蛋。在穿着方面,由70年代的青、藍、白單色調衣服,90年代的五顔六色新穎款式發展,並逐步走嚮高檔化。居住條件也大為改觀,已有95%以上的農戶搬進了磚石、水泥結構的新居。 四關一街有100餘戶農民住進二層高檔小康樓,全鎮人均住房面積70平方米。80年代普及自行車,90年代摩托車,跨入新世紀後,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1995年,全鎮已實現“三通”(戶戶通電,村村通程控電話和沙石路),20%的村用上自來水,60%以上的農民加入社會保險。至2000年,電話裝機總量8000餘部,移動電話2000餘部,有綫電視普及率70%以上。由於農業機械化作業的實現,農民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農村婦女搞家庭副業或種植大棚蔬菜,男子大多投入到其它行業中去。1993年建成鎮敬老院, 全鎮有27位無兒無女的老人在此歡度晚年。2000年,全鎮人均純收入223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3500餘元。
鎮村建設
1949年前,銅城鎮沿官路溝東岸,南北呈狹長形,人民街與商業街西首的十字路口是老城區製高點和中心,中街與四關區別明顯,東、西、南、北均有城門與四關相通,東關與中街之間有護城河、溝相隔,形成天然分界綫,西關處官路溝以西自成一體。新中國成立後,中街兩側多設板門店鋪,頗具古鎮風貌。新中國成立後,鎮村建設規模迅速擴大,四關一街逐步發展成縣城新區,樓房、平房相間矗立,城區人民街、府前街、前進街、青年路、聊滑路、工業街、商業街、文化街等均建成水泥瀝青路面,總長14.2公裏,各主要街道兩側建緑地,植樹萬餘株,形成草地緑蔭,環境優雅,2000年通過省級衛生縣城驗收。各行政村亦實現村村通沙石路,60%以上的村主要街道全部硬化,並安裝了路燈,多次被市、縣評為鎮村建設先進單位。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0年,宋懷良升入濟南省立第一中學,後加入中國共産黨,是銅城鎮最早加入中國共産黨的黨員之一。 1936年7月,秦延彬在薑樓高小讀書時,由蘇廣纔(蘇民)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畢業後回村從事革命活動,建立了銅城鎮第一個黨支部即銅城鎮大秦村黨支部。1939年建中共第四區(銅城)委員會,到1940年初,全區建黨支部12個。 1949年底,共有黨員187人,黨支部19個。1976年底,中共黨員總數達到1462人。 1993年銅城鎮被評為“基層組織工作先進單位” 。1998年被評為“黨務工作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該鎮調整充實了34個村的黨支部。2000年底,全鎮黨員發展到2048人。
基層政權建設
1939年初, 東阿縣二區抗日政府成立,1945年8月14日遷駐銅城,1957年底建立銅城鎮。 1958年9月撤鎮建人民公社,行政機構為人民委員會。“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稱革命委員會。1981年2月,改稱為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7月機構改革,建立銅城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群衆組織 1937年底,中共東阿縣委在黃屯召開抗日救國聯合動員大會,宣佈成立東阿縣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工人團體有1950年11月艾山成立的石塘工會、教育工會。婦女團體有1940年成立的縣婦女抗日救國會,銅城建第四區婦女抗日救國會,1949年更名為婦女聯合會。農民團體有1965年成立的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1982年成立銅城鎮科學技術普及協會。1983年12月建立銅城鎮個體勞動者協會。之後該鎮又成立了銅城鎮計劃生育協會。 |
|
新的銅城鎮是由原銅城、安樂、高廟三鎮合併而成。它位於天長市最北部,地處皖蘇兩省三縣市(天長、金湖、盱眙)交界處,淮揚(州)公路縱貫集鎮南北,交通便捷,區位優勢獨特,銅城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相傳西漢時期,吳王劉濞曾在此鑄錢造幣,有銅山、銅坑等遺址,故稱銅城。銅城是天長市北部最大的集鎮,也是附近方圓數百平方公裏範圍之內商品集散地,歷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抗戰時期,這裏曾是天長縣抗日民主政府和高郵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駐地,也是淮南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曾為銅城市,1961年復為銅城鎮。2007年4月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目前全鎮鎮域面積222.8平方公裏,共有耕地121653畝,下轄32個村委會,7個居委會,504個村民小組,人口為71662人。
自1994年起,銅城連年被評為“安徽省百強鄉鎮”,1989年至今一直位列“滁州市十強鄉鎮”之首。該鎮工業起步較早,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工業品種齊全。現有各類工業企業千余家,行業涉及塑編製品、電力機械、無縫鋼管、工程塑料、光(電)綫纜、儀器儀表、中成藥業、糧食加工、玩具服裝、木業製造等十大類,近千個品種,境內天大、天康、藍德均為天長市竜頭骨幹企業,座落該鎮的安徽天大(企業)集團公司是生産傢電及其零部件的專業廠傢,2006年該企業實現産值21.74億元,入庫稅金7520萬元,安徽天大石油管材股份有限公司於2006年12月1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天長市第一傢上市公司,也是安徽省第一傢上市的民營企業,全鎮工業産品暢銷國內外,其中儀表在全國市場占有量達80%以上。
2006年,全鎮共實現工農業生産總值51.6億元,其中工業産值47.8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68億元,共完成招商引資83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00元。2007年上半年,全鎮共實現財政收入1.028億元,預計全年財政收入突破2億元。
銅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境內古街竜崗清代出過狀元戴蘭芬,竜崗抗大八分校舊址是省市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省紅色旅遊基地,銅城的普濟橋、安樂的漢代墓群亦是遠近聞名,土特産主要有竜崗“大雞頭”、甘露餅,銅城“獅子頭”。
“十一五”期間新的銅城鎮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經濟發展、建設經濟強鎮的目標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銅城的總體要求,積極實施“東嚮發展、工業強鎮、産業興鎮,再造一個新銅城”戰略,不斷加快銅城、喬田、安樂、高廟、竜崗五個集鎮建設,努力打造安徽儀表綫纜強鎮和皖東經濟重鎮。一是以放眼未來,建村擴建,村企聯合、産業支撐、以點帶面,共同發展的總體思想,走以鎮帶村、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的道路,加快建設步伐;二是堅定不移走産業興鎮、工業強鎮,以工哺農的道路,充分發揮銅城工業基礎好,民營經濟勢頭強勁的優勢,尋求經濟快速發展的新突破;三是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投入,全力推進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四是紮實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全面推行“四製”管理辦法,切實轉變機關作風,為建設經濟強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組織保障。力爭到2010年實現工農業總産值100億元,財政收入超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500元。重點發展銅城南新區使集鎮規模從現在的2.5平方公裏擴大到6平方公裏以上;天大集團在銅南新區的規模已達到原來的規模,實現在南新區再造一個天大的目標;建成一個具有安樂特色面積超1000畝的工業園區;建成藍德集團在西城區的200畝工業園區。鞏固銅城鎮在滁州市第一經濟強鎮位置。 |
|
- : Tongcheng Town
|
|
銅城 |
|
東阿縣銅城鎮振興飯店 | 東阿縣銅城鎮中街大酒店 | 東阿縣銅城鎮東關村東聯賓館 | |
|
|
長塘村 | 陳莊村 | 馬塘村 | 桑園村 | 建華村 | 餘莊村 | 銅南村 | 聯圩村 | 銅北村 | 八面村 | 沿湖村 | 高廟社區 | 蘇橋村 | 喬田社區 | 安樂社區 | 高尚村 | 竜崗社區 | 五燈村 | 大店村 | 前屯村 | 香山村 | 嚮陽街道社區 | 北園村 | 南園村 | 高塘村 | 前王村 | 李堂村 | 蘆莊村 | 崔莊村 | 解莊村 | 前張村 | 於莊村 | 羅莊村 | 四裏村 | 埠南村 | 青墩村 | 上壩村 | 天星村 | 中街村 | 南張村 | 宋樓村 | 大趙村 | 劉坑村 | 賀莊村 | 瀋莊村 | 魯莊村 | 小周村 | 卜莊村 | 付莊村 | 大周村 | 窪裏村 | 水坡村 | 華莊村 | 艾山村 | 肖屯村 | 東堂村 | 後張村 | 耿莊村 | 杜莊村 | 中屯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