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区 : 成都高等院校 : 成都公交站 [显示全部] > 成都大学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成都大学投诉电话成都市旅游投诉电话:028-96927
  四川省旅游投诉电话:028—86657308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成都大学始建于1978年,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时,暂更名为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成都大学以工学、文学、管理学、医学为主,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办学特点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具有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划,校园文化氛围浓郁,学习环境优雅,是志士才俊施展抱负、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舞台。随着成都市优质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卫生学校已成功并入成都大学。目前,成都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相当办学规模,优良的办学条件,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成都大学于2002年7月迁至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底蕴丰厚的成都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学校占地面积92.7万平方米(1390亩),校舍建筑面积56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气度恢宏,动静结合,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2004年被成都市政府评为“园林化校园”。2006年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再征地近两千亩,新校园规划建设工作已正式启动。
  学校拥有固定资产6.9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值7281万元,馆藏图书129万册。现有教职工1614人,其中专任教师1056人,教授33人,副教授334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17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人;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80余人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学校建有校内基础实验室和实习工厂9个、专业实验室11个、研究型实验室1个、研究所7个。
  学校近年来大力加强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重点建设校园信息网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计算机房、cai教室、cad室等。学校现有cai教室30多个,cad室4个,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达到3462座,拥有计算机3331台,基本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管理、行政办公自动化。
  学校体育设施完善,拥有体育馆、标准运动场、游泳池、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多个标准运动场馆,并配备先进的体育运动设施和比赛专用设备,能够满足数万名师生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的需要。
  成都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机械工程、建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生物工程、外语、中文、工商管理、经济与法律、旅游、表演艺术等11个系,及美术学院、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医护学院等4个学院,另设有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华夏职教师资培训中心、体育部、成人教育部和都江校区。开办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新闻、汉语言文学、英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会计、艺术设计、动画、绘画、广播电视新闻编导、小学教育等25个本科专业和30多个专科专业,其中有3个专业为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现有全日制普通教育在校生2万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5千余人,先后招收外籍留学生200余人。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紧跟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努力探索最有利于学生成才和就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严格的学分制使学生能更加自主而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拥有更多弥补学习差距、达到学习目标的机会;近百门涵盖工、文、管、理、法、教育、经济、医护等8大学科的选修课,为学子们提供自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和专业成长的课程。学校鼓励和支持各院系根据自身特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优势学科专业办出具有社会竞争力和应用性的鲜明特色。如外语专业学生专业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名列川内高校前茅;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和硬件条件,及教学成果在四川处于领先地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自动化等电气类专业“宽基础、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及完善的教学实训条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精神,造就了一批批能适应电气类相关行业中的生产、管理与营销等需要的专业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为满足学生自我设计的需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法律专业探索法律与营销的全面结合,这些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医学及护理等优势专业,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办学历史和教学经验,在学习实践中,既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不断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率稳居90%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作为一所城市型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与魅力。
  学校在加强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生动活泼的文娱体育活动,实施“科创学分”等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艺术实践的积极性。我校学生近年在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数学建模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大奖,2005年又获得全国大奖四项;在2004年首次举办的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全国三等奖一项,西南地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在全国大学生“科创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三等奖;在2003年中国艺术院校大学生数码媒体艺术大赛中,我校设计艺术系学子获得唯一最佳动画片大奖,更显示了我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前教育学院的舞蹈节目多次获得全国及全省学生艺术节一等奖,美术作品还多次获得全国学生美术大赛金奖;师范学院的健美操多次获得省市健美操大赛一等奖。此外,在“让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校连续多年获得中宣部、团中央和教育部的表彰。这一系列在科技创新与艺术实践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彰显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实践成果,已逐步成为推动大学生全面提升科技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
  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近年来,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5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被国际著名三大文献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的论文20余篇。学校办有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科爱好者》、《理科爱好者》,刊发的文章有百余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收录。学校自行研制开发的以不定型耐火材料系列、自动控制系列实验系统为代表的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在机械设备研制、建筑、生物技术、文艺生态学、经济学、艺术设计和秘书学等领域,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学校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本专科毕业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博士生导师、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党政高级管理人员、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育专家以及医疗卫生战线的杰出人才。
  今天,蓬勃发展的成都大学不仅占有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和省市政府、成都人民关心厚爱之天时,还拥有成都作为西部商贸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文化中心宏伟目标之地利,更拥有全校师生员工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精诚团结、同舟共济之人和。
学校概况 School Overview
  成都大学是一所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经过三十载的办学历程,已发展成为以工学、文学、管理学为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办学规模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成都大学始建于1978年,此后三易校址,始黉门街,历花圃路、荷花池,2001年将荷花池旧校区拍卖的款项在十陵镇重新建了新校区。2002 年7月,学校整体迁至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底蕴丰厚的成都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校园环境优美,气度恢宏,动静结合,2004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评为“园林式单位”。 2006年3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卫生学校整建制并入成都大学,同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毗邻十陵校区再征地1400余亩,进一步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目前新校区规划建设工作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校园将矗立在成都市东部新区。
  成都大学三维地图、校园实景展示:http://fudan.6dxy.com/
  目前,学校现有占地面积 92.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万余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6.9亿元,教学仪器设备8455万元,馆藏图书130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300余名,学校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80 余人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校设有工业制造学院、城乡建设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产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生物产业学院、经济政法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管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美术学院、艺术学院、医护学院、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7个学院和体育部,本专科专业60余个,拥有各类学生近3万名。
  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外软件实训基地3个,校内建有基础实验室和实习工厂9个、专业实验室11个、研究型实验室1个、研究所7个;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四川省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成都市数字动画原创中心、成都市动漫人才培训基地、成都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以及成都市教育系统干部培训中心、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成都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中心、成都市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均设在该校。学校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有《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文科爱好者》及《理科爱好者》。
  秉承“修身养德,砺智扬华”的成大精神,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5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学校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先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万名本专科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博士生导师、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党政高级管理人员、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育专家以及医疗卫生战线的杰出人才。
  面向未来,该校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和谐校园,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科与专业设置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衔接最紧密;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培养的人才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发挥最好”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城市型综合大学。
  学校历史:
  蜀之有学,肇自文翁,蜀人尚文,千古成风,故而学者雅士,人才代出,蜀川儒风,名扬华夏。
  近世以来,文运再兴,蜀地之学,荟萃成都,是故公元一九二六年四川首创新学,即以成都大学为名。不幸军阀政府,不念苍生,但求官方之箝制,无视学术之争鸣,强行兼并,三校混一,遂使蜀中首家现代学府,痛失其名,事在一九三一年夏。
  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于一九六一年重建成都大学,惜乎左倾泛滥,继以文革构灾,成大名校,再度湮灭。
  所幸日月在天,真理不泯,拨乱反正,春回大地,金匮石室,再名成大,斯是一九七八年仲冬事也。
  此后成大三易校址,始黉门街,历花圃路,终荷花池,皆因宇宙逼仄,有碍龙骧。
  成都市人民政府高瞻远瞩,弘扬文教,顺应民心,造福乡梓,于公元一九九九年夏斥资数亿,置地千亩于成都东郊之十陵镇,遂成今日现代气派之新成大。成都学者于是终有所归,川人子弟于是书声日盛。
  海阔天空,清风朗日,忆往昔,思来者,志士仁人,能无嘘欷。愿成都大学天长地久,愿蜀中文脉万古长存。
  公元二00三年孟秋记。
  成都大学的历史沿革
  “成都大学”作为一个大学品牌,不仅响亮亲切,而且内涵丰富。
  20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跌宕,变化万千。今天,中国人民不仅早已站起来了,而且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着富裕文明的目标迈进。回首往事,特别是回首20世纪四川、成都的革命和建设历程,我们便能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成都大学”的出现或消失与我们国家民族命运的盛衰几乎完全同步,每当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较好的时候,“成都大学”出现,反之,“成都大学”就会消失。因此,“成都大学”这一校名不仅浓缩了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沉浮起落,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中国西部(特别是四川、成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盛衰荣辱的风向标。
  1925年6月,“国立成都大学”开始筹办,1926年为北京临时执政府正式批准。这是川内最早以“大学”命名的高等学校,校址设在市区中心皇城。张澜是首任“成都大学”校长。1928年在成都南较场原四川高等学堂旧址设“成都大学”理学院及理预科。1929年下半年,“成都大学”由皇城全部迁至南较场新校址,分文、理、法三院及预科、理预科。张澜主持成大,思想开明,主张学术自由,国内不少著名学者及一些外籍学者应聘任教。1931年时局变化,“国立成都大学”与“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以及“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
  为什么1925年“成都大学”得以出现呢?首先,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四川的思想、学术、文化享有较多的民主自由的空气,胡适先生正是在给川人吴虞先生所撰之《吴虞文录》写的前言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的。其次,在20世纪20年代,“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中国有一个留学生归国任职任教的高潮。据对《中国现代史词典》的粗略统计,20年代归国留学生之多,不亚于这之前或之后的任何一个10年(截止新中国成立)。这为当时举办大学,发展高等教育在师资上创造了一定条件。第二,自1924年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拉开了序幕,广东革命政权声威远播,积极壮大实力准备北伐,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掀起了群众性的革命高潮。这使各地军阀的气焰有所收敛,加上军阀之间也要文武较量,不敢过分地失去人心,这就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教育文化因之有一个较宽松的环境。第四,20年代中期大学教师待遇较高,国立、公立、私立学校的举办所受限制少。第五,从1922年至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出现了全国范围的反对帝国主义文化(包括教育)侵略的群众运动。1924年4月,以陶行知为总干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还作出了《回收教育权》的决议,要求政府:凡外人办学均视为侵略者,应勒令停办;外人办学,一律注册;政府于相当时间内接收外人学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也在同年10月开会决议,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取缔外人在中国办理教育事业。一时间,许多教会学校学生蜂起罢课或退学,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人自己举办的教育事业。“国立成都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至1931年,中国的教育事业环境有了很大改变。首先,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了自1927-1930年的短暂发展后,1931年使开始走向衰退。主要原因是南京国民政府主要代表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留给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空间本来就很狭小,而小资产阶级每况愈下,广大工人、农民、城市贫民依然水深火热。其次,蒋介石自中原大战取胜之后,建立了独裁统治,全方位推行(包括在对高校的管理中)法西斯统治。大学从举办到生存、运作所需要的自由、民主空气越来越少,约束、压制越来越多。第三,蒋介石当时因忙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以及镇压在国民党统治区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而无暇顾及其他。第四、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罪恶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进入了历时十五年的艰难的、代价巨大的抗日战争。
  由于上述原因,“成都大学”在1931年以并入“四川大学”而消失。这次并入,从川大的发展历程来看,是一次教育资源的整合,壮大了四川大学,固有其积极意义;但实际上,它又是国民党政权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与约束的产物。我们从“二一六惨案”便可见一斑。1928年,在成都各校争取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和反劣币斗争中,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候补执行委员杨廷铨,武装接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职务,严厉镇压学生运动。在激烈的斗争中,杨又于2月14日被学生失手打死。2月16日拂晓,反动当局以此为借口,出动军警分别包围成都大学、成都师大、法政专门学校、省立一师、省一中和私立志诚法政专门学校,逮捕了成都师大附中教导主任袁诗尧(中共川西特委宣传部长)等100多名进步师生,并于当日午后4时将袁诗尧、周尚明、钱芳祥等14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青年在下莲池枪杀。正是因为当时成都高校数量多,有利于中共活动,才促使了1931国民党政府实行三校合并,以利于他们实行控制。
  以上便是“成都大学”的“一起一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十分重视。1961年,“成都大学”再次命名兴办。其背景有:经历了“反右”、“大跃进”、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及“三年自然灾害”的震荡,党内出现了对“左”倾错误和急躁冒进的反思和纠正,毛泽东同志也对“左”的东西有所反省。1961年1月14日至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团、充实、提高”的方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恢复国民经济奠定了基础。这次会议围绕这个“八字”方针,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制订和颁发了我国第一个工业管理试行条例《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也叫“工业七十条”。它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工作的指导原则。同时,继1960年全国文教工作群英会对3000多个先进单位和2700多名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其中教育工作者占65.4%)后,1961年7月3日至15日又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其间邓小平在北京顺义县深入城镇乡村调研,这是有名的“猫论”的孕育期。总之,1961年“成都大学”再次出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局部的拨乱反正时期,国家对工业化的高度重视也与兴办这样一个包容了理工科的综合大学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工业调整与教育发展,对于改变当时由于高指标、瞎指挥造成的管理混乱,对于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1964、1965年我国工业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成都大学”的再次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摧残愈演愈烈,1971年,在“停课闹革命”的口号声中,“成都大学”再次消失。这一年,正是共和国历史上寒风凛冽的一年。主要标志有:一、“四人帮”在4月至7月长达100多天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兴风作浪,搞出了一个包含了“两个基本估计”的《会议纪委》,这“两个基本估计”是:1、建国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2、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中共中央8月13日批转了这个《纪要》,受其影响,这“两个估计”成为知识分子头上沉重的精神和锁,严重挫伤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极大地破坏了教育事业。直到1979年党中央“拨乱反正”期间撤销了这个《纪要》,共和国教育事业及广大教师的精神枷锁才得以解除。二、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气焰达到顶峰,他们利用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有计划地迫害了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甚至炮制出《571工程纪要》妄图抢班夺权。“9?13”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最高政治舞台的巨大震荡,也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在理论、实践上的双重破产。3、“文革”期间经济混乱、政治动荡,科教文化遭蔑视,知识分子被批判,整个教育文化界成为这场“革命”的重灾区,一些综合性大学被迫停办,“成都大学”再次消失了。
  以上便是“成都大学”的“二起二落”。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人民共和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1978年,成都大学再次诞生在中国西部的时候,正是一个伟大时代揭开序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深合党心军心民心的改革开放道路刚刚向前延伸的关键年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不仅彻底纠正了“文革”的错误,而且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理论体系。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高校师生,谁不感谢1978年前后那些留名青史的人和事:恢复高考;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郭沫若欢呼“科学的春天回来了”;“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张杨不等式”与张广厚、杨乐;由《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在当时的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强力推动下,一所综合性的地方大学一一成都大学第三次诞生。校址临时设于成都市黉门街(以后又迁址花圃路、荷花池、十陵风景区。在2002年迁至十陵之前,学校虽然每迁一次都有所发展,但终究场地较为狭小,影响了她的发展壮大。)当时的成大,以本科为主,兼办专科。1983年为了接受世界银行的贷款,学校开始只办专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成大依然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毕竟后来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省市领导审时度势,果断决策,1999年7月2日九届市委第36次常委会正式作出迁建成都大学、创造条件使成大重新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决定,并成立了以王荣轩同志任组长(2001年1月8日由李春诚同志接任),黄忠莹、谭力、狄廷国、苏培玮任副组长的成大迁建工作领导小组,拉开了成大迁建的序幕。2001年1月8日,新校建设工程奠基典礼在十陵工地隆重举行。自此,在省市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在省市各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成大干部职工和各承建公司的通力合作,努力拼搏,新成大迅速由图纸变成了现实。2002年秋,共投资3亿3千万,占地1001亩,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现代化的各种设施齐备,智能化、园艺化设计,气度恢宏、动静融合的新成大,已在成都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拔地而起!她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蜀都向东向南发展的前沿;她是一首优美的旋律,校园中每一幢建筑,嘤鸣湖中每一朵浪花都是流动的音符。2003年5月16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成都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
  如今的成都大学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有省市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有成都、四川人民的坚定支持,有已成为国家各行各业骨干力量的16788名毕业生的无尽厚爱,有以在校160余名正副教授为中坚力量的教师队伍的锐意进取、敬业奉献,有充满理想、胸怀大志、脚踏实地的万名学子的不懈跋涉,新成大必将成为成都乃至四川高等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成为成都人民引以自豪的教育名片,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的地方本科大学!
  我们相信,新世纪的成都大学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将肩负起更加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使命:振兴成都、振兴四川、振兴中华!“成都大学”这个响亮的名字,将与西部大开发的宏伟事业共腾飞,与四川的教育事业同发展。
  学校官方网站: http://www.cdu.edu.cn
  百度成都大学吧:http://post.baidu.com/f?kw=%B3%C9%B6%BC%B4%F3%D1%A7
成都大学学生联合会 Chengdu University Students Union
  成都大学校学生会是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委员单位、四川省学联主席团单位、成都市学联主席团单位。成都大学校学生会是学校党委领导、校团委指导下的全校学生组织,并且作为委员团体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校学生会始终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团结带领广大同学努力学习,开拓进取,成为素质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我们的宗旨——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
  我们的风格——完善自我、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我们的未来——你我共同打造!
  部门介绍
  【办公室】办公室作为校学生会的职能部门之一,起着联系主席团与其他中心部门的联系工作,具有上传下达的重要地位。日常工作主要是对校学生会的财务、物资进行统一管理与调度,负责各类文书编写、档案管理,拟订并负责校学生会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建设以及思想引导等方面的工作,负责各项大中型活动的赞助、联系各学院(部)对外工作,贯彻执行校学生会人事制度的方针政策,保证校学生会工作的正常进行,沟通校学生会各中心部门及其他学生组织,在实现校学生会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办公室作为校学生会对外联系的窗口,结合校园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收集科技、学术、文化、体育等信息,及时反馈到校园,同时将学生生活反馈到社会,让社会了解校学生会、了解成都大学
  【科研学术服务中心】大学的灵魂在于科研,好的大学必须有好的学术氛围,校学生会科研学术服务中心承载着我校学术氛围的重任。下设科研和学术两个部门,学术部常规工作在于举办各类学术讲座,论坛及各类技术培训。同时,成都大学“科创杯”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也是我们的传统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科创杯”比赛,涌现出了一批学生科研新势力。第五届“科创杯”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在常年的工作学习中,科研学术服务中心形成了“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科研学术服务中心实现创新,更好地为广大同学服务,我们愿与你一起,为我校的学术事业而努力。
  此外,在本部门几届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制作了成都大学校学生会网站及成大学生论坛http://xsh.cdu.edu.cn/。我们服务于广大同学,利用网络相关技术为同学们提供大家喜闻乐见的网络、人文、学习等服务。
  【创业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本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 的宗旨,想同学之所想的事情、办同学之所需的活动,和广大同学一起“将创业、就业进行到底”!创业服务中心每学年将举办“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讲堂”等特色活动丰富广大同学的业余生活,在活动让同学们掌握必要的创业、就业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意思维、提高创造能力、鼓励创业精神。我们将以立足成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为开创我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新局面而奋斗。
  【文体服务中心】文体服务中心传承着文化和体育的理念。体育可以离开运动,可以离开比赛,但离不开广大同学的关注,支持和参与。我们以营造校内良好的文化体育氛围为首要目标,举办了校级四大学生机构体育活动、全校绝大部分文艺活动策划宣传组织工作。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我校的文艺舞台更加精彩!文体中心,力与美的俱乐部;强身健体,尽洒青春汗水;缤纷世界,共搏精彩人生!
  【生活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是广大同学的代言人和维护者,反映同学心声,是联系学生与学校的桥梁,我们的宗旨是“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生活服务中心是广大同学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反映学子心声、沟通上下信息与维护同学权益是我们肩负的责任。本中心下设《生活简报》编辑部、伙食管理部、学生宿舍管理部等几个部门,关注广大同学学习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旨在为广大同学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烦恼,帮助同学解决心理负担、卸下心理包袱,同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与老师、同学、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使工作做得更好,本中心曾特意邀请数位心理专家为同学们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促使同学们增加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同时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室,为觉得自己心理有障碍的同学们预约老师进行心理咨询。
  学生会网站:http://xsh.cdu.edu.cn
相关词
人物通信教授学院经济政法教师高级记者旅游
旅游协会技术部研究中心艺术设计科研机构
包含词
成都大学后门成都大学西门成都大学图书馆
十陵镇成都大学成都大学旅游协会成都大学艺术学院
成都大学附属中学成都大学医护学院成都大学通信爱好者协会
成都大学职前实践协会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成都大学经济政法学院成都大学工业制造学院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
成都大学都江堰分部成都大学成人教育培训中心成都大学生物工程系
成都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成都大学长城环境科学研究所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成都大学华夏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