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屬節肢動物門。動物界最大的一綱。成蟲體軀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觸角一對,一般具復眼一對和單眼三個;胸部三節,有足三對,翅二對。適應性和繁殖力強。約占動物界種數的五分之四。與人類關係密切。 |
|
昆蟲綱(insecta)
昆蟲綱是節肢動物門種類和數最多的一個綱。
體分頭、胸、腹3部。
1.頭部 有觸角(極少數無觸角)、觸須、復眼各1對,單眼2~3個或無,口器1個。依據昆蟲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顎、下顎、下唇和舌組成,可咀嚼固體食物,如蟑螂、蝗蟲的口器。
(2)刺吸式口器:總稱為喙,由上唇、下唇、舌、一對上顎和一對下顎組成。能刺破皮膚,可以吸血或註入病原體,如雌蚊口器。
主要吸食動物血液和植物汁液,要求既要有吸吮液體的結構,還要有刺破動、植物組織的結構,與咀嚼式口器的不同之處如下:
上顎和下顎(或下顎的一部分)特化成細長的口針;
下唇延長成喙;
食竇形成強有力的抽吸機構。
(3)舐吸式口器:上、下顎均已退化,下唇發達,將舌及上唇包在其中,下端有盤狀的唇瓣,適於舐吸食物,如傢蠅的口器。
(4)虹吸式口器:鱗翅目成蟲所具有,具一條外觀如發條狀的,能捲麯和伸展的喙,適於吸吮深藏花管底部的花蜜。
(5)颳吸式口器:為雙翅目蠅類幼蟲(蛆)所特有。特點是:口器十分退化,衹見到一對口鈎,用它來颳破食物,然後吸收汁液及固體碎屑。 其頭全部縮入胸部,體軀前端全部為頸膜。
(6)捕吸式口器:為脈翅目昆蟲的幼蟲所獨具,其最顯著的特徵是成對的上、下顎分別組成一對刺吸構造,因而又有雙刺吸口器之稱。
(7)銼吸式口器:為纓翅目昆蟲薊馬所獨有,各部分的不對稱性是其顯著的特點。
(8)刺舐式口器:1、上唇較長,端部尖。2、上顎變寬,呈刀片狀,端部尖銳,能左右活動,能與上唇一起切破牲畜或人比較堅硬的皮膚。3、下顎的外顎葉形成堅硬而細長的口針,其上下抽動能使已刺開的傷口張開。4、下唇肥大柔軟,端部具一對肉質的唇瓣,唇瓣上具一係列通往前口的橫溝。5、舌變成一根較細弱的口針。
2.胸部 由前胸、中胸、後胸三節組成。每節腹面兩側各生腿一對,由基、轉、股、脛、跗五節組成。跗節又分1~5節,末端有爪,有的爪上有爪間墊,有爪間刺。中胸和後胸上各生有一對翅。視蟲種不同其翅脈、脈序也不同,為昆蟲分類的重要依據。有的昆蟲後胸翅退化為平衡棒,有平衡作用。
3.腹部 由11節組成,由於前1~2節趨於退化,末端幾節變為外生殖器,故可見的節數較少。
世界上的昆蟲約有100萬種 ,約占動物界種數的80%,每年還約陸續發現 0.5~1萬新種。中國約12~15萬種。昆蟲習性歧異,分佈範圍很廣,除海洋的水域之中以外,凡有植物生長的地域都有昆蟲 。昆蟲 具有強大的飛翔能力,其微小的身軀又易隨氣流傳播,所以從赤道到兩極都有它們的蹤跡。
昆蟲在地球上約出現於3.5億年前,經歷了漫長的演化歷程。昆蟲綱由c.von林奈於1758年建立,根據翅的有無和性質分為7目。布勞爾1885年根據昆蟲變態分目,奠定了近代昆蟲綱分目的基礎。其後經過許多學者的修訂,昆蟲目的分類頗為參差,現世界與國內常用2亞綱33目的係統。
昆蟲在農業、林業、牧業、倉儲物資、建築材料等方面可造成很大危害,另外也能傳播人、畜疾病。昆蟲産品可以利用,如蠶絲、蜂蜜、蜂蠟、紫膠、白蠟等;某些昆蟲傳播花粉,可使植物增産;食蟲性和寄生性昆蟲可用以防治害蟲;某些水棲昆蟲是魚類食餌,也可用作環境污染的指標;某些昆蟲可作食品或禽畜飼料;少數藥用昆蟲可以治療疾病。
昆蟲綱分為兩大亞綱,33個目,如下:
無翅亞綱apterygota
1.原尾目(protura)
2.彈尾目(collembola)
3.雙尾目(diplura)
4.纓尾目(thysanura)
有翅亞綱 pterygota
外翅部
5.蜉蝣目(ephemerida)
6.蜻蜓目(odonata)
7.蜚蠊目(blattaria)
8.螳螂目(mantodea)
9.等翅目(isoptera)
10.缺翅目(zoraptera)
11.襤翅目(plecoptera)
12.竹節蟲目 (phasmida)
13.直翅目(orthoptera)
14.蛩蠊目(crylloblattodea)
15.紡足目(embioptera)
16.半翅目(hemiptera)
17.革翅目(dermaptera)
18.同翅目(homoptera)
19.纓翅目(thysanoptera)
20.嚙蟲目(corrodentia)
21.食毛目(mallophaga)
22.虱目(anoplura)
內翅部
23.鞘翅目(coleoptera)
24.脈翅目(neuroptera)
25.捻翅目(strepsiptera)
26.廣翅目(megaloptera)
27.鱗翅目(lepidoptera)
28.蛇蛉目(raphidiodea)
29.長翅目(mecoptera)
30.毛翅目(trichoptera)
31.雙翅目(diptera)
32.膜翅目(hymenoptera)
33.蚤目(siphonaptera) |
|
一.
拉丁文:Insecta
昆蟲綱不僅是節肢動物門,也是整個動物界種類和數最多的一個綱。
昆蟲在分類學上屬於昆蟲綱(Insecta)。昆蟲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動物,已發現100多萬種,比所有別種動物加起來都多。
昆蟲的構造有異於脊椎動物,它們的身體並沒有內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層由幾丁質(英文 chitin)構成的殼。這層殼會分節以利於運動,猶如騎士的甲胄。
昆蟲在生態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蟲媒花需要得到昆蟲的幫助,才能傳播花粉。而蜜蜂採集的蜂蜜,也是人們喜歡的食品之一。在東南亞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蟲本身就是當地人的食品。
但有一部分昆蟲是人類的害蟲,如蝗蟲和白蟻。而有一些昆蟲,例如蚊子,還是疾病的傳播者。
身體分頭、胸、腹3個部分。
1.頭部 有觸角(極少數無觸角)、觸須、復眼各1對,單眼2~3個或無,口器1個。
2.胸部 由前胸、中胸、後胸三節組成。每節腹面兩側各生腿一對,由基、轉、股、脛、跗五節組成。跗節又分1~5節,末端有爪,有的爪上有爪間墊,有爪間刺。中胸和後胸上各生有一對翅。視蟲種不同其翅脈、脈序也不同,為昆蟲分類的重要依據。有的昆蟲後胸翅退化為平衡棒,有平衡作用。
3.腹部 由11節組成,由於前1~2節趨於退化,末端幾節變為外生殖器,故可見的節數較少。
世界上的昆蟲約有100萬種 ,約占動物界種數的80%,每年還約陸續發現 0.5~1萬新種。中國約12~15萬種。昆蟲習性歧異,分佈範圍很廣,除海洋的水域之中以外,凡有植物生長的地域都有昆蟲 。昆蟲 具有強大的飛翔能力,其微小的身軀又易隨氣流傳播,所以從赤道到兩極都有它們的蹤跡。
昆蟲在地球上約出現於3.5億年前,經歷了漫長的演化歷程。昆蟲綱由C.von林奈於1758年建立,根據翅的有無和性質分為7目。布勞爾1885年根據昆蟲變態分目,奠定了近代昆蟲綱分目的基礎。其後經過許多學者的修訂,昆蟲目的分類頗為參差,現世界與國內常用2亞綱33目的係統。
昆蟲在農業、林業、牧業、倉儲物資、建築材料等方面可造成很大危害,另外也能傳播人、畜疾病。昆蟲産品可以利用,如蠶絲、蜂蜜、蜂蠟、紫膠、白蠟等;某些昆蟲傳播花粉,可使植物增産;食蟲性和寄生性昆蟲可用以防治害蟲;某些水棲昆蟲是魚類食餌,也可用作環境污染的指標;某些昆蟲可作食品或禽畜飼料;少數藥用昆蟲可以治療疾病。
二.
所謂昆蟲,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徵:(一)身體由若幹環節
組成,這些環節集合成頭、胸、腹三個部分;(二)頭部不分節,
是感覺與取食的中心,具有口器和1對觸角,通常還有復眼和單眼;
(三)胸部分為3節,可能某些種類其中某一節特別發達而其他兩
節退化得較小。胸部是運動的中心,具有3對足,一般成蟲還有2
對翅,也有一些種類完全退化;(四)腹部應該分為11節,但也常
常演化為8節、7節或4節。分節數目雖不相等,但都沒有足或翅等
附屬器官着生。腹部是生殖與營養代謝的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
官及大部分內臟;(五)昆蟲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通常要經過一係
列內部及外部形態上的變化,即變態過程。根據這些外部形態特徵,
特別是足的數目,就不難將昆蟲與其他被稱為“蟲子”的動物區分開
來了。
昆蟲整個身體表面都硬化成體壁,這樣包住身體的殼被稱為“外
骨骼”。這種象盔甲一樣的含有幾丁質的體壁,結構非常復雜,既堅
硬、嚴密又有彈性,具有不透水、防禦和骨骼支撐等功能,保護着
裏面柔軟的身體和重要的內臟器官。由於昆蟲的身體是分成一節一
節的,每兩節之間由柔軟、能伸縮的膜相連,這樣就可以在外骨骼
的保護下,自由活動身體的各個部分了。由於堅硬的外骨骼不會跟
着身體一起長大,許多昆蟲隨着身體的成長必須一次次褪掉它們的
外殼。
很多昆蟲依靠它們身上漂亮的彩衣來吸引異性,繁衍後代。有的昆
蟲則專門積纍某類物質,形成與周圍環境一致的外衣顔色,將自己隱藏
起來,避免被敵害發現,或示威避敵,形成“保護色”來保護自己。對有
的種類來說,表面的色素沉着還可以防止紫外綫的的害,使內部柔軟的
身體不受侵害。 |
|
依據昆蟲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咀嚼式口器:最原始的口器形式,由上唇、上顎、下顎、下唇和舌組成,適用於取食咀嚼固體食物,如蟑螂、蝗蟲的口器。由五個部分組成:
(1-1)上唇一片,位於口器前方,可防止食物自前方外漏。
(1-2)上顎(大顎)一對,位於上唇之後方,堅硬,具切齒和臼齒,適於切割、咀嚼食物。
(1-3)下顎(小顎)一對,位於上顎之後,主要功能是抱握食物。
(1-4)下唇一片,位於口器最後方,以防止食物嚮後漏出。
(1-5)舌一個,為上下顎之間口腔底壁的狹長突起,司味覺及攪拌食物之功能。
(2)刺吸式口器:總稱為喙,由上唇、下唇、舌、一對上顎和一對下顎組成。能刺破皮膚,可以吸血或註入病原體,如雌蚊口器。
主要吸食動物血液和植物汁液,要求既要有吸吮液體的結構,還要有刺破動、植物組織的結構,與咀嚼式口器的不同之處如下:
上顎和下顎(或下顎的一部分)特化成細長的口針;
下唇延長成喙;
食竇形成強有力的抽吸機構。
(3)舐吸式口器:上、下顎均已退化,下唇發達,將舌及上唇包在其中,下端有盤狀的唇瓣,適於舐吸食物,如傢蠅的口器。(4)虹吸式口器:鱗翅目成蟲所具有,具一條外觀如發條狀的,能捲麯和伸展的喙,適於吸吮深藏花管底部的花蜜。
(5)颳吸式口器:為雙翅目蠅類幼蟲(蛆)所特有。特點是:口器十分退化,衹見到一對口鈎,用它來颳破食物,然後吸收汁液及固體碎屑。 其頭全部縮入胸部,體軀前端全部為頸膜。
(6)捕吸式口器:為脈翅目昆蟲的幼蟲所獨具,其最顯著的特徵是成對的上、下顎分別組成一對刺吸構造,因而又有雙刺吸口器之稱。
(7)銼吸式口器:為纓翅目昆蟲薊馬所獨有,各部分的不對稱性是其顯著的特點。
(8)刺舐式口器:1、上唇較長,端部尖。2、上顎變寬,呈刀片狀,端部尖銳,能左右活動,能與上唇一起切破牲畜或人比較堅硬的皮膚。3、下顎的外顎葉形成堅硬而細長的口針,其上下抽動能使已刺開的傷口張開。4、下唇肥大柔軟,端部具一對肉質的唇瓣,唇瓣上具一係列通往前口的橫溝。5、舌變成一根較細弱的口針。 |
|
剛毛狀觸角;絲狀觸角;念珠狀觸角;鋸齒狀觸角;櫛齒狀觸角;羽狀(雙櫛狀)觸角;膝狀觸角;具芒觸角;環毛狀觸角;球桿狀觸角;錘狀(頭狀)觸角;腮狀觸角等。
生長和發育
堅硬的外殼使得昆蟲的生長受到限製。昆蟲要突破這個生長限製,衹能通過蛻皮這一方式。這一過程其實就是昆蟲將舊的外殼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更大的外殼。昆蟲的一生大概要蛻皮5到15次,其次數因昆蟲而異,但都是確定的。褪皮後,舊外殼被褪去。但有許多昆蟲,如蝗蟲,會吃掉這一層舊外殼。
成蟲的外形會與幼蟲相差極大。其間的形變被稱為變態發育。
如果成蟲與幼蟲生長的地方也不一樣,那麽它倆之間的形態差異會非常顯着,如蜻蜓和蜉蝣。相反,當兩者生活的環境相似,則他們的形態差別就沒那麽明顯了,如蝗蟲科和臭蟲科的昆蟲。
如果幼蟲直接發育成為成蟲,會被稱之為不完全變態發育。相對於此,若在這兩種活動狀態之間還存在着一個靜止狀態--蛹的話,則會被稱之為完全變態發育。在這種發育中,昆蟲會經過一個吐絲結繭,在繭內化蛹的過程。也有昆蟲的發育類型是界乎於這兩者之間的,如薊馬,其最後一個幼蟲階段即是靜止狀態。或者是蛇蛉目和毛翅目的昆蟲,它們的蛹在成蟲破繭而出之前是活動的,而且在最後一次蛻皮之前,它們會另覓他處。
昆蟲的幼蟲階段,其實就是不斷進食的階段,而成蟲的任務通常衹有一個,就是生育繁殖,很多時候甚至不再進食。因此幼蟲期通常會長於成蟲期。最好的例子是蜉蝣,它們的幼蟲期長達幾年,而成蟲期衹有一天。金龜的幼蟲期為3年,成蟲活不到幾天。
許多昆蟲的生命周期少於一年,但它們擁有一套內在調節機製,使得其成蟲在每年的同一個季節出現。這對它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有些昆蟲的幼蟲需要依賴某種特定植物,通過這種調節機製使得它們可以在每年同一時候找到合適自己生長的地方。例如某種蜂,它們需要專一收集某種花的花粉和花蜜,以提供其後代幼蟲發育所需的營養。因此對於它們來說,采蜜期與花期同步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昆蟲在靜止期會經歷一係列的構造變化,而靜止期可以發生在不同的發育階段。許多蜜蜂和野蜂在蛹期前9個月就會以飽食狀態靜閉在造好的繭中,而且可以就這樣過上幾年,纔成蛹蛻變為成蟲。許多昆蟲可以在一年之間交替幾代。在地球上非常成功生存的傢蠅甚至可以在一年之間交替15代。相反,一些蝗蟲和蜻蜓種類,則需要5年的發育期。 |
|
昆蟲綱分為兩大亞綱,33個目,如下:
無翅亞綱Apterygota
1.原尾目(Protura)
2.彈尾目(Collembola)
3.雙尾目(Diplura)
4.纓尾目(Thysanura)
有翅亞綱 Pterygota
外翅部
5.蜉蝣目(Ephemerida)
6.蜻蜓目(Odonata)
7.蜚蠊目(Blattaria)
8.螳螂目(Mantodea)
9.等翅目(Isoptera)
10.缺翅目(Zoraptera)
11.襀翅目(Plecoptera)
12.竹節蟲目 (Phasmida)
13.直翅目(Orthoptera)
14.蛩蠊目(Crylloblattodea)
15.紡足目(Embioptera)
16.半翅目(Hemiptera)
17.革翅目(Dermaptera)
18.同翅目(Homoptera)
19.纓翅目(Thysanoptera)
20.嚙蟲目(Corrodentia)
21.食毛目(Mallophaga)
22.虱目(Anoplura)
內翅部
23.鞘翅目(Coleoptera)
24.脈翅目(Neuroptera)
25.捻翅目(Strepsiptera)
26.廣翅目(Megaloptera)
27.鱗翅目(Lepidoptera)
28.蛇蛉目(Raphidiodea)
29.長翅目(Mecoptera)
30.毛翅目(Trichoptera)
31.雙翅目(Diptera)
32.膜翅目(Hymenoptera)
33.蚤目(Siphonaptera) |
|
kunchong gang (huashi)
昆蟲綱(化石)
昆蟲是數量最多的動物類別之一,但所發現的化石卻相對較少。研究昆蟲化石的主要目的在於研究各類昆蟲的起源與進化問題,主要是探索早期昆蟲的起源及在不同地質時代的進化及其與近代昆蟲之間的關係;同時還可利用化石闡明古地理變遷、古氣候特點以及沉積環境等,為地層對比、地質時代的確定提供證據,從而解决生産中存在的地層問題。
形態特徵 昆蟲化石的身軀分為頭、胸、腹 3部分,頭部由若幹骨片合成,是蟲體神經樞紐和攫食中心。頭部有1對觸角、1對上顎、1對下顎和1對唇,3對組成口器。觸角和口器因不同的種類和適應不同的環境而有不同的類型,這些類型是分類的重要依據。胸部分前、中、後胸節,是運動的中心,每個胸節都有1個背板、2個側板和1個腹板;3個胸節各有1對足,稱前、中、後足;中、後胸節各有成對的翅膀,分別稱前翅和後翅(如蜻蜒),有的後翅退化成平衡棒(如雙翅目),有的完全無翅(如無翅亞綱)。昆蟲的翅脈主要由縱脈和橫脈組成,縱脈有6支:前緣脈(C)、亞前緣脈(Sc)、徑脈(R)、中脈(M)、肘脈(Cu)、臀脈(A),各脈又可分為若幹支脈(如M□~M□);橫脈分佈於縱脈之間,用小寫字母表示如r-m,中間形成翅室。縱脈分割翅面,形成前緣區、亞前緣區、徑區、中脈區、肘區、臀區、軛區等等。脈紋和脈區變化復雜,進化明顯,成為分類的重要依據。對化石來說,更為重要。腹部的環節變異明顯,由5~12節組成,是新陳代謝和繁殖中心。腹內無肝髒,有涎腺和心髒,是典型的用氣管呼吸的動物。每個腹節由背板和腹板組成,各節由節間膜連接;每節兩側各有氣門;最後一節為尾節,肛門開口於腹面;雄蟲腹末有交配器,雌蟲有産卵器;幼蟲腹末有附肢,成蟲後消失,或殘留一對尾刺。
地史分佈 已知的昆蟲化石,最早見於晚泥盆世,泥盆紀以前發現的化石,迄今尚未得到公認,以後的各個時代中都有化石,根據地史中所發現的昆蟲化石,大體上分為3個大的繁盛期:
① 晚古生代繁盛期(尤其中石炭世—二疊紀) 這個時期,全球氣候溫暖、濕潤,陸生植物大量生長,樹林茂密,河川、沼澤、湖泊較多,昆蟲隨着這種良好的自然環境,得到迅速的發展。這個時期又是重要的成煤期,在含煤地層,在湖盆或濱海沼澤沉積中常常發現豐富的昆蟲化石,如亞洲、大洋洲、歐洲、北美、南非等。中、晚石炭世的昆蟲,主要以古翅式(翅衹能上下拍動,不能摺叠)昆蟲占統治地位;二疊紀的昆蟲較為進化,由不完全變態發展為完全變態,古翅式昆蟲逐漸趨嚮衰退,有的科、屬、種已經絶滅,繼之,新翅式(翅能上下,前後運動,並可摺叠貼於腹部)昆蟲興起和繁盛。近年來,在中國山西鄉寧,陝西澄城、蒲城、河北、安徽等地先後發現中石炭世—二疊紀的昆蟲化石。這些絶滅的屬種為進化提供了證據。
② 中生代繁盛期(尤其中、晚三疊世,早、中侏羅世,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這個時期,新翅式昆蟲占絶對優勢,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基本上呈現嶄新的昆蟲面貌,與古生代的古翅式昆蟲為主的性質明顯不同。如澳大利亞及中國的中、晚三疊世,歐洲的裏阿斯期,東亞古陸的中侏羅世初期和晚侏羅世—早白堊世,都是中生代昆蟲的重要繁盛期。中國中生代陸相地層發育,分佈廣泛,占據東亞古陸的重要部位,不僅含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煤等礦産,而且發現了種類繁多的昆蟲化石,其中有著名的中侏羅世的“燕遼昆蟲群”和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的“熱河昆蟲群”,這個昆蟲群發源於中國北方,西起甘肅,東達山東、浙江,南至河南,並嚮蒙古、蘇聯遠東擴散。該群中常見的昆蟲化石有三尾擬 |
|
- : insects
- n.: insecta, hexapoda
|
|
節肢動物 | 膜翅目 | 螞蟻 | 蟻科 | 佛教百科 | 生物 | 鱗翅目 | 蛺蝶科 | 昆蟲 | 動物 | 鞘翅目 | 瓢蟲科 | 同翅目 | 葉蟬科 | 自然 | 雙翅目 | 模式動物 | 遺傳學 | 蜉蝣目 | 蚋科 | 音樂 | 藝術傢 | 明星 | 藝人 | 實蠅科 | 百科大全 | 麗蠅科 | 更多結果... |
|
|
昆蟲昆蟲綱 | 昆蟲綱之虱足 | 中國動物志:昆蟲綱 | 昆蟲綱Insecta | |
|
|
無翅亞綱 | 有翅亞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