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旧城镇(Jiucheng Zhen) 代码130181101。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42385人。邮编052371。[区划] 旧城、路家庄、大李家庄、北耿庄、西小李家庄、三丘、赵李家庄、梨园、北张村、石家庄、菜园、南张村、田村、王庄、潘家庄、东关、宫庄、孟丘、李家庄、田庄、寨子村、雷村、宋家庄、杏元、顿房、军齐、马章、李章、孟章、刘章、南章、果元、等报。[地名]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623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且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公社因驻地得名。[沿革] 抗日战争初期,属束鹿县。1942年属深束县。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属束鹿县1区,时县政府在旧城。1949年9月县政府迁到辛集。1949年建国后,属束鹿县1区。这里1951年办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建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属旧城东风人民公社旧城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将管理区划为旧城公社,1982年改称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复置乡。1984年8月改镇,1996年12月合并军齐乡,仍称旧城镇。
镇政府驻旧城村。面积57.71平方千米,人口4.21万。辖33个村委会:旧城、路家庄、大李家庄、北耿庄、西小李家庄、三丘、赵李家庄、梨园、北张、石家庄、菜园、南张、田村、王庄、潘家庄、东关、宫庄、孟丘、李家庄、田庄、寨子村、雷村、宋家庄、杏元、顿房、军齐、马章、李章、孟章、刘章、南章、果元、等报。 |
|
概况 旧城镇(Jiucheng Zhen)位于黄骅市南部。面积149.4平方千米,人口3.53万人(2002年)。辖4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旧城村。205国道过境。
代码 130983103:~201西崔庄村 ~202大贾象村 ~203云庄村 ~204大六间房村 ~205小六间房村 ~206池庄村 ~207闫窿村 ~208郭庄村 ~209西大庄村 ~210白庄村 ~211北贾象村 ~212狼涡村 ~213草堂村 ~214东仙庄村 ~215西仙庄村 ~216后仙庄村 ~217旧城村 ~218西才元村 ~219中才元村 ~220东才元村 ~221姜庄村 ~222阚庄村 ~223小王庄村 ~224大河南村 ~225小河南村 ~226大郭庄村 ~227刘郭庄村 ~228孙郭庄村 ~229李皮村 ~230小郭庄村 ~231邓庄子村 ~232大堤柳庄村 ~233小堤柳庄村 ~234寺东村 ~235东田村 ~236大马闸口村 ~237李马闸口村 ~238金马闸口村 ~239陈马闸口村 ~240霍马闸口村
沿革 1958年建红星公社,1961年更名旧城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贾象乡并入。1997年,面积150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旧城、西才元、中才元、东才元、姜庄、阚庄、小王庄、大郭庄、大河南、小河南、孙郭庄、刘郭庄、李皮庄、大马口、霍马口、东田、陈马、金马、李马口、寺东、大堤柳庄、小堤柳庄、邓庄子、小郭庄、大贾象、小贾象、北贾象、白庄、云庄、西崔庄、大庄、草堂、东郭庄、池庄、大六、小六、东仙、西仙、后仙、狼洼、阎隆41个行政村。
镇政府驻旧城村。面积149.4平方千米,人口3.53万。辖40个行政村:旧城、姜庄、阚庄、草堂、寺东、狼洼、郭庄、云庄、池庄、阎隆、大堤柳庄、小堤柳庄、小六间房、大六间房、南小王庄、霍马闸口、李马闸口、金马闸口、陈马闸口、大马闸口、东田马闸口、邓庄子、孙郭庄、刘郭庄、小郭庄、大郭庄、东才元、中才元、西才元、西大庄、西崔庄、大贾象、北贾象、东仙庄、西仙庄、后仙庄、小河南、大河南、东白庄。 |
|
基本情况
旧城镇位于盈江县城东部,距县城19公里,是盈江第一道东大门。位于东经98°12′13"——98°41′28"和北纬24°39′28"——24°46′57"之间。辖区土地总面积133.96平方公里。东与油松岭乡山水相连,南与岗勐乡毗邻,西北与新城乡隔江相望,北与梁河县接壤。下辖6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10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466人。其中:农业人口19030人,占总人口的93%。现有机关站所21个,职工人数126人。初级中学1所,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59人,教职员工60人;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17所,8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19人,教职员工160人。有村卫生室13个,形成了以卫生院为中心的卫生防疫网络。
资源概况
旧城镇实有耕地面积27212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土地资源有播支筷子会发芽的美誉;林地面积121945亩,森林覆盖率达45.3%;宜林、宜草荒山3500亩。
旧城镇物产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硅矿。种植业以水稻、甘蔗、玉米、小麦、蔬菜、豆类、薯类为主,近年来发展了亚麻种植、大西洋订单洋芋,麻崃山、新抛山的反季节蔬菜受到大众青睐。甘蔗生产是旧城镇的支柱产业之一,曾先后被列为省级、国家级商品粮和甘蔗基地。2004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38883亩。养殖业主要以水牛、黄牛、羊、猪、鱼、禽类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了欧盟水牛、稻田养鱼等项目,畜牧业发展迅速,2004年畜牧渔业产值达1013.44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23.3%。
经济概况
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3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1473元,比2003增加了83元,增6%。共有乡镇企业865个,其中:有限公司1个,私营2个,个体862个,从业人员1136人。营业总收入2275万元,产值1950万元。
特色风味
旧城镇比较出名的特产有旧城街的碗豆粉、稀豆粉粑粑、全烤乳猪、东山蔬菜、贺勐黄笋、冷水花鱼。
旅游休闲
全镇江河纵横交错,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有盈江第一泉——蛮克温泉,温泉热水流量大,水温超过100℃,水质优良,新开发的凤凰温泉度假村是盈江县目前规模最大,设施条件较完善的度假村,是人们健身、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位于盈江与梁河交界处的旧城浑水沟梯级拦砂坝是世界上治理泥石流的典范。景色怡人的香额湖水面面积约25.03公顷(合375亩),湖岸长2.7公里,是镶嵌在盈江盆地内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称为“大盈江畔的白洋淀”。
坐落在香额湖东面的“喃幕西双”景点(汉语称“十二眼井”),是香额湖香额湖的水源,于2004年恢复重建。景点地下水流量大、水质优良、东温夏凉,清甜可口,四周景色秀丽,是供人们观赏、玩耍的好地方。 |
|
基本情况
旧城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芙蓉江中游,距县城30公里,东与务川接壤,南接棕坪乡,西临隆兴和玉溪镇,北抵桃源乡,全镇总面积1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646亩(其中旱地17151亩,田11495亩),撤办并村前辖25个村,168个村民组,撤办并村后辖7个村,63个村民组,现有6234户,25627人。
自然资源
镇政府所在地位于芙蓉江畔明真安州城垣以东,道务公路穿境而过;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390米;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5℃,最高气温35℃;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由于气候条件较好,温度适宜,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物种齐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芙蓉江里的鱼类资源,目前镇畜牧站已经在部分流域开发了水产养殖;境内的大小河流以及水堰,蕴藏了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经开发的有槐溪二级水电站、正在开发的有大型水电站鱼塘电站、即将开发的有官渡水电站;现在该镇的电网覆盖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农网改造,中国移动已在该镇全面开通,镇政府所在地旧城村还开通了小灵通,并且已完成了街上、东门、亭子坝、黎明4个村民组的闭路电视升级改造。
经济状况
2005年实现粮食总产量9707吨,畜牧产值4805万元,烤烟产值464.5万元,财政总收入380万元,非公有制产值37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8元。
2006年奋斗目标:实现生产总值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38元,实现烤烟产值800万元,畜牧产值528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81万元,全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乡镇企业产值达4506万元。
人文景观
旧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位于芙蓉江畔的明真安州城垣,是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改土归流”以真州长官司地置真安州,知州郭维屏建成于思宁里之橘水园。
傩戏之乡: “傩”本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民间又称“打保福”或“逛神”或“跳大牙巴”。 只要手续周到,画两道符,点几柱香,就可请得动。而另一些咒语听来却如一首首优美的诗作,请看:“雪山顶上一座台,雪山闭了不曾开。转个老君传妙法,隔山吹股雪风来。一更之时下大雪,二更之时下大霜;三更之时雪愈下,四更雪上又加霜。龙来龙蜕爪,虎来虎蜕皮,山中百鸟蜕毛衣。冰冰冷冷,冷冷冰冰。雪山童子送雪来,头戴雪帽子,身穿雪衣裳,口衔雪水,脚穿雪鞋……”它本身是一种法事活动,又具有很高的表演性和浓厚的神秘性在内。在冲傩过程中有很多项目穿插其中,如回煞、断愿、禳关、上树刀、造茅、打解、造船、和送、煞铧等。
旧城的地形复杂,风光秀丽:有坐落于槐坪村驻地北面的插旗山,因形似古代打仗用的旗帜而得名,山顶上建有庙宇,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都有大量的香客到此赶香会;有奇特景观一线天,它位于旧城至槐坪村公路段约7公里处,两面均是高耸入云的大山,中间一条狭窄的沟壑,其间溪水流淌,置身其间,仰面而望,只见一线天空;有鬼斧神工石笋坪,坐落于旧城村石笋坪村民组,一座座石峰犹如雨后春笋遍布于稻田间。还有位于旧城村小关村民组对面芙蓉江南面的大泡水瀑布,又;更有凝聚着人类智慧与结晶的鱼塘水电站,它不仅书写着旧城的水电开发的壮丽篇章,同时也为该镇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
[主要特产]旧城黑猪:它是黔北黑猪品种系中的优良猪种,具有耐粗食、适应性好、性温驯、产仔率高、生长发育快、皮厚适中、抗病能力强等特点,仔猪远销四川、湖南、重庆、遵义、贵阳等地,年销售量达64940头,产值1298.8万元。
风土特色
旧城灰豆腐果:灰豆腐果是道真仡佬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特色食品,是仡佬族人民饮食文化的结晶,精选当地优质黄豆及芙蓉江流域的天然矿泉水搅拌均匀用石磨磨制成豆腐,再将豆腐与当地的一种特殊植物烧成灰烬混合,经民间特有传统手工技术炒制而成,其营养丰富,口感鲜美。 |
|
旧城镇位于威信县北部,南邻高田乡、罗布乡,东、北、西依次与四川省叙永县高峰乡,兴文县大坝镇、沙坝乡,珙县石碑乡接壤。镇政府驻地旧城距县城41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北纬28°0′,镇域面积16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109亩,其中水田25608亩,地势中西部较低,海拔为480米--1800米,旧城河由东往西经旧城坝子注入罗布河,全镇气候炎热多雨,年均气温16.9℃,年均降水1457.2毫米,日照时间1032小时。全镇林地面积13.29万亩,森林覆盖率49.6%。全镇辖7个村144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人口6673户29204人,其中少数民族(苗族)1031户4848人。2006年,全镇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7175万元,人均纯收入1190元。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花生及经济林果等。主要资源有林业,主要旅游景点有天星国家级森林公园,著名地方产品有“旧城大米”。
机构设置
内设党政办、人大办、纪委办、财政所、武装部、民政所、土管所、司法所、团委办、妇联办、林业站、水管站、计生办、计生服务站、农技站、兽医站、经管站、农机站、文化站、广播站。辖区内其它直属站所有派出所、法庭、烟站、卫生院、营业所、信用社、中学、小学、粮管所、供销社。 |
|
基本概况
旧城镇隶属于河北省辛集市,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42385人。辖旧城、路家庄、大李家庄、北耿庄、西小李家庄、三丘、赵李家庄、梨园、北张村、石家庄、菜园、南张村、田村、王庄、潘家庄、东关、宫庄、孟丘、李家庄、田庄、寨子村、雷村、宋家庄、杏元、顿房、军齐、马章、李章、孟章、刘章、南章、果元、等村。
地名由来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623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且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公社因驻地得名。
历史沿革
抗日战争初期,属束鹿县。1942年属深束县。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属束鹿县1区,时县政府在旧城。1949年9月县政府迁到辛集。1949年建国后,属束鹿县1区。这里1951年办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建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属旧城东风人民公社旧城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将管理区划为旧城公社,1982年改称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复置乡。1984年8月改镇,1996年12月合并军齐乡,仍称旧城镇。
经济建设
近些年来,在辛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旧城镇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广大党员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旧城已形成了特点明显、初具规模、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第一,交通便利。旧城镇位于辛集市东北部,距市区20公里,石黄高速、307国道、天王公路贯穿全镇,南邻石德铁路束新站16公里,距东、西两个石黄高速出口各10公里,地处辛集、深州、安平三县和石家庄、衡水两区交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
第二,商贸发达。旧城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近几年发展更快,2001、2002、2003先后投资1100多万元,对大集市场进行了改扩建,整体功能明显提升,现拥有商户1600个,从业人员4000余人,年贸易额达2亿元,已成为河北省农村贸易重要集镇。镇政府和村委会联合建立了大集市场管委会,市场管理规范,秩序良好。另外,由于旧城蔬菜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实,产量大、质量优,已初步形成了六个较大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销售已辐射到大江南北20多个省、市、区。
第三,工业基础雄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300多家。在原来铝制品、水暖铸件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新形成了机械加工和轻纺两大主导产业,5家铸造玛钢企业、18家齿轮、拔丝企业,产品销售全国20多个省、市,水暖管件出口韩国、日本、巴西、南非、墨西哥等国家,10家棉花加工企业、3家纺纱企业、4家织布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为了进一步集聚和整合工业发展优势,旧城镇政府已初步规划了东部占地1600亩的旧城工业区和西部占地1000亩的军马工业区,并已争取在两个工业区中间建石黄高速公路出口,预计2008年6月可动工建设,将在硬件建设和软环境上为企业发展打造平台。
第四,特色农业初具规模。旧城镇是有名的蔬菜之乡和梨果基地,现有蔬菜2.7万亩,甘蓝、茄子、西红柿、韭菜等蔬菜年产14.3万吨;梨果近万亩,苹果、梨、桃、葡萄等果品年产量2万吨;养殖业进一步兴起,鸡、鸭、鹅存栏100余万只,猪、牛、羊存栏达到3.5万头,形成了鸿安养猪、杏元果业两大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建成了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蔬菜基地和5个特色经济村。
第五,投资环境更为宽松。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税收、服务、奖励等方面,有了更大突破和创新。
文卫事业
该镇各项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建有旧城文化中心和书画协会,先后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和文化部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枝新花”和“全国农村群众文化先进单位”。辛集市第二中学和旧城中心卫生院设在旧城镇,另有3所初中,9所小学,2所社区医院,60个农村保健站,能够有效地保障广大村民的身体健康。自2001年,先后投资960万元,修建公路和公用设施。另外,辖区内还设有信用社、人民保险、人寿保险、电信、邮政部门和两家运输公司;驻有工商、派出所、法庭、电力等执法部门派出机构,社会秩序稳定。总之,旧城镇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正在掘起,工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第二、三产业每年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人员都在1000人以上,镇政府所在村旧城村常住人口由1996年的30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8000多人,全镇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2344元,提高到2006年的4905元,年均提高427元,城镇发展潜力较大。
旧城小镇 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新修的石-仓高速公路宽阔整洁。在公路中段从深州市出口,沿石-津总干渠大堤上的辅路西行10余公里,便见一小镇,名曰旧城。名字何来无从考证,大约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这旧城两字的确名副其实。镇上没有古树名木、深宅大院,却是方圆数十公里内最大的镇,下辖二十多个村庄,听姥姥说当年日本鬼子都曾占领过。镇上最高的地标性建筑是两层的供销合作社大楼,最大的剧场是电影院,最有文化气息的是旧城中学,从这里走出许多清华学子。小镇每逢农历双日就是集市,如果到了腊月的最后几天,就每日都是集市了,这时既是最聚人脉的时候,也是少年记忆中抹不去的回忆。
千百年来,小镇上最繁华的地方是贯穿东西和半穿南北呈丁字形的两条街。百货小吃都集中在这两条街上,粮市、牲畜、杂货等分散在小街道上,专有市场,最远的炮市在镇北一公里外的沙土坑里。每年冬季农闲时还会起庙会,庙会上设有马戏表演,跑马场设在镇北数百米的一片空地上。
繁华烟云中每常让人牵肠挂肚的是集市上的小吃。从镇北面沿丁字形街道前行,左侧第一家卖熟食的是河庄刘,刘氏是家传的手艺。几乎每一个带着孩子赶集的家长都会给孩子买河庄刘的烧饼裹肉,芝麻烧饼在煤火上先烙再烤,趁热切开口,填满切碎的猪头肉或驴肉糕(猪头肉的部位可随意选取,现割下切碎裹进烧饼),皮薄馅大,咬一口,酥脆香嫩,回味无穷。买好烧饼裹肉一般都会拿到丁字路口向西拐弯处,那里沿北墙根一溜卖小吃的。叫上一碗老豆腐,老豆腐是卤水点的,在一口大锅里点好了,并不撤火,锅底下用大劈柴文火慢炖,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保证什么时候吃都是热的。如果去晚了,赶上锅底,豆腐都熬成了蜂窝状,那您就算赶上了一锅中最好吃的。拿铜片或白铁片作的豆腐勺往白瓷碗里盛上凝脂一般的豆腐,浇上酱油、醋、蒜、韭菜花、香油、辣椒油等佐料,看着闻者,直叫人垂涎欲滴。咬一口烧饼裹肉,吃一勺老豆腐,想那天上人间,最美还是小镇美食呀。
挨着卖豆腐的是三家最具小镇特色的扒糕摊,其中以寨子王的最好吃。晚上把荞麦面调成糊状熬熟了,拍成烧饼大小晾在盖帘上晾凉。第二天早上拿到集市,摆开长条桌,小板凳,现卖现拿小刀切成小片,盛在盘子里。食客低下头拿竹木叉子叉起一块,在放了香油的醋蒜碗里蘸一下再吃,慢慢咀嚼,入口不粘,香嫩软滑,回味绵长。一边吃一边看寨子王抽空拿着捣蒜罐砸蒜泥,嗒嗒嗒嗒声不绝于耳。吃饱了抽袋烟,歇歇脚,集也算赶完了一多半。远道而来的客人不管吃没吃别的小吃,扒糕是一定要吃的,一旦错过,就很难找到这种原味小吃。打包又不能久放,极易发粘变质,冷冻冷藏,都会变味。
吃完主食,还有甜点。宋庄西头李家做的点心最好吃,口味纯正,香甜不腻。十余种点心一字排开,花生蘸、米谷糖、橘子瓣……单买杂拌皆可。爱吃甜点的,“牛粪”必要,此种平摊状的螺旋形之物,名虽不雅,口感却酥脆香甜有嚼头。是孩童眼中的点心极品。
如果您还觉着没吃饱,不要急,小镇上还有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土特产:牛肉包子、卤煮鸡、小米煎饼、丸子肉……吃饱喝足到了下午,稍上一幅竹子对年画,再去镇北面的平原上看《马戏》。
与原生态略有出入。 |
|
旧城镇位于黄骅市区最南端20公里处,全镇总面积149.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万亩,全镇辖40个行政村,共有9357户,总人口36520人。2005年全镇完成社会总产值44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42.5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00多元。
全镇拥有各类企业214家,其中规模企业7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家,超千万元企业7家,超百万元企业28家,11种产品荣获省部级以上名牌称号,初步形成了以五金、玻璃钢、弯头为主导产业"一园两区"(台湾白庄工业园、池庄玻璃钢工业区、陈马口弯头工业区)的工业基地雏形。其中以台资外资企业连锁开发为重点的,以钉、丝、网为主导产品的台湾(白庄)工业园是黄骅市的重点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5000亩,一期规划面积2000亩,完成了1000亩地的"四通一平"工程,区内有金海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聚金公司、海鑫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伟畅公司四家企业建成投产,拥有近5个亿的固定资产,从业人员2000余人,年产值10亿元。2005年,园内立项开工项目6个,总投资5亿元,其中聚金公司球化线材及干壁螺丝二期生产项目,总投资1.2亿元;海鑫公司五金焊网二期项目,总投资1亿元;雄骅公司高强度螺丝螺栓生产项目,已完成投入1300万元;聚鼎公司干壁螺丝项目,总投资1亿元;爱邦公司海底焊网项目和金海公司新上技改项目已分别完成投入2600万元和950万元。池庄玻璃钢工业区,以生产各种玻璃钢容器、管道、暖通、工艺品为主导产品,规划面积500亩,成型区240亩,区内现有资产超千万元的玻璃钢企业4家,从业人员2400人,年产值2亿元。2005年,投资3000万元的康华、永兴、兴海三大公司重组项目,已完成投入1000万元,投资1000万元的池庄玻璃钢实业公司技改项目,已完成投入750万元,投资1000万元的玻璃钢实业公司技改项目,已完成投入750万元,投资1000万元的玻璃钢水箱生产项目,已完成投入700万元。陈马口弯头工业区,规划面积500亩,成型区150亩,区内有弯头管件企业8家,员工350人,年产值可达4500万元,利税420万元。
在农业发展上,按照"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的工作思路,以"高效、生态、观光"为发展方向,构筑以枣、草、畜、薯为主要特色的农业种植格局。在稳定原有基地的基础上,旧城镇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冬枣产业,以贾旧线为重点,以大方大片,企业化冬枣园为主,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力争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冬枣生产基地之一。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该镇初步计划把06年作为"产业提升年"。力争综合经济实力跻身沧州"十强"乡镇。 |
|
旧城镇有10958户,人口为42161人,拥有耕地52401亩,辖旧城、路家庄、大李家庄、北耿庄、西小李家庄、三丘、赵李家庄、梨园、北张村、石家庄、菜园、南张村、田村、王庄、潘家庄、东关、宫家庄、孟丘、李家庄、田庄、寨子村、雷河、宋家庄、杏元、顿房、军齐、马章、孟章、刘章、南章、果园、等报 旧城镇古称乘龙镇,依山傍水,是秦代“蜀身毒道”必经的主要出口集镇之一。唐、元代曾设“押西城”、“镇西路”。干崖第十四代土司府衙驻地,故名旧城。镇政府驻地旧城街,民国年间曾设“盈江设治局”,解放初期是盈江县委、县政府驻地。有盈江最早的民族中学、省立小学和第一所民族医院。曾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边陲文明古镇之一。 |
|
旧城镇于2006年根据省、州、县适度撤并乡镇的意见,撤销原旧城镇、原三河镇,组建新的旧城镇。旧城镇位于泸西县西北部,地处东经103°36′—103°45′,北纬24°33′—24°46′之间,地处三州市(红河州、昆明市、曲靖市)、四县(泸西县、石林县、陆良县、师宗县)、六乡镇(金马、午街、圭山、葵山、召夸、雄碧)结合部。全镇国土面积156平方公里,辖旧城、秧田坝、青禾、督捕抚、黑舍、三河、弯腰树、松鹤、木龙、矿厂、板桥11个村民委员会,4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壮、哈尼、回等民族,2006年末全镇农业总人口48230人。境内最高海拔(龙潭冲)2189米,最低海拔(子交村)1790米。全镇年平均降雨量862.5毫米,年平均气温14.8℃,全镇有耕地面积30381亩,其中水田11933亩。
镇政府驻地旧城村民委员会旧城村小组,距县城19公里,石泸二级公路、豆泸公路和三(河)舞(街)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昆明出入泸西的第一站,俗有“泸西西大门”、“第一门户”之称。境内水资源丰富,有中型水库1个,小(二)型水库4个,小坝塘9个,其中中型水库板桥河水库总库容达794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达722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9134.9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4.4万亩;地下水有流量7966.4立方米/天的新营盘水地块;境内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年产原煤80万吨,占全县总产量的90%。在历届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旧城镇沿着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稳步前进,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90元。
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围绕一个中心(经济建设),创新二个机制(投融资机制、干部运行管理机制),抓好三支队伍(党员干部队伍、科技骨干队伍、建筑营销队伍),实施四大战略(科教兴镇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战略、工业强镇战略),缓减五大制约(干部观念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化程度低),抓好八大产业(粮食、烤烟、畜牧、蔬菜、干水果、生物药材、煤炭和建筑),实现四大目标(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村稳定、社会和谐)。 |
|
旧城镇位于平果县中部偏东,距平果县城42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兴宁街。旧城自古以来是商贸集镇和重要的交通要道,省道208线穿境而过,是平果至巴马、大化、凤山县的交通中转站,也是平果县城往海城、同老、凤梧、榜圩、黎明等乡镇的中转站。2005年6月原那沙乡建制并入旧城镇,现下辖19个村民委,常住人口44996人,居住有壮、汉、瑶等三个民族,镇域总面积259.99平方公里,石山区面积占67%,耕地面积31136亩。目前,镇政府和镇直单位干部职工79名。现有初级中学1所,镇中心完小1所,村中心完小18所,教学点13个,在校中小学生总数达4400多人,教职工274名。
近年来,旧城镇立足山区实际,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实施“四个一万”工程(即发展一万亩桑园、一万亩甘蔗,一万亩剑麻,一万亩霸王花),同时不断发展壮大水果产业。目前,种桑养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全镇种桑面积达4500多亩,旧城镇已发展成为百色市的桑蚕生产基地之一;霸王花是旧城镇的特产,色泽鲜明、味道鲜美,极富盛名,霸王花种植面积达18000亩;剑麻种植面积达32000亩;甘蔗面积达8500亩;水果种植面积共21000多亩(其中,种植龙眼5000多亩,早熟桃5000多亩,甜杨桃3000多亩,其它杂果5000多亩)。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稳步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体系,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稳步推进,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0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2元。
工业方面,旧城镇充分利用铝矿、铁矿、硫矿、大理石、方解石等矿产资源和丰富的水力、森林等资源,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工业富镇进程。近年来,成功引进了何伍三方解石厂等多家客商前来投资办厂,目前,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石材厂和日产能力达三万块砖的大型机砖厂,方解石加工厂正在紧张建设中。这些项目的建成和即将建成投产将促使全镇的工业迈向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快车道。下一步,镇党委、政府将利用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蚕茧加工厂、剑麻加工厂和霸王花食品加工厂等重点产业促进工业发展。
旧城镇旅游资源丰富。镇内处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有堪称一绝的自然景观 “兴宁八景”,分别为“寒潭却暑”“云深古洞”“独秀荷芬”“讲坛面壁”“鸟道周行”“松林夜月”“丹荔蒸霞”“岑候乔木”;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土司墓——岑氏墓;还有明朝时修建的古城墙、护城河及清道光末(1847年)年修建的东壁塔、梅泉等独具特色的古迹名胜。由于本地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绿,树木荫翳,风光旖旎,洞险境幽,鸟语花香,因此极具开发价值,旅游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东临蒙城,北接涡阳,地处三县交界,是一座古城遗址。镇域面积68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139个自然村,247个村民组。总户数 12529户,共51131人。
镇人民政府驻地旧城集,以旧有古城遗址为名。旧城,古城邑。据《安徽省利辛县地名录》载:“宋初,越王钱俶 孙钱 鏐朝觐见宋太祖,归国途中,闻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太祖即以此地封其为百里王,都此,不久即殁。”后人称之为旧城。原为蒙城县所辖,清末同治三年(1863年)划归涡阳县辖。民国初期设联保,1929年设旧城乡。解放后,1949年仍设乡,辖6个行政村。1952年设县辖旧城区,辖12个乡。1956年春撤销旧城区,并入江集区,旧城乡更名郑东乡。1958年划属纪伦寨公社,1959年成立旧城公社,1964年划属利辛县。1969年与盛黄公社合并设县辖旧城公社。1975年并入江集区,旧城仍设公社。1983年改称旧城乡,1992年与盛黄乡合并,改称旧城镇至今。
据《利辛县志》载:旧城古城邑,明《寿州志》:“旧城,蒙城县西北七十里”。民国《蒙城县志》:汉置梁国蒙县。”位于今利辛县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瓦当、绳纹简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模印菱形,方格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墓葬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街环。
千年古镇旧城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海拔30.2米。土质为砂礓黑土,耕作层浅,较为瘠薄。境内芡河、白洋、北凤、金沟等沟河纵横交错,农田林网、机井、水塘星罗棋布,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传统特色产品有辣萝卜、小药酒、小磨麻油、红芋、小杂粮。主要粮油作物有优质小麦、玉米、黄豆、芝麻等。主要经济作有物优质棉花、大葱、瓜类、中药材等已形成规模种植。以优质黄牛、生猪、山羊、禽类为主的养殖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
本镇集镇规划编制1993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镇址所在地旧城集面积有0.8平方公里扩建到2.5平方公里。规划的13条街道路面硬化,工作、生活、贸易等基础服务设施完备,是市级“文明集镇”。 |
|
旧城镇,位于利辛县东北部,东临蒙城,北接涡阳,地处三县交界,是一座古城遗址。镇域面积68平方公里,辖20个村委会,139个自然村,247个村民组。总户数 12529户,共51131人。
镇人民政府驻地旧城集,以旧有古城遗址为名。旧城,古城邑。据《安徽省利辛县地名录》载:“宋初,越王钱俶 孙钱 鏐朝觐见宋太祖,归国途中,闻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太祖即以此地封其为百里王,都此,不久即殁。”后人称之为旧城。原为蒙城县所辖,清末同治三年(1863年)划归涡阳县辖。民国初期设联保,1929年设旧城乡。解放后,1949年仍设乡,辖6个行政村。1952年设县辖旧城区,辖12个乡。1956年春撤销旧城区,并入江集区,旧城乡更名郑东乡。1958年划属纪伦寨公社,1959年成立旧城公社,1964年划属利辛县。1969年与盛黄公社合并设县辖旧城公社。1975年并入江集区,旧城仍设公社。1983年改称旧城乡,1992年与盛黄乡合并,改称旧城镇至今。
据《利辛县志》载:旧城古城邑,明《寿州志》:“旧城,蒙城县西北七十里”。民国《蒙城县志》:汉置梁国蒙县。”位于今利辛县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瓦当、绳纹简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模印菱形,方格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墓葬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街环。
千年古镇旧城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海拔30.2米。土质为砂礓黑土,耕作层浅,较为瘠薄。境内芡河、白洋、北凤、金沟等沟河纵横交错,农田林网、机井、水塘星罗棋布,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传统特色产品有辣萝卜、小药酒、小磨麻油、红芋、小杂粮。主要粮油作物有优质小麦、玉米、黄豆、芝麻等。主要经济作有物优质棉花、大葱、瓜类、中药材等已形成规模种植。以优质黄牛、生猪、山羊、禽类为主的养殖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
本镇集镇规划编制1993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镇址所在地旧城集面积有0.8平方公里扩建到2.5平方公里。规划的13条街道路面硬化,工作、生活、贸易等基础服务设施完备,是市级“文明集镇”。
镇二、三产业以民营经济为主。主要行业有粮、油和食品加工业、农产品营销运输业、客运业、饮食、文化服务业、建筑、建材、砖窑等服务加工业。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全镇年劳务输出1万人次,人均收入4000余元。
文教卫事业蓬勃发展,有镇办初中2所,教师61人,学生20 班,1277人。小学19 所,教师202人,学生114 班,6024人。镇办幼儿园1所。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小学教师合格率达到100%,中学教师合格率达64%,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镇卫生院建成门诊、住院部大楼,科室齐全,设备先进,有专职防保人员。能进行一般疫病的预防和治疗。
镇建有电视差转台,无线、有线电话和传真设施,与国内外信息沟通传递快速便捷。
1986年以来,全面推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计划经济的转轨,建立了市场经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消除贫困、增收致富的积极性。特别是1992年撤区并乡旧城建镇后,几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以来的方针、路线,坚持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发展和全面推进。1994年,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土地所有权,明确发包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政策不变30年,给广大农民吃上了一颗定心丸。1998年推行税改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几届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致力于消除贫困、增收致富奔小康。1992年原阜阳地委发出“全地区学旧城”的号召后,原地委、行署主要领导王昭耀、秦德文,地区人大主任燕美善,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农机局、省妇联、团省委领导多次到旧城镇考察调研。省 人大主任孟富林亲临旧城镇检察并题词:加快经济发展,提前实现小康。
旧城镇获1995年全县综合评比第一名,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农业科技示范乡镇”,1999年被阜阳市表彰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示范乡镇”,2000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农业综合开发“五强乡镇”,2004、2005连续两年被市表彰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 |
|
旧城镇有10958户,人口为42161人,拥有耕地52401亩,辖旧城、路家庄、大李家庄、北耿庄、西小李家庄、三丘、赵李家庄、梨园、北张村、石家庄、菜园、南张村、田村、王庄、潘家庄、东关、宫家庄、孟丘、李家庄、田庄、寨子村、雷河、宋家庄、杏元、顿房、军齐、马章、孟章、刘章、南章、果园、等报 |
|
地理位置
山东省鄄城县旧城镇地处鄄城北段,跨黄河与河南范县、濮阳毗邻,属全县第一大镇,素有“菏泽北大门”之称。
概 况
鄄城县旧城镇隶属于菏泽市,全镇总面积97.5平方公里,共有6.3万人,9.4万亩耕地,辖36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其中滩区半滩区村庄56个,人口4.8万。
该镇属黄河冲积平原,全镇林茂粮丰,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是全国著名的鲁西黄牛育种基地、山东省青山羊和小尾寒羊育种基地、全省最大的架木集散地、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大豆、玉米、花生等)。
人文景观
旧城镇即“古鄄”所在地,是古老而文明的集镇。公元前679年,单伯会诸候于该镇葵固堆,东汉曹丕封其弟曹植为陈王,后改为鄄城王,并建有陈王读书台,1947年刘邓大军在此横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勤劳勇敢的旧城人民鼎力相助,并立碑以鼓励后人,现已成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自然概况
年平均气温:13.5摄氏度
全年日照时间:2490.4小时
年平均降水量:616.8毫米
年平均无霜期:208天
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该镇在推进经济全面进步的同时,紧紧围绕壮大林畜两大产业,通过启动民资,引进外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产业特色逐步显现。一是林业产加销链条正不断延伸。全镇现已发展丰产林2.6万亩,农田林网5.2万亩,年增加木材蓄积量近10万方;现有木材运输专业村30个,从业人员8000余人,年人均收入达5000元。由临沂客商刘钟泽先生投资4000万元兴建的菏泽市鄄城县乙森板材厂将于2006年年底前建成拥有12条生产线的集木材初级加工及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木材加工企业。二是畜牧产业化格局已经初具雏形。立足滩区饲草优势,全镇标准畜存栏量发展到1.8万头,规模饲养场22个,畜牧专业村16个。2004年,由山东省伊斯兰协会会员张业献投资集牛羊养殖、肉食及工艺品加工出口于一体的菏泽伊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落户旧城镇,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开工生产,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之中。该企业是菏泽市在中东、欧盟有出口权的食品加工企业之一,也是菏泽市在马来西亚唯一有自由进出口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基础设施
水:该镇地表水层较浅,境内有大型黄河引水闸一座,淡水资源优质丰富,可无偿供给企业用水。
电:所在县有发电厂一座,已与菏泽电网并网,电力资源廉价充足。
土地资源:该镇还有镇属闲置老工厂厂房及土地多处,可无偿提供给企业用地。
通讯:拥有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中继站、宽带光缆网、直接承担国际、国内的电话、传真、因特网等通讯业务。
交通条件:该镇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极为便利。省道临商公路和沿黄公路纵贯全境,即将开工建设的德商高速公路穿镇而过。黄河浮桥为双向四车道,为南下苏杭、北上平津之必经之地。该镇距京九铁路鄄城站仅20公里,距日东高速公路仅20公里,距济宁嘉祥机场仅70公里。
物产资源:全县常年大豆面积12.6万亩,总产18673吨。花生面积33万亩,总产86873吨(周边30公里以内如东明、范县、郓城等县区花生面积有近百万亩,年产25万吨)。瓜菜23万亩,总产681264吨(主要品种为大白菜、菠菜、萝卜、豆角等)。丰产林面积35万亩,年产木材30万方,且价格低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质量优良。
旧城镇招商引资的相关政策
招商意向
1、资源加工型企业。利用本镇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兴办粮油、蔬菜、畜牧、林木、皮毛食品等加工企业。
2、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本镇劳动力廉价丰富,每个劳动力工日值15元左右即可。
3、来料加工型企业。
4、轻度污染型企业。
5、可收购、租赁、控股县属企业。鄄城县有一批县属(县化工厂、酒精厂、机械厂、洗衣粉厂、植物油厂等)企业缺乏流动资金,现已关停,但这些企业厂房设备均优良完善,外商可采取多种方式前来经营。
优惠政策
1、收费政策
①、凡引进的生产性项目,免交投产前筹建阶段的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应向市以上交纳的费用,由项目拟收益财政负担。
②、企业的排污费,按国家规定最低限收取。
2、土地政策
①、落户我镇切投资密度在60万元/亩以上(含60万元/亩)的生产性企业或高新技术项目,需办理土地出让手续的,其土地报批规费由企业承担,其余部分由镇财政和企业各负担50%,手续由镇政府负责办理;不需要办理土地出让手续的,根据实际所需土地使用面积,由镇财政无偿提供使用土地30年。
②、落户我镇切投资密度在60万元/亩以下的生产性企业或高新技术项目,需办理土地出让手续的,其土地报批规费由企业承担,其余部分企业负担70%,镇财政负担30%,手续由镇政府负责办理。
③、项目用地需征地的,征地所需契税,由镇财政承担。
④、项目用地需拆迁的,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执行。补偿费用,镇财政承担
3、用电政策
①、保证企业足量用电,并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电价。
②、对用电量较大的企业,政府积极协调电力部门争取优惠电价。
4、税收政策
①、对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生产性企业,除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外,从纳税年起,前三年按上缴国税地方财政留成部分,按一定比例奖励纳税企业;地方税收地方受益部分,按县有关规定三年内先征后奖。
②、凡在当地纳税的出口企业,在出口退税手续齐全后,一个月内地方政府补贴部分全部到位,并确保退税及时兑现。
5、环境服务政策
①、保证招商引资项目厂区建设红线实现“六通一平”。
②、凡招商引资项目,镇政府派专人到县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手续,提供便捷服务。
③、对招商引资项目,除涉及安全问题外,不经县政府指定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厂检查、收费;不经企业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厂参观、考察、从事经营活动。否则,企业有权拒绝。
④、确保为来旧城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便利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6、对当地经济拉动较大的招商引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方式,为投资者提供特殊优惠政策。 |
|
旧城镇位于平果县中部偏东,距平果县城43公里,东界大化县碧城开发区和马山县永州乡,西邻太平镇、海城乡,南和坡造镇接壤;北与那沙乡相连。旧城自古以来是交通重镇是平果至海城、都阳至凤山的交通中转站。该镇居住着壮、汉、瑶三个民族,现下辖13个村民委,169个自然屯,245个村民小组,8194户,总人口36237人。镇人民政府驻兴宁街。
旧城镇行政区域总面积200.3平方公里,东部属丘陵地带,西、南、北部均属石山地区,耕地面积30696亩,其中水田12864亩,有林面积60277.5亩,森林覆盖率2%,旧城镇是百色地区的桑蚕生产基地之一,群众以种植蚕桑、水稻、玉米、甘蔗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种桑养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全镇种桑面积达1400多亩,2003年有蔗面积8500亩。麒麟花是旧城镇的特产,色泽鲜明、味道鲜美,极富盛名。康马村是该镇最大的麒麟花、剑麻生产基地,麒麟花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剑麻种植面积达8500亩。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7305万元,比上年增长6.3%,财政总收入13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0元,比上年增加110元。
镇内有铁矿、铝矿、硫矿、煤、大理石等自然资源,其中教美铝矿是平果铝第三大矿区。为充分开发大理石资源,我镇已创办了初具规模的石材厂。
旧城镇旅游资源丰富。镇内处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风景如画,城内的八峰山有"兴宁八景"。即"寒潭却暑""云深古洞""独秀荷芬""讲坛面壁""鸟道同行""松林夜月""丹荔蒸霞""岑候乔木"。此外,还有被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广西明代土司墓--岑氏墓。于清道光末年(1847年)年修建的东壁塔等名胜古迹是游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镇内用电方便,水源丰富。用电均属百色网,年供电力为48.5万度。旧城集镇范围地下水丰富,八峰山脚下的水源地质好,经卫生部门化验。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旧城水厂年抽水量达45000立方米。
旧城镇有初中1所,中学生1450人,镇中心完小1所,村中心完小12个,教学点24个,小学生数3321个。有一家卫生院,16张病床。
旧城镇有一邮电支局,在兴宁街至方圆五公里内已覆盖有手机信号;BP机信号覆盖全镇,有35KV变电站一个。
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辖区内山青水绿,鸟语花香,树木荫翳。风光旖旎,洞险境幽,极具旅游开发前景。 |
|
旧城镇简介
旧城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芙蓉江中游,距县城30公里,东与务川接壤,南接棕坪乡,西临隆兴和玉溪镇,北抵桃源乡,全镇总面积167平方公里,辖7个村,63个村民组。 镇政府所在地旧城,古称橘水园,因明真安州建州于此而得名,位于芙蓉江畔,道务公路穿境而过。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390米;年平均气温22.5℃,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旧城黑猪被誉为黔北黑猪良种的基因库,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旧城灰豆腐果 是仡佬族人民饮食文化的结晶。 真州古城,风光秀丽,自然景观内八景石柱凌霄、文峰积雪、天乳群瓮、山泉瀑布、石印披云、角井鳞鳅、春池跃鲤、秋渚来鸿;处八景建川知州、枕婺知东、阴万山重、白布吊江、带二水流、涪盘璇绕、适跨绥右、金沙铺地,为瑕游旧城增添乐趣。凝聚着人民智慧与结晶的鱼塘水电站,书写着开发旧城丰富水能资源的壮丽篇章,同时也为旧城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 |
|
旧城镇 旧城镇位于盈江县东部,东经98°12′13″-98°41′28″、北纬24°39′28″-24°46′57″,距县城19千米。东与油松岭乡相连,南与岗勐乡毗邻,西北与新城乡隔江相望,北与梁河县接壤。面积151平方千米,人口2.25万人(2006年)。辖旧城、贺勐、新民、东丙、喊撒、东山6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104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旧城街。省道公路穿过旧城集镇,东通梁河县,西抵盈江县城。 [沿革]古称乘龙镇。唐、元代曾设“押西城”、“镇西路”。干崖第十四代土司府衙驻地,故名旧城。镇政府驻地旧城街,民国年间曾设“盈江设治局”。1954年初至1958年10月为原盈江县城驻地。1997年,面积151平方千米,人口1.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6.39%,辖旧城、贺勐、新民、东丙、喊撒、东山6个行政村。
[邮编]679301 [2008年代码]533123102:~201旧城村 ~202贺勐村 ~203新民村 ~204东丙村 ~205喊撒村 ~206东山村 |
|
旧城镇位于威信县北部,南邻高田乡、罗布乡,东、北、西依次与四川省叙永县高峰乡,兴文县大坝镇、沙坝乡、文印乡,珙县石碑乡接壤。镇政府驻地旧城距县城公路里程41公里。全镇总面积163.9平方公里,地势中西部较低,海拔为480米--1800米,旧城河由东往西经旧城坝子注入罗布河,全镇气候炎热多雨,年均气温16.9摄氏度。年均降水1457.2毫米,日照时间1032小时,全镇林地面积13.29万亩,森林覆盖率49.6%。
二、社会经济情况
全镇辖7个村144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2002年末人口总户数6601户28858人,其中少数民族(苗族)1000户4686人,农村劳动力13371人,人口密度为180.48人/平方公里。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39万元,人均纯收入845元,年末耕地面积51109亩,其中水田面积25608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750亩,粮食总产量955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75公斤。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花生及经济林果等。在林业生产上,全镇共有经济林果6910亩,其中金秋梨1980亩、板栗160亩,蚕桑570亩,杨梅1000亩,青梅200亩,苦丁茶1000亩,甜苦竹2000亩,抚育幼林7358亩。畜牧业生产上,全年出栏生猪12447头,大牲畜452头,家禽62156只,实现产值1280.5万元,比上年增153.5万元。企业发展上,全镇个体私营企业271个(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418人;引进资金320万元,建成苗圃基地80亩,页岩砖厂1个,电厂1个,茶业公司1家,实现收入1063万元。 |
|
旧城镇古称乘龙镇,依山傍水,是秦代“蜀身毒道”必经的主要出口集镇之一。唐、元代曾设“押西城”、“镇西路”。干崖第十四代土司府衙驻地,故名旧城。镇政府驻地旧城街,民国年间曾设“盈江设治局”,解放初期是盈江县委、县政府驻地。有盈江最早的民族中学、省立小学和第一所民族医院。曾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边陲文明古镇之一。
旧城镇位于盈江县城东部,距县城19公里,是盈江第一道东大门。位于东经98°12′13"——98°41′28"和北纬24°39′28"——24°46′57"之间。辖区土地总面积133.96平方公里。东与油松岭乡山水相连,南与岗勐乡毗邻,西北与新城乡隔江相望,北与梁河县接壤。下辖6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10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466人。其中:农业人口19030人,占总人口的93%。现有机关站所21个,职工人数126人。初级中学1所,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59人,教职员工60人;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17所,8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419人,教职员工160人。有村卫生室13个,形成了以卫生院为中心的卫生防疫网络。
资源概况
旧城镇实有耕地面积27212亩,人均耕地面积1.4亩,土地资源有播支筷子会发芽的美誉;林地面积121945亩,森林覆盖率达45.3%;宜林、宜草荒山3500亩。
旧城镇物产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硅矿。种植业以水稻、甘蔗、玉米、小麦、蔬菜、豆类、薯类为主,近年来发展了亚麻种植、大西洋订单洋芋,麻崃山、新抛山的反季节蔬菜受到大众青睐。甘蔗生产是旧城镇的支柱产业之一,曾先后被列为省级、国家级商品粮和甘蔗基地。2004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38883亩。养殖业主要以水牛、黄牛、羊、猪、鱼、禽类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了欧盟水牛、稻田养鱼等项目,畜牧业发展迅速,2004年畜牧渔业产值达1013.44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23.3%。
经济概况
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3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1473元,比2003增加了83元,增6%。共有乡镇企业865个,其中:有限公司1个,私营2个,个体862个,从业人员1136人。营业总收入2275万元,产值1950万元。
特色风味
旧城镇比较出名的特产有旧城街的碗豆粉、稀豆粉粑粑、全烤乳猪、东山蔬菜、贺勐黄笋、冷水花鱼。
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全镇江河纵横交错,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有盈江第一泉——蛮克温泉,温泉热水流量大,水温超过100℃,水质优良,新开发的凤凰温泉度假村是盈江县目前规模最大,设施条件较完善的度假村,是人们健身、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位于盈江与梁河交界处的旧城浑水沟梯级拦砂坝是世界上治理泥石流的典范。景色怡人的香额湖水面面积约25.03公顷(合375亩),湖岸长2.7公里,是镶嵌在盈江盆地内的一颗崔灿明珠,被称为“大盈江畔的白洋淀”。
坐落在香额湖东面的“喃幕西双”景点(汉语称“十二眼井”),是香额湖香额湖的水源,于2004年恢复重建。景点地下水流量大、水质优良、东温夏凉,清甜可口,四周景色秀丽,是供人们观赏、玩耍的好地方。 |
|
(一)自然地理概况旧城镇位于威信县北部,南邻高田乡、罗布乡,东、北、西依次与四川省叙永县高锋乡、兴文县大坝镇、沙坝乡、珙县石碑乡接壤,镇政府驻地旧城,距县城41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北纬28°0′,镇域面积163.9平方公里,地势中西部较低,海拔为480—1800米之间,旧城河由东(天星水库)往西(本镇龙马村顺山村民小组)蜿蜒经过旧城坝子汇入罗布河,系南广河流域,年平均流量2立方米/秒,地表水资源丰富。全镇气候炎热多雨,年均气温16.9℃,年均降雨量1457.2毫米,日照时间1032小时。
(二)历史沿革旧城原名长官司,自威信行署迁离后为与扎西新城相区别,相应更名为旧城。明嘉靖五年(1526年)为安靖长官司驻地,清雍正六年(1728年)至民国10年(1921年)先后为镇雄州分防威信抚彝州州署,威信行政公署驻地。
(三)社会及经济概况旧城镇辖7个村,144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组。2005年末总户数6673户29204人,其中少数民族(苗族)1031户4848人,农村劳力15380人,人口密度为180.48人/平方公里,。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47万元,人均纯收入1080元,年末耕地面积51109亩,其中水田25608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750亩,粮食总产量1157.3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18公斤。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香兰菜;绿色特色产业方面主要有苎麻、蚕桑、甜苦竹等经济林果。
(四)资源概况全镇有林地面积13.29万亩,森林覆盖率49.6%。1992年11月14日林业部批准建天星国家级森林公园。天星森林公园与观斗山石雕群共同构成威信旅游资源“绿”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跟四川的长宁竹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威宁草海风景区紧密联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具有较好的开发条件和旅游价值。
(五)重点小集镇建设情况旧城集镇位于全镇中部,旧城河从腹中蜿蜒流过,整个中心集镇区地势较为平坦,自然坡度小于8%,周围山体保护较好。旧城河自然地把老城区和新区分为南、北两部分,集镇内有十余条街道,其中最宽大街为32米,老街道宽度6—7米,过境路宽度为7米。集镇规划区占地4.5平方公里,有1980户83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57人。
2000年3月聘请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修定完成《威信县旧城镇村镇规划》,威信县人民政府于2001年11月批复《关于集镇建设规划修编的请示》,批准同意集镇建设规划。2004年被省建设厅列入省级重点小集镇建设项目。在集镇建设上,第一、二期新区硬化、绿化工程,人行道建设、亮化等工程已基本结束,集镇客运站建设正在进行中。 |
|
旧城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芙蓉江中游,距县城30公里,东与务川接壤,南接棕坪乡,西临隆兴和玉溪镇,北抵桃源乡,全镇总面积1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646亩(其中旱地17151亩,田11495亩),撤办并村前辖25个村,168个村民组,撤办并村后辖7个村,63个村民组,现有6234户,25627人。
镇政府所在地位于芙蓉江畔明真安州城垣以东,道务公路穿境而过;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390米;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5℃,最高气温35℃;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由于气候条件较好,温度适宜,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物种齐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芙蓉江里的鱼类资源,目前镇畜牧站已经在部分流域开发了水产养殖;境内的大小河流以及水堰,蕴藏了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已经开发的有槐溪二级水电站、正在开发的有大型水电站鱼塘电站、即将开发的有官渡水电站;现在我镇的电网覆盖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农网改造,中国移动已在我镇全面开通,镇政府所在地旧城村还开通了小灵通,并且已完成了街上、东门、亭子坝、黎明4个村民组的闭路电视升级改造。
2005年实现粮食总产量9707吨,畜牧产值4805万元,烤烟产值464.5万元,财政总收入380万元,非公有制产值37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8元。 |
|
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42385人。邮编052371。
[区划]
旧城、路家庄、大李家庄、北耿庄、西小李家庄、三丘、赵李家庄、梨园、北张村、石家庄、菜园、南张村、田村、王庄、潘家庄、东关、宫庄、孟丘、李家庄、田庄、寨子村、雷村、宋家庄、杏元、顿房、军齐、马章、李章、孟章、刘章、南章、果元、等报。
[地名]
据《束鹿县志》记载:唐天宝十五年,明皇以安禄山反,改饶阳之鹿城为束鹿,即城于此。自唐至明,这里皆为束鹿之县治。明天启二年(公元1623年),滹沱河决晋州涅盘村入境内,由南位伯东注,冲破南堤,淹没城池,且治即此迁往新城。从此,此地乃称旧城,沿用至今。公社因驻地得名。
[沿革]
抗日战争初期,属束鹿县。1942年属深束县。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属束鹿县1区,时县政府在旧城。1949年9月县政府迁到辛集。1949年建国后,属束鹿县1区。这里1951年办互助组,1955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建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属旧城东风人民公社旧城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将管理区划为旧城公社,1982年改称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复置乡。1984年8月改镇,1996年12月合并军齐乡,仍称旧城镇。 |
|
旧城镇位于黄骅市南部,距市区20公里,与海兴、孟村、盐山三县接壤。全镇总面积149.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辖40个行政村,总人口3.58万人。2004年完成社会总产值27亿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财政收入1500万元。
畅通便捷的交通:辖区内实现了公路村村通,两高(津汕高速、石黄高速)两铁(朔黄铁路、黄万铁路)205国道、黄辛公路纵横全境,连接南北。40分钟抵达黄骅港码头,两个小时可到首都机场。
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全镇共有各类企业2142家,其中规模企业5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两家,超千万元企业7家,超百万元的企业28家,11种产品荣获省部级以上名牌称号,形成了五金制造、玻璃钢、弯头和建筑四大产业。2004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6亿元。
快速发展的工业园区:为给项目投资者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发展平台,旧城镇先后投资建设了白庄台湾工业园、池庄工业园、陈马口工业园。对进区入园企业实行"零距离"服务,对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镇财政留成部分实行"返三减二"政策,同时对中小型企业制定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扶持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有 家企业入园经营,产品涉及五金焊网、球化线材、干壁螺丝、木工机械、玻璃钢容器、管道,普通弯头、三通,不锈钢弯头等九大类300多个品种的产品。四大支柱产业均已具有一定规模,并逐步形成了配套完善的行业产业链条。
独具特色的农业种植: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日趋合理,全镇目前形成了年产苜蓿13000吨的苜蓿种植业、年产冬小枣3000吨的冬小枣种植业、以红薯、蔬菜、食用菌为主的高效农业和以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养殖业。
旧城镇党委书记:于金义
旧城镇镇长:刘彬
旧城镇办公室电话:0317-5625103 |
|
- : Jiucheng Town
- n.: Jiucheng Zhen
|
|
旧城 |
|
辛集市旧城镇三李学校 | 道真自治县人民政府对隆兴镇三塘村陈家黄家组与旧城镇光辉村光辉组为碾房沟黄家引水源点水事纠纷的处理意见 | |
|
|
联合村 | 王桥村 | 陈庄村 | 新民村 | 施庄村 | 胡桥村 | 南桥村 | 北关村 | 高庄村 | 西山村 | 赵庄村 | 王庄村 | 南庄村 | 申庄村 | 冯庄村 | 小关村 | 河西村 | 光辉村 | 东山村 | 韩庄村 | 马庄村 | 旧城村 | 马桥村 | 旧城村 | 辛庄村 | 芦庄村 | 贾庄村 | 龙庄村 | 新华村 | 龙井村 | 旧城村 | 旧城村 | 回龙村 | 旧城村 | 尹庄村 | 崔庄村 | 周庄村 | 李庄村 | 鱼塘村 | 新田村 | 马安村 | 王寨村 | 两桥村 | 康桥村 | 河口村 | 王老家村 | 葛楼村 | 聂庄村 | 任庄村 | 南桑庄村 | 南李庄村 | 杨屯村 | 王楼村 | 姬庄村 | 西康屯村 | 梅庄村 | 黄河村 | 大邢庄村 | 熊庄村 | 北王庄村 | | | | | | 更多结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