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縣 : 閔行區 : 玉田縣 : 樂清市 [顯示全部] > 虹橋鎮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虹橋鎮:面積56.75平方公裏,人口9.77萬人,轄8個居民區、5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府前路1號,郵政編碼:325608。
  居民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
  行政村:連橋、八村、七村、三村、四村、東垟、東街、西街、上陶、一村、竜坦、鄔傢橋、界嶼、東館、蔣宅、上滕、嚴宅、溪東、溪西、瑤北、瑤南、上沿、下沿、上仙垟、塔東、下仙垟、仙垟趙、仙垟陳、邵東呂、北村、興寶坦、大烏石、橋北、橋南、竜澤、南村、錢傢垟、下村、小烏石、下橋、信嶴、河深橋、建強、黎明、周宅、田垟季、吳宅、潘宅、武宅、長山後、塔橋、長山前、凰嶴、西塘、裏弄巷、港沿、埭下、水坑、灣底
上海市閔行區虹橋鎮
  虹橋鎮 (上海市),中國上海市閔行區下轄的一個鎮,虹橋機場就坐落在此附近。
  虹橋鎮的交通:
  700路
  常規汽車 莘鬆新村:6:00-21:30 芙蓉江路茅臺路:6:45-22:30 本綫無人售票 單一票價: 空調車2.00元
  上行:莘鬆新村 - 莘鬆路莘西路 - 莘凌路莘瀝路 - 莘北路莘凌路 - 莘東路莘瀝路 - 莘莊 - 莘莊地鐵站北廣場 - 滬閔路報春路 - 蓮花路地鐵站 - 蓮花路古美路 - 古美八村 - 平陽路古美路 - 古美路顧戴路 - 古美路古竜路 - 古美路東蘭路 - 古美路漕寶路 - 虹梅路漕寶路 - 虹許路宜山路 - 虹橋鎮 - 虹許路古羊路 - 水城路虹橋路 - 水城路仙霞路 - 芙蓉江路茅臺路(共23站)
  下行:芙蓉江路茅臺路 - 水城路茅臺路 - 水城路仙霞路 - 水城路虹橋路 - 虹許路延安西路 - 虹許路古羊路 - 虹橋鎮 - 虹梅路宜山路 - 漕寶路虹梅路 - 古美路漕寶路 - 古美路東蘭路 - 古美路古竜路 - 古美路顧戴路 - 平陽路古美路 - 古美八村 - 蓮花路古美路 - 蓮花路地鐵站 - 滬閔路報春路 - 莘莊地鐵站北廣場 - 莘莊 - 莘東路莘瀝路 - 莘北路莘凌路 - 莘凌路莘瀝路 - 莘鬆路莘西路 - 莘鬆新村(共25站)
  804路
  常規專綫 華涇小區06:00-21:45 白樟路(中祥竜柏苑)05:10-20:40 本綫空調車 多級票價
  上行:華涇小區 - 華涇路長華路 - 竜吳路徐浦大橋 - 竜吳路羅秀路 - 羅秀路竜川路 - 上海中學 - 上中西路天等路 - 凌雲路嘉川路 - 梅隴路虹梅南路 - 滬閔路虹梅南路 - 江安路桂平路 - 浦北路桂江路 - 虹漕南路浦北路 - 欽州南路虹漕南路 - 桂林路漕寶路 - 桂林路宜山路 - 欽州北路桂林路 - 虹漕路欽江路 - 宜山路桂菁路 - 宜山路虹許路 - 航新花苑 - 虹橋鎮 - 萬源路吳中路 - 王傢浜前宅 - 虹中路陸春路 - 虹中路 - 程傢橋路金匯路 - 金匯路紅鬆路 - 虹井路紅鬆路 - 青杉路虹井路 - 白樟路(中祥竜柏苑)(共31站)
  下行:白樟路(中祥竜柏苑) - 白樟路青杉路 - 紅鬆路虹井路 - 金匯路紅鬆路 - 程傢橋路金匯路 - 虹中路 - 虹中路陸春路 - 王傢浜前宅 - 萬源路吳中路 - 虹橋鎮 - 航新花苑 - 宜山路虹許路 - 宜山路桂菁路 - 虹漕路欽江路 - 欽州北路桂林路 - 桂林路宜山路 - 桂林路漕寶路 - 欽州南路虹漕南路 - 虹漕南路浦北路 - 浦北路桂江路 - 江安路桂平路 - 滬閔路虹梅南路 - 梅隴路虹梅南路 - 凌雲路嘉川路 - 上中西路天等路 - 上海中學 - 羅秀路竜川路 - 竜吳路羅秀路 - 竜吳路徐浦大橋 - 華涇路長華路 - 華涇小區(共31站)
  虹橋鎮行政區域:虹橋鎮先鋒村 虹橋鎮西郊村 虹橋鎮井亭村 虹橋鎮虹橋村 虹橋鎮 虹橋鎮新橋村 虹橋鎮
  虹橋鎮行政區域郵編:上海市 轄區 閔行區 虹橋鎮先鋒村 郵編:201103
  ◎上海市 轄區 閔行區 虹橋鎮西郊村 郵編:201103
  ◎上海市 轄區 閔行區 虹橋鎮井亭村 郵編:201103
  ◎上海市 轄區 閔行區 虹橋鎮虹橋村 郵編:201103
  ◎上海市 轄區 閔行區 虹橋鎮 郵編:201103
  ◎上海市 轄區 閔行區 虹橋鎮新橋村 郵編:201103
  ◎上海市 轄區 閔行區 虹橋鎮路 郵編:201103
湖南省平江縣虹橋鎮
  虹橋鎮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區,東鄰江西修水和本縣大坪鄉;南接本縣木金鄉,詠生鄉;西連本縣南江鎮,三墩鄉; 北與湖北通城及幕阜森林公園接址。版圖面積為182.36平方公裏。
  以山地,丘陵,山間小盆地於一體的典型山區地形,山多,溝深,坡陡是其自然特徵。以花崗岩為主的母岩形成的砂質土丘,又形成適應它的植被和農作物,二條小水係均係汨羅江上遊支流。
  史料記載,自明朝始即有虹橋其名,後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國建立後,一九五六年定為虹橋鄉,一九八四年列為全縣十個建製鎮之一,一九九五年撤區並鄉,將原天嶽鄉,長慶鄉,虹橋鎮合併為現在的虹橋鎮,使虹橋進入全縣二類大鄉鎮行列,成為湘北角上極具優勢的邊關重鎮。全鎮9000戶3.5萬人,劃分為34個行政村,一個街道居委會,429個村民組。目前按天嶽,嚮陽,洞口,長慶4個管區運行。
  虹橋鎮特色農産品: 稻穀,灌木,楠竹,蔬菜,中草藥,水稻,黃豆,花生,雜糧,木瓜等。
  虹橋鎮下轄村:
  虹橋鎮下轄村:天嶽村柘坪村瑤田村竜黃村九眼村毛沅村白馬村水沅村阜沅村梘黃村東安村嚮陽村仁義村陡嶺村平安村梘沅村柘屋村張公村京馬村洞口村桃沅村大林村大山村高沅村西橋村民建村鳳六村正東村文昌村水口村大興村青石村桃霞村金雞村
  虹橋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3757男18210女15547家庭戶戶數8707家庭戶總人口(總)33495家庭戶男18009家庭戶女154860-14歲(總)84850-14歲男46600-14歲女382515-64歲(總)2286115-64歲男1230515-64歲女1055665歲及以上(總)241165歲及以上男124565歲及以上女1166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3259
浙江省樂清市虹橋鎮
  虹橋鎮虹橋鎮,一座山海相依的千年古鎮,一顆秉鐘靈毓秀之氣而成的東海明珠。地處國傢級風景區北雁蕩山南麓,東瀕樂清灣深水良港,南接甬臺溫高速公路,西南距溫州機場60公裏。全鎮面積57平方公裏,轄6個辦事處,59個行政村,8個居民區,總人口96400人。
  虹橋鎮-歷史沿
  革樂清位於浙江東南沿海,有着悠久的歷史。東晉寧康二年(374),析永寧縣東北部地,置樂成縣,屬永嘉郡。這是樂清建縣之始。南朝宋、齊、梁、陳因之。
  隋開皇十二年(592),省樂成縣入永嘉縣。唐武德四年(621),析永嘉原樂成縣地重置樂成縣,屬東嘉州。武德七年,復省樂成縣入永嘉縣。載初元年(689),復分永嘉縣置樂成縣,屬溫州。
  五代後粱開幹二年(908),為避梁太祖父朱誠之諱,縣名樂成改為樂清,屬溫州。樂清之名從此時開始。宋太幹興國三年(978),溫州降為軍,樂清屬之;鹹淳元年(1265),升溫州為瑞安府,樂清屬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瑞安府為溫州路,樂清屬之。明洪武元年(1368),改溫州路為溫州府,樂清屬之。清時,樂清屬溫州府。民國元年(1912),廢府置道,樂清屬甌誨道;十六年,廢道製,樂清直屬於浙江省;二十四年,在溫州設第八行政督察區,二十八年,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區,樂清隸屬之。
  一九四九年五月,樂清縣解放,人民政權建立;十月,新中國成立,樂清縣屬溫州專區。一九六八年,溫州專區改為溫州地區,樂清縣屬之。一九八一年九月,溫州地、市合併,成立新的溫州市(地級),實行市轄縣體製,樂清縣歸溫州市管轄。
  一九九三年九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樂清縣建製,設立樂清市(縣級),由省直轄,以原樂清縣的行政區域為樂清市的行政區域。十月,省府通知,樂清撤縣設市後,行政管理委托溫州市人民政府代管。十二月六日,樂清舉行撤縣設市慶典,授牌授印,從此結束了樂清長達一千六百多年的縣建製的歷史,改為樂清市。樂清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的大地上,又增加了一座新的城市。
  樂清初建縣時,其區域界限史缺明確的記載,大致的範圍:東面包括木榴嶼全境(今玉環、洞頭兩縣),南限甌江,西界象浦,與永寧縣(今溫州市區和永嘉縣)相鄰,北面與臨海縣(今臺州市區)接壤。明時,據永樂(樂清縣志)記載,樂清縣四境“東西相距二百五裏,南北相距一百九十五裏,東南距西北一百九十裏,東北距西南二百六十裏”,四至“東至海渡一十裏,越渡至溫嶺一百三十裏為黃岩縣界,西至楠溪桐嶺六十裏為水嘉縣界,南至海五裏,越海至玉環鄉南社一百三十裏為海洋,北至接莆嶺六十裏為永嘉縣界。”
  明成化十二年(1476),樂清縣劃山門鄉三個都和玉環鄉三個都共六個都三十二個裏之地給太平縣(今溫嶺市)。這是樂清縣境第一次大的變動。
  清雍正六年(1728)六月,析樂清縣玉環鄉設立玉環廳。嘉慶年間,樂清縣分水山以南海中島嶼再劃給玉環廳。這是樂清縣境第二次大的變動。光緒年間,“縣境東西廣一百七十裏,南北袤六十五裏”,“東至海十裏,至湖霧一百二十裏為太平縣界,西至象浦東奧(嶴)五十裏為永嘉縣界,南至海五裏,北至接莆嶺六十裏為永嘉縣界”,“東南至海十裏,西南至館頭五十裏為永嘉界,自界達其治三十裏,東北至盤山嶺一百二十裏為黃岩縣界,西北至楠溪桐嶺六十裏為永嘉縣界。”
  民國期間縣境無多大變動。
  一九四九年五月縣境解放,中共浙南特委曾一度設立黃樂縣,樂清縣大荊區劃給黃樂縣,雙溪縣(今永嘉縣)兩港區劃給樂清縣。此時樂清縣境北至白箬嶺,西至楠溪。同年八月,黃樂縣撤銷,大荊區重歸樂清縣,兩港區劃還給雙溪縣。這是樂清縣境第三次大的變動。一九五六年屬溫嶺縣的鬍霧鄉劃給樂清縣,永嘉縣大嶺頭、兩村分別劃人樂清縣甸嶺鄉、嶺底鄉。此時起至今,樂清區域未變,東至東海之樂清灣,與玉環縣相望,東北至湖霧鎮北面的羊角洞,與溫嶺市為界,隔甌江,與溫州市區相望,西達北白象鎮珀頭西北的烏牛碼道附近,與永嘉縣接壤,北到𠔌嶴鄉黃傢村,與臺州市相鄰。陸域面積一千一百七十四平方公裏,海域面積二百四十九平方公裏。
  虹橋鎮-工業經濟
  虹橋鎮是"溫州模式"的發祥地之一,以"敢為天下先"聞名四方。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殷實、能商惠工的虹橋人抓住機遇,開拓進去,率先進行市場取嚮改革,率先發展家庭工業、專業市場和個體私營經濟,率先進行以股份製和股份合作製為重點的企業制度創新,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股份合作製為特色、商品市場為依托的多元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實踐中率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路子。
  幾年來,在全鎮廣大幹部群衆的共同努力下,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2002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GDP)31.0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9786元,居民人均收入13115元,財政稅收收入2.3億元,外貿出口總額7.2億元,國民經濟綜合實力位居浙江省百強鄉鎮第36位,溫州市30強鎮第6位,是省級中心鎮,溫州市現代化示範試點、文明城鎮、教育強鎮。
  虹橋鎮-基礎設施
  作為溫州市城市化試點鎮,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科學規劃為竜頭,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在過去的三年裏投入城鎮建設資金3億多元,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市框架不斷拉大,現全鎮已構成一幅三環二縱一國道的立體交通圖。科學、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事業也有了新的發展,體育活動走嚮社會化,被國傢體委授予"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
  虹橋鎮-城鎮發展
  幾年來,在全鎮廣大幹部群衆的共同努力下,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2001年至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從53.93億元增加到80.03億元,年均增長9.8%。財政收入從1.78億元增加到3.23億元,年均增長16.3%。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18125元,是2001年的1.5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1249元,是2001年的1.23倍。國民經濟綜合實力位居浙江省百強鄉鎮第36位,溫州市30強鎮第6位,是省文明鎮、中心鎮、體育強鎮,溫州市現代化示範試點、教育強鎮。
  作為溫州市城市化試點鎮,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科學規劃為竜頭,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按照“南進北擴,東拓西展”的建設思路,把城市化建設作為先行戰略,近年來,投資3億多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以“一場、二綫、三環、四區”為重點的“1234”工程。完成了飛虹路、虹南大道、新豐路、振興路、虹淡路、虹芙隧道接綫等城市主幹道建設,進一步拉開城市框架;建設了銀虹大廈、時代廣場等標志性建築物,樹立城鎮新形象;開發建設了維也納、皇傢花園、香格裏拉等居住小區,城鎮居住環境逐步優化。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市框架不斷拉大,現全鎮已構成一幅三環二縱一國道的立體交通圖。
  虹橋鎮-商品農業
  虹橋鎮現擁有18個專業市場,貿易觸角遍及全省各地。近幾年註重“名牌”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形成了虹橋商貿城、綜合市場、木材市場、農貿市場等專業市場,集市貿易成交額22億元,資金技術市場、郵政通訊、房地産、交通運輸、金融保險業進一步發展。
  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斷鞏固,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成功完成了中幹河、東垟河、沙河等主幹河道治理,南陽隧道工程列入市重點工程;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的效益農業得到大力發展,農業種植結構趨嚮合理,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農業在農業産值中的比例已經達到40%。形成了南陽柑桔等特色農業。農業現代化示範園區和糧食自給工程列入省建設項目。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和規模經營的發展,使農業經濟效益大大提高。糧食市場化和農業産業化步伐加快,培育了一批農業竜頭企業和農産品生産基地,虹豐糧油集團公司被列入國傢農業産業化重點企業之一。
  虹橋鎮-工業園區
  虹橋鎮現有工業企業2000余家(其中股份製企業431傢),工業門類齊全,除擁有電子、塑料、機械、食品、儀表、服裝等六大主導工業外,近年來又出現了摩托車整機、節日燈、衡器、汽配等新興産業,2003年工業總産值69億元。電子元件為支柱行業,占工業總産值的50%以上,是全國的“電子元器件生産基地”。虹橋鎮現有城東、城南、西城和仙洋、溪西五個工業園區,占地46萬平方米,這五個工業園區已成為設備齊全、服務配套、管理有序的經濟增長功能區。
  虹橋鎮-歷史人文
  竺摩法師(1913—2002),姓陳,名德安。別名雁蕩山僧。1913年出生於虹橋鎮河深橋村。父陳永旺,號稱紅梅居士,篤信佛教。法師12歲時衹身離傢,受禮黃塘壽昌寺,法名默誠。13歲赴溫州普覺寺,拜竭弘一法師。14歲入住寧波靜宗寺。18歲就學閩南佛學院,研讀唯識學及諸宗教義,兼習日文,苦讀3年,成績名列第一。
  抗戰爆發,赴港澳,宣傳佛教文化,主編多種雜志,力促世界和平。1954年,被聘為馬來西亞檳城菩提學院講師。1959年創辦馬來西亞佛教總會,選為首屆主席,被尊為“馬來西亞近代佛教之父”。1969年,創辦馬來西亞佛學院,任院長。1998年10月,受封為拿督勳銜,成為馬來西亞唯一的佛教界領袖。
  竺摩法師離鄉數十年,心係故鄉,2001年5月,委派其大弟子繼聖法師率領馬來西亞竺摩法師代表團,來樂清考察,訪問河深橋,嚮村委會和小學贈送電腦,還嚮雁蕩山能仁寺捐資40萬元,籌建“竺摩書畫院”。2002年2月4日下午3時35分,竺摩法師在檳城圓寂,享年90歲。他遺留著作30餘部,為佛學文化留下了寶貴財富。
  張雲雷(1883—1977),名烈,晚年自稱石帆山人,石帆鎮匯頭村人。清光緒三十四年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曾參加同盟會及光復會,從事革命活動。為避免清政府追捕,特去印度尼西亞“中華學校”任教。
  清宣統三年六月回國,在滬加入南社,後到浙江參加革命活動。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曾任浙江省都督府參議、首屆國會議員。民國四年,積極參加反袁鬥爭。民國七年,當選為參議員,聘為經濟調查會委員,在上海創辦《時事新報》,刊登有關馬剋思主義的文章。民國十一年,任總統府顧問。同年鼕棄職返鄉,一心禮佛,創辦虹橋居士林,從事慈善及文化事業。民國廿八年鼕,中共樂清縣委領導人邱清華、鄭梅欣等不幸被捕,張積極設法營救出獄。1948年革命根據地澤基村被國民黨軍隊燒毀後,張又暗地給予救援。新中國成立後,當選為縣人民代表、省政協委員、省文史館館員等。1977年2月7日逝世,享年95歲。
  趙立(1907—1950),字鶴年,少名成桂。石帆樸湖人。1927年畢業於省立第十師範學校,即回村辦學,自任教師。後考取國立南京中央大學教育係,畢業後任江蘇省江寧縣實驗中心小學校長。“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由鄉人介紹從事抗日救亡工作。翌年返裏省親,適逢虹橋小學校長病危,經鄉紳推薦,電辭軍職,接任校長職務。1943年縣政府創辦縣立中學,任命趙立為校長。縣中剛成立,日寇侵溫,縣城淪陷,虹橋風聲鶴淚,學校遷往竜澤,藉寺宇、民房為校捨。
  抗日勝利後,學校恢復正常,師生大增。因校捨不足,趙立出賣私人良田10.5畝,並發動社會資助,建成教學樓15間。1946年,趙立加入民主同盟和農工民主黨,支持革命工作。1949年5月,樂清解放,縣人民政府委任趙立為縣中校長。不久,趙因積勞成疾,醫治無效,於1950年3月逝世,享年44歲。噩耗傳開,各界人士紛紛前來執紼悼念,送來輓聯數百副。辛亥革命老人張雲雷親緻悼詞,後勒碑紀念。
  倪丕柳(1907—1990),虹橋三村人,未及弱冠,從木匠學藝。1927年赴印度尼西亞棉蘭謀生,先受雇於廣德隆木器公司,後獨立創辦巴黎木器公司。
  1940年與同鄉倪洪鑾等發起組織華僑職工會,開展抗日工作。1942年日軍侵占印尼,他以巴黎木器公司為聯絡點轉入隱蔽活動,資助抗日之士周斌、趙洪品、邵宗漢開設大地書店、創辦《新民主日報》。1945年11月參加民主同盟。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他在旅居地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1953年歸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在虹橋創辦新生電廠,歷任廠長、總經理。1956年11月至1966年4月,任樂清縣副縣長,省和溫州市政協常委,省、縣人大代表,溫州投資公司副主任、僑聯主席、華僑中學副董事長,省僑聯常委,縣僑聯主席、僑辦副主任等職。1955年—1956年,先後兩次晉京觀光,曾受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傢領導人親切接見並合影。1956年獲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榮譽證書。離休後,為首倡議、籌資創辦虹橋幸福院,開創老年人事業之先河。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宋四都左原(今梅溪村)人。天資穎悟,日誦數千言。紹興十四年,劈館梅溪,聚徒教學。十六年春,補入太學。二十七年中進士,高宗擢為第一,狀元及第。初授左丞事郎僉書,建康軍節度判官,繼任紹興府僉判。紹興三十年,任秘書省校書郎兼建王府小學教授。三十一年春,調任大宗丞。翌年六月,知嚴州。九月,授司封員外郎,升調國子司業。隆興元年,任起居捨人、侍講、侍御史。七月,改任吏部侍郎。隆興二年夏,以集英殿修撰起知饒州。乾道元年五月起,先後移知夔州、湖州、泉州。在朝主張抗金,彈劾姦佞;在野勤政親躬,愛民如子。乾道七年,升任太子詹事。不久告病還鄉,以竜圖閣學士致仕,同年卒於傢,終年六十歲,賜謚忠文。著有《梅溪王先生文集》54捲、《分類集註東坡先生詩》25.
河北省玉田縣虹橋鎮 Hongqiao Zhen
  概況 虹橋鎮(Hongqiao Zhen)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城5.9千米。面積54.9平方千米,人口3.03萬人(2002年)。轄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虹橋村。玉石公路、新寶公路南北嚮過境。
    代碼 130229105:~227圍裏村 ~234珠一村 ~239灣柳樹村 ~240丁陳天村 ~241丁裏範村 ~242定馬龐村 ~243東南會村 ~244張王莊村 ~245南傢鋪村 ~246虹於村 ~247團结村 ~248仙蘆仙村 ~249獨樹村 ~250西北會村 ~251朱趙莊村 ~252珠蘆莊村 ~253珠老莊村
    沿革 1953年建虹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復置鄉,1985年設虹橋鎮。1997年,面積55.5平方千米,人口3.1萬,轄東會、西會、南會、北會、朱莊、趙莊、陳傢莊、大裏村、丁傢莊、小丁莊、天齊廟、臺張莊、臺王莊、範莊、前獨樹、後獨樹、馬營、圍裏、仙鶴、南王莊、大鬍莊、小鬍莊、蘆傢鋪、董傢鋪、北方傢鋪、於李太、虹定府、北楊莊、珠一、珠二、珠三、龐莊子、定府、馬坊、大灣柳樹、蘆莊、小灣柳樹、老王莊38個行政村。
  虹橋鎮政府駐虹橋村。面積54.9平方千米,人口3.03萬人。轄38個村委會:於李太、陳傢莊、天齊廟、南王莊、老王莊、虹定府、臺張莊、小鬍莊、大鬍莊、龐莊子、後獨樹、前獨樹、董傢鋪、小丁莊、蘆傢鋪、蘆莊、西會、範莊、朱莊、大裏、珠一、珠二、珠三、南會、北會、東會、馬營、馬坊、圍裏、趙莊、定府、仙鶴、小灣柳樹、大灣柳樹、北方傢鋪。
湖南省平江縣虹橋鎮
  區位概況
  該鎮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區,東鄰江西修水和本縣大坪鄉;南接本縣木金鄉地理位置,詠生鄉;西連本縣南江鎮,三墩鄉; 北與湖北通城及幕阜森林公園接址。截止2003年底,該鎮版圖面積為182.36平方公裏,有.5萬人劃分為34個行政村,一個街道居委會,429個村民組。
  歷史沿革
  史料記載,自明朝始即有虹橋其名,後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國建立後,1956年定為虹橋鄉,1984年列為全縣十個建製鎮之一,1995年撤區並鄉,將原天嶽鄉,長慶鄉,虹橋鎮合併為現在的虹橋鎮,使虹橋進入全縣二類大鄉鎮行列,成為湘北角上極具優勢的邊關重鎮。
  行政區劃
  虹橋鎮下轄村:天嶽村柘坪村瑤田村竜黃村九眼村毛沅村白馬村水沅村阜沅村梘黃村東安村嚮陽村仁義村陡嶺村平安村梘沅村柘屋村張公村京馬村洞口村桃沅村大林村大山村高沅村西橋村民建村鳳六村正東村文昌村水口村大興村青石村桃霞村金雞村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鎮嶽(嶽陽)修(修水)公路東西貫穿境內(即南虹公路)。虹(虹橋)木(木瓜)公路南北貫穿通過天嶽關連接湖北。2007年修建的鐘(鐘洞)虹(虹橋)公路是虹橋與平江縣城之間一條最近,最平直的公路,距離縮短1/3,時間縮短1/2,此三條公路均在2005至2008年內可以硬化。2007年一村一路的鄉村公路改造硬化已落實規劃,逐年完成。
  截止2007年,該鎮供度電已入大網,絶大部分農戶用上了電,農電低改啓動,對少數無電戶還在落實上面政策規劃解决。 旅遊景點
  該鎮天嶽關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海拔1200多米,北臨湖北、南面湖南,左靠江西黃竜山,右連幕阜天嶽關山,自然風光十分秀美。天嶽關古稱長山寨,始建於南唐保太中期,後改建兩次。幕阜、黃竜兩座巨山夾峙,地勢險要,當南北要衝,歷來為兵傢必爭之地。站在關口,一腳踏兩省,穿過石門進入湖北通城。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均在此進行過激烈的戰鬥。
  人口數據
  2003年底該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3757男18210女15547家庭戶戶數8707家庭戶總人口(總)33495家庭戶男18009家庭戶女154860-14歲(總)84850-14歲男46600-14歲女382515-64歲(總)2286115-64歲男1230515-64歲女1055665歲及以上(總)241165歲及以上男124565歲及以上女1166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3259
河北省玉田縣虹橋鎮
  虹橋鎮政府駐虹橋村。面積54.9平方千米,人口3.03萬人。轄38個村委會:於李太、陳傢莊、天齊廟、南王莊、老王莊、虹定府、臺張莊、小鬍莊、大鬍莊、龐莊子、後獨樹、前獨樹、董傢鋪、小丁莊、蘆傢鋪、蘆莊、西會、範莊、朱莊、大裏、珠一、珠二、珠三、南會、北會、東會、馬營、馬坊、圍裏、趙莊、定府、仙鶴、小灣柳樹、大灣柳樹、北方傢鋪。
No. 8
  虹橋鎮位於虹橋經濟開發區和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之間,轄19個社區、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虹梅路2888號,郵編201103。
  
  [2008年代碼]310112107:~001虹橋社區 ~002河南社區 ~003河西社區 ~004虹鹿社區 ~005紅春公寓社區~006上虹新村社區 ~007華光花園社區 ~008古北新城社區 ~009海申花園社區 ~010振宏公寓社區 ~011錦華公寓社區~012金虹大廈社區 ~013虹華苑社區 ~014金斯花園社區 ~015錦銹江南傢園社區 ~016虹橋花苑社區 ~017井亭苑社區~018古北虹苑社區 ~019名都城社區 ~201虹橋村 ~202虹二村 ~203虹六村 ~204井亭村 ~205新橋村 ~207虹四村
  
  [沿革]1958年建虹橋公社,1984年置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10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虹橋、虹二、虹四、虹五、虹六、紅春、先鋒、西效、井亭、新橋10個村委會。2000年8月,轄14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面積13.13平方千米,人口24108人。2004年6月,轄 17個居委會(虹橋、河南、河西、虹鹿、紅春公寓、上虹新村、華光花園、古北新城、海申花園、振宏公寓、錦華公寓、金虹大廈、虹華苑、金斯花園、錦銹江南傢園、虹橋花苑、井亭苑)、7個村(虹橋、虹二、虹六、井亭、新橋、虹四、西郊)。
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
  虹橋,一座山海相依的千年古鎮,一顆秉鐘靈毓秀之氣而成的東海明珠。地處國傢級風景區北雁蕩山南麓,東瀕樂清灣深水良港,南接甬臺溫高速公路,西南距溫州機場60公裏。全鎮面積57平方公裏,轄6個辦事處,59個行政村,8個居民區,總人口98700人。
  虹橋鎮是“溫州模式”的發祥地之一,以“敢為天下先”聞名四方。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殷實、能商惠工的虹橋人抓住機遇,開拓進取,率先進行市場取嚮改革,率先發展家庭工業、專業市場和個體私營經濟,率先進行以股份製和股份合作製為重點的企業制度創新,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股份合作製為特色、商品市場為依托的多元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實踐中率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路子。
  幾年來,在全鎮廣大幹部群衆的共同努力下,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全面發展,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7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30元,財政稅收收入2.5億元,外貿出口總額9.2億元,國民經濟綜合實力位居浙江省百強鄉鎮第36位,溫州市30強鎮第6位,是省中心鎮,溫州市現代化示範試點、文明城鎮、教育強鎮。
  虹橋鎮現有工業企業2000余家(其中股份製企業431傢),工業門類齊全,除擁有電子、塑料、機械、食品、儀表、服裝等六大主導工業外,近年來又出現了摩托車整機、節日燈、衡器、汽配等新興産業,2003年工業總産值69億元。電子元件為支柱行業,占工業總産值的50%以上,是全國的“電子元器件生産基地”。虹橋鎮現有城東、城南、西城和仙洋、溪西五個工業園區,占地46萬平方米,這五個工業園區已成為設備齊全、服務配套、管理有序的經濟增長功能區。
  虹橋境內平疇沃野,水網交錯,素有“浙南糧倉”之稱。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的效益農業得到大力發展,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農業在農業産值中的比例已經達到40%。農業現代化示範園區和糧食自給工程列入省建設項目。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和規模經營的發展,使農業經濟效益大大提高。糧食市場化和農業産業化步伐加快,培育了一批農業竜頭企業和農産品生産基地,虹豐糧油集團公司被列入國傢農業産業化重點企業之一。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東街村被評為浙江省奔小康示範村,上陶村等10個村進入樂清50強村前列。
  虹橋鎮現擁有18個專業市場,貿易觸角遍及全省各地。近幾年註重“名牌”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形成了虹橋商貿城、綜合市場、木材市場、農貿市場等專業市場,集市貿易成交額22億元,資金技術市場、郵政通訊、房地産、交通運輸、金融保險業進一步發展。
  作為溫州市城市化試點鎮,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科學規劃為竜頭,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市框架不斷拉大,現全鎮已構成一幅三環二縱一國道的立體交通圖。科學、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事業也有了新的發展,體育活動走嚮社會化,被國傢體委授予“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
  近幾年,我鎮以文明鎮創建作為抓好各項工作的總的載體和抓手,圍繞建設現代化小城市總目標,南進北擴、東拓西展,依托港口、工貿並舉,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實施“五大戰略”和“一場二綫三環四區”工程,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製建設,切實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引導到實現産業現代化、城市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上來,真正把虹橋建設成為一個以工業為主導、商貿為特色、港口為依托的現代化小城市。
上海市上海市閔行區
  虹橋鎮為虹橋鄉政府所在地。處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南,東南與漕河涇經濟技術開發區毗鄰。離上海市區僅數公裏。北近虹橋路,蒲匯塘橫貫全鎮。據傳因夏雨後,跨塘橋可見西天彩虹,而名虹橋。所在地區是上海主要的蔬菜生産基地之一,種植商品蔬菜有上百年歷史。明正德年間漸成集市,清嘉慶時稱虹橋市。鎮北稱北灘,塘南謂南街。民國初年,店肆大多集中南街,北灘有布莊、軋花場,全鎮有32個行業、56傢店場。抗日戰爭期間,地處日偽“清鄉”封鎖綫內,市面劇衰。1949年有61傢商店,從業人員118人。其中煙什店14傢、茶館8傢、豆腐店5傢、飯店4傢、鮮鹹肉莊4傢。60年代起,商店漸移北灘,沿蒲匯塘北岸,面河比戶而列。近年建新鎮區於鎮北,虹梅北路、吳中路交會處,粗具規模,有十數傢商店和鄉影劇院。1984年有商店20傢。鎮北新建專供旅滬外國人居住的虹橋高級別墅,鎮東有天馬賓館。1986年部分地區通煤氣。1984年有居民700戶、2300餘人口,菜農居大半。集鎮改造按規劃進行,《當代中國》叢書作為新型集鎮典型介紹。有87路公交客運綫通竜華鎮和七寶鎮。
  自然環境
  虹橋鎮位於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濕潤,具有海洋性特徵。年平均氣溫攝氏15.5度,最高平均氣溫為27.8度,最高日溫為38.5度,最低日溫為-11度,無霜期為234天。年平均日照為2054.6小時,年平均蒸發量為1351.4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114.7毫米,年平均雨日為133.6天,年平均風速為每秒鐘3.7米。每年6-9年為汛期,汛期降雨量年平均為540.5毫米,占年均總雨量的49.6%。
  虹橋鎮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河道縱橫交錯,是招商辦公生活絶佳場所。
  經濟概況
  90年代中後期以來,虹橋地區已成為上海中高檔房産開發的重要集中地區之一,至1999年底,已開發建設各類房産住宅近200萬平方米。伴隨着房産業的迅速發展,人口大量導入,地區人口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目前人口組成中本地人口、導入人口、外來人口各占三分之一,中高收入居民的比重不斷上升。虹橋鎮工業區,別墅、公寓住宅區錯落有緻,居住了英、美、法、德、日、葡等36國外籍人士。同時,虹橋地區加大了市政道路與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力度,吳中路、虹許路、蓮花路、金匯路、虹井路、虹梅北路相繼拓寬,虹中路、合川路等也已經或即將進行拓建改造,再加上內外環綫,延安高架與本地區相連,形成了極為優越而便捷的道路交通網絡。虹橋地區嚮城市化方向發展的進程中,以商貿業為主的第三産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主要産業
  虹橋地區原是上海郊區重要的“菜籃子工程”基地之一,曾為上海城市保障供應和建設發展作出過重大的貢獻。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後期虹橋地區實現了第一次産業結構戰略調整,從原來的“一、二、三”産業結構調整為“二、三、一”産業結構,第二産業迅速崛起,三資企業發展迅猛,一批聞名遐邇的知名企業和品牌落戶於虹橋地區,實現了虹橋地區經濟發展的第一次騰飛。與此同時,虹橋地區成為上海房地産開發的黃金寶地,目前已成為上海中高檔住宅的主要集中地之一。90年代末以來,虹橋地區堅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抓住機遇開始第二次産業結構戰略調整,從“二、三、一”産業結構調整為“三、二、一”産業結構。隨着市政道路與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中高檔住宅漸成規模、人口大量導入,地區區位優勢日益凸現,商貿業為主的第三産業將成為虹橋地區經濟持續發展新的重點,實現虹橋地區經濟發展的第二次騰飛。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
  虹橋鎮位於玉田縣中部,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全鎮總面積81158畝,人口30537人,耕地面積59526畝,轄38個行政村。2003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産值為5.126億元,農業總産值3.9297億元,財政收入925.8萬元。
  虹橋鎮全鎮現轄各行政村歷史文化悠久,建村時間均在四五百年以上,其中鎮政府所在地東、西、南、北四會和東北部的前、後獨樹六個村在唐朝以前即建成。全鎮民風淳樸,文化教育比較發達。
  虹橋鎮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盛産糧食、蔬菜,屬以種、養殖業為主的農業重鎮,玉米、小麥為骨幹農作物,其他還有甘薯等,蔬菜主要有大白菜、土豆、甘蘭、芹菜、西瓜、辣椒等。經過幾年來的産業結構調整,現已初步形成北部蔬菜生産基地,東部工、副業生産為主的工農業生産格局。
  虹橋鎮交通便利,縣鄉公路發達,玉鴉、玉石兩條高引公路貫穿境內,與南環路、珠虹公路構成鎮內“井”字型公路主框架。
  改革開放以來,虹橋鎮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環境,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政治安定,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展現美好的發展前景。特別是近幾年來,農業産業化、項目、小城鎮等建設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全鎮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虹橋鎮有淳厚的民風、人情,良好的人文環境,並在全鎮倡導“以商引商,以優引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圍,努力創造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和優良的環境。
No. 12
  虹橋鎮 轄:虹橋居委會;天嶽、柘坪、瑤田、竜黃、九眼、毛沅、白馬、水沅、阜沅、梘黃、東安、嚮陽、仁義、陡嶺、平安、梘沅、柘屋、張公、京馬、洞口、桃沅、大林、大山、高沅、西橋、民建、鳳六、正東、文昌、水口、大興、青石、桃霞、金雞34個村委會。
湖南省嶽陽市平江縣
  地理位置: 虹橋鎮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區,東鄰江西修水和本縣大坪鄉;南接本縣木金鄉,詠生鄉;西連本縣南江鎮,三墩鄉; 北與湖北通城及幕阜森林公園接址。版圖面積為182.36平方公裏。
  地形地貌: 以山地,丘陵,山間小盆地於一體的典型山區地形,山多,溝深,坡陡是其自然特徵。以花崗岩為主的母岩形成的砂質土丘,又形成適應它的植被和農作物,二條小水係均係汨羅江上遊支流。
  歷史沿革: 史料記載,自明朝始即有虹橋其名,後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國建立後,一九五六年定為虹橋鄉,一九八四年列為全縣十個建製鎮之一,一九九五年撤區並鄉,將原天嶽鄉,長慶鄉,虹橋鎮合併為現在的虹橋鎮,使虹橋進入全縣二類大鄉鎮行列,成為湘北角上極具優勢的邊關重鎮。
  區劃管理: 全鎮9000戶3.5萬人口劃分為34個行政村,一個街道居委會,429個村民組。目前按天嶽,嚮陽,洞口,長慶4個管區運行。
  自然資源:
  一:人力資源。全鎮有男女勞動力1.9萬人,其中剩餘勞動力比例較大,外出務工人員常年達0.3萬人。
  二:耕地資源。全鎮有耕地2.8萬畝,其中水田2.5萬畝,旱土0.3萬畝,大部分為自流灌溉,旱澇保收耕地。亦有部分易受旱農田。
  三:山林資源。全鎮共有山林18萬餘畝,自然植被以喬灌木混生林為主,亦有部分人造用材林和果林,楠竹亦有一定面積。
  四:礦産資源。礦藏主要有長石,雲母,石英等非金屬礦,少數地方有鈾礦源。
  五:水利資源。山高溝深的地形及縱橫交錯的大小溪流形成的水流落差,具備了不少可利用水利資源。現建有中小水電站9座,共裝機容量為2995千瓦,還有部分資源待開發。
  氣 候:典型山區氣候,鼕暖夏涼,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水較為充沛,無特大澇大旱,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環境適合作物生長,適宜反時令蔬菜種植和中草藥生長。
  自然風景: 境內山川起伏,溪流縱橫,山清水秀,風光秀美。本地及周邊有名的人文自然景觀有:
  一:天嶽關(天嶽關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海拔1200多米,北臨湖北、南面湖南,左靠江西黃竜山,右連幕阜山,自然風光十分秀美。天嶽關古稱長山寨,始建於南唐保太中期,後改建兩次。幕阜、黃竜兩座巨山夾峙,地勢險要,當南北要衝,歷來為兵傢必爭之地。站在關口,一腳踏兩省,穿過石門進入湖北通城。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均在此進行過激烈的戰鬥。
  二:天井山(有“江南獨秀”之稱的天井山,古有呂洞賓雲遊天井山的傳說,至今有洞仙上天時踏石留下的腳印。
  三:桃洞朝霞(老平江八景之一的“桃洞朝霞”就在桃霞村,在合適的氣候條件下,晨霧流涌沿江而上,在仙人橋轉折處升上水平尖,繞於青山緑水間,十分美麗,頗為壯觀。
  四:著名的人文景觀還有仙人橋,青陽宮等。
  産業結構: 以糧食(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和以豬,羊養殖為主的畜牧業構成的産業形式,使稻穀,豬,羊成為全鎮主産品。同時,黃豆,花生等五穀雜糧亦有一定分量。
  基礎建設:
   一:道路交通。嶽(嶽陽)修(修水)公路東西貫穿境內(即南虹公路)。虹(虹橋)木(木瓜)公路南北貫穿通過天嶽關連接湖北。還在修建中的鐘(鐘洞)虹(虹橋)公路是虹橋與平江縣城之間一條最近,平,直的公路,距離縮短1/3,時間縮短1/2,此三條公路均在近年內可以硬化。同時,一村一路的鄉村公路改造硬化已落實規劃,逐年完成。
  二:農電建設。供度電已入大網,絶大部分農戶用上了電。農電低改已啓動,對少數無電戶還在落實上面政策規劃解决。
  文教衛生: 全鎮有縣辦完全中學(平江十中)一所,鎮辦初級中學3所,小學26所。中心衛生院1所。
  通訊設施: 電話入戶率達63%,移動電話覆蓋率94%,電視收視率達82%。
  集鎮建設: 中心集鎮已初具規模,長慶,天嶽,洞口三個中心村鎮不斷拓展。
  民風民俗: 民風淳樸,熱情好客,重送子女讀書,送子參軍,重情義,忠誠守信,婚嫁喜喪及傳統節日講究禮儀。
  時代精英: 山裏人勤奮樸實,不甘落後的精神造就了諸多的能人賢士。
  光榮傳統: 虹橋是“老,邊,埃”地區,革命戰爭時期是中共湘鄂贛邊區省委特委駐紮地,成千上萬的有志青年參加革命,有3000餘人為新中國的建立獻出了生命。烈士女英雄鬍筠,李宗白等都是當時邊區省特委主要負責人.各個歷史時期,虹橋人民都緊跟時代的步伐前進,充分展示了老區人民忠誠愛國的光榮品德。
英文解釋
  1. :  Hongqiao Town
  2. n.:  Hongqiao Zhen
近義詞
虹橋
包含詞
虹梅路虹橋鎮虹許路虹橋鎮虹橋鎮第八小學
虹橋鎮第九小學虹橋鎮第三小學虹橋鎮第一中學
虹橋鎮第二中學虹橋鎮實驗中學樂園路虹橋鎮三小
樂清市虹橋鎮預防保健站樂清市虹橋鎮防保站蓮花路環鎮南街虹橋鎮
哈密路吳中路虹橋鎮虹梅路吳中路虹橋鎮吳中路虹梅路虹橋鎮
吳中路虹橋鎮虹梅路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虹橋鎮羊毛衫廠河北省玉田縣虹橋鎮羊毛衫廠
分類詳情
張開嚮陽村張開白馬村張開橋南村張開團结村張開井亭村
西街村東街村第一虹橋社區第二
第五第三第四第六水口村
第七第八橋北村水坑村蘆莊村
仁義村大山村塔橋村河西社區北楊莊村
範莊村西塘村河南社區虹橋社區埭下村
溪西村吳宅村信嶴村連橋村上陶村
鄔傢橋村界嶼村東館村蔣宅村上滕村
嚴宅村瑤北村瑤南村上沿村下沿村
上仙垟村塔東村下仙垟村仙垟趙村仙垟陳村
邵東呂村興寶坦村大烏石村竜澤村錢傢垟村
小烏石村下橋村河深橋村建強村田垟季村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