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ekesiluofake
捷克斯洛伐克
Czechoslovakia/□eskoslovensko
欧洲中部内陆国。与苏联、波兰、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接壤。东西长770公里,南北最宽275公里。面积 127896平方公里。人口1547.9万(1984)。全国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共和国,下设10个州。首都布拉格。
自然条件 地形 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大部分地区海拔200~750米。全境可分为两大地形区:①波希米亚高地。位于西半部,属海西构造区。东北、西北、西南被苏台德山脉、厄尔士山脉、波希米亚林山和舒马瓦山脉所环绕,山地海拔300~1000米;东部为海拔500~600米的摩拉维亚地区,由于四周高中间低,亦称捷克盆地。盆地内部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0米以下,可分为拉贝河平原、比尔森盆地、厄尔士山麓盆地和南捷克湖沼地带。②喀尔巴阡山地。亦称斯洛伐克山地,位于东半部,是阿尔卑斯运动前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为河谷和山间盆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分为北、中、南三带。北带塔特拉山的格尔拉赫峰海拔2655米,为全国最高峰。山区有茂密的森林和良好的天然牧场。此外,位于波希米亚高地和喀尔巴阡山地之间的摩拉瓦河-奥得河上游走廊地带,是一条宽仅数公里的地堑谷地,自古以来即为中欧地区南北之间的交通要道。国土东南部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是境内最宽广的低地区,海拔150米左右,主要由多瑙河及其支流瓦赫河、赫龙河冲积而成,是重要的农业区。
河流 地处欧洲主要分水岭地区,河网虽较稠密,但大河很少,除多瑙河中游有一段在南部国境线上流过以外,主要是欧洲一些重要河流的上游或支流。全国最长的河流是流经波希米亚高地的伏尔塔瓦河,全长约430公里。斯洛伐克境内有摩拉瓦河(长358公里)、瓦赫河(长390公里)等,自北而南注入多瑙河。大部分河流水流湍急,不利航运,但水力资源较丰富,且源头相距不远,便于沟通。
气候 全境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夏季暖热,冬不严寒。年平均气温7~9℃。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5℃,绝对最低气温山谷地区达-40℃左右;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5~19℃。 作物生长期在南斯洛伐克和下摩拉瓦地堑的较低地区约 180天,伏尔塔瓦河、拉贝河地区约160天,山地则不足120天。年降水量平原地区450~800毫米,山地800~1300毫米,塔特拉山地达1000~2000毫米。夏雨常占年降水总量的40%左右。由于国土东西狭长,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地区差异明显。波希米亚高地的气候大陆性特征较弱,夏季暖和,冬季不冷,年较差小,如布拉格1月平均气温-0.5℃,7月19.3℃,年平均气温9.3℃,年降水量499毫米。斯洛伐克地区的气候大陆性特征较强,夏季暖热,冬季较冷,年较差较大,如卢切内茨1月平均气温-2.7℃,7月20.1℃,年平均气温9.1℃,年降水量637毫米。
居民和发展简史 全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 121人(1984)。捷克地区工业发达,历史悠久,人口密度高,斯洛伐克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2.9%(1980)。主要民族成分是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前者约占64%,多居住在西部;后者约占30.8%,多居住在东部。余为匈牙利人、乌克兰人、德意志人、波兰人等。官方语言为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居民部分信奉天主教。
9世纪建大摩拉维亚王国。以后,捷克地区形成捷克王国,斯洛伐克地区隶属匈牙利王国。16世纪初叶起,先后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两地区合并,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39年被法西斯德国占领。1945年获得解放,翌年成立新联合政府。1960年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