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也作“摄景”。追摄日影。极言其快:骋足则能追风摄景|摄影超光一簇风。
②也称“照相”。利用摄影机将被摄体影像记录于感光材料的技术。先使被摄体的影像通过镜头在感光片上曝光;曝光后的感光片经冲洗加工得到呈现被摄体负像的底片;再经洗印便获得与被摄体基本一致的正像。如使用反转感光材料摄影,经冲洗加工,能直接获得正像。按色彩分,有彩色摄影和黑白摄影。 |
|
拍电影
全景摄影 |
|
见“ 摄景 ”。 |
|
照相;拍电影或电视。 郑泽 《壬子秋日钝庵邀摄影像作诗奉呈》:“摄影纪盛游,或左亦或右。”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一章一:“戏剧对于人生,不能像摄影的对于景物那样,一些不走样地反映。”
如:摄影棚。
摄影留念 |
|
指照片。《孽海花》第十一回:“ 菶如 拆开看了,又拆了那纸包,却密密层层的包着,直到末层,方露出那一张一尺大的西法摄影。上头却是两个美丽的西洋妇人。” |
|
引申指如实反映。 黄人 《<清文汇>序》:“有一代之政教风尚,则有一代之学术思想,蜕故孳新,瞤息不可復省,而有为之摄影者曰史,而有为之留声者曰文。” |
|
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 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 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英文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 φως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ς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一般简称的摄影,即是用照相机,映像在底片,冲印底片成为单一相片,一张张作永久保存。但相片的影像是不动、无声,仅供人观赏其人物、意境,进而体会其涵义。
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张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之手。 |
|
曝光过程
在进行照相时,光通过小孔(更多时候是一个透镜组)进入暗盒,在暗盒背部(相对於光入射方向)的介质上成像。根据实际光强度和介质感光能力的不同,要求的光照时间也不同。在光照过程中,介质被感光。
后期制作
照相进行完成后,介质所存留的影像信息必须通过转换而再度为人眼所读取。具体方法依赖于感光手段和介质特性。对于胶片照相机,会有定影,显影,放大等化学过程。对于数码照相机,则需要处理器对数据进行计算,再通过电子设备输出。
所用设备
一般来讲,人们使用可见光照相,最常用到的是照相机。因场景和用途的不同,照相机有着非常多的分类。综合来讲,照相机都要有几个基本的部分以保证暴光过程,这包括:感光介质、成像透镜、曝光时间控制机构、胶卷暗盒、存储介质。 |
|
记录摄影
摄影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它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的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像作身份证或留个纪念,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郑景康先生给齐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完全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以其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自摄影术发明至今,可以说,画意摄影一直贯穿其中,并且在摄影发展史上起了几个里程碑的作用。十九世纪后半页,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们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也逐渐成为摄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摄影是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它不能记录物体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两束光在感光片上叠加产生干涉,感光底片上各点的感光程度不仅随强度也随两束光的位相关系而不同。所以全息摄影不仅记录了物体上的反光强度,也记录了位相信息。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1.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励行于二十世界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菜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 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告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储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早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洗礼者圣约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金马伦夫人(1815-1897)的汤姆士卡莱尔和尼达(1820-1910)的弥留之际的嚣俄等等。
2.印象派摄影
189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3.写实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爱好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由于写实摄影爱好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故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4.自然主义摄影
1899年,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爱好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该派另一位大师a·l·帕邱说得更明确:“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
由此可见,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由于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现实的表面现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一句话,不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实质上是对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有时会导致对现实的歪曲。
这一派著名的摄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尔钦逊(1857-1921)、葛尔(?-1906)、搔耶(1856-?)、萨特克利夫(1859-1940)等。
5.纯粹派摄影
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科班1913年送展的俯瞰纽约,就是纯粹派中的佳作。摄影家从高处俯瞰纽约某个广场,虽没有任何加工、修饰,但新颖的构图,独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诚的k桑德伯格,则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独幅作品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画面中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情绪的转换,影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极有韵律感。
从某个角度说,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衍变成“新即物主义”。但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是斯特兰德(1890-?)和group f 6.2摄影组织中的青年摄影家,如亚丹斯、根令翰等。
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6.新即物主义摄影
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
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美,他说:“绘画应该随便由画家去画,只有根据固有的特质,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
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
7.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本世纪三十年代。
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从事超现实主义集锦照片的画家帕尔汗;变形人体摄影家布兰特;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以及布鲁门塔尔、洛林、哈尔斯曼、赖依等。
8.抽象摄影
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一九一七年摄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随后,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宁格、安真兰特、佛莱泰、温隙斯特、格连巴晤、夏德和布留奎尔等。
9.堪的派摄影
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
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法国著名的“堪的”派摄影家亨利·卡笛尔·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的组织形式纪录下来。”因而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堪的”派中的摄影家,就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们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且大部分都从事于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
该流派的催生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迪格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博士。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它的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在摄影美学上,他们认为“以摄影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家所无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其次,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他们重视和强调独创性,说:“(摄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不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这正是区分照片是平庸还是高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的标准。”
该派著名的摄影家有美国的托马斯·道韦尔·麦阿沃依;英国的茜莉特·摩戴尔;法国的维克托·哈夫门;以及路易斯·达尔·沃尔夫、彼得·斯塔克彼尔·布鲁维奇等等。
10.“达达派”摄影
“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
在这种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著名摄影家哈尔斯曼创作过一幅蒙娜丽莎,她那双丰满的手在这里不仅变成了青筋暴突,汗毛丛生,而且还塞满了钞票。真可谓荒诞无稽,不伦不类。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例如lm纳基的勒达和天鹅,把一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处理成某种晦涩怪诞、不可捉摸的图像与线条的组合。在画面中,可视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的构成元素。还有人用翦辑的手段,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了一个荒廖的世界末日的姜闵景象。
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完整的艺术豆腐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
达达派的著名摄影家有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拉茨罗摩荷利纳基和利斯特基等。
11.主观主义摄影
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摄影艺术流派,所以又称作“战后派”。
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其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他认为,“摄影是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于是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艺术主张。极力主张摄影艺术的终极应该是提示摄影家自身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和下意识活动。”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这便是该流派的艺术纲领。主观摄影的艺术家们极度强调自己的创造个性,蔑视一切已有艺术法则和审美标准。该派理论家公开表示,“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而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
其特点是:
1 画面有“具象”和“抽象”两种不论何种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现是其最终目的。画面中的一切只不过是摄影家表现自我的“载体”而已。
2 充分利用镜头的透视特性,把被摄体从现实中"剥离"出来,“移”到画面上去,--即使用镜头的某些光学性能,把客观的物体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意念的“物化体”,从而在画面中组合成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而这世界往往是荒诞、神秘的,或者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
3 利用近摄手段清晰而又强烈地强化和突出表现物体的某一细部形态。
4 运用暗房技法,把被摄对象原有的丰富影调简化,将自然、平凡的关系转换成强烈的视觉关系。
5 利用曝光手段(如多次曝光、连续闪光),使被摄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能动地把时间概念和空间位置加以调换。
其著名的摄影家除奥特、斯坦内特以外,还有杰·施莫尔、肖·范欧坎、兰·佩恩、莫·弗克尔特等。 |
|
摄影艺术对于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在艺术史上非常有名,有人曾说:“印象派的画家都非常执着于摄影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摄影对绘画的显著影响:
1. 照相机所表现对象的明暗对化。
2. 自由的构图。
3. 背景描绘的略化。
这些都从
1、印象派画家们对于光的性质所采取的科学态度;
2、平面化的远近法;
3、不习惯的角度;
4、对画面端明确的处理等处表现出来。
印象派之后,画家和摄影的关系也是日益紧密,据说法国画家及雕塑家德加(edgar degas西莱尔·热尔曼)、埃德加(1834-1917)曾对拍摄的动物照片着迷一时。评论家龙口修三(1903~1979)先生说:"如果莫内是白昼的印象派,那么德加就是夜晚的印象派。"有许多资料显示,既是画家又是摄影家的例子屡见不鲜。法国艺术家图卢兹·亨利 (1864-1901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存有一张欢喜地抱着相机的照片,其他许多名人也都热衷于摄影。我最喜欢的是一张贝纳尔·撒拉(1844-1923)的照片,它的内容好像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日本在徳川末期到明治之间,曾有大批外国人在横滨拍摄了当时日本的风俗照片,类似现在的明信片大小,却深深留刻着历史。日本的“横滨绘”融合摄影与绘画于一身;曾经还有过一种使用轴的摄影;画家浅井忠的作品《农人》,很明显是一幅日本土产的摄影影像作品;在日本画的世界,残留有许多作为画材资料使用过的花鸟、舞妓等摄影帖。在近代,竹久梦二先生的摄影集曾被新潮社出版,不同的是,作为诗人的萩原朔太郎拍摄了许多作品收录其中。此外,有意思的是谷崎润一郎先生的小说中常常有莱卡相机登场。 |
|
1839年,法国的路易斯·雅克·曼德·达盖尔 (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 1789-1851)发明了银版摄影术,首先解决了光学映像的记录问题。银板照相法(daguerreotype)开启了银盐摄影记录的先河,这在绘画史中有详细的记录。
更重要的事实是,早在照片出现以前或者是在同时,照片和绘画之间就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曾共同从事研究的达盖尔和尼普斯(1765- 1833)可以说对于印刷术的贡献更大一些。当时盛行出版旅行记一类的书籍,市场对素描、肖像等的大规模印刷需要也日益增多,以往大量受雇的职业画家被快速普及的摄影所取代。当然,这一现象收到各界艺术家的强烈反抗。堪称美术界第一人的auguste曾要求法国政府禁止照片这一行业,但后来却让自己的模特在达盖尔的摄影棚拍了照片,并于1856年完成了著名的作品《泉》。另一位曾称摄影为"恶魔之手"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查尔斯·皮埃尔(1821- 1867)后来也请达盖尔拍摄了两张肖像,现在已经作为贵重的映像史料被收藏,这足以证明说服波德莱尔的达盖尔作为摄影师的伟大功绩 |
|
达盖尔与摄影馆
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于1854年他开设了自己的摄影馆,到1860年转化为沙龙形式,在达盖尔的摄影馆中曾有相当数量的名人拍过照片,如大仲马、法国作家雨果、维克托·玛丽等人都拍摄过肖像。后来还成功的从热气球上拍摄到了巴黎的市容,有人还“讽刺”说:“达盖尔把摄影升华到了艺术的高度!”。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摄影的出现使得过去从事绘画业的人大量失业,而一大批人开始从事摄影相关的修正、色彩等行业。最现实的问题是:相当数量的画家会考虑到,类似摄影的绘画作品将失去其商业性--其中一部分作品做为艺术品当然具有价值,当从社会的大潮流来看,是可以这样说的。因此,以克劳德 ·莫内(claude monet 1840-1926)为代表的印象派开始出现。摄影家达盖尔的摄影棚开始作为各界著名艺术家的沙龙,可以说绘画艺术的印象是从这里登场的。
莫奈的《印象》
1874年,印象派的第一回展览会在巴黎达盖尔的摄影棚举行。以莫奈名为《印象》的作品在此展出,同时收到当时批评家的指责,据说“印象派”的名称就是自此而来。
摄影技术的出现,让类似摄影的绘画作品变得毫无价值,相比于如何正确描述被写物,如何描写作者对被写物的“印象”变得重要起来,有许多绘画的技法特征都类似于摄影。前述伦布朗和佛梅尔二人的作品,对光学的正确反映是因为引入了科学性的过渡方法;我想,印象派在关于光的“色彩”方面也采用了科学性的手段。当然,伦布朗和佛梅尔的艺术风格和业绩是这一切的基础。 |
|
单反 -- 就是指单镜头反光,即slr--single lens reflex 。
在这种系统中,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构造图中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软片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影像)便投影到软片上使胶片感光,尔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这种构造,确定了它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消除了旁轴平视取景照相机的视差现象,从学习摄影的角度来看,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 单镜头反光相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
焦点 - 平行光线通过透镜形成的像点
焦距 - 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焦距的功能与作用:
焦距长短与成像大小成正比,焦距越长,成像越大,焦距越短,成像越小。
镜头焦距长短与视角大小成反比,焦距越长,景角越小,焦距越短,景角越大。
焦距长短与景深成反比,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焦距长短与透视感的强弱成反比,焦距越长,透视感越弱,焦距越短,透视感越强。
焦距长短与反差成反比,焦距越长反差越小,焦距越短反差越大。
焦距、像距和物距的关系
镜头基本公式:
高斯成像公式 1/f=1/u+1/v
f——焦距、u——物距、v——像距
相对口径——光圈直径与焦距的比值,计算方法与有效口径相同n'=d'/f
有效口径——镜头人射光瞳最大直径与焦距之比 n=d/f
景深
摄影时向某景物调焦,在该景物的前后形成一个清晰区,这个清晰区称为全景深,简称景深。
使用大光圈,景深小
使用小光圈,景深大
物距小,景深小
使用广角镜,景深大
决定景深的三个基本因素:
光圈 光圈大小与景深成反比,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焦距 焦距长短与景深成反比,焦距越大,景深越小。
物距 物距大小与景深成正比,物距越大,景深越大。
景深与像深
像深——景深前界和景深后界分别共轭的两个成像平面之间的距离。像深与景深相对应,像深越大,景深也就越大。
确定景深的标准:135相机可允许的模糊圈直径一般为 1/30 mm,即0.033 mm。
超焦距:
当镜头聚焦在无限远时,位于无限远的景物结成清晰的影像,同时在有限距离某一点上的物体也能达到清晰的标准,近于这一点的物体就模糊起来,那么,这个物体到镜头之间的距离就是超焦距。
超焦距越大,景深越小。
光圈越大,超焦距越大,光圈开大一级,超焦距就增加0.5倍。 .焦距越长,超焦距越大。
尝试一下:
如果某光圈的超焦距为10米,则调焦在10米时,景深为5米~∞,使景深增加了1/2超焦距,即5米。运用超焦距可把景深范围内不同距离的动体都清楚地抢拍下来,免去调焦时间。
明度
镜头明度的大小就是光通量的多少
口径大通光量多,明度就大,反之明度小
明度大小以光圈系数按倍数来计算
明度的大小是决定暴光的曝光的重要因数之一
场曲
在一个平坦的影象平面上, 影象的清晰度从中央向外发生变化,聚焦形成弧型, 就叫场曲.
原因是中心离镜头近,周边离镜头远
一般拍照团体人像,安排成弧型,就是纠正这一缺点
二道火快门
第一步先按下空挡,快门钮的一半;第二次按到底,快门才开
它能防止手振和减少按快门的时差,并能避免误碰快门钮,造成浪费.没有二道火快门的相机,误碰以下快门钮,就浪费一张底片.
反光板
锡箔反光太亮, 可以用褶皱法使反光散射柔和;
用白纸反光板也叫柔和;
用白漆刷白的反光板, 容易变黄失去反光效果.
柔光板
在太阳与被摄物之间, 用白薄塑料布, 尼龙布等, 可以是光线柔和, 降低反差.
反光伞
反光伞外观和普通伞一样. 伞内面是银白色, 反射能力强. 使用时将伞安置在可以变换角度的云台上. 用强光灯照射伞内, 散射出的光线很柔和, 阴影亦淡, 是理想的光源. 拍人像特写时, 不受强光的刺激, 最适合于拍摄人像和静物.
装饰光
装饰光主要是打出眼神光, 使用的是较小的灯. 或者在其他光种达不到的地方, 细部加强亮度, 表现质感和轮廓. 亦用这种灯光消除人物面部的缺陷, 如使瘦削的面庞显得丰满些.
白头
指的是一种摄影镜头. 平时我们使用的大多是镀了膜的镜头, 因为是增透膜, 所以反光比较少, 于是镜头看起来是淡紫色的. 而我们现在说的是那种没有镀膜的镜头, 所以反光比较多,看起来泛着白光, 所以称为白头.
感光度
表示感光材料感光的快慢程度。感光度的单位用“度”或“定”来表示,如“iso100/21”表示感光度为100度/21定的胶卷。感光度越高,胶片越灵敏(就是在同样的拍摄环境下正常拍摄同一张照片所需要的光线越少,其表现为能用更高的快门或更小的光圈)。200度的胶卷感光的灵敏度是100度胶卷的2倍,400度的胶卷的灵敏度是200度胶卷的2倍,其余以此类推。
色温
各种不同的光所含的不同色素称为“色温”。色温的单位为“k”(开尔文)。我们通常所用的日光型彩色负片所能适应的色温为5400k-5600k;灯光型a型、b型所能适应的色温分别为3400k和3200k。所以,我们要根据拍摄对象、环境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胶卷,否则就会出现偏色现象(除非用滤色镜校正色温)。
附:色温的定义“假设有一种黑色金属,使之处于零下273度(绝对零度)的环境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该黑色金属就会发出不同波长的光,由该色光所对应金属的温度再加上273就是该种光的色温”。例如,将该金属加热至2500摄氏度,该金属就已发出红光,这种红光的色温就是“2500+273”k,也就是说这种红光的色温就是2773k。色温越低,长波长的光(红、橙色光)的百分含量越高;色温越高,短波长的光(蓝、紫色光)的百分含量越高。例如:中午的日光的色温大约是5500k;闪光灯的色温约为5600k;蔚蓝的天空的色温大约为20000k;100瓦普通灯泡的光的色温大约为2600k。
曝光
光到达胶片表面使胶片感光的过程。需注意的是,我们说的曝光是指胶片感光,这是我们要得到照片所必需经过的一个过程。这和非专业人士所说的“曝光”大不相同,他们所说的“曝光”是指因相机漏光导致胶卷作废的意外事故。
相对孔径
镜头有效通光口径(光束直径)与焦距的比值。相对孔径越大,镜头就越“快”。如1:2.8、1:3.5-4.5等。在变焦镜头中,一般把相对孔径固定的镜头称为专业镜头,把相对孔径不固定、但相对孔径在1:2.8-1:4之间的镜头称为准专业镜头,其余则称为普及型镜头。
曝光组合
是指在同一拍摄环境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比如,用测光表测得快门为1/30秒时,光圈应用5.6,这样,f5.6、1/30秒就是一个曝光组合。我们也可用f4和1/60秒的曝光组合代替(二者等效),也可用f2.8和1/125秒的曝光组合代替。也就是说,这几个组合是等效的。但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虽然这几个曝光组合是等效的,也就是说曝光是准确的,但不同组合所获得的景深是不同的。
快门速度
快门开启的时间。它是指光线扫过胶片的时间(曝光时间)。例如,“1/30”是指曝光时间为1/30秒,同样,“1/60”是指曝光时间为1/60秒,1/60秒的快门是1/30秒快门速度的两倍,其余以此类推。 |
|
光线主要包括四种特性——光线的强度,光线的性质,光线的方向性,光线的色彩。
我们主要讲一讲光线的方向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光、侧光、逆光、顶光照明。
1、顺光照明这是一种效果最平的一种光,它不利用拍出被摄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缺少生气。
2、侧光照明效果有明显改善,被摄体的产生明暗变化显出立感和表面质感,它比较符合人们正常的视觉习惯,所 以,在摄影中被广泛的利用。
3、逆光照明它能够勾画出对象的形状,使之与背景分开。在对象的形状边缘形成明亮的亮线,能够渲染所要表达的 气氛,丰富和活跃画面。
4、顶光照明的效果使画面呈现出一种酷热感,在人物的眼眶、鼻子和下巴下面造成浓重的投影,对人物的形象起着 丑化作用。 |
广告摄影 Advertising Photography |
广告摄影是以商品为主要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通过反映商品的形状、结构、性能、色彩和用途等特点,从而引起顾客的购买欲望。广告摄影是传播商品信息、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它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成为广告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媒介。
【水下摄影】
影视特技摄影(象)方法之一,即在水中摄影(象)。摄影(象)者携带有防护罩的摄影(象)机和潜水装备,潜入水中直接拍摄。水下摄影(象)可真实地反映水下景象,如水生动植物的生活、海底和河床的地质资料、考古发现等。水下摄影(象)在科研、军事技术、体育、教学等方面应用较广。
摄影人员和摄影机潜入水中拍摄水中景物的方法。摄影人员身穿潜水衣,脚戴鸭脯,操纵水下摄影机拍摄,也可以将摄影人员和普通摄影机放在潜水设备中通过密封窗拍摄。较深的水下,须要水下照明灯光。也可以把水下摄影机潜入水中,摄影师在水面上面,遥控摄影机拍摄。
【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记录社会生活等的摄影,与单纯的记录摄影不同之点是,将拍摄到的内容强烈诉诸于人民的个体报道性质的意思。
纪实摄影表现摄影家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纪实摄影家以冰冷的机器记录边缘景象或被人有意无意间“忽视”的事实,却往往能借着影像的力量,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没载看,它的批判性和干革命性不言而喻。副产品纪实摄影史就是一部摄影家对人世间的不公、黑暗、动乱、肃削……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的历史。通地影像,他们达到宣传鼓动,进而促进社会变革,使人间更美好的目的。 |
世界著名摄影大赛 World-renowned photography contest |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开始于1917年的普利策奖由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主要分为新闻奖和文化艺术奖。
普利策逝后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该奖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 85年来,普利策奖象征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特别是新闻奖,更是美国报界的最高荣誉。每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美国记者无不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作为奋斗的目标。 普利策奖的评委由有成就的名记者组成。
当年的优胜者由评委审查、挑选,但评选结果需经哥伦比亚大学顾问委员会通过,并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 首届普利策摄影奖是1942年颁发的。此后,除1946年外,每年颁发一次。从1968年开始,摄影类增设了专题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通常由一组照片组成。 普利策摄影奖获奖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不少美国人对于许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是由当年普利策奖获奖照片形成的。事实上,许多美国人是通过回忆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些影像时正在做什么来记录自己的一生的。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又称荷赛,是1956年由荷兰三位摄影家发起创立的基金会支持的,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并增强人们对新闻摄影的广泛兴趣,传播信息并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四十年来,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到现在,每年都有数十个国家近万幅作品参赛,比赛项目发展到9类19项,是世界上参与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新闻摄影大赛。荷赛每年还常增设一些特别奖,如“匈牙利李斯特奖”、“奥斯卡·巴纳克奖”等。荷赛所涉及的题材的多样性使其参赛及获奖照片不但能基本涵括每年的重大事件,也能深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它的作品已成为人类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的见证。
哈苏国际摄影奖
哈苏基金会是由厄纳和维克多·哈苏捐赠的遗产于1979年建立的。基金会的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和摄影领域的科学教育和研究。该基金会每年都拨款资助众多项目,其中之一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苏国际摄影奖。1989年,该基金会在瑞典哥德堡成立并向公众开放了哈苏摄影中心(哈苏中心),该中心已经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和文化演讲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还建有一个面向研究者和学生的摄影研究与参考书图书馆,收藏有包括历届哈苏国际摄影奖获奖者作品在内的丰富的图片。
哈苏国际摄影奖创办于1980年,目前已经逐步成为一项国际摄影界重要的摄影赛事,主要宗旨是奖励“一位公认的摄影师的主要成就”。该奖项由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摄影家和资深专家推荐3名候选人,最终得主则由哈苏基金会董事会从3名候选人中选定。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已被列入国家重点的文物单位就有119处,居全国第一位。
平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唯一一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汉民族古城,平遥古城的城墙始建于西周,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现在基本上保持首明初城墙建筑的原貌。除了城墙外,整个古城由古城池、古街道、古建筑群组成,包括了众多的票号、武馆、当铺、商店、还有400多处保存完好的古四合院民居。
2001年,在国家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首次创办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操作,国内与国际接轨、传统与现代互动,使平遥古城独特的风貌、古朴的民风以及形式多样的摄影活动交相逃映,在海内外产生了出乎预料的轰动效应。因此,经国家文化部批准、组委会决定在2002年9月15-22日继续举办这一盛会。
2002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吸引了来自法国、美国、西班牙、丹麦、俄罗斯、意大利、比利时、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著名摄影家参展,他们展出的18组30个展览全部是第一次在中国亮相。国内摄影展览有33组65个,整体上突出了“世纪中国”的主题,我们从大展所展出的几千幅作品中选部分精品,编辑成册,记载下这辉煌的瞬间。 |
|
摄影 马东慧 原图在新浪博客 终于让你飞
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 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相机进行摄影。 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英文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 φως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ς graphis(绘画、绘图)或γραφη graphê,两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语言: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一般简称的摄影,即是用照相机,映像在底片,冲印底片成为单一相片,一张张作永久保存。但相片的影像是不动、无声,仅供人观赏其人物、意境,进而体会其涵义。
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张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之手。 |
|
记录摄影
摄影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它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艺术摄影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的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像作身份证或留个纪念,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郑景康先生给齐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完全在于艺术性的高低。
画意摄影
画意摄影以其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自摄影术发明至今,可以说,画意摄影一直贯穿其中,并且在摄影发展史上起了几个里程碑的作用。十九世纪后半页,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被承认为一们艺术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也逐渐成为摄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摄影是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它不能记录物体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两束光在感光片上叠加产生干涉,感光底片上各点的感光程度不仅随强度也随两束光的位相关系而不同。所以全息摄影不仅记录了物体上的反光强度,也记录了位相信息。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
1.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流行于20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菜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 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告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储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早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洗礼者圣约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金马伦夫人(1815-1897)的汤姆士卡莱尔和尼达(1820-1910)的弥留之际的嚣俄等等。
2.印象派摄影
189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3.写实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爱好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由于写实摄影爱好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故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4.自然主义摄影
1899年,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爱好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该派另一位大师A·L·帕邱说得更明确:“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
由此可见,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由于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现实的表面现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一句话,不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实质上是对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有时会导致对现实的歪曲。
这一派著名的摄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尔钦逊(1857-1921)、葛尔(?-1906)、搔耶(1856-?)、萨特克利夫(1859-1940)等。
5.纯粹派摄影
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科班1913年送展的俯瞰纽约,就是纯粹派中的佳作。摄影家从高处俯瞰纽约某个广场,虽没有任何加工、修饰,但新颖的构图,独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诚的K桑德伯格,则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独幅作品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画面中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情绪的转换,影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极有韵律感。
从某个角度说,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衍变成“新即物主义”。但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是斯特兰德(1890-?)和F64小组摄影组织中的摄影家,如亚当斯、坎宁安等。
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6.新即物主义摄影
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
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美,他说:“绘画应该随便由画家去画,只有根据固有的特质,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
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
7.超现实主义摄影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本世纪三十年代。
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从事超现实主义集锦照片的画家帕尔汗;变形人体摄影家布兰特;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以及布鲁门塔尔、洛林、哈尔斯曼、赖依、等。
8.抽象摄影
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一九一七年摄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随后,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宁格、安真兰特、佛莱泰、温隙斯特、格连巴晤、夏德和布留奎尔等。
9.堪的派摄影
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
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法国著名的“堪的”派摄影家亨利·卡笛尔·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的组织形式纪录下来。”因而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堪的”派中的摄影家,就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们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且大部分都从事于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
催生该流派的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博士。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它的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在摄影美学上,他们认为“以摄影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家所无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其次,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他们重视和强调独创性,说:“(摄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不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这正是区分照片是平庸还是高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的标准。”
该派著名的摄影家有美国的托马斯·道韦尔·麦阿沃依;英国的茜莉特·摩戴尔;法国的维克托·哈夫门;以及路易斯·达尔·沃尔夫、彼得·斯塔克彼尔·布鲁维奇等等。
10.“达达派”摄影
“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
在这种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著名摄影家哈尔斯曼创作过一幅蒙娜丽莎,她那双丰满的手在这里不仅变成了青筋暴突,汗毛丛生,而且还塞满了钞票。真可谓荒诞无稽,不伦不类。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例如LM纳基的勒达和天鹅,把一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处理成某种晦涩怪诞、不可捉摸的图像与线条的组合。在画面中,可视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的构成元素。还有人用翦辑的手段,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了一个荒廖的世界末日的姜闵景象。
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完整的艺术豆腐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
达达派的著名摄影家有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拉茨罗摩荷利纳基和利斯特基等。
11.主观主义摄影
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摄影艺术流派,所以又称作“战后派”。
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其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他认为,“摄影是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于是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艺术主张。极力主张摄影艺术的终极应该是提示摄影家自身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和下意识活动。”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这便是该流派的艺术纲领。主观摄影的艺术家们极度强调自己的创造个性,蔑视一切已有艺术法则和审美标准。该派理论家公开表示,“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而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
西方人体摄影的嬗变 世界艺术史上,在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过人体艺术的辉煌时期,其后诞生的摄影艺术,在经历了初期令人震惊的再现客观现实的艺术表现力后,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摄影家就开始向人体摄影领域的突进。1857年瑞典摄影家、后来留居英国的雷达兰,拍摄了一幅在摄影史上奉为经典之作的《人生的两条道路》,这幅情节丰富,场面浩繁的画面,运用了大量的人体作品,主题是观善惩恶,以白鬓长者为中心,两边两组人物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人生历程。左边表示勤勉、友善、进取,右边则表示贪婪、享乐、堕落。共用30多张底片剪辑拼贴放大而成。这本来是一次非常富有想象力和积极意义的艺术创举,也受到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在曼彻斯特举行的重要造型艺术作品展览会上为新兴的摄影艺术赢得了极高声誉。但是它也受到了少数人的攻击,说它动用那么多裸女,姿态粗野淫糜,流于色情等等。可见,古今中外,人体艺术无论它有多么积极的思想意义或高明的艺术处理,都会受到一些人的非难和攻击,这恐怕已成为一种规律性反应了。
无论如何,他们不可能阴拦人体摄影艺术的发展。继绘画主义摄影之后而起印象主义摄影的开拓者卡梅隆夫人,除在名人肖像方面卓有成效外,依据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而拍摄的主题性照片中,有不少儿童人体照片。儿童人体是早期摄影家非常迷恋的题材。弗兰克·萨特克利夫拍摄的《水耗子》(1886年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在于他第一次跳出摄影室,跳出依据神话故事排演、模特儿装扮的僵化创作模式,走向人间,走向自然。傍晚的小河边,夕阳余辉把一群在水中嬉戏的孩子照得通体透亮,水只没脚脖子,他们或蹲或坐,或仰卧或侧身,有的眺望远方岸边烟雾腾腾的工矿井架,有的相互耳语。在工业时代的背景前,在大自然的真实环境中展示孩子天真活泼的情趣和他们矫健、稚嫩的体形姿态,把风俗民情和儿童人体揉和在一起,使作品包孕着丰富的内涵。
19世纪末,康曼瑞·C·普尤拍摄的《模特儿》,是摄影史上出现的最严格意义上的标准的人体摄影。站立的女模特儿,微侧的背影,两手臂伸出,一高一低,倚墙而立,身边床上斜置的衣衫,右下角的软鞋,及背影墙壁上的一些画框,这种布局和姿态,看来是受绘画影响,而没有完全成为真正属于摄影的人体作品。
本世纪初至30年代,是世界人体摄影走向成熟、不同风格的流派纷呈,各种形式、意蕴备具,洋洋大观、繁茂发达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摄影家是:
韦斯顿(Edward Weston):他在1924~1925年以对摄影艺术的贡献荣获白金汉奖金,创作欲望和题材大大扩充,创作力更趋活跃的时候,拍摄了一系列人体作品。他曾经说过:“我无须去拍预先想好的姿态”,生活中的图像、人体本身固有的美和一些动人的姿态打动了他才投入拍摄的。如1923年9月,他在墨西哥城的日记中写道:“这里有令人神魂颠倒的阳光、表面结构,质地有趣的白墙,和各种各样的云,单是这些就足够我许多个月不知疲倦地拍都拍不完的创作题材。”直到1924年7月9日,他在日记里一开头就高喊:“云彩再一次诱惑我……还有什么东西能比云彩的形式美能逃避我的镜头的捕捉!……的确,我的眼睛和思想是朝向天空的,当我把眼睛往下一瞥,我看见泰娜裸体地躺在Azotea上进行日光浴,我的云的工作便结束了。我把照相机转向一个更加现实的主题,并获得极为有趣的成功的负片。”这里,威斯顿透露了他人体摄影朴素的创作思想,也概括了他人体摄影基本的艺术特质,那就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极其优美的形式美感。
曼雷(Man Ray):这是一位达达主义的画家兼摄影家,达达主义摄影的创立者。他迷恋于摄影光效应,用各种技法拍摄了一系列人体作品。其中有刚劲的充满力度感年轻男子人体,也有女诗人、女画家以至酒吧女郎的人体作品,或用中途曝光,或用正底负像法,或加网纹图案,或用笔绘补充,造成丰富多样,蔚为奇观的人体作品。曼雷基于他对艺术摄影艺术的看法,认为“自然并没有创造艺术作品,是我们和人类心智特有的阐述能力发明了艺术。”又说:“艺术作品取决于人,管他使用什么表现工具。”在充分自由的心态下发掘摄影的创造性和灵感,使曼雷的作品脱离了一切固有的形式羁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舒卷自如,又不失其艺术魅力。
有这样一个例证:超现实主义作家朗西斯·毕加比亚,身材高大,壮硕无比,有人说他像一头牛。曼雷的评价是"漂亮、高大而健壮",精心给照了一张他光脊梁的半身裸体照,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看法,毕加比亚也非常喜欢。曼雷还给他挚爱的女友姬姬照了一张裸照。姬姬坐着,戴着东方式头巾,从背影看去,这种姿态令人一下就想起安格尔的油画名作《健壮的浴女》。曼雷在突发的灵感启示下,在照片加了两个音孔,有人说是性的暗示,其实,曼·瑞只是为了更充分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构想罢了。
以曼雷为标志,人体摄影经历了传统的、绘画主义的,以至生活化的发展阶段之后,进入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阶段。摄影界已不满足于描绘客现存在的人体美,而更多地追求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摄影的艺术造型,摄影的技术技巧,把自己独特的刹那间的印象、把自己心田深处的审美理想外化为生动的人体形象。
早期一直以拍摄英国下层劳动人民苦难生活著称的摄影大师布兰特,晚期仍保持他独有的原始美粗犷美的自然质朴、强反差、粗粒子的风格特征,在题材内容上却转而拍摄女性人体,自成一格,独具风采。布兰特舍而不用现代高精密度的照相器材,改用老式磨得铮亮的桃花心木制成的“鹰眼”柯达照相机。这种照相机确属“老掉牙”的“老爷机”,它没有快门,焦点也是固定的,光圈只有针眼大小,景深短,极为容易变形。布兰特既非发思古之幽情,亦非一时心血来潮,他是为了利用这种镜头容易变形的特点,创造超现实主义的人体摄影之美。我们不难发现,布兰特的艺术匠心确实收到预期效果。他的人体由于巧妙的运用特殊技法,或突出臂,或突出腿,或突出胸,或突出脸,以至或突出手,或突出脚,真正对人体作多摄角、多视角的审视,扩充丰富了人体摄影之美。布兰特人体摄影得到艺术界包括画界、文学界、摄影界的肯定,在人体摄影中独树一帜,饮誉世界。
西方人体摄影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在发展常规的传统的人体摄影的同时,也风行表达强烈的主观感受、现代摄影语言、创造多种流派、风格的作品,以至出现了畸形、切割、重组、神秘、荒诞、丑陋的意境。如杰瑞·郁斯曼的象征意味的人体摄影、罗杰·麦丁的《随意的人体》、托德·窝尔克的原始硕大造型的人体摄影、罗伯特·亨内斯钦及启德苏·俄克哈马等的切割重组的人体摄影、李思丽·克罗娜斯的荒诞意味人体摄影及宁达、康偌道尼·米切尔等的有性感意味的人体摄影等。
中国·东方文化与人体摄影
综上,同样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中、日等国人体摄影,同样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倾向-一种是极力使之和东方文化、本民族文化结合,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人体摄影,一种是无所顾忌的和西方文化、欧美文化相结合,创造个性强烈突出的人体摄影。二者各有其作者群和读者、观众群,可以并行不悖,各自得到发展。
其特点是:
1 画面有“具象”和“抽象”两种不论何种造型形式,自我意念的表现是其最终目的。画面中的一切只不过是摄影家表现自我的“载体”而已。
2 充分利用镜头的透视特性,把被摄体从现实中"剥离"出来,“移”到画面上去,--即使用镜头的某些光学性能,把客观的物体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意念的“物化体”,从而在画面中组合成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而这世界往往是荒诞、神秘的,或者是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
3 利用近摄手段清晰而又强烈地强化和突出表现物体的某一细部形态。
4 运用暗房技法,把被摄对象原有的丰富影调简化,将自然、平凡的关系转换成强烈的视觉关系。
5 利用曝光手段(如多次曝光、连续闪光),使被摄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能动地把时间概念和空间位置加以调换。
其著名的摄影家除奥特、斯坦内特以外,还有杰·施莫尔、肖·范欧坎、兰·佩恩、莫·弗克尔特等。 |
|
达盖尔与摄影馆
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于1854年他开设了自己的摄影馆,到1860年转化为沙龙形式,在达盖尔的摄影馆中曾有相当数量的名人拍过照片,如大仲马、法国作家雨果、维克托·玛丽等人都拍摄过肖像。后来还成功的从热气球上拍摄到了巴黎的市容,有人还“讽刺”说:“达盖尔把摄影升华到了艺术的高度!”。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摄影的出现使得过去从事绘画业的人大量失业,而一大批人开始从事摄影相关的修正、色彩等行业。最现实的问题是:相当数量的画家会考虑到,类似摄影的绘画作品将失去其商业性--其中一部分作品做为艺术品当然具有价值,当从社会的大潮流来看,是可以这样说的。因此,以克劳德 ·莫内(Claude Monet 1840-1926)为代表的印象派开始出现。摄影家达盖尔的摄影棚开始作为各界著名艺术家的沙龙,可以说绘画艺术的印象是从这里登场的。
【摄影名词解释】
1.什么是ae锁?
AE是Automatic Exposure自动曝光控制装置的缩写,ae锁就是锁定于某一ae设置,用于自动曝光时人为控制曝光量,保证主体曝光正常。使用ae锁有几点需要注意:1、手动方式或自拍时不能使用自动曝光(ae)锁。2、按下自动曝光(ae)锁之后不要再调节光圈大小。3、用闪光灯摄影时不要使用(ae)锁。
2.什么是ccd?
CCD既为"电子耦合组件"( Charged Coupled Device),它就像传统相机的底片一样的感光系统,是感应光线的电路装置,你可以将它想象成一颗颗微小的感应粒子,铺满在光学镜头后方,当光线与图像从镜头透过、投射到ccd表面时,ccd就会产生电流,将感应到的内容转换成数码资料储存起来。ccd像素数目越多、单一像素尺寸越大,收集到的图像就会越清晰。因此,尽管ccd数目并不是决定图像品质的唯一重点,我们仍然可以把它当成相机等级的重要判准之一。
3.什么是cmos?
comple-mentary metal-oxicle-semiconductor,中文译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也是是感应光线的电路装置的一种,现在佳能数码相机普遍采用这种感光装置。
4.什么是dpof?
dpof指的是数码打印顺序指令,用于在存储介质(影像记忆卡等)上记录信息。在此格式下,你可以设定将数码相机拍摄的那些影像进行打印以及进行打印多少张。
5.什么是exif?
所谓exif (exchangerable image file format for digital still cameras),就是由jeita(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制定的、决定记录jpeg图像和声音的文件上的附加信息的方式的规格。
6.什么是exif 2.2?
exif 2.2版是一种新改版的数码相机文件格式,其中包含实现最佳打印所必需的各种拍摄信息。
7.什么是ptp?
ptp是英语“图片传输协议(picture transfer protocol)”的缩写。
ptp是最早由柯达公司与微软协商制定的一种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图像设备在接入windows xp系统之后可以更好地被系统和应用程序所共享,尤其在网络传输方面,系统可以直接访问这些设备用于建立网络相册时图片的上传、网上聊天时图片的传送等。
当然,这主要是为方便计算机知识不多的普通用户的,使相机、应用软件、网站....结合在一起更容易地完成一些傻瓜式功能。
8.什么是tiff格式?
tiff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图像格式,它的全称是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文件扩展名为tif或tiff。该格式支持256色、24位真彩色、32位色、48位色等多种色彩位,同时支持rgb、cmyk以及ycbcr等多种色彩模式,支持多平台。tiff文件可以是不压缩的,文件体积较大,也可以是压缩的,支持raw、rle、lzw、jpeg、ccitt3组和4组等多种压缩方式
9.什么是wave?
这是录音时用的标准的windows文件格式,文件的扩展名为“wav”,数据本身的格式为pcm或压缩型。
10.图像储存格式
由于数码相机拍下的图像文件很大,储存容量却有限,因此图像通常都会经过压缩再储存。最常见的图像储存格式就是jpeg和tiff档,jpeg经过高度压缩,能使档案变为原先的1/4、1/8或1/16大小左右,因此可以省下不少储存空间,不过相对也会让原始图像资料有所损失,许多相机都会提供特定的压缩比例供使用者自己选择。
tiff文件几乎未经压缩,所以图像会比jpeg保持地更完整。不过因为图像分辨率越高、压缩越小就越占记忆空间,所以拍照时必须兼顾对图像的品质要求与记忆卡容量。举例来说,一张8mb的smartmedia内存卡存640×480分辨率、高压缩格式的照片可能可以存80张,可是如果存1024×768、未压缩格式的照片就只能存3张,差异其实非常大,因此拍摄前必须先预设储存模式或干脆准备好足够的内存卡。 |
摄影术语 Photography Terminology |
像深
景深前界和景深后界分别共轭的两个成像平面之间的距离。像深与景深相对应,像深越大,景深也就越大。
确定景深的标准:135相机可允许的模糊圈直径一般为 1/30 mm,即0.033 mm。
超焦距:
当镜头聚焦在无限远时,位于无限远的景物结成清晰的影像,同时在有限距离某一点上的物体也能达到清晰的标准,近于这一点的物体就模糊起来,那么,这个物体到镜头之间的距离就是超焦距。
焦距
透镜中心到其焦点的距离。焦距的单位通常用mm(毫米)来表示,一个镜头的焦距一般都标在镜头的前面,如f=50mm(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镜头”),28-70mm(我们最常用的镜头)、70-210mm(长焦镜头)等。
光圈
用于控制镜头通光量大小的装置。
快门
用于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快门一般可分为帘幕式快门和镜间叶片式快门以及钢片快门三种。其中帘幕式快门又可分为纵走式帘幕快门、横走式帘幕快门。钢片快门可以达到更高的速度(目前最高快门速度可达1/12000秒以上)。镜间叶片式快门的最高速度一般不超过1/500秒,但镜间叶片式快门的最大优点是拍摄时产生的噪音极低,极利于偷拍,并可以实现全速度范围内同步闪光。
快门速度
快门开启的时间。它是指光线扫过胶片的时间(曝光时间)。例如,“1/30”是指曝光时间为1/30秒,同样,“1/60”是指曝光时间为1/60秒,1/60秒的快门是1/30秒快门速度的两倍。其余以此类推。
说明:有些资料把快门速度称为快门时间,二者名称不同,但含义相同,均指快门打开的时间。
景深
影像相对清晰的范围。景深的长短取决于三个因素:镜头焦距、相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所用的光圈。景深与以上三者的关系是:⑴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例:在同样的光圈、距离的情况下,28mm的镜头的景深要远远大于70mm镜头的景深);⑵距离越近,景深越短,距离越远,景深越长(例:在同样的焦距、光圈的情况下,拍摄对象在10米时的景深要远远大于拍摄对象在1米时的景深);⑶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例:在相同的焦距、距离的情况下,光圈为F16时的景深要远远大于光圈为F4时的景深)。 |
新闻摄影的历史见证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news photography |
1848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次大火,大火连烧了四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失散,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
摄影术的诞生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150多年来,它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也脱不开照相机和胶卷的传统模式,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1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为寻求一种新的感光材料和更为方便实用的摄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复杂、陈旧、落后的传统摄影方式。
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伴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迅速普及,数字时代已经来临,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冲击,应运而生的数码相机,开拓了数字影像丰富的世界。数码相机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摄影工艺和摄影体系,它不仅影响并改变着摄影业的经营观念 、经营方法、管理及服务质量,而且导致每一位摄影工作者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的更新。可以说,数码摄影是世纪之交摄影技术领域中的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革命。数码摄影为新闻摄影、图片等各类摄影开创了发展的新机遇,在新旧技术的转型期,我们能否做出快速反应,及早切入,充分享受高科技给人类提供的创作愉悦,也是我们摄影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数码摄影的诞生,向传统摄影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迫使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来认识数码相机。而数码相机就是由无数个0和1在计算机里或电子器件里排在一起。通俗一点的讲,数码相机就是用电子元器件(一般是CCD或CMOS)替代胶卷作为感光材料并将其所摄物体记录下来的图像以数码的形式保存在可多次重复使用的存储卡中的照相机。数码相机的光学部分、机械部分及成像原理与传统的光学相机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数码机相是基于当今社会个人电脑以及微电子技术大规模普及而产生的,它的产生、运用、处理及日后的发展与电脑、微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数码相机解决了方便、迅速、高效、成功率的原始拍照问题,后边的事情就交给电脑(也称“电子暗房”)去完成。 现代社会进入了数字代时代,随着图片处理的电脑化,传递方式的通讯卫星化,幅大量多的彩色化趋势的发展,必将为新闻摄影带来新的繁荣和发展,尤其在中国,数码相机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仍处在一个上升和发展的时期,新闻摄影将会充分利用电脑的强大优势,以崭新的面目和姿态在信息传播领域发挥新的独特重要作用。 |
世界著名摄影大赛 World-renowned photography contest |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开始于1917年的普利策奖由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主要分为新闻奖和文化艺术奖。
普利策逝后立下遗嘱,将财产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普利策奖,奖励新闻界、文学界、音乐界的卓越人士,该奖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 85年来,普利策奖象征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特别是新闻奖,更是美国报界的最高荣誉。每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美国记者无不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作为奋斗的目标。 普利策奖的评委由有成就的名记者组成。
当年的优胜者由评委审查、挑选,但评选结果需经哥伦比亚大学顾问委员会通过,并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 首届普利策摄影奖是1942年颁发的。此后,除1946年外,每年颁发一次。从1968年开始,摄影类增设了专题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通常由一组照片组成。 普利策摄影奖获奖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不少美国人对于许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是由当年普利策奖获奖照片形成的。事实上,许多美国人是通过回忆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些影像时正在做什么来记录自己的一生的。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又称荷赛,是1956年由荷兰三位摄影家发起创立的基金会支持的,该基金会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并增强人们对新闻摄影的广泛兴趣,传播信息并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四十年来,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到现在,每年都有数十个国家近万幅作品参赛,比赛项目发展到9类19项,是世界上参与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新闻摄影大赛。荷赛每年还常增设一些特别奖,如“匈牙利李斯特奖”、“奥斯卡·巴纳克奖”等。荷赛所涉及的题材的多样性使其参赛及获奖照片不但能基本涵括每年的重大事件,也能深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它的作品已成为人类所处的时代和历史的见证。
哈苏国际摄影奖
哈苏基金会是由厄纳和维克多·哈苏捐赠的遗产于1979年建立的。基金会的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和摄影领域的科学教育和研究。该基金会每年都拨款资助众多项目,其中之一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苏国际摄影奖。1989年,该基金会在瑞典哥德堡成立并向公众开放了哈苏摄影中心(哈苏中心),该中心已经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和文化演讲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还建有一个面向研究者和学生的摄影研究与参考书图书馆,收藏有包括历届哈苏国际摄影奖获奖者作品在内的丰富的图片。
哈苏国际摄影奖创办于1980年,目前已经逐步成为一项国际摄影界重要的摄影赛事,主要宗旨是奖励“一位公认的摄影师的主要成就”。该奖项由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摄影家和资深专家推荐3名候选人,最终得主则由哈苏基金会董事会从3名候选人中选定。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1年,在国家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首次创办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操作,国内与国际接轨、传统与现代互动,使平遥古城独特的风貌、古朴的民风以及形式多样的摄影活动交相逃映,在海内外产生了出乎预料的轰动效应。因此,经国家文化部批准、组委会决定在2002年9月15-22日继续举办这一盛会。
2002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吸引了来自法国、美国、西班牙、丹麦、俄罗斯、意大利、比利时、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著名摄影家参展,他们展出的18组30个展览全部是第一次在中国亮相。国内摄影展览有33组65个,整体上突出了“世纪中国”的主题,我们从大展所展出的几千幅作品中选部分精品,编辑成册,记载下这辉煌的瞬间。
2009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9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将于9月19日至25日在平遥古城举行,主题是“生命·梦想”,今年的大展从学术阐释到作品征集,从展场规划到环境设计,全方位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多元化的盛大展会。本次大展汇集了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个展览,全球1232位摄影师的上万幅作品将在九大展场分别展出。
18日晚19:30,将在古城云锦成演艺中心,举行2009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幕式晚会。19日上午 10:30,在古城县衙亲民堂前,2009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将掀开华丽的面纱,正式开展。
【棚拍摄影】
棚拍也是摄影活动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拍摄方式,由于在室外的拍摄效果经常会受制于不合适的照明条件或多变的天气。但如果在摄影棚内拍摄,就能够控制影像,而且想拍多久就拍多久。使用很容易获得的设备和材料,就很有可能拍出精致的、使人印象深刻的肖像照. 这样呢,就出现棚拍这样一种拍摄方式。 |
|
拍摄出好的摄影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器材,耐心,以及一些必要知识。
所谓“摄影”,就是对一些景物的局部或者全部进行拍摄,以被摄物体的独有特征之美来吸引观众。但在拍摄时近景时,通常由于相机离被摄物体很近,所以很容易因为相机的举握不稳定而影响像质。不过你可以通过购买一些适当的器材来克服这些问题。拍摄好的摄影作品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
一、使用三角架
你必须将你的相机安装在一个三角架上以防止相机的晃动。尽量的将相机靠近被摄物体,并且注意不要引入不必要的阴影。
二、调焦轨
虽然它不是拍摄时的必备品,但是调焦轨却是一个很好的辅助装置可以帮助你拍摄出好的特写镜头。调焦轨能够使相机以非常小的增距沿着X和Y轴线移动,能够精确的控制相机的位置和画面的景深。如果用移动三角支架来达到理想的位置则是非常麻烦的。
三、使用快门线
即使你已经将相机安装到了三角支架上,但是如果你在按快门的时候不小心,仍然有可能使相机产生晃动,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建议你最好还是使用快门线。
四、使用黑色或有色背景
在拍摄时,当被摄物体的背景为黑色,那么就能够使拍摄出来的图象看起来最清楚。你也可以使用模糊的背景,特别是当被摄物体的色彩很浓的时候。
五、在必要的时候使用反光卡
使用一个白色的卡片或是用一张铝箔包在卡片上,将光线反射在被摄物体上,以照亮物体上的阴影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这张卡片出现在被拍摄范围内。
六、一定要有耐性
有时候,即使是一阵微风也会使拍摄到的特写镜头出现模糊的情景,? 在这个时候,你就一定要有耐性了,最好是等到风过了之后再进行拍摄。同样的,在户外拍摄时,当天上的云将太阳遮住了,最好是等到太阳出来后再拍摄,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看起来会比多云时拍摄的照片的色彩更鲜艳、明亮一些。
奥地利摄影家伊涅斯特•哈斯对此也有同感,对于构图,他己达到手中无剑,剑在心中的境界,他认为、“构图在于平衡,每个人对平衡的处理都各有不同。”正如同武功达到最高境界时,已没有招式名称,只凭自己的功力去化解。关于相机在构图中的位置,他认为:“你越能忘记你的器材,越能集中你的题材和构图,那么相机只是你眼睛的延续,再没有其他意义。”
小雅各布斯还认为:“构图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线条、形式、质感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空间。当然色彩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会聚的线条一般能说明透视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现出透视的深度不可。许多杰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图案。在取景器中的某个景物或人物的肖像,都是根据摄影者个人的感受进行安排的。因此,怎样构图,和怎样选择主体、光线、色彩一样,也能成为一个摄影家独特的个人风格的基础。 “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或一组形状或形式起主导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体积、位置和其他形状等,都是为主导因素服务的。 “构图中的对比,是指大与小、明与暗、近与远、主动与被动、平滑与粗糙、色彩的浓艳与轻淡等等的对比。要多利用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它门使主体影响整个构图。例如,恰当地利用对比法则,照片就会具有强大的魅力。” 有些人或许对构图有天赋。
七、曝光要遵循宁欠勿过的原则,依据背景的光亮部分进行点测光,这才能使主体曝光严重不足,形成强烈的剪影
八、当画面中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过小,或画面的空白空间比较单调时,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剪影作为前景,通过黑色的剪影既可以压迫观众的视觉投向被摄主体,同时黑色剪影也不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我们甚至可以运用以剪影作为主体的边框,形成方、圆或变异的各种形状,使平常的景物具有独特的画面形式感,增加画面的纵深感。 |
|
- : taking, photographing
- n.: filming, photography, shooting, take a photograph, shoot a film
- v.: photograph, shoot, take a photograph
- adj.: of, used in or produced byphotography
|
|
- v. prendre une photo, photographier
|
|
摄景, 摄影术 摄影用的, 摄制的 |
|
镜头 | 相机 | 电影 | 光学 | 定义 | 艺术 | 胶卷 | 材料学 | 内存 | 网页 | 百度快照 | 谷歌快照 | 文学 | 百科辞典 | 技术 | 数码 | 摄像 | 数码百科 | 照相机 | 数字相机 | 电子产品 | 摄影名词 | 图像处理 | 数码相机 | 数码单反相机 | 更多结果... |
|
|
摄影机 | 摄影术 | 摄影师 | 摄影棚 | 摄影学 | 摄影室 | 摄影家 | 摄影者 | 摄影的 | |
|
|
化妆 | 超现实主义 | 光化学 | 世界文化遗产 | 自然景观 | 艺术品 | 电影摄影 | 影像工程 | 广顺 | 端平 | 马克 | 高端 | 太阳岛 | 苏里 | 白金汉 | 霍姆斯 | 格雷 | 科特兹 | 影子 | 画廊 | 火花 | 风景 | 海滩 | 红色 | 孔雀 | 感光 | 角度 | 格调 | 黑色 | 图腾 | 官司 | 光线 | 云海 | 蓝色 | 光泽 | 无声 | 影印 | 婚礼 | 镜头 | 本体 | 标本 | 策划 | 存储 | 放大镜 | 粉笔 | 肤色 | 固定 | 剪辑 | 奖学金 | 胶卷 | 焦点 | 拷贝 | 克隆 | 夸张 | 美感 | 漂白 | 曲线 | 日光灯 | 散光 | 沙龙 | | | | | | | 更多结果... |
老年大学 | 摄影学校 | 中国传媒大学 | 化妆造型学校 | 北京中艺影像学校 | 名门视觉艺术学校 | 摄影技能培训学校 | 英国肯特大学 | 中国摄影人才专业培训师范学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