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满族 是历史影响尤为显赫、人数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全国满族 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国内满族 总人口为1068.23万人。满族 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超过全国满族 人口的半数。其次为河北、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新疆、宁夏、甘肃、福建、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广州、兰州、呼和浩特、成都、西安等地。除这些主要集中分布地以外,满族 人口在海内外各地都有分布。
满族 自称“满洲”,满洲一词音译自满语manju,早在公元9世纪这个词即被用于对部落首领的称呼,《隋书、勿吉传》中记载“其渠帅曰:大莫佛瞒诎”到15世纪以后该词又称为“满住、曼楚”等,意义类似于今天汉语的“贵人、尊者”之意,到清太宗时期该词被用于民族名称。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族”简称为“满族 ”。
满族 人在先秦时期称肃慎、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时称女真。无论是叫什么名字,都是一种音译。 满族 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 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的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满族 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的广阔地区是满族 先民(肃慎族系)的发祥地。
虞舜、夏商周满族 先民肃慎人,汉代至三国,又称挹娄人。南北朝时,称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乃是“森林”之意。隋唐时期,满洲族先民又称靺鞨,散布在以吉林为中心的为粟末靺鞨,散布在以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地区的为黑水靺鞨。公元669—926年,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渤海国历经15代国王,后被契丹所灭。至宋辽时期称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统一了中国。女真人从此置于元朝统治之下。
元亡明兴,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努尔哈赤的祖先就属建州女真。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各部纷争,仇杀无止。因此,统一女真各部不仅仅是女真社会经济发展强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发展的强烈要求。
清代满洲侍卫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民族统一大业,并吸收大量汉族,蒙古族,组成了满族 共同体,完成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建设。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 总人口为1068.23万人,其中:男性554.78万人,女性513.45万人;性别比为108.05。与10年前的'四普'相比,满族 人口增加了83.55万人,增长率为8.48%,平均年增长率0.79%。
在满族 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76.54万人,占总人口的35.25%;乡村人口691.69万人,占总人口的64.75%。与10年前相比,满族 城镇人口比率提高了7.15个百分点。
满族 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101.84万人,占满族 总人口的9.5%。另外,满族 人口在1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 女真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大致从完颜阿骨打祖辈颇剌淑(金肃宗)起始习契丹语;完颜阿骨打本人已擅契丹语;在其破辽获俘后始识契丹文及汉文;遂令子弟主习契丹文。金立国后的内外公文交往几乎全用契丹文,这与金人女真语毕竟颇有距离,完颜阿骨打即令曾习契丹字和汉字的臣僚完颜希尹和叶鲁仿依契丹大字和汉字为基础试制女真文字并于1119年(金天辅三年)诏令颁行,此即后世所谓女真大字。20年后的1138年(金天眷元年)熙宗完颜亶参照契丹字创制颁布另一种女真文字,此即后世所称女真小字。金代女真文字在金朝灭亡后曾一直沿用到明朝初年,明廷会同馆所编《女真译语》为这种文字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但金代女真文与辽代契丹文一样,是借用汉语文习惯创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语属多音节黏着语,语音加坠,动词变格的频率相当高,孤立的表意字并不能很好与语言相适应。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加之教学难度大,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
辽(相当于中原北宋)时期,女真人在现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北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除语言风俗统一外,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并灭北宋占据中原地区,根据汉字创制了自己的女真文字,女真文字后来由于金朝的灭亡而逐渐失传,最后在明末彻底消亡。经过金一代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随着金朝的覆灭,中原的女真大量融入汉人,而原先女真的居住地除了仍有些原有的女真部落外又有新的部落迁入,满洲类似完颜是女真的一个部族名称。后来满洲崛起,征服了女真各部,统一称谓为“满洲”,其中包括了归顺满洲的蒙古、朝鲜及辽东汉人。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满洲人都是先前明时的女真人(金亡后,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也不是所有的女真人都成了满州(“野人”女真的不少部落被排除在满洲之外,譬如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完颜部的后裔也不一定就是满洲人,不少完颜部的后裔融入汉人,而完颜部本身也在继续分化,产生了不少新的部落。直到满洲形成后并没有文字,是在征服蒙古并与蒙古结盟后,借用蒙古文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创造出来的,到清朝后期,满洲族贵族逐渐汉化,已经很少使用满语,民国建立后,满洲族人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语言。
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外,满族 人通用汉语。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目前也有观点认为锡伯文就是满文(祖先为融入华夏汉民族的鲜卑族)的一个变体,目前,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另外,满族 姓氏已经融入汉姓,如“爱新觉罗”改为“金”;“叶赫那拉”改为“钱”等。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 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起初这种文字只是单纯模仿蒙古语音拼写满语,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又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后来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满族 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 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到了康、乾盛世,直至嘉庆年间,满族 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 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满文的满族 写法 (manju)满文的满族 写法(manju)
但可喜的是,近些年来通过互联网的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的满族 人开始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并且正在逐步扩大范围和影响,同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 村,也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满语学校(政府建立)、哈尔滨阿城区的公办学校了组建了满文中专,黑龙江大学也建立了满文专业等。哈尔滨工程大学也成立了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满族 文化交流协会。拯救推广满语满文。 满族 头饰
满族 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 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 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二十世纪以来,满洲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满族 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 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朝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历史上满族 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旗装】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 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 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 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头】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 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 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装饰品,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袍”、“答拉赤”外,满族 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旧时满族 妇女与汉族妇女不同,她们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由此在鞋袜装饰上获得了充足的创艺空间,“旗鞋”便从而产生。这种装饰以精美刺绣的旗鞋以木为底,鞋根起于中央,这种鞋俗称“旗鞋”或通称“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两种,一种叫“花盆底”鞋;另一种叫“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状不同通常区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金银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绒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长者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十六岁以上的满族 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贵族当中无论青年、中年、或老年妇女均可穿着高底鞋。在现代社会这种鞋除用于文艺表演外平时都已不穿了。
满族 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 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 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清朝时期
历史上满族 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 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满族 妇女不缠足,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 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 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 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袍是满族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 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 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 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 妇女。穿着传统满族 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 男性的帽子。
满族 男女非常讲究头饰,特别是女子的头饰,成年以后即蓄发绾髻,盘髻的式样有架子头、叉子头和两把头,还缀以金银簪饰和各色花卉。满族 妇女日常戴平顶帽,帽子用绒或皮制成,绣有云头花纹,并留有帽沿,后面拖着大飘带;青年妇女则爱戴扇形冠,冠为黑色,用青绒、素缎或纱制成,也称做“旗头”。满族 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毡帽:小帽也称便帽,俗称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缎制成,帽顶缀一丝结或珠子,六瓣合缝,象征着六合一统,有吉祥之意。 满族 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满洲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
满族 人的住宅,也有独特之处。以前,他们都住在草顶土墙的“口袋房”里,“屋高至丈余,独东南扉”。东头的一间面南开门,是外屋;西头的两三间房屋为卧室,称里屋。这种“独东南扉”的结构,如口袋形,便于保暖。满族 人还喜欢睡火炕。家家户户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着山墙还有一溜儿窄炕,把南北炕联了起来,俗称“万字炕”。
他们以西炕为尊,南炕为大,北炕为小。南炕居长辈老人,北炕住小辈;西炕则为祖宗神位,墙上供着祖先神板,炕上设摆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辈和妇女坐,只有老人与亲姑爷可以坐。满族 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户”,且分上下两层,窗棱以万字或工字为格,窗外糊纸,开关朝外,“恐夜间虎来,易于闯入”,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用它。此外,房梁上常悬着悠车,用桦木皮(木威)成长方形或椭圆形,出生的婴儿就放在里面睡觉,母亲边悠车边哼着摇篮曲。所以有民谣说:“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 满族 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 “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 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 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 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 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则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 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 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 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 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 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 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 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 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 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 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 :挂旗过年
满族 分“红、镶红、黄、镶黄、蓝、镶蓝、白、镶白”八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音韵阐微》 在文化方面,满族 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早期满文著作,除《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的《异域录》等,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文名著,大多有满文译本。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 文学家。早期著名的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到空前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满族 人,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还是杰出的曲艺家。他的作品众多,而且脍炙人口。不愧为当代的“人民艺术家”。
满族 崇尚理学,满族 大儒曾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地。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 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镇国悫厚公高塞,自号“敬一道人”,工诗画。《池北偶谈》评他的小景“笔墨淡遗,摆脱畦经,虽士大夫无以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铁保、永理是满族 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镛齐名,并称四大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书法,至今为书家称道。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也是满族 。全国人大常委溥杰的书法也别具风格。
满族 文化非常发达。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是萨满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传的,又有经文记载的。按内容,满族 神话可分为:①起源神话。包括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关系神话。在萨满族 神话中,宇宙是一个喧嚣的多层的立体世界,即所谓“登天云,九九层,层层都住几铺神”,每层天中都有人和动、植物、有恶魔和善神,各层间互通。③灵魂神话。满族 神话的特点,是动、植物神话、祖先神话,自然神话共融一处,并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满文老档》:中国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档册)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共180卷。主要记述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宫廷生活、习俗、天文、地理等等。《满文老档》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对《清实录》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研究清史、满族 史、东北地方史和满族 语言文字演进史提供了较系统而翔实的资料。
《八旗通志》:由鄂尔泰等奉旨撰写。雍正五年(1727年),鄂尔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铁保等奉赦续修。至嘉庆四年(1799年),历时12年完成。该书分八志、八表、八列记叙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清世宗时八旗沿革、社会及军事组织、人物传略等项。对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价值。
《御制五体清文鉴》:清代官修满、藏、蒙古、汉、维吾尔五种文字对照辞书。成书于乾隆末年。内容丰富,是中国少数民族辞书中的巨著。
《尼山萨满》:史诗《尼山萨满》也叫《音姜珊蛮》。满族 著名史诗。流传于黑龙江流域。讲的是一个女萨满为从阴间救一少年的魂,经历重重难关的故事。有多种手抄本流传。
满族 剪纸:十二生肖满族 剪纸艺术剪纸:满族 喜欢贴窗花。用各种彩纸剪成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贴在窗户上,栩栩如生,充满活力。还有另外一种剪纸艺术,就是挂笺,或称挂钱。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用五色彩纸,剪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不等的纸块,中间髅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室内大梁等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最早挂笺是祭祖场所的装饰品,一般都是单数。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剪纸艺术在全国艺坛上享有盛誉。
满族 补绣:满族 民间工艺。或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福寿长春、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较粗重的黑色边饰,常绣于枕顶、荷包、幔帐、坐垫之上。 满族 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东北的满族 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活动。曾盛于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 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 曲艺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隆兴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传统舞蹈。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战斗的动作演变而来。如隆兴舞,要选一些身体强壮的人,穿豹皮唱满族 歌,伴以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作“隆庆舞”,逢喜庆宴会,主、客男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后一袖为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齐”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势复杂繁多,有打渔的姿势,穿针、织网的资势,欢庆的资势,单奔马,打猎姿势;双奔马、出征的姿势;大小盘龙、龙戏水的姿势,怪蟒出洞,龙蠕动的姿势。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动作。
满族 秧歌秧歌舞:又称“鞑子秧歌”。多于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数人或数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长两圆木,边 击边对舞。常由三四人扮妇女,三四人扮参军及扮持伞灯者,饰卖膏药者为前导。以锣鼓伴奏,“舞毕乃歌,歌毕乃舞”。是化妆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若两秧歌队于路相遇,即行抗肩礼互敬。
莽式舞: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 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以“空齐”之声相和,加强节奏,故也有人称之为莽式空齐舞。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这与满族 先民尚武有关。
腰铃舞:满族 民间舞蹈。由数名腰系铜铃男子表演。表演时打着响板,扭动腰铃,使板声、铃声相和。源于满族 早期骑射生活。
庆隆舞: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 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乾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大五魁舞:又称“五魁舞”,是满族 民间一种庆贺舞蹈。源于满族 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该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单鼓腰铃: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 ”或“耍腰铃”。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满族 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八角鼓:八角鼓形为八边形,蒙蟒皮,七个边每边有铜环,另一个边下拴一长穗,可弹、搓、摇,作为唱曲的伴奏乐器。
满戏:满族 戏曲剧种。又名“八角鼓戏”。由满族 曲艺八角鼓发展而来。满族 先民在骑射渔猎之暇围在篝火旁,边说边唱边舞,并扣击自制八角鼓相和,娱其情志,逐步形成说、唱、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清兵入关后,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锣鼓等配合,吸收诸宫调、杂剧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剧。多演唱历史和民间故事。
二弦:满族 弹拨乐器。木制,琴头饰有龙首,弦轴左右各一,音箱为长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绘龙纹。清朝宫廷用于演奏宴乐。
三弦:满族 弹拨乐器。檀木质,方槽,琴头雕大顶花,其尾端雕刻花纹,琴杆正面为指板,尾端护弦揭兽皮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拨弦,有弹、挑、分、扫、砸、搓儿等技巧。清宫廷中用于演奏宴乐,民间用于伴奏鼓书、单弦等。 满族 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 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满族 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 整个人生礼俗,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自降生听《悠摇车》,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结婚的喜歌,出征的战歌,围猎的猎歌,以及丰收喜庆,岁时节日,祝福贺寿,凯旋庆功,悲欢离合都有歌,其音乐风格多彩多姿,但基调豪放,朗爽,即使表现哀婉情绪的音乐,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内质。
满族 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音乐也各有特色。
摇篮曲,也称“悠悠调”。在满族 中流传最广,几乎每个满族 孩子都是在这种优扬、平稳的曲调中成长起来的。现在流传的《摇篮曲》有满语的,汉语的,最多还是满、汉语兼有的。
劳动歌,满族 先民在渔猎时,常吹牛角或海螺为号,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猎毕,就在野外歌舞欢宴,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发展成旋律流畅的劳动歌,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场景。
山歌,满族 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调”,满语民歌《巴音波罗》歌唱丰收,就属于这种山歌。另一类是对口喊唱的叫“爬山调”,多在放牧时赛唱。这类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口喊唱,俗称“拉锯”、“抬扛”。歌词即兴而编,多是触景生情开口就唱,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靠山调》、《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
满族 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 民歌在大部是五声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 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挖人参》、《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轱辘冰》、《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 满族 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 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 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 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 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 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 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 人民,只是在满族 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 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 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 习俗的成份,但满族 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 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 历史文化长廊抚顺是清王朝的发祥地。抚顺处处充满了神异的色彩,世界文化遗产、清朝关外三陵之首——永陵,依然伫立在兴京城神奇的启运山下。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后金第一都——赫图阿拉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觉尔察城、御路古榆、启运神树无不向人昭示着那段神奇的历史,引起游人无尽的遐思。抚顺时时洋溢着浓郁的满乡风情,被誉为“中华满族 第一乡”的新宾县内,中华满族 风情园中那唯一的满族 历史文化长廊、满族 博物馆、满族 老街、满族 农庄,满族 美食让您亲身感受风情万种的满族 民俗,深刻了解满族 文化和历史。清西陵
【清西陵列入文化遗产】
2000年清西陵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英文名称: 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于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1)。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人口超过1000万,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现在满族 人主要分布在:(1)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北京及邻近的河北省,(清代规定北京内城由八旗分旗居住)(3)长城以内的某些重要城市,基本上都是清代有八旗驻防的战略要地。
历史上的分布
根据清朝统计,1760年除东北和北京附近地区以外八旗兵超过1000人的城市有:荆州(5535人)、江宁(4126人)、西安(3970人)、广州(3906人)、镇江(3521人)、宁夏(3509人)、绥远城(2802人)、福州(2581人)、成都(2341人)、杭州(2232人)、乍浦(属于浙江平湖,2037人)、青州(1807人)、凉州(1105人)。
现代满族 姓氏的转变
满族 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隹氏、瓜尔隹氏、马隹氏、索绰络氏、祁隹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 人都冠以汉字姓了。现代满族 的姓氏从历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除了八大姓之外还有西林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郭洛罗氏等等,当然最最尊贵的姓氏要数爱新觉罗氏了
这些现代姓氏有的取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如瓜尔隹氏改姓关,索绰络氏改姓索,马隹氏改姓马,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因巴颜在满族 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之意。 典型的满族 人中,两眼间隔较近,直鼻,长方脸型的较多,肤色较浅。满族 中的B型血的比例很高,达到40%以上。 现在的满族 人口中,历史上由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汉、呼尔哈、索伦等诸多民族部落融合而成并有一大部分是祖先为汉军旗人。 清朝皇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后金建立者,庙号清太祖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建立者,庙号清太宗
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顺治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清世宗雍正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乾隆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清仁宗嘉庆皇帝
爱新觉罗·旻宁:清宣宗道光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清文宗咸丰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清穆宗同治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
皇太后
叶赫那拉·杏贞:慈禧太后,咸丰帝妃,同治生母,光绪养母。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实际统治者
完颜函普:金始祖,女真名完颜函普。粟末靺鞨部人。唐时,祖上避战乱进入汉四郡地区。
大祚荣:粟末靺鞨人,唐朝渤海郡国创始人(698—719年在位),军事统帅,史称创造渤海国的海东盛王。
完颜阿骨打:金国建立者。
完颜亮:金海陵王,修金中都者
爱新觉罗·多尔衮:皇太极之弟,清初摄政王
鳌拜:瓜尔佳氏,清初巴图鲁,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索尼:赫舍里氏,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苏克萨哈:纳喇氏,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遏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康熙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索额图:赫舍里氏,索尼第三子,任内担任内大臣、议政大臣、太子太傅,授领侍卫内大臣
纳兰明珠:字端范,纳兰氏,叶赫贝勒金台石之孙,康熙时重要辅政大臣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明珠之子,著名词人
隆科多:佟佳氏,康熙、雍正时重要辅政大臣
和珅:钮祜禄氏,乾隆时大臣
长麟: 觉罗氏,乾隆、嘉庆时大臣
佟国鼐:清朝首任福建巡抚
奕䜣:奕詝之弟,恭亲王,维新运动代表人物
荣禄:瓜尔佳氏,晚清军机大臣,顽固守旧派代表人物
多隆阿:清朝咸丰时著名战将
保芝琳:中国清朝台湾镇总兵
多隆阿 (学者):字文希、雯溪,舒穆禄氏,著名作家
桂良:瓜尔佳氏,字燕山,满洲正红旗人,清朝重臣。直隶总督、军机大臣
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别号云浆山人,郭佳氏,历任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等职 郭维城:张学良原机要秘书,八路军新111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铁道兵副司令员,铁道部副部长、部长
诚静怡:字敬一,前国民党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会长
傅泾波:前国民党时期著名社会活动家
洪麟阁:著名抗日英雄,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兼第一路总指挥,1938年10月15日于天津蓟县马伸桥战斗中壮烈殉国。
赵洪文国:著名抗日英雄,被誉为“游击队之母”“民族之母”,民间称之为“双枪老太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解放战争后期,赵洪文国组织“中国国民反共救国军”,成立“晋热辽边区第二绥靖总指挥部”,以“总统府留守”自任,策划“反征粮”暴动,打出“赶走共产党,三年不纳粮”等口号,建立大陆游击区,阻止国民党军队起义,率部分国民党军队和民众组织与解放军对峙,一九五O年被捕。时年七十岁
邓铁梅: 原名邓古儒,字铁梅。著名抗战将领,东北抗联发起人之一
罗常培: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
舒庆春(老舍):字舍予,著名文学家、剧作家,中国大陆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的一位
关向应:原名致祥、治祥,又名应禀,著名抗战将领,中央军委书记,红二方面军政委,八路军120师政委,晋绥军区政委、晋绥分局书记,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
佟麟阁:著名抗战将领,前国民党陆军29军副军长,芦沟桥事变抗击日寇的核心将领,中国抵抗军实际指挥者
赵侗:原名赵连秀,赵洪文国之子,著名抗战将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司令员
金永绪:中共满洲省委委员
高锦明:八路军129师团政委,建国后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区委副书记
吴克仁:国民党陆军一一七师师长、六十七军军长
伊俊山:东北抗联第二方面军第一军政委,建国后曾任中国矿业部冶金设计公司任副经理
李春润:东北抗联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副司令
白乙化:八路军晋察冀军分区副司令员
程砚秋:京剧艺术大师,梨园界青衣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云:京剧艺术大师,梨园界四大名旦之一
常宝堃:相声艺术大师,常氏相声代表人物
启功:著名国学家、文物鉴定家、书法家、画家、文物鉴赏家
唐圭璋: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词人
英千里: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前辅仁大学教授
爱新觉罗·溥杰:著名书法家,溥仪之弟,曾任中国人大代表
全佑(吴全佑):乌佳哈拉氏,吴氏太极拳宗师
吴鉴泉:全佑儿子,吴氏太极拳宗师
樊志涌:著名武术名家,樊氏八卦掌始创者
牛春明:著名太极拳名家
何镜涵:著名画家,学者
华忱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侯宝林:相声艺术大师,现代相声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前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学艺术语言学教授
胡瑞华(胡蝶):一代影后,无声电影艺术家
金毓黻:史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研究员
爱新觉罗·溥儒:字心畲,著名书画家
金连经(爱新觉罗·连经):著名书画家,北京画院专职画家、艺术室主任
乌钺:前国民党政府空军总司令,副总参谋长,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
端木蕻良:文学家,前首都文联副秘书长
金家瑞:爱新觉罗氏,历史学家,教育家北京财贸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学术委员会委员
金长文:核共振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诗白:微电子技术专家,清华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
童村:抗生素药剂学家,中国国产青霉素的最早研制者,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
黄廷枢:前国民党海军上校,新中国时任前大连海事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系主任、研究生院导师,中国海事商务法的奠基人之一
佟国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前副主任,中国海军水警政治部主任,1988年授中将军衔
万毅:原名万顷波,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炮兵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前装备计划部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1955年授中将军衔
丁秋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前政委,浙江军区副政委,1955年授中将军衔
白希清:病理学家,前中国医疗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卫生研究院副院长
吴英凯:心血管外科专家,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吴建民:著名外交家,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前驻法大使
曾昭科:原广东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舒宗鎏:中国国务院参事
贾作光: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艺术家,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创始人,北京舞蹈学院创建人,有“东方舞神”之誉。
刘澜波:原国家水利电力部部长
李景田: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傅履仁:美国华裔百人会会长,美国首位华裔陆军少将
赫崇本:海洋物理学家,中国海洋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前山东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鞠抗捷:计量学专家,前国家计量局副局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
于永波:中国人民解放军前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现授上将军衔
白春礼:化学家,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秉志: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元士,中国动物学会前理事长,我国现代生物科学的奠基人
常书鸿:近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学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
钮茂生:水利学家,原水利部部长,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
关中:中国国民党副主席
金溥聪:原名爱新觉罗·溥聪,前台北市副市长,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的重要幕僚
仓恩利:中医骨科专家,黑龙江中医骨科研究所所长,中国传统医学委员会委员
爱新觉罗·文蓬(字瀛生):翻译家,语言学家
金默玉(爱新觉罗·显琦):翻译家,外语言教育家,是川岛芳子的妹妹
陈丽华: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SCAD校董,香港富华国际集团创办人,中国紫檀学会会长
英若诚: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
富育光:著名民俗学家,世界当代萨满文化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之一
何迟:姓赫舍里,原名赫裕昆。著名戏曲剧作家、曲艺作家
常莎娜: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协会理事
赵玫:著名作家
王朔:著名作家
胡可:著名剧作家
曹又方:本名曹履铭,字光虹,著名作家
吴季松:当代经济学家,前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参赞衔副代表
栾恩杰: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嫦娥工程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全国政协常委,原国家航天局局长
胡絜青:著名作家,老舍夫人
胡松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佟铁鑫:著名男中音歌唱家
邓玉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关牧村:著名女中音歌唱家
王立平:著名音乐家、作曲家
小柯:原名柯肇雷,著名作曲家、歌手、音乐制作人、词作家
巴俊宇:(诗人巴兰)当代著名诗人、经济学家。辽宁省人大代表、沈阳市政协常委、民盟辽宁省委副主委,沈阳理工大学教授。
雷振邦:著名作曲家,中国前电影音乐协会副会长
雷蕾:著名作曲家
傅庚辰:著名作曲家
关峡:著名作曲家,中国交响乐团团长,中国青年音乐家分会副会长,原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团长、中国东方歌舞团副团长
金子燕:当代画家,中国诗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裕德隆:著名相声大师,相声八德之一
郭启儒:著名相声艺术家
杨少华:著名相声艺术家
杨议:著名相声演员
黄铁良:著名相声艺术家
侯耀文:著名相声艺术家
侯耀华:著名表演艺术家
刘兰芳:著名评书艺术家
连阔如:著名评书艺术家
连丽如:著名评书艺术家
栾荣年:著名民族舞蹈家
关肃霜:著名京剧艺术家
关学增:著名北京琴书大师
李万春:著名京剧艺术家
李玉茹:著名京剧艺术家
厉慧良:著名京剧艺术家
金少山:著名京剧艺术家
赵葆秀:著名京剧艺术家
关纪新: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副所长
金铁霖: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常宝华:著名相声艺术家
常贵田:著名相声艺术家
赵佩如:著名相声艺术家
荣剑尘:著名单弦大师
苏文茂:著名相声艺术家
佟守本:著名相声艺术家
常宝霆:著名相声艺术家
王凤山:著名相声艺术家
连笑昆:著名相声艺术家
武魁海:著名相声艺术家
白全福:著名相声艺术家
王平:著名相声演员
英达:著名导演、演员,影视剧作家,中国情景喜剧之父,导演了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爱新觉罗·恒山:美术鉴赏家,中国书画学会研究员,辽宁省艺术学院教授
郎平: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中国前女子排球队主教练,现任美国女子排球队主教练
齐秦:台湾著名歌手,原籍黑龙江
齐豫:台湾著名歌手,原籍黑龙江
关之琳(关家慧):香港著名演员
关山 :关之琳父亲,本名关伯威,香港著名演员
那英:著名歌手
曾格格:著名歌手
冯晓泉:著名歌手
火风:著名歌手
佟大为:著名演员
英茵:早期著名演员
关悦:著名演员
柯岩:著名诗人
胡军:著名演员
凌子风:著名导演
富润生:著名配音演员
谢园:著名演员
张山:著名演员
朱洁:爱新觉罗氏,著名演员
白庆琳:著名演员
果静林:著名演员
傅淼:著名演员
东方闻樱:著名演员、制片人
英壮:著名演员,英达之弟
吴京:著名动作片演员、北京武术队助教
肇俊哲:著名足球运动员
惠天赐:香港著名动作片演员
惠英红:台湾著名动作片演员
周海媚:香港著名演员,满族 镶白旗
敖国珠:台湾著名主播及主持人,民间全民电视公司主播及主持人
亚宁:原名杨亚宁,央视著名主持人
金越:央视著名主持人
常枫:台湾著名演员
马景涛:台湾著名演员
庹宗华:台湾著名歌手、演员,满族 镶黄旗
庹宗康:台湾著名主持人、歌手、演员,满族 镶黄旗
那维勋:叶赫那拉氏,台湾著名演员
张拉拉:满族 名纳兰格娜,著名歌手
柏寒:著名演员
于又川:著名演员
江汉:香港著名演员
郎雄:钮祜禄氏,本名郎益三,台湾著名表演艺术家
胡茵梦:本名为胡茵子,胡茵梦为其艺名,台湾著名演员
郎祖筠:台湾著名演员
那威:原名叶赫那拉·声威,现为旅游卫视主持人,现任国际连珠联盟副秘书长、亚洲五子棋委员会执行主席、国际连珠联盟中国事务部主席、那威五子棋俱乐部董事长
王中军: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王中磊: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总裁
戴娆:著名歌手
富大龙:著名演员
李宗翰:著名演员
李斯羽:著名模特、主持人
关琦:著名模特
徐德亮:著名相声演员,德云社前创始人之一
黄海波:著名演员
傅冲:著名演员
金巧巧:著名演员
关凌:著名演员
富敏:著名导演
张元:著名导演
佟瑞欣:著名演员
佟瑞敏:著名演员
温海涛:著名演员
汪正正:著名歌唱演员
李志希:台湾著名演员
钮承泽:台湾著名演员、导演、戏剧制作人
杨静: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
杨童舒:著名演员
沈傲君:原名赵燕,著名演员
佟童:著名小演员
林依伦:著名著名歌手
金正昆:CCTV百家讲坛特邀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资深礼仪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
蒙曼:CCTV百家讲坛特邀专家。2002年7月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
郎朗:华人著名青年钢琴表演艺术家
于今:知名学者,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十一五” 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负责人。
詹福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与评审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国家图书馆馆长。
才利民: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
富妍(kiki):牛奶@咖啡主唱
文梦洋:《丑女无敌》中饰演 小艾
王守宇:著名舞蹈家 满族 服饰
满族 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 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 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 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 manzu
满族
Man nationality
中国的少数民族。(见彩图满族 )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与满族 在清代曾是中国的统治民族有关。人口为4299159人(1982)。满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以前的被称为“无圈点的老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 迁入中原地区和大量汉族移居山海关外,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满族 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现在,只有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族 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其他地方绝大多数满族 人民已通用汉语文。
族源及其衍变 满族 历史有悠久的渊源。其直系先人为明代女真(亦称女直),往上可追溯到隋唐□□、北朝勿吉、汉代挹娄与周代肃慎。女真的名称出现于唐末五代,当时契丹人称黑水□□为女真。12世纪初,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领导下,起兵反抗辽朝的奴役,并建立了金国政权,不久灭辽与北宋,成为与南宋对峙的王朝。金代大量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绝大多数已融入汉族当中。到元代,这些进入中原和散居辽东一带的女真人,与华北地区的汉族和契丹人一同被视为“汉人”。仍留住在今黑龙江省依兰一带的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五个军民万户府的女真人,和分布于松花江两岸、黑龙江中下游以及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海岸的女真各部逐渐演化。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建州、海西两部女真人为主体,把这些分散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统一而成为共同体。后金太宗天聪九年(1635)正式改“诸申”(女真)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简称满族 。
明廷设治及八旗制度的建立 自明初至明中叶,明廷曾先后在女真分布地区设立数以百计的羁縻卫所,以女真各部首领为卫所世袭官长,总属奴儿干都司。由于女真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各部间兼并掠夺战争不断发生,女真人自明初以来逐渐南迁。建州女真各部迁至抚顺以东,以浑河流域为中心,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至鸭绿江边。海西女真南迁后,分布于明开原边外辉发河流域,北至松花江大拐弯处。东海女真(明代亦称“野人女真”)散处于建州、海西以东和以北的广大地区,大体上从松花江中游以下,迄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海岸。建州、海西两部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社会上出现的阶级对立(奴隶主和奴隶)十分明显;东海女真发展则比较缓慢,各部间又极不平衡。建州左卫的首领努尔哈赤顺应形势的需要,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努尔哈赤(1559~1626),姓爱新觉罗氏。其先世为明建州左卫官长。万历十一年(1583),祖父觉昌安(又译作叫场)、父亲塔克世(又译作他失)在明军伐王杲之子阿台之战中任向导,于战争中被杀。努尔哈赤时年25岁,承袭父、祖为建州部首领。他认为,父、祖之死应由别部女真酋长尼堪外兰负责,遂以父、祖遗甲13付起兵讨伐尼堪外兰,从此揭开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幕。万历十七年,明廷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都督佥事,二十三年又晋封为龙虎将军。自万历十一年起,在以后的30年中,努尔哈赤以其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首先把东至海滨、西达开原、北抵嫩江、南至鸭绿江分散的女真各部全都统一起来。在统一过程中,努尔哈赤把被合并的女真各部部众分别编入原有的以氏族、村寨为基础的生产和军事组织“牛录”之中,并把这种基层组织逐 n.: Manchu nationality n. ethnie mandchoue, les Mandchous 满族镇 明星 美女 沙市 皇帝 军事家 八旗制度 清朝 政治家 中国古代史 姓氏 大将军 英雄 百科大全 历史 民族 军事 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八旗 广州 镶白旗 演员 艺人 人物 皇后 更多结果...
满人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