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夏金 > 金国
目录
朝代
  金朝(1115年-1234年)
  国号释义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位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侧,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念作“安出虎”。另据《辽史》记载,由于女真长期受制于契丹,故完颜阿骨打立国时,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的意思,以其镔铁虽坚终亦变坏,而金不变不坏,取“金”为国号,以示压倒过“辽”。
  
  女真族勃兴于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唐朝时称黑水靺鞨,生活在黑龙江一带,以渔猎为生。辽朝统治者长期向女真人索要珍珠和狩猎用的“海东青”(一种猛禽)。川流不息地穿过女真部落,鱼肉女真百姓,终于导致女真族叛乱。1115年1月28日,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国建国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之威,很快席卷而南,于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女真在消灭辽朝和北宋后,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并与南宋长期对峙。金朝在实行猛安谋克等独特制度的同时,也采纳了内地的很多政治制度。完颜亮在位期间,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战争,但以失败告终。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后期,统治集团极其腐朽,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同时又受到蒙古帝国军队的不断打击,终于亡国。
  金国时期,随着封建化的深入,社会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除了畜牧业的优势外,其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也有所进步。金朝文化深受汉族影响,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其中戏剧较为突出,并产生了元好问等著名文学家。
  
  在800多年前阿城的这块土地上,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并在阿城定都(当时的会宁)。由于他们自身的强大和不堪辽压迫,开始了伐辽、建金、攻宋的征程。金朝历经十帝120年,鼎盛时期曾一度统治了相当于今天的大半个中国地区。
  女真崛起伐辽建金
  女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在女真30多个部落中,完颜部最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强大,完颜部逐步地统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114年9月,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马誓师来流水(今拉林河),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征战。
  据史学家介绍,女真伐辽的原因实际上可以总归为反抗辽对其经济与精神上的双重压迫。作为辽的藩属,女真每年都要向其进贡大量的金银珠宝不说,还要向辽的银牌天使上缴大量的捕猎猛禽———海东青,为了捕到最好的鸟儿,还不得不去强攻本是同族的部落。其次是,在贸易上,双方的交易极不平等。如果说这两种压迫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忍受的话,银牌天使看中的女真美女便得“荐枕”这一制度,引发的精神层面上的屈辱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称帝,建国号大金,定都会宁。金于1125年灭辽,灭辽后,金国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吴乞买即位,并于1127年灭北宋。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位期间,因战争繁忙,并未修建宫殿。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继位后,于1124年命汉人卢彦伦主持修建都城。都城的格局是集当时辽、宋风格于一身。金上京城的建治,大致采取近似中轴线、近似均衡和近似对称的手法,规划街道里坊,营筑宫室官邸,使上京城为我国中世纪最北部的都城大邑,也是金国第一都。
  虽然金上京会宁府如今已经成了大片的农田,但从残存绵延11公里的的古城垣、至今仍伫立在水田间的点将台等遗址上,仍可想象800年前金上京的繁华与兴盛。
  目前,金上京会宁府皇城午门址,是唯一仅存的一处门址。
  上京路与会宁府
  上京会宁府官衙设在大金国的前期都城内,又是金代上京路的治所。金国设有五京十九路,“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区,相当于现代的省。金上京路共辖有:一府,即会宁府;三州,即肇州、隆州、信州;五路,即蒲与路、合懒路、恤品路、曷苏馆路、胡里改路;六县,即会宁县、曲江县、宜春县、始兴县、利涉县、武昌县。
  会宁府归上京路所辖,但它又是上京路的治所。会宁府统领三县,即会宁、曲江、宜春。路的最高官员是兵马都总管,上京路则由会宁府尹兼领
  烧毁金上京迁都燕京
  正当上京城向前发展时期,金朝内部发生了宫廷政变,主要原因是,金熙宗在位后期骄奢淫逸,暴虐杀人,引起了朝中众臣的不满。金熙宗继父之子完颜亮利用这个机会,联合亲信亲手将金熙宗杀死,自立为帝。海陵王继位后,为了缓和继弟杀兄、臣弑君的“同室操戈”这个矛盾,就以上京会宁府偏于东北一隅、物质运输与公文传递有违误等理由,将京都迁往燕京(今北京市)。
  在迁都燕京后,海陵王为了不留有金熙宗奉行君主制的痕迹,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组合力与反抗力,来确保自己的皇位,于正隆二年(1157年)下令毁上京。同年八月,海陵王下令撤销上京留守衙门、罢上京称号,只称会宁府。
  海陵王迁都、毁上京后,使上京会宁府不再有往日市井繁荣的景象。
  重修会宁府复号上京
  海陵王迁都平毁上京宫室、宗庙之后,已去萧墙之忧,因而全力准备侵略宋朝的战争,同时大建宫宇、搜刮百姓,残暴的统治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民不聊生。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东京留守曹国公完颜雍继位于辽阳,改元大定,是为金世宗。这时完颜亮还在南进征宋,而金军亦十分厌战,重要将领耶律元宜部反戈,元宜及其部下射杀海陵王于帐前,海陵王死于瓜州渡。
  金世宗于大定二年(1162年)发布诏令,“以会宁府国家兴亡之地,宜就庆元宫址建正殿九间,仍其旧号,以时荐享。”大定五年(1165年),重新修复了太祖庙,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修复宫殿,建城隍庙。至此,金上京被毁坏的旧宫室、宗庙大部分被修复,但唯有储庆寺不见有修复的记载。
  蒙宋联军攻灭金国
  金章宗末年,自然灾害较为严重,上京的繁荣已成为过去。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病逝,章宗的皇叔卫绍王永济继位。同时,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叛金自立,开始进攻金国的北方,并迅速占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于1213年又突破了长城防线,进入黄河平原。到1215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劫掠并占领了金国的北京。至天兴二年(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在战火中继位的金末帝完颜承麟则死在乱军之中,金国灭亡。
  金国都城
  金国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女真和他们的先人们,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所谓白山黑水,种族繁矣。历史悠久的女真先世,可上溯到舜、禹和商周时期,那时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被称作肃慎,这是东北地区见诸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民族。此后,肃慎的后裔,名称屡有变更。三国时期,称挹娄,北魏时称勿吉,并分有白山、粟末、号室、安车骨、伯咄、佛涅、黑水七部。到隋唐时称靺鞨,仍然分七部。到五代时黑水靺鞨在物竞天择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兴旺起来,改称女真。在女真30多个部落中,完颜部最为强大,在他们的始祖函普时,居住在仆斡水(今牡丹江)之滨。到女真人第四世献祖绥可时,完颜部便从仆斡水之涯,南迁到海古水(今海沟河)之畔,献祖绥可一改女真夏逐水草,冬则穴居的旧俗。在海古水,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带,筑室居住,耕垦树艺,攻碳炼铁,刳木为器。这时完颜部的社会发展达到了渔猎业、农牧业和手工业互有分工又互相结合,并进入铁器时代而强大起来。此后,又经过昭祖石鲁条教之法、景祖乌古乃自强自治、世祖劾里钵戡乱兴盟、盈歌联盟巩固发展等几代人的奋斗,完颜部逐步地统一了女真各部。到了完颜阿骨打时期,女真族已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由于自身的强大和不堪辽宋压迫,于公元1114年9月,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马誓师来流水(今拉林河),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争战。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称帝,改元收国元年,建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于1125年灭辽,灭辽后,金朝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吴乞买即位,按照金太祖阿骨打中外一统的诏令为遗训,下令南征伐宋,并于1127年灭北宋。
  从金代鼎盛时期的疆域图可以看到:墨绿色的区域就是金国的疆域,东北到日本海、库页岛(今鄂霍茨克海),北到外兴安岭(今俄罗斯亚洲地区),西北到蒙古高原(今蒙古国),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和西夏交界,南到秦岭、淮河与南宋对峙。
  金代共三个都城,上京会宁府是金朝第一个都城,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是为金朝第二个都城,称金中都,金朝第八位皇帝宣宗于1214年迁都汴梁(今开封)。
  【筑城营都】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位期间,因战争繁忙,并未修建宫殿。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继位后,于天会二年(1124年)命汉人卢彦伦主持修建都城。都城的格局是集当时辽朝、南宋风格于一身。金上京城的建制,大致采取近似中轴线,近似均衡和近似对称的手法,规划街道里坊,营筑宫室官邸,使上京城为我国中世纪最北部的都城大邑。
  此城平面示意图。上京南北二城,均为长方形,以西垣为边,横竖卧对,呈曲尺状。北城南北长1828米,东西宽1553米;南城东西长2148米,南北宽1522米。皇宫在南城偏西处,周长2公里余。原有4门,现仅存午门址,午门后中轴线上有5个宫殿址。二城外垣周长11公里余,残高约3.5米,存马面89个,门7座。据记载当时金都皇宫的建设情况已架屋数千百间,规模亦甚侈也。
  上京会宁府皇城午门址,既唯一仅存的一处门址。这里当时营建都城时的情况,这些脊瓦、布纹瓦等都是建筑材料。
  【市井繁荣】
  上京会宁府定型在金太宗时期,到了金朝第三代皇帝金熙宗完颜亶时期,开始扩建上京皇城和增扩宫室。
  于天眷元年(1138年),因大内狭,撤而新之,命卢彦伦营建宫室,这次扩建增加了朝殿、寝殿、书殿以及八座殿字楼阁组成的凉殿。
  在金熙宗时期,金政权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基本上没有大的战争。他极力推行封建社会制度和实行法制,并审时罢兵,计口授田,恢复经济。经过他全面地进行改制改革,发展了金朝经济,增强了国力。此时,上京城内外已经有了专门的商业区,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市井繁荣。
  【上京路与会宁府 】
  上京会宁府官衙设在大金国的前期都城内,又是金代上京路的治所。金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大致与辽相同。金朝设有五京十九路,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区,相当于现代的省。金上京路领会宁等府州,范围最为广阔,其西境可抵今嫩江流域,北达外兴安岭,东北至鄂霍茨克海,东至日本海,南与咸平路为邻(今吉林省怀德县),并遥领曷苏馆路(今辽宁省金县)。金上京路共辖有:一府,即会宁府;三州,即肇州、隆州、信州;五路,即蒲与路、合懒路、恤品路、曷苏馆路、胡里改路;六县,即会宁县、曲江县、宜春县、始兴县、利涉县、武昌县。
  会宁府及上京路所辖,但它又是上京路的治所。会宁府东境邻胡里改路,西北与肇州接壤,东北与蒲与路相邻,东南与恤品路接境。会宁府统领三县,即会宁、曲江、宜春。路的最高官员是兵马都总管,上京路则由会宁府尹兼领。
  如今馆内留存的印章,其中上京路总押荒字号印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印鉴对研究和了解金代乃至宋、元官制与兵制,印证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均有不可替代的。
  【迁都燕京】
  正当上京城向前发展时期,金朝内部发生了宫廷政变,主要原因是,金熙宗在位后期骄奢淫逸,暴虐杀人,引起了朝中重臣的不满,金熙宗继父之子完颜亮利用这个机会,联合亲信亲手将金熙宗杀死,自立为帝。海陵王即位后,为了缓和居弟杀兄、臣弑君的同室操戈这个矛盾,就以上京会宁府偏于东北一隅,物质运输与公文传递有违误,使节往来也艰于行旅,致使政令无法及时畅达内外等理由,将京都迁往燕京(今北京市)。海陵王迁都燕京,对于适应金国形势和发展和统治中原的需要,及女真族发展和燕京的开辟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在迁都燕京后,海陵王为了不留有金熙宗风行君主制的痕迹,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组合力与反抗力,来确保自己的皇位,于正隆二年(1157年)下令毁上京。据记载命吏部郎中萧彦良尽毁宫殿、宗庙、诸大族府第及储庆寺,夷其址、耕垦之。同时,于正隆二年(1157年)八月,海陵王下令撤销上京留守衙门,罢上京称号,只称会宁府,并下令把驻扎上京的属于太宗、宗干、宗翰管辖下的军队合并,使其缩小实力,并且迁往中都。
  海陵王迁都、毁上京后,使上京会宁府的人口一度锐减,经济发展一度衰落,不再有往日市井繁荣的景象。
  【复号上京】
  海陵迁都平毁上京宫室宗庙之后,已去萧墙之忧,因而全力准备侵略宋朝的战争,同时大建宫宇、搜刮百姓,残暴的统治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民不聊生。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东京留守曹国公完颜雍即位于辽阳,改元大定,是为金世宗。这时完颜亮还在南进征宋,而金军亦十分厌战,重要将领耶律元宜部反戈,元宜及其部下射杀海陵王于帐前,海陵死于瓜州渡。
  世宗改元,大赦天下,同时历数海陵罪过数十事。金世宗统治时期,经济、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金世宗于大定二年(1162年)发布诏令,以会宁府国家兴王之地,宜就庆元宫址建正殿九间,仍其旧号,以时荐享。大定五年(1165年),重新修复了太祖庙,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修复宫殿,建城隍庙。至此,金上京被毁坏的旧宫室、宗庙大部分被修复,但唯有储庆寺不见有修复的记载。在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以甓束其城就是在土墙之外增筑砖墙,以加固城墙的坚实性,并在大定十三年(1173年)七月,金世宗下令恢复会宁府的上京称号,恢复上京留守衙门,派宗室元老谷英任上京留守。金上京会宁府的历史地位,被金世宗又重新树立了起来。这是大金得胜陀颂碑,在今吉林省扶余县石碑崴子屯,金世宗1184年东巡上京,于1185年到此凭吊,这里是阿骨打率女真部义军誓师伐辽的地方。
  【金国衰落】
  金章宗末年,自然灾害较为严重,上京的繁荣已成为过去。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病逝,章宗的皇叔卫绍王永济继位。同时,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叛金自立,开始进攻金国的北方,并迅速占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于1213年又突破了长城防线,进入黄河平原。到1215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劫掠并占领了金国的北京。至金哀宗天兴二年(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在战火中即位的金末帝完颜承麟则死在乱军之中,金国灭亡。
  从1115年阿骨打建国称帝到1234年完颜承麟在蔡州身亡,金代经历了长达120年的历史,而金上京地区则早在1218年就陷落在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由于在金后期,上京行省完颜太平与万奴勾结,受万奴之命焚毁了上京宗庙等大规模的建筑,以及上京守军在与抵抗万奴的作战中,上京城遭到了严重破坏,但上京城在元朝、明朝仍被沿用,上京的最后废弃,是在清代。
  政治制度
  金朝初期虽也一度摹仿辽朝的北南面官制,同时奉行两套体制,但自熙宗改制以后,就完全抛弃了女真旧制,全盘采用汉制。政治体制的一元化,是女真人汉化很彻底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朝建国之初,朝廷中枢权力机构实行女真传统的勃极烈制度,对于所占领的辽地,也一概搬用生女真旧制。如太祖收国二年(1116年)占有辽东京州县以后,“诏除辽法,省税赋,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即不管是系辽籍女真,还是汉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全都不加区别,“率用猛安、谋克之名,以授其首领而部伍其人”。但一到进入燕云汉地,这套女真制度便行不通了,于是只好因仍原有的汉官制度。史称“太祖入燕,始用辽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时奉行女真旧制和汉制的双重体制。金初的所谓“南面官”,亦即汉地枢密院制度,故《金史》谓“天辅七年,以左企弓行枢密院于广宁,尚踵辽南院之旧”。与此相对的“北面官”,主要指当时实行于朝廷之内的勃极烈制度。
  金初的二元政治存在于1123至1138年。汉地枢密院系天辅七年(1123年)始设于营州广宁(今河北省昌黎县),后迁平州,再迁燕京,天会间一度分设燕京和云中两枢密院,后又归并为一。至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结束了双重体制并存的局面,这是熙宗汉制改革的结果。
  早在太宗天会初,就有一些女真贵族的上层人物积极主张摒弃女真旧制,全盘改用汉制。《金史》卷七八《韩企先传》曰:“斜也、宗干当国,劝太宗改女直旧制,用汉官制度。”斜也即太祖弟完颜杲,太宗时为谙班勃极烈,与国论勃极烈宗干同主国政,可见当时支持汉化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不过终太宗一代,仍维持着二元政治的局面。《金史》里虽有太宗天会四年(1126年)建尚书省的记载,但人们一般认为当时的尚书省是设在燕云汉地,与后来建立的三省制度无关。金朝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直到太宗末年才提上日程,天会十二年(1134年)正月,“初改定制度,诏中外”。由于太宗一年后就死去了,所以实质性的汉制改革是在熙宗朝进行的。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甲寅,“颁行官制”,是即“天眷新制”。这是金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自金初以来实行二十馀年的女真勃极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废”,以三省六部制取而代之。同年九月丁酉,“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这不只是简单地改换一个名称而已,它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汉地枢密院是作为双重体制中的一元而存在的,而行台尚书省则只是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这两件事情的发生,标志着二元政治的终结和金朝政治体制的一元化。
  经济、文化
  金代文化既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传统文化。
  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金政权刚建立时,女真族尚处于奴隶制阶段,而它所控制的宋、辽地区,封建经济早已高度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女真贵族的统治不得不适应当地的情况,走上封建化的道路。女真族的封建化,大约从金太宗时开始,在世宗、章宗之际完成。封建的租佃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原来使用奴隶生产的猛安谋克户,这时“往往以田租人”,“取租而已”,女真贵族则转化为地主。
  金朝皇帝年表
  (1) 金太祖 完颜旻 (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颜晟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颜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颜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颜雍 (1161-1189)
  (6) 金章宗 完颜璟 (1189-1208)
  (7) 金卫绍王 完颜允济 (1208-1213)
  (8) 金宣宗 完颜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颜守绪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234)
金国概述 Golden State Overview
  金国(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中国两宋时期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创建者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国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国历经九帝,共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时东北到今日本海,南到淮河、秦岭一线,西至今甘肃省,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它为我国北部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
  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五代时,女真之名始见于史籍,并受契丹所统治。女真完颜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建立后,很快统一了女真各部。此后,女真族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率部誓师于涞流河(今黑龙江与吉林省间拉林河)畔,向辽朝的契丹统治者宣战。他在取得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胜利后,于辽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金国建立后,在护步答冈会战中大败辽军,随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今辽宁辽阳)、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北京)。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之威,很快席卷而南,于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以后金与南宋多次交兵,南攻与北伐,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
  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终维持其霸主地位。但是,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金的强国地位受到了威胁。金蒙世仇,结怨甚深,蒙古人对金“怨入骨髓”。金西北邻蒙古,西邻西夏,南邻南宋,处于西、西北、南三战之地,战略地位有明显的弱势。对待三国的战略,金的正确选择是结夏联宋,对抗蒙古。团结西夏,可以从西面牵制蒙古南下。成吉思汗于建国后对金“乃定议致讨,然未敢轻动”,其重要原因是担心攻金时西夏可能构成的侧面威胁。联合南宋,可以免除后顾之忧,避免两面作战,全力对付蒙古。然而,金国统治者却错误地选择了绝夏、攻宋、抗蒙的战略,结果三面树敌,自我孤立,致使形势急转直下。蒙古攻西夏,西夏求援于金,金坐视不救,西夏投附于蒙古,与蒙古联手攻金,金处于西、北两面受敌窘境。金为减轻压力,从中都迁都汴京,采取弃北图南的战略,进攻南宋,企图挹彼注兹,失之于蒙而获利于宋,于是“南开宋,西启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补患”。结果,金北方尽失于蒙,南方受挫于宋,国土日蹙,国力日衰,在蒙宋夹击之下,“遂至失国”。
  金国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制度前后有所变化。女真部落联盟时采用国相制,国相与部落联盟长都勃极烈分治诸部。金国建立之后,废除国相制,建立勃极烈辅政制,初设四勃极烈(原意为官长):谙班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国论阿买勃极烈、国论昃勃极烈,以后又增设国论乙室勃极烈,组成皇帝以下的最高统治机构。金太宗时,占领辽、宋之地后,开始采用许多辽、宋制度。金熙宗时,对各项制度作了改革。金海陵王迁都中都(今北京),统一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改革。金世宗时,各项制度大体确立。中央设尚书省综理政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政务。地方设路、府、州、县四级。
  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主要社会经济部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 金代文化虽然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文化传统,但基本上是继承辽、宋的汉族文化。 金国于天兴二年(公元1234年)在蒙古军与宋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吞灭辽宋 Devour the Song,
  居住在今天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属于通古斯语系。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先秦时期的肃慎当属其远祖,《三国志》所谓的挹娄,北魏所谓的勿吉,隋谓之黑水部,唐谓之黑水,盖其地也。贞观年间,唐太宗征高丽,佐之,"战甚力"。五代时始称女真,居住在同江之南者谓之熟女真,江之北谓之生女真,皆臣服于契丹,后避契丹讳,更名为女直。
  生女真分为很多部落,最初,以"完颜"为号者即不止一部。其中以居住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的完颜部最为强大。后来建立金国的就是这一部。生女真地区气候寒冷,山多林密,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艰苦卓绝、英勇善战的性格。其俗皆编发,项间缀以猪牙为饰物,头上插雉尾,经济生活大体正处在半农半牧阶段,所以当时生女真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过相当于中原西周时代或更早时候。女真社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到辽末时虽然已有剩余产品,但人们仍然是物物交换以通有无。自函普成为女真之完颜部首领以后,社会发展的步伐开始加快。财产私有化的程度逐渐提高,加剧了阶级对立和社会的分化,部族首领正在逐渐变成统治者。但是直到金立国之初,统治者与一般成员的社会地位大体是平等的,他们"同川而浴,肩相摩于道。民虽杀鸡亦招其君同食"。
  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杰出的领袖,他适应了女真族社会发展和反辽斗争的需要,建立了金王朝。阿骨打的青年时代,正是女真族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的时期,也是统一的女真民族初步形成的时期。劾里钵(金世祖)共13子,阿骨打是其次子。阿骨打兄乌雅束(康宗),1113年12月死,由阿骨打嗣位为都勃极烈(对金初的最高军政长官的称谓)。阿骨打自幼"力兼数辈,举止端正","好弓矢","善射 ",23岁"被短甲,免胄,不介马,行围号令诸军"。世祖、肃宗、穆宗、康宗时期的许多重大的变革和规定,都出自阿骨打的建议。阿骨打袭位为都勃极烈后,为了反抗和摆脱辽朝对本族的奴役、寻求发展的途径,开始了建立国家政权的尝试。
  1113年,阿骨打出兵射死辽将耶律谢三。在吴乞买等女真大贵族的支持下,阿骨打于5年农历元旦称帝位,国号大金,改元收国,迎来女真族发展的新时代。建国前后,阿骨打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在中央,他把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首领改称皇帝,确定了皇帝在全国最高的统治地位。他把都勃堇、国相、勃堇发展为中央统治的最高权力机构--勃极烈制,把氏族制时的古老的贵族议事机构改造成为新的统治机构。在地方,阿骨打改"猛安谋克"制为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原是一种军事组织,阿骨打嗣位为都勃极烈的第二年,便命令各个部落以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设官吏管辖。把领兵的千夫长、百夫长改革为受封的地方领土、领户之长,这是对旧氏族制的一个重大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阿骨打还改变女真族的旧习俗,禁止同姓为婚,这是女真族宗族观念和人伦观发展支配的结果,可以认为是发展本民族的一项有利措施,也是对氏族血缘支配关系的沉重打击。建国后,阿骨打还命令欢都之子完颜希尹创造女真文字。女真文字是根据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而制成的。女真字成为全国通行的官方文字。
  阿骨打立国后的第一个政治目的是要摆脱辽朝的压迫。他首选黄龙府(今吉林农安)为攻击目标。当年9月,金军以破竹之势,占领黄龙府。辽天祚帝亲率号称70万大军,前去抗击阿骨打的二万精军,金军大胜。辽朝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
  1116年,金军攻占辽的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以后的几年,相继攻占辽的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府),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到1122年,金军攻下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1123年,完颜阿骨打去世,弟吴乞买继位,为金太宗。
  1125年(徽宗宣和七年),辽天祚帝在应州被金将娄室擒获,曾经强盛一时的辽王朝寿终正寝。随着辽的灭亡,金和宋的矛盾逐渐上升。早在年宋徽宗派童贯出使辽朝时,童贯带回燕人李良嗣(原名马植,童贯为其改名)。此人自称有灭辽的良策,深得童贯的欢心,但此人品行甚差。李良嗣向宋徽宗建议,宋金联合攻打实力尚很强大的辽国。双方遂于1128年签下"海上之盟",合力灭辽。这场交易,北宋没有捞到什么好处,金国则获得大批的战利品、每年大量的"岁币"以及广大的土地。
  金一天天强大起来,而北宋却进入了衰亡的时期。在宋金联合攻辽的过程中,金人也看出了宋王朝的腐败与懦弱。在灭辽的当年月,便大举攻宋。金军分两路南下,东路由完颜宗望率领,从平州出发,占檀州、蓟州等地,守将闻风而降。金人长驱直下,渡黄河,直逼开封。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率领,从云中出发,攻太原,同时派人去见在太原的童贯,要求宋朝割河东、河北地区,宋金以大河为界。西路的金军在太原城下受阻。金人南下的消息传到开封,北宋朝内一片混乱。宋徽宗赶紧传位给他的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第二年改元靖康。宗翰率领的西路军攻下太原,不久全军会师于东京城下,并攻陷开封城。金军在开封城内大肆搜刮掳掠,宋徽宗和宋钦宗也做了俘虏。靖康二年(27年),金人虏徽、钦二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3000多人和大量的金银财宝北归。史称"靖康之难"。
世章之治 Chapter rule the world
  金太宗消灭北宋后,即着手渡江对南宋的战争,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宋金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自熙宗、海陵王到世宗、章宗的统治时期,金国基本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阶段。
  1135年,金太宗死,继位的是熙宗,时年16岁。熙宗在官制方面作了许多重大改革。他废除了旧的勃极烈等辅政制度,采用了辽宋的汉官制度。
  1138年,又实行"天眷新制",其主要目的是全面实行"汉化"政策,推行汉官制度,如原来的各种官职按新的制度进行换授;按功勋授予女真贵族以不同的勋爵和封国;进一步加强了相权;制定典章礼仪;在上京会宁府营建宫殿。
  1141年,金宋双方订立了"绍兴和议",以淮水和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县南)为宋金的分界线,金国的统治领域基本确定下来。熙宗晚年,统治层内部斗争渐趋尖锐,互相残杀,山东境内的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1149年,完颜亮杀熙宗,夺帝位,是为海陵王。海陵王即位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皇权。
  1153年,他把都城迁到燕京,并营建都城,是为中都;原来的汴京,改为南京(1161年,开封又改为金的首都)。
  1161年9月,完颜亮进攻南宋,并于当月渡过淮水。然而,海陵王的连年征发,导致金军内部不稳,士兵叛逃,军心大乱。金军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一战大败,海陵王退至扬州和瓜州,被部下所杀。
  1161年10月,完颜雍即位,是为金世宗。金世宗有很好的汉文化素养,注意学习儒学典籍,吸收历代帝王的统治经验,崇尚仁政王道。即位以后,他采取措施,很快稳定了统治。他任用海陵王时的臣僚,保持政治制度的相对稳定;争取女真贵族的支持;成功地镇压了汉族、契丹族等各族人民的起义;并吸收汉人、契丹人以及其他各族的上层人士参政议政。宋金关系方面,65年,双方订立"隆兴和议",换来了40年相对稳定的局面。金世宗时期,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内政的整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他对前代的制度作了一些增损,宰相增设平章政事二人,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统治。在经济上,世宗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负担,招收流亡,开垦土地。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他躬自节俭,不尚奢华,严于律己、管束王公大臣。元人王恽曾经提起这样的一件事:当时,有诸王要求朝廷提供额外的封赏,世宗对他们说:"你们这些人怎么如此贪婪啊,你们岂不知道国家库府中的财产就是百姓的财产,我只不过是代百姓保管罢了,岂敢枉自花费呢?"正是由于金世宗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统治者和老百姓的关系,不随便动用国库的资财,所以在他统治期间税收不及什一,"两税之外,一无横敛"。不到数年,国库充实,民间殷富,"以致大定三十年之太平"。世宗即位时,全国有300多万户,20年后增至670多万。大定年间,政局稳定,财政充足,世宗因此享有"小尧舜"之称。
  1189年,世宗完颜雍病故,皇太孙完颜继位,是为金章宗。章宗在位期间继承了世宗的统治政策,继续推行汉化政策,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鼓励女真族和汉族之间通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宋金之间的相对和平状态也得以维持,北方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世宗、章宗时期是金国的兴盛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大定明昌之治”,为当时和后世人们所艳称。金代著名学者元好问称,"(南湖先生)历大定、明昌、泰和,优游于太平和乐之世者五十年"。金朝著名的艺术家赵秉文称赞"大定明昌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比起金末的丧乱,大定明昌时期的确算得上是一个太平盛世。
金蒙交恶 Jin Meng become enemies
  章宗时期虽然号称极盛,但是诸多问题已经显现,盛极而衰已露出了苗头。章孝太子(即章宗之父)聪明过人,极好读书,他想要效法北魏的孝文帝,改变金人的夷狄风俗,施行中原的礼乐。然而天不随愿,章孝太子还没有继承大位就早逝了。章宗完颜聪慧好学,有其父的风采,他喜好文学,崇尚儒雅,因此一时名士层出不穷,执政的大臣大多都有文采、学问可取,有能力的官吏和耿直的大臣都得到了任用,政治清明,文治灿然,金国发展到了极盛的顶点。当然,在文字华丽辞章的背后,不难发现,讲修明经之术的目的在于"保国保民",以图使统治"国祚长久"。但是,章宗治世之下的社会却充斥着消极因素。他极好浮夸奢侈,到处修建宫室,外戚和小人多干预政事。大臣们只能奉承媚上,图一时安乐,不敢逆其所好。这就是章宗之后大安、贞时期金国衰弱的重要原因。
  章宗时,"外戚小人多预政",指的是李元妃一家。章宗未即位之前的元配蒲查氏,早在大定二十三年就已经病故了。即位后,追封为钦怀皇后。章帝继位后,一直没有立妃。在看中了李氏之后,章宗就要立她为皇后。李氏出身微贱,因此大臣们一致反对章宗的这一决定,监察御史宗端修、右拾遗路锋、翰林修撰赵秉文、御史中丞张公著等都因此丢了官。李氏虽然未能立为皇后,只进封为元妃,但是她的兄弟喜儿、帖弟依仗她的权势干预朝政,官至极位,就连他家的私奴也仗势欺人,众大臣敢怒而不敢言。监察御史宗端修,"喜名节",进士出身,李氏兄弟干预朝政,令其愤愤然,故上书要求皇帝"远小人"。章宗竟不知他是指谁,特命喜儿传诏,让他说出姓名来。端修面告喜儿:"小人者,李仁惠兄弟。"仁惠是章宗赐给李喜儿的名字。端修直截了当地斥责他为"小人",他亦不敢隐瞒,据实上奏,章宗虽也责备了喜儿兄弟,但还是离不开他们。监察御史张公著,更是把矛头直指李元妃本人,他不怕得罪章宗,上书竟有"妾上僭政,夫人失位"这样颇有刺激性的话。外戚宦官干政在东汉以来的汉族皇室从未绝迹,金王朝在学习中原王朝先进文化和制度的同时,也沾染上了这一恶习。
  就在金王朝走向衰落的时候,北方草原上又兴起了一个新的少数民族--蒙古族。蒙古人的祖先,唐朝时称为"蒙兀室韦",居于额尔古纳河流域。辽金时期,他们广泛分布在北方大草原上,从事游牧、狩猎,性勇悍。金立国之初,就不断遭受蒙古族人的袭扰。天会十三年(1135年),蒙古族内部发生叛乱,金主完颜派遣金国贵族宋王宗乘机打击,暂时缓解了北边的压力。
  1143年四月,完颜试图再一次利用蒙古人的叛乱之机出兵,却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金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金国贵族鲁王完颜昌早先因罪被诛,他的儿子萨罕图郎君率领其父的部人叛逃蒙古,蒙古人的势力由此不断强盛,直取金国的20多个团寨,金人大败。金只好转而与蒙古谋和,每年送给蒙古大批的牛、羊、米、豆、棉和绢等物品以换取和平,但此举的效果并不明显。金国为了免受蒙古的侵扰,不断在北方修建界壕和边堡,屯重兵防守。金对蒙古只能穷于应付。大定年间,北方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鞑靼来,鞑靼去,赶得官家没出去",反映了金国的无奈。
  1208年,章宗死,卫绍王完颜永济(原名允济,世宗第七子,后避章宗父允恭讳改称永济)继位。章宗安排卫卫绍王继立,自有他的如意算盘。原来元妃李氏所生葛王,自泰和三年(1203年)5月未满周岁就夭折之后,章宗就一直为继嗣不立而忧虑,特别是由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1208年,后妃贾氏及范氏有了身孕,但此时章宗已经病入膏肓了。当年月,他临终之前,贾氏和范氏都还未届产期,于是就由元妃李氏与其兄李新喜会同宰相完颜匡商量,策立卫绍王永济为皇位继承人。很显然,章宗立永济,不过是让他暂时看守皇位,他在遗诏中实际上是用《礼记》中"有嫡立嫡,无嫡立庶"的原则,否定了金太祖的"传授至公之意"。一旦贾氏和范氏生下"龙子",则皇位仍属于章宗一系。然而,章宗的如意算盘很快即告落空。卫绍王虽然才识平庸,但当上皇帝之后,也如章宗一样,千方百计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后代。为此,设法不让贾氏和范氏腹中的胎儿出世,就成了他的当务之急。早在章宗驾崩之前,卫绍王就利用机会选择了两个妖妄之人"护视"贾氏和范氏为章宗孕育皇子,其司马昭之心,不问可知。果然,他继位仅仅两个多月,大安元年(1209年)8月,即宣布贾氏和范氏妊娠都出了问题。贾氏产期已过,仍不见动静;范氏则胎气有损,经用药调治,胎形已失。范氏不得已表示愿意削发为尼。这明明是卫绍王暗中捣的鬼。在这一事件中,被牺牲掉的是章宗元妃李氏。
  当初章宗临终时,完颜匡是和元妃一起受遗诏拥立卫绍王的,然而他却想独专定策之功,于是开始谋划除掉李氏。他编造谎言说,当初,贾氏呕吐,且腹中有积块,其实是患病,却被李氏说成是妊娠反应。李氏乘机与其母兄计议,令贾氏诈称有孕,以便临产时,取李家儿冒充,以为皇嗣。这种谎话的确是过于离奇了。章宗晚年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早生皇子上,即使李氏欲行偷梁换柱之计,贾氏又怎敢与之相配合而犯欺君之罪呢?然而,卫绍王最终还是把李氏一家和贾氏杀了。在除掉了心腹之患之后,卫绍王于大安二年(1210年)8月立自己的儿子胙王完颜恪为皇太子。就在金王朝变乱不断的时候,蒙古族人已羽翼丰满。金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称成吉思汗。最初,成吉思汗仍入贡于金,并曾见到过卫绍王永济。金章宗死后,成吉思汗听说永济继位,极端蔑视,声称:"我以前以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派来的使者,然而怎么能有这样的庸懦之辈呢?"成吉思汗兵势日焰,金国势危,欲绝地反击。大安三年春,蒙古入贡,卫绍王遣重兵分屯山后,欲就蒙古人进场之时袭杀之。然而金的"军"中有去给蒙古人报信的,蒙古人开始还将信将疑,然而报信者不断,蒙古人遣人窥之,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迁延不进。"军" 是契丹及北方其它部族的武装力量,虽然受制于金国,却与女真统治者离心离德,此时更明确倾向于新兴的蒙古贵族。卫绍王加害成吉思汗的计划未能实现,成吉思汗不仅不再向金进贡,而且对金先发制人。在蒙军强大攻势面前,卫绍王束手无策,只知与臣下相对哭泣。当蒙军逼近中都时,金军经不起连续攻击,只得乞和。
  就在蒙古大军不断地向金发动攻击的时候,金王朝内部再次发生政变。1213年,金贵族胡沙虎在宫廷政变中杀死了卫绍王。金世宗之孙,金章宗的庶兄完颜继位,是为金宣宗。本已朝政凋敝的金王朝,经过这一番折腾,更是打不起精神来了。
歧路仓皇 Crossroads panic
  卫绍王被杀,徒单镒向胡沙虎建议,立完颜尚为皇帝,理由是此人为章宗之兄、完颜永恭长子,众望所属,"元帅决策立之,万世之功也"。胡沙虎接受了这一建议。当时,完颜尚在彰德府(今河南安阳),胡沙虎派人将其迎到中都。至宁元年(1213年)9月甲辰,即位于大安殿。胡沙虎虽然早已罪恶昭彰,但是宣宗念其有援立之功,仍把他当成靠山,以他为太师、尚书令兼都元帅,封为泽王,其子弟数人也都身居要职。胡沙虎弑君,宣宗从极端狭隘的自私立场出发,对此人不但不惩治,反而加以袒护,结果是鼓励了其他野心家铤而走险。宣宗即位不久,蒙古大军进逼京西重地紫荆关,距燕京只有200里。在此生死存亡之际,金军内部又发生了变乱。胡沙虎的部将术虎高琪因为战败惧罪被杀,先发制人率领军包围胡沙虎的官邸,闯入卧室内将其杀死。然后退到应天门待罪。由于高琪手握重兵,宣宗不敢加罪于他,而是将那些当初跟随胡沙虎弑逆之人一起杀掉,从而结束了这场危机。胡沙虎本来罪不容诛,宣宗不能明其罪而诛之,于是又有术虎高琪的擅杀事件,这实际上是胡沙虎弑卫绍王事件的继续。对此,宣宗也无可奈何,只得糊里糊涂地赦免了高琪,这表明他已无力控制局面,只是由胡沙虎的傀儡又变成了术虎高琪的傀儡而已。
  蒙古军队自章宗末年大规模入境滋扰,到宣宗即位初期,金已丧失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贞二年(1214年)春,蒙古人已破中原90余郡,并直抵中都城下。宣宗惧怕蒙古,君臣上下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与蒙古讲和上,将领们也都畏缩不敢出战,借口是"恐坏和事"。然而,越是这样,蒙古越是不肯与之讲和。当时大臣张行信对宣宗说:"自从崇庆以来,皆是因为和议耽误了大事,如果我们时时肯和蒙古一战,能够挫败蒙古人的锋芒,那么即使和议也是能够长久的。"此时金国的军官,再也不是当年英勇善战的猛安谋克了,张行信的期盼是完全脱离实际的。
  金宣宗畏敌如虎,竟又希望凭空出现奇迹,在蒙古军兵临城下时,他在东华门设"招贤所",内外士庶言事能迎合其旨意者,即依次授官。于是,一些无知无识者,都竞相到这一机构胡言乱语。有一村民叫王守信,敢说大话,声称"诸葛亮为不知兵 "。侍御史完颜寓竟然对这种狂言信以为真,以为此人真是古今未有的军事家,赶忙推荐给朝廷。于是这个招摇撞骗的小人竟被委以军都统的重任,他招募一些市井无赖充当士兵,教阅进、退、跳、掷之村术,无非儿戏。其阵法曰"古今相对",并将这四个字大书于旗上。又做黄布袍、缁巾各36件、牛头响环64枚,声称用这些"法物"即可吓跑敌人。谎言终究变不成事实,他们出城之后,并不敢与蒙古人对阵,而是杀害一些无辜的樵采百姓以充"斩获",并向朝廷邀功请赏。其实,王守信的"古今相对"阵法,实属荒诞不经。然而,金国统治者却深信不疑,这表明金的统治已是穷途末路,他们无计可施时捞稻草般地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王守信这样的地痞无赖之人。但是,骗术最终被揭穿,金宣宗不得不派遣宰相承晖向成吉思汗乞和,并献上卫绍王之女岐国公主及金帛、童男女500、马3000匹,双方暂时达成妥协。议和之后,成吉思汗由承晖护送,退出居庸关。
  虽然成吉思汗从中都郊外撤走,但山东、河北多数州县仍在蒙古军队的占领之下,河东许多州县经战争破坏,已残破不堪。此时的中都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内乏粮饷,外无救援。金宣宗于是诏告天下,放弃中都,南迁汴京,以躲避蒙古大军的打击。宣宗南迁后让皇太子留守,并命右丞相兼都元帅承晖留守中都。6月间,在宣宗尚未到达南京之时,驻守中都以南的军发生了哗变,投降蒙古。蒙古军再次南下,并在军的配合下,对中都加紧围攻。金宣宗匆忙把太子守忠也接到了开封。是年5月,中都陷落。南迁之后,金国君臣上下醉生梦死,只求苟安。每当蒙古大军压境之时,君臣惟有相对而泣,在大殿之上长吁短叹;而当蒙古军退兵之后,则又开始饮酒作乐。宰相们研讨时政,无非是做做样子,凡是遇到要害的问题,就宣布下次再议,每次均如法炮制。他们就是这样因循苟且,直至国家灭亡。宣宗也并不比他的大臣们更关心金王朝的命运和前途,关心的只是如何继续过他奢华的生活。他曾经让人偷偷给他做一件大红半身绣衣,并且告诫说,千万不要让敢于直言的监察御史陈规知道。当绣衣做成并给他送去时,他又问陈规是否知道此事,来人连忙解释说,凡是宫中大小事,他一概不敢向外传播,何况皇帝又亲自叮嘱过。宣宗听罢,算是松了一口气,说:"如要让陈规知道了,必然会因为奢华规谏我,我实在是害怕他的话啊。"已经到了危亡的关头,这位君主还在为一件绣衣煞费苦心,昏庸之极,可见一斑。兴定三年(1219年)12月,宣宗迁怒于术虎高琪,借故杀了他,以泄其忿。然而金国已病入育盲,并没有回光返照的迹象,金王朝灭亡已是指日可待了。
  然而,就在此时,金王朝再一次出现了皇位危机。得宠的贵妃庞氏之子完颜守纯和后来被立为皇后的王氏之养子太子守绪争夺王位。元光二年(1223年)12月,宣宗病故。他临终的前一天晚上,近臣都已经出宫了,只有一位年老的前朝资明夫人郑氏陪伴着这位行将就木的皇帝。宣宗知道郑氏可靠,便将后事托付给她,让她"速召皇太子主后事",言罢气绝身亡。郑氏果然不负重托,沉着机智地应付了前来看望宣宗的庞贵妃,金哀宗完颜守绪才得以顺利继位。
  哀宗继位后,因成吉思汗尚未结束西北的战事,无暇顾此,金国又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金室在汴京支撑了九年,后因为蒙古军攻城益急,被迫出走归德(今河南商丘)。正大初年,哀宗一度有振作精神、励精图治的表现,但是很快就变得如同其父一样的消沉和腐败了,老百姓对金国的统治已彻底丧失了信心。正大元年正月的一天,开封城内狂风大作,端门门楼上的瓦片都被风吹落了,当时有一男子身着麻衣对着承天门又哭又笑。有人问他为何如此疯疯癫癫,他回答说:"吾笑,笑将相无人。吾哭,哭金国将亡。"金王朝的末日即将来临了。
  正大四年(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死于进军西夏都城的途中。当时西夏都城已被围困多时,城内粮尽援绝,不久西夏国王出降,蒙古灭夏的战争宣告胜利。这时,他们就有可能全力以赴展开灭金战争了。1229年,窝阔台即汗位。两年后,元军即发起了对金国的总攻击。1232年初,蒙古军和金军在钧州三峰山展开了大决战,金军大败。曾经屡建战功的完颜和尚也被俘,成了刀下鬼,金军主力至此已经丧失殆尽。3月,蒙古大军攻克中京洛阳,并遣使至汴京敦促哀宗投降。哀宗以亲王为质向蒙古人乞和,遭到了拒绝。这时,汴京城内又发生了疫情。金哀宗除了出逃,已经别无他法了。12月初,哀宗逃出汴京,渡河准备取卫州(今河南卫辉)。攻之不克,又遇蒙古军自河南追来,金军惨败。最后,哀宗夜弃六军,渡河折回河南,带着身边的六七个人逃到归德。
  天兴二年(1233年)6月,哀宗从归德启程赴蔡州,途中正遇大雨滂沱,扈从人员徒步在泥泞中跋涉,没有粮食,只能采摘青枣充饥,一路上忍饥挨饿,备尝艰苦。次日抵达亳州。僧道父老在道旁迎候,只见皇帝仪卫不过是以青黄旗两面为前导,黄伞拥后,从者不过二三百,马不过50余匹。哀宗在亳州停留一日,次日进抵亳州南60里,在双沟寺避雨。哀宗举目四望,只见遍地荒凉,不复人迹,于是哀叹道"生灵尽矣。"当月底,哀宗抵达蔡州。当时由于宋、蒙联合攻金的谈判一时尚无结果,所以哀宗到达蔡州初期,情况比较平静。城内又有了商贩,人们以为皇帝到来,又可以过上太平日子了,他们把储存了多年的好酒都拿了出来,一下子喝了个净光。哀宗也忘记了是在逃难之中,刚在蔡州安顿下来,就大兴土木,修建"见山亭 ",以为游憩之所。然而,外面的严酷现实,很快就使蔡州城里这些人"安享太平"的美梦破灭了。8月,宋、蒙双方达成了协议。不久,宋军和蒙军相配合,在唐州和息州等地发动进攻,彻底打破了哀宗联宋抗蒙的梦想。9月间,蔡州城内的粮荒已经异常严重了。12月,宋、蒙双方的军队对蔡州城展开猛烈的攻击。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初十,哀宗眼看城破在即,便下诏传位给总帅完颜承麟,希望他能冲杀出去,再图恢复大金帝业。承麟当即宣告即位。此时,宋、蒙大军已经冲入城内,哀宗自缢身亡,承麟犹率部进行巷战,最后为乱兵所杀。金王朝在凄惨的境地中最终灭亡了。
金国兴亡 金国兴 death
  追寻金国兴亡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它经历了一条与辽朝兴亡大体相似的道路。他们之所以兴起之初可以与大宋政权分庭抗争,屡占上风,凭籍的是他们极具战争力的军政组织。辽有"斡鲁朵"和族军,金有"猛安谋克",他们都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在励精图治的帝王指挥下可以所向披靡。然而,当他们功成名就、建立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导、帝王专制的传统农耕政权之后,随着原来的政权组织形式的急剧变化,制度的缺陷便日渐凸显出来了。
  这首先表现在其原来自身制度上的先天不足和不适应性。金国的猛安谋克军的战斗力持续下降,即使统治者施以丰厚的兵饷也无法遏止。其次,在处理作为统治者阶层、即少数民族的女真族,与作为被统治者阶级、即主体民族的汉民族的关系问题上,没有能够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金国在控制了江淮及大散关以北的广阔的汉族传统聚居区之后,为统治中原,将百万以上的女真人徙置于黄河下游人口稠密地方,是以牺牲汉人利益的办法去救济女真人的。然而,此举既没有解决农耕经济形式下女真人日益贫困的问题,反而导致汉人刻骨的痛恨。他们不仅抢占汉族最富庶的耕地,为了增加日益增大的生活和军事开支,又不断加重汉族的赋役。女真人与汉人的矛盾恰如史籍所言:"盗贼满野,向之倚国威以重者,人视之以为血仇骨怨,必报而后已"。第三,河患也是促进金国灭亡的重要原因。在金控制江淮以北之时,河患泛滥成灾,连年不断。更为不幸的是,黄河似乎也与女真人作对似的,自从金室南迁后,黄河竟然改道,不再北流,而是流向东南。河患的范围非常广泛。河患进一步加剧了统治阶层与汉民族的矛盾,各地反抗的怒火从未停息。
  金国以马上得天下,在治理天下时,却遇到内外矛盾。金国对外一直受到北宋、西夏、蒙古帝国、南宋和高丽等政权的牵制,稍有闪失,就会被颠覆;在内,在安置女真族和处理汉族关系问题上,产生了新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些矛盾始终存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统治阶级内部血腥的权利斗争,又在腐蚀着政权的大厦,面对着强劲的蒙古帝国旋风,它的灭亡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金朝皇帝年表 Jin Emperor chronology
  (1) 金太祖 完颜旻 (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颜晟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颜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颜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颜雍 (1161-1173)
  (6)金世袓 完颜劾里钵 (1174-1192)
  (7)金章宗 完颜璟 (1189-1293)
  (8) 金卫绍王 完颜永济 (1208-1213)
  (9)金宣宗 完颜珣 (1213-1223)
  (10)金哀宗 完颜守绪 (1223-1234)
  (11)金末帝 完颜承麟 (1234)
相关词
历史军事家宋朝甘肃城市阿城状元县电影
建筑金朝女真人物戏曲百科辞典古代文学
妃子历史人物后妃
分类详情
流水怨入骨髓出河店之战
金太宗功不补患都勃极烈
完颜晟上京西京
白城镇会宁府中京
是中国历史上的兴起今山西大同
金灭辽后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
先建都后迁都燕京再迁都至汴京
其创建者是金太祖女真族的祖先
很早就生活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
五代时女真之名始见于史籍
并受契丹所统治女真完颜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建立后
很快统一了女真族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辽天庆四年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率部誓师于
涞流河向辽朝的契丹统治者宣战他在取得
宁江大捷胜利后于辽天庆五年
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年号收国
金朝建国后护步答冈会战中大败辽军
随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
灭辽之战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今辽宁辽阳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辽朝随即灭亡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