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 : 中國 >湖北 >孝感 > 安陸市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Anlu City
  郵編:432600 代碼:420982 區號:0712
  拼音:ān Lù Shì 英譯:Anlu City
  
  安陸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省轄縣級市,由孝感市代管。總面積1355平方千米。總人口62萬人(2007年末)。全市轄2個街道、9個鎮、4個鄉:府城街道、南城街道、趙棚鎮、李店鎮、巡店鎮、棠棣鎮、王義貞鎮、雷公鎮、孛畈鎮、煙店鎮、洑水鎮、陳店鄉、辛榨鄉、木梓鄉、接官鄉。市政府駐府城街道。
  
  地處江漢平原北緣和大洪山,桐柏山延伸的低山丘陵交會地帶。地勢自北嚮南傾斜,北面是丘陵崗地,連綿起伏;南面平疇沃野,一覽無餘。主嶠太平寨海拔 517米左右。全市水係分屬府河水係和氵不河水係。溳水縱貫中部,氵不水流經東南、漳水流經西南。年均溫15.9℃,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
  
  礦藏主要有鐵、釩、銅、銀、鋅、鉛、鈾、重晶石、黃鐵礦、磷、石煤等。漢渝鐵路經境設站,有支綫連接京廣鐵路,漢十(武漢-隨州-十堰)高速公路、316國道縱貫南北。古跡有李白詩臺、桃花岩、洗筆池等遺跡,太白公園、太白紀念館等。
安陸概況
  李白故裏 銀杏之鄉 ——湖北安陸物華天寶鄖子國,人文薈萃禮儀鄉。被譽為李白故裏、銀杏之鄉的安陸,政通人和,百業正興,正敞開胸襟歡迎海內外友人。安陸市位於美麗富饒的鄂中腹地,是楚文化發祥地,是歷史上隕子國、安陸郡、德安府所在地。安陸市國土面積1355平方公裏,人口63萬,轄9鎮4鄉2個辦事處。
  安陸市交通發達。漢丹鐵路、漢十高速公路、“316”國道縱貫南北,安花公路、安衛鐵路貫穿東西,並與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相連接,北往襄樊,南通武漢,距武漢市僅110公裏,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80公裏,是九省通衢的大武漢的衛星城市,是湖北武漢、襄樊、十堰的重要連接點,是隨州曾侯乙編鐘、襄樊古隆中、武當山和三峽旅遊路綫的經過地。
  安陸市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位於該市西北部的白兆山旅遊風景區,自古林木茂盛,地勢險峻,層嵐疊翠,崖壑幽深,在歷史上曾吸引了不少騷人墨客涉足安陸,流連忘返。如李白、韓愈、杜牧、劉長卿、歐陽修、曾鞏、秦觀等,這些在中國文學史上享負盛名的文壇巨匠都曾來此覽勝題詠。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酒隱安陸,蹉跎十年”,於公元727年——公元737年在白兆山生活十年,其間娶妻生子,留下了十八處遺址和一百多首名篇佳作及衆多美麗動人的傳說。白兆山以其秀麗的山色和濃郁的李白文化每年吸引海內外遊客10萬多人次。
  錢衝古銀杏生態旅遊區,位於該市西部的王義貞鎮,擁有我國目前現存的兩大自然狀態古銀杏群落之一,是全國的“銀杏之鄉”。銀杏有“植物界的大熊貓”之美稱,是研究古代地球地質演變的活化石,是我國特有的古老而珍奇的名貴樹種。錢衝古銀杏參天連片,現有千年以上的古銀杏48株,500年以上的180株,100年以上的4370株,新開墾銀杏基地38000畝,全市銀杏基地總面積達28萬畝,定植銀杏240萬株,連片25株以上千年銀杏景點36處,銀杏樹王、天女金桂、古狀元柏、桂竹園群四處。錢衝古銀杏群不但數量之多,年代之古老為世所罕見,而且樹形各異,有夫妻樹、情侶樹、子孫樹、母子樹,極具觀賞價值和情趣。
  太平寨是安陸市最高山峰。西晉張昌起義時構築的古寨、石屋、古堡仍歷歷可見。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群落則給人以神秘感,顯身原始森林,林內古木參見,盤根錯節,藤蘿縈繞,枝繁葉茂,遮天蔽日,花草漫山遍野,加上獸鳴鳥啼,更顯幽深古奧。
  溳水從大洪山北麓溪細流起步,容港納川,千回百轉,滔滔南流,流經安陸而名“府河”,是該市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旅遊業開發的重點。結閤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的安陸市河濱公園以府河為軸心,南至虹橋南側,北接解放山大壩,連接府河東西兩岸,東至沿河大道,西含李白紀念館、體育館、博物館、金泉禪寺、六福莊園、金泉度假村、解放山水電站等,總面積為29.1公頃。設有文化廣場、沙灘娛樂場合、民風民俗展覽中心綜合娛樂區。
  修復中的金泉禪寺占地100畝,樹林地帶及池塘面積過半,環境幽靜,景色宜人。是一個集僧人清修、弘法和遊客朝禮、觀光於一體的佛教聖地。
  安陸市不僅有豐厚的旅遊資源,而且人傑地靈。不僅是全國著名的銀杏之鄉,而且是聞名全國的漫畫之鄉,足球之鄉、武術之鄉。
  隨着近幾年旅遊業的發展,該市不斷開發生産出係列旅遊商品,有銀杏係列産品:銀杏葉幹浸膏、銀杏茶葉、銀杏酒、有精美食品係列産品:白花菜、南鄉蘿蔔、袁畈藕、吉陽大蒜、溳米、鵪鶉皮蛋、黃鶴衝竜井茶,還有神丹蛋品、午時茶衝劑、金銀花露、稱心牌內衣、益力礦泉水等。
  近年來,隨着旅遊業的發展,安陸市新建、改建了一批住宿、餐飲、商務、會議、旅遊、娛樂於一體新型多功能飯店,提高了賓館、飯店業的檔次和服務水平。安陸市現有賓館、飯店十余家,其中二星級飯店兩傢,一星級飯店一傢,共擁有床位2000餘張,可供6000人同時進餐,均配備多功能會議廳、商務中心、娛樂中心等,各種電器設施齊全,可以滿足各種檔次的旅遊、度假、商務、會議的需要。
  安陸美麗的山山水水、勤勞質樸的人民熱忱歡迎您來安陸旅遊、投資興業。
歷史沿革
  安陸歷史悠久,據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編年記》的記載,證明在戰國晚期,“安陸”之名稱已經出現。
  在夏、商 時代,天下分九州,安陸屬古荊州之域。周為鄖子國
  春秋戰國時期 ,安陸為楚國屬縣,秦統一天下後分楚為4郡,安陸為南郡之地。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漢分南郡置江夏郡,取漢水與夏(沔)水在郡境匯合之意。安陸為江夏郡屬縣,漢之安陸縣包括安陸、雲夢、應城三縣及漢川、孝感、黃陂、漢陽等縣之各一部分。
  三國初期,安陸屬吳,後屬魏,隸江夏郡。
  兩晉紛更,安陸皆為江夏郡治。
  惠帝永興三年(306年)析安陸東境為灄陽縣(今黃陂地);東晉析沙羨、安陸兩縣地復置沌陽縣(今漢川縣南)。
  南北朝時代,安陸先後隸郢州、司州、南司州,至陳太建十二年(580年)改安陸郡置南司州,安陸為屬縣,後旋入北周。
  隋開皇三年(583年),隋廢郡,置鄖州總管府。
  594年廢鄖州總管府,仍置安陸郡,治安陸,安陸為屬縣。
  大業二年(606年),改京池縣為吉陽縣,不久省入安陸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安陸郡為安州,置總管府;624年改為大都督府。
  貞觀元年(627年)安州隸淮南道,629年罷都督府。以後尋復尋罷。
  開元年間,安陸仍置都督府,天寶元年(742年)改安州為安陸郡,置都督府。
  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安州都督府。
  貞元三年(787年)安州隸山南東道。
  五代後梁,置宣威軍,置節度使。
  後唐更名安遠軍節度使。
  後晉又罷軍為防禦州,後又復為安遠軍。
  後漢仍為安遠軍。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復罷軍為防禦州。
  至宋建隆元年(960年)復為安遠軍節度使,隸荊湖南北路。
  天聖六年(1028年)隸京西路。慶歷元年(1041年)還隸荊湖南北路。
  宣和元年(1119年)升州為府,於安陸置德安府。德安府領安陸、應城、孝感、應山、雲夢5縣。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安陸為德安府漢陽鎮撫使治所。紹興三年(1133年)德安府仍隸荊湖北路,治安陸。
  鹹淳七年(1271年)德安府徙治漢陽城頭山,安陸縣治隨之僑置。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安陸仍為德安府治,隸荊湖北道宣慰司,至1278年,析應山縣隸隨州,府領四縣,即安陸、孝感、應城、雲夢,州領二縣,即隨縣、應山縣。1281年罷宣慰司,德安府直隸鄂州行省,為散府。1293年改隸黃州路,後復隸湖北道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1367年),安陸縣屬德安府,其時,德安府領安陸、雲夢、應城、應山、隨州,隸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為州,隸黃州府,11月屬武昌府。1380年復升為府,治安陸,隸湖廣布政使司武昌道。1391年改屬河南布政使司,未久還屬湖廣布政使司。萬歷三十六年(1068年)隸荊西道。
  清,康熙三年(1664年),安陸為德安府治,屬湖北布政使司,隸漢黃德道。
  中華民國時期,1912年沿襲清製。1913年屬湖北省江漢道。
  1928年裁道,安陸屬湖北省直轄。
  1932年屬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
  1938年,縣城淪於日本侵略軍,國民黨縣政府遷於三裏店西北圍嶺的凌氏祠,後遷竜窩寺。1945年鼕遷回縣城直至安陸解放。
  抗日戰爭初期,安陸北部為中共安北工作委員會,西部為中共安(陸)隨(縣)工作委員會所轄;1942年以後,以府河為界,河東屬安(陸)應(山)縣,河西屬京(山)安(陸)應(城)縣,均隸豫鄂邊區第二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安陸解放,成立安陸縣人民政府,屬孝感專署。
  1959年,孝感專署與武漢市合併,安陸縣隸屬武漢市。
  1960年8月,雲夢縣並入安陸,為安陸縣,治安陸。
  1961年6月,孝感專署與武漢市分治,安陸屬孝感專署。
  1961年11月,安陸與雲夢分治,仍屬孝感行署。
  1987年9月,國務院批準安陸撤縣設市,自1988年1月起行使市建製職能。
  1997年,安陸市面積1355平方千米,人口59.5萬。轄3個街道、10個鎮、5個鄉:府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王義貞店鎮、雙河鎮、巡店鎮、孛畈鎮、李店鎮、洑水鎮、煙店鎮、趙棚鎮、棠棣鎮、雷公鎮、辛榨鄉、陳店鄉、桑樹鄉、接官鄉、木梓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總人口611990人,其中:府城街道86196人,北城街道30744人,南城街道23743人,趙棚鎮39984 人,李店鎮34493人,巡店鎮27270人,棠棣鎮31606人,雷公鎮22616人,雙河鎮16284人,王義貞鎮32532人,孛畈鎮37002 人,煙店鎮42815人,伏水鎮42436人,陳店鄉35744人,辛榨鄉37870人,桑樹鄉16238人,木梓鄉25304人,接官鄉29113人。
    2004年底,安陸市總人口618564人。南城、府城2街道辦事處,趙棚、李店、巡店、棠棣、王義貞店、雷公、孛畈、煙店、泭水9鎮,陳店、辛榨、木梓、接官4鄉。共有444個村委會。
    2005年底,安陸市轄2個街道、9個鎮、4個鄉。共有446個村委會。
地理位置
  安陸位於湖北省東北部,東經113°10′─113°57′,北緯31°04′─31°29′之間。地處武漢、襄樊兩大城市經濟圈的交匯地帶,東西長61公裏,南北寬46公裏,版圖呈蝴蝶狀。總面積1355平方公裏,人口62.3萬人。地勢自北嚮南傾斜,北部層嵐秀出,南部平疇沃野,東部丘陵起伏,西部岩壑幽深。水縱貫市境,山川環峙,水陸流通。安陸交通便捷,南返武漢、北抵襄樊、西接京山、東鄰孝昌、316國道、漢十高速公路、漢丹鐵路縱貫南北,與107國道相通,與京廣綫相連接,距武漢僅80公裏。古人稱之為鄂北咽喉,中原門戶,為歷代兵傢必爭之地。
行政區劃
  安陸市國土面積1355平方公裏,人口63萬,轄9鎮4鄉2個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府城街道辦事處、南城街道辦事處、東城經濟開發區、趙棚鎮、李店鎮、巡店鎮、棠棣鎮、王義貞鎮、雷公鎮、孛畈鎮、煙店鎮、伏水鎮、木梓鄉、 陳店鄉、辛榨鄉、接官鄉。
氣候特徵
  安陸市地處桐柏山、大洪山餘脈的丘陵與江漢平原北部交匯地帶,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丘陵崗地,占總面積的90%,南部為河𠔌平原。主要河流有溳水。安陸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特徵為春秋短、鼕夏長,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0℃,一月份平均氣溫為2.8℃,七月份平均氣溫26.1℃,安陸市最為突出的氣象災害天氣是倒春寒、雷雨、大風、幹旱等。
自然資源
  一、土地資源
  湖北省安陸市位於鄂東北丘陵與江漢平原的交匯處,地跨東經 113 度 19 分 —113 度 57 分,北緯 31 度 04 分 —31 度 29 分。東接孝昌縣,南臨應城市、雲夢縣,西鄰京山縣,北靠隨州市、廣水市,東西寬約 60 公裏,南北長 46 公裏,漢十高速, 107 國道,漢丹鐵路從境內穿過,交通便利。
  全市土地總面積 1355 平方公裏,其中耕地 50167.09 公頃,占土地面積的 37.1% ,園地面積 917.68 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 0.4% ,林地面積 29498.77 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 21.7% ,城鎮、村莊、工礦用地面積為 13171.2 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 9.7% ,交通用地面積為 1651.3 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 1.2% ,水域面積為 17161.0 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 12.7% ,未利用面積為 22725.1 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 17.2% 。
  二、礦産資源分佈集中
  本區域內已發現的礦産有鐵、釩、銅、鉛、鋅、銀(金)、鈾、重晶石、黃鐵礦(硫)、磷、河砂、型砂、石灰石、白雲石、及礦泉等 17 種,共有産地 32 處(不含鈾礦 29 處),目前僅仁和店銅礦的遠景儲量( D 級)被列入湖北省礦産儲量平衡表。其特點表現如下:
  1. 金屬礦産分佈以北部丘陵為主,非金屬礦産分佈以府河平原為主。
  該市礦産資源中的鐵、釩、銅、鉛、鋅、重晶石等主要分佈在孛畈、趙棚等北部丘陵地區、型沙、礦泉水主要産於府河平原。
  2. 礦産儲量具有一定規模
  由於地質工作程度低,發現的 32 處礦藏,真正探明儲量的礦點並不多,但作過儲量測算的礦産有一定規模。如:桐樹嶺釩礦。 V2O5≥0.5% ,礦層最低可采厚度 0.7 米 ,夾石剔除厚度 0.7 米 。礦石的體重測定為 2.2 ,儲量計算結果求得平均品位 0.76% , V2O5 遠景儲量 8.31 萬噸,屬中型規模礦床。仁和店銅礦床,是該市唯一列入全省( D 級)儲量平衡表的礦種,銅礦體的平均品 w94% ,最高含銅 17.6% ,最低小於 0.5% ,僅仁和山礦段的 9 號礦床,儲量為 427.52 噸,為小型礦床;重晶石已知有中型礦床一處,礦點四處,礦石儲量為 40.98 萬噸,達中型礦床規模;黃鐵礦遠景儲量 333 萬噸,為中型礦床;該市造型用砂、石灰石、玄武岩也十分豐富。
  一種礦産往往有多種金屬伴生,在釩礦中,伴生有銀,但含量低,一般為 3 -5 / 噸,個別達到 10 -20 / 噸;在銅礦中也含銀約 9 -37 / 噸,還伴生有釩、鋅、鎵等;在鉛礦中不僅含方鉛礦,還含有黃鐵礦、黃銅礦、脈石礦物含石英、重晶石;在鈾礦中,伴生有釩礦産出,局部尚見含瀝青鈾礦灰岩;重晶石礦中,伴生有鉛、銅。所以,開採該市礦産資源,必須註意綜合利用。
  3 、礦産資源類型劃分
  根據礦産資源規模和可開發利用情況。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有一定規格,質量好。這類資源有釩礦、重晶石礦和礦泉水。二類是規模較大,這類礦有:黃鐵礦、銅礦、石煤等。三類是規模小,如:鉛礦等。
"安陸"的由來
  關於安陸的命名,歷來衆說紛紜:一是 1935 年《湖北縣政概況》中說,安陸地勢較高,縣以南古為雲夢澤,大概取義於 “ 安於陸地 ” 的意思;二是 1980 年《江漢考古》載有《安陸考源》一文,認為 “ 安陸 ” 一名起源於公元前 278 年,秦將白起占領楚郢都後, “ 安陸 ” 為秦、楚接壤處,秦人為鞏固南方,必須加強前哨陣地防守,才能確保安全,於是將此取名 “ 安陸 ” ,意為 “ 安全的陸地 ” ;三是今人何光嶽在《楚國滅國與移民》一文中說,公元前 525 年,晉國滅了陸渾這個地方,陸渾的移民逃奔楚國,被安置在鄖國故地,於是這裏便叫 “ 安陸 ” ,意為 “ 安置陸人 ” 的地方。比較三種說法,似第三種說法較為可靠。《左傳 · 昭公十七年》中說: “ 庚午,遂滅陸渾,數之以其貳於楚也。陸渾子奔楚,其衆奔甘鹿 ” 。這說明前人確有陸渾的遺民奔楚的記載。
  據史載,在春秋戰國時期,安陸縣境稱鄖子國。楚武王四十年,莫敖(低於令尹的副職官)屈瑕與貳、軫結盟侵鄖(今安陸)。鄖子聯合隨、絞、州、蓼等國抗楚,雙方戰於蒲騷(今應城西北)。鄖軍戰敗後,屈瑕與其盟國訂立盟約後還師。又載,楚共王七年,鄖公鐘儀隨楚令尹子重討伐鄭國,不料鐘儀被鄭軍俘獲後獻給晉國,於2年後由晉景公釋放歸楚。據雲夢睡虎地秦簡《編年紀》秦昭王“廿九年(前278)攻安陸”的記載,至遲在戰國晚期“安陸”這一名稱即已出現。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帝二十八年),秦始皇南遊,曾經過安陸。三國時期,吳魏相爭,孫權遣從弟孫奐領江夏太守,治安陸城,修立邸閣,運糧草以備軍需,不久,魏國曹休領兵嚮皖,吳軍撤出安陸。晉朝太安二年(公元302年)5月,義陽人張昌率領數千流民,在安陸石岩山(即太平寨)舉行武裝起義,國號漢,建元神鳳,兩年後,起義失敗,張昌被殺。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4月,襄鄧鎮撫使桑仲被其副手霍明火並。霍明逃往德安(今安陸),桑仲親信副都統製李橫聞信後,聚衆五六千人,於7月26日起,圍城2月有餘,多次攻城或在近城四郊焚劫,陳規等率府軍以“火炮藥”製造的巨竹“長竿火槍”與之鏖戰。明朝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1月13日,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所部賀一竜、羅汝纔攻剋縣城,改德安府為安樂府,立縣稱安陸。以白旺守德安,吳從繩為府尹,方奉三為推官,鄧允漸為縣令。5月26日,明巡道章曠復占德安,未幾,白旺復破縣城。其後,明軍與義軍在安陸形成拉鋸戰,幾進幾出。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英國差會平信徒布道團派遣醫生毛粹章來縣藉醫布道,開辦診治所,兩年後正式定名“普愛醫院”。
  自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置江夏郡(治安陸)起,安陸一直為歷代州、郡、府所在地。
李白與安陸
  安陸人傑地靈,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是歷史上鄖子國,安陸郡、德安府所在地。碧山溳水,鐘靈毓秀,這塊土地上不僅孕育了宋祁、宋庠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傢,還吸引了歷代的遊人士子、墨客騷人。李白、杜牧、蘇軾、歐陽修等均曾涉足安陸,流連忘返。唐代大詩人李白當年仗劍去國,來到安陸,娶已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為妻,生一兒一女。他在白兆山隱居十年,以文會友,留下了百餘首不朽詩篇。面對安陸的靈山秀水,詩人寫下了“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的贊譽之辭。白兆山至今還有他衆多的遺址遺跡。因此,安陸還被稱為“李白故裏”。
  李白“酒隱安陸“期間,即以白兆山為活動中心, 他同許氏結婚後即居住於此, 《安陸縣志》(清道光二十三年)載,白兆山,一名碧山。山頂有廟宇,是當地百姓祭祀真武神的地方。真武神亦即玄武神。相傳古代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遊,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42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山的西,南麓有桃花岩,白兆寺,李白讀書臺,太白堂,紺珠泉,洗腳塘,洗筆池,長庚書院,山頂有銀杏樹等與李白有關的遺址,遺跡。白兆山距大安山(李白婦翁許傢舊宅)僅5公裏。李白在白兆山居住期間,以文會友,發奮製作,寫下了《山中問答》,《安陸白兆山桃花岩寄劉侍禦綰》等篇章。自李白始,歷代名人“選勝題詠者,不可勝數“(《安陸縣志》),宋代範雍,元代貫雲石,明代何遷等均有題詠白兆山的詩作。其中,宋代安陸人李通儒的詩最為平實,並寓事於壯景於體。詩曰:“地勢下臨鄖子國,山光遙射楚王城。唯有桃花岩上月,曾聞李白讀書聲。“李通儒有子名造,字彥顧,同黃庭堅交往頗深,其書法在當時有一定影響。熙寧九年,白水縣令在縣境立石刻杜甫《彭衙行》,《白水縣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九月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白水明府舅宅喜雨》4首詩,即由李造書並篆額。李造曾打算在桃花岩摩崖刻寫李白詩,可惜未能如願。
安陸名人
  黃香(約56-106)江夏安陸(湖北安陸市西北)人。字文疆。少時傢貧,九歲失母,以孝著稱。博學經典,精究道術,能文章。初為郎中,後召拜尚書郎,纍遷尚書令,後為東郡太守。東漢延平元年(106年),遷魏郡太守。東漢延平元年(106年),遷魏郡太守,時患水災饑荒,乃分祿救濟貧寒,於是富傢各出義物助官,饑民獲全。後卒於傢。
  宋庠(996-1066)安州安陸人。後遷開封雍丘(河南杞縣)。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第一。寶元二年(1039年),自翰林學士擢為參知政事。曾出知揚州、鄆州。以慎靜為治。皇佑元年(1049年)拜相。三年,以不戢子弟,無政績,出知河南府、許州等地。旋加使相,充樞密使。與弟祁並有文名,人稱“二宋”。讀書至老不倦,善正訛謬。
  宋祁(998-1061)安州安陸人。字子京。與兄庠同舉北宋天聖進士、曾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書成進工部尚書。後出知許州、亳州、成德軍、定州等地。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謚景文。詩詞語言工麗。
  孫交 安陸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弘治時,歷官稽勳員外郎、文選郎中、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館。大同有警,他經略黃花鎮諸邊備。修城墻,挖濠溝,廣種植,製敵騎馳突。正德時,官至戶部尚書。八年(1513)致仕。世宗即位,復官。年七十,乞罷官。加封太子太保,歸,卒。
  陳宦(1870-1943)湖北安陸人。清同治九年生。早歲肄業經心書院。1897年丁酉科拔貢,入兩湖書院,後改入湖北武備學堂。畢業後,赴日本,入士官學校。歸國後,1903年入滇,任新軍第十九鎮統製,後兼雲南講武學堂堂長。1908年擢升陸軍部員外郎。1909年2月,派充第二十鎮統製,擢四品京堂,仍回任統製職,駐防奉天。1911年3月,派赴德國考察軍事。返國後,乃退居蘇門。1912年4月,任北京政府參謀部參謀次長;9月授陸軍中將。1915年2月,會辦四川軍務;5月署四川巡按使;6月任毅威將軍;8月改任成武將軍,督理四川軍務,12月袁世凱密謀稱帝,封為一等侯。1916年5月,通電宣佈四川省與袁世凱斷絶關係,改稱四川都督。袁世凱死後,黎元洪免其都督職務,著返京另候任用。1917年1月,任明威將軍;同年11月,與黎元洪赴日本。其後復歸天津。1925年5月,任軍事善後委員會委員。1943年病逝天津。
  張篤倫(1894-1958)湖北省安陸縣人。國民黨陸軍中將。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歷任國民黨陝西省第六區(漢中)專員、國民黨西昌行轅主任、重慶市長、湖北省政府主席。解放前夕去臺灣。
  周書楷(1913-1992)安陸人。中央大學畢業。後赴英國留學,先後畢業於倫敦大學、劍橋大學。曾任駐英國大使館專員,駐曼切斯特副領事,國民黨政府外交部秘書、情報司副司長。到臺灣後,歷任臺灣駐馬尼拉“總領事”、駐菲律賓“代辦”,“僑務委員會”委員長,臺灣駐西班牙、美國“大使”,“外交部”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臺灣駐梵蒂岡“大使”。
  耿伯釗 1885年出生,湖北安陸人。早年肄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參加了辛亥革命。1912年任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府軍事秘書長兼陸軍部顧問官。後任北京政府將軍府參軍、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及參軍處參軍。1949年參與和平運動。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員、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參事室主任、湖北省政協副主席。1957年病逝。
  池際尚(1917-1994)女,地質學家,安陸人。1941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係,後留校任教。1947年和1949年相繼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布侖茂學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副教授,北京地質學院教授,武漢地質學院教授、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專於岩石學。
英文解釋
  1. n.:  Anlu City
近義詞
安陸
相關詞
鄉鎮湖北省孝感市銀杏之鄉地方
包含詞
安陸市中醫院安陸市針織廠安陸市服裝廠
安陸市普愛醫院安陸市羊毛衫廠安陸市????務管理局
安陸市經濟開發區安陸市婦幼保健院安陸市接官防保站
安陸市孛畈防保站安陸市棠棣保健站安陸市衛生防疫站
安陸市第一高級中學安陸市皮防所車站路皮診部安陸市第二人民醫院
安陸市城關鎮衛生院安陸市德安棉麻紡織廠安陸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籍管理規定
安陸市第三建築公司吉陽賓館
分類詳情
張開府城街道張開趙棚鎮張開巡店鎮張開木梓鄉張開接官鄉
張開王義貞鎮張開雷公鎮張開煙店鎮張開洑水鎮張開陳店鄉
張開府城辦事處張開安陸方言張開南城街道張開李店鎮張開棠棣鎮
張開孛畈鎮張開辛榨鄉張開南城辦事處
白兆山旅遊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