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老城鎮 人口:3.15萬人 代碼:411326102
老城鎮位於淅川縣城西南23千米處,丹江口庫區上遊。北與金河鎮搭界,東與馬蹬、上集接壤,西與大石橋鄉相鄰,南與盛灣鎮、滔河鄉隔河相望。2006年,轄25個村委會:秧田村、險峰村、楊傢山村、岵山鋪村、獅子崗村、下灣村、王傢嶺村、石傢溝村、武傢洲村、小街村、安窪村、裴嶺村、陳嶺村、葉溝村、新建村、王溝村、泉溝村、馬溝村、種子坪村、黑竜泉村、官富山村、穆傢山村、石門村、秧地溝村、七裏邊村。(80個自然村,245個村民小組) |
|
山东省肥城市老城镇 山东省肥城市老城镇 山东省肥城市老城镇
地理位置及自然情況
老城鎮位於肥城市北市區,是肥城的北大門,南與新城辦事處接壤,北與濟南市長清區毗鄰,面積78.7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3088公頃,平原、山區、丘陵面積各占三分之—。北隅為山區,南部為康匯河平原,地勢北高南低,落差較大,平均海拔88米左右。礦産豐富,主要有煤、鉀長石、黃金、石英石等。交通便利,內有肥城市最大的火車站,泰湖鐵路、老泰臨公路、建設路橫貫東西,濟兗路.肥萬路、新牛路縱貫南北,104、202國道分別從東西兩側經過,境內西北為國傢級森林公園——金牛山公園,旅遊資源相當豐富。
經濟和社會發展簡況
老城鎮共有26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87個自然村,轄區內人口8.0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5萬人,省屬、市直企業30多傢,其中有國傢統配煤礦兩處,縣級煤礦1處。全鎮民營企業80多傢,有泰山塗塑帆布有限公司、泰安悉伲歌漆業有限公司、振興波形瓦有限公司、宏大預製構件公司等規模較大的企業10多傢,生産的PCV五防篷布、東嶽係列啤酒、振興波形瓦等産品暢銷全國,其中PVC五防化纖避鼠篷布榮獲98年國傢專利産品博覽會銀奬。占地3000畝的民營工業園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民營工業示範園”。2004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産值215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46元。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創安工作先進鄉鎮,泰安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先進鄉鎮,肥城市招商引資、民營經濟、農業經濟、村鎮建設管理工作先進鄉鎮。
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70368男35835女34533家庭戶戶數21143家庭戶總人口(總)68648家庭戶男34271家庭戶女343770-14歲(總)142110-14歲男73460-14歲女686515-64歲(總)5207115-64歲男2678515-64歲女2528665歲及以上(總)408665歲及以上男170465歲及以上女2382戶口本地住在本地64868
下轄村:
河東村李屯村張屯村辛屯村國屯村月莊村百尺村東百尺村毛小莊村官路店村羅窯村小窯村楊莊村曹莊村欒莊村孫莊村喬莊村雙峪村大石關村大石鋪村李莊村河口村紅五村陳莊村田傢花峪村張傢花峪村 |
|
老城鎮位於贛州市定南縣南端贛粵邊境綫上,是定南縣老縣城所在地,古稱蓮塘城,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自古都是贛、粵兩省通行的要地,素有“江西南大門”之稱。
老城鎮北、東面與歷市鎮相鄰,南面與廣東和平上陵鎮相接,西面與巋美山鎮、竜南縣汶竜鎮交界,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4公裏。全鎮國土面積85.09平方公裏,轄區11個行政村,19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752人,4568戶,年出生187人,農業人口15412人。全鎮水田面積6151畝,旱地2135畝,人均耕地0.35畝。境內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山地面積101520畝,已開發果園7500畝,其中蜜梨4000畝,挂果蜜梨3000畝,年産蜜梨334噸,是定南縣蜜梨主産區。老城鎮也是該縣生豬養殖基地之一,年出欄生豬2.5萬頭。全鎮工農業産值7000萬元,糧食産量4044噸,農民人均收入1759元,屬以農業為主的鄉鎮。
老城鎮交通便利,贛粵高速公路、京九鐵路、省道定廣公路穿境而過,贛粵高速公路進出口通過老城邊貿城,水泥路、柏油路已通至各行政村;通訊快捷,已開通寬帶網,移動、聯通通訊網絡已覆蓋全鎮;電力充足,35KV輸變電工程已建好。
目前已有3戶外資企業和十多傢內資企業在鎮內落戶並投産,其中包括年産30萬噸柱坯的華潤鋼鐵有限公司,呈現出了老城鎮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 |
|
老城鎮地處澄邁縣北部,毗鄰省會海口,土地總面積259.99平方公裏,有18個村(居)委會,76個自然村,總人口62556人,耕地總面積35654畝。境內有我省最大,開發最早的老城開發區。東托粵海鐵路物流中心,西有國傢一類口岸馬村港群,北有旅遊度假勝地盈濱度假村和邊灣浴場,南連本縣美亭瓜果批發市場,西環高速公路和粵海鐵路貫穿其境。
目前,老城鎮在澄邁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從實際出發,以貫徹落實“三個代表”和十六大精神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確定了全方位開放的工作思路。二00四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5309.2萬元,比上年增長4.1%,其中農業總産值11403.1萬元,農村工業總産值3267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人均純收入4108元,比上年增長7%,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905萬元,比上年增長61%。2004年老城鎮被海南省民政廳評為省級“村民自治示范镇”,縣“兩個文明建設”、“文明生態村建設”、“興農增收工作”、“專修水利”、“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村財鎮管”、“黨建”、“教育”和“計劃生育”等工作先進單位。
老城鎮黨委、政府根據所處的區位優勢,提出以省會都市為依托發展城郊經濟,走創名特優産品之路。其具體分為盈濱半島商貿旅遊和馬村港群經濟帶、西面為發展農牧飼養業帶、東南農業主産區帶。在老城經濟産業群中,最具潛力的是依托本地農林牧漁資源和區位發展農産品深加工業。蓬勃發展中的老城鎮,交通通訊便利,服務設施齊全,社會穩定, |
|
老城,亦稱老合水,曾稱蟠交。自唐以來一直是合水縣治地。唐初在此置蟠交縣,以地處大小樂蟠二水(今縣東北二川)交匯處,故名。
老城鎮轄5個行政村,農業人口6404人。309國道橫穿全境。
該鎮堅持科技興農,推廣科技示範項目28項。教育、文化、衛生事業蓬勃發展。新建、維修校捨12480平方米,文化站、衛生院標準。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全鎮有個體商飲業107戶,鄉鎮企業4戶,年産值達841萬元,創利稅85萬元。曾先後被評為地級科技達標鄉鎮,地級擁模範鄉鎮,地級精神文明建設鄉鎮和黨風廉政建設先進鄉鎮。 |
|
老城鎮位於遼北昌圖南部,建製於清嘉慶11年(1806年),解放後曾為縣政府所在地。現為昌圖六大中心鎮之一,全鎮區域面積112平方公裏,農作物面積7270公頃,耕地面積100540畝,總人口44559人,戶數14649戶,所轄13個行政村,134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71個居民組。
老城鎮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距縣城9公裏,四平市50公裏,瀋陽市120公裏,鐵嶺市70公裏。同時昌法綫、馬三綫、老老綫等多條公路東西南北穿越境內,交通便捷。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但經濟發展水平還仍然處於相對落後狀態,與其它鄉鎮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老城鎮民營企業900多傢,針織、食品加工是兩大竜頭産業,28傢針織企業在鎮政府的支持、協調下建立了針織協會,僅針織一項年出口創匯可達百萬美元。總投資1.2億元的鐵嶺九星食品有限公司和投資500萬元的昌圖示範腸衣廠的引進,使老城鎮食品加工業進一步嚮集約化、高科化發展。
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在鎮內新建了一個兩萬多平方米停車場,安裝路燈126盞,還重新修繕了許芝紀念碑,把它變成了一個開放的、公園式的紀念場所。通過經營城鎮,增強了老城的輻射力和吸引力,在使之成為人力流、物資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集散地上嚮前邁進了一步。 |
|
老城鎮面積:114平方千米 人口:57544人 代碼:421087104
老城鎮轄1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老城、白竜埂、金閘、朱傢埠、大堰頭、鳳凰崗、鬍傢崗、江心、一柱觀、新華、橫堤、文昌宮、蘆洲、碑亭、天星市、義興、木馬口、蘆尾。鎮政府駐老城。1958年設老城公社,1987年建鎮。 |
|
老城鎮是瀋丘縣舊縣城所在地,位於縣境東南27公裏處,省道商臨公路、217綫在鎮中心地帶交匯,泉河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全鎮總面積49平方公裏,47800畝耕地,有38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62326人。
老城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的乳香臺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自明弘治十年(1497年)長期為瀋丘縣治所。名勝古跡有乳香臺、明柏、人祖廟、教堂、建艇湖等,土特産有顧傢饃、兆豐貢酒、鱸魚等。
該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動力,解放思想,負重加壓,按照“工業興鎮、農業穩鎮、財政富鎮”的工作思路,強力推進農業産業化、工業化、在城鎮化和經濟民營化進程。全鎮現有鎮辦企業15傢,股份製企業32傢,個體企業987傢,從也人員13000餘人,形成了釀酒、造紙、皮革、製鞋、機械、建材、食品、農藥、油墨等工業門類。各類專業村40多個,瀋丘縣鞋廠、環翔皮業、兆豐酒廠是該鎮三大竜頭企業。東北辦事處是文明全國的印刷專業區,已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區域經濟,印刷機械擁有量達3000餘部,從業人員近10000人,從低中高檔印刷道彩印、膠印共180多個品種,營銷人員遍及全國。該鎮積極調整農村種植結構,拉長土地鏈條,提高復種指數,將糧經比例調整到6:4,形成了以阮莊為中心的西瓜,果樹生産基地,以程莊為中心的大棚蔬菜生産區域;以李仙莊為中心的花生生産區域,同時,該鎮畜牧業發展迅速,現有規模養殖場89個,養殖專業村37個,養殖大戶150多傢。近幾年來老城鎮積極實施“小城鎮、大戰略”,堅持高起點規模、高標準建設,走“以城招商、以城羊城、以城建城”的路子,有力地促進了小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該鎮緊緊抓住商臨公路,217綫建設的契機和縣委、縣政府把老城鎮作為全縣小城鎮建設中心的機遇,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舊城區改造,一手抓新城區開發,狠抓“緑化、美化、亮化、淨化、規劃”,對原南北、東西大街進行拓寬改造,全部建城二層以上門面樓房,相繼開通東環路、北環路、南關路、宴莊路,硬化了城區內6條小街道,新建了外貿商場、新街布匹商場、供銷社紡織品商場等專業市場,2003年春季,從北關北環路至徐營高標準種植風景樹8000多株,長達11裏,城鎮框架逐漸拉達,城區面積達2.5平方公裏,初步形成六綜六橫的建設格局,1996年9月被評為周口地區綜合機耕機實力30強鄉鎮,1994年、1996年榮獲周口地區發展鄉鎮企業“十強鄉鎮”、“強鄉鎮”稱號,1995年獲周口地區財源建設先進單位稱號;連續八年獲綫發展鄉鎮企業“強鄉鎮”稱號,1999年邁入全省農話發展50強鄉鎮行列,電話擁有量委屈全年鄉鎮之首。2002年全鎮財政收入達468萬元。
該鎮有高中一所(縣轄),中小學34處,在校生12800人,有綫電視用戶達1500傢,鎮內有瀋丘縣第二人民醫院,設施齊全,從業人員500多人。
河南省長葛市老城鎮
老城鎮位於長葛市中部,曾是長葛政治、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人傑結靈,古漢柏、陘山書院、敬史君、泰山廟、洗硯池、蠶桑學堂等名勝古跡久負盛名,聞名遐邇。
全鎮轄29個行政村,總面積48平方公裏,總人口 5萬餘人。鎮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交通便利。長(葛)開(封)、長(葛)鄢(陵)公路自西嚮東橫貫全境;京瓊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鎮區距京廣鐵路6公裏,距107國道5公裏,距京珠高速公路出入口不足1公裏,距鄭州國際機場35公裏,堪稱長葛交通中心地帶,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優越的發展環境。
近年來,老城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艱苦創業,開拓進取,使全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2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産總值6.3億元,財政收入4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80元,綜合經濟實力躍居許昌市前列。農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通過組織小麥、玉米大面積高産開發,實施“種子工程”,糧食産量和效益均創歷史最高水平。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糧經比例達到6:4,全鎮已初步建成巴西陸稻、油桃、雙孢菇、旱作藕等四大特色種植基地。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先後培育出維利達實業有艱公司、長有畜産品公司、鴻洋肉聯廠、邑源奶牛廠等五傢“農”宇型竜頭企業,初步形成了市場牽竜頭、竜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新型農業經營體製。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迅猛發展,經濟日益繁榮,全鎮逐步了機械、三輪車製造、建材、塑料加工、鑄造、農副産品加工、輕紡等支持産業,進一步發展有色金屬、精細化工、電子技術等新技術産業。現有各類企業2100多傢,其中農用機動三輪車和汽油摩托車配件生産已成為國內聞名的生産、銷售基地;“真馬”、“世傑”農用機動三輪車被機械部推薦為名牌産品,暢銷全國各地;尾毛産品遠銷日本、港、澳、臺、東南亞等國傢和地區;廢舊塑料加工成為省內主要的回收基地之一。
近年來,鎮政府圍繞文明城鎮建設,對城區實施了總體規劃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完成了城區道路的拓寬改造和硬化、緑化、美化。目前,南部的商貿區、中北部的文化娛樂區、東部的工業區、西部的小康居民住宅區等四大功能區已初步形成,呈現出鄉村都市風貌。境內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有綫電視通嚮千傢萬戶,萬門程控電話連接世界各地,科教文衛事業發展迅速,鎮村醫療設施齊全,教育網絡體係健全,五大專業市場和兩條商工貿大街日益繁榮,大型商場、綜合商店、賓館、遊泳池等服務設施配套完善,各項社會事業步入了基礎牢、後勁足、效益高的良性循環軌道。1997年被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今朝正燦爛,明日更輝煌。老城鎮五萬人民在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正以新的姿態投入兩個文明建設,闊步嚮小康社會邁進。 |
|
老城鎮代碼:411082104。
長葛老城鎮是長葛老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的“中州名鎮”。 老城鎮位於河南省長葛市區中部,毗鄰長葛市東城區,行政新區位於老城鎮西南部,總面積51平方公裏
1950年設城關區,1958年改公 社,1960年更名老城公 社,1984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7年,面積53.1平方千米,人口5.4萬,轄東關、和平、西關、北街、轆轤灣、前白、盧莊、耿莊、打繩趙、馬莊、三裏張、西黃莊、頭堡、槐樹陳、雙廟、尹傢堂、臺廟、𠔌莊、李莊、老路莊、糧鬥桑、陳堯、王傢莊、菜李、榆園、郭賈、大趙莊、崗張、圪瘩廟29個行政村。
老城歷史情況及當代發展概述:
許昌老城鎮共有人口5.4萬人,耕地4.8萬畝,是老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的“中州名鎮”。境內古漢社柏、漢墓群、鐘繇洗硯池、老縣衙、敬史君碑、泰山廟、三佛殿等古跡聞名遐邇。雙洎河穿境而過,鎮區距京港澳高速公路出口不足1公裏,距鄭州國際機場僅需15分鐘車程,石傢莊至武漢客運專綫已開工建設,彭花公路、魏武大道貫穿全境,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老城鎮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工業經濟發展迅猛。全鎮已形成以通用機械、世英機械、永生摩托、廣源車輛等機械加工製造為主導産業的工業聚集區,以河南竜興鋁業科技公司為竜頭生産的鋁板帶箔,和以帝錦紡織有限公司為竜頭生産的棉紡深加工等高新技術産業,已呈現飛速發展趨勢。老城鎮是聞名省內外的三輪汽車生産銷售基地。2008年,全鎮共完成生産總值13.9億元,同比增長20%,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110.8萬元,同比增長46.8%,完成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1.2億元,同比增長41%,完成招商引資3.1億元,同比增長50%,農民人均純收入6260元,同比增長1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4.2‰以內,全鎮教育、文化、科技、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較好的成績。 |
|
鎮政府駐老城,人口4.62萬人,面積11.2平方千米(原出處數據即如此,有誤),轄16個村委會:靠山、長青、愛國、前進、五勤、南橋、窯溝、安傢、張傢爐、長山堡、石廟子、興隆、蓋傢、大臺、勝利、光明。 |
|
老城鎮位於縣城西10千米,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昌法、昌梨、老老、昌四公路橫穿鎮區,形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是蒙吉黑進京的必經之地。幅員總面積10558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261公頃,林地面積2000公頃,水域面積76公頃,轄13個行政村,4個社區。全鎮總人口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萬人,城鎮人口1.5萬人。
老城鎮地處東經123°59′,北緯42°47′,年平均氣溫7℃,氣候溫和,年降雨量約600毫米,雨量適中,日照充足。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高粱、大豆、𠔌子、蔬菜等,水果有葡萄、山楂、桃、李子、杏,資源優勢得天獨厚。
2004年社會總産值60998萬元,比2003年增加10.3%,其中:第一産業26586萬元,增長10%;第二産業24900萬元,增長23%;第三産業9512萬元,增長14.9%;財政收入263萬元,增長3.1%;糧食總産量56238噸,增長12.5%;肉類總産量11501噸,增長40%;農民人均收入3493元,增長 11.7%。
全鎮蔬菜生産面積12000畝;葡萄生産面積500畝;高油大豆生産面積1.5萬畝;生豬飼養量達10萬頭;黃牛飼養量17000頭;養魚水面600畝。全鎮現有各類農業專業協會10個,中介組織21個,經紀人隊伍460人。
全鎮各類工業企業發展到908傢,年實現産值24900萬元,實現利稅323萬元,吸納3100多名城鄉勞動力就業,工業産值占全鎮社會總産值的40.8%。
全鎮民營經濟企業已發展到1986傢,年創産值45000萬元,利稅2914萬元。鎮內規劃兩處工業園區,總面積達1533433平方米,園區內實現了四通一平,入住園區的各類企業已達5傢。全鎮形成了生豬屠宰、針織、熟食加工、飼料加工、交通運輸、建材銷售、餐飲服務、電焊加工八大主導産業。
全鎮有省級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2個,骨幹企業25傢,海華、安傢兩傢大型肉聯廠是省級重點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省級生豬定點屠宰企業,企業實行屠宰、分割、加工、冷藏、運輸於一體,年屠宰生豬40萬頭以上,銷售瀋陽市場的白條豬占市場總量的四分之一,年産值12000萬元,為1800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以華秋、竜綺、瑞成為核心的針織企業集團,有針織企業35傢,固定資産達1.5億元,年創産值1.2億元,從業人員2977人,年創利稅1200萬元,成為響當當的遼北針織第一鎮。在老城的35傢針織企業中,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5傢,年生産加工能力800萬件,大多銷往歐洲、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國傢和地區。2004年出口創匯實現50萬美元。 |
|
老城鎮 老城鎮位於定南縣西南部,距縣城10千米。面積83.6k㎡,人口17499人。轄老城、裏布、下池、垇頭、樂德、丁坊、中塅、黃砂口、水西、上洲、河田等1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邊貿城。京九鐵路、小河公路、汶定公路縱橫交錯過境。有古城墻、城門、迎陽橋、巽塔、文昌閣等古跡。 [沿革]1950年為堯城、黃沙等鄉,1958年合併老城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85.9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中段、黃砂口、為建、學仕、老域、丁坊、下池、裏布、坳頭、樂德、河田、上洲、汶洞、水西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老城圩。
[郵編]341904 [2008年代碼]360728102:~200老城村 ~201中段村 ~202黃沙口村 ~203丁坊村 ~204下池村 ~205裏布村 ~206坳頭村 ~207樂德村 ~208河田村 ~209上洲村 ~210水西村 |
|
老城鎮位於定南縣南端贛粵邊境綫上,是定南縣老縣城所在地,古稱蓮塘城,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自古都是贛、粵兩省通行的要地,素有“江西南大門”之稱。
老城鎮北、東面與歷市鎮相鄰,南面與廣東和平上陵鎮相接,西面與巋美山鎮、竜南縣汶竜鎮交界,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4公裏。全鎮國土面積85.09平方公裏,轄區11個行政村,19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752人,4568戶,年出生187人,農業人口15412人。全鎮水田面積6151畝,旱地2135畝,人均耕地0.35畝。境內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山地面積101520畝,已開發果園7500畝,其中蜜梨4000畝,挂果蜜梨3000畝,年産蜜梨334噸,是定南縣蜜梨主産區。老城鎮也是我縣生豬養殖基地之一,年出欄生豬2.5萬頭。全鎮工農業産值7000萬元,糧食産量4044噸,農民人均收入1759元,屬以農業為主的鄉鎮。
老城鎮交通便利,贛粵高速公路、京九鐵路、省道定廣公路穿境而過,贛粵高速公路進出口通過老城邊貿城,水泥路、柏油路已通至各行政村;通訊快捷,已開通寬帶網,移動、聯通通訊網絡已覆蓋全鎮;電力充足,35KV輸變電工程已建好。
目前已有3戶外資企業和十多傢內資企業在鎮內落戶並投産,其中包括年産30萬噸柱坯的華潤鋼鐵有限公司,呈現出了老城鎮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老城鎮正以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成為贛粵高速公路和京九鐵路綫上的投資熱土。 |
|
老城鎮位於肥城市北市區,是肥城的北大門,南與新城辦事處接壤,北與濟南市長清區毗鄰,面積78.7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3088公頃,平原、山區、丘陵面積各占三分之—。北隅為山區,南部為康匯河平原,地勢北高南低,落差較大,平均海拔88米左右。礦産豐富,主要有煤、鉀長石、黃金、石英石等。交通便利,內有肥城市最大的火車站,泰湖鐵路、老泰臨公路、建設路橫貫東西,濟兗路.肥萬路、新牛路縱貫南北,104、202國道分別從東西兩側經過,境內西北為國傢級森林公園——金牛山公園,旅遊資源相當豐富。
經濟和社會發展簡況
老城鎮共有26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87個自然村,轄區內人口8.0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5萬人,省屬、市直企業30多傢,其中有國傢統配煤礦兩處,縣級煤礦1處。全鎮民營企業80多傢,有泰山塗塑帆布有限公司、泰安悉伲歌漆業有限公司、振興波形瓦有限公司、宏大預製構件公司等規模較大的企業10多傢,生産的PCV五防篷布、東嶽係列啤酒、振興波形瓦等産品暢銷全國,其中PVC五防化纖避鼠篷布榮獲98年國傢專利産品博覽會銀奬。占地3000畝的民營工業園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民營工業示範園”。2004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産值215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46元。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創安工作先進鄉鎮,泰安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先進鄉鎮,肥城市招商引資、民營經濟、農業經濟、村鎮建設管理工作先進鄉鎮。 |
|
老城鎮位於縣西南部是武城縣舊城。地處兩省(冀、魯)四縣(武城、夏津、故城、清河)交匯處。交通便利,通訊發達,老城自古人傑地區性靈,商賈雲集是古近代重要商埠現轄30個行政村,人口4.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萬,土地605萬平方公裏。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老城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真抓實幹,搶抓機遇。大力調整産業結構,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使民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地毯加工、棉産品加工以及辣椒種植、蘑菇養殖優勢産業。鎮黨委、政府大力加強奪鎮建設,園區建設全面優化環境,為招商引資和民營經濟搭建起飛平臺。2002年全鎮財政總收入1500萬元,GTP6.1億元。
武城縣老城鎮投資優勢
(1)、地毯加工業:依托德州神竜地毯集團建起死回生11個地毯加工專業村,從業業戶1500戶,從業人員達3286人,年加工各類地毯30萬米,産品遠銷歐美。
(2)、投資1.2億元新開發建設占地5000畝的老城工貿園以棉産品加工為主,入園企業年加工銷售皮棉200餘萬擔,産品暢銷全國各地。
(3)、占地100畝的華北果品市場,日成交量10萬噸果品,年交易量2000萬噸,成為華北地區最大果品交易中心。
(4)、以經營日用品、服裝、傢電為主占地130餘畝的農貿市場,華興商城、影院商城其覆蓋輻射能力達周邊五縣市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商品集散地。
(5)、在農業生産上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不斷擴大辣椒、棉花、蘑菇等種養殖面積,達到糧經比例1:1,優化了種植結構,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
|
老城鎮 老城鎮位於長葛市中部,西距市區7千米,北距鄭州國際機場20千米。轄和平、前白、轆轤灣、打繩趙、耿莊、盧莊、馬莊、三裏張、黃莊、頭堡、西關、北街、東關、榆園、槐樹陳、雙廟、菜李、𠔌莊、李莊、臺廟、尹傢堂、糧鬥桑、路莊、陳堯、郭賈、王傢莊、大趙莊、崗張、圪墶廟29個行政村。京珠高速公路穿境。境內有東魏興和二年雕刻的敬史君碑,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代碼]411082104:~201和平村 ~202前白村 ~203轆轤灣村 ~204打繩趙村 ~205耿莊村 ~206盧莊村 ~207馬莊村 ~208三裏張村 ~209黃莊村 ~210頭堡村 ~211西關村 ~212北街村 ~213東關村 ~214榆園村 ~215槐樹陳村 ~216雙廟村 ~217菜李村 ~218𠔌莊村 ~219李莊村 ~220臺廟村 ~221尹傢堂村 ~222糧鬥桑村 ~223路莊村 ~224陳堯村 ~225郭賈村 ~226王傢莊村 ~227大趙莊村 ~228崗張村 ~229圪墶廟村
[沿革]1950年設城關區,1958年改公社,1960年更名老城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7年,面積53.1平方千米,人口5.4萬,轄東關、和平、西關、北街、轆轤灣、前白、盧莊、耿莊、打繩趙、三裏張、西黃莊、頭堡、槐樹陳、雙廟、尹傢堂、臺廟、𠔌莊、李莊、老路莊、糧鬥桑、陳堯、王傢莊、菜李、榆園、郭賈、大趙莊、崗張、圪瘩廟28個行政村。 |
|
老城鎮 老城鎮位於淅川縣城西南23千米處,丹江口庫區上遊。北與金河鎮搭界,東與馬蹬、上集接壤,西與大石橋鄉相鄰,南與盛灣鎮、滔河鄉隔河相望。人口3.15萬人。轄秧田、險峰、楊傢山、岵山鋪、獅子崗、下灣、王傢嶺、石傢溝、武傢洲、小街、安窪、裴嶺、陳嶺、葉溝、新建、王溝、泉溝、馬溝、種子坪、黑竜泉、官富山、穆傢山、石門、秧地溝、七裏邊25個行政村,80個自然村,245個村民小組。淅(川)十(堰)公路過境,是豫、鄂、陝交通要塞。境內有戰國墓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代碼]411326102:~200秧田村 ~201險峰村 ~202楊傢山村 ~203岵山鋪村 ~204獅子崗村 ~205下灣村 ~206王傢嶺村 ~207石傢溝村 ~208武傢洲村 ~209小街村 ~210安窪村 ~211裴嶺村 ~212陳嶺村 ~213葉溝村 ~214新建村 ~215王溝村 ~216泉溝村 ~217馬溝村 ~218種子坪村 ~219黑竜泉村 ~220官富山村 ~221穆傢山村 ~222石門村 ~223秧地溝村 ~224七裏邊村
[沿革]1958年建城關鎮,1961年改城關區,1969年改城關公社,1982年更名老城公社,1986年建鎮。1997年,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3.1萬,轄官福山、險峰、楊傢山、岵山鋪、獅子崗、王傢嶺、下灣、石傢溝、秧田、泉溝、黑竜泉、塚子坪、馬溝、新建、穆傢山根、武賈洲、葉溝、小街、安窪、裴嶺、王溝、石門、七裏、秧地溝、陳嶺25個行政村。 |
|
老城鎮 老城鎮位於瀋丘縣東南,距縣城25千米,與安徽省臨泉縣接壤。轄第四、第一、第二、第三4個居委會,南關、北關、西關、北韓灣、劉墳、嶽莊、劉大莊、前樓、北吳營、桃園、鄭莊、許莊、李仙莊、後𠔌營、前𠔌營、晏莊、張灣、陳莊、徐營、劉埠口、路莊、阮莊、李墳、李樓、楊窪、荊條、孫廟、南吳營、李莊、盧營、瓦房、程莊、增福廟、竜王廟、後東、後西、寨裏、蔣灣38個行政村。商(丘)臨(泉)公路穿境。 [代碼]411624103:~001第四居委會 ~002第一居委會 ~003第二居委會 ~004第三居委會 ~200南關村 ~201北關村 ~203西關村 ~204北韓灣村 ~205劉墳村 ~206嶽莊村 ~207劉大莊村 ~208前樓村 ~209北吳營村 ~210桃園村 ~211鄭莊村 ~212許莊村 ~213李仙莊村 ~214後𠔌營村 ~215前𠔌營村 ~216晏莊村 ~217張灣村 ~218陳莊村 ~219徐營村 ~220劉埠口村 ~221路莊村 ~222阮莊村 ~223李墳村 ~224李樓村 ~225楊窪村 ~226荊條村 ~227孫廟村 ~228南吳營村 ~229李莊村 ~230盧營村 ~231瓦房村 ~232程莊村 ~233增福廟村 ~234竜王廟村 ~235後東村 ~236後西村 ~237寨裏村 ~238蔣灣村
[沿革]為瀋丘縣舊縣治所駐地。1958年建老城公社,1983年改鎮。1997年,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6.2萬,轄鄭莊、前樓、桃園、北吳營、劉大莊、嶽莊、劉墳、北韓灣、許莊、李仙莊、後𠔌營、前𠔌營、晏莊、張窪、陳莊、劉埠口、路莊、李墳、阮莊、李樓、南吳營、莊、孫廟、增福廟、程莊、寨裏、後東、後西、北關、南關、西關、楊窪、荊條莊、徐營、瓦房莊、盧營、竜王廟、陳莊、城關北、城關南、蔣窪、蔣灣42個行政村。 |
|
長葛市轄鎮。國傢重要的精製羊毫生産基地,河南省最大的農用三輪車及其配件集散地。1950年設城關區,1958年改公社,1960年更名老城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建鎮。位於市境東部,距市府7公裏,北距鄭州國際機場20公裏。面積53.1平方公裏,人口5.4萬。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轄東關、和平、西關、北街、轆轤灣、前白、盧莊、耿莊、打繩趙、三裏張、西黃莊、頭堡、槐樹陳、雙廟、尹傢堂、臺廟、𠔌莊、李莊、老路莊、糧鬥桑、陳堯、王傢莊、菜李、榆園、郭賈、大趙莊、崗張、圪瘩廟2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機械、造紙、毛紡、建材、鑄造、服裝加工、新型金屬材料等行業。農業主産小麥、玉米、大豆。境內有東魏興和二年雕刻的敬史君碑,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
|
老城鎮位於淅川縣城西南23公裏處的丹江水庫上遊北岸,是丹江口庫區一大移民鄉鎮,原老縣城所在地。東接黃莊鄉、上集鎮;西連大石橋鄉;北鄰金河鎮;南望滔河、盛灣兩鄉鎮,是淅川縣腹地、水陸交通便利,資源優勢明顯。全鎮共轄25個行政村,2846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68人;總面積78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2.4萬畝,荒山面積7.75萬畝,庫區消落地面積1.8萬畝。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加大加快改革開放的力度和步伐,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快速發展,並基本形成絲毯、金屬鎂、軋面機、肉製品加工、石料、建築磚為主的工業體係和含煙葉、小辣椒、竜須草加工、黃牛及肉雞養殖為主的農業架構。1998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達26324萬元,其中工業産值達16631萬元,農業産值達9693萬元,糧食總産量達1932.1萬斤,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420萬元,財政收入2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86元。
全鎮鄉鎮企業有10個,其中鎮辦4個,村辦6個,個體384個,從業人員4000餘人,外嚮型企業達80%。絲毯加工是該鎮一項傳統、特色産業。鎮以“挂毯公司”、“移民地毯廠”為竜頭,采取公司(工廠)加農戶的形式,把絲毯加工輻射到全鎮有6000餘人,從事這項産業,年産值達到3000萬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為培育壯大支柱産業,該鎮狠抓服務體係的建設,建立畜牧業開發總公司、辣椒開發總公司、竜須草開發總公司和煙葉開發總公司,初步形成産加銷一條竜、貿工農一體化的竜型經濟結構。
同時,該鎮集鎮建設加快。投資20萬元建成了光纜通訊工程,300門程控電話實現國際、國內直撥,投資14萬元辦起了有綫電視臺,鎮內一級公路達11.5公裏,村村實現了“三通”:通電、通話、通路。 衛生、教育事業也是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好勢頭。 |
|
老城鎮是瀋丘縣老縣城所在地。全鎮總面積49平方公裏,轄38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101個自然村,252個村民小組,47800畝地,62326口人,其中,非農人口9356人,回漢雜居。
老城鎮歷史悠久,境內的乳香臺,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自明弘治十年(1497年)到1950年長期為瀋丘縣治所。該鎮地理位置優越,自古有“兩省通衢,三縣要塞”之稱。乃兵傢必爭之地。省道商臨公路與省道217綫交匯於此,交通發達便利。
解放前,老城鎮經濟基礎十分薄弱,解放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鎮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工業方面,現有鎮辦企業15傢,股份製企業32傢,個體企業966傢,從業人員13000人,形成了釀酒、造紙、印刷、皮革、製鞋、機械、建材、食品、農藥、油墨等工業門類。各類專業村達到40多個。瀋丘縣鞋廠、環翔皮業、兆豐酒廠是該鎮三大竜頭企業。東北辦事處是聞名全國的印刷專業區域,已形成富有特色的區域經濟,各種印刷機械擁有量達3000餘部,從業人員10000餘人,從低中高檔印刷到彩印,膠印共180多個品種,門類齊全,購銷人員遍及全國。農業方面,歷屆黨委、政府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加快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糧經比例達到6:4,形成了以阮莊為中心的西瓜、果樹生産區域;以程莊為中心的大棚蔬菜生産區域;以李仙莊為中心的花生生産區域。1996年9月,被周口地區評為綜合經濟實力三十強鄉鎮,1994年、1996年榮獲周口地區發展鄉鎮企業“十強鄉鎮”、“強鄉鎮”稱號,連續6年獲縣發展鄉鎮企業六強鄉鎮稱號,1999年,榮獲全省“農話發展50強鄉鎮”,電話擁有量位居全市鄉鎮之首。2001年,全鎮財政收入達到320萬元,鄉鎮企業完成産值3.168億元,銷售收入完成2.96億元,實現利潤298萬元,稅收總額217.3萬元,農業總産值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0元,工農業總産值4.168億元,國內生産總值3.56億元。
該鎮實施“小城鎮、大戰略”,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小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該鎮以商臨公路和三城公路建設為契機,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使鎮區面積不斷擴大,南北大街均建成2層以上門面樓房,相繼開通了北環路、東環路、南關路等,硬化了鎮內6條水泥路面,形成了“二縱二橫”的鎮區框架,新建了外貿商場、供銷商場,新街布匹商場等專業市場。
該鎮有高中1所(縣轄),中小學34所,在校學生10500人。有綫電視用戶近1000傢。鎮內有瀋丘縣第二人民醫院,設施齊全,從醫人員500餘人。 |
|
鎮政府駐老城,人口57544人,面積11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老城、白竜埂、金閘、朱傢埠、大堰頭、鳳凰崗、鬍傢崗、江心、一柱觀、新華、橫堤、文昌宮、蘆洲、碑亭、天星市、義興、木馬口、蘆尾。 |
|
座落於鬆滋西北部的老城鎮,“北枕長江,西接三峽”,歷有“古郡”之稱,素有“典雅”美名,自東晉至公元1943年,老城設縣治歷經九朝,長達1600餘年,這裏古有“高山鳴鳳,萊洲霽月”等八景,今有城東祥雲繚繞六菱形雲聯塔,城內有四街,十二巷,七十二古井,城中有飛檐翹脊的登雲樓,名揚荊楚的文化園。改革開放以來,老城經濟發展較快,區域特色經濟開始形成,生豬、水果、飼料、棉花、油料五大農業支柱産業、飼料、機械、紡織、建材四大骨幹工業發展迅猛,老城城老人不老,歷盡滄桑韻猶存。如今,5.6萬老城人民正以滿腔的熱情歡迎您到老城投資興業。 |
|
老城鎮 老城鎮位於澄邁縣北部,距縣城28千米。面積259.99平方千米,人口62556人(2002年)。轄3個社區、15個行政村。粵海鐵路、225國道、西綫高速公路過境。古跡有大成殿舊址、通潮閣遺址。 [代碼]469027101:~001老城社區 ~002白蓮社區 ~003馬村社區 ~200美儒村 ~201大道村 ~202纔吉村 ~203玉堂村 ~204大亭村 ~205石聯村 ~206羅驛村 ~207潭池村 ~208玉樓村 ~209富豪村 ~210那板村 ~211文玉村 ~212坡腦村 ~213文大村 ~214東水港村
[沿革]建國初建老城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1997年,面積63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美儒、大道、老城、纔吉、玉堂、大亭、石聯7個村委會。2002年,將老城鎮、馬村鎮、白蓮鎮合併,設立老城鎮,轄18個村(居)委會,鎮政府駐原老城鎮。
附:馬村鎮位於澄邁縣北部,北臨瓊州海峽,距縣城24千米。1973年為馬村公社,1984年設區,1987年置馬村鎮。1997年,面積9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文大、馬村、東水3個村委會。
附:白蓮鎮位於澄邁縣東北部,距縣城26千米。1957年建白蓮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設區,1986年建鎮。1997年,面積85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轄白蓮、羅驛、潭地、玉樓、富豪、那板、坡腦、文玉8個村委會。 |
|
621024101000 老城鎮 621024101001 老城鎮居委會 621024101200 水溝村 621024101201 東關村 621024101202 牧傢溝村 621024101203 寺兒塬村 621024101204 廟莊村 621024101205 楊坪村 621024101206 趙塬村 621024101207 小塬子村 |
|
【老城鎮】
自然環境:老城鎮位於縣城東部,
平均海拔1255米。年平均降雨量500
毫米,年平均氣溫7.2℃,全年無籍期
152天.年末常用耕地面積1876萬畝,
鄉鎮行政區域面積8621萬畝.行政區劃:轄村民委員會8個.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2959戶,鄉
鎮總人口11553人,鄉鎮從業人員
5616人。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8個,通郵的
村8個,通電話的村3個,通公路的村3
個,通有綫電視的村1個。
經濟指標:2005年,國內生産總值
3791萬元,糧食播種面積1973萬畝,糧
食總産盆6025噸,財政總收人228.4
萬元,財政支出228.4萬元,農民人均
純收人1798元。
文教衛生:學校總數13所,在校學
生總數2592人,教師總數139人;醫
院、衛生院1所,醫生數28人,病床
33張。
名優特産:蕎麥皮枕芯、草每、白瓜
籽、黃花。
電話:0934一5681001 5681002 |
|
老城鎮位於縣城西南23公裏處,丹江口庫區上遊。北與金河鎮搭界,東與馬蹬、上集接壤,西與大石橋鄉相鄰,南與盛灣鎮、滔河鄉隔河相望。全鎮總面積約17.7萬畝,其中耕地3.5萬畝,境內主要山係有岵山、葉山、五臺嶺等,結構多為斷層石灰岩、紅麻岩。北部山區含硫鐵礦、鎂、錳、重晶石等礦藏。全鎮轄25個行政村,80個自然村,245個村民小組,6959戶,3.15萬人。1995年被南陽市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建設先進”鄉鎮;200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群衆文化建設先進鄉鎮”。
近年來,老城鎮圍繞建設“黃牛大鎮、非公有製經濟強鎮、生態農業鎮”三大戰略目標,搶抓機遇,剋難攻堅,基本形成了以花椒、油桃為主的林果業,以黃牛為主的畜牧業,以煙葉、油料為主的特色農業。畜牧業形成養殖、加工、銷售一條竜生産模式,發展100頭以上的生豬專業養殖場2個,黃牛專業村7個,專業戶150傢,黃牛儲量達到2.3萬頭。種植煙葉1718畝,年産值265萬元。
在非公有製經濟方面,老城引進了3傢企業。其中,淅川縣昭原機電有限公司,主要生産汽車衝壓件係列産品、摩擦片係列産品、離合器衝壓盤係列産品,年生産汽車配件50萬套。寶林彩印包裝有限公司,總投資達670萬元。南京星特裝飾材料有限公司淅川分公司,總投資500萬元,主要生産高檔建築裝飾材料。
老城鎮歷史悠久,為古鄭國屬地。現裴嶺村的古戰國墓群、石門村的夏代丹朱墓、安窪村的明代彭翰林墓、獅子崗村的漢代墓群至今還保存完好。鎮內有丹朱墓、翰林墓、二竜戲曇、岵山頂觀及中原突圍部隊搶渡丹江紀念碑等文化遺産。 |
|
老城鎮是瀋丘縣舊縣城所在地,位於縣境東南27公裏處,省道商臨公路、217綫在鎮中心地帶交匯,泉河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全鎮總面積49平方公裏,47800畝耕地,有38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62326人。
老城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的乳香臺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自明弘治十年(1497年)長期為瀋丘縣治所。名勝古跡有乳香臺、明柏、人祖廟、教堂、建艇湖等,土特産有顧傢饃、兆豐貢酒、鱸魚等。
該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技進步為動力,解放思想,負重加壓,按照“工業興鎮、農業穩鎮、財政富鎮”的工作思路,強力推進農業産業化、工業化、在城鎮化和經濟民營化進程。全鎮現有鎮辦企業15傢,股份製企業32傢,個體企業987傢,從也人員13000餘人,形成了釀酒、造紙、皮革、製鞋、機械、建材、食品、農藥、油墨等工業門類。各類專業村40多個,瀋丘縣鞋廠、環翔皮業、兆豐酒廠是該鎮三大竜頭企業。東北辦事處是文明全國的印刷專業區,已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區域經濟,印刷機械擁有量達3000餘部,從業人員近10000人,從低中高檔印刷道彩印、膠印共180多個品種,營銷人員遍及全國。該鎮積極調整農村種植結構,拉長土地鏈條,提高復種指數,將糧經比例調整到6:4,形成了以阮莊為中心的西瓜,果樹生産基地,以程莊為中心的大棚蔬菜生産區域;以李仙莊為中心的花生生産區域,同時,該鎮畜牧業發展迅速,現有規模養殖場89個,養殖專業村37個,養殖大戶150多傢。近幾年來老城鎮積極實施“小城鎮、大戰略”,堅持高起點規模、高標準建設,走“以城招商、以城羊城、以城建城”的路子,有力地促進了小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該鎮緊緊抓住商臨公路,217綫建設的契機和縣委、縣政府把老城鎮作為全縣小城鎮建設中心的機遇,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舊城區改造,一手抓新城區開發,狠抓“緑化、美化、亮化、淨化、規劃”,對原南北、東西大街進行拓寬改造,全部建城二層以上門面樓房,相繼開通東環路、北環路、南關路、宴莊路,硬化了城區內6條小街道,新建了外貿商場、新街布匹商場、供銷社紡織品商場等專業市場,2003年春季,從北關北環路至徐營高標準種植風景樹8000多株,長達11裏,城鎮框架逐漸拉達,城區面積達2.5平方公裏,初步形成六綜六橫的建設格局,1996年9月被評為周口地區綜合機耕機實力30強鄉鎮,1994年、1996年榮獲周口地區發展鄉鎮企業“十強鄉鎮”、“強鄉鎮”稱號,1995年獲周口地區財源建設先進單位稱號;連續八年獲綫發展鄉鎮企業“強鄉鎮”稱號,1999年邁入全省農話發展50強鄉鎮行列,電話擁有量委屈全年鄉鎮之首。2002年全鎮財政收入達468萬元。
該鎮有高中一所(縣轄),中小學34處,在校生12800人,有綫電視用戶達1500傢,鎮內有瀋丘縣第二人民醫院,設施齊全,從業人員500多人。
該鎮社會政治穩定,投資環境寬鬆,政策優惠,歡迎中外客商來我鎮投資辦廠,大展宏圖。 |
|
- : Laocheng Town
|
|
老城 老城鎮社區, 老城鎮居委會 |
|
老城鎮居委會 | 老城鎮中心小學 | 老城鎮初級中學 | 老城鎮中心幼兒園 | 合水縣老城鎮富民養殖場 | 昌圖縣飲食服務公司老城鎮二飯店 | 昌圖縣老城鎮衛生預防保健所 | 合水縣農技推廣中心老城鎮服務部 |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甘肅有限公司合水縣公司老城鎮營業廳 | |
|
|
長山村 | 興隆村 | 光明村 | 南橋村 | 李仙莊村 | 靠山村 | 東關村 | 大臺村 | 東屯村 | 劉大莊村 | 寨裏村 | 寨西村 | 前進村 | 水西村 | 六閤村 | 長青村 | 勝利村 | 小屯村 | 長山堡村 | 老城社區 | 安傢村 | 新建村 | 河田村 | 𠔌莊村 | 蘆莊村 | 新華村 | 頭堡村 | 範莊村 | 程莊村 | 義興村 | 愛國村 | 五勤村 | 窯溝村 | 張傢爐村 | 石廟子村 | 蓋傢村 | 秧田村 | 楊傢山村 | 下灣村 | 王傢嶺村 | 石傢溝村 | 安窪村 | 陳嶺村 | 王溝村 | 泉溝村 | 馬溝村 | 石門村 | 老城村 | 中段村 | 坳頭村 | 上洲村 | 李屯村 | 張屯村 | 辛屯村 | 月莊村 | 喬莊村 | 河口村 | 西徐村 | 東徐村 | 三義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