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简单说来,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作为学生来讲,知识是重要的,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反复尝试实践和理性选择,从前人摸索出来的多样的经验传授途径中筛选出几种最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途径保留下来,如学校教学、课外活动,各种形式的劳动、学生集体组织的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家庭活动等,成为现代教育中为学校教育活动广泛运用的途径,各种途径相互作用影响学生发展。在诸种途径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和各种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学途径实现的。因为在各种途径中,教学的知识容量最大,计划性、系统性更强,活动的效果更明显,因而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有更强的作用。
教学出现以来渐次形成的特殊作用是:
(1)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各种教学规章制度的形成更规范了师生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活动免除了随意性和零散性,从而变成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特殊活动。
(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这比起学生自己选择,自发学习社会上散在的经验,无论其目标、内容、时间、效果都要优越得多。
(3)教学又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它可以避免自学上的困难和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而且,教师又总是试图选择最优的方法去完成教育的任务,这就保证了学习者学习上的每一步都能够顺利地进行。
(4)教学所要实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它要完成的任务始终是全方面的,既有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有思想品德的完善、基本技能的形成、个性特长的发展等等,这种全面发展的实现只有教学才能做到。
教学的上述作用客观决定了学校工作以教学途径为主是学校教育客观规律的反映。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即指教学是学校的主要的、中心的工作,在时间安排上以教学为主或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首先是因为,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随着学校的产生,教学活动作为学校的独立活动,区别于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教育活动,并且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以教学为主,从学校产生时起,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了。教学为主是学校同工、农、商等部门的根本区别,没有教学就没有学校。其次是因为,以教学为主是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决定的。学校的主要职能就是,使学生走捷径,尽快掌握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经验,即学习间接经验。教学则是学生尽快掌握间接经验的捷径。学校工作若不以教学为主,如以生产劳动为主,学生便不可能尽快掌握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经验。再次是因为,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教育遵循以教学为主的规律,曾经进行三次大的调整,从而保证了教育质量,培养出了合格的人才。
第一次是1963年,把课外活动过多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此前,社会上各个部门都可以向学校指派任务,非教学活动过多,学生学习的知识不系统,为此发布《关于整顿中小学教学的指示》提出:教学工作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做好教学工作,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功课。这一次调整,保证了教育质量的提高,956年出现了第一次教育质量高峰。
第二次是1959年,把学校教育以生产劳动为主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针对1958年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过程中,劳动过多的偏向,国务院于1959年6月发布《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规定了教学、劳动和生活时间的安排,纠正了以生产劳动为主的偏向。后来,虽然出现过把教学作为惟一途径,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但是由于把以生产劳动为主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1966年出现了第二次教育质量高峰。
第三次是1976年,把以政治运动、以干代学为主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以政治运动、以干代学为主代替了以教学为主,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把学校教育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1977年大学恢复通过高考招生,尽管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但是教育质量开始逐步提高。
教学作为现代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它的基本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教学要以完成智育任务为本,这是教育途径中,教学有别于其他途径的主要特点;其二,教学以完成智育任务为中心,不等于教学仅仅完成智育的任务。教学作为基本途径,它是各育共有的途径,因而也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等各育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使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
使学生掌握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生产工具的技能。
教学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上述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关系,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的关系。
教学又是借助不同的形式实现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运用教学这一途径时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教学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教学的电化形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的概念是从教学现象和教学实践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教学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对教学这一概念的厘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人类对教学的认识是有连续性的。回顾历史上对教学这一概念的解释对我们正确认识教学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教”字,如“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①。甲骨文中也有了“学”字,如:“壬子卜,弗酒小求,学。”②通过甲骨文中的字形分析看,教是从学派生出来的。“教”和“学”最初都是独立的单字。最早将“教学”二字连为一词,据有人考证见于《书·商书·说命》。③“教学”二字建立联系成一个词,但这个词并没有专有的解释。
根据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教”有“教授、教诲、教化、告诫,令使等含义”④。《说文解字》中记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有人分析,“其‘施’就是操作、演示,即传授蓍占和龟卜;其‘效’就是模仿、仿效,即学习蓍占和龟卜”⑤。“教”、“学”还是被单独解释的。
“教学”一词在英文中有很多词可以表达。在英语世界与教学相对应的词有“teach”,“learn”,“instruct”,以及 “teach and learn”。
根据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解释:learn来自中世纪英语中lernen一词,意思是“学”和“教”。Lernen的词干是lar, lar是lore的一个词根。Lore原来的意思是学习和教导,现在常用来指所教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说learnt 和teach是由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teach”一词还有另一种派生形式。它源自古英语中的taecan一词,taecan又是从taikjan一词派生来的。Taikjan的词根是teik,意思是“说明”。Teik通过前条顿语可以一直追溯到梵文的dic。Teach这个词与token(意为“信号”或“符号”)也有关系。Token一词源自古条顿语的taiknom。这个词与taikjan(后来成为古英语的taecan)同源,意思是“教”。所以,token和teach这两个词在历史上是有联系的。从这个词源看,“教”的意思就是通过信号或符号引起别人对事物、人物、观察和研究的结果等做出反应。由这种派生关系看,teach同进行教学的中介有关。
teach和instruct二词也有区别,teach常与教师的行为有联系,作为一种活动;而instruct常常与教学情境有关系,强调教学过程。正因为此,经常有人认为,不能仅用teach一个词来对应教学,而应该用teach and learn,以同时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与汉语中的“教”源自于“学”有所不同,英文中teach和learn是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 |
|
指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 |
|
教学改革 |
|
指教育。《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后汉书·章帝纪》:“十一月壬戌,詔曰:‘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南史·崔祖思传》:“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 |
|
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颜由 , 颜回 父,字 季路 。 孔子 始教学於 闕里 而受学,少 孔子 六岁。”《东观汉记·邓禹传》:“﹝ 邓禹 ﹞篤於经书,教学子孙。”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西录》:“室三楹,庭三楹,曰‘一字斋’,即 徐学庵 教学处。” 李广田 《<散文三十篇>序》:“二十年来,我一直从事教学工作,也一直以写作为副业。” |
|
教书。《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此间有一个教学的先生,姓 阮 ,叫 阮太始 。” 赵树理 《金字》:“在乡村集镇上教小学,教学以外的杂事很多:赛神唱戏写通知,写神庙对联,村里人有了红白大事写请柬、谢帖、庚帖(婚约)、灵牌。” |
|
教书。另见jiàoxué。 |
|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
简单说来,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作为学生来讲,知识是重要的,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反复尝试实践和理性选择,从前人摸索出来的多样的经验传授途径中筛选出几种最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途径保留下来,如学校教学、课外活动,各种形式的劳动、学生集体组织的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家庭活动等,成为现代教育中为学校教育活动广泛运用的途径,各种途径相互作用影响学生发展。在诸种途径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和各种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学途径实现的。因为在各种途径中,教学的知识容量最大,计划性、系统性更强,活动的效果更明显,因而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有更强的作用。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二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除教学之外还包括其他活动。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的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别是:一方面,教学除了是实现智育的途径外,还是实现德育、体育、美育等诸育的途径;另一方面,实现智育的途径既有教学,但也有课外活动、竞赛活动等其他途径。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与上课也是一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课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包括上课,但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活动。上课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教学出现以来渐次形成的特殊作用是:
(1)教学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各种教学规章制度的形成更规范了师生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活动免除了随意性和零散性,从而变成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特殊活动。
(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这比起学生自己选择,自发学习社会上散在的经验,无论其目标、内容、时间、效果都要优越得多。
(3)教学又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它可以避免自学上的困难和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而且,教师又总是试图选择最优的方法去完成教育的任务,这就保证了学习者学习上的每一步都能够顺利地进行。
(4)教学所要实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它要完成的任务始终是全方面的,既有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有思想品德的完善、基本技能的形成、个性特长的发展等等,这种全面发展的实现只有教学才能做到。
教学的上述作用客观决定了学校工作以教学途径为主是学校教育客观规律的反映。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即指教学是学校的主要的、中心的工作,在时间安排上以教学为主或教学占用的时间最多。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首先是因为,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随着学校的产生,教学活动作为学校的独立活动,区别于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教育活动,并且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以教学为主,从学校产生时起,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了。教学为主是学校同工、农、商等部门的根本区别,没有教学就没有学校。其次是因为,以教学为主是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决定的。学校的主要职能就是,使学生走捷径,尽快掌握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经验,即学习间接经验。教学则是学生尽快掌握间接经验的捷径。学校工作若不以教学为主,如以生产劳动为主,学生便不可能尽快掌握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经验。再次是因为,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教育遵循以教学为主的规律,曾经进行三次大的调整,从而保证了教育质量,培养出了合格的人才。
第一次是1963年,把课外活动过多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此前,社会上各个部门都可以向学校指派任务,非教学活动过多,学生学习的知识不系统,为此发布《关于整顿中小学教学的指示》提出:教学工作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做好教学工作,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功课。这一次调整,保证了教育质量的提高,956年出现了第一次教育质量高峰。
第二次是1959年,把学校教育以生产劳动为主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针对1958年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过程中,劳动过多的偏向,国务院于1959年6月发布《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规定了教学、劳动和生活时间的安排,纠正了以生产劳动为主的偏向。后来,虽然出现过把教学作为惟一途径,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但是由于把以生产劳动为主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1966年出现了第二次教育质量高峰。
第三次是1976年,把以政治运动、以干代学为主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政治运动、以干代学为主代替了以教学为主,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把学校教育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1977年大学恢复通过高考招生,尽管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但是教育质量开始逐步提高。
教学作为现代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它的基本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教学要以完成智育任务为本,这是教育途径中,教学有别于其他途径的主要特点;其二,教学以完成智育任务为中心,不等于教学仅仅完成智育的任务。教学作为基本途径,它是各育共有的途径,因而也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等各育的任务。这些任务包括: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使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健康成长。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
使学生掌握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生产工具的技能。
教学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上述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关系,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的关系。
教学又是借助不同的形式实现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运用教学这一途径时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教学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教学的电化形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的概念是从教学现象和教学实践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教学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对教学这一概念的厘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人类对教学的认识是有连续性的。回顾历史上对教学这一概念的解释对我们正确认识教学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教”字,如“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①。甲骨文中也有了“学”字,如:“壬子卜,弗酒小求,学。”②通过甲骨文中的字形分析看,教是从学派生出来的。“教”和“学”最初都是独立的单字。最早将“教学”二字连为一词,据有人考证见于《书·商书·说命》。③“教学”二字建立联系成一个词,但这个词并没有专有的解释。
根据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教”有“教授、教诲、教化、告诫,令使等含义”④。《说文解字》中记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有人分析,“其‘施’就是操作、演示,即传授蓍占和龟卜;其‘效’就是模仿、仿效,即学习蓍占和龟卜”⑤。“教”、“学”还是被单独解释的。
“教学”一词在英文中有很多词可以表达。在英语世界与教学相对应的词有“teach”,“learn”,“instruct”,以及 “teach and learn”。
根据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解释:learn来自中世纪英语中lernen一词,意思是“学”和“教”。Lernen的词干是lar, lar是lore的一个词根。Lore原来的意思是学习和教导,现在常用来指所教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说learnt 和teach是由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teach”一词还有另一种派生形式。它源自古英语中的taecan一词,taecan又是从taikjan一词派生来的。Taikjan的词根是teik,意思是“说明”。Teik通过前条顿语可以一直追溯到梵文的dic。Teach这个词与token(意为“信号”或“符号”)也有关系。Token一词源自古条顿语的taiknom。这个词与taikjan(后来成为古英语的taecan)同源,意思是“教”。所以,token和teach这两个词在历史上是有联系的。从这个词源看,“教”的意思就是通过信号或符号引起别人对事物、人物、观察和研究的结果等做出反应。由这种派生关系看,teach同进行教学的中介有关。
teach和instruct二词也有区别,teach常与教师的行为有联系,作为一种活动;而instruct常常与教学情境有关系,强调教学过程。正因为此,经常有人认为,不能仅用teach一个词来对应教学,而应该用teach and learn,以同时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与汉语中的“教”源自于“学”有所不同,英文中teach和learn是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 |
|
jiaoxue
教学
teaching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在中国古代,早就把教学看作是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或途径,重视教学的作用。当时的教学主要是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是实施封建主义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一般不受重视。
中国古代的一些教育家在关于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有不少深刻的见解。王夫之认为教与学是互有区别而又统一的过程,他说:“夫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意思是说,学是学教师所教的东西,教是教人学习。又说:“推学者之见而广之,以引之于远大之域者,教者之事也。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学者之事也。”教者要就学者原有基础不断扩大他的知识领域;学者要根据教者的引导积极思考,独立探索事物的由来。这些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代学校丰富的教学经验。
资本主义兴起以后,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并要求提高培养人才的速度和效果,因而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和方法等逐渐成为教育家专门研究的对象。
教学的任务和内容,以及教学的性质和所起的作用,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状况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以人类已有的知识为主要对象,力求在较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人类文化科学遗产,使个人认识达到当代社会的知识水平。同时,教学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他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和计划,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教学是在可控制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社会主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是:①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向他们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一定的技能、技巧,给学生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②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并在发展智力的同时,促进体力的发展。③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学是有目的的认识活动,教学具有教育性,必然影响着人的心理和思想品质。社会主义学校的教学具有鲜明的共产主义方向性和思想性,教学的3 项任务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前进的。社会主义学校各项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通过教学。因此,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见教学过程)。
(吴杰 唱印余)
|
|
- n.: doctrine, instruction, pedagogy, tuition, teacher and student, education
|
|
- v. enseigner
- n. enseignement
|
|
北京 | 教育 | 学校 | 中学 | 广西 | 植物园 | 科研 | 游览 | 日常用品 | 学习用品 | 百科大全 | 教师 | 舞蹈 | 百科辞典 | 舞蹈学 | 音乐 | 仪器 | 多媒体 | 光学投影仪 | 疾病 | 医学 | 西医 | 学科 | 更多结果... |
|
|
|
|
数学教育 | 地理学教育 | 化学教育 | 汉语言教育 | 汉语言文学教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