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 : 延安 [顯示全部] > 秦直道
目錄
No. 1
  秦直道投訴電話鄂爾多斯市旅遊投訴電話:0477-8345413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投訴電話:0471—628265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在鄂爾多斯草原上有許多歷史古跡,橫跨整個鄂爾多斯草原的古代公路——秦直道,可謂重要的一處。所謂秦直道,指的是秦始皇為了抵禦北方匈奴的進攻,修築的一條軍事交通大道。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後,除以國都鹹陽為中心,修築了通嚮原六國首都的馳道外,還命大將蒙恬由距鹹陽不遠的陝西淳化縣梁武帝村的雲陽林光宮(秦始皇的軍事指揮中心),沿陝西旬邑、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安塞、榆林進入內蒙古繼續北行,經伊金霍洛旗西11公裏的紅海子鄉掌崗兔村、東勝市西南45公裏的漫賴鄉海子灣以東的二傾半村和達拉特旗西南50多公裏的青達門鄉到高窯頭鄉交界處,越過黃河通嚮包頭西的九原郡遺址(今包頭市郊麻池古城),修起一條長1800裏(約今1400裏)的直道。由於是“直道”,所以遇山開山,遇溝填溝。這樣浩大的工程竟以兩年半的時間便迅速全部竣工。這條大道的築成,在當時曾使秦始皇的騎兵三天三夜即可馳抵陰山之下,出擊匈奴,使“鬍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可見這項重大的國防工程對剛剛建立的統一中央集權國傢的生存,意義十分重大。一條古道平直嚮前,遇有山頭,便破山而過,在山頭上留下一個槽形的凹痕。東勝市漫賴海子鄉二傾半村,發現了修築秦直道時的“堙𠔌”痕跡。當年砂岩粘土填築,至今路高1.5米到2米的遺址斷層歷歷在目。登上東勝地區製高點城梁上遠眺,南北城梁,宏偉的古道遺跡躍然其上,人工開鑿的四個山嶺豁口舊址寬約50米,遙遙相對,連成一綫。直道的修築遇溝壑則以紅沙石土填平。伊金霍洛旗掌崗兔村為草原地帶,這裏修的直道從斷面上看,為夯築土砂石層,上下共8層,1——7層,每層厚25——80釐米,最上一層厚1.2米。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物質條件來衡量這歷史記載中的“塹山工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在荒無人煙之處,可以並排行駛四輛馬車。長達幾十裏的秦時大道,由於年深月久,野草叢生,極目遠眺,宛若一條緑色的巨蟒,伸嚮遼闊的內蒙古草原,其壯闊之勢,非親眼目睹者是難以想象的。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這項直道工程始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三十七年九月以前完工。秦始皇死後的輼涼車就由直道回到鹹陽。公元前110年,司馬遷在山東泰山參加了漢武帝的封禪大典後,沿蒙恬興建的直道回到長安。司馬遷沿着直道穿行鄂爾多斯千裏之地,見到了秦築長城、直道、亭障,領略了鄂爾多斯的美麗風光.
No. 2
  秦直道聯繫方式地址:縱穿陝北黃土高原,沿子午嶺東側北上,在延安境內跨越四縣域,然後嚮東北延伸,通往內蒙古包頭市
  秦直道投訴電話延安旅遊投訴電話:0911-2122742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秦直道玩法遊覽、考古
  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華夏之後,除其它政績外,還辦了兩件舉世矚目的大事:一是修築了萬裏長城;二是修建了一條類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陝北俗稱“皇上路”“聖人條”。
  秦直道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秦直道南起京都鹹陽軍事要地雲陽林光宮(今淳化縣梁五帝村),北至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傢灣村),穿越14縣,700多公裏。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20米。據《史記》載:“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𠔌,千八百裏。”《漢書》稱:“道廣五十丈,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鬆”。可見其工程這艱巨、宏偉。且不論秦始皇不恤民力,但秦直道的確可稱謂世界公路工程奇跡,是中華民族的傑作之一。
  直道縱穿陝北黃土高原,沿海拔1600多米的子午嶺東側北上,在延安境內就跨越了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四個縣域,然後嚮東北延伸,通往內蒙古包頭市。其道歷經2000年風雨,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多處堅硬的路基上衹有雜草衍生,竟未長喬木,尤其是甘泉縣境內的方傢河秦直道遺跡,跨河引橋橋墩依然存在,夯土層十分清晰。清嘉慶年間文獻記載:“若夫南及臨潼,北通慶陽,車馬絡繹,冠蓋馳驅……”表明秦直道的荒廢僅是近幾百年的事。
  如今,部分完整的秦直道已被列入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着中國西部大開發的熱潮,秦直道的考古、探險、觀光,正在成為延安旅遊業的新熱點。
秦直道概述
  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華夏之後,除其它政績外,還辦了兩件舉世矚目的大事:一是修築了萬裏長城;二是修建了一條類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陝北俗稱“皇上路”“聖人條”。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秦直道南起京都鹹陽軍事要地雲陽林光宮(今淳化縣梁武帝村),北至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傢灣村),穿越14縣,700多公裏。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20米。
修築時間考
  關於秦直道的始築時間,《史記·秦始皇本紀》和《史記·六國年表》皆有明文記載,謂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當了無疑問。不過秦直道究竟完工於何時?修築秦直道總共用了多長時間?史籍語焉不詳。學界一般根據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八月間鬍亥等人曾經由直道南返鹹陽事斷定秦直道即竣工於這一年,也就是認為秦代修築直道衹用了兩年半時間(王開主編《陝西古代交通史》)。實則這樣的結論並不合乎歷史情況。《史記·蒙恬列傳》雲:“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湮𠔌,千八百裏。道未就。”司馬遷既然明確說“道未就”,可見當秦始皇崩逝沙丘,蒙恬含冤而死之際,直道並沒有竣工。這樣的推論還可以找到其它的證據。據《史記·李斯列傳》,秦二世矯詔僭立後,“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衆。又作阿房之宮,治直道、馳道,賦斂愈重,戍繇無已。”這說明發端於秦始皇的直道工程,實與阿房宮工程一樣,一直持續到二世時期。清人顧炎武《日知錄·史記註》條謂:“始皇崩於沙丘,乃又從井陘抵九原,然後從直道以至鹹陽,回繞三、四千裏而歸者,蓋始皇先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𠔌,千八百裏。若徑歸鹹陽,不果行遊,恐人疑揣,故載而北行,但欲以欺天下,雖君父之屍臭腐車中而不顧,亦殘忍無人心之極矣。”顧氏之語雖然尖刻,但卻道出了當時的實情。
  看來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出巡天下時,原本可能也有從新開闢的河南地南返鹹陽並檢察直道工程進展情況的打算,但東遊途中暴崩沙丘則為其始料未及。二世為避天下疑揣,選擇尚未竣工的直道南歸,確為當時具體情勢所迫。大約是親歷直道後,頗受其中顛簸之苦,秦二世日後纔有了續修直道的舉措。
  結合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夏直道已經可以粗通車馬的情況來看,秦直道工程乃肇於始皇而成於二世,從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歷時約五年之久,其中前二年多為第一期工程,雖粗可使用,但仍然“道未就”:後二年多則為第二期工程,修繕之後,直道纔完全竣工。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
直道路綫圖
  司馬遷雖然明確地記載了秦直道的起迄地點和里程,但遍檢《史記》全書,卻無法發現雲陽與九原之間任何其它的具體經由地點,這為後人留下了一樁千古遺案。所幸後來的地理志還保留了一些相關記載。據唐代初年成書的《括地志》記載,慶州華池縣(今甘肅省華池縣東華池鎮)西45裏子午山上有秦時的故道。唐中後期的李吉甫所撰的《元和郡縣圖志》中也說:“秦故道,在縣東八十裏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引者按:當作三十五年),嚮九原抵雲陽,即此道也。”1980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製的百萬分之一0·N·C(Operational Navigation Chart)片上,顯示出陝甘兩省交界的子午嶺山脊上確有古道路存在,這應是《括地志》和《元和郡縣圖志》所說的“秦故道”,亦即秦直道。經過近20多年來歷史地理學者和考古工作者的多次實地調查,秦直道的具體走嚮和經由路綫已基本清楚。但在細節上仍存在爭議.
  路綫圖一:
  秦直道由雲陽林光宮首途,就進入甘泉山。甘泉山為子午嶺南端的一個分支。也就是說,直道離開林光宮後就進到子午嶺中,循嶺北行。經今陝西省旬邑縣東的石門關,北行至鳳子梁,再經今甘肅省正寧縣劉傢廟子林場、黑馬灣、野狐崾峴、南站梁,而至今陝西省旬邑縣雕嶺關。從雕嶺關開始,直道循子午嶺主脊,大致呈西北走嚮,過陝西省黃陵縣艾蒿店、甘肅省襄樂縣五裏墩,到達興隆關,再經甘肅省合水縣的黃草崾峴到青竜山,沿合水、華池兩縣分水嶺嚮西北沿伸,到華池縣的麻芝崾峴。然後縱穿華池縣境,經大紅莊、墩梁、老爺嶺、新莊畔、羊溝畔、黃蒿池畔、深崾峴、高崾峴、墩兒山,過打扮梁的雷崾峴、五裏灣、張新莊、田掌,進入陝甘兩省交界的丁崾峴、墩梁,直達營崾峴。營崾峴是秦直道與明長城的重合之處,也是一處交叉的十字路口。直道沿明長城內側嚮西北延伸,經營盤梁、南灣、箱子灣到白出長城,入陝西省定邊縣的馬崾峴,重合之處長達20公裏。從定邊縣南境起,直道折嚮東北,經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紅慶河,再轉嚮北行,過東勝市西的二頃半、海子灣、城梁,直抵黃河南岸的昭君墳,在此渡過黃河,就是今包頭市西的秦九原郡治所在地。
  路綫圖二:
  1.陝西鹹陽淳化縣的秦直道走嚮:鐵王鄉梁武帝村,大疙瘩村以西(秦雲陽林光宮漢甘泉宮遺址北門,雲陵)為秦直道南端起點,秦直道南起甘泉宮後,經英烈山、馬槽梁、好漢疙瘩山、鬼門口、艾蒿灣、乏牛坡,經蝎子掌進入旬邑縣境。
  陝西鹹陽旬邑縣的秦直道走嚮:淳化、旬邑、耀縣三縣交界箭桿梁------下盤頭坡---過姜嫄河---上大草溝梁高地------繞梁直入石門關(此段是沿子午嶺的山脊嚮北而行)石門處下坡----至今旬耀路下3米處臺地-----轉彎經石門村----上今石門森林公園毓秀塔東邊山路----下山來到蒼兒溝--沿子午嶺主脈經前陡坡---臥牛石---後陡坡---老爺廟----大店---蜿蜒至楓樹梁北端的大店村(進入旬邑縣境後,經廟溝口、石門關、碾子院、臥牛石等地,此段山嶺統稱“鳳子梁”(又名楓樹梁)。)------—從大店下坡到馬欄岔溝過馬欄河---直從馬欄革命舊址窯洞處上坡------ 經楊傢鬍同(梁)-----過甘肅正寧縣劉傢店林場南邊臺地轉彎直上子午嶺山脊----經黑麻(馬)灣---野狐崾峴---南站梁-----十畝臺 ----沿子午嶺至雕靈關-----從旬邑縣雕靈關東南300米處轉嚮直北越過305省道(銅川至甘肅正寧的公路)----慢坡下山離開子午嶺主脈(在雕靈關南的一排破窯洞前,松樹林中)----旬邑縣南寺(從石底子水庫西邊進東溝上子午嶺支脈)------進東寺溝上子午嶺支脈,在東寺溝口寬30米,沿秦直道遺跡行8公裏上山.
  2.陝西黃陵縣的秦直道走嚮---下山進入黃陵縣境內黑莊子、雙扇門、冠傢砭轉嚮上畛子--- 三面窯
  3.陝西富縣的秦直道走嚮:直道經三面窯後,沿着葫蘆河支流川子河的兩條小支流麻子溝與小南溝之間的山梁嚮北延伸,經防火溝門、八面窯(油坊臺---槐樹莊林場)等地,在白馬驛過川子河(槐樹西三裏處的白馬驛遺址西邊上山北行),復嚮西北方向延伸。沿着川子河支流楊傢溝和樺樹溝之間的山梁延伸,經木炭窯、白傢店、梨樹莊、椿樹莊等地(麥稭溝)。至椿樹莊後折嚮正北(張傢灣鄉和五裏鋪之間的山脈北上到和尚原),沿葫蘆河支流樺樹溝和大樹坪溝之間的山嶺嚮北延伸,經松樹莊、大麥楷、白水崾峴等地,在樺樹溝下山,過葫蘆河。-----直道在樺樹溝西側山嶺作“之”字形彎道下山後,穿過葫蘆河,穿越309國道,在 309國道公路175公裏處的坡根底村,復上山前行。-----上山後,路面因曾被農民墾作農田,今已廢棄,故而長滿野草。直道至望火樓下山。此段山嶺,當地群衆俗稱呼為“車路梁”。------直道在望火樓下山後,過葫蘆河支流埝溝水,經水磨坪村,復上山,沿埝溝與大東溝之間的山梁北行,經松樹崾峴、山西油傢窯子、聖人條、迎河溝、寨子山、架子梁、到達墩梁。
  此段直道路基寬約35米左右,路面長滿古樹。古寨子山發現烽火臺一座,殘高3.9米,底邊長6米,夯層厚9—11釐米,平夯,夯質堅硬,夯層內未發現雜物,周圍地表散見大量秦漢時期板瓦和泥質灰陶捲沿盆口殘片。烽火臺南為一故城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220米,南北長160米,城墻大部分已毀,唯南城墻稍可辨認夯層,夯層厚9—12釐米,厚層內未發現雜物,夯質堅硬,平夯夯成。城墻殘高 1—1.5米左右。地表除有大量新石器時期竜山文化陶片外,還發現部分秦漢時期陶片。寨子山故城遺址西南距秦直道20米,東西為衝刷溝,北為烽火臺。這是富縣境內秦直道附近發現的唯一一座故城遺址。
  4.陝西甘泉縣的秦直道走嚮:墩梁地處富縣、甘泉、志丹三縣交界處,海拔1625米,是洛河與葫蘆河分水嶺的主峰。秦直道穿過墩梁後,即進入甘泉縣境內,經尋行鋪、趙傢畔、杏樹嘴、箭(界)灣、高山窯子下山至安傢溝村跨過洛河,沿聖馬橋北上,經方傢河村西北,盤旋上山,經老窯灣、王李傢灣、榆樹溝等地,進入志丹境內,接柏樹畔段秦直道
  秦直道在甘泉境內長約35公裏。某建築遺址位於洛河南岸的臺地上,北臨洛河,與北岸當地人稱“聖馬橋”的秦直道引橋遺址隔河想望,東西長300多米,南北寬80多米,遺址面積約24000多平方米左右。根據遺址處在引橋近旁的情況分析,該建築遺址應為秦直道洛河大橋的保護和管理機構,也可能同時兼有驛站的作用。
  5.陝西志丹縣的秦直道走嚮:
  秦直道在志丹縣永寧鎮柏樹畔村以南進入志丹縣境,經過松樹坪、任窯子、安條、馬灣子、牛棚圪勞、土門等村落---秦直道進入雙河鄉境內後,經南梁村,穿過延(安)志(丹)公路,經楊窪塌村、陳莊科、楊灣、東溝、白楊樹灣、花園寺村進入候市鄉。(到白楊樹灣後,折嚮東北,經花園寺村,進入杏河鎮。)-----
  秦直道由花園寺村進入杏河鎮境內,經候窯子、中莊灣、新勝條、何條、周條、小河灣等地,在小河灣村北下山後,過長尾溝水,在王南溝村北復上山,經南崾峴、員山、寺灣、在張溝門下山,過杏子河。沿楊崖根溝西二級臺地延伸,至太平崾峴村上山,經曹老莊村北進入安塞縣王窯鄉境內。
  6.陝西安塞縣的秦直道走嚮:
  秦直道由曹老莊村北關道山進入安塞縣王窯鄉境內後,即下山,沿着鷹嘴子溝南側二級臺地,經圓峁、背臺、草圈臺、過杏子河支流岔路川。又經後陵灣、在棗村陽灣復上山、經堡子山、陽山灣、桃嘴崾峴、臥虎灣、聖人條等地,進入化子坪鄉紅花園村。------經紅花園、白傢畔、扣崾峴、殺人崾峴、七垧地崾峴、同溝等地。-------直道又經過延河支流新莊溝水。在新莊溝北岸的河西溝以西,直道路綫分為東、西兩條。東邊一條經哈巴崾峴,到達馮岔村,中綫較直,但坡度較大。西邊一條經陽山梁村,路綫呈弧形,但坡度較平緩。兩條路在馮岔村重新匯合。到馮岔村後,直道即沿着延河西岸二級臺地嚮北延伸,經徐傢溝,進入鐮刀灣鄉境內----------秦直道由徐傢溝北上進入鐮刀灣鄉境內後,仍沿着延河西岸二級臺地延伸,在羅居村南過延河,沿着張傢溝西側臺地北上,經石窯灘、康傢河等地,在前火石洞上山,沿着山梁北行,經麻地渠,到達鴉行山-------在鴉行山鑿有一深30多米,寬16—20米,長70米的巨大埡口。直道由此進入王傢灣鄉境內。------秦直道穿過鴉行山後,在王傢灣鄉黃草塌村西北拐了一個“之”字形彎,復入鐮刀灣鄉境內,經宋傢窪,在宋傢窪(坬)村東北和王傢灣鄉丁嘴梁西北處復入王傢灣鄉境,繼續嚮北延伸,進入靖邊縣小河鄉鄭石灣村境內。
  7.陝西榆林地區:由於2000多年水土流失嚴重,古道痕跡幾乎全無且有爭議
  8.內蒙古烏審旗境內的秦直道走嚮:由於2000多年水土流失嚴重,古道痕跡幾乎全無且有爭議.
  9.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境內的秦直道走嚮:由合格蘇木,經紅慶河,再經公尼召,嚮北到達阿勒騰席熱鎮掌崗圖四隊(北緯39°32.927′,東經109°36.671′),經哈巴格希鄉,合同廟鄉進入東勝區
  10.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區境內的秦直道走嚮:由南部的漫賴鄉嚮北經柴登壕鄉,進入達拉特旗
  內蒙古達拉特旗境內的秦直道走嚮:由青達門鄉嚮北高頭窯鄉吳四圪堵村東北(東約1公裏)(北緯40°11.105′,東經109°42.890′),再嚮北經昭君墳(北緯40°28′25.7″,東經109°40′01.9″)東側過黃河到達包頭
  11.內蒙古包頭的秦直道(北部終點):
  麻池古城位於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政府所在地(孟傢灣村)西北,昆都侖河以東3.5公裏,黃河以北的二級臺地上,古城北至昆都侖溝口16.5公裏,南到黃河8公裏,西側的河槽為石門水故道,地理坐標為北緯40°35′11.9,東經109°48′55.5,海拔1040米.
秦直道功能
  秦王朝通直道與築長城從性質上講是完全不同的兩項工程。築長城是出於軍事鬥爭的需要,抵禦少數族奴隸主貴族的侵擾,可謂軍事工程。直道如上所述,衹能是一條交通綫。當然可以運輸軍隊和軍用物資、軍士們所需的生活用品等,一般地說衹是在戰時是這樣。所以不能單純的稱為軍事道路。
  由於“直道”修建在鄂爾多斯草原中,特別是還行進在子午嶺主脈上,子午嶺處於洛河流域河𠔌大道和涇河支流馬蓮河流域河𠔌大道之間,因為它居高臨下,對其兩側的河𠔌大道有扼控作用,子午嶺的地理位置决定“直道”在防禦匈奴族和北方少數族奴隸主入侵中具有很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軍事戰略地位和軍事道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內函。把“直道”說成“軍事工程”“軍事道路”,恐怕是同“直道”所具有的軍事戰略地位相混淆的結果。“直道”的軍事戰略地位是指它在軍事鬥爭中不是一時一事,一次戰鬥或一個戰役的地位,而是指長遠的,關係戰爭全局勝敗的地位和作用。“直道”的軍事戰略地位是由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所起的屏障和扼控作用表現出來的。
  “直道”經鄂爾多斯草原後進入子午嶺,沿子午嶺主脈由北嚮南,直至子午嶺南端的甘泉山。子午嶺是一座高大的山峰,山區面積廣,支嶺較多,地形復雜,地勢險要,是延州、慶州以及關中的屏障,扼控着東西兩側的河𠔌大道,是兵傢必爭之地。子午嶺兩側的河𠔌大道:即著名的延川道(由長安通嚮延州(今延安) ,再北行通嚮內蒙古) 和馬蓮河道(由賀蘭山下和內蒙古南下,經環縣、慶陽、長武、彬縣,直達關中) 。河𠔌地帶水草豐盛,遊牧族習慣來往於河𠔌大道,因此,它們成為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主要通道。延川道河𠔌比較狹窄,北方遊牧部族南下時睏難較多,因而往往從馬蓮河道南下。從馬蓮河道南下,不僅距關中路程較近,而且多為土山丘陵地,險阻不大,容易攻掠。這條路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環縣和靈武間俗稱“旱海”,水草缺乏,紮營行軍有所不便,不過這段路程不遠,影響不太大。另外還有一條道路,在馬蓮河道之西,六盤山下的肖關道。這條道路,比較平坦,水草也比較豐盛,更利於騎兵活動,缺點是距離關中較遠,但在延川道、馬蓮河道受阻的情況下,北方遊牧族也常由此道南下。馬蓮河道、肖關道、延川道都關係着關中、延州、慶州的安危。特別是馬蓮河道和肖關道,自古以來,發生了不少的戰爭,有的還很激烈。
  延川道、馬蓮河道、肖關道這三條河𠔌通道,馬蓮河道居其中間。三條河𠔌道之間還有一些道路可以互相通往,這樣,馬蓮河道還承受着由延川道、肖關道轉過來的攻擊和壓力,因此馬蓮河道所處的地位更為突出。
  延川道和馬蓮河道分處於子午嶺的東西兩側,直道在其子午嶺上。直道對於兩側的河𠔌大道起着扼控作用。如在西漢初年,漢文帝3 年(公元前177 年) 匈奴右賢王入據河南地,攻掠上郡,未能沿延川道繼續南下,就是因為有直道的控製。而同時,漢文帝派臣相灌嬰率軍由直道行進,抗擊匈奴,匈奴奴隸主很快撤出了河南地,確保了關中的安全。又如漢文帝14 年(公元前166 年) 匈奴族老上單於率騎兵14 萬入侵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 、肖關(固南原) ,殺死北地都尉,掠奪了大批財富,隨後又進攻彭陽(鎮原縣) ,其前鋒到了雍(陝西鳳翔)和甘泉(陝西淳化縣) 。匈奴族這次南侵來勢兇猛,為什麽老上單於在塞內停留一月以後又撤回塞外。為什麽不走距關中較近的馬蓮河道,而走距關中較遠的肖關道呢? 就是因為“直道”扼製着馬蓮河道之故。
  “直道”的扼控作用還表現在對於子午嶺山脈周圍交通網絡的控製,子午嶺東西兩側的延川道和馬蓮河道是兩條平行的河𠔌道,它們之間的連接必須通過子午嶺才能形成網絡。互相補充、互相影響。因而在子午嶺上有許多關卡都處於“直道”上。如沮源關(興隆關) 、雕令關、午亭子、老爺嶺等處都是主要的十字交叉路口,都有一些關隘設施,控製着子午嶺周圍的交通網絡。特別是成為控製延川道和馬蓮河道的重要咽喉。成為邊郡重鎮和關中的天然屏障。
  秦朝滅亡以後,直道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西漢初年,匈奴貴族勢力曾兩度試圖進犯關中,其中一次入蕭關,直抵雍縣和甘泉。既然匈奴奴隸主有意窺伺甘泉,為什麽不從九原直接南下,卻要遠遠繞道六盤山下?在子午嶺的東西,分別是洛河河𠔌和馬蓮河河𠔌。遊牧民族南下侵犯中原地區,一般都是取道河𠔌。而當時洛河河𠔌和馬蓮河河𠔌都沒有受到騷擾,這又是什麽原因?推究其實際情況,正是子午嶺上增添了一條直道,使得匈奴貴族不能不有所顧慮。他們雖然暫時控製了河南地,也不敢長期盤踞。當時匈奴左賢王曾一度占據陰山和河套地區,但不久又復撤走,就是這個緣故(《史記·匈奴列傳》)。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自泰山復東至海上,至碣石,自遼西歷北邊九原,歸於甘泉”(《漢書·武帝紀》),所走的正是直道。這次巡幸,司馬遷曾經隨行,故而能將直道的起訖地點明確記載下來,並說“行觀蒙恬所為築長城亭障,塹山堙𠔌,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史記·李斯列傳》),對秦人開闢直道的利弊得失進行了歷史總結。西漢時期不僅積極利用秦時所修的直道防禦匈奴南犯,而且對於直道的維護也曾有所着力。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當時在北地郡新增了直路縣和除道縣,這兩縣正分別設在子午嶺段直道的南北兩端,顯然是為了加強對直道的控製。
  唐朝建都於長安,強大的突厥族雄峙於漠北,頻繁南侵關中。唐太宗時期,突厥一次進犯,十萬鐵騎直達渭河岸邊,兵鋒威逼長安。
  後來唐王朝轉守為攻,再奪河南地,設置東、中、西三個受降城控製陰山防綫(《元和郡縣圖志》捲四),直道聯繫北邊諸軍要鎮的作用仍顯而易見。
  一直到了明代,直道仍舊是一條通途,清朝初年纔漸趨湮塞。據乾隆《正寧縣志》:“此路一往康莊,修整之則可通車轍。明時以其道直抵銀、夏,故商賈經行。今則塘汛廢弛,通衢化為榛莽。”不過又據正寧劉傢店子林區和旬邑石門關的當地老人回記說,數十年前,劉傢店子林區的古道一直通嚮定邊,平時驢馱馬載,絡繹不絶;石門關至馬蓮河一段子午嶺的主脊鳳子梁,正是關中棉花嚮北運輸的必經之路。每當運花季節,梁上路旁的灌木枝上,粘花帶絮,一路皆白。
  解放戰爭前,石門關為陝甘寧邊區後期部隊所在地,設有大型儲糧倉庫,鳳子梁更成為轉運軍需糧草的大路。這些事實說明,自唐代以後,隨着政治中心的轉移,西北地區的交通格局相應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直道仍在溝通陝、甘、寧、內蒙諸省區的經濟交流方面發揮着作用。歷代斷斷續續地加以開發利用,這也正是秦直道遺跡得以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
民族合力結晶
  秦直道從鹹陽一直延伸到當時匈奴人的居住區,可以說,它的行進路綫約有一半是在秦人並不十分熟悉的鄂爾多斯高原,這裏的地勢雖然不及陝北黃土高原地區那樣跌宕起伏,卻也是丘陵延綿、溝壑縱橫,兩千多年前的秦人,是如何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掌握了如此精確的北方大地方位概念以及如此豐富的地理學、地貌學知識?
  目前,在鄂爾多斯境內的秦直道遺跡北起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南至伊金霍洛旗,全綫長約160公裏。楊澤蒙說,縱觀鄂爾多斯的地貌及秦直道的走嚮不難發現,現今秦直道路綫是經過極為縝密的勘查後選定的。直道不偏不倚修在低丘陵地帶,再往東一些,就是高丘陵的大溝地帶,而再往西一些,就是沼澤地帶了,在洪水季節路很有可能被衝垮。
  難道僅僅依靠剛發明不久的羅盤定位技術,他們就具備了如此遼闊地域內的大地測繪技能了嗎?就是按照現代人的思路,如果沒有特定的技術支持,要在兩年半的時間內,在一個無論是地理方位還是地質條件都十分陌生的區域內完成這麽大的一項工程是絶難想象的。
  這項浩瀚工程的順利實施,難道憑藉的就是蒙恬率領的那數十萬內地百姓的智慧和力量嗎?秦直道作為溝通南北的重要軍事要道,是否藉助當時的其他力量呢?
  楊澤蒙表示,在文獻記載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後,便讓位給兒子(趙惠文王),開始實施“ 身鬍服,將士大夫西北略鬍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的戰略,這其中就應該包括對九原郡的設置、對這條“直南”道路的勘測、南渡黃河渡口的營建等等一係列活動。
  那麽,在這條由秦國大將蒙恬主持完成的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宏大的高速公路的過程中,是否藴含着趙國人的辛勤汗水呢?還有,當時大部分已被蒙恬的大軍攆到陰山以北,而原本世世代代就生活在鄂爾多斯地區的那些北方遊牧民族,是否也在其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呢?這些目前都不得而知。
秦直道故事
  這條不同尋常的古道上演繹着各種各樣的故事,有的轟轟烈烈,有的凄楚哀婉,有的驚心動魄,有的耐人尋味……2 000餘年以來,從秦直道“道未就”開始記載的與秦直道有關的歷史名人和重大事跡數不勝數。
  一代霸主秦始皇,他是秦直道的創始人。儘管秦始皇在世時並未實現從直道北巡九原的理想,但他在南巡途中去世,其遺體是通過秦直道運回鹹陽的。
  一代名將蒙恬率軍出徵,大破匈奴,將他們驅退700多裏。同時他還是該條大道的監修者,他曾多次行於直道,從淳化縣北梁武帝村秦林光宮遺址北行,至子午嶺,上循它的主脈北行,進入鄂爾多斯草原,過烏審旗北,從東勝市西南方向穿過去,進入今昭君墳附近渡過黃河,直到包頭市西南秦九原郡治所。那時,甘泉山至子午嶺一帶,森林茂密,鬱鬱蒼蒼,鄂爾多斯草原更是野草叢生、湖沼遍布、猛獸蛇蟲出沒、人跡罕至的地區。蒙恬經過一年多時間考察,能夠確定這樣一條直至陰山山脈之下的近路,確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秦直道一期工程完工,道路基本暢通,蒙恬進行了全程考察。當他正在謀劃二期工程的時候,卻遭趙高迫害,於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吞藥自殺於陽周獄中。
  秦始皇長子扶蘇因勸阻始皇鎮壓儒生,被派到上郡監督蒙恬修直道。始皇死後,宦官趙高、丞相李斯偽造始皇詔書,命他自殺,擁其弟鬍亥為皇帝。扶蘇氣憤填膺,又萬般無奈,自刎在秦直道上。
  孝文帝劉恆是秦代以後最早驅車走過秦直道的漢代皇帝。《史記孝文本紀》載:三年(前177)“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為寇。帝初幸甘泉”。這時,被蒙恬趕到陰山以北的匈奴又殺回到河套地區。六月,“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見過群臣,皆賜之”。高奴在今延安一帶,孝文帝從林光宮到延安走的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到了西漢時,已發揮着極其重要的軍事作用。正是有了這條秦直道,漢王朝的大軍纔會像飛將軍一樣突然出現在匈奴騎兵面前,讓他們措手不及。“但使竜城飛將在,不叫鬍馬度陰山”。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從直道進軍,殺得敵人聞名喪膽。
  公元前127年,漢驃騎大將軍衛青兵份幾路,齊頭並進,重創匈奴,從此解除匈奴對北部邊界的威脅。
  漢武帝劉徹多次沿直道北擊匈奴,巡視朔方,炫耀武力。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武帝在元封元月(前110)的一則巡邊詔令中說:“朕將巡邊陲,擇兵振旅,躬秉武節,置十二部將軍,親率師焉。行自云陽,北歷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於臺,至朔方,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裏,威振匈奴……”
  司馬遷曾從鹹陽出發沿着直道穿行鄂爾多斯千裏之地,見到了秦築長城、直道、亭障,領略了鄂爾多斯的美麗風光,在遊覽途中對蒙恬的傑作———秦直道提出過批評,曰:“固輕百姓力矣。”我們今天所瞭解的秦直道起初就是從司馬遷的《史記》裏知曉的。
  漢元帝時王昭君被送入宮,竟寧元年(前33)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親,昭君自願請行,遠嫁匈奴,從長安出發,經直道北行。至今直道沿綫內蒙古境內還有昭君墓,沿途還有許多關於王昭君的美麗傳說。
  公元9年,王莽親率40萬大軍北伐匈奴。這當中,秦直道為王莽軍隊調動及後勤補給運輸發揮了重要作用。
  東漢末年,蔡文姬在戰亂中為南匈奴所俘,後嫁匈奴右賢王為閼氏,走的就是秦直道。後來蔡文姬思鄉心切,其歸漢行動因受單於所阻,不能成行,於是曹操率 50萬大軍沿秦直道前往匈奴邊界,單於迫於壓力,衹得同意文姬歸漢。就在蔡文姬被俘12年後,曹操派使者往接蔡文姬,蔡文姬為曹操思慕賢才的精神而感動,毅然離別丈夫、子女沿秦直道回到中原,繼承父業,參與編撰《續漢書》。
  唐朝,李世民徵突厥時多次走秦直道秦直道在此時的戰爭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宋朝,古道大戰不斷,李繼遷經鏖戰在統萬城建立了西夏。清朝末年,捻軍一部沿秦直道同清軍作戰。
  現代發生在這一條古道上的最著名的一次戰役當屬直羅鎮戰役了。它是紅軍長徵到達陝北的第一仗。從某種意義上說,直羅鎮戰役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軍事基礎。
相關詞
甘肅建築合水西漢歷史
包含詞
大秦直道鄂爾多斯秦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