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zijun yamen
擔子菌亞門
Basidiomycotina
真菌門的 1亞門。因本亞門真菌都産生擔子和擔孢子而得名。菌絲發達。腐生或寄生於維管植物,也有的與植物根共同生活形成菌根。在潮濕的土地上,常見有白色的菌絲體,有時,菌絲相互連結,形成菌索。擔子菌的菌絲體一般分2個階段,即初生菌絲體和次生菌絲體,許多大型擔子菌還有三生菌絲體。擔孢子萌發産生的菌絲是單核,單核經多次分裂成多核,隨後産生橫隔,成為單核具隔菌絲,這就叫初生菌絲體。初生菌絲可互相結合進行質配,一個核移入另一個菌絲細胞中形成雙核。多數擔子菌經鎖狀聯合,繼續産生雙核菌絲,這就是次生菌絲體。三生菌絲體是在子實體形成時特殊化和組織化了的菌絲。在某些擔子菌中,這種菌絲的分化特別顯著,如在多孔菌目中,三生菌絲可分化為3型,即生殖菌絲、骨架菌絲和纏繞菌絲。
擔子菌的菌絲隔為桶孔隔膜(銹菌與黑粉菌除外)。隔的中央為孔,孔周隆起,上下有內質網結構的蓋狀組織。網眼的有無、大小、分佈因種類而異,它可能對細胞物質的交流起選擇作用。有些種在細胞核運行時(特別在雙核化時),桶孔結構消失。
擔子菌的子實體變化很大,小的用顯微鏡才能看到,大的可達1米以上。形狀多樣, 質地不一,有肉質、海綿質、膠質、骨質、軟木質、木質、紙質等。在林地,特別是在草原,常見子實體形成蘑菇圈,每年嚮外擴張,生出一圈蘑菇,年代長達數百年,直徑能到200米。子實體在孢子未成熟時就把子實層暴露於外的叫裸果型;在孢子成熟之後纔把子實層外露的叫半被果型;孢子成熟後仍在閉合的擔子果中,經外力作用纔得以釋放的叫被果型。擔子由排列在子實體中的雙核菌絲頂端的細胞發育而成。排列成層的叫子實層,其中常有不育細胞結構,那些比擔子長而大、形狀多種多樣的叫囊狀體,那些形如擔子但比擔子小的叫小擔子。有的擔子菌具有壁厚色深的剛毛。雙核在擔子中合併為雙相核,經減數分裂,形成4個單相核,頂端生出4個小梗,小梗上生出4個擔孢子,各有1個單相核。也有生出1個、兩個或多個擔孢子的。也有作分叉狀分裂或生橫隔的擔子,叫做異擔子或半擔子。典型擔子無隔圓形或棒形,叫同擔子或無隔擔子。擔孢子斜生在小梗的頂端,與小梗接觸處有突起,叫臍突,成熟時此處分泌一滴水珠,一般認為與孢子放射有關。經超顯微觀察,有的說是小梗細胞壁的延長生長,其中充滿液體,但也有的說不是液體而是氣體,因氣體爆炸而放射擔孢子。
擔子菌的無性生殖是通過菌絲斷裂産生粉孢子、分生孢子或孢子芽殖,沒有有性器官,但也有人說銹菌的性孢子器和受精絲是有性器官。擔子菌的性親和很復雜,與子囊菌一樣,有同宗配合、次生同宗配合和異宗配合,其中,同宗配合衹占10%,絶大多數為異宗配合。異宗配合中約25%為兩極性,其親和性由一個因子控製。子囊菌的不親和性衹有一對等位基因(即A、a),而擔子菌似有多數等位基因(即A1A2A3A4……)。任何兩個含有不同等位基因的同核體融合在一起,即可形成可育雙核體。其餘大多數異宗配合表現為四極性,其親和性由兩個因子控製(即A、B),每個因子又各有多數等位基因。可育雙核體的形成必須由兩個因子都不同的初生菌絲結合。換句話說,次生菌絲的兩個因子都是異源的。它可産生4類擔孢子或2類擔孢子,這又决定於減數分裂時染色體的交換和排裂列。染色體不發生交換時,衹能産生2種類型的擔孢子;交換發生在一個親和基因位點時,則産生4種類型的擔孢子;交換發生在兩個基因位點時,又因染色體的排列而産生2種類型或4種類型的擔孢子。在擔子菌中,裂褶菌的親性和可能是真菌中最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