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犀科 rhinocerotidae
犀科是一个繁盛的古老类群的孑遗,现存仅5种,其中非洲2种,亚洲3种,均数量稀少,为现代濒危动物的代表。犀牛皮肤很厚,毛稀少近于裸露。头顶额部具1~2个表皮形成的角。附肢三趾。犀牛体型粗壮,有一个或两个角,是强有力的武器,在自然界没有天敌,但是犀牛却因为犀牛角的装饰和药用价值而被大量捕捉,使犀牛处于灭绝的边缘。白犀ceratotheriu simum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犀牛,也是体型仅次于象、体重仅次于象和河马的最大陆生动物。白犀最显著的特征是吻部比较方,头向下,吻部贴近地面,主要食草。白犀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北部,其中南部的白犀曾经一度濒于灭绝,后经保护而有所回升,现存数千头,是数量最多的犀牛,北方的白犀则仍处于濒危状态,仅存数十头。黑犀diceros bicornis体型小于白犀,吻部尖且能伸缩卷曲,头抬起,以树叶为食。黑犀分布较广泛,原本是数量最多的犀牛,但目前也是偷猎的重点,数量处于锐减之中。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又称大独角犀,有一个鼻角,身上的皮肤似甲胄,体型较大,是仅次于白犀的大型犀牛。印度犀现分布于印度北部和尼泊尔等地,虽然数量不多,仅千余头,但仍是目前亚洲数量最多的犀牛。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又称小独角犀,外形和印度犀很接近,但是体型略小,仅雄性有角。爪哇犀原分布于东南亚广大地区,现在仅存于爪哇岛极西部和越南一处森林中,总数不过几十头,且无人工饲养,是现存最珍贵的动物之一。苏门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是现存体型最小和唯一披毛的犀牛,和爪哇犀一样原分布于东南亚的广大地区,现在分布较零星,但尚比爪哇犀分布广泛,数量也略多,现存数百头。 |
|
现存犀牛的特征是蹄有3短趾﹐趾尖有宽而钝的趾甲。除耳尖及耳缘外﹐犀几乎其他部份无毛。犀牛多呈灰色或褐色﹐其中白犀牛的颜色较淡。犀牛视觉差﹐但嗅觉与听觉灵敏。犀牛多数生存于开阔的草地﹐稀树草原﹐灌木林或沼泽地﹐其中苏门答腊犀牛只能在森林深处找到。犀牛用尿与粪推区分领域范围。犀牛多独居﹐个体之间很少接触﹐只有白犀牛以约10只的数目群居。多数时候都会避开人类﹐但在交配季节时期的雄犀牛稍受刺激就会攻击任何目标﹐包括人类。其中黑犀牛会主动攻击任何陌生的气味或声音﹐黑犀牛奔跑速度很快﹐即使在荆棘中时速也可达到45公里/小时。 |
|
犀科动物在第三纪时化石分布很广泛,在我国也有很多地区发现,现代仅存留在热带、亚热带的亚洲南部及非洲。如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仅有一角,产在印度,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森林中也曾发现过。非洲犀(rhinoceros bicornis),有二角,前后排列。犀角为极名贵的药材。 |
|
犀牛在地质时代中的第三纪时已在全球广泛地分布。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犀牛化石是在始新世(距今5500~3600万年前)早期的地层中挖掘出来的,此种犀牛的祖先与现代貘类的大小差不多,犀牛祖先之一种森林犀牛在欧洲曾广泛存在过,个体很小且善于奔跑。
体型大的犀牛在渐新世(约距今3600万~2500万年前)出现,其中包括当时最大陆生动物——巨犀,它体格健壮、高大,腿长,颈也比现代犀牛长一些,体长约8米,身高5米。巨犀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渐新世早期,至中新世初期就已经全部灭绝了,生存了约3300多万年。现代在亚洲的苏门达腊犀牛的祖先也是在渐新世出现的。
中新世(距今2500万~1200万年前)的后期,出现了独角犀牛的祖先。目前,独角犀牛仅存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均分布在亚洲。在中新世以后出现的犀牛体型与现代犀牛相接近。其中有下唇比上唇略大些的大唇犀,下颌有两颗大牙向前伸出,生活在沼泽地带,以水中的植物为食。
上新世后期(约300万年前),双角犀牛出现。而现今的双角犀牛有苏门达腊犀牛、白犀牛和黑犀牛,
第四纪(180万年前~今天)时期人类已经出现,早期的犀牛以板齿犀、披毛犀为代表。板齿犀个体巨大,5米长,身披厚甲,在额部生有大角,约2米长,牙齿的齿冠高,呈方柱状,草地上生活,更新世时期在中国华北的及欧洲等地曾有板齿犀生活;披毛犀和猛犸象外形相似,巨大的身体及长着粗毛的厚皮可以抵御寒冷,长鼻上有一对巨角,前面一支最长可达1米,生活在寒冷地带。这两种犀类先后在不同的时期都已经灭绝了。 |
|
在现存的犀类中,仅存4属5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其中分布在亚洲的犀牛,已经濒临绝种。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数目最少﹐约50头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1万到3万头左右。 |
|
披毛犀属 (已灭绝) coelodonta
板齿犀属 (已灭绝) elasmotherium
白犀属 ceratotherium
白犀牛 c. simum
双角犀属 dicerorhinus
苏门答腊犀牛 d. sumatrensis
黑犀属 diceros
黑犀牛 d. bicornis
独角犀属 rhinoceros
爪哇犀牛 r. sondaicus
印度犀牛 r. unicornis |
|
亚洲的犀牛有单角的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和两只角、全身长毛,最原始的苏门答腊犀牛。而印度犀牛是犀牛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爪哇犀牛要比印度犀牛小。因犀牛的角为珍贵的中药材,因此被大量滥杀,数目正在日渐减少,其中苏门答腊犀牛几乎完全见不到踪迹了。
非洲只有白犀牛和黑犀牛两种,它们都是双角,白犀牛体型比黑犀牛大,白犀牛是现有犀牛中最进化的一种,在草原上由3-4头组成家庭族群,以草为主食,据说幼犀在食草之前的一段时期内,以吃父母的粪便来维持生计。黑犀牛栖息在灌木丛中,单独生活,以小树枝及树叶为生。由于白犀牛和黑犀牛都喜欢吃草,所以它们的嘴的形态和马一样已变得扁平。 |
|
披毛犀属 (已灭绝) Coelodonta
板齿犀属 (已灭绝) Elasmotherium
白犀属 Ceratotherium
白犀牛 C. simum
双角犀属 Dicerorhinus
苏门答腊犀牛 D. sumatrensis
黑犀属 Diceros
黑犀牛 D. bicornis
独角犀属 Rhinoceros
爪哇犀牛 R. sondaicus
印度犀牛 R. unicornis |
|
- lat.: Rhinocerotidae
|
|
动物 | 哺乳动物 | 奇蹄目 | 荒诞派戏剧 | 古生物 | 新生代 | 第四纪 | 独角犀属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