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歷史沿革
白塔鎮是由建國前原萬山、飲馬、白塔、大莊等鄉組成,歸淄川縣萬福鄉管轄。 建國後,白塔、大莊鄉歸淄川縣昆侖區管轄。1950年3月,淄川縣昆侖區改為第四區,隸屬關係不變。1956年11月萬山鄉、飲馬鄉、白塔鄉合併為飲馬鄉。1958年8月撤銷飲馬鄉、焦莊鄉,飲馬鄉及原大莊鄉管的大莊、小莊、梁傢莊3個村共17個村劃歸昆侖人民公社, 1962年2月原飲馬鄉、大莊鄉所轄的17個自然村由淄川區劃歸博山區並成立“海眼人民公社”(以下簡稱海眼公社)。
1963年10月,海眼公社機關由大海眼村遷至國傢村村西,1973年遷至白塔村村北。1982年12月, 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發[1982]153號文件批準,將海眼公社更名為白塔人民公社(以下簡稱白塔公社)。1983年10月,經博山區人民政府批準,白塔公社更名為白塔鄉。 1984年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以[84]魯政函60號文件批準,更名為“白塔鎮”。
1994年4月,掩的、趙莊、簸箕掌三個村由域城鎮劃歸白塔鎮。是年6月,貫徹博發[1994]36號文件,李家乡所屬小南峪、銅井、柳溝、平安峪及石門鄉所屬吳傢宅、行者峪、下惡石塢等七個村,分別合併到白塔村、小莊村、趙莊村、國傢村、小海眼村、飲馬村、掩的村。
地理位置
白塔鎮位於博山區北郊, 鎮機關駐地白塔村距博山區政府所在地5公裏, 北與昆侖鎮交界,西與域城鎮接壤,東與西河鎮毗鄰,南與夏傢莊鎮相連,205國道橫貫全境。
自然狀況
白塔鎮境內多山地丘陵, 地形東高西低,東西最大距離7.5公裏,南北最大距離8公裏,總面積為3893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90.3公頃。主要山脈大奎山是白塔鎮與昆侖鎮的界山, 最高海拔481米。主要河流有孝婦河、渭楊河、石溝河、東河, 境內流長14.3公裏,流域面積為4.9平方公裏。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𠔌子、地瓜、花生、大豆等,全鎮植被面積1850公頃,覆蓋率46%。
區劃人口
白塔鎮轄白塔、小梁莊、趙莊、簸箕掌4個社區居委會;大海眼、西阿、小海眼、小莊、羅圈、石佛、因埠、飲馬、國傢、小店、北萬山、南萬山、東萬山、北峪、掩的15個村。 總人口42309人, 其中農業人口3525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9.76‰。
經濟狀況
1980年總産值為1091.71萬元,2000年為27.28億元。機械、化工、建材、礦産構成白塔鎮主導産業;八公裏機電泵業市場、裝飾材料市場、蔬菜批發市場、鋼材交易中心、陶瓷批發市場等專業市場構成了白塔鎮商貿流通主體;白塔工業園、萬山新材料基地構成了白塔較為集中的産業群帶。擁有水泵、板簧、耐火材料等一批傳統産品和高純碳酸鋇、碳酸鍶、高純氧化鋁等一批高科技産品。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441萬元。
強鎮由來
白塔鎮農村經濟總收入位於全市先進鄉鎮行列。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齊魯鄉鎮之星、山東省民政工作全優鄉鎮、省級體育先進鄉鎮、淄博市經濟強鎮、淄博市小康示范镇、淄博市六好鄉鎮黨委、淄博市模範鄉鎮人民政府、淄博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鄉鎮、淄博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先進單位、淄博市黨員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淄博市老齡工作先進單位、淄博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先進單位、創國傢衛生城市先進單位、淄博市幼兒教育示範鄉鎮、九年義務教育示範鄉鎮、成人教育示範鄉鎮、淄博市教育強鎮、淄博市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單位、淄博市科技明星鄉鎮、淄博市十佳衛生鄉鎮等,另有其它市級及博山區單項表彰27項。
大事記
1922年2月12日, 大海眼村周仲璜在昆侖兩級小學任教時,經鄧恩銘介紹入黨,成為全鎮第一名中共黨員。
1937年12月30日,國民黨殷啓民率部在大莊村與日軍交戰,日軍傷亡不祥,殷部犧牲10餘人。
1938年6月至1940年春, 我八路軍、抗日遊擊隊在廖容標司令員的組織領導下,在東萬山、小海眼、白塔等地,根據黨的抗日統一戰綫政策,集中力量成功地對各道會門進行了爭取改造工作,將道會門整編為抗日自衛團,將罡風道編為博萊抗日自衛團,並建立了黨組織,為創建博山縣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堅實的群衆基礎。
1939年2月12日,國民黨翟超部隊在小海眼伏擊日本巡邏車,擊斃日兵3人,翟部犧牲周紹武1人。
4月, 日軍強迫群衆在大海眼村和白塔村修築崗樓,指令偽鄉長、保長派老百姓護路。
1940年6月, “黃砂會”在小海眼村南炸日本火車,戰情不詳。後來日軍報復,放火燒了小海眼“香磨房”,村民孫氏全家四口無一幸免。
1944年9月, 住在“劈山炮樓”裏的日本兵,攜槍到東萬山鬍作非為,被焦念海領導下的遊擊隊員馮入月、馬方柏等人將其打死並得槍而去,三天後,日軍報復,燒毀200餘間房子。
1946年6月, 淄川縣竜泉區派牛敬山到東萬山村開展黨的組織發展工作,首先有馬文獻、馬文莆、孫即法加入了黨組織,由馬文獻任書記,馬文莆任宣傳委員,孫即法任組織委員。同時建立了職工會,會長孫即法,農救會會長馬文明,民兵隊長馬天琪,指導員孫即成。
1947年3月24日, 我華東野戰軍在萊蕪戰役勝利結束後,由陳毅司令員率領到博山、淄川兩縣暫住,部隊進行整修待命。軍部駐在博山區大海眼村,劉伯承、陳毅、饒淑石都住在該村。 5月16日,根據上級指示,全村動員村民參加民夫,隨軍支援孟良崮戰鬥。同日,陳毅司令員在連長以上幹部會議上總結表彰了萊蕪戰役中有功人員,部署傳達了孟良崮戰鬥計劃和任務。
1949年5月23日,支援淮海戰役隨軍南下的白塔小車隊1000餘人勝利歸來。
是年鼕天,動工興建張博公路。
1950年3月建立萬山鄉,馬天興任萬山總支書記兼鄉長,丁昌恆任副鄉長;羅圈、石佛、飲馬、因阜、國傢等五個自然村建立飲馬鄉,支書張子竜兼鄉長,副鄉長國洪昌;白塔、小海眼、西阿等四個村建立白塔鄉,李金寶任書記兼鄉長,孫維贛任副鄉長;岜山、大莊、小莊、梁傢莊等四個自然村建立大莊鄉,支書孫仲聯,鄉長福庭;淄川縣昆侖區改為第四區,竜泉區改為第三區。
1956年11月,撤銷萬山鄉、飲馬鄉,建立飲馬鄉並成立飲馬鄉黨總支,王繼忠任總支書記,劉玉洪、馬天興任副書記;梁柏成任鄉長,孫兆建、馬天獻任副鄉長。
1958年8月24日,原飲馬鄉的14個村及蕉莊鄉的小莊、小梁莊劃歸昆侖人民公社,書記暫缺,副書記程汝祥、劉奉禮,社長劉發旺,副社長喬英貴、宋德福。
1962年2月13日, 根據淄博市委指示,把大莊、小莊、小梁莊、白塔、小海眼、西阿、羅圈、石佛、因阜、飲馬、國傢、東萬山、南萬山、北萬山、北峪、小店等十七個自然村由淄川區劃歸博山區,並成立“海眼人民公社”,公社駐地大海眼村。
4月,成立第一傢鎮辦企業--海眼公社製修廠。
196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修繕隊。
4月15日,鎮轄區發生特大冰雹,電話綫路全部毀壞。
6月1日,海(大海眼)萬(東萬山)公路及海眼橋建成並通車。
1970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工業辦公室。5月1日,東山煤礦投産。張豐清任礦長。
3月1日,建立海眼公社拖拉機站。
1973年7月,公社機關遷至白塔村。
1976年5月,海眼煤礦投産。
1977年3月,海眼公社工業陶瓷廠建成投産。
1982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海眼人民公社更名為“白塔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經博山區人民政府批準,白塔公社改為白塔鄉。
1984年2月, 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將白塔鄉改為白塔鎮,程欽遠任黨委書記,梁善周任鎮長。
7月,成立博山釀酒廠(博山飲料廠)。9月17日,在羅圈村北建立白塔鎮敬老院,後遷至小海眼村北。
1986年2月4日,東萬山村、石佛村分別與嶺西鄉上虎村、南閆村結成文明姐妹村。
1987年12月20日,合併海眼煤礦和東萬山煤礦,建立白塔鎮煤炭公司。
1988年8月,新修拓寬博(山)--礬(場)公路白塔地段竣工通車。
1990年1月14日, 博山西過境路經過四年奮戰勝利竣工,由山東省政府顧問張敬燾、宋一民,淄博市市長韓新民和博山區委書記鄒大民等在白塔鎮入口處為公路通車剪彩。
1992年3月,成立白塔鎮建設委員會。
1994年4月, 經博山區人民政府批準,將掩的、趙莊、簸箕掌三個自然村由域城鎮劃歸白塔鎮。
6月, 貫徹博山區博發[1994]36號文件勞動力轉移,將李家乡所轄的小南峪、銅井、柳溝、平安峪等四個村及石門鄉的吳傢宅、行者峪、下惡石塢三個村,整村分別並入白塔、小莊、趙莊、國傢、小海眼、飲馬、掩的等7個村。
1995年8月, 白塔鎮實施“人才工程”,委托天津大學為白塔鎮招收一個大專班共43人。
1996年6月9月,白塔鎮實施“雙5000畝高産開發”工程,至1999年10月結束,獲淄博市星火計劃二等奬。
9月,整修拓寬後的白(塔)--石(佛)路通車。
1997年3月, 白塔鎮在孝婦河以東建立“私營企業工業園”第一期工程,占地80畝,博山外貿汽車板簧廠、博山化學廠率先入園建廠,翌年投産。
1998年8月4日,白塔鎮與山東農業大學聯合建立“教學科研示範基地”。
是月,掩的耐火材料實驗廠的“復合流動水口磚”列入國傢新産品計劃,並獲市級“科技興博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0月,博山耐火材料實驗廠、博山水泵五廠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係認證。
是年,完成村民住宅樓近3.7萬平方米,開發商品房1227平方米。
1999年7月, 白塔鎮被淄博市委表彰為“六好鄉鎮黨委”。年底,白塔鎮被評為博山區第一傢市級教育強鎮。
11月,博山鋇????化工廠的産品“電子高級碳酸鋇”,首次順利通過了山東省科技鑒定,獲市級名牌稱號。
是月,博山水泵三廠在全市同行業中率先獲得自營進出口權。淄博大通水泵責任有限公司、 博山真空設備廠、博山水泵三廠、淄博礦山設備總廠等均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係認證。
2000年10月,外商投資80萬美元,建成國泰鋼鐵公司。
是月,白塔鎮電視入戶率及電話入戶率均達70%以上,17個村達到了電話村的標準,白塔鎮成為博山區第二傢電話鎮。
是年, 淄博汽車配件股份有限公司、博山鋇????化工廠、博山華獸化工廠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係認證。
是年底,淄博市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華發機械廠、淄博大通水泵有限公司、淄博東海電子有限公司等合資企業及博山水泵五廠獲自營出口權。
經濟發展
第一産業
1947年進行土地改革,1972年糧食總産量496.48萬公斤,1976年糧食總産量567.6萬公斤,2000年糧食總産量達到815.5萬公斤。
白塔鎮境內多丘陵。多年來一直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工作重點。1957年興修“國傢水庫”一座,塘壩3個,打大口機井47眼,打深井17眼,修主幹水渠1.6萬餘米。1973年,在孝婦河兩岸修築河堤20公裏,移土田400餘畝。1996~1997年,投資100多萬元,完成了孝婦河的清淤,完成了對國傢水庫、東萬山村東山綜合治理等重點工程,水利工程完成率和使用率均達100%。 1996年大力推廣科學種田,全鎮噸糧開發面積達到5000餘畝。1997年後,以科技興農為先導,深入開展“科技效益年”活動;1998年突出抓了農田“三灌”工程,飲馬、大莊、國傢等村對2500畝農田實施了“噴灌”,在全區率先通過了市區驗收, 全鎮的水井及灌溉全部實現了機械化。2 000年糧食總産量達到815.5公斤。
“七五”期間至“八五”期間,註重特色發展,積極開發蔬菜生産基地,引進蔬菜新品種,初步建成了掩的、趙莊、因阜、國傢、大海眼五個蔬菜生産專業村。1997年着力抓城郊“菜藍子” 工程,到1998年已建成鼕暖式蔬菜大棚352個,種植面積達236.2公頃,年産蔬菜148.72萬公斤。其中在趙莊村建成農業“高科技示範園”一座,總投資700餘萬元。 2000年被淄博市評為“淄博蔬菜係統先進單位”。建成了趙莊、小店、掩的等果生産基地7800餘畝,植樹120萬株。1996~1997年實施了“三大工程”(即“千畝紅葉”工程,“萬畝園”工程,“山林公園”工程),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緑化、 美化水平。1997年開始,西阿村實施“銀杏園”工程,植樹5萬餘株。畜牧業方面擴大規模養殖,加快畜牧養殖基地建設。至1997年已發展到養牛場73處,牛飼養量達300多頭;養豬場24處,豬存欄量達5880頭,肉蛋奶産量達234噸。1998年,白塔新建養豬場一處, 引進美國新品種豬,每年出欄達300餘頭。1999年,北峪村投資130萬元,建養鹿場一處。特種養殖開始興起。
第二産業
建國初,白塔鎮僅有煤炭、石灰窯、青磚窯及少數村的幾座紅爐,均是私營手工業。 後來,全部改為隊辦副業。1962年4月,成立第一個鎮辦企業海眼公社製修廠。196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修繕隊(建築隊),鎮村企業迅速發展。1970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工業辦公室(簡稱海眼工辦) ,管理全鎮的鎮村工業。1973年3月成立海眼公社拖拉機站, 1977年3月成立工業陶瓷廠,1979年7月成立博山鋇????化工廠,1984年7月成立博山酒廠(原博山飲料廠)。1985年鎮辦企業發展到17傢。70年代紅磚生産是白塔鎮村辦企業的支柱企業。80年代初,水泥製品再度興盛,西阿、小海眼、國傢、白塔等村,建起了水泥製品廠,鎮辦企業博山水泥製管廠建成投産。1969年北峪村利用地方焦寶石資源,率先辦起了村辦企業北峪耐火廠,當年獲利11萬元,産品銷往省內外。北萬山、東萬山、國傢、掩的等村相繼建起了耐火材料廠。為抓機遇求發展,小海眼村還利用博山水泵廠傢屬下放, 成立傢屬工廠; 利用其設備、技術人才,於1962年10月,成立了博山化設備廠(海眼化工機械廠)。1978年,白塔村利用地理條件,聘請上海的退休工程師,成立了博山首傢汽車修理廠,又先後辦起了海眼公社工業陶瓷廠、鋇????化工廠、海眼公社建築隊、博山釀酒廠、砂礪廠、塗料廠、博山製藥化工廠等。1985年,全鎮擁有工業企業40余家,從業人員6700餘人,占全鎮勞力的63%,實現工業産值931萬元。 “七五”期間,初步形成了以機械、化工、礦業、建材等四大産業為主體的工業企業。1988年白塔鎮成為淄博市六個工業産值過億元的鄉鎮之一。1989年至1990年連續二年被淄博市評為“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七五”末全鎮工業企業發展到131(其中鎮辦企業13傢、村辦企業118),實現工業産值16.5億元(其中鎮辦企業2.5億元、 村辦企業14億元) 。 1994年起,全面推行股份合作製,到1995年底, 有13個村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有123個企業改為股份合作製企業,被淄博市評為“推行股份合作製先進單位” 。鎮村骨幹企業5年間開發研製新産品68項,其中8個産品填補了省內空白、 19項通過了省級新産品技術鑒定,有17個産品獲市級以上的科技進步奬、星火奬。1993年,掩的、趙莊、小莊、國傢、小海眼、大海眼、白塔、飲馬等八個村跨入淄博市經濟強村行列,占博山區市級經濟強村的三分之一。1994年, 全鎮有9個村實現了經濟總收過億元,占全區億元村三分之二,當年被評為淄博市星火示範鄉鎮。1995年,全鎮工業企業發展到145傢,固定資産原值達到2.2億元, 從業人員9200餘人。1996~1997年全鎮工業總投入1.4億元,配套設施技改新項目50餘項,當年鎮辦企業盤活存量資産達2000餘萬元,有12傢企業被農業部授予“全國大中型鄉鎮企業” 稱號。全鎮已形成十大類、100多個品種的生産格局。1995年,白塔鎮成為“山東農村經濟綜合實力200強鎮”之一。
1998~2000年,博山耐火材料試驗廠、博山水泵五廠、博山水泵三廠、淄博大通水泵責任有限公司、博山真空設備廠、淄博汽車配件廠、博山壩????化工廠、華魯化工廠等八傢企業, 先後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體係認證;博山水泵三廠、淄博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華發機械廠、淄博大通水泵責任有限公司、淄博東海電子有限公司、博山水泵五廠等六傢企業,獲得了自營出口權,其中淄博福星陶瓷色釉料有限公司、博山華發機械廠、淄博東海電子有限公司三傢為合資企業,大通水泵責任有限公司為外商獨資企業。 2000年全鎮工業企業580傢,其中集體180傢、私營400傢,完成社會總産值27.28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441萬元。
90年代以後,白塔鎮個體私營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截止1997年底,全鎮的私營企業達到176傢, 個體工商戶達到474傢,註册資金達6500餘萬元,年創産值4.3億元,利稅達345萬元。 私營經濟占全鎮經濟總量的七分之一,占全鎮總稅收的18%。形成了以機械製造、汽車板簧、化工、流通服務業為主的個體私營企業群。1998年成立了白塔鎮個體經濟協商管理委員會,大力支持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是年開發建設了占地80畝的“白塔鎮私營企業工業園”第一期工程,出臺了優惠措施,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部環境。當年博山化學廠、博山外貿汽車板簧廠等率先進園建廠,投資380萬元, 占地25畝,翌年竣工投産。1998年全鎮11項重點技術項目中,私營企業占4個,博山區的十大私營企業納稅大戶中,白塔鎮有7傢。
1998年底,私營企業及個體商戶已達821 (其中私營企業276戶、個體工商戶545戶)。是年白塔鎮被淄博市評為個體私營經濟先進單位。1999年私營企業戶和個體工商戶分別比1998年增加了82和111戶,個體私營經濟占全鎮總産值的40%。
第三産業
建國前,境內衹有大海眼、趙莊、北萬山三個村有集市,主要是對農産品進行交易。各類店鋪不過十余家。建國初,大海眼村發動群衆入股,於1956年首傢辦起了供銷合作社。1959年後,相繼成立了飲馬供銷社、大莊供銷社、北萬山供銷社,集體商業日益擴大。1978年以後,張博公路白塔路段兩側興起了以飯店、日用百貨、 五金為主的個體商業。1985年,個體工商戶發展到76戶,從業人員236人,註册資金3.72萬元。 1992年3月,成立了白塔鎮城鎮建設委員會,按照城鄉建設規劃,對張博公路白塔境內的八公裏路兩旁進行了開發, 建商品房18萬多平方米, 招經商戶125 3戶,各類服務網點351處,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8367萬元,初步形成了商業一條街。1993~1995年先後建成的白塔、萬山、國傢、飲馬、大海眼等集貿小市場日益活躍。以“八公裏機電泵業市場”為基礎,在張博路沿綫逐步建成了“小商品批發市場”“裝飾材料市場”“蔬菜批發市場”“軸承機電市場”等專業市場。2000年,白塔鎮黨委、政府經過多方面考察論證,對已經建成而閑置的“博山農貿市場”進行盤活、改造,建成了全區最大的鋼材交易中心,盤活閑置資産6000萬元,年交易額達到5000萬元,年創利稅500萬元。
特色産業
1、白塔鎮支柱産業:機械行業,主要以板簧、水泵為主。2000年底,全鎮共有板簧生産廠傢119傢,水泵生産廠傢76傢。
2、 專業村:多年來,全鎮各村都因地製宜,發展各自的特色行業,形成了一大批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村。如石佛“童裝專業生産村”、簸箕掌“肉食專業生産村”、因阜“韭菜專業村”、趙莊“蔬菜生産基地示範村”、東萬山的砂鍋等,都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3、 高科技農業:在全鎮實施“一園十點”工程,涌現出了一大批高科技農業示範小區,如博山區高科技示範園、北萬山鼕季農業示範小區、西阿銀杏示範園等。截止2000年底, 全鎮共建成各類大棚400餘個,規模養殖場90餘處。先後引進迪卡豬、小尾寒羊、 梅花鹿等養殖新品種8個,美國凱特杏、日本櫻桃西紅柿、以色列五彩椒等蔬菜新品種16個以及黑寶石李子、鼕棗等果樹新品種12個。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1932年,境內僅有一處小學--淄川縣第十一小學 (在白塔村) ,學生120餘人。1949年興辦了四處公辦學校,在校生700餘人。建國初,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業餘成人教育全面展開。幼兒教育方面:1988年,全鎮17處幼兒園全部達到市級標準。 1997年發展到20處,在園幼兒1438人。1995年5月,白塔鎮被省教委、省衛生廳、省總工會、省婦聯表彰為“全省學前教育先進集體”;1996年5月被淄博市委、 市政府評為兒童少年工作先進集體; 1997年10月被淄博市表彰為“學前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普通教育方面:1964年全鎮有小學16處,在校生1362人。海眼農業中學(簡稱海眼農中) 一處,在校生120餘人。1969年,全鎮有13處小學戴帽初中(即小學設有初中班) ,海眼農中改為衹招收高中生。1977年8月成立海眼農中萬山分校(後改為萬山中學) ,招三個班,112人。1979年8月成立“鳳凰山中學”。1982年8月, 白塔鎮所有小學全部撤掉初中班,將其並入海眼農中及萬山中學。1984年8月,海眼中學改為白塔第一聯辦中學(簡稱白塔一中);萬山中學改為白塔第二聯辦中學(簡稱白塔二中) 。1988年7月鎮政府投資60萬元在白塔一中建成容納24個班的教學樓,合併三處中學為“白塔中學”。1991年白塔鎮通過了淄博市九年義務教育達標驗收,並被評為優秀鄉鎮。1993年8月,白塔鎮初中教育由三年製改為四年製。1995年6月全面推行博山區教育“五製改革”,對北峪、南萬山、羅圈、西阿等小學進行了合班並校。是年9月,白塔鎮廣泛開展了“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加強管理,提高質量”以及“十佳學科帶頭人”活動。1996年4月,白塔中學改為博山八中。是年7月鎮政府投資127萬元,在八中新建教學實驗樓一幢,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設有電教、微機、語音、實驗、音樂、美術、體育、勞技等功能教室,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1 997年4月,白塔鎮被評為“淄博市教師隊伍管理先進集體”。小學教育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也逐步走上正軌。 1983年5月,白塔鎮對全鎮13處小學以“五率”標準進行了全面檢查, 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均在100%。 1996年9月,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評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先進集體”。1996年全鎮小學相繼成為市級規範化學校,有4處小學成為區級規範化學校。業餘成人教育方面:1989年8月,白塔鎮成立博山第三職業高中、白塔鎮成人教育中心校,遵照“培養合格人才,服務當地經濟” 的宗旨,培養農民各類技術人才達7555人,1995年7月跨入“山東省成人教育規範化學校” 行列。2000年建教師宿舍樓一幢,面積3780平方米,為4 2戶教師解决了住房問題。 1999年4月被淄博市教委命名為幼兒教育示範鄉鎮、義務教育示範鄉鎮、 成人教育示範鄉鎮。 2000年有小學11處, 在校生2254人,中學2處,在校生1755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省級標準,在全區率先跨入淄博市教育強鎮行列。
1987年,成立鎮科學技術領導小組,各村建立農民科普研究會。1989年,改為白塔鎮科學技術協會。13年纍计下撥科普開發經費達30.8萬元,占全鎮國民經濟總支出的1.8%; 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學習班、演講會52期 (場次) ,培訓人員達6000餘人次,培養農民技術員140餘人。1995年9月,白塔鎮實施“人才工程”,委托天津大學為白塔鎮招收一個大專班, 培養大專生43人, 並接納大學畢業生28人。 1986~2000年15年間, 建科技示範村6個、示範戶66戶、培養科技帶頭人281人;辦農民技術夜校20處,示範基地8處,面積達20公頃。1995年8月,被命名為齊魯鄉鎮之星。1996年被淄博市表彰為科技明星鄉鎮。 1998年8月,白塔鎮與山東農業大學聯合建立教育科研示範基地。2000年被博山區評為“農業科技先導示範特色鎮”。
白塔鎮文化底藴豐厚。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鑼鼓、竜燈、旱船、獅子、麯藝、彩燈、舞蹈、石雕等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建國後,文化生活更加活躍和繁榮。 1968年3月, 建立鎮廣播站。1975年9月成立鎮電影隊。1977年6月,成立鎮文化站。1986年全鎮有業餘文化創作人員7人,民間藝術表演隊15個、3000餘人。1996年被評為市級“文化先進鎮”。1996年,投資50餘萬元,開始實施“光纜入村工程” , 到2000年, 光纜普及率達到100%,接收電視頻道40餘個。1995年成立美術、 書法、攝影愛好者協會,建文化大院20個、文化專業戶5戶、圖書室10處, 圖書存量2.8萬册,科技錄像帶61盤。1984~2000年舉辦各種畫展22次,展品800餘件, 其中20件作品參加省展覽,84歲高齡的孫士忠先生的書法作品獲省級二等奬。1997年被淄博市評為“社會文化先進集體”。
建國前, 境內的醫療條件較差,衹有7名中醫,5個較大的村莊有中藥鋪。1 984年10月, 飲馬村新建了“飲馬診所”,以西醫為主,有三名醫生。1963年8月成立了“海眼公社衛生院”,1964年6月,各村建立衛生室,開始實行合作醫療。1975年8月“海眼公社衛生院”遷址白塔,更名為白塔鎮醫院。建門診、病房樓各一幢,醫務工作人員53人,病床50張。1988年,投資20萬元,進行擴建整修,設立內、外、婦、兒、牙、 中醫等科室。 1995年普及農村初級衛生保健,並通過省市檢查組的檢查驗收。1996年貫徹實施衛生體製改革,在鎮衛生院實行競爭上崗,推行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全鎮19個村衛生室全部達到了甲級衛生室的標準。鎮村全面推行合作醫療制度改革,對65名鄉村醫生進行了考試、考核錄用。1997年12月, 被淄博市授予“十佳衛生鄉鎮”。計劃生育常抓不懈,2000年, 全鎮人口出生率10.4‰,節育率100%,晚育率95.1%, 人口自然增長率4.4‰,連續十年被淄博市政府評為“先進單位”。1994年,博山區首批跨入淄博市計劃生育“三為主”先進行列,鎮計劃生育服務站連續三年被評為淄博市“優秀計劃生育服務站”。
自1980年開始,全鎮每年舉行二次中小學生運動會。鎮村及鎮辦企業均設有籃球場、乒乓球室、象棋室、臺球活動室,體育設施比較齊全。1992年,全鎮有各類業餘代表隊46個,定期開展比賽活動。參加體育活動的群衆達到3.2萬人(次) 。組建老年迪斯科隊、青年健美操隊等群衆體育組織,在各村以不同形式開展活動。1992年被省體委命名為“體育先進鄉鎮” 。 1996~1997年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成效顯著。2000年,獲得省級“青年文明號”1傢,市級“青年文明號”7傢,市級文明單位7傢,區級文明單位15傢,鎮政府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
人民生活 建國前,廣大群衆靠天吃飯,過着“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主要靠種糧、養雞、喂豬維持生計。建國後,農民生活不斷提高。70年代,基本解决溫飽問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跨入90年代,人民生活講求質量,在吃飽的基礎上外加雞、鴨、魚、蛋等多種副食品。穿着方面,建國初,有“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之說。70年代,穿着水平仍然不高,以青、藍、白單色的服裝為主,大部分手工製作。1978年以後,衣着開始講究時尚,追求檔次。住房方面,1986年以前,全鎮村民住房磚木石結構占72%,土木結構占28%, 人均住房面積僅有6平方米。1986年以後,開始實施舊村改造,全面進行鎮規劃建設。1992年,小莊、國傢、白塔、小海眼等村率先動工,興建村民住宅樓, 完成開發面積8.1萬平方米,有1000餘戶農民住進樓房。1993年,采取舊村改造與新村建設相結合的方式,推出了以白塔鳳凰新村、小海眼新村為代表的結構新穎、配套齊全的庭院式和組團式的住宅樓。1994年後,掩的、趙莊、大莊、大海眼、小店、梁傢莊、飲馬等村相繼建設高標準的小康樓,各村村民住宅樓實現了水電暖三通。到1999年人均住房面積已達24平方米。1991年,鎮政府與博山郵電局聯合投資40萬元,開通了博山46局電話。1995年,協助區郵電局完成了改造擴遷任務。1999年底,該鎮成為博山區的第二傢電話鎮。80年代普及自行車,90年代摩托車、機動三輪車及各種汽車逐步進入農戶,成為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1990~1991年連續兩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明星鄉鎮稱號。1995年被淄博市政府命名為小康示范镇。1996年,全鎮實現了“四通”:即戶戶通電、通自來水,村村通程控電話、通柏油路。1990年組建白塔鎮老齡委。1997年5月,被淄博市政府評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先進單位”。是年被山東省表彰為“山東省民政工作全優鄉鎮”。是年11月,白塔鎮敬老院被評為“市級模範敬老院”。
鎮村建設 1974年3月,修築海(大海眼)--萬(東萬山)公路,全長5公裏,寬7米。1988年投資50萬元,新修拓寬博(山)--礬(場)公路白塔路段,1991~1992年全鎮實施“一村一條文明路” 工程,白塔、飲馬、小莊等村修建水泥路面8.8萬平方米,全鎮17個行政村, 村村通,路路通,形成交通網絡。1992年投資220萬元為海萬、博礬二條路鋪設了瀝青路面8萬平方米(長8公裏,寬10米),新建和擴建海萬橋、白石橋、小店橋, 開通47路公共汽車,由博礬路,海萬路延伸到張博公路,形成環形對開。1996年投資110萬元,建成了跨度36米,寬15米的中心區大橋;投資116萬元,完成長1.5公裏,寬10米的白(塔) --石(佛)路的硬化工程。1998年3月被中共博山區委、區政府命名為“道路緑化、 美化工程先進單位”。2000年9月,白塔鎮政府與博山交通局聯合成立了“博山區白塔鎮公路養護管理站”。1992~1998年,開發村民住宅樓49幢,建築面積近15萬平方米,搬住新樓1592戶;建庭院式樓房1406幢,建築面積26.7萬平方米,接納村民1793戶;建鎮村企業辦公樓6355.7平方米;建中小學、幼兒園教學實驗樓19幢,2.68萬平方米,全鎮13處中小學全部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學樓。1995年被山東省政府表彰為“村鎮建設新型鄉鎮”。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22年12月,大海眼村的周仲璜在淄川區昆侖兩級小學由鄧恩銘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 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從事地下工作。1946年6月,中共淄川竜泉區委派牛敬山到東萬山駐點,發展馬文獻、馬文鋪、孫即法為中共黨員,建立了白塔的第一個黨支部--東萬山村黨支部。1947年,建立了小莊村黨支部。到1949年9月, 白塔地區共有3個黨支部、41名黨員。1962年2月,成立海眼公社黨委。1984年成立白塔鎮黨委至今。 1988年9月成立“白塔鎮黨校”,建立農民黨員活動室17處。19 99年, 白塔鎮被中共淄博市委表彰為“六好鄉鎮黨委”,2000年全鎮黨員發展到154 7人,鎮黨委下設基層黨(總)支部41個。
基層政權建設
1962年2月,建立“海眼人民公社”。1968年5月,建立公社革委會。 1971年8月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1982年12月,海眼公社改為白塔公社。1983年10月, 白塔公社改為白塔鄉。1984年4月,白塔鄉改為白塔鎮,建立白塔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群衆組織抗戰時期地方民主政權有鄉政府、 村委會。1946年6月,萬山成立了工人聯合會,大海眼成立了第一個農救會。1964年成立了“海眼公社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抗戰時期,成立了“婦女救國會”(簡稱婦救會),1962年改為“海眼公社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抗戰時期,青年團體主要有民兵自衛團、青年救國會(簡稱青救會) 。1950年3月,成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昆侖區委員會,1957年6月改為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昆侖區委員會,1958年8月,改為共青團昆侖公社委員會。 1962年2月,成立海眼人民公社,名稱隨機關名稱而變,原昆侖區武裝部,後改為昆侖公社武裝部、海眼公社武裝部,現在為白塔鎮武裝部。1985年12月,成立了白塔鎮工會工作委員會。
人物簡介
周仲璜 (1893~1949) 1893年9月出生,大海眼村人。中共黨員。1920年參加革命工作。先後在淄川區燕東小學昆侖兩級小學從事教育工作,1922年12月任昆侖兩級小學校長,經鄧恩銘(中共一大代表)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是該地區加入黨組織最早的黨員之一。1927年,他帶領部分進步學生赴延安。1944年,受組織派遣打入國民黨內部,在國民黨政府和閆錫山政府任教育長、縣長等職,1945年調到陝西寶雞任縣長。1949年2月他身份暴露,在寶雞被國民黨秘密殺害。
梁一儒 1936年生,中共黨員,白塔鎮趙莊村人。1955~1959年在山東大學中文係學習,1959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內蒙古語文研究館工作。1972年調入內蒙古師範大學漢文係任教,1991年調入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任教務處長,現任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山大威海分校中文係、藝術係教授。1990年被內蒙古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拔尖人才)稱號。199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著作論文曾多次獲奬。他先後編寫專著《文藝民族化論稿》《民族審美心理概論》《馬剋思主義美學思想史》(第二捲)《蒙古族文學史》(第四捲);先後任《文學理論基礎》《文藝美學辭典》副主編、《蒙古族文學簡史》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捲》撰稿人。
韓其誥 博山區白塔鎮北萬山村人。1941年1月生,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大專學歷。1966年9月參加工作,1967年9月,任淄博潛水電泵廠技術組長、生産組長、革委會主任、黨支部副書記、廠長(工程師) ;1981年9月,任博山區經委副主任、區工業公司副經理, 黨委委員;1984年2月,任中共博山區委副書記、博山區人民政府區長;1990年2月,任山東省陶瓷公司黨委書記(副廳級);1994年4月,任中共淄博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副廳級待遇) ;1996年3月至今任淄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曾被選為淄博市五、六、七次黨代會代表,市七、八、九、十屆人大代表。
王翠珍 女,漢族,1945年4月生,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北峪村人。1968年7月參加教育工作,先後在北峪小學、萬山中學、白塔中學(現改為博山八中)任化學教師。於1999年退休。在31年教學工作中,取得了優異成績。1991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師。1992年被淄博市委、市政府授予建設淄博三等功。1991年、1992年、1993年被授予全國初中化學競賽園丁奬,1992年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
下轄村莊
白塔鎮大海眼村 白塔鎮西阿村 白塔鎮小海眼村 白塔鎮小莊村
白塔鎮羅圈村 白塔鎮石佛村 白塔鎮因埠村 白塔鎮飲馬村
白塔鎮國傢村 白塔鎮小店村 白塔鎮北萬山村 白塔鎮南萬山村
白塔鎮東萬山村 白塔鎮北峪村 白塔鎮掩的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42309男21673女20636家庭戶戶數12968家庭戶總人口(總)40475家庭戶男20167家庭戶女203080-14歲(總)79520-14歲男42250-14歲女372715-64歲(總)3097715-64歲男1600815-64歲女1496965歲及以上(總)338065歲及以上男144065歲及以上女1940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6537 |
|
白塔鎮係粵東重鎮,位於潮汕平原的揭陽市揭東縣西部各鎮中心,地處揭東、揭西、豐順、普寧三縣一市交界處。省道“揭陸公路”橫貫鎮中心,“揭豐公路”、“白洪公路”、“白棉公路”在境內與“揭陸公路”匯接。全鎮轄18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人口91946人,總面積61.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35359畝,山地面積23035畝。近年來,白搭鎮委、鎮政府領導班子高瞻遠矚,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因地製宜,發揮優勢,堅持貿、工、農齊發展,積極實施“工業興鎮,實業富鎮”、“科教興鎮”發展戰略,促進全鎮農村經濟上新臺階。由於實績突出,鎮連年來被市、縣評為“五好鎮黨委”、“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近幾年,全鎮共投資2億多元,興建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精心規劃編製了《白塔鎮鎮區總體規劃》,實行有序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目前已建成鎮區面積5.2平方公裏;在全縣率先實現鎮村道路水泥化;建成中心市場和農貿專業市場,配套水竜、排污等設施,其中,占地45畝的農貿專業市場,是揭東乃至全市最大的淡水魚批發市場,商貿活躍,周邊縣、鎮商販到此批發魚貨;建成裝機容量5萬門程控電話的電信大樓,開通程控電話、數字移動電話基站;建成日供水1.5萬噸的鎮自來水廠及沿途鄉村二、三級管網,全鎮近一半人口飲上衛生潔淨自來水;建成供電所,投資近1000萬元全面改造農村高低壓電網,並對原35千伏變電站進行擴容,l10千伏輸變電站已建成投入使用。
在大搞基礎設施和精神文明硬件設施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廣泛深入開展“講文明、樹新”、“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和創建文明單位、文明戶等各項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社會環境的同時,鎮委、鎮政府始終把經濟建設擺在主戰場位置來抓。一方面,通過製訂實施《關於加快工業區發展的若幹優惠措施》、《關於鼓勵招商引進、興辦工業的奬勵辦法》、《關於對企業實行歸口收費的通知》等一係列優惠措施,扶持發展現有企業和讓利招商,大搞招商引資,促進全鎮企業蓬勃發展。目前,全鎮擁有大小工業企業200多傢,形成食品飼料、服裝毛織、五金註塑三大支柱行業。涌現出了永明工藝服裝公司、駿興毛織廠、華興針織廠、永興面粉廠、瑞鵬食品工業公司、汕塔飼料廠、國粵不銹鋼型材公司,廣塔實業有限公司、廣通PVC管件廠等一大批固定資産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集團)。為擴大招商引資,加快工業群體建設,促進工業發展上新臺階,2004年初,白塔鎮黨委,政府經過實地踏堪分析和多方論證,結合新一輪中心鎮的總體規劃,從交通、供水、供電、環境等方面綜合考慮,在鎮區西北部曼頭山新開闢科技含量較高的工業園--紅塔工業園。園區長期規劃面積2000畝,中期規劃1000畝,首期開發300畝,聘請湖南湘潭規劃設計對園區進行整體規劃院,實行封閉式管理。園區按照“政府服務,企業投資,合法經營,按章納稅,定嚮扶持,盈虧自負”的模式進行開發。實施藉力發展策略。現有2傢投資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自帶技術、資金在園區內落戶投産。進一步從用地、用水、用電、稅費、資金、信息、服務、治安等方面為企業發展創造優越的軟硬環境。另一方面,加大科技興農力度。在增加農業投入,大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致力發展水果、水産“二水”生産,促進“二水”基地為主的“三高”農業基地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目前,建成魚池基地10100畝,放養甲魚、鰻魚等高中值魚比例逐年提高;建成“古山二號”竜眼基地16000畝,橄欖、荔枝基地4500畝,竹筍基地1800畝,並積極創辦農副産品深加工項目,提高土地創值率和農副産品附加值。
由於交通便利,企業衆多,農副産品資源豐富,市場配套,且自塔市場歷史以來就有“揭陽四大墟鎮”的美譽,因此,商貿活躍,市場輻射帶動作用越來越大,帶動全鎮和周邊地區的發展。 |
|
白塔鎮,隸屬山東省 昌樂縣,位於山東半島內陸,下轄29個行政村,人口愈萬,境內主要經濟作物是芋頭、西瓜、花生等,是昌樂縣最大的芋頭供應基地,産品遠銷全國。
郵編:262424
歷史沿革
白塔原是臨朐縣的轄區,1996年6月28日,撤銷臨朐縣白塔鄉,設立昌樂縣白塔鎮,將原白塔鄉所屬的劉傢溝、西寺後、東寺後、窩鋪、白塔、史傢溝、北段、山坡西溝、剋傢窪、臥牛石官莊、魏傢溝、後河野、西前韓、南高傢莊、山坡、西後韓、董傢莊、慄行、建新、前河野、洛村、趙莊、孫傢溝、北洋河、南洋河、大溝、閆傢河、黃塚坡等28個村和臨朐縣大關鎮的池子村劃歸白塔鎮管轄,鎮人民政府駐原白塔鄉人民政府駐地;將原白塔鄉所屬的龐傢河、西雙山河、東雙山河、李傢溝、王傢溝、大高傢莊等6個村劃歸臨朐縣辛寨鎮管轄,鄔傢官莊劃歸臨朐縣柳山鎮管轄。 |
|
概況
白塔鎮地處沙河市中部丘陵區,鎮區位於邢峰公路和南石公路的交匯處,是邯邢礦區北部和沙河市中西部的交通中心.鎮域面積83平方公裏,轄34個行政村,8850戶,5.8萬人,耕地面積3570公頃.白塔鎮地下資源豐富,國傢投資興建的章村煤礦、顯德汪煤礦均在鎮轄區內,已形成冶金、煤炭、建材、製藥、化工、商貿、養殖七大骨幹行業。鎮建成區面積3.3平方公裏,鎮區人口1.35萬人,外來務工人員8500人。
沿革 1953年置白塔鄉,1961年改公社,1963年改鄉,1985年建鎮。轄白塔、西郝、中關、下關、夭生、章村、溫窯、下元、朱金紫、南金紫、王金紫、養兒河、權村、淺井、塔子峪、賈莊、樊下曹、林下曹、王下曹、秦莊、新村、白澗、顯德汪、溫莊、窯坡、欒卸、南王窯、東下河34個行政村。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對小城鎮建設特別重視,把小城鎮建設作為全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以建設“服務礦山企業和沙河市中西部鄉村,輻射鄰縣的工商重鎮”為發展目標,重建設,重投資,重管理,重緑化,已纍计完成城建建設投資5.4億元,其中投資2.3億元的欒卸村“恆利莊園”被列入全國17個村鎮住宅示範小區之一。2002年獲“河北人居環境奬”,2003年10月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奬”。白塔鎮先後被國傢建設部列為全國500傢小城鎮建設示范镇、省級精神文明示範區和省級重點鎮。
白塔鎮地下藴藏有豐富的鎂、鐵、銅等礦藏,3傢國有企業章村煤礦、顯德汪煤礦、詠寧水泥廠均位於鎮轄區內,形成了冶金、煤炭及煤電一體化、建材、紡織印染、製藥、化工、商貿、養殖八大骨幹行業,是晉、冀、魯東西走嚮經濟軸綫上重要的工商重鎮,是邢臺經濟隆起帶——“百裏産業經濟帶”上最重要的工業強鎮,2006年全鎮實現總産值54.8億元,財政收入1.9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98元。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把小城鎮建設作為全鎮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明確了“實施沿海戰略,新型工業突破”為核心的係列舉措,形成圍繞優勢産業抓經濟,利用區位優勢抓建設,以人為本抓環境的發展模式,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先後被評為全國千強鎮、全國500傢小城鎮建設示范镇、全國重點鎮、省級精神文明示範區和河北省、邢臺市重點鎮。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優勢,加大項目投入,打造經濟強鎮。
當前白塔鎮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優勢大於睏難,機遇多於挑戰,幾年來通過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實施項目建設帶動戰略,使白塔鎮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發展。一是在堅持以項目建設統攬經濟工作全局的基礎上,拼命上工業,將白塔打造成為一流的經濟強鎮、工業重鎮、能源城鎮。按照國傢産業政策,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綫,高站位、高起點謀劃了一批能夠促進産業提升層次、企業提升本質、産品提高競爭力的好項目、大項目,並在爭創全國馳名商標和知名品牌上取得新突破。按照大企業大集團支撐戰略要求,重點謀劃恆利集團、海生集團、安仁集團等8個投資億元以上的技改項目和新上項目,使全鎮經濟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繼續實施“3510”工程。“3”就是“三個工業園區”即:金馬嶺工業園區、恆利工業園區和張下曹經濟開發區;“5”就是“5個工業基地”即:醫藥加工基地、建材水泥基地、基礎原材料深加工基地、紡織服裝基地、煤電一體化基地;“10”就是“10個重點項目”即:投資1.1億元海生發電廠項目、投資3500萬元海生紡織二期工程、投資300萬元海生變電站項目;投資8600萬元恆利鐵礦整改項目;投資4800萬恆榮鐵礦整改項目;投資4000萬元鐵馬鐵礦項目;投資1700萬元生源煤礦綜合改造項目;投資1.5億元的中關鐵礦二期工程;投資120萬元的王窯東礦區300萬噸鐵精粉項目等。
二是切實加大加快金馬嶺工業園區的建設步伐,完善基礎設施,實現路、水、電、氣、通訊等七通一平,滿足企業入園區需求,為項目建設提供有效的載體,為更多的商戶入住園區奠定良好的基礎,使之建設成為沙河市,乃至邢臺市的一流園區。
二、科學規劃,加強城鎮建設管理,打造精品城鎮。
2006年6月白塔鎮投資50萬元聘請上海復旦大學規劃設計院對《白塔鎮總體規劃》進行了修編,把白塔鎮作為沙河市副中心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同時把金馬嶺工業園區定位於承接地下礦業嚮地上産業轉換的重大工業項目佈局區,成為現代化園林式城鎮新區。按照“一路一河一公園”,“兩區四片一小區”建設規劃思路,使城鎮建設一年大變樣,二年見成效,三年城區面積和人口翻一番;同時深入開展鎮容鎮貌的治理整頓,突出打好城鎮環境治理攻堅戰,強化群衆的城鎮意識,規範人們行為,營造城鎮管理人人有責、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使鎮區面貌有了明顯改觀,不斷提高城鎮品位和綜合承載能力。
三、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提高農民收入,打造和諧城鎮。
城鎮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廣大農民群衆的收入,所以白塔鎮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緊緊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突破口,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重點,逐村製定産業發展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因地製宜,分類指導,一村一策。一是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將優質糧、小雜糧的種植和蘋經濟果林作為農業特色園區,根據土壤性質種植中藥材,形成以欒卸恆利山莊萬畝銀杏園為中心的中藥材基地,提高土地利用價值。二是對交通條件差、相對偏遠,有耕地的農村改變以往單一的農業産業結構,根據市場需求,引導農民進行蔬菜、藥材等種植,同時大力發展養殖,使農業産業結構多元化,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和城鄉和諧快速發展。
四、加強基礎建設,提升城鎮功能,打造城鎮經濟發展新平臺。
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我們始終把居民普遍關心的居住環境、道路、供水、排污等熱點、難點問題作為重點,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思路,引導社會各方面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3年來,共完成城建投資5.8億元,投資1.6億元的恆利國際中學已面嚮全國招生,且社會反應十分良好;新建煤砰石發電廠4座,年發電能力41000萬千瓦時,極大緩解我鎮工農業用電的壓力;投資120萬元的鎮文化中心全面建成,功能設施齊全,為全鎮人民提供了休閑娛樂提升文化品位的場所,同時加大環境緑化力度,使全鎮緑化覆蓋率達到27%,人均公共緑地3.8平方米。在不斷完善中心鎮區建設的基礎上,以點帶面,加大周邊鄉村的建設力度,不斷擴大城鎮輻射力和帶動力。投資2.3億元恆利莊園全面建成,恆利莊園山清水秀,環境宜人,四周是郁郁葱葱萬畝銀杏生態林,是全國17個村鎮住宅示範小區之一,並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奬”。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措施。
我鎮將按照“城鄉統籌、創新機製、強化管理”的發展思路,轉變職能,加大投入,努力把我鎮建設成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蓄水池”,農副産品流通的“集散地”,農民走嚮市場的“橋頭堡”。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鎮區人口控製在9萬人左右,鎮建城區面積達到10平方公裏。全鎮社會總産值達到428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6億元以上。城鎮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工業、商業、金融、交通、科技、文化等一係列産業全面進步,成為輻射帶動周邊200平方公裏範圍內廣大農村繁榮發展的“明星鎮”。
一是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培育發展優勢産業。製定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改進融資方式,激活民間資本,鼓勵非公有製經濟到我鎮投資興企和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培育壯大我鎮特色經濟和優勢産業。二是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生態環境。按照“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並重”的思路,加快住宅小區建設和城中村改造,完善鎮區內路網建設,以恆利萬畝銀杏林為基地,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服務,致力把白塔打造成為“沿海強省中的新型産業基地,河北南廂東出西聯的重要樞紐,冀南生態旅遊名鎮”。 |
|
概況 白塔鎮(Baita Zhen)位於市境中部。褡(褳)石(盆)、邢(臺)都(當)公路和章(村)綦(村)、褡(褳)午(及)鐵路過境。鎮政府駐白塔村。面積78.17平方千米,人口5.76萬人(2002年)。轄34個行政村。
代碼 130582102:~201 白塔村 ~202 天生村 ~203 西趙村 ~204 李傢莊村 ~205 中關村 ~206 下關村 ~207 溫窯村 ~208 下元村 ~209 章村 ~210 西郝莊村 ~211 馬莊村 ~212 朱金紫村 ~213 王金紫村 ~214 南金紫村 ~215 權村 ~216 養兒河村 ~217 新王村 ~218 趙窯村 ~219 王窯村 ~220 欒卸村 ~221 東下河村 ~222 溫莊村 ~223 顯德汪村 ~224 窯坡村 ~225 白澗村 ~226 新村 ~227 秦莊村 ~228 王下曹村 ~229 林下曹村 ~230 張下曹村 ~231 樊下曹村 ~232 淺井村 ~233 塔子峪村 ~234 賈莊村
沿革 1953年置白塔鄉,1961年改公社,1963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7年,面積78.2平方千米,人口5.7萬,轄白塔、西郝、中關、下關、夭生、章村、溫窯、下元、朱金紫、南金紫、王金紫、養兒河、權村、淺井、塔子峪、賈莊、樊下曹、林下曹、王下曹、秦莊、新村、白澗、顯德汪、溫莊、窯坡、欒卸、南王窯、東下河34個行政村。
鎮政府駐白塔村。面積78.17平方千米,人口5.76萬。轄34個行政村:白塔、白澗、新村、秦莊、新王、西趙、淺井、下元、趙窯、中關、下關、章村、王窯、馬莊、欒卸、溫窯、權村、溫莊、天生、賈莊、窯坡、養兒河、李傢莊、朱金紫、王金紫、南金紫、西郝莊、王下曹、林下曹、張下曹、樊下曹、塔子峪、顯德汪、東下河。 |
|
鎮政府駐白塔下街村。面積114.1平方千米,人口4.02萬人。郵編:317317。轄66個行政村:白塔下街、東安、大路岸、東山頭、下山、茶溪、染潭、永安、井頭垟、後坑、王山上、西井、𠔌岩上宅、前塘、東村、下塘上、下塘下、周嶴、寺前、東鮑、前邵、東潘、西暨、呂橋頭、馬坎頭、下橫街、居嶴、沙坑、山背、上項、抱上、下崔上宅、金店、後垟、西裏、厚仁上街、𠔌岩街外、𠔌岩街裏、圳口、魚山、前王、白塔上街、後應、下崔中宅、下崔下宅、厚仁中街、厚仁下街、前垟、高遷上屋、高遷下屋、垟百遼、東垟、上葉、良潭、溪田、下珠、關後、關金、塘遼、金橋、王戶、祝莊、萬金、上邵、董嶴。 |
|
仙居縣轄鎮。1956年設白塔鄉,1958年改管理區,1961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改鎮,1992年茶溪、寺前兩鄉並入。位於縣境中部,永安溪南岸,距縣城18.4公裏。面積115.9平方公裏,人口3.7萬。交通便利,臨(海)石(柱)公路過境。轄東安、大路岸、東山頭、下山、茶溪、染團、永安、井頭垟、後坑、王山上、西井、上宅、街外、街裏、圳口、魚山、前王、東鮑、前邵、東潘、西暨、上橫街、呂橋頭、白塔上街、白塔下街、後應、馬坎頭、下崔上宅、下崔中宅、下崔下宅、金店、後垟、西裏、厚仁上街、厚仁中街、厚仁下街、前垟、高遷上屋、高遷下屋、垟百遼、東垟、上葉、良潭、下橫街、居嶴、沙坑、山背、上項、抱上、前塘、東村、下塘上、下塘下、周嶴、寺前、溪田、下朱、關後、關金、塘遼、金橋、王戶、祝莊、萬金、上邵、董嶴66個村委會。農業以生産水稻、小麥為主,盛産柑橘、枇杷。鄉鎮企業有木製工藝、機械修造及其他服務行業。境內西罨寺為省級旅遊風景區。 |
|
沙河市轄鎮。1953年置白塔鄉,1961年改公社,1963年改鄉,1985年建鎮。位於市境中部。面積78.2平方公裏,人口5.7萬。褡(褳)石(盆)、邢()都(當)公路和章(村)綦(村)、褡(褳)午(及)鐵路過境。轄白塔、西郝、中關、下關、夭生、章村、溫窯、下元、朱金紫、南金紫、王金紫、養兒河、權村、淺井、塔子峪、賈莊、樊下曹、林下曹、王下曹、秦莊、新村、白澗、顯德汪、溫莊、窯坡、欒卸、南王窯、東下河34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冶金、建材、商貿、飲食服務等業。農業主産小麥、𠔌子、棉花、紅薯。國營章村煤礦在境內。 |
|
轄白塔、小梁莊、趙莊、簸箕掌4個社區居委會;大海眼、西阿、小海眼、小莊、羅圈、石佛、因埠、飲馬、國傢、小店、北萬山、南萬山、東萬山、北峪、掩的15個村。 |
|
白塔鎮地處博山區北郊,位置優越,交通便捷,205國道與外環路在此貫通。全鎮轄19個行政村(社區),總面積38.9平方公裏,總人口4.2萬人。白塔鎮以工業為主,一、二、三産業協調發展,以化工、機械、汽車板簧、新型建材等四大支柱産業構成了白塔工業主體框架。近年來,白塔鎮堅持工業立鎮、主攻二産的發展思路,努力構建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新型城鎮。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鎮域內現有法人企業940余家,以農藥、醫藥中間體為代表的一批 三高 産品項目相繼建成。相繼打通了博山北外環路、博山東過境路兩條鎮內主幹道,區位優勢進一步顯現;相繼實施了緑色通道工程、白塔廣場建設工程、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城鎮面貌進一步改觀;規劃建設中的泵都商貿廣場、舊車交易交易市場、鋼材交易市場等專業化市場將帶動三産的大發展。2005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産總值26.97億元,實現民營營業收入65.5億元,稅收總額達到8294.1萬元,財政收入達到2778.6萬元,有10個村(社區)跨入全區經濟強村行列,連續數年列全市經濟強鎮前十位。去年以來我鎮開展了 靠你靠我靠大傢,共創富裕文明新白塔 主題活動,人民群衆文明素質進一步提升,目前全鎮共有各類遊園15處,每村都建立了文藝隊。近年來白塔鎮先後榮獲省級文明單位、省級發展民營經濟示範區、齊魯鄉鎮之星、市級經濟強鎮、市級小康示范镇、市級發展民營經濟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
|
位於昌樂縣西南,與安丘市、臨朐縣接壤,總面積57.6平方公裏,轄36個行政村,人口2.3萬。
鎮區有占地1.5萬畝、庫容達1.2億立方米的國傢大二型水庫——高崖水庫。庫區群山環繞,緑樹成蔭,風景旖旎,是休閑觀光、避暑垂釣的好去處。奶牛養殖和芋頭種植是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兩大主導支柱産業。全鎮現存奶牛2500頭,日産鮮奶60多噸,年增效益1300多萬元。芋頭種植總面積1萬多畝,總産近3萬噸,並以其先進的生産技術、較高的生産水平、優良的産品質量和獨特的口感享譽海內外,2001年註册了“白塔”牌商標,2002年榮獲國傢A級緑色食品證書,産品出口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傢和地區,年收入2000多萬元。 |
|
白塔鎮係粵東重鎮,是揭東縣五個省級中心鎮之一,位於潮汕平原的揭陽市揭東縣西部各鎮中心,地處揭東、揭西、豐順、普寧三縣一市交界處。省道“揭陸公路”橫貫鎮中心,“揭豐公路”、“白洪公路”、“白棉公路”在境內與“揭陸公路”匯接。全鎮轄18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人口95330人,總面積61.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35359畝,山地面積23035畝。2007年全鎮工業總産值26.18億元,農業總産值2.48億萬元。 近年來,白搭鎮委、鎮政府領導班子高瞻遠矚,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因地製宜,發揮優勢,堅持貿、工、農齊發展,積極實施“工業興鎮,實業富鎮”、“科教興鎮”發展戰略,促進全鎮農村經濟上新臺階。由於實績突出,鎮連年來被市、縣評為“五好鎮黨委”、“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揭陽市文明小城鎮”。
近幾年,全鎮共投資2億多元,興建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精心規劃編製了《白塔鎮鎮區總體規劃》,實行有序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目前已建成鎮區面積5.2平方公裏;在全縣率先實現鎮村道路水泥化;建成中心市場和農貿專業市場,配套水竜、排污等設施,其中,占地45畝的農貿專業市場,是揭東乃至全市最大的淡水魚批發市場,商貿活躍,周邊縣、鎮商販到此批發魚貨;建成裝機容量5萬門程控電話的電信大樓,開通程控電話、數字移動電話基地站;建成日供水1.5萬噸的鎮自來水廠及沿途鄉村二、三級管網,全鎮近一半人口飲上衛生潔淨自來水;建成供電所,投資近1000萬元全面改造農村高低壓電網,並對原35千伏變電站進行擴容,l10千伏輸變電站已建成投入使用。 |
|
轄:村委會(白塔、中巷、管莊、前莊、莊城、花橋、聯豐)。 |
|
- n.: Baita Zhen
|
|
白塔 |
|
沙河市白塔鎮樊下曹衛生院 | 仙居縣白塔鎮下崔上宅雲強工藝廠 | |
|
|
新村 | 寺前村 | 中關村 | 大溝村 | 李傢莊村 | 管莊村 | 前洋村 | 聯豐村 | 馬莊村 | 東洋村 | 前王村 | 小莊村 | 小店村 | 永安村 | 石佛村 | 花橋村 | 西趙村 | 西裏村 | 賈莊村 | 金橋村 | 孫傢溝村 | 溫莊村 | 周嶴村 | 下元村 | 下山村 | 東安村 | 北峪村 | 南高莊村 | 後坑村 | 後洋村 | 塘上村 | 塘下村 | 山背村 | 建新村 | 沙坑村 | 白塔村 | 白塔村 | 白塔村 | 窯坡村 | 秦莊村 | 前塘村 | 東山頭村 | 趙窯村 | 北段村 | 祝莊村 | 前莊村 | 魏傢溝村 | 東潘村 | 前邵村 | 上葉村 | 後應村 | 上項村 | 東鮑村 | 董嶴村 | 東垟村 | 後垟村 | 前垟村 | 上邵村 | 趙莊社區 | 關後村 | 張傢樓村 | 金店村 | 下關村 | 新王村 | 西井村 | 臥牛石村 | 羅圈村 | 國傢村 | 萬金村 | 中巷村 | 溪田村 | 魚山村 | 白塔下街村 | 大路岸村 | 茶溪村 | 染潭村 | 井頭垟村 | 王山上村 | 𠔌岩上宅村 | 下塘上村 | 下塘下村 | 西暨村 | 呂橋頭村 | 馬坎頭村 | 下橫街村 | 居嶴村 | 抱上村 | 下崔上宅村 | 厚仁上街村 | 𠔌岩街外村 | 𠔌岩街裏村 | 圳口村 | 白塔上街村 | 下崔中宅村 | 下崔下宅村 | 厚仁中街村 | 厚仁下街村 | 高遷上屋村 | 高遷下屋村 | 垟百遼村 | 良潭村 | 下珠村 | 關金村 | 塘遼村 | 王戶村 | 白塔社區 | 西阿村 | 小梁莊社區 | 簸箕掌社區 | 大海眼村 | 小海眼村 | 因埠村 | 飲馬村 | 北萬山村 | 南萬山村 | 東萬山村 | 掩的村 | 莊城村 | 東村村 | 東白塔村 | 山坡村 | 王窯村 | 章村村 | 趙莊子村 | 白澗村 | 上橫街村 | 東窩鋪村 | 西郝莊村 | 塔子峪村 | 溫窯村 | 天生村 | 朱金紫村 | 王金紫村 | 南金紫村 | 養兒河村 | 欒卸村 | 東下河村 | 顯德汪村 | 王下曹村 | 林下曹村 | 張下曹村 | 樊下曹村 | 淺井村 | 西寺後村 | 閆傢河村 | 洋百遼村 | 呈橋村 | 鮑上村 | 山貝村 | 井頭洋村 | 郭岩上宅村 | 郭岩街外村 | 郭岩街裏村 | 洛村村 | 權村村 | 南王窯村 | 董傢莊子村 | 池子村 | 前河野村 | 後河野村 | 西前韓村 | 慄航村 | 西後韓村 | 臥鋪村 | 史傢傢村 | 東寺後村 | 劉傢溝子村 | 剋傢窪村 | 南洋河村 | 北洋河村 | 黃塚坡村 | 東前河野村 | 東後河野村 | 東前韓村 | 東後韓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