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地理学教育 : 土壤学 > 水土保持
目录
No. 1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 水土保持分册》王礼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年
  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j减轻洪水、干旱、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
  水土保持的对象不只是土地资源,还包括水资源。保持(conservation)的内涵不只是保护(protection),而且包括改良(improvement)与合理利用(rational use)。
  不能把水土保持理解为土壤保持、土壤保护,更不能将其等同于土壤侵蚀控制(soil erosion control)。水土保持是自然资源保育的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
  1991-06-29
  法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
  法规类别:法律
  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1991.06.29
  实施日期:1991.06.29
  修改日期:
  法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
  (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预防
  第三章 治理
  第四章 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第三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水土资源、造成水土流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
  第四条 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第五条 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要职责,采取措施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第六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七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调查评价水土资源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规划须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水土保持规划,须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水土保持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重点防治。
  第八条 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并负责治理因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
  第十条 国家鼓励开展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水平,推广水土保持的先进技术,有计划地培养水土保持的科学技术人才。
  第十一条 在防治水土流失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预防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植树造林,鼓励种草,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植被。
  第十三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情况,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国营农、林、牧场,种植薪炭林和饲草、绿肥植物,有计划地进行封山育林育草、轮封轮牧,防风固沙,保护植被。禁止毁林开荒、烧山开荒和在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兜。
  第十四条 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规定小于二十五度的禁止开垦坡度。禁止开垦的陡坡地的具体范围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告。
  本法施行前已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上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应当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退耕,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或者修建梯田。
  第十五条 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荒坡地,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开垦国有荒坡地,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土地开垦手续。
  第十六条 采伐林木必须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采伐方式,严格控制皆伐,对采伐区和集材道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并在采伐后及时完成更新造林任务。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防护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在林区采伐林木的,采伐方案中必须有按照前款规定制定的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采伐方案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实施。
  第十七条 在五度以上坡地上整地造林,抚育幼林,垦复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木,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第十八条 修建铁路、公路和水利工程,应当尽量减少破坏植被;废弃的砂、石、土必须运至规定的专门存放地堆放,不得向江河、湖泊、水库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在铁路、公路两侧地界以内的山坡地,必须修建护坡或者采取其他土地整治措施;工程竣工后,取土场、开挖面和废弃的砂、石、土存放地的裸露土地,必须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排弃的剥离表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必须堆放在规定的专门存放地,不得向江河、湖泊、水库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因采矿和建设使植被受到破坏的,必须采取措施恢复表土层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第十九条 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应当按照本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制定。
  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依照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
  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并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二十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采矿、取土、挖砂、采石等生产活动的管理,防止水土流失。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禁止取土、挖砂、采石。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的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告。
  第三章 治理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土保持规划,组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单位有计划地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第二十二条 在水力侵蚀地区,应当以天然沟壑及其两侧山坡地形成的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在风力侵蚀地区,应当采取开发水源、引水拉沙、植树种草、设置人工沙障和网格林带等措施,建立防风固沙防护体系,控制风沙危害。
  第二十三条 国家鼓励水土流失地区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并在资金、能源、粮食、税收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四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计划地对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耕地进行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
  第二十五条 水土流失地区的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个人使用的,应当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列入承包合同。
  第二十六条 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可以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或者联户承包水土流失的治理。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水土流失的治理实行承包的,应当按照谁承包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签订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承包治理所种植的林木及其果实,归承包者所有,因承包治理而新增加的土地,由承包者使用。国家保护承包治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承包治理合同有效期内,承包人死亡时,继承人可以依照承包治理合同的约定继续承包。
  第二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本单位无力治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治理,治理费用由造成水土流失的企业事业单位负担。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列支。
  第二十八条 在水土流失地区建设的水土保持设施和种植的林草,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对水土保持设施、试验场地、种植的林草和其他治理成果,应当加强管理和保护。
  第四章 监督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并予以公告。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土保持监督人员,有权对本辖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报告情况,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三十一条 地区之间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的纠纷,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法第十四条规定,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垦、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以罚款。
  第三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荒坡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垦、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以罚款。
  第三十四条 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范围内取土、挖砂或者采石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上述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以罚款。
  第三十五条 在林区采伐林木,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责令限期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处以罚款。
  第三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不进行治理的,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治理;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罚款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县级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业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中央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停业治理,须报请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个体采矿造成水土流失,不进行治理的,按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七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水土保持监督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水土保持监督人员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复议机关应当在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出复议决定的,当事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九条 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和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第四十条 水土保持监督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给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二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2年6月30日国务院发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同时废止。
百科辞典
  shuitu baochi
  水土保持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地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水土保持对于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水、旱、风沙等灾害,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沿革 在古代,人类早已结合农业生产开始水土保持工作,中国历代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商代人民已创造了防止坡地水土流失的区田法。此法颇似今天干旱地区农民采用的掏种法和坑田法。公元前 6世纪楚国令尹已在今淮河流域建成历史上有名的陂塘。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中国农民根据当时耕地向山区、丘陵区扩展的客观需要,创造了不少坡地保水抗旱栽培经验,如圳田法、高低畦种植法等。在西汉时坡地上已出现雏形梯田。战国魏文侯和魏襄王时邺令曾引漳灌邺(治今临漳西南40里的邺镇),引洪淤灌并改良大片盐碱滩地,使之能生长稻粱。为了利用泥沙资源,清代农民已开始打坝淤地,并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起汰沙澄源的作用。在水土保持造林种草方面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已采用封山育林方法在山区大面积恢复植被,保持水土。东汉时期,中国人民已十分重视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荒山、荒坡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在总结中国古代人民水土保持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历代有不少学者或官吏提出许多重要的水土保持理论。西周《吕刑》一书中就有“平治水土”的记载。涉及水土保持理论的文献最早见于东周的《国语》。书中指出:“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作者认为山陵是土壤聚集的地方,沼泽是百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河川可以通水和调节气候,沼泽能拦蓄洪水。因此,古代先王有不毁坏山陵,不垫高沼泽,不在河流修堤防,不进行沼泽排水的说法。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对保护森林和水土保持,起了一定的作用。东汉王充在他著的《论衡》一书中明确指出:“地性生草(指五谷及牧草)、山性生木”,总结了合理利用山地及荒山、荒坡造林的经验。1743年御史胡定提出在山西和陕西的溪涧筑坝淤地,保持水土以治黄河,但未能实行。此外,至今对水土保持工作仍有重要意义的古代水土保持理论还有:“森林抑流固沙”、“沟洫治黄”、“人人治田,则人人治河”、“治水先治源”等。
    世界其他国家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特点与各国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密切相关。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滥伐森林而引起山地荒废。为此,阿尔卑斯山区各国实施了森林恢复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奥地利1884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荒溪治理法》,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防治荒溪侵蚀的森林措施和工程措施体系。1886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以日本关东山洪及泥石流灾害为契机,在原有治水在于治山的传统思想基础上,创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防沙工程学,相当于水土保持工程学。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各国及日本,主要针对山洪及泥石流灾害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土壤科学及山地农业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开始形成土壤侵蚀及其防治学。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学教授H.H.贝内特创立了以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耕作土壤为中心的土壤保持学。美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与大面积开垦天然草原和原始森林而引起严重水土流失有密切的关系。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水土保持法案》。苏联学者在1917年以后,继承了B.B.多库恰耶夫、
英文解释
  1. :  conservation of water and soil,  soil and water preservation
  2. n.:  conservancy,  the conservation of soil and water,  Soil conservation
相关词
法律百科辞典自然科学高尔夫园林环境绿化百科大全中国
学会水土团体生物植物自然木本植物中国工程院院士
水土流失土壤环境资源生态地理环境保护水利术语
农业资源保护土地土地管理更多结果...
包含词
水土保持学水土保持林
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法规
水土保持管理水土保持效益
水土保持措施黄土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林种
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区划
水土保持面积水土保持报告
水土保持产业城市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调查水土保持原理
水土保持工程师公路水土保持(精)
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土保持经济林
水土保持测试工水土保持勘测工
水土保持塑料网水土保持防治工
水土保持数据库山坡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设施管理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工作条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社会效益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林业措施
水土保持经济效益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水土保持专家系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
济南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中国古代的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水土保持牧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林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林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水土保持护坡植生绿化系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其他水土保持作业人员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水土保持与生态工程
康县水土保持华利公司水电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3D水土保持护坡植生绿化系统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甘肃省定西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监测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定
电力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暂行规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
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规定水土保持检测资格证书管理暂行办法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的实践与发展
陕西省能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研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
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中国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公示制管理暂行规定
开发建设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规定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农民投劳管理暂行规定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山合林北京水土保持技术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
天水市麦积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咨询中心甘肃省三木水土保持咨询评估中心
兰州治源水土保持技术咨询有限公司陇西县水土保持局多种经营站
甘肃省水土保持工程咨询监理公司舟曲县生态水土保持咨询中心
西和县水土保持局综合服务公司甘肃省水土保持工程咨询监理公司平凉分公司
西峰黄河水土保持规划设计院天水市麦积区水土保持综合服务部
迭部县水土保持生态咨询中心
分类详情
梯田洪流陂塘等高耕作塑限
塑性流动缩限造林密度工程措施引洪漫地
带状间作涉水沟垄耕作垄作区田坡式梯田
细沟侵蚀山洪侵蚀平衡剖面溅蚀山塘
挡土墙分水线荒漠化水土流失谷坊
旱井沙尘暴坝地护坡水窖
土壤侵蚀溯源侵蚀风力侵蚀扬沙侵蚀沟
石漠化侵蚀基准面免耕崩岗面蚀
泥沙输移比水平沟泻溜重力侵蚀剪切力
沟蚀土地退化反压填土喷浆拦沙坝
小流域开发建设项目渣场陡坡截流
抛石土地沙化弃土加速侵蚀水平梯田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