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是高等植物的一大类群。同时也是高等植物中较低级的一类。常为高大木本植物,成为大森林,盛繁于晚古生代,至现代多为草本。蕨类可分四纲:裸蕨纲、石松纲、节蕨纲、真蕨纲。其中裸蕨孢子体无根、茎、叶的分化。 |
|
| 植物体已有真正的根、茎、叶和维管组织的分化。已属维管植物的范畴。但木质部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管或筛胞,没有伴胞,不开花、不产生种子,主要靠孢子进行繁殖,仍属孢子植物。生活史中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孢子体世代占优势。配子体弱小,生活期较短,称原叶体。孢子体和配子体均为独立生活的植物体。习见植物体为孢子体,一般为多年生草本,少数种类为高大的乔木,如生活在热带的树蕨,高可达20米。根通常为须状不定根。茎多为地下横卧的根状茎,少数种类具有地上直立或匍匐的气生茎。叶有单叶和复叶之分,叶形变化很大。有些蕨类植物,同一植物体上的叶可区分为形态和功能各异的孢子叶和营养叶(即异形叶)。孢子叶背面,边缘或叶腋内可产生孢子囊,在孢子囊内形成孢子,以此进行繁殖,故又称能育叶。营养叶仅有光合作用功能,不产生孢子囊和孢子,故又称不育叶。一般蕨类植物的叶子兼具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料和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功能(即同型叶)。蕨类植物是最古老的陆生植物。在生物发展史上,距今35000万年到27000万年的泥盆纪晚期到石炭纪时期,是蕨类最繁盛的时期,为当时地球上的主要植物类群,高大的鳞木、封印木、芦木和树蕨等共同组成了古代的沼泽森林。二叠纪末开始,蕨类植物大量绝灭,其遗体埋藏地下,形成煤层。 |
|
| 由孢子囊中散放出来的单倍体的孢子,萌发产生配子体。配子体为绿色的叶状体,具假根,能独立生活。在配子体的腹面生出精子器和颈卵器。精子自精子器中逸出后,在有水的条件下游至颈卵器内与卵结合形成合子。合子不休眠,继续分裂形成胚,进而发育成孢子体,即新一代蕨类植物体。在孢子体长大的同时,配子体即枯萎死亡。孢子体发育到一定时期,孢子叶上产生孢子囊,其内的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的孢子。在蕨类植物的整个生活史中,由减数孢子形成,到配子体上产生出精子和卵的阶段,为配子体世代,又称有性世代,从合子形成到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之前的阶段,为孢子体世代,又称无性世代。 |
|
| 现存蕨类植物约12000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大多为土生、石生或附生,少数为湿生或水生。喜阴湿温暖的环境。高山、平原、森林、草地、溪沟、岩隙和沼泽中,都有蕨类植物生活,尤以热带、亚热带地区种类繁多。我国约有2400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区。对蕨类植物的系统分类,分类学家的观点尚不一致。我国植物学家秦仁昌1978年提出的观点,被认为是更接近真正系统发育的较新的分类系体。据此,将蕨类植物分成5个亚门,即:松叶蕨亚门(psilophytina)、楔叶蕨亚门(sphenophytina)、石松亚门(lycophytina)、水韭亚门(isoephytina)和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
|
除古蕨类遗体在地层中形成的煤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能源外,还有多方面经济价值。多种蕨类可作药用。如海金沙可治尿道感染、尿道结石;骨碎补能坚骨补肾、活血止痛;用卷柏外敷治刀伤出血;用贯众治虫积腹痛和流感;鳞毛蕨及其近缘种的根状茎煎汤,为治疗牛羊的肝蛭病的特效药。蕨、菜蕨、水蕨、紫萁及观音莲座等都可食用,许多种蕨的根状茎中富含淀粉,称蕨粉或山粉,不但可食,还可作酿酒的原料。石松的孢子称石松子粉,含有大量油脂,可作冶金工业上的优良脱模剂,使铸件表面光滑,减少砂眼。木贼的茎含硅质较多,可作木器和金属的磨光剂。满江红属蕨类通过与固氮蓝藻共生,能从空气中吸取和积累大量的氮,既是优质的绿肥,又是猪、鸭等畜禽的良好饲料。
蕨类植物的生活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反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少种类可作为指示植物。如卷柏、石韦、铁线蕨是钙质土的指示植物,狗脊、芒萁、石松等是酸性土的指示植物,桫椤与地耳蕨属的生长,指示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蕨类植物枝叶青翠,形态奇特优雅,常在庭院、温室栽培或制作成盆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
|
蕨类植物门按秦仁昌系统排列各科。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松叶蕨亚门 psilophytina
松叶蕨目 psilotales
01. 松叶蕨科 psilotaceae
石松亚门 lycophytina
石松目 lycopodiales
02. 石杉科 huperziaceae
03. 石松科 lycopodiaceae
卷柏目 selaginellales
04. 卷柏科 selaginellaceae
水韭亚门 isoephytina
水韭目 isoetales
05. 水韭科 isoetaceae
楔叶亚门 sphenophytina
木贼目 equisetales
06. 木贼科 equisetaceae
真蕨亚门 filicophytina
厚囊蕨纲 eusporangiopsida
瓶尔小草目 ophioglossales
07. 七指蕨科 helminthostachyaceae
08. 阴地蕨科 botrychiaceae
09. 瓶尔小草科(箭蕨科) ophioglossaceae
莲座蕨目 marattiales
10. 合囊蕨科 marattiaceae
11. 莲座蕨科 angiopteridaceae
12. 天星蕨科 christenseniaceae
原始薄囊蕨纲 protoleptosporangiopsida
紫萁目 osmundales
13. 紫萁科 osmundaceae
薄囊蕨纲 leptosporangiopsida
水龙骨目(真蕨目) polypodiales(filicales)
14. 瘤足蕨科 plagiogyriaceae
15. 里白科 gleicheniaceae
16. 莎草蕨科 schizaeaceae
17. 海金沙科 lygodiaceae
18. 膜蕨科 hymenophyllaceae
19. 蚌壳蕨科 dicksoniaceae
20. 桫椤科 cyatheaceae
21. 稀子蕨科 monachosoraceae
22. 碗蕨科 dennstaedtiaceae
23. 鳞始蕨科 lindsaeaceae
24. 竹叶蕨科 taenitidaceae
25. 姬蕨科 hypolepidaceae
26. 蕨科 pteridiaceae
27. 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28. 卤蕨科 acrostichaceae
29. 光叶藤蕨科 stenochlaenaceae
30. 中国蕨科 sinopteridaceae
31. 铁线蕨科 adiantaceae
32. 裸子蕨科 hemionitidaceae
33. 水蕨科 parkeriaceae(ceratopteridaceae)
34. 车前蕨科 antrophyaceae
35. 书带蕨科 vittariaceae
36. 蹄盖蕨科 athyriaceae
37. 肿足蕨科 hypodematiaceae
38.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39. 铁角蕨科 aspleniaceae
40. 睫毛蕨科 pleurosoriopsidaceae
41. 球子蕨科 onocleaceae
42. 岩蕨科 woodsiaceae
43. 乌毛蕨科 blechnaceae
44. 球盖蕨科 peranemaceae
45. 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46. 叉蕨科 aspidiaceae
47. 实蕨科 bolbitidaceae
48. 藤蕨科 lomariopsidaceae
49. 舌蕨科 elaphoglossaceae
50. 肾蕨科 nephrolepidaceae
51. 条蕨科 oleandraceae
52. 骨碎补科 davalliaceae
53. 雨蕨科 gymnogrammitidaceae
54. 双扇蕨科 dipteridaceae
55. 燕尾蕨科 cheiropleuriaceae
56. 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57. 槲蕨科 drynariaceae
58. 鹿角蕨科 platyceriaceae
59. 禾叶蕨科 grammitidaceae
60. 剑蕨科 loxogrammaceae
苹目 marsileales
61. 苹科 marsileaceae
槐叶苹目 salviniales
62. 槐叶苹科 salviniaceae
63. 满江红科 azollaceae |
|
蕨类植物门按秦仁昌系统排列各科。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松叶蕨亚门 Psilophytina
松叶蕨目 Psilotales
01. 松叶蕨科 Psilotaceae
石松亚门 Lycophytina
石松目 Lycopodiales
02. 石杉科 Huperziaceae
03. 石松科 Lycopodiaceae
卷柏目 Selaginellales
04. 卷柏科 Selaginellaceae
水韭亚门 Isoephytina
水韭目 Isoetales
05. 水韭科 Isoetaceae
楔叶亚门 Sphenophytina
木贼目 Equisetales
06. 木贼科 Equisetaceae
真蕨亚门 Filicophytina
厚囊蕨纲 Eusporangiopsida
瓶尔小草目 Ophioglossales
07. 七指蕨科 Helminthostachyaceae
08. 阴地蕨科 Botrychiaceae
09. 瓶尔小草科(箭蕨科) Ophioglossaceae
莲座蕨目 Marattiales
10. 合囊蕨科 Marattiaceae
11. 莲座蕨科 Angiopteridaceae
12. 天星蕨科 Christenseniaceae
原始薄囊蕨纲 Protoleptosporangiopsida
紫萁目 Osmundales
13. 紫萁科 Osmundaceae
薄囊蕨纲 Leptosporangiopsida
水龙骨目(真蕨目) Polypodiales(Filicales)
14. 瘤足蕨科 Plagiogyriaceae
15. 里白科 Gleicheniaceae
16. 莎草蕨科 Schizaeaceae
17. 海金沙科 Lygodiaceae
18. 膜蕨科 Hymenophyllaceae
19. 蚌壳蕨科 Dicksoniaceae
20. 桫椤科 Cyatheaceae
21. 稀子蕨科 Monachosoraceae
22. 碗蕨科 Dennstaedtiaceae
23. 鳞始蕨科 Lindsaeaceae
24. 竹叶蕨科 Taenitidaceae
25. 姬蕨科 Hypolepidaceae
26. 蕨科 Pteridiaceae
27. 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28. 卤蕨科 Acrostichaceae
29. 光叶藤蕨科 Stenochlaenaceae
30. 中国蕨科 Sinopteridaceae
31. 铁线蕨科 Adiantaceae
32. 裸子蕨科 Hemionitidaceae
33. 水蕨科 Parkeriaceae(Ceratopteridaceae)
34. 车前蕨科 Antrophyaceae
35. 书带蕨科 Vittariaceae
36. 蹄盖蕨科 Athyriaceae
37. 肿足蕨科 Hypodematiaceae
38.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39. 铁角蕨科 Aspleniaceae
40. 睫毛蕨科 Pleurosoriopsidaceae
41. 球子蕨科 Onocleaceae
42. 岩蕨科 Woodsiaceae
43. 乌毛蕨科 Blechnaceae
44. 球盖蕨科 Peranemaceae
45. 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46. 叉蕨科 Aspidiaceae
47. 实蕨科 Bolbitidaceae
48. 藤蕨科 Lomariopsidaceae
49. 舌蕨科 Elaphoglossaceae
50. 肾蕨科 Nephrolepidaceae
51. 条蕨科 Oleandraceae
52. 骨碎补科 Davalliaceae
53. 雨蕨科 Gymnogrammitidaceae
54. 双扇蕨科 Dipteridaceae
55. 燕尾蕨科 Cheiropleuriaceae
56. 水龙骨科 Polypodiaceae
57. 槲蕨科 Drynariaceae
58. 鹿角蕨科 Platyceriaceae
59. 禾叶蕨科 Grammitidaceae
60. 剑蕨科 Loxogrammaceae
苹目 Marsileales
61. 苹科 Marsileaceae
槐叶苹目 Salviniales
62. 槐叶苹科 Salviniaceae
63. 满江红科 Azollaceae |
|
- lat.: pteridophyta
|
|
| 蕨类植物, 羊齿植物, 蕨 |
|
| 植物 | 自然 | 水龙骨目 | 真蕨纲 | 金星蕨科 | 毛蕨属 | 鳞毛蕨科 | 真蕨目 | | 蕨纲 | 乌毛蕨科 | |
|
|
真蕨亚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