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宰相 > 皇帝
目录
《皇帝》
诗人: 歌曲作者 Ge Quzuozhe

No. 2
  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在我国皇帝的称号始于秦始皇。
“皇帝”的来历 "Emperor" of the origin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
  皇为上,帝为下,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皇”的起源
  自公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还有一说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传说伏羲氏,又称皇羲,以通神明之德创八卦,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
  “帝”的起源
  『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姬姓、公孙氏,号轩辕、有熊,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统帅炎、黄二部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下,大败蚩尤,结果蚩尤被杀。涿鹿之战后,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黄帝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各部落咸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中华民族素自承为『黄帝后裔』,又因炎、黄两部落融合成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皇帝”的由来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千古一帝秦始皇”,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赵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赵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彰显自己的尊贵。
  另一种说法:
  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于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
  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政不高兴的说:“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
  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就这样,赵政自称“始皇帝”,后世通称“秦始皇” 。
  “陛下”的由来
  人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况。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呢?“陛下”是封建时代臣民对皇帝的称谓。“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崇高。“陛下”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后来,人们就用“陛下”作为对皇帝的直接称呼,表示自己虽然是在对皇帝说话,但在礼仪上不敢忘记自己本来无此资格。
  “太上皇”的由来
  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刘邦十面埋伏,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突围不成,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每天都去参拜自己的老父亲。谁知有一天当他又去参拜父亲刘太公时,却见父亲穿着一件旧袄,手拿扫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刘邦大吃一惊,急忙上前搀扶父亲,而刘太公却连连后退。刘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然是您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是要被杀头的。我也不想为这事坏了天下的法纪。”汉高祖犯了愁,对于怎样才能不失礼度地对待自己的父亲,他一直想不出个好办法。后来,有个大臣说秦始皇曾尊去世的父亲为太上皇,建议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这话大喜过望,马上举行大典,将刘太公扶上太上皇位。皇帝的父亲从此就被称为“太上皇”,这一叫法历代沿袭下来。
  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文“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赵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或“万岁”等,以第三人称或文字记叙时称呼皇帝时则多用“皇上”。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比如王莽篡政。
  欧洲
  西方的“皇帝”一词来自拉丁语的imperator或caesar,意思为罗马军队的最高统治者、元首、皇帝。古代欧洲国家君主通常称为国王,只有神圣罗马帝国因为自称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延续,所以其君主称为皇帝
  法国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恢复君主制,因为国王(roi)这个头衔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已经极不得人心,拿破仑象征腐朽、专制、蛮横,所以拿破仑不称国王而称皇帝。从这个时候起,“皇帝”这个称号有一种冠冕堂皇的、比国王高一级的味道在里头。所以,1804年,奥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弗朗茨二世宣布采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并于1806年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1867年,奥地利帝国实行二元君主制,改为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国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俄国
  1721年,俄国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Imperator)的头衔,以与其更加强大的君权和更加庞大的国家相对称。俄国元老院直接把古罗马帝国皇帝的拉丁文头衔拿来献给彼得。这也是彼得大帝吸收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一。在此之前俄国最高统治称者称“沙皇”(Tsar),也就是“恺撒”的意思。
  普鲁士
  德文“皇帝”是Kaiser,凯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罗马人的皇帝”。 到了18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变为君主专制国,皇帝这个头衔大多作为专制君主的头衔使用。当时欧洲的皇帝只有法国(拿破仑)、奥地利和俄罗斯三个。1850年,德意志邦联议会曾经给普鲁士国王加皇帝的尊号,但是被拒绝。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意志统一,普鲁士国王才接受这个头衔。
  英国
  英国本土一直是王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继承莫卧儿王朝皇帝的帝位。她的头衔是“天佑大不列颠、爱尔兰及海外领地女王,国教保卫者,印度女皇”
  这是所谓“大英帝国”的来源。不过确切地说,应该说是有一个共同君主的两个国家,大不列颠王国(及其海外领地)和印度帝国。英国在印度的直接统治者为Viceroy,直译为“副王”,意译为“总督”。而英文皇帝称emperor,女皇称empress。
  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男性的英国君主头衔是“国王大皇帝”。只有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三个国王用了这个头衔。爱德华八世未加冕即逊位,乔治六世时期印度独立,印度皇帝的头衔被取消。
  其他
  自从彼得一世和拿破仑使得“皇帝”的尊号成为伟大帝王的头衔和象征之后,一些小国的君主也称自己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称墨西哥皇帝的奥地利马克西米连大公等等。海地独立之后,还曾经有一个奴隶出身的黑人皇帝——亨利一世。埃塞俄比亚也有皇帝,不过更确切的翻译是“万王之王(国王们的国王),犹太人的雄狮”。因为在埃塞俄比亚,国王也是一种和公爵伯爵一样的贵族头衔。中非共和国总统博卡萨也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加冕为皇帝
  匈奴采用单于,突厥和蒙古采用可汗。日本使用天皇称号大概是在隋朝时期,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记载是673—688年前后天武天皇的《飞鸟净御原令》。中国称日本元首为天皇大约是在清朝的同治、光绪时期。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君主对内自称皇帝,对中国则称国王。朝鲜在1896年后改为帝国,其国王李熙也改称皇帝
  当今世界上仍有不少王国,而政体绝大多数是君主立宪制,皇帝只是象征性,没有多少实权。曾做个小统计,目前尚存的王国共有29个,其中亚洲14个,欧洲11个,非洲3个,大洋洲1个。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已死了四十年,越南末代皇帝保大于前年在法国病逝,世界上到底还有多少皇帝的后人?唐太宗李世民开国、治国、亡国,朝代之兴衰起落,都和皇帝分不开。君王已成了历史名词,中国再不会有皇帝,留下大量史料让后人去挖掘。要研究中国历史,就必须从“皇帝学”入手。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不算李自成、张献忠,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袁世凯的正统皇帝有349位。
  如果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国(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中国的小皇帝 China's little emperors
  12岁以下登基:
  汉
  西汉
  汉昭帝刘弗陵(8岁登基,21岁死)
  汉平帝刘衎(9岁登基,14岁死)
  孺子婴刘婴(2岁登基,21岁死)
  东汉
  汉和帝刘肇(10岁登基,27岁死)
  汉殇帝刘隆(100日登基,1岁死)
  汉顺帝刘保(11岁登基,30岁死)
  汉冲帝刘炳(2岁登基,3岁死)
  汉质帝刘缵(8岁登基,9岁死)
  汉灵帝刘宏(12岁登基,34岁死)
  汉献帝刘协(9岁登基,54岁死)
  三国
  魏
  魏齐王曹芳(8岁登基,45岁死)
  吴
  吴废帝孙亮(12岁登基,20岁死)
  晋
  东晋
  晋成帝司马衍(8岁登基,25岁死)
  晋穆帝司马聃(2岁登基,21岁死)
  晋孝武帝司马曜(11岁登基,35岁死)
  南北朝
  南朝
  宋
  宋后废帝刘子业(12岁登基,13岁死)
  宋顺帝刘准(11岁登基,14岁死)
  北朝
  北魏
  北魏孝文帝元宏(5岁登基,33岁死)
  北魏孝文帝元宏北魏孝明帝元翊(6岁登基,19岁死)
  北魏幼主元钊(3岁登基,3岁死)
  东魏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11岁登基,28岁死)
  北齐
  北齐后主高纬(8岁登基,21岁死)
  北齐幼主高恒(8岁登基,8岁死)
  北周
  北周静帝宇文衍(7岁登基,9岁死)
  五代十国
  后周
  后周恭帝柴宗训(7岁登基,16岁死)
  宋
  北宋
  宋哲宗赵煦(10岁登基,25岁死)
  南宋
  宋恭帝(4岁登基,5岁死)
  宋端宗(7岁登基,10岁死)
  宋幼主(7岁登基,8岁死)
  辽
  辽圣宗(12岁登基,61岁死)
  西夏
  西夏毅宗(2岁登基,21岁死)
  西夏惠宗(8岁登基,27岁死)
  西夏崇宗(4岁登基,58岁死)
  元
  天顺帝(9岁登基)
  元宁宗(7岁登基,7岁死)
  明
  明英宗(9岁登基,39岁死)
  明神宗(10岁登基,57岁死)
  清
  清世祖(6岁登基,24岁死)
  清圣祖(8岁登基,69岁死)
  清穆宗(6岁登基,20岁死)
  清德宗(4岁登基,38岁死)
  溥仪(4岁登基,62岁死)
中国历史的女皇帝一览表 List of female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女皇武则天公元528年 北魏殇帝(元姑娘①) 年号:武秦 在位不到1年
  公元690—705年 大周圣神皇帝(武曌、武则天)
  年号: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神龙 在位16年
  公元1164—1178年 西辽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②) 年号崇福 在位14年
  注:
  ①公元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杀死,国不可一日无君,胡太后遂从后宫抱来一个女婴,假称是孝明帝之子,让女婴做皇帝,改元“武秦”,不久胡太后为了避免被众人知晓此事,于是杀死该名女婴,另立元晖之子元钊为帝,是为北魏幼主。因此该名女婴在胡太后的操纵之下,匆匆登位又匆匆死去,故历史上连她的名字都没留下,一般可称“元姑娘”,胡太后之后匆匆给女婴加上谥号殇帝(一般正史不可见),所以北魏元姑娘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②耶律普速完:西辽仁宗耶律夷列之女,公元1163年,仁宗病死,由于太子耶律直鲁古年幼,遗命耶律普速完称制;公元1164年,耶律普速完正式称制,改元崇福,号承天太后,后由于公爹萧斡里刺和驸马萧朵鲁不的控制,耶律普速完号称皇帝,称承天皇帝,不到几天,消息走漏,耶律普速完被杀,耶律直鲁古即位。耶律普速完谥号“承天太后”,她也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位女皇帝
皇帝的寿命 The emperor's life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南越武帝赵陀
  超过八十岁的皇帝只有七位,即最长寿的南越武帝赵佗(100岁以上)、乾隆皇帝(89)、梁武帝萧衍(86)、女皇帝武瞾(82)、宋高宗赵构(81)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镠(81)、元世祖忽必烈(80)。
  70岁到79岁的皇帝有12位,包括十国楚武穆王马殷(79),唐玄宗李隆基(78)、十国前蜀高祖王建(72)、明太祖朱元璋(71),三国吴大帝孙权(71),五代南平高季兴(71),十六国后燕高祖慕容垂(71)、汉武帝刘彻(70)、唐高祖李渊(70)、辽道宗耶律洪基(70)、西夏仁宗嵬名仁孝(70)、十六国南燕高祖慕容德(70)。
  60岁到69岁的皇帝有38位,包括清康熙皇帝(69),清道光皇帝(69),十六国西凉武昭王李暠(68),宋孝宗赵眘(68),清太祖努尔哈赤(68),周帝吴三桂(67),十六国北凉高祖沮渠蒙逊(67),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67),金世宗完颜雍(67),新帝王莽(67)、元太祖成吉思汗(66)、蜀汉后主刘禅(65),明成祖朱棣(65),隋文帝杨坚(64)、蜀汉昭烈帝刘备(63)、唐德宗李适(64),西夏神宗嵬名遵顼(64),汉光武帝刘秀(63)、十六国后凉高祖吕光(63),汉高祖刘邦(62)、宋武帝刘裕(62),清末代皇帝溥仪(62)、金太宗完颜吴乞买(61)、十国后蜀高祖孟知祥(61),辽圣宗耶律隆绪(61),十六国后秦高祖姚兴(61),清嘉庆皇帝(61),五代梁太祖朱温(61),明世宗(60),宋理宗(60)等。
  50岁到59岁的皇帝有60位,包括宋太宗(59)、明神宗(58),雍正皇帝(58)、宋宁宗(58)、陈高祖陈霸先(57),宋钦宗赵桓(57),唐高宗李治(56),齐高帝萧道成(56),晋武帝司马炎(55),唐中宗(55),唐睿宗(55),汉献帝(54),齐武帝(54),陈宣帝(54),唐代宗(54),宋仁宗(54),宋徽宗(54),晋简文帝(53),陈后主(52),清太宗(52)、唐太宗(52),后周太祖(51),秦始皇(50)、宋太祖(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梁简文帝(49),汉景帝(48),明仁宗(48),梁元帝(47),汉文帝(47),南唐后主李煜(42),明宪宗(41),魏文帝曹丕(39)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后周世宗柴荣(39),宋神宗(39),明光宗(39),明宣宗(38),清光绪皇帝(38)、魏明帝曹叡(36),宋英宗(36),明穆宗(36),宋度宗(35),崇祯皇帝(35),正德皇帝(38),咸丰皇帝(31),明代宗(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赵胡亥(24)、顺治皇帝(24),天启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包括五代汉隐帝刘承佑(19),五代周恭帝柴宗训(19),清同治皇帝(18),晋穆帝司马聃(18),唐敬宗李湛(17),唐哀李柷(17),汉废帝刘辨(16),宋帝刘子业(16),宋顺帝刘准(12)等。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五位,包括八岁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皇帝的在位时间 The emperor's reign
  在位最久的皇帝:康熙皇帝(1661-1722,共61年)和乾隆皇帝(1735-1795,共60年)。伟大汉民族的实际肇始人——伟大的秦始皇帝如果不算正统的皇帝,那在位最久应该是南越武帝赵佗(前208-前137,共71年)。
  其它在位时间名次排列:
  汉武帝(前141-87)和西夏仁宗(1139-1193)都是54年,西夏崇宗(1086-1139)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9位,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明世宗(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1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包括:秦始皇(37年)、元顺帝(38年)、宋高宗(36年)、唐高宗(34年)、元世祖(34年)、光绪皇帝(34年)、汉光武帝(33年)、汉献帝(31年)、十国吴越王钱弘俶(31年)、十六国成汉太宗(30年)、道光皇帝(30年)、明太祖朱元璋(31年)、刘宋文帝(30年),北魏太武帝(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包括北魏孝武帝(28年),前秦昭宣帝苻坚(28年),金世宗(28年),宋孝宗(27年)、唐德宗(26年),汉成帝(25年),晋武帝(25年),宋真宗(25年),宋徽宗(25年),汉文帝(23年),北魏道武帝(23年),唐太宗(23年),明宪宗(23年),明英宗(22年),明成祖(22年),宋太宗(21年)、元太祖成吉思汗(22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4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咸丰皇帝(11年)、宋度宗(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其中五年以下的约两百位,在位九年有6位, 包括元仁宗、八年有9位,包括刘宋明帝、唐高祖、唐睿宗、金太祖、元宪宗、明景泰帝等。七年有15位,包括明景帝、汉惠帝、晋怀帝、陈文帝、陈后主、后唐明宗、宋光宗、明熹宗。六年有18位, 包括汉哀帝、魏文帝、后晋高祖、明穆宗、曹魏高贵乡公、吴帝孙亮、吴景帝孙休、晋废帝、北魏献文帝、唐中宗、唐肃宗、唐武宗。五年有18位, 包括晋元帝、后梁太祖、后周世宗。三年有29位, 包括五代后唐庄宗、末代皇帝溥仪、五代后周太祖。两年有39位,包括宋钦宗2年有42位,包括明仁宗。不满一年有40位,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从登基到驾崩仅有半天时间。很多皇帝登基时还在吃奶,下面是这些皇帝登上皇位时的年龄统计。
  五代十国的楚武穆王马殷,76岁才登基,堪称大器晚成。 武则天67岁才登基;吴三桂67岁自封周前帝;三国刘备61岁才登极;汉高祖刘邦55岁称帝;袁世凯58岁自封中华帝。
  从统计数字看,51岁到60岁称帝者有25位;41岁到50岁称帝者有45位;31岁到40岁称帝者有63位;21岁到30岁称帝者有73位;11岁到20岁称帝者有93位;5岁到10岁称帝者有33位,五岁以下称帝者有11位。30岁以下登基的皇帝共计210位。
  康熙八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69岁死;
  宋仁宗十三岁登基,做了41年皇帝,54岁殁;
  明神宗十岁登基,做了48年皇帝,58岁卒;
  秦始皇13岁继承秦王位,39岁统一中国称帝,在皇帝位12年, 50岁驾崩;
  汉武帝16岁登基,做了54年皇帝,70岁卒。
  他们做了一辈子皇帝,整部历史就是皇帝史,然而,更多的是幼年储君一登基便被杀,想长命点还是不要当没有权力的太子,生在帝皇家未必是件好事。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血洗宫廷。到底有几位皇帝能善终?
皇帝与春耕 Emperor and spring
  历史记载,每年的春耕季节,在一良辰吉日,皇帝要亲自耕田,以此重农劝稼,祈盼丰年。《宛署杂记》中,详细叙述了大明王朝的皇帝“圣驾躬耕籍田于地坛”的盛况。
  当时的顺天府管辖下的宛平、大兴两县要提前一个月筹备这项国之大典,先寻找数十名德高望重的老年农民,进行礼仪培训!与此同时要准备耕牛及相关的农具,再选派200余人,搭建一座1000多平方米的耕棚,“籍田”的土要用箩精心筛过以后,覆盖上沃土。到了正式庆典的那一天,教坊司的“优人”装扮成风、雷、雨、土地诸位神仙,儿童扮成农夫农妇,欢快地唱起庆祝天下太平的颂歌,民众手执农具排列两侧,等候圣驾光临。
  皇帝耕田时,左手执黄龙绒鞭,右手执金龙犁,前面有两名“导驾官”牵牛,两个老农协助扶犁,护驾左右的老农,名曰“帮耜臣”,就这样走三个来回,圣驾躬耕就算完事大吉了。然后,皇帝登上“望耕台”落座后,观看大臣们耕作,最后由顺天府官员播撒种子,老农随后牵牛覆土,一年一度的圣驾躬耕就全部完成了。
  扮成农夫农妇的小孩子们奉上稻、麦、豆等,祈盼皇恩普照,五谷丰登。此时皇帝还要接受群臣贺拜,并设宴款待三品以上的随从官员,赏赐在场的民众每人两个馒头和二斤肉。皇帝起驾回宫,众人拿着农具簇拥其后,走到午门为止,最后还要奖赏老年农民每人两匹布,其他人等是一匹布。至此,春耕庆典全部结束。
  顺天府官员全一一记录在案,现摘录几条内容,还是很耐人咀嚼的。
  正牛一头,价白银8两,喂养20日草料银1.6两;副牛一头,借用,喂养20日草料银1.2两。
  正副金犁二具,描金彩绘,工本费价银2.34两;黄龙绒鞭二把,价银2.34两。
  五色彩旗40对,银2.6两;旗杆80根,银0.4两。
  锄头10把,银0.85两;粪箕二个,0.08两。
  ……
  总共花费白银89.5两(一两白银在当时可买143斤白面),按祖制规定,这些银两由宛平、大兴两县财政支出。
  用现在的话来说,皇帝作秀,让京城老百姓买单。一年之计在于春,“真龙天子”尝试耕作,毕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好事。
皇帝与宣谕 Emperor and Xuan Yu
  圣旨 宣谕,是古代颁布皇帝的诏令以示天下。早在明代,朝廷上下为了彰显对农业活动的重视,一年当中除腊月和正月外,每个月的第一天上午,顺天府尹,也就是京都的行政长官“请旨传宣谕一道”,率领辖属的宛平、大兴两县知县走出皇宫,来到承天门(天安门)金水桥前,向召集在此等候的两县代表人士“面谕”,告诫四海九州须勤务农时,精心耕作为要。这应该是皇帝每月颁发的兴农文件。《宛署杂记》中记载了正德十二年至万历十九年(1518年-1592)之间16年的宣谕条目,其内容就是按农业季节的不同,提出相应的要求或注意事项,例如:
  3月天时和暖,土脉润泽,应趁时耕种,毋得懒惰;
  4月田苗盛长,用心看守,尽力务农。
  7月如今雨泽沾足,田禾长茂,成熟在迩,须及时收敛,勿怠;
  8月秋收即毕,都要樽节用度,切勿浪费……
  农业劳作,老百姓自然清楚该怎样调度,而这年复一年,月月如此乏味的文告,既不能给民众带来实惠,又不具有约束力,还要兴师动众,以谢皇恩,这项活动反而成了老百姓的精神负担,难怪有的人称病缺席,有的人甚至“雇市井无赖充之,以应命”,这类人等站在承天门前聆听宣谕,真是莫大的讽刺。此情此景,皇宫中的帝王是不会知道的。《宛署杂记》作者沈榜在万历年间曾任过三年宛平县知县,他对此很无奈地写道,皇帝“深知稼穑艰难”,“每月必宣谕京兆”以达天下,还谆谆告诫百姓“民生在勤,勤之不匮”,此等生存大事却不被老百姓所理解,进而感叹到“谕之不从,民之愚也”。
  当时黎民百姓真心所想的是什么,已无从考查,普通人家生活的如何,书中没有正面的表述。但是,顺天府辖区内的人文地理、经济状况以及皇亲贵族的各类庆典、祭祀活动的消费,都有详细的记载。现举例说明,万历十二年宛平县的农民耕地有2935顷90亩,8年后减少为2865顷54亩,这70顷36亩农田是被皇室成员开辟坟场占用了。还有,当时宛平县境内有皇亲国戚的大小坟场多达141处,每年祭坟的供品及相关费用,需用白银985两,按规定“两县行银办”,也就是说,这要让两县的老百姓承担。以当时的物价,一两白银可买143斤白面,这么多的银两,完全可以够400人一年的口粮。
  这组数字和百姓“奈之何畏于宣谕”,发生在历史的同一时期,二者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今天,我们在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时候,也许会有所感悟,进而做出各自的解读。
古人对帝王尊称全集 The Complete Works of the ancients revered king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22、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23、大皇:对帝王的尊称。《昭明文选·晋·陆机·辨亡论》:“大皇既没,幼主莅朝。”
  24、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对初死皇帝的讳称。《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都是对皇帝的尊称。班固《东都赋》:“于是圣上赌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
  27、上: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帝王。《礼记·王制》:“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28、今上:对当时帝王的称呼。有时也称当今。《史记·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郑玄:《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称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战国前后,臣下对君主的敬称词。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怀念介之推。《战国策.燕一》:“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32、万岁: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秦汉以后演变成皇帝的尊称。
  33、陛下:秦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称的谦词。《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彀。”《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彀?’”
  35、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憿福于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36、国王:君主或帝王的称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汉至明一直沿用。
  37、国主:国君、国王。《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称号。如,三皇五帝。
  39、后王:古代君主的称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后王:当今之王。
  40、素王:远古帝王的称呼。道家称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为素王。儒家称孔子为素王。
  41、世主:国君。
  42、少主:年轻的皇帝。《大唐新语》卷十一:“高宗大渐,顾命裴炎辅少主。”
  43、社稷主:国君的代称。《大唐新语》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于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异议?’”
  44、元后:对天子或君主的称呼。后世又称帝王嫡妻为元后。
  45、社君:对幼主的称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圣、嗣王:继位的帝王。《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驾、大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原为帝王车乘的总称,后来常用为帝王的代称。《旧唐书.宦官传》:“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
  50、万乘:帝王的代称。《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乗。故以万乘称天子。
  51、乘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后汉书·耿弇传》:“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屈原《离骚》:“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53、真主:帝王别称,即所谓真命天子。《后汉书·王常传》:“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
  54、真人:帝王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
  55、天子:君主。《礼记·曲礼》:“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时天子只称王。春秋以后,一些诸侯例如楚、吴等相继称王,于是尊称周王为天王。后来泛指封建帝王。杜甫《忆昔》诗:“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57、天颜:帝王的容颜,代称帝王。
  58、天囚:对帝王的蔑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别称。旧时又代指父亲和丈夫。《后汉书.梁竦传》:“(窦)宪兄弟奸恶继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妾得苏息,拭目更视,乃敢昧死自陈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冲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称的谦词。
  62、太祖、高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皇考:本为人名。(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皇考忠)常在清代,指当朝皇帝已死的父亲。
  65、大行:是指刚刚崩逝,未称庙号、谥号的皇帝
  66、太上:本指远古帝王时代。《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后世尊称帝王为太上。
  67、太宗:对开国第二代皇帝的尊称。
  68、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三世纪时最先用于鲜卑族。
  69、单于:两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郎主:辽、金时期对北方君主的称呼。
  70、人牧:国君的别称。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71、九重:原指宫禁,帝王之居处。《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后又代称天子。《旧唐书.宦官传》:“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72、朝廷:本来指帝王接见臣下纥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称。
  73、明上、明王:对帝王的尊称。
  74、后主:后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习惯上也称后主。如南朝陈后主、五代李后主。
  75、县官:皇帝的代称。古时称王畿内都邑为县,所以又以县官为朝廷的代称。
  76、官家:皇帝、朝廷的别称。胡三省:“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白居易《喜罢郡》诗:“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岁月属官家。”
  77、至尊:皇帝的代称。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
中国古代帝王的避讳 Taboo of the emperors of China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比如: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正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政”(同“正”),所以秦朝把“正月”改称“端月”。
  秦始皇的父亲名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
  汉文帝名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
  汉武帝名彻,汉初有个知名辩士叫蒯彻,史书上就改称蒯彻为“蒯通”。
  汉光武帝名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汉明帝名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
  唐太宗名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宋仁宗名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媾、购、遘……避讳的字达五十多个!
中国皇帝之最 Emperor of China the most
  最长命的皇帝:南越武帝赵佗,享年100岁以上。(非正统皇帝
  最短命的皇帝: 东汉殇帝,2岁就夭折。
  即位时年龄最小: 东汉殇帝,出生才100天。
  在位时间最长: 清康熙皇帝,跨61个年头。
  在位时间最短: 金末帝 完颜承麟,即位仅仅半天就杀死。
  嫔妃最多的皇帝: 晋武帝,后宫佳丽达10000多人。
  子女最多的皇帝: 北宋徽宗,子三十二,女三十四。
华夏帝王列表 List of Chinese emperors
  中国皇帝(君王)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政变、夺权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皇帝共有1000多位呢!
  附:南越、东越、闽越、东瓯、匈奴、突厥、回纥(回鹘)、吐蕃、高昌、于阗、柔然、吐谷浑、渤海国(大震)、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汉武帝刘彻、后理)、大中、东夏(大真)(以上不包括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其中云南列朝自世隆以下【南诏(大蒙、大礼、大封民)、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前理、后理)、大中】和东夏(大真)的君主称皇帝;南越(吕后时)、于阗(五代时)的君主一度称皇帝;南越、东越、闽越、东瓯、高昌、于阗、吐谷浑、渤海国(大震)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君主称王;匈奴的君主称单于;回纥(回鹘)、柔然的君主称可汗;吐蕃的君主称赞普。
  十六国时期:汉赵、后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胡夏9个政权称皇帝,后凉、北燕2个政权称天王,前凉、西秦、南凉、北凉、西凉5个半独立政权称王。
  其中:
  汉赵刘渊304年—308年称汉王;
  后赵石勒319年—328年称赵王,328年—330年称天王,石虎335年—349年称天王;
  成汉李雄304年—306年称成都王;
  前燕慕容皝337年—348年、慕容儁348年—352年称燕王;
  后燕慕容垂384年—386年称燕王,慕容盛400年—401年、慕容熙401年—407年称天王;
  南燕慕容德398年—400年称燕王;
  前秦苻健351年—352年、苻坚357年—385年称天王;
  后秦姚苌384年—386年称万年秦王,姚兴399年—416年称天王;
  胡夏赫连勃勃407年—418年称天王。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前蜀(907—925,之前是唐朝的蜀王)、后蜀(934—965,之前是后唐的蜀王)、吴(927—937,902—919年是唐朝的吴王,919—927年称大吴国王)、南唐(937—958,之后是称国主)、闽(933—945,之前是后梁、后唐的闽王)、南汉(917—971,之前是后梁的南海王)、北汉的君主称皇帝,吴越、楚、南平3个半独立政权的君主称王。
  说文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皇帝之制,始于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自称“朕”,其下皆称“陛下”。皇帝之言曰“谕”,皇帝之命曰“诏”。满蒙入主中原,虽得天下,但不法古圣,杀戮甚众,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人尚如此,况皇帝乎?故以下之表,无满蒙之君号。至于鲜卑之北魏,虽法中原,但吾无典可考,不敢造次,留此以待后来之君子。
  秦 赵氏(皇帝之名由此始)
  始皇帝 讳 政
  二世皇帝 讳 胡亥
  三世皇帝 讳 子婴
  汉 刘氏
  太祖高皇帝 讳 邦
  孝惠皇帝 讳 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 恒
  高宗孝景皇帝 讳 启
  世宗孝武皇帝 讳 彻
  孝昭皇帝 讳 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 讳 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 奭
  统宗孝成皇帝 讳 骜
  孝哀皇帝 讳 欣
  元宗孝平皇帝 讳 衎
  世祖光武皇帝 讳 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 庄
  肃宗孝章皇帝 讳 炟
  穆宗孝和皇帝 讳 肇
  孝殇皇帝 讳 隆
  恭宗孝安皇帝 讳 祜
  敬宗孝顺皇帝 讳 保
  孝冲皇帝 讳 炳
  孝质皇帝 讳 纘
  威宗孝桓皇帝 讳 志
  孝灵皇帝 讳 宏
  孝献皇帝 讳 协
  魏 曹氏
  太祖武皇帝 讳 操
  祖文皇帝 讳 丕
  烈祖明皇帝 讳 叡
  邵陵县公 讳 芳
  高贵乡公 讳 髦
  元皇帝 讳 奂
  蜀汉 刘氏
  昭烈皇帝 讳 备
  孝怀皇帝 讳 禅
  吴
  高祖武烈皇帝 讳 坚
  世宗桓皇帝 讳 策
  太祖大皇帝 讳 权
  会稽王 讳 亮
  景皇帝 讳 休
  末皇帝 讳 晧
  晋 司马氏
  太祖高皇帝 讳 懿
  世宗景皇帝 讳 师
  太宗文皇帝 讳 昭
  世祖武皇帝 讳 炎
  孝惠皇帝 讳 衷
  孝怀皇帝 讳 炽
  孝湣皇帝 讳 邺
  中宗元皇帝 讳 睿
  肃宗明皇帝 讳 绍
  显宗成皇帝 讳 衍
  康皇帝 讳 岳
  孝宗穆皇帝 讳 聃
  哀皇帝 讳 丕
  废皇帝 讳 奕
  太宗简文皇帝 讳 昱
  烈宗孝武皇帝 讳 曜
  安皇帝 讳 德宗
  恭皇帝 讳 德文
  南朝 宋 刘氏
  高祖武皇帝 讳 裕
  少帝 讳 义符
  太祖文皇帝 讳 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 骏
  前废帝 讳 子业
  太宗明皇帝 讳 彧
  後废帝 讳 昱
  顺皇帝 讳 准
  南朝 齐 萧氏
  太祖高皇帝 讳 道成
  南齐世祖武皇帝讳赜
  前废帝 讳 昭业
  後废帝 讳 昭文
  高宗明皇帝 讳 鸾
  炀皇帝 讳 宝卷
  和皇帝 讳 宝融
  南朝 梁 萧氏
  高祖武皇帝 讳 衍
  太宗简文皇帝 讳 纲
  元皇帝 讳 绎
  敬皇帝 讳 方智
  南朝 陈 陈氏
  高祖武皇帝 讳 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 蒨
  废帝 讳 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 讳顼
  後主 讳 叔宝
  隋 杨氏
  高祖文皇帝 讳 坚
  炀皇帝 讳 广
  恭皇帝 讳 侑
  唐 李氏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讳 渊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 世民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 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 讳 曌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讳 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 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 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 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 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 讳 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 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讳 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 恒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 讳 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 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 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讳 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讳 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 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 晔
  昭宣光烈孝皇帝 讳 祝
  宋 赵氏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讳 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 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 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 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 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 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 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 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 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 昚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 敦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 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 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 禥
  恭宗懿圣皇帝 讳 显
  端宗裕文昭武湣孝皇帝 讳 昰
  金 完颜氏
  (1) 金太祖 完颜旻 (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颜晟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颜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颜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颜雍 (1161-1189)
  (6) 金章宗 完颜璟 (1189-1208)
  (7) 金卫绍王 完颜允济 (1208-1213)
  (8) 金宣宗 完颜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颜守绪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234)
  元 孛儿只斤氏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统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2年~1320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祐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无 (泰定帝) 也孙铁木耳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年~1328年 泰定
  无 (元顺帝) 阿里加巴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顺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历
  1328年~1330年至顺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孛儿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1368年 (至顺1333年 ,元统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明 朱氏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讳 元璋
  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讳 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 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 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 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 祁镇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讳 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 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 佑樘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 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 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 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 翊钧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讳 常洛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讳 由校
  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讳 由检
  安宗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纘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讳 由崧
  绍宗襄皇帝 讳 聿键
  昭宗匡皇帝 讳 由榔
  清 爱新觉罗氏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在位11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在位17年)天聪/ 崇德 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在位60年)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永琰 1796年~1820年(在位25年) 嘉庆 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绵宁 1821年~1850年(在位3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在位11年)咸丰 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在位13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 崇陵
  恭宗: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2年(在位3年) 宣统 献陵
  中华帝国 袁氏
  洪宪皇帝:袁世凯 1915年~1916年(在位不到1年)洪宪 袁林
英文解释
  1. n.:  czar,  emperor,  tzar,  God,  ruler of an empire
法文解释
  1. n.  empereur
近义词
国王, 国王的称号, 君主, 女王, 女皇, 最高统治者
相关词
历史人物清朝明朝明君古代帝王战国朱姓
历代皇帝旅游建筑陵墓遗址百科大全唐朝波斯
人文领域历史有影响100人东汉汉朝刘秀光武帝朝廷封建
科举隆庆更多结果...
包含词
儿皇帝小皇帝女皇帝土皇帝二皇帝
分类详情
张开李煜张开秦朝皇帝张开夏朝君主张开商朝君主张开周朝君主张开兴安
张开隆安张开永隆张开汉朝皇帝张开黄帝君主太平天国永平
文明天平正大正统太安乾定
天命永嘉白龙建国景泰永光
宣统永康太宁中兴隆昌天成
神龙宝应顺义明德延庆大安
建始天凤永定天安庆元宝庆
永乐延平建宁永汉永和永兴
白雀建明建和大定广运景明
太昌大统大成长庆会昌天福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