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区域概况
金华镇位于成都平原西南端,县境东南部,牧马山浅丘中段,地势东高西低,东邻双流,南连彭山,西与本县邓双镇为邻,北与花桥、普兴相连,面积35.2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人口约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800多人,总户数5376户,镇政府位于全镇的经济文化中心——宝峰场。
金华镇自然资源
镇内山水秀丽,风景宜人,牧马山地势平缓,岷江河,水绕山转,南北纵穿全镇6个村,牧山干渠、二支渠、龙溪河,自北向南灌溉全镇;浅丘、河流、平坝,相得益彰。境内资源丰富,芒硝矿、浅层天然气、沙石、矿泉水蕴藏量较大;林木苍翠、粮油、果木、鱼藕、花草、蔬菜基地星罗棋布,盛产多种优质水果、莲藕、商品鱼、辣椒,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全镇年平均气温16.5摄氏度,无霜期340天,年降水量963毫米。
经济发展
2005年全镇实现GDP 17716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7479万元,乡企入库税金完成725万元,实现农业增加值4731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520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5.26万元,增值税(16.25%部分)完成22.59万元;
农业
经济发展相当迅速,综和实力不断增强。该镇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围绕农民增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对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合理流转。全镇目前已基本形成千亩银杏、2500亩蚕桑、千亩竹笋、5000亩杂柑、千亩速生丰产林五大种植基地;
2005年4月中旬以来,通过金华镇政府联系,新津县科技局请来果树专家到高升、金坝两村为果农进行培训讲课,200多户果农到会参加了培训。高升、金坝两村是金华镇建设优质杂柑基地项目的主力村,两村共有柑桔面积2000余亩,其中优质杂柑种植面积800余亩。虽然优质杂柑品质高、市场前景好,但由于果农们对杂柑新品种知识了解甚少,以致在技术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发展好全镇的优质杂柑种植项目,提高农民收入,镇政府组织了这几次培训。在培训会上,老师就杂柑新品种及最佳品种进行了介绍,对柑桔的树形管理、施肥、用药以及如何提高果子品质、柑桔防冻等知识向果农们进行了讲解,并建议果农们在果树种植上要形成规模化、优质化,打开销售出路。课后,老师还对果农们提出的有关果树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工业
重点企业:恒力磁性材料有限公司、金华硝矿、和昌(成都)化工有限公司、楠昂化工有限公司、成都远翔皮革有限公司、成都威达绝缘材料有限公司。其中:恒力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和昌(成都)化工有限公司属县级重点企业之列。优势产品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软磁铁氧体磁芯、无水硫酸钠等。目前投资1000余万元的旖旎皮革制衣公司(金华异地落户工业园区项目)已建成投产;投资2500万元,占地50亩的奥龙铸造材料有限公司即将进场建设;投资1000万美元,占地350余亩的和昌化工有限公司25万吨/年元明粉生产线进场前期工作已完成,2005年12月8日已开挖新提升井;2005年新引进项目楠昂公司,该项目系楠昂化工有限公司收购原罡达公司后组建,计划投资1500万元,2006年新上遮阳网生产线,预计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第三产业
该镇规模较大的第三产业有福满楼、国税培训中心。2006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筹建银杏山庄。
乡镇建设
基础设施
境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成昆铁路南北贯穿,有货运站一个,成雅(乐)高速公路过境4.7公里;镇中心宝峰场距高速路普兴出入口2.8公里,高速路出入口、宝峰场、新津火车站三角鼎立,道路相连,距成都市西南航空港仅10多分钟行程。全镇大力改善招商引资硬环境,逐步提升区位优势,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于1997年建成了11.3公里的双车道二级水泥路面津华路,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16.8公里。农村农电改造全面完成,于1998年8月全面实现村村通电话,全面开通光纤电视。全镇有提灌站52座,U型槽改造1800米,山平塘380口。2005年市国土局在该镇实施的土地整理工程已完成对云峰、回龙村基础设施的全面改造。
城镇建设
1.5平方公里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已通过省、市专家和有关部门的评审,小城镇建设正在实施过程中,占地30亩的综合市场初具规模。在小城镇建设投资上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广开投资渠道,政府与个人投资总额已达1000余万元。现在进镇建房已有90余户,新修建门市200余个,新建街道700米。
科教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科技兴镇,教育为本,切实巩固“普九”和“两基”成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全镇各校的办学条件和环境。从1998年起先后投入7万元改善了清凉小学危房,投入50余万元完成了金华、白果、五星“三校合一”工程,新建教学办公楼1000平方米。全镇有1所中学,1所中心小学,4所点校。2005年金华中学已完成标准化建设,并通过市上验收。 |
|
基本概况
射洪县金华镇,位于川中丘陵区北缘、涪江中西岸,西与三台县接壤。面积99.7平方公里,总人口6.0462万。
金华镇以浅丘为主,兼有坝地,最高海拔674.4米(龙洞坪天宝寨),涪江纵贯镇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20℃,年降水量95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250天。
金华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58316男29764女28552家庭户户数16899家庭户总人口(总)52102家庭户男25951家庭户女261510-14岁(总)132640-14岁男69230-14岁女634115-64岁(总)3973615-64岁男2041115-64岁女1932565岁及以上(总)531665岁及以上男243065岁及以上女288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50605
历史文化
金华镇为历史悠久的集镇。西魏置射洪县起至1950年1月县治迁太和镇止,历1400多年为县治地。因建于梁代的金华山观而得名。现辖37个村民委员会和6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境内交通方便。省道北通绵阳,南至重庆,西抵成都,东达南充。90%的村通公路。
金华镇为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故里。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家住金华镇武东山下,故宅今属金华镇武东片区沙嘴村张家湾。因曾任右拾遗,故世称陈拾遗。开创盛唐一代诗风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提出诗歌要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感而发,并具体实践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千古绝唱《登幽台歌》即为其代表作。历代文学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均给以极高的评价。现代史学家范文澜称“陈子昂是张扬古诗的旗帜”,是“唐古文运动最早的奠基人”。诗文作品由世人汇编成《陈伯玉文集》10卷。
经济发展
金华镇有较丰富的砂石、天然气和水资源。镇区工业以纺织为支柱,综合发展化工、农机配件、火炮、建筑建材、棉胎、食品、蚕丝、印刷、农肥、食盐等行业。丝、棉胎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形成了食品、农机、化工、建筑建材、蚕丝、火炮、农肥等行业。农业盛产粮、棉、油、蚕茧、鱼、菜、水果等。为县“三高”农业高产区。
金华镇辖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有街道18条,有日供水量1.8万千瓦时,装机容量1万千瓦。有程控电话250门及移动电话系统,对旧城改造、城区建筑、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居民区、工业区、交通、能源等市政建设作出了近、远期科学规划。199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集镇。
境内金华山为四川省风景名胜区。距镇1公里、县城20公里。由金华山观和陈子昂读书台两部分组成。风景区有乔,灌、草本蕨植物68科123属164种。山上古木荫翳,郁郁葱葱:山下江渠环绕,河深水碧;古刹凌空,云雾飘渺;楼台殿阁,古雅别致;雕粱画栋,五光十色。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春日登金华(山)观》诗赞云:“白玉仙台古,丹丘别望遥。山川乱云日,楼榭入姻霄。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还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
其中陈子昂读书台。原名陈子昂读书堂。初唐杰出诗人陈子昂早年“独苦节读书”之处,诗圣杜甫于宝应元年(762)作诗《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云:“陈公读书堂,石多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井在射洪县作七律《野望》:“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西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极目伤神谁为携?”二诗并刻石碑,立于读书台外。
金华山观。蜀中四大道教名胜之一。建于粱天监年间,迄今已有1470多年的历史。历代迭有修葺扩建,规模愈来愈大。有单座建筑和群体建筑8处。各式殿宇客堂、斋房、楼阁、亭台共31处。十年动乱,许多殿宇被毁。近10多年来,经过大规模修葺,又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杜甫诗碑。杜诗手迹石刻。存于金华山观山门外的石华表上。华表左右各一,高约5米。为正方体,右侧华表内侧(正对山门的一侧)刻有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诗的手迹,外侧刻有杜诗《野望》手迹。经历史学家范文澜等考证,确系杜甫手迹,为当今少见的珍贵文物。
2009年1月28日(大年初三)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射洪金华镇中坪村板栗湾开展灾后恢复重建,37户受灾群众节前全部搬入新居或加固房的新闻。画面上,条条曲径通庭院,潺潺流水映翠竹,白墙红瓦风光美,文化广场歌声欢,房前屋后果满枝,活动室里笑开颜……当天,大人们挂灯笼、贴春联、放鞭炮,孩子们穿新衣、快乐地打闹嬉戏,好一幅多姿多彩的新农村风景画!板栗湾的变化正是金华镇新农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
|
金华镇位于剑川坝子北部,为剑川县城所在地,1975年设镇,是剑川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214国道的要冲,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东南距昆明525公里,西北距迪庆198公里,距丽江75公里,距兰坪120公里。海拔2195米(县城十字街口)。东与大理的鹤庆接壤,南与本县的甸南镇相邻,北与丽江的九河相连。经2005年乡镇撤并后,现辖23个社区、村委会,83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3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8942.5亩,有总人口51089人,是全县最大的一个乡镇,居住民族有白、汉、回、纳西、藏、傈僳等,白族占总人口的94%,是白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镇。
金华镇是典型的温带气候,光照充裕,空气湿润,年平均气温12.3℃,年平均降水量751毫米,无霜期为205天左右。镇内永丰河、格美江、金凤河、螳螂河、金龙河纵横交错,水利条件较好,有剑川“鱼米之乡”之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镇党委政府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县城,稳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至2006年,全镇共有镇属企业5个,村办企业5个,非公经济实体35个,个体工商户1708户。镇内有较丰富的资源,有闻名遐迩的剑川木雕、刺绣、布扎、地参、松茸、兰花、当归等土特产品;有年产7万吨的双河煤矿区;有东山的锰矿、铜矿;有储量丰富的花岗石、石灰石、砂子等建材资源;而且石雕工艺源远流长,有从业人员近千,从业户数近百的石雕专业村梅园。加之城南、城北新区的建设日新月异和古城的保护不断深化,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发展的机遇。
人文地理
金华镇山川毓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览足迹的剑川“三山”中的“金华山”,有昔日避暑佳景满贤林(现名千狮山),有神化传说的墨斗山,有林木葱翠、花繁草青的景风公园,有养育剑川儿女之摇篮的剑湖湿地保护区。其中的“石将军”、“华顶朝阳”、“东岭夕辉”、“桑岭古木”、“海面渔灯”、“睡佛岩”、“玉皇阁”、“灵宝塔”、“来薰楼”、“关岳庙”等景点,使人遐想万千,游而忘返。满贤林建于明代初期,以其山、石、林、泉、幽、险、奇、绝而闻名,是历代剑川文人墨客聚会吟诗作联之地,1998年起恢复了满贤林殿宇,并开始在景区内新雕形态各异,分别以历代不同风格的石狮子1000多只,同时收集了民间遗存的石狮子200多只,形成了石狮子博览园。镇内古代建筑群繁多,极具考古旅游观光价值,有明、清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的四合五天井古建筑群;有始建于公元1781年的五孔石拱永安桥,桥龄近290年,乃剑川最古的桥梁之一。金华高风蔚起,人才辈出,有晚清诗人、书法家赵藩,有云南籍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张伯简,有社会活动家周钟岳等。其中赵藩和张伯简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赵藩所作四川武候祠楹联“能攻心,则反则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金华有淳朴的民风,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至今还保存完整,有的进一步需要挖掘,有的将进一步弘扬壮大,将这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下去。
三河白族服饰文化。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东山打歌。 东山打歌流行于剑川东山,为自娱性的白族舞蹈,其动律在腿、脚,动作浑厚朴实,均为全脚掌着地,踏实沉重,一步一顿,踏地而歌,节奏鲜明,风格粗犷大方,富有原始古朴的韵味。剑川文化工作者根据东山打歌改编创作的白族歌舞《肖拉者》,代表白族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56个民族歌舞荟萃的“九州奇葩”晚会演出并获奖。尔后又改编为白族集体舞,在1996年在州庆四十周年时全州推广普及获成功,结束了白族没有集体舞的历史。
金华古城每年都要举办二月八太子会。每年的农历二月八这一天在金华古城举行传统白族民俗活动,延续至今已130多年,从丽江、洱源、鹤庆、兰坪四县数万白族群众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自发汇集到古城参加规模宏大的太子游四门盛会。 |
|
金华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9′至106°31′,北纬26°32′至26°39′地处“一区两市三湖”之地,东有金阳区、贵阳市、金华湖、西有清镇市、红枫湖;北有百花湖,是距金阳新区最近的乡镇,贵黄公路、321国道横穿金龙村、金华村、三甫村、蒿芝村、下甫村和金华居委会、蒿芝居委会,有“双龙汇金华”之称,全镇辖12个行政村:金华村、金龙村、苍坡村、翁贡村、干井村、翁井村、三甫村、蒿芝村、上枧村、上甫村、下甫村、何关村,7个居委会,101个村民组,村村通公路,境内有贵黄公路的进出口,全镇总面积68.7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480米,最低海拔1210米,平均海拔1300米,2004年总户数为12315户,总人口为41611人,农业人口为22230人,少数民族1250人,劳动力为14366人,全镇耕地面积14505亩,其中:田7862.2亩:2004年工业农业总收入10762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706万元占总产值5.3%,第二产业54000万元占总产值50.18%,第三产业47916万元占总产值44.52%,财政税收达685万元,其中农业税24万元。
金华镇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交通便利快捷,贵黄公路、二朱线、321国道地处黄果树、 红枫湖、百花湖三大风景区之间,蒿芝塘站台与全国铁路联网,是连接贵阳、昆明、广西沿海地区的主要枢纽。
金华镇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环绕,有“林镇”之称。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民族传统有桃花场、月亮场、米花场等节日。金华镇境内有高耸入云的青龙山,绝壁陡峭的白崖关,神奇美妙的石秀才,景致奇特的邓坡溶洞,金碧辉煌的回龙寺,风光旖旎的瀑布岩,曲经通幽的松山宾馆,具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歌谣,芦笙金曲,游客流连忘返。
金华镇资源丰富,拥有煤、石灰石、硅、铝、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医药植物和野生动物种类多达300余种。境内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星罗棋布,驻镇有国营大中型企业省林东矿务局、冒沙矿、郭家冲矿、敖凡冲矿、长冲矿,省113地质队, 贵州水泥厂红枫分厂、金西煤矿西苗井等。乡镇企业有261个,其中:工业企业104个,其中年产3万吨以上煤矿24个。历来有“旱码头”之称,金荣砖厂、金龙铁厂、永红磨料厂、太平酒厂等,主要从事原煤开采、冶炼、建材、酿造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从地下开采转向地面开发,花卉产业数百亩,已初具规模。荒山综合开发4000余亩,有上千亩科技杨梅和千亩杜仲、香樟基地,千亩干鲜果基地。商、饮服务业遍布境内。文教广电、医疗卫生、邮政电信同步前进。有省级中等专业学校一所、高中一所,初中6所,完小14所, 电视电话光缆普及,有金华邮政支所,电信47地区金华中心站,电源均由国家电网输送。 |
|
金华镇位于成都平原西南端,新津县境东南部牧马山浅丘中段,地势东高西低,东与双流接壤,南和彭山县临界,西与本县邓双镇为邻,北与本县花桥镇、普兴镇相连,幅员面积33.3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93.73亩,辖9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共有5000多户,18000多人。全年平均气温16.5摄氏度,无霜期300天,年降水量963毫米。镇政府位于金华镇宝峰场。
境内山水秀丽,岷江河南北纵贯本镇5个村。杨柳河、龙溪河、牧山干渠、二支渠自北向南,灌溉全镇,在镇南端汇入岷江。 |
|
射洪县金华镇,位于川中丘陵区北缘、涪江中西岸,西与三台县接壤。面积99.7平方公里,总人口6.0462万。
金华镇以浅丘为主,兼有坝地,最高海拔674.4米(龙洞坪天宝寨),涪江纵贯镇境。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20℃,年降水量95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250天。
金华镇为历史悠久的集镇。西魏置射洪县起至1950年1月县治迁太和镇止,历1400多年为县治地。因建于粱代的金华山观而得名。现辖37个村民委员会和6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境内交通方便。省道北通绵阳,南至重庆,西抵成都,东达南充。90%的村通公路。
金华镇为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故里。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家住金华镇武东山下,故宅今属金华镇武东片区沙嘴村张家湾。因曾任右拾遗,故世称陈拾遗。开创盛唐一代诗风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提出诗歌要继承《诗经》“风”、“雅”的优良传统,有感而发,并具体实践了自己的创作主张,千古绝唱《登幽台歌》即为其代表作。历代文学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均给以极高的评价。现代史学家范文澜称“陈子昂是张扬古诗的旗帜”,是“唐古文运动最早的奠基人”。诗文作品由世人汇编成《陈伯玉文集》10卷。
金华镇有较丰富的砂石、天煞气和水资源。镇区工业以纺织为支柱,综合发展化工、农机配件、火炮、建筑建材、棉胎、食品、蚕丝、印刷、农肥、食盐等行业。丝、棉胎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形成了食品、农机、化工、建筑建材、蚕丝、火炮、农肥等行业。农业盛产粮、棉、油、蚕茧、鱼、菜、水果等。为县“三高”农业高产区。
金华镇辖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有街道18条,有日供水量1.8万千瓦时,装机容量1万千瓦。有程控电话250门及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系统,对旧城改造、城区建筑、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居民区、工业区、交通、能源等市政建设作出了近、远期科学规划。199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集镇。
境内金华山为四川省风景名胜区。距镇1公里、县城20公里。由金华山观和陈子昂读书台两部分组成。风景区有乔,灌、草本蕨植物68科123属164种。山上古木荫翳,郁郁葱葱:山下江渠环绕,河深水碧;古刹凌空,云雾飘渺;楼台殿阁,古雅别致;雕粱画栋,五光十色。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春日登金华(山)观》诗赞云:“白玉仙台古,丹丘别望遥。山川乱云日,楼榭入姻霄。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还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
其中陈子昂读书台。原名陈子昂读书堂。初唐杰出诗人陈子昂早年“独苦节读书”之处,诗圣杜甫于宝应元年(762)作诗《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云:“陈公读书堂,石多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井在射洪县作七律《野望》:“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西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极目伤神谁为携?”二诗并刻石碑,立于读书台外。
金华山观。蜀中四大道教名胜之一。建于粱天监年间,迄今已有1470多年的历史。历代迭有修葺扩建,规模愈来愈大。有单座建筑和群体建筑8处。各式殿宇客堂、斋房、楼阁、亭台共31处。十年动乱,许多殿宇被毁。近10多年来,经过大规模修茸,又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杜甫诗碑。杜诗手迹石刻。存于金华山观山门外的石华表上。华表左右各一,高约5米。为正方体,右侧华表内侧(正对山门的一侧)刻有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诗的手迹,外侧刻有杜诗《野望》手迹。经历史学家范文澜等考证,确系杜甫手迹,为当今少见的珍贵文物。 |
|
金华镇:位于县境东北部、金华坝西北、金华山北麓。与东岭、羊岑、甸南相邻。海拔2195米,全镇总面积7平方公里。有白、汉、回等民族,其中白族占91.67%,辖4个农村办事处和1个居民办事处,驻镇所在地在环城东路北部。气候属南温带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2.3℃,1月均温4.3℃,7月均温18.7℃,年平均降水量751毫米,无霜期205天左右。境内主要河流为永丰河,水面面积172亩,占全镇总面积的1.5%;耕地0.4万亩,占37.4%;林地0.5万亩,占44.4%;草地、荒山0.2万亩,占16.7%。城区面积0.93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13.3%,城郊土壤分布为耕作土、红棕壤,土层肥厚,适于种植水稻、蚕豆等作物。境内无工业污染源,农业自然控害能力强,适宜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境内有金华山、景风公园、千狮山等风景名胜,金华山石将军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滇藏公路(214国道)经镇而过,交通便利。金华镇:位于县境东北部、金华坝西北、金华山北麓。与东岭、羊岑、甸南相邻。海拔2195米,全镇总面积7平方公里。有白、汉、回等民族,其中白族占91.67%,辖4个农村办事处和1个居民办事处,驻镇所在地在环城东路北部。气候属南温带温凉层,年平均气温12.3℃,1月均温4.3℃,7月均温18.7℃,年平均降水量751毫米,无霜期205天左右。境内主要河流为永丰河,水面面积172亩,占全镇总面积的1.5%;耕地0.4万亩,占37.4%;林地0.5万亩,占44.4%;草地、荒山0.2万亩,占16.7%。城区面积0.93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13.3%,城郊土壤分布为耕作土、红棕壤,土层肥厚,适于种植水稻、蚕豆等作物。境内无工业污染源,农业自然控害能力强,适宜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境内有金华山、景风公园、千狮山等风景名胜,金华山石将军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滇藏公路(214国道)经镇而过,交通便利。 |
|
- : Jinhua Town
|
|
金华 |
|
|
|
|
|
新街村 | 兴隆社区 | 五星村 | 东山村 | 凉水村 | 凉水村 | 东门村 | 红岩村 | 回龙村 | 大山村 | 新桥村 | 高桥村 | 石桥村 | 大溪村 | 文峰村 | 苍坡村 | 北门村 | 白果村 | 云峰村 | 凤凰山村 | 牌坊村 | 罗家村 | 金龙村 | 岳店村 | 宝峰村 | 清凉村 | 砖桥村 | 凯旋社区 | 上方村 | 四垭村 | 金华村 | 中坪村 | 石盘村 | 陡溪村 | 沙咀村 | 富国村 | 文武村 | 松树村 | 金华村 | 高升村 | 罗家山村 | 街道居委 | 金华村 | 上甫村 | 下甫村 | 何关村 | 南门村 | 西门村 | 高梧社区 | 碧堂村 | 百箩村 | 黑水浩村 | 洞孔村 | 木鱼山村 | 罗盘村 | 洞明村 | 伯玉村 | 双蝉村 | 现官村 | 陡磨子村 | | | | | | 更多结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