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陆地生态系统 > 无脊椎动物
目录
wú jǐ zhuī dònɡ wù wú jǐ zhuī dònɡ wù
  生物学名词。除脊椎动物以外所有动物的总称。主要特点是体内无脊椎骨,神经系在腹面,心脏在背面,故又有"腹神经动物"之称。
基本介绍 Basic Introduction
  拼音:wú jǐ zhuī dònɡ wù
  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a) 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它们是动物的原始形式。动物界中除原生动物界和脊椎动物亚门以外全部门类的通称。bbc主持人大卫·阿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所言:“如果一夜之间所有的脊椎动物从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仍会安然无恙,但如果消失的是无脊椎动物,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分类情况 Classification
  ·分类依据
  ①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而脊椎动物为管状,位于消化管的背面。
  ②无脊椎动物的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背面;脊椎动物的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③无脊椎动物无骨骼或仅有外骨骼,无真正的内骨骼和脊椎骨;脊椎动物有内骨骼和脊椎骨。
  1822年j.-b.de拉马克将动物界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1877年德国学者e.海克尔将柱头虫、海鞘、文昌鱼等动物与脊椎动物合称脊索动物门,与无脊椎动物的各门并列,把脊椎动物在分类系统中降为脊索动物门中的一个亚门,与半索动物亚门(柱头虫),尾索动物亚门(海鞘)和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并列。70年代以来半索动物已独立成门,由于后3个类群属于无脊椎动物范畴,这样无脊椎动物实际上包括了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所有的动物门类,是动物学中的一个一般名称,而不是正式的分类阶元。
  ·种类划分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非常厐杂,现存约100余万种(脊椎动物约5万种),已绝灭的种则更多。它包括的门数因动物学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由于对动物的各个方面研究得愈加详尽,人们对其彼此间亲缘关系的认识也愈加深入,因而各门的分类地位常有更动。
形态特征 Morphology
  无脊椎动物多数体小,但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大王乌贼属的动物体长可达 18米,腕长11米,体重约 30吨。无脊椎动物多数水生,大部分海产,如有孔虫、放射虫、钵水母、珊瑚虫、乌贼及棘皮动物等,全部为海产,部分种类生活于淡水,如水螅、一些螺类、蚌类及淡水虾蟹等。蜗牛、鼠妇等则生活于潮湿的陆地。而蜘蛛、多足类、昆虫则绝大多数是陆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大多自由生活。在水生的种类中,体小的营浮游生活;身体具外壳的或在水底爬行(如虾、蟹),或埋栖于水底泥沙中(如沙蚕蛤类),或固着在水中外物上(如藤壶、牡蛎等)。无脊椎动物也有不少寄生的种类,寄生于其他动物、植物体表或体内(如寄生原虫、吸虫、绦虫、棘头虫等)。有些种类如蚓蛔虫和猪蛔虫等可给人音带来危害。
身体结构 Body structure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包括身体支撑和前进两部分。
  ·骨骼
  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动物那一根背侧起支撑作用的脊柱和狭义的骨骼。广义的骨骼包括外骨骼,内骨骼和水骨骼三种。而无脊椎动物拥有的正是这三种骨骼。
  外骨骼指的是甲壳等坚硬组织,如蜗牛的壳,螃蟹的外壳,昆虫的角质层都属于外骨骼。
  内骨骼存在于脊椎动物,半脊椎动物,棘皮动物和多孔动物中,在内起支撑作用。多孔动物的内骨骼并不是中胚层起源的。棘皮动物的内骨骼是由caco3和蛋白质组成的,这些化学物晶体按同一方向排列。
  水骨骼是动物体内受微压的液体(无体腔动物的扁形动物也不例外!)和与之拮抗的肌肉,加上表皮及其附属的角质层的总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骨骼形式。除了上述的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和节肢动物外的其他无脊椎动物都拥有水骨骼。
  ·运动
  无脊椎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多种:
  • 借助纤毛的摆动前进
  • 没有刚毛,没有环形肌的线形动物通过两侧纵肌的交替收缩实现的蛇行
  • 有刚毛有环形肌有纵肌的蚯蚓的蠕动。这是通过不同节段纵,环肌肉交替收缩实现的
  • 在海底沉积物中,通过膨胀身体某节段实现固定,身体的另外部分收细前钻的星虫
  • 有爪动物的爬行
  • 昆虫的飞行
  【排泄系统】
  并不是所有的无脊椎动物都有排泄器官的。例如扁形动物,它们靠的是位于下表皮向内伸出的表皮突起的排泄细胞完成排泄的。而无脊椎动物常见的排泄器官则是原肾管和后肾管。
  【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没有脊椎动物那么复杂多样。从最原始的神经细胞,到神经细胞集合成为神经节,到后来大脑的形成。其形式由弥散的神经网到有序的神经链,到中枢和梯状神经系统的出现,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感觉器官由刺胞动物的感觉棍(有视觉和重力觉),经过扁形动物头部神经细胞群集形成的“眼”,到昆虫的复眼和头足动物,例如乌贼的眼(是由外胚层形成的!),分辨率不断上升。这更有利于动物逃避敌害和捕食。
  【消化系统】
  刺胞动物是桶形的,口和肛门是同一个开口。其消化系统被称为胃管系统(gastrovaskularsystem),它和扁形动物分支的肠一样,行使消化和运输功能,因为它们没有循环系统。
  内寄生的线形动物厂已经退化,它们靠头节吸取宿主小肠内的营养。
  而大部分的真后生动物动物都有贯穿身体全长的消化管道,以及与之配合的消化腺和循环系统,行细胞外消化。消化管道通常由:口,咽,食道(有如蚯蚓者,它还有膨大的嗉囊),(肌肉)胃,肠和肛门。而双壳纲动物甚至用鳃过滤食物。
  【循环系统】
  无脊椎动物不一定有循环系统,例如上述的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缓步动物和线形动物。而有循环系统的动物,又有如软体动物的开放式循环系统(头足动物的循环系统有向闭合式的趋向)和环节动物的闭合循环系统。在昆虫和蜘蛛等动物身体里有的是血淋巴。
  循环系统的任务是运输。它将呼吸系统里的氧气和消化系统的营养物质运输到身体的其他地方,而将代谢废物运输到排泄器官。
  【呼吸器官】
  无脊椎动物和其他生物一样,需要氧化能源物质获得能量,这个过程需要呼吸系统提供氧气。无脊椎动物最常见的呼吸器官是鳃。但昆虫的呼吸器官却是气管,它们开口于体表的可关闭的气门(stigmen),往体内不断细分,不经过循环系统直接将氧气运输到细胞的线粒体旁边,非常有效的一套呼吸系统。
生殖情况 Reproduction of
  无脊椎动物的繁殖形式多样。首先分为有性跟无性两种。有些动物,如刺胞动物和寄生虫线形动物,有世代交替现象。如果动物是雌雄同体,还会出现自体交配现象。
  无性生殖常见的形式是出芽生殖。见于刺胞动物的无性世代。
  有性生殖的特点是,生殖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完成。而生殖过程可以是由一者单独完成,但更常见是两个个体通过各自提供不同的交配类型的生殖细胞去共同完成。前者见于猪肉绦虫,它后部性成熟的体节会受精于后一节体节。蚯蚓也会偶尔看到自身交配现象。
  两个个体交配时,双方通常分别是雌雄异体的一方,(蚯蚓,蜗牛虽是雌雄同体,但它们的交配时却只扮演一种性别角色)。无脊椎动物的交配形式可谓千奇百怪。蚯蚓交配双方利用生殖带(clitellum)分泌的液体粘在一起。一方的生殖带正对另一方生殖孔。一方的精子从雄性生殖孔排出,顺着自身体表的自己精子沟到达对方精子袋(receptaculum seminis)中被储存,等待与对方的卵子受精。
  雄性蝎子有一个特殊的生殖器官,叫精囊(spermatophore),内藏精子。它通过分泌物将精囊粘着在地上。雄蝎子与雌蝎子跳求爱舞,先用尾部扫动地面,引起雌蝎子注意。然后两者双螯相抵,互相牵拉。雄蝎子会用毒针蜇一下雌蝎子,并释放少量毒素,以麻痹迷魂雌蝎子。然后雄蝎子播下精囊,牵拉雌性蝎子,使之腹部的生殖部位与精囊开口接触,获得精子。雌性在交配过程中会尝试吃掉雄性蝎子。
  而雄马陆将精囊放置在高处,然后离开。雌马陆后来会发现精囊并取走,然后发生受精过程。
  环节动物的多毛纲,会使用裂殖生殖(schizogamie),即是脱离含有生殖细胞的身体部分,使之在水中完成受精。蜗牛身上有含caco3的“爱情之箭”。交配双方通过数次前戏,就是互相磨蹭(中途会因疲倦而休息),双方达到兴奋状态。然后向对方射出“爱情之箭”,达到高潮,交换生殖细胞。
  世代交替,以钵水母为例,水母(medusa)会通过精卵融合的有性生殖方式,生育出水螅(polyp)。水螅然后经过无性生殖,即旁支出芽分裂,经过叠生体和蝶状幼体阶段再次成为水母。
发展历史 History
  地球上无脊椎动物的出现至少早于脊椎动物1亿年。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化石见于古生代寒武纪,当时巳有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及腕足动物。随后发展了古头足类及古棘皮动物的种类。到古生代末期,古老类型的生物大规模绝灭。中生代还存在软体动物的古老类型(如菊石),到末期即逐渐绝灭,软体动物现代属、种大量出现。到新生代演化成现代类型众多的无脊椎动物,而在古生代盛极一时的腕足动物至今只残存少数代表(如海豆芽)。
笔石介绍 Pen 石介绍
  无脊椎动物笔石是奥陶纪最奇异而特殊的类群,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广泛分布,有的固着,有的匍匐,有的游移,有的漂浮。奥陶纪的笔石主要是正笔石目的科属,如对笔石(didymograptus)、叶笔石(phyllograptus)、四笔石(tetragraptus)、栅笔石(climacogrptus)等。
相关学科 Related disciplines
  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动物分类中,根据动物身体中有没有脊椎骨而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研究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形态、生理特点、地理分布、繁殖、进化等的科学,叫无脊椎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中包括:原生动物学、蠕虫学、昆虫学、软体动物学、甲壳动物学等。
体温问题 Temperature problem
  因为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调温系统,随外界温度的变化,代谢速度也发生变化。直到高等的软骨鱼类,如鲨鱼出现调温机制,为温血动物。真正意义上的恒温动物应该从鸟类开始。
基本介绍 Basic Introduction
  拼音:wú jǐ zhuī dòng wù
  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a) 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它们是动物的原始形式。动物界中除原生动物界和脊椎动物亚门以外全部门类的通称。BBC主持人大卫·阿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所言:“如果一夜之间所有的脊椎动物从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仍会安然无恙,但如果消失的是无脊椎动物,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一切无脊柱的动物,占现存动物的90%以上。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体形上,小至原生动物,大至庞然巨物的鱿鱼。一般身体柔软,无坚硬的能附着肌肉的内骨骼,但常有坚硬的外骨骼(如大部分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及昆虫),用以附着肌肉及保护身体。除了没有脊椎这一点外,无脊椎动物内部并没有多少共同之处。无脊椎动物这个分类学名词以前用于与脊椎动物(该词至今仍为一个亚门的名称)相对,但在现代分类法上已经不用。
无脊椎动物中的门 Invertebrates in the door
  现在一般把动物界分为十门
  包括 原生动物门 多孔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棘皮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有: 尾索,头索,脊索,脊椎动物四个亚门.除脊椎动物亚门外其它的便都是无脊椎动物
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
  wujizhui dongwu
  无脊椎动物
  Invertebrata
  动物界中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全部门类的通称。它们与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①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而脊椎动物为管状,位于消化管的背面。②无脊椎动物的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背面;脊椎动物的位于消化管的腹面。③无脊椎动物无骨骼或仅有外骨骼,无真正的内骨骼和脊椎骨;脊椎动物有内骨骼和脊椎骨。
  1822年 J.-B.de拉马克将动物界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1877 年德国学者E.海克尔将柱头虫、海鞘、文昌鱼等动物与脊椎动物合称脊索动物门,与无脊椎动物的各门并列,把脊椎动物在分类系统中降为脊索动物门中的一个亚门,与半索动物亚门(柱头虫),尾索动物亚门(海鞘)和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并列。70年代以来半索动物已独立成门,由于后3个类群属于无脊椎动物范畴,这样无脊椎动物实际上包括了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所有的动物门类,是动物学中的一个一般名称,而不是正式的分类阶元。
  无脊椎动物的种类非常□杂,现存约100余万种(脊椎动物约5万种),已绝灭的种则更多。它包括的门数因动物学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由于对动物的各个方面研究得愈加详尽,人们对其彼此间亲缘关系的认识也愈加深入,因而各门的分类地位常有更动。
  原生动物门是单细胞动物,其他各门动物身体皆由多数细胞构成,统称为后生动物。中生动物寄生于乌贼、章鱼等体内,结构简单,但生活史复杂,其亲缘关系尚不肯定,暂放于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之间。
  多孔动物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只有细胞水平的分化,是进化上的盲枝,又称为侧生动物。辐射对称的腔肠动物门(又叫刺胞动物门)及栉水母动物门动物有了初步组织的分化。扁形动物门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三胚层细胞分化成组织,并形成器官系统。扁形动物体内无体腔。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等体内有假体腔(见假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动物身体分节,体内有真体腔,器官系统更趋于完善,常称为高等无脊椎动物。由它演化出的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动物则是无脊椎动物最繁盛的类群。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第一大门,其中昆虫纲有 100余万种。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现存约 8万余种。其中腹足纲的种类仅次于昆虫纲。具真体腔的无脊椎动物中,根据真体腔形成的方式不同,又分为两大类: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为裂体腔法形成,而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等为肠体腔法形成(见体腔动物)。具三胚层的无脊椎动物,有的类群胚胎发育期的胚孔形成成体的口,称为原口动物;有的类群胚孔在以后的发育中封闭,或形成幼体或成体的肛门,称为后口动物。
  无脊椎动物多数体小,但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大王乌贼属的动物体长可达18米,腕长11米,体重约30吨。无脊椎动物多数水生,大部分海产,如有孔虫、放射虫、钵水母、珊瑚虫、乌贼及棘皮动物等,全部为海产,部分种类生活于淡水,如水螅、一些螺类、蚌类及淡水虾蟹等。蜗牛、鼠妇等则生活于潮湿的陆地。而蜘蛛、多足类、昆虫则绝大多数是陆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大多自由生活。在水生的种类中,体小的营浮游生活;身体具外壳的或在水底爬行(如虾、蟹),或埋栖于水底泥沙中(如沙蚕蛤类),或固着在水中外物上(如藤壶、牡蛎等)。无脊椎动物也有不少寄生的种类,寄生于其他动物、植物体表或体内(如寄生原虫、吸虫、绦虫、棘头虫等)。有些种类如蚓蛔虫和猪蛔虫等可给人畜带来危害。
  地球上无脊椎动物的出现至少早于脊椎动物 1亿年。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化石见于古生代寒武纪,当时已有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及腕足动物。随后发展了古头足类及古棘皮动物的种类。到古生代末期,古老类型的生物大规模绝灭。中生代还存在软体动物的古老类型(如菊石),到末期即逐渐绝灭,软体动物现代属、种大量出现。到新生代演化成现代类型众多的无脊椎动物,而在古生代盛极一时的腕足动物至今只残存少数代表(如海豆芽)。
  参考书目 R.H.Barth,R.E.Broshears,The Invertebrata World,Saunders College,philadelphia,1982.
  (张作人 张闰生)
英文解释
  1. n.:  invertebrates,  invertebrate animal
相关词
甲壳纲活化石水生生物生物动物环节动物物种百科辞典
节肢动物甲壳动物亚门自然动物分类学古生物化石远古动物节肢动物门
腔肠动物水母水生物软体动物海洋腹足纲后生动物海洋生物
百科大全昆虫更多结果...
包含词
无脊椎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类
海洋无脊椎动物古无脊椎动物学无脊椎动物病毒
低等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原脑无脊椎动物唾液腺
古海洋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血红蛋白无脊椎动物学(第2版)
新拉汉无脊椎动物名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进化
无脊椎动物组织中的石灰质或硅质体之一地球的另类公民形形色色的无脊椎动物
分类详情
张开节肢动物张开软体动物张开扁形动物张开腔肠动物
张开棘皮动物张开环节动物张开线形动物原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