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膜翅目hymenoptera
膜翅目包括蜂、蟻類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12萬種,中國已知2300餘種,是昆蟲綱中第3個大目、最高等的類群。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以熱帶相亞熱帶地區種類最多。植食性或寄生性,包括各種蟻和蜂。也有肉食性的,如鬍蜂等。部分種類營合群生活,是昆蟲中最進化的類群。根據腹部基部是否縊縮變細,分為廣腰亞目和細腰亞目。廣腰亞目是低等植食性類群,包括葉蜂、樹蜂、莖蜂等類群;細腰亞目包括了膜翅目的大部分種類,包括蟻、黃蜂和各種寄生蜂。如蜜蜂、熊蜂、鬍蜂和螞蟻等都是熟知的種類。也有危害農作物的小麥葉蜂、梨實蜂等。
一、形態特徵
(一) 頭部
頭部明顯,正面觀橫形,有時幾成球形,頸部細小,可自由轉動。觸角形狀多變化,有絲狀、棒狀、膝狀、櫛狀和扇狀等,通常以雄性為發達,多為13節,雌性較短,多為12節,少數種類節數減少到6—8節。復眼1對,較發達,位於頭部兩側。單眼3個,位於額的上方,呈三角形排列。少數種類單眼退化或缺如。口器多為咀嚼式,各組成部分的形態構造以及下顎須和下唇須的節數、形狀、長短常可作為分類特徵。蜜蜂總科的口器為嚼吸式,下顎、下唇延長成喙,用以采食花蜜。
(二) 胸部
胸部包括前、中、後胸及並胸腹節。前胸一般較小,橫形或不明顯。頭與前胸之間有頸,有的前胸前緣明顯鋒銳,將前胸與頸分開,有的前緣消失。中胸背板分中胸盾片及小盾片。盾片有的平整無溝縫,有的則有1對完整或部分消失的盾縱溝,有的中部下陷成槽或隆起。小盾片一般圓形、三角形、卵圓形或舌形,有的很短,有的末端延長或具叉狀突起。並胸腹節是由腹部第1節並入胸部形成的,其形狀、大小、長短、傾斜度等變化很大。許多種類(細腰亞目)腹部第2節縊縮成細柄狀,稱為腹柄或“腰”。
多數種類都具有兩對正常的膜質翅,且前翅顯著大於後翅,僅少數種類的翅退化或變短。前翅前緣通常有翅痣,其形狀多有變化。多數種類的翅脈較復雜,縱脈多愈合或變形,並與橫脈圍成若幹翅室。對脈序和翅室的命名,各學者意見不一,較常用的為康氏係統(comstock和ross係統)。有的種類翅脈極為退化,翅脈在膜翅目分類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胸足3對相似。但某些寄生性種類的轉節為2節;有的前足腿節膨大,如腫腿蜂;有的後足腿節特別膨大,如小蜂科的某些種類;蜜蜂總科的後足則特化成攜粉足。跗節2—5節,末端具爪1對。
(三) 腹部
腹部通常l0節,少的衹可見3—4節。細腰亞目的第1腹節已並入胸部形成並胸腹節,第2節通常很小,或呈柄狀。雌蟲第7、8節腹板變形,形成産卵器。膜翅目昆蟲的産卵器極度特化,適於鋸、鑽孔和穿刺等,同時有産卵、蜜刺、殺死、麻痹及保存活的動物寄主食物的功能。産卵器的形狀變異很大,有的呈長針狀,有的呈短錐狀,有的自腹末伸出,有的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有的衹作為防禦器官而已失去産卵作用。
雄性外生殖器由第7、8腹節腹板及生殖節組成,生殖節主要包括生殖突基節、陽莖、陽莖腹鋏及生殖刺突等,部分隱藏於體內,一般種間變異很大,是種類鑒別的重要特徵。
(四) 幼蟲
根據食性和生活習性的不同,可將膜翅目幼蟲分為兩類。一類為蠋型幼蟲:體型近似鱗翅目幼蟲。即體表通常有毛斑,頭部骨化程度強,上顎強大,具觸角及下顎須,常有側單眼,除胸足止常發達外(少數退化),還具腹足。與鱗翅目幼蟲的主要區別是,腹足數目在6對以上(如葉蜂類為6—8對),無趾鈎。蠋型幼蟲多營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類為無足型幼蟲:如腰亞目的幼蟲。體無色斑,無足,頭部骨化弱,口器及觸角退化,觸角柔軟不分節,下顎須乳突狀,上顎弱,無單眼。多營寄生或擬寄生生活,或生活於由母蜂準備好的飼料中或由工蜂喂食,少數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蟲癭。
二、生物學特性
全變態。一般為兩性生殖,也有的行單性孤雌生殖和多胚生殖。單性生殖較為普遍,如蜜蜂已交配的蜂産的未受精卵,産生雄性個體;鬍蜂及葉蜂的一些種類未交配過的雌蜂産的未受精卵,可産生雌或雄兩性個體。多胚生殖多見於繭蜂、小蜂及緣腹細蜂科中的一些種類,如多胚跳小蜂1個卵可産生2000多個後代個體。
膜翅目昆蟲的絶大多數種類是對人類有益的傳粉昆蟲和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敵昆蟲,衹有少數為植食性的農林作物害蟲。植食性者如葉蜂科幼蟲食葉,莖蜂科幼蟲蛀莖,樹蜂科幼蟲鑽蛀樹木,癭蜂科幼蟲形成蟲癭等。寄生性者包括細腰亞目大部分種類,其中又分為內寄生和外寄生兩類。捕食性者主要包括鬍蜂、泥蜂、土蜂等科的成蟲。以花粉和花蜜為主要食物的蜜蜂有助於作物授粉,提高作物的結實率,並為人類提供蜂産品。
鬍蜂、蟻、蜜蜂等高等膜翅目昆蟲具有不同程度的社會生活習性,有的已形成習性、生理及形態上的分級現象。如後蜂(蟻)專司産卵繁殖,雄蜂(蟻)通常於交配後不久死亡,工蜂 (蟻)專司採集食物、營巢、撫幼等職,蟻科中有專司保衛的兵蟻。社會性種類在成蟲和幼蟲間還存在“交哺”現象,如鬍蜂成蜂飼喂幼蟲時,幼蟲分泌—種乳白色液體,供成蜂取食。蜜蜂巢群中的不同級型,分工明確,不同級的幼蟲巢室大小不同,飼育方式也不同,如後蜂幼蟲期一直被喂以王漿,直至化蛹。蜜蜂等為了群體的覓食、繁殖及維持其穩定性,群體內各成員間通過各種發達的感官接受和傳遞信息,如通過不同的“舞姿”傳遞蜜源植物的方位、與巢的距離等。同巢蜂群的特定氣味是維持本群、防止異群進入的指示氣味,守衛蜂即通過嗅覺在巢門口守衛本群。蜂群的穩定性是通過後蜂上領腺分泌的外激素“後蜂物質”來維持的,該物質可抑製工蜂生殖腺的發育和新後蜂的産生,從而避免發生分蜂現象。蟻是通過腹部腹面在爬行過程中留下的蹤跡外激素指示同巢成員找到食物及歸巢路綫的。
分類係統與重要科介紹 膜翅目分為2-3個亞目,49-89個科。
i、廣腰亞目symphyta
腹部與胸部相接處不收縮為細腰狀,後翅至少有3個基室(中室、亞中室、亞臀室)。轉節2節。幼蟲植食性,具胸足3對,多數有腹足,但沒有趾鈎,可與鱗翅目幼蟲相區別。
(1)葉蜂科tenthredinidae
前胸背板後緣凹入,身體粗短。前翅有翅痣,翅室多。前足脛節有2個端距。産卵器扁鋸狀。植食性,許多種穿梭於花間,有的捕食蠅類或小甲蟲,孤雌生殖普遍。本科已知4000多種,占廣腰亞目已知種的2/3。我國常見的有小麥葉蜂dolerus tritici chu、梨實蜂 hoplocampa pyricola rohwer等。
ii、細腰亞目apocrita
腹部基部緊束成細腰狀,或延伸成柄狀,腹部第1節嚮前並入胸部,稱並胸腹節。轉節1-2節。後翅有1-2個基室。幼蟲無足。
(i)、錐尾組terebrantia
腹部末節腹板縱裂,産卵器多外露,從腹部末端伸出。後翅無臀葉。足的轉節多為2節。
(1)姬蜂科ichneumonidae
體長3-40毫米,觸角16節以上,不呈膝狀。前翅有翅痣,翅脈發達,有3個盤室。幼蟲寄生於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膜翅目、脈翅目等全變態類昆蟲的幼蟲和蛹。世界已知近15000種,廣泛分佈,我國已知約1000種,是重要的天敵昆蟲。
(2)繭蜂科braconidae
體長2-12毫米。與姬蜂科相似,區別在於:前翅有2個盤室,腹部第2、3節背板愈合。幼蟲寄生於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昆蟲,也寄生於半翅目、長翅目昆蟲。通常寄生於幼蟲和蛹,也有的寄生於鞘翅目和半翅目的成蟲。世界已知近4500種,廣泛分佈,我國已知約300種,是重要的天敵昆蟲。
(3)小蜂總科chalcidoidea
體長 0.17-16毫米,一般1-5毫米。觸角膝狀,13節以上。翅脈極退化,僅前緣1-2條翅脈,無明顯的翅痣和翅室。前胸背板不伸大翅基片。轉節2節。除少數保持或返回植食性外,絶大多數寄生於昆蟲的卵、幼蟲、蛹、成蟲及蜘蛛的卵、幼蛛和成蛛,是重要的天敵昆蟲類群。
(4)癭蜂科cynipidae
體長1-6毫米,光滑或有細毛,藍色、褐色或黃色,有光澤。觸角絲狀,11-16節。前胸背板伸達翅基片,足的轉節1節。前翅無翅痣。幼蟲多數寄生在殼鬥科植物,造成蟲癭。重要的害蟲有板慄癭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等。
(ii)針尾組aculeata
腹部末節腹板不縱裂,産卵器特化為螯刺,出自腹部末端,一般縮入體內而不外露。轉節1節。後翅多有臀葉。
(1)泥蜂科sphecidae
一般黑色,有黃色、橙色或紅色的斑紋,體光滑或有毛。腹部紡錘形,具有明顯的腹柄。足細長,前足適於開掘,中足脛節有2距。後翅具臀葉,多數有閉室。常捕食鱗翅目幼蟲與直翅目昆蟲作為子代的貯糧。常見的有黑足泥蜂sphex subtruncatus dahlbom等。
(2)鬍蜂總科vespoidea
通常說的馬蜂就屬這類昆蟲,體型較大,色澤鮮豔,多黃、黑、棕色,有彩斑。觸角一般雄13節,雌12節,偶有例外。前胸背板嚮後延伸達翅基片。休息時翅縱褶覆蓋在身體上。肉食性,多數有社會行為,是農林害蟲的天敵,也是養蠶業、養蜂業的害蟲。成蟲、幼蟲和蜂巢可入藥,蜂毒是昂貴的良藥。但人畜誤碰蜂巢,群蜂追螯,常緻受傷,嚴重者會引起死亡。常在人的居住地區築巢與活動。包括19個科,常見的有鬍蜂科和馬蜂科。
(3)蟻科formicidae
俗稱螞蟻。體小,黑色、褐色、黃色或紅色。體光滑或有毛。觸角膝狀,4-13節,柄節很長,末端2-3節膨大。腹部第1節或1、2節呈結狀。有翅或無翅。前足的距大,梳狀,為淨角器(清理觸角用)。為多態型的社會昆蟲,已知14000多中。常見的有傢蟻monomorium pharaonis l.等。
(4)蜜蜂總科apoidea
小到大型,多數體被絨毛或由絨毛組成的毛帶,少數體光滑或具有金屬光澤。中胸背板的毛分枝或羽狀是本總科的主要特徵。觸角雄13節,雌12節。前胸背板不伸達翅基片。轉節1節,多數種類後足為攜粉足。
生活方式有三種類型:①社會性,②獨棲性,③寄生性。其社會性生活的詳情請看“等級森嚴的社會生活--蜜蜂”。 |
|
(一) 頭部
頭部明顯,正面觀橫形,有時幾成球形,頸部細小,可自由轉動。觸角形狀多變化,有絲狀、棒狀、膝狀、櫛狀和扇狀等,通常以雄性為發達,多為13節,雌性較短,多為12節,少數種類節數減少到6—8節。復眼1對,較發達,位於頭部兩側。單眼3個,位於額的上方,呈三角形排列。少數種類單眼退化或缺如。口器多為咀嚼式,各組成部分的形態構造以及下顎須和下唇須的節數、形狀、長短常可作為分類特徵。蜜蜂總科的口器為嚼吸式,下顎、下唇延長成喙,用以采食花蜜。
(二) 胸部
胸部包括前、中、後胸及並胸腹節。前胸一般較小,橫形或不明顯。頭與前胸之間有頸,有的前胸前緣明顯鋒銳,將前胸與頸分開,有的前緣消失。中胸背板分中胸盾片及小盾片。盾片有的平整無溝縫,有的則有1對完整或部分消失的盾縱溝,有的中部下陷成槽或隆起。小盾片一般圓形、三角形、卵圓形或舌形,有的很短,有的末端延長或具叉狀突起。並胸腹節是由腹部第1節並入胸部形成的,其形狀、大小、長短、傾斜度等變化很大。許多種類(細腰亞目)腹部第2節縊縮成細柄狀,稱為腹柄或“腰”。
多數種類都具有兩對正常的膜質翅,且前翅顯著大於後翅,僅少數種類的翅退化或變短。前翅前緣通常有翅痣,其形狀多有變化。多數種類的翅脈較復雜,縱脈多愈合或變形,並與橫脈圍成若幹翅室。對脈序和翅室的命名,各學者意見不一,較常用的為康氏係統(Comstock和Ross係統)。有的種類翅脈極為退化,翅脈在膜翅目分類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胸足3對相似。但某些寄生性種類的轉節為2節;有的前足腿節膨大,如腫腿蜂;有的後足腿節特別膨大,如小蜂科的某些種類;蜜蜂總科的後足則特化成攜粉足。跗節2—5節,末端具爪1對。
(三) 腹部
腹部通常l0節,少的衹可見3—4節。細腰亞目的第1腹節已並入胸部形成並胸腹節,第2節通常很小,或呈柄狀。雌蟲第7、8節腹板變形,形成産卵器。膜翅目昆蟲的産卵器極度特化,適於鋸、鑽孔和穿刺等,同時有産卵、蜜刺、殺死、麻痹及保存活的動物寄主食物的功能。産卵器的形狀變異很大,有的呈長針狀,有的呈短錐狀,有的自腹末伸出,有的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有的衹作為防禦器官而已失去産卵作用。
雄性外生殖器由第7、8腹節腹板及生殖節組成,生殖節主要包括生殖突基節、陽莖、陽莖腹鋏及生殖刺突等,部分隱藏於體內,一般種間變異很大,是種類鑒別的重要特徵。
(四) 幼蟲
根據食性和生活習性的不同,可將膜翅目幼蟲分為兩類。一類為蠋型幼蟲:體型近似鱗翅目幼蟲。即體表通常有毛斑,頭部骨化程度強,上顎強大,具觸角及下顎須,常有側單眼,除胸足止常發達外(少數退化),還具腹足。與鱗翅目幼蟲的主要區別是,腹足數目在6對以上(如葉蜂類為6—8對),無趾鈎。蠋型幼蟲多營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類為無足型幼蟲:如腰亞目的幼蟲。體無色斑,無足,頭部骨化弱,口器及觸角退化,觸角柔軟不分節,下顎須乳突狀,上顎弱,無單眼。多營寄生或擬寄生生活,或生活於由母蜂準備好的飼料中或由工蜂喂食,少數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蟲癭。 |
生物學特性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全變態。一般為兩性生殖,也有的行單性孤雌生殖和多胚生殖。單性生殖較為普遍,如蜜蜂已交配的蜂産的未受精卵,産生雄性個體;鬍蜂及葉蜂的一些種類未交配過的雌蜂産的未受精卵,可産生雌或雄兩性個體。多胚生殖多見於繭蜂、小蜂及緣腹細蜂科中的一些種類,如多胚跳小蜂1個卵可産生2000多個後代個體。
膜翅目昆蟲的絶大多數種類是對人類有益的傳粉昆蟲和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敵昆蟲,衹有少數為植食性的農林作物害蟲。植食性者如葉蜂科幼蟲食葉,莖蜂科幼蟲蛀莖,樹蜂科幼蟲鑽蛀樹木,癭蜂科幼蟲形成蟲癭等。寄生性者包括細腰亞目大部分種類,其中又分為內寄生和外寄生兩類。捕食性者主要包括鬍蜂、泥蜂、土蜂等科的成蟲。以花粉和花蜜為主要食物的蜜蜂有助於作物授粉,提高作物的結實率,並為人類提供蜂産品。
鬍蜂、蟻、蜜蜂等高等膜翅目昆蟲具有不同程度的社會生活習性,有的已形成習性、生理及形態上的分級現象。如後蜂(蟻)專司産卵繁殖,雄蜂(蟻)通常於交配後不久死亡,工蜂 (蟻)專司採集食物、營巢、撫幼等職,蟻科中有專司保衛的兵蟻。社會性種類在成蟲和幼蟲間還存在“交哺”現象,如鬍蜂成蜂飼喂幼蟲時,幼蟲分泌—種乳白色液體,供成蜂取食。蜜蜂巢群中的不同級型,分工明確,不同級的幼蟲巢室大小不同,飼育方式也不同,如後蜂幼蟲期一直被喂以王漿,直至化蛹。蜜蜂等為了群體的覓食、繁殖及維持其穩定性,群體內各成員間通過各種發達的感官接受和傳遞信息,如通過不同的“舞姿”傳遞蜜源植物的方位、與巢的距離等。同巢蜂群的特定氣味是維持本群、防止異群進入的指示氣味,守衛蜂即通過嗅覺在巢門口守衛本群。蜂群的穩定性是通過後蜂上領腺分泌的外激素“後蜂物質”來維持的,該物質可抑製工蜂生殖腺的發育和新後蜂的産生,從而避免發生分蜂現象。蟻是通過腹部腹面在爬行過程中留下的蹤跡外激素指示同巢成員找到食物及歸巢路綫的。
分類係統與重要科介紹 膜翅目分為2-3個亞目,49-89個科。
I、廣腰亞目Symphyta
腹部與胸部相接處不收縮為細腰狀,後翅至少有3個基室(中室、亞中室、亞臀室)。轉節2節。幼蟲植食性,具胸足3對,多數有腹足,但沒有趾鈎,可與鱗翅目幼蟲相區別。
(1)葉蜂科Tenthredinidae
前胸背板後緣凹入,身體粗短。前翅有翅痣,翅室多。前足脛節有2個端距。産卵器扁鋸狀。植食性,許多種穿梭於花間,有的捕食蠅類或小甲蟲,孤雌生殖普遍。本科已知4000多種,占廣腰亞目已知種的2/3。我國常見的有小麥葉蜂Dolerus tritici Chu、梨實蜂 Hoplocampa pyricola Rohwer等。
II、細腰亞目Apocrita
腹部基部緊束成細腰狀,或延伸成柄狀,腹部第1節嚮前並入胸部,稱並胸腹節。轉節1-2節。後翅有1-2個基室。幼蟲無足。
(I)、錐尾組Terebrantia
腹部末節腹板縱裂,産卵器多外露,從腹部末端伸出。後翅無臀葉。足的轉節多為2節。
(1)姬蜂科Ichneumonidae
體長3-40毫米,觸角16節以上,不呈膝狀。前翅有翅痣,翅脈發達,有3個盤室。幼蟲寄生於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膜翅目、脈翅目等全變態類昆蟲的幼蟲和蛹。世界已知近15000種,廣泛分佈,我國已知約1000種,是重要的天敵昆蟲。
(2)繭蜂科Braconidae
體長2-12毫米。與姬蜂科相似,區別在於:前翅有2個盤室,腹部第2、3節背板愈合。幼蟲寄生於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昆蟲,也寄生於半翅目、長翅目昆蟲。通常寄生於幼蟲和蛹,也有的寄生於鞘翅目和半翅目的成蟲。世界已知近4500種,廣泛分佈,我國已知約300種,是重要的天敵昆蟲。
(3)小蜂總科Chalcidoidea
體長 0.17-16毫米,一般1-5毫米。觸角膝狀,13節以上。翅脈極退化,僅前緣1-2條翅脈,無明顯的翅痣和翅室。前胸背板不伸大翅基片。轉節2節。除少數保持或返回植食性外,絶大多數寄生於昆蟲的卵、幼蟲、蛹、成蟲及蜘蛛的卵、幼蛛和成蛛,是重要的天敵昆蟲類群。
(4)癭蜂科Cynipidae
體長1-6毫米,光滑或有細毛,藍色、褐色或黃色,有光澤。觸角絲狀,11-16節。前胸背板伸達翅基片,足的轉節1節。前翅無翅痣。幼蟲多數寄生在殼鬥科植物,造成蟲癭。重要的害蟲有板慄癭蜂Dryocosmus kuriphilus Yasumatsu等。
(II)針尾組Aculeata
腹部末節腹板不縱裂,産卵器特化為螯刺,出自腹部末端,一般縮入體內而不外露。轉節1節。後翅多有臀葉。
(1)泥蜂科Sphecidae
一般黑色,有黃色、橙色或紅色的斑紋,體光滑或有毛。腹部紡錘形,具有明顯的腹柄。足細長,前足適於開掘,中足脛節有2距。後翅具臀葉,多數有閉室。常捕食鱗翅目幼蟲與直翅目昆蟲作為子代的貯糧。常見的有黑足泥蜂Sphex subtruncatus Dahlbom等。
(2)鬍蜂總科Vespoidea
通常說的馬蜂就屬這類昆蟲,體型較大,色澤鮮豔,多黃、黑、棕色,有彩斑。觸角一般雄13節,雌12節,偶有例外。前胸背板嚮後延伸達翅基片。休息時翅縱褶覆蓋在身體上。肉食性,多數有社會行為,是農林害蟲的天敵,也是養蠶業、養蜂業的害蟲。成蟲、幼蟲和蜂巢可入藥,蜂毒是昂貴的良藥。但人畜誤碰蜂巢,群蜂追螯,常緻受傷,嚴重者會引起死亡。常在人的居住地區築巢與活動。包括19個科,常見的有鬍蜂科和馬蜂科。
(3)蟻科Formicidae
俗稱螞蟻。體小,黑色、褐色、黃色或紅色。體光滑或有毛。觸角膝狀,4-13節,柄節很長,末端2-3節膨大。腹部第1節或1、2節呈結狀。有翅或無翅。前足的距大,梳狀,為淨角器(清理觸角用)。為多態型的社會昆蟲,已知14000多中。常見的有傢蟻Monomorium pharaonis L.等。
(4)蜜蜂總科Apoidea
小到大型,多數體被絨毛或由絨毛組成的毛帶,少數體光滑或具有金屬光澤。中胸背板的毛分枝或羽狀是本總科的主要特徵。觸角雄13節,雌12節。前胸背板不伸達翅基片。轉節1節,多數種類後足為攜粉足。
生活方式有三種類型:①社會性,②獨棲性,③寄生性。其社會性生活的詳情請看“等級森嚴的社會生活--蜜蜂”。 |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
mochi mu
年翅目
Hymenoptera
有翅亞綱的1目。成蟲一般具翅兩對,口器咀嚼式或舐吸式,翅膜質,腹部第1節並入後胸,雌具由生殖附肢組成的産卵器的全變態昆蟲。膜質(有的翅脫落或退化)。翅脈比較復雜,變化大,有些類群顯著退化,後翅小於前翅,以翅鈎連鎖。口器咀嚼式或舐吸式。多數(細腰亞目)腹基收宿,且第1腹節失去腹板而前移,與後胸愈合,成為並胸腹節。産卵器往往變成適於鋸、穿鑿或針刺等功能的器官。全變態。幼蟲常無足而具不同程度發達的頭部。少數(廣腰亞目)幼蟲呈□狀,具胸足和腹足。呼吸係統常為全氣門式或側氣門式。蛹為離蛹,一般具繭,或無。膜翅目有植食性、肉食性和雜食性3種類型。全世界已知本目昆蟲約12萬種。
主要形態特徵 膜翅目成蟲分為廣腰亞目(圖1 廣腰亞目:葉蜂科(雌))和細腰亞目(圖2細腰亞目:姬蜂(雌))。體由小型1毫米左右到中型5~40毫米左右。體壁由很薄(赤眼蜂、蚜小蜂等)到強度硬化(鬍蜂等)均有。色澤由淺黃褐色至黑色,有的呈藍、緑、紫、紅多種顔色,甚至具金屬光澤。細腰亞目第2腹節收縮成腹柄或退化呈鱗狀或結狀。頭頂具單眼 3個。單眼及復眼在某些類群(如蟻科和無花果小蜂雄成蟲)中退化或消失。觸角位於顔面觸角窪或觸角窩內,中胸盾片常具盾縱溝,將中胸盾片區分為中葉和側葉。小盾片兩側翼可區分出三角片(如小蜂總科)。中胸側板區分為前側片和後側片。前側片前端可分化為胸腹側片,介於前胸背板與翅基片之間,使二者分隔,不相接觸(小蜂、姬蜂、蜜蜂、泥蜂等)。並胸腹節表面由光滑至具粗大刻紋或脊紋及若幹小室(姬蜂)。翅脈相特殊,一般比較復雜。特化類群中,翅脈有捻合而嚮翅的前緣集中的趨勢,甚或僅呈沿翅前緣走嚮的翅脈一條(小蜂、黑卵蜂)。有些類群的翅退化(蟻蜂、姬蜂、細蜂和少數小蜂),或僅雌成蟲(蟻)、工蟻衹雄成蟲(無花果小蜂)無翅。足一般適於步行,少數類群中足徑節和跗節特別發達,善於跳躍(跳小蜂、旋小蜂)。有的類群後足基節(扁股小蜂)、後足腿節(小蜂科、長尾小蜂科及刻腹小蜂科)或前足腿節特別膨大如腫腿蜂總科、腫腿小蜂科。螯蜂科的雌成蟲前足跗節與爪通常形成鉗狀,用以攀附或捕捉寄主,以便産卵寄生。腹部10節,但因細腰亞目的第1腹節與後胸合併成並胸腹節,第2腹節又常呈腹柄狀或不顯著(有的呈鱗片或小結狀),因此,通常見到的第1腹節實際上是第3腹節。産卵器有的從腹末伸出(鬍蜂總科、蜜蜂總科、泥蜂總科、細蜂總科、蟻總科),有的從腹末前方的腹面伸出(姬蜂總科、癭蜂總科、小蜂總科)。産卵器基部可有毒腺分泌毒液,以便自衛或者起麻醉寄主和防腐的作用。雄性外生殖器相對簡單。
蜂類和蟻類在幼蟲期一般卵呈圓形或臘腸形。廣腰亞目的幼蟲頭髮達,胸部3節各具足1對,腹9或10節,自第2腹節起具腹足6~8對,無趾鈎。氣門9~10對。內寄生幼蟲初孵時常無氣門。通過皮膚滲透完成呼吸的功能。末齡幼蟲具氣孔 9對。鑽蛀生活的幼蟲一經脫皮腹足即消失,胸足亦多少退化。細腰亞目昆蟲的初齡幼蟲形狀多樣。但其後均趨一致,體由球形至紡錘形,具12~13環節,體壁光滑或具感覺剛毛和皮刺,無足。頭不發達,甚至縮入體內。幼蟲不大活動,由工蜂(蟻)哺育,或以親代為儲備的獵物為食,或在寄主體內外營寄生生活。無單眼。觸角退化,呈感覺突或消失。在末齡以前,胃後端閉塞,與後腸不相通,因此,腸胃中的糞便要到化蛹之前纔排出體外,稱為蛹便。老熟幼蟲有的吐絲作繭,有的直接在寄主體內外以及其附近排出蛹便,然後化蛹,初呈黃白色,後變深色(黑褐),蛹為離蛹。
|
|
- n.: hymenoptera, alar frenum
|
|
節肢動物 | 昆蟲綱 | 螞蟻 | 蟻科 | 佛教百科 | 昆蟲 | 球隊 | 臺風名稱 | 生物 | 動物 | 鬍蜂科 | 蜜蜂科 | 野生動物 | 蜂 | 葉蜂總科 | 自然科學 | 蜂類 | 小蜂總科 | 百科大全 | 姬蜂科 | 更多結果... |
|
|
膜翅目的 | 膜翅目昆蟲 | 膜翅目雄蟲 | 針尾膜翅目 | 屬於膜翅目的 | 群居膜翅目昆蟲 | 膜翅目的後胸背板 | 膜翅目Hymenoptera | |
|
|
細腰亞目 | 廣腰亞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