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人: 方岳 Fang Yue
兹山信雄深,钟梵上云雨。 微吾紫阳翁,几何不豪取。 有来青牛车,肯作白鹿主。 诗书夜披之,一变至邹鲁。 唐虞际淳熙,此道日方午。 涧声撼皇坟,山翠湿章甫。 纷其四方人,会此共谈尘。 岳也互乡章,屦二不及户。 却后七十年,空堂凛遗矩。 四书在乾坤,六老自今古。 昭回云汉光,不隔天尺五。 厥惟貂续难,谨勿小吾土。 |
|
洞名。在 江西省 星子县 北 庐山 五老峰 下。 唐 贞元 中 李渤 与兄 涉 隐居读书于此,畜一白鹿,因名。 唐 王建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君》诗:“君家 白鹿洞 ,闻道亦生苔。”《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白鹿洞 在 庐山 之阳,常聚生徒数百人。” |
|
白鹿洞投诉电话厦门市旅游投诉电话:0592-5318985
福建省旅游投诉电话:0591-8753564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白鹿洞位于虎溪岩背后。明朝始建寺,清乾隆年间重修,增建三宝殿、朝天洞、六合洞等。三宝殿后有宛在洞,洞中伏着一双泥塑白鹿,口向石罅。夏季炎热时,罅中常有烟雾涌出,缕缕可见,故称“白鹿含烟”,为厦门小八景之一。1993年重建,并向游客开放。 |
|
白鹿洞位于九江庐山东北玉屏山南,虎溪岩背后。是北宋六大书院之一。有六合洞、朝天洞、宛在洞等洞景。原有三宝殿和僧舍,相传为朱熹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曾来过此地,后人纪念他亦在此起名“白鹿洞”。宛在洞内有白鹿泥塑一尊,因常有烟雾涌出,缕缕可见,素有“白鹿含烟”之称,为厦门小八景之一。
近人盛朗西、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个人认为,此李渤即苏轼名篇《石钟山记》中“盖笑俪道元之简,而李渤之陋也”中的那个。因为两人活动时间类似,活动地点类似,身份类似。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这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江州的乡贤明起等,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从此始,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朱熹不仅重修了白鹿洞书院,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
《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但体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七百年书院办学的样式,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
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它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中学堂管理。宣统二年(1910),白鹿洞书院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国民党时期,蒋介石准备要南昌中正大学接管白鹿洞书院,但未实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设置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白鹿洞书院建置;1990年成立庐山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现在,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白鹿洞1928年,胡适来到白鹿洞书院,并对其赞不绝口。胡适盛赞白鹿洞有两个原因,一是“白鹿洞书院是最早的书院,是我国书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亲定的《白鹿洞规》“简要明白,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在他的《庐山游记》中,他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
(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
(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同志曾由武汉到达庐山白鹿洞书院,住在御书阁,从事革命活动。1959年8月刘少奇主席再次来到白鹿洞书院,旧地重游非常高兴,据当时陪同来的原九江专区专员朱冰同志回忆:“8月19日上午,我接通知乘车到庐山脚下威家公路边迎候少奇同志。会车后,一同沿公路南行”。“当时进书院没有公路,要走三、四里路。少奇同志坚持前往,他一下车,就顺手在随从人员手中接过一顶草帽,戴在头上,兴致勃勃地同大家一起走着山村田埂羊肠小道”。“进院时,大家都已汗流浃背。”走到藏书阁前,他若有所思地说:“我曾在这里住过,当时上面有不少书哩。”因阁楼维修,藏书已转移到星子县文化馆保存,不再保存在御书阁里。
陈东原等列石鼓、白鹿洞、嵩阳、岳麓、睢阳、茅山为“北宋六大书院” |
|
白鹿洞社区, 白鹿洞居委会 白鹿洞村 白鹿洞镇 |
|
白鹿洞村 | 白鹿洞规 | 白鹿洞镇 | 游白鹿洞 | 白鹿洞书院 | 白鹿洞社区 | 白鹿洞书堂 | 白鹿洞二首 | 君家白鹿洞 | 白鹿洞别诸生 | 游白鹿洞书院 | 白鹿洞居委会 | 白鹿洞书院学规 | 白鹿洞书院教条 | 白鹿洞书院揭示 | 白鹿洞书院讲义 | 厦门万石岩白鹿洞 | 挽白鹿洞宾吕善居 | 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 | 白鹿洞书院研究丛书之八——疁城集 | 白鹿洞书院研究丛书之八疁城集 |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十亦尝隐庐山白鹿洞) |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亦庐山人,常隐白鹿洞) | 白鹿洞谒先生祠堂呈李梦开教授是日李入洞讲书 | 予旧游白鹿洞坐看书台风泉四面松声万壑去三十年犹在吾耳 |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十亦尝隐庐山白鹿洞 |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亦庐山人常隐白鹿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