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yake
竹亚科
Bambusoideae;bamboo
禾本科的1亚科,通称竹类、竹子。
特征 常绿直立,有时是蔓生木本。地下茎可分为合轴型及单轴型(包括复轴型)两种基本类型(图1 地下茎)。合轴型由秆颈及根状茎主体组成,根状茎上的顶芽发育成秆,而其上的侧芽则发育成新的地下茎。此种地下茎又可分为两种类型:①秆颈不延伸,地下茎短而密集,②有明显延长的秆颈而形成“假鞭”,故节上无芽,罕可生有不定根。单轴型有横向延长的地下茎,即竹鞭,其侧芽发育成秆或新的地下茎,顶芽一般不出土,节处均环生有不定根。复轴型兼有单轴型及合轴型的特征。单轴型在不良的生长环境中也可转变为复轴的地下茎。地下茎的类型是竹类分类的重要依据,凡是单轴型(包括复轴型)以及合轴型而有假鞭的竹类,其地面秆散生或多丛散生,能形成大面积的竹林,通称散生竹(图2 《竹谱详录》附散生竹外貌)。合轴型无假鞭的竹类则地面秆成单丛生长,不能形成大面积竹林,通称丛生竹(图3 《竹谱详录》附丛生竹外貌)。竹秆(竹鞭也如此)有明显的节与节间(图4 竹类植物的秆、秆基和秆柄)。节又分为着生秆箨(即笋壳)的箨环及位于其上多少隆起的秆环。每节的箨环与秆环之间称为节内,分枝即自节内生出。节间通常呈圆筒形,很少呈方形,或在分枝的一侧扁平或具纵沟。分枝每节为一至多数,常因属而异(图5 分枝类型)。秆箨是生在主秆上的叶,它的各部分与禾草的正常营养叶一致,但其箨片(相当于叶片)无明显的中脉。箨的功能主要是支持幼秆和保护幼芽。箨是分种、有时是分属的重要依据。生于小枝上的叶如同一般禾草的叶,但在叶片基部收缩成一短柄,叶柄与叶鞘之间有关节,枯老的叶片即自此关节处脱落,而叶鞘则常宿存。竹类很少开花结籽,开花是竹丛衰败的表现,有些竹类在花后通常整个竹林枯死,同一地区甚至不同地区但为同一种源的竹林也可同时开花死亡。竹类的花也是分类的主要依据。竹类的花序(图6 花序)有真花序及假花序两种基本类型。真花序的小穗常具柄,穗轴及花序轴无明显的节环而与一般禾草的总状或圆锥花序相同,通常侧生于顶端具叶小枝的中、下部各节,或生于具叶小枝的顶端。假花序生于秆或枝的苞腋,其侧生小穗无柄,基部常有具二脊的前出叶。顶生小穗常以分枝系统的最末一段节间为“小穗柄”。假花序的小穗多在其下方托有一组颖状苞片。小穗、颖状苞片与基部的先出叶一起形成所谓假小穗。假小穗的颖状苞腋还常可有芽。小穗的形态与一般禾草相同,脱节于颖之上并于各花间断落,也可整个小穗脱落。花有3鳞被,偶可缺失或较多。雄蕊通常3或6,稀为多数,具分离或有时联合的花丝;雌蕊的柱头3,有时2或1枚。果实为颖果,有时果皮厚而为坚果或浆果。胚小,竹型(F+PP),即进入盾片的与进入胚芽的维管束间无明显的节间;有外胚叶;盾片下端与胚根鞘分离;胚叶具多数维管束并在边重叠。淀粉粒为单纯型。叶表皮细胞的外壁多小疣,侧壁呈波状弯曲。双胞微毛长形。硅质细胞多变化,为四角形或马鞍形,稀略呈“十”字形。叶片内部解剖结构为竹型,具大型半透明的纺锤形细胞。绿色组织为臂形细胞组成。每一维管束有细胞壁多少加厚的外鞘及厚壁的内鞘。染色体小型,基数以□=12为主。散生竹多为4倍体(2□=48),丛生竹多为6倍体(2□=72),2倍体仅存在于草本竹类中,但也有多倍体。竹类均为□植物。
生态分布 已知的竹类约100属1000余种,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少数分布至温带,以亚洲最多,大洋洲及北美洲仅有少数种,欧洲无乡土竹种。中国有近40属约500种,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