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亚目 > 跳鼠科
目录
No. 1
  跳鼠科dipodidae是适应荒漠生活的啮齿类,因后肢长而用双足跳跃方式行动而得名。与其它类似的跳跃行动的啮齿类相比,跳鼠的后肢和尾更长,后肢长甚至超过前肢的4倍,尾端毛长形成尾穗,有些种类还有较大的耳,通常眼睛也较大。跳鼠科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和西部的干旱地区,也见于非洲北部。我国有数种跳鼠,其中长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基本上是我国特产,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国外仅见于蒙古的外阿尔泰。长耳跳鼠形态比较特殊,可独自构成一亚科。与其它跳鼠相比,长耳跳鼠吻尖、眼小而耳朵极长,几乎有头体长的一半,是耳朵比例最大的动物。
  物种名称 _
  跳鼠科
  拉丁文名 _
  dipodoidea
  体长 : ?
  体重 : ?
  食物 : ?
  生存年代 _
  渐新世
  生存地点 _
  欧洲 亚洲 北美洲
  物种种类 _
  哺乳纲 mammalia
  鼠形亚目
  名称含义 _
  ?
  地质层位 _
  ?
  简介a
  跳鼠科(dipodoidea)包括蹶鼠和跳鼠等,多为善跳的干旱荒漠动物。最早发现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的渐新世地层,但化石相对较少。它有可能起源于始啮类。
概述
  跳鼠科(Dpodidae;jerboas)是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形亚目(myomorpha)的1科,通称跳鼠。因后肢长而用双足跳跃方式行动而得名。
种属分布
  跳鼠科有10属,27~28种,广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包括亚洲中部和西部、非洲北部。其中以三趾跳鼠亚科种类最多,有7属,21~22种。我国有数种跳鼠,其中长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基本上是我国特产,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国外仅见于蒙古的外阿尔泰。
化石
  跳鼠科动物化石最早发现在欧洲、亚洲、北美洲的渐新世地层,但化石相对较少。它有可能起源于始啮类。
形态特征
  跳鼠科动物身体中、小型,体长5.5~26厘米;头大,眼大,吻短而阔,须长;毛色浅淡,多为沙土黄或沙灰色,无光泽,与栖息地的景色接近;后肢特长,为前肢长的3~4倍,后肢外侧2趾甚小或消失,落地时中间3趾的落点很接近,适于跳跃,一步可达2~3米或更远,有些种类如三趾跳鼠、栉趾跳鼠等的后足掌外缘生有1~2列硬密的白色长毛,既可在跳跃时保持后足在松散土地上不致下陷,又可在挖洞时借以将土推出洞外;尾甚长,9.5~30厘米,在跳跃时用以保持身体平衡,并能以甩尾的方法在跳跃中突然转弯,改变前进方向,以躲避天敌的捕捉;多数跳鼠尾端具扁平形的由黑白两色毛组成的毛穗,跳跃时左右晃动,以迷惑天敌,使之无法判断其准确落点。
生活习性
  跳鼠科动物多在夜间及晨昏活动。夜间活动时,主要靠耳壳和听泡来接收和放大周围的微弱声响,以躲避天敌和辨别方向,因此,耳壳和听泡都非常发达,耳长多在1.5厘米以上,最长可达6厘米。
  跳鼠科动物都有冬眠习性,以尾部积累的脂肪在蛰伏期间补充机体能量的消耗。跳鼠科动物主要吃植物,在夏季也捕食昆虫。多每年4月开始发情交配,一般年产仔2窝,于7~8月间停止生育,但有些种类年产3窝,于9月结束繁殖,每胎产1~6仔,多数为2~4仔。
主要种类
  心颅跳鼠亚科为跳鼠科特征最原始的一类动物。体型皆小,体长均不到7厘米;耳小,前翻不到眼;尾或细长,覆以稀疏长毛,或在其近基部1/3处具膨大的脂肪积聚部位,尾端均无尾穗;后足3趾(三趾心颅跳鼠属),或具5趾(五趾心颅跳鼠属);听泡异常膨大,其长度达头骨长之半。现有2属5种,全是珍稀种类。
  长耳跳鼠的形态较为特殊,而构成单种的亚科。体长8~10.5厘米,尾长15~19 厘米,尾端具尾穗;与其他跳鼠相比,吻尖,眼小,耳极大,长3.8~4.7厘米,占体长的40—50%,后足5趾。分布区狭窄,基本上为中国的特有种。见于中国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以及新疆的东部和南部。国外仅见于蒙古国的外阿尔泰戈壁。
百科大全
  tiaoshu ke
  跳鼠科
  Dipodidae; jerboas
  啮齿目的1科,通称跳鼠。生活于开阔景观,因善于跳跃而得名。体中、小型,体长5.5~26厘米;头大,眼大,吻短而阔,须长;毛色浅淡,多为沙土黄或沙灰色,无光泽,与栖息地的景色接近;后肢特长,为前肢长的3~4倍,后肢外侧2趾甚小或消失,落地时中间3趾的落点很接近,适于跳跃,一步可达2~3米或更远,有些种类如三趾跳鼠(见彩图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栉趾跳鼠等的后足掌外缘生有1~2列硬密的白色长毛,即可在跳跃时保持后足在松散土地上不致下陷,又可在挖洞时借以将土推出洞外;尾甚长,9.5~30厘米,在跳跃时用以保持身体平衡,并能以甩尾的方法在跳跃中突然转弯,改变前进方向,以躲避天敌的捕捉;多数跳鼠尾端具扁平形的由黑白两色毛组成的毛穗,跳跃时左右晃动,以迷惑天敌,使之无法判断其准确落点。有10属27~28种,广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其中以三趾跳鼠亚科种类最多,7属21~22种。
  多在夜间及晨昏活动。夜间活动时,主要靠耳壳和听泡来接收和放大周围的微弱声响,以躲避天敌和辨别方向,因此,耳壳和听泡都非常发达,耳长多在1.5厘米以上,最长可达6厘米。
  心颅跳鼠亚科为跳鼠科特征最原始的一类动物。体型皆小,体长均不到7厘米;耳小,前翻不到眼;尾或细长,覆以稀疏长毛,或在其近基部1/3处具膨大的脂肪积聚部位,尾端均无尾穗;后足 3趾(三趾心颅跳鼠属),或具5趾(五趾心颅跳鼠属);听泡异常膨大,其长度达头骨长之半。现有2属5种,全是珍稀种类。
  长耳跳鼠的形态较为特殊,而构成单种的亚科。体长8~10.5厘米,尾长15~19厘米,尾端具尾穗;与其他跳鼠相比,吻尖,眼小,耳极大,长3.8~4.7厘米,占体长的40~50%,后足5趾。分布区狭窄,基本上为中国的特有种。见于中国内蒙古西部、甘肃北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以及新疆的东部和南部。国外仅见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外阿尔泰戈壁。
  跳鼠类都有冬眠习性,以尾部积累的脂肪在蛰伏期间补充机体能量的消耗。主要吃植物,在夏季也捕食昆虫。多每年4月开始发情交配,一般年产仔2窝,于7~8月间停止生育,但有些种类年产3窝,于9月结束繁殖,每胎产1~6仔,多数为2~4仔。
  (马勇)
英文解释
  1. lat.:  Dipodidae
相关词
动物哺乳动物濒危动物啮齿目草业百科哺乳纲梳趾跳鼠属IUCN无危物种
包含词
林跳鼠科
分类详情
张开五趾跳鼠亚科张开心颅跳鼠亚科张开跳鼠亚科
张开长耳跳鼠亚科张开梳趾跳鼠亚科张开长尾跳鼠亚科
张开林跳鼠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