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 > 竹亚科
目录
No. 1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亚科概述:
  竹亚科的植物,秆一般为木质,多为灌木或乔木状,秆的节间常中空;主秆叶(秆箨即笋壳)与普通叶明显不同;秆箨的叶片(箨片)通常缩小而无明显的中脉;普通叶片具短柄,且与叶鞘相连处成一关节,叶易自叶鞘脱落。染色体:x=12,稀 7、 6、 5。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竿和各级分枝之节均可生1至数芽,以后芽萌发再成枝条,因而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地下茎(rhizome)亦甚发达和木质化(指植株成长后而言),或成为竹鞭在地中横走[此为单轴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较竿径为细,故亦称细型(1eptomorph)],或以众多竿(culm-base)和竿柄(culmneck)两者堆聚而成为单丛[即合轴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竿柄有节而无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著作较长的延长时,称之为假鞭(pseudorhizome),此时地面竿则为多丛兼疏稀散生,如同时兼有上述两类型的地下茎,则称为复轴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为多丛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长方式,即由地下茎(竹鞭或竿基)的芽向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称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短暂时期。叶二型,有茎生叶与营养叶之分;茎生叶单生在竿和大枝条的各节,相应地称为竿箨(culm-sheath)、枝箨(branehsheath),它们有颇为 发达的箨鞘和较瘦小而无明显中脉的箨片,在两者间的联结处之向轴面还生有箨舌,此 外箨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箨片绝对无柄;营养叶二行排列互生于枝系中末级分枝(常称具叶小枝)的各节,并可形成类似复叶形式的同一面,其叶鞘常彼此重叠覆盖,相互包卷,叶鞘顶端还可生有叶舌、叶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属物,叶片具叶柄,中脉极显著,次脉及再次脉亦均明显,小横脉易见或否,叶柄简短,位于叶鞘顶端由内外两个叶舌所形成的杯状凹穴之内,因基部具关节,故嗣后叶片能连同叶柄一齐从鞘上脱落,而叶鞘则在枝条上存留较久。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长(数年、数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种终生只有一次开花期,花期常可延续数月之久。竹类花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有如普通禾草那样,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习惯上以小穗为一单位)可形成各种式样的花序,它们的发育是一次性完成的,术语上称为单次发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着生部位都是在植株营养体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营养叶[称旗叶(flag leaf或uppermost leaf)]之上,花序轴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实心,即内部结构上下均匀一致,分枝处(包括小穗柄着生处)无明显的节,偶可有小形的鳞片状苞片,其腋内无芽,仅在枝腋有时可具枕瘤(tubereule),在竹类中称为真花(genuineinflorescence),以便与另一类型即假花序(false inflorescence)相对应;后一类型的基本结构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l枚小穗顶生于极为短缩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内侧照例有1片先出叶外,其上方的叶器官均减退呈颖状或外稃状的苞片,且连同顶生的小穗 在外观上混为一体而类似“小穗”,但此实为一复合性的构造物,其下方属于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内常有小枝芽[此时该苞片称具芽苞片(bud-subtending bract)],如果此腋芽发育,则可成长为次生假小穗,后者的腋芽也有可能发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复,最后可形成一团假小穗丛,这是由各级假小穗依次发育生长而成的,故称此假小穗丛为续次发生(interauctant inflorescence),它们着生在营养枝甚至在主竿的各节以 形成穗状、圆锥状或球形的头状等式样的花枝,惟其主轴及分枝均并不特化,仍与营养 枝无异,还是有着明显的节和中空的节间,因此也有人常将此花枝误称为“花序”。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颖l至数片或可无颖,有时将颖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称为 过渡颖(transitional 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内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与真正的颖有所区别;外稃具(3)5脉乃至多脉,先端无芒或有小尖头,罕可具l短直芒如刺,而 从不为膝曲芒;内稃具2脉或更多脉,背部具2脊或呈圆弧形而无脊,先端有时可分裂或下凹;鳞被多为3片,稀可无或多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2)3—6,稀可为多数(例如我国不产的群蕊竹属ochlandra thwait.)花丝彼此分离或有部分的连合,甚至相 互连成管状或片状而成为单体雄蕊(monadelphous stamen);雌蕊1,花柱l-3,柱头(1)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圆形、长椭圆形或近于球形,有时基部干缩而作具柄状。果 实有各种类型,颖果较常见,易与稃片相分离,果皮干燥或新鲜时稀可肉质,有时为硕大型,此时则较子房原来体积增大许多倍(例如梨竹属melocanna trin.),种脐线形,几与果实同长,胚小,多为f+pp型或略变为其他类型,胚乳多为单粒淀粉质(梨竹属等 可无胚乳)。染色体基数x=12。
  模式属:
  ?竹属bambusa retz.corr.schreb.(nom.cons.)mbosretz.(nom.rej.) 竹亚科(不包括我国不产的草本竹类)就狭义而言计有70余属1000种左右,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尤以季风盛行的地区为多,但也有一些种类可分布到温寒地带和高海拔的山岳上部;亚洲和中、南美洲属种数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欧洲除栽培外则无野生的竹类。在产地通常与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纯群。我国除 引种栽培者外,已知有37属500余种,分隶6族;其自然分布限于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各省区,少数种类还可向北延伸至秦岭、汉水及黄河流域各处。
  本亚科约66属,1000余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热带地区,少数属、种延伸至亚热带和温带各地。我国26属,200多种,多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1、箬竹属(indocalamus)灌木状或小灌木状竹类;秆散生或丛生,直立,节不甚隆起,具一分枝,分枝通常与主秆同粗。叶片大型。约30余种。我国约20种。阔叶箬竹[i.lati- folius(keng)mc-clure],秆高约1米,下部直径 5~8毫米;秆箨宿存。分布于华东、陕南汉江流域等地区。秆宜作毛笔秆或竹筷;叶宽大,可制船篷与斗笠等防雨用品;亦用作包裹米粽。此外,称为箬竹的尚有其他种类。叶的效用相同。
  2、箣竹属(bambusa)地下茎合轴,秆丛生,节间圆筒形,每节有多数分枝,小枝在某些种类可硬化成刺。箨叶直立,基部与箨鞘的顶端等宽,箨耳显著。约100余种。我国约60多种。凤凰竹[b.multiplex(lour.)raeusch.],秆高2~7米,粗5~25毫米。枝条多数簇生于1节。叶常5~10生于1小枝上。分布于华南、西南各省,通常栽培供观赏。变种凤尾竹[b.multiplex var. nana(roxb.) keng f.],秆高2~3米,径不超过10毫米。叶片通常10余枚生于1小枝上,形似羽状复叶。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栽培更多。佛肚竹(b.ventricosa mcclure),秆有异型,畸形秆节间瓶状。广东特产,各地栽种或盆栽,供观赏。
  3、牡竹属(dendrocalamus)乔木状竹,地下茎为合轴型,秆丛生,直立,尾梢常下垂,节具多数分枝,箨叶常外反;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小穗轴不具关节;浆片缺,雄蕊6。麻竹(d.latiflorus munro),秆高 20~25米;枝条常仅生于秆之上部,每小枝具叶7~10枚,叶梢上部贴生黄棕色细毛。小穗红紫色至深紫色,含6~8小花。分布于华南至西南。笋味较甜,可作夏季蔬菜;竹秆粗大,是良好的建筑用材;竹篾可编织;叶片可制斗笠等防雨用具。
  4、刚竹属(毛竹属)(phyllostachys)秆散生,圆筒形,在分枝的一侧扁平或有沟槽,每节有2分枝。约50种,大都分布于东亚,以我国为中心。我国约产40余种,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南。毛竹(p.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aie)高大乔木状竹类。秆圆筒形,新秆有毛茸与白粉,老秆无毛;秆环平,箨环突起而使竹秆各节只有1环。箨鞘厚革质;背部密生棕紫色小刺毛及棕黑色晕斑;箨耳小,耳缘有毛。小枝具叶2~8。分布于长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区以及河南、陕西。适宜生长于海拔400~1000米的山地,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向阳背风的山坡生长良好。根据竹秆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年龄:一年生竹秆为粉绿色,密被毛;二年生为绿色,毛脱落;三年生为黄绿色;四年生为黄色;微被白粉。一般四五年生的竹秆可选伐利用,笋供食用,可加工制作笋干、笋衣等;秆供建筑竹桥,胶合竹板,制造水管、浮筒、竹筏等;也可劈篾编织各种器具;纤维为造纸原料。桂竹(p.bambusoides sieb. etzucc.),秆环隆起而使竹秆各节有明显的2环,新秆绿色,常无粉,老秆深绿色;箨鞘黄褐色底密被黑紫色斑点或斑块,常疏生直立短硬毛。小枝具叶3~6。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以南各省区。秆质坚硬,有弹性,为重要材用竹种,亦可劈篾编物,用途颇广。
百科辞典
  zhu yake
  竹亚科
  Bambusoideae;bamboo
  禾本科的1亚科,通称竹类、竹子。
  特征 常绿直立,有时是蔓生木本。地下茎可分为合轴型及单轴型(包括复轴型)两种基本类型(图1 地下茎)。合轴型由秆颈及根状茎主体组成,根状茎上的顶芽发育成秆,而其上的侧芽则发育成新的地下茎。此种地下茎又可分为两种类型:①秆颈不延伸,地下茎短而密集,②有明显延长的秆颈而形成“假鞭”,故节上无芽,罕可生有不定根。单轴型有横向延长的地下茎,即竹鞭,其侧芽发育成秆或新的地下茎,顶芽一般不出土,节处均环生有不定根。复轴型兼有单轴型及合轴型的特征。单轴型在不良的生长环境中也可转变为复轴的地下茎。地下茎的类型是竹类分类的重要依据,凡是单轴型(包括复轴型)以及合轴型而有假鞭的竹类,其地面秆散生或多丛散生,能形成大面积的竹林,通称散生竹(图2 《竹谱详录》附散生竹外貌)。合轴型无假鞭的竹类则地面秆成单丛生长,不能形成大面积竹林,通称丛生竹(图3 《竹谱详录》附丛生竹外貌)。竹秆(竹鞭也如此)有明显的节与节间(图4 竹类植物的秆、秆基和秆柄)。节又分为着生秆箨(即笋壳)的箨环及位于其上多少隆起的秆环。每节的箨环与秆环之间称为节内,分枝即自节内生出。节间通常呈圆筒形,很少呈方形,或在分枝的一侧扁平或具纵沟。分枝每节为一至多数,常因属而异(图5 分枝类型)。秆箨是生在主秆上的叶,它的各部分与禾草的正常营养叶一致,但其箨片(相当于叶片)无明显的中脉。箨的功能主要是支持幼秆和保护幼芽。箨是分种、有时是分属的重要依据。生于小枝上的叶如同一般禾草的叶,但在叶片基部收缩成一短柄,叶柄与叶鞘之间有关节,枯老的叶片即自此关节处脱落,而叶鞘则常宿存。竹类很少开花结籽,开花是竹丛衰败的表现,有些竹类在花后通常整个竹林枯死,同一地区甚至不同地区但为同一种源的竹林也可同时开花死亡。竹类的花也是分类的主要依据。竹类的花序(图6 花序)有真花序及假花序两种基本类型。真花序的小穗常具柄,穗轴及花序轴无明显的节环而与一般禾草的总状或圆锥花序相同,通常侧生于顶端具叶小枝的中、下部各节,或生于具叶小枝的顶端。假花序生于秆或枝的苞腋,其侧生小穗无柄,基部常有具二脊的前出叶。顶生小穗常以分枝系统的最末一段节间为“小穗柄”。假花序的小穗多在其下方托有一组颖状苞片。小穗、颖状苞片与基部的先出叶一起形成所谓假小穗。假小穗的颖状苞腋还常可有芽。小穗的形态与一般禾草相同,脱节于颖之上并于各花间断落,也可整个小穗脱落。花有3鳞被,偶可缺失或较多。雄蕊通常3或6,稀为多数,具分离或有时联合的花丝;雌蕊的柱头3,有时2或1枚。果实为颖果,有时果皮厚而为坚果或浆果。胚小,竹型(F+PP),即进入盾片的与进入胚芽的维管束间无明显的节间;有外胚叶;盾片下端与胚根鞘分离;胚叶具多数维管束并在边重叠。淀粉粒为单纯型。叶表皮细胞的外壁多小疣,侧壁呈波状弯曲。双胞微毛长形。硅质细胞多变化,为四角形或马鞍形,稀略呈“十”字形。叶片内部解剖结构为竹型,具大型半透明的纺锤形细胞。绿色组织为臂形细胞组成。每一维管束有细胞壁多少加厚的外鞘及厚壁的内鞘。染色体小型,基数以□=12为主。散生竹多为4倍体(2□=48),丛生竹多为6倍体(2□=72),2倍体仅存在于草本竹类中,但也有多倍体。竹类均为□植物。
  生态分布 已知的竹类约100属1000余种,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少数分布至温带,以亚洲最多,大洋洲及北美洲仅有少数种,欧洲无乡土竹种。中国有近40属约500种,分
英文解释
  1. n.:  Bambusoideae Nees
  2. lat.:  Bambusoideae
相关词
植物自然赤竹属园艺花木百科禾本科植物学泰竹属
常绿植物健康慈竹属植物新品种速生树种
包含词
芦竹亚科石竹亚科
分类详情
张开竹子张开簕竹族张开北美箭竹超族张开青篱竹属张开麻竹属
张开孟宗竹属张开内门竹属张开蓬莱竹属张开梨果竹属张开茶杆竹属
张开华箬竹属张开莎勒竹属张开玉山箭竹属张开剌竹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