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武(約前535—約前470),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軍事傢,漢族,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或廣饒)人。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傢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曾祖、祖父均為齊國名將。他自幼喜研兵法,頗有心得。在其18歲時,因齊國內亂不止,他深感無用武之地,便離開齊國去往吳國。
廣饒孫武像 孫子的先祖為陳完,陳厲公之子,媯姓,氏陳。陳厲公兄陳恆公之少子林殺厲公而自立,是為莊公。故陳完不得立,為陳大夫。莊公卒,立弟杵臼,是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殺其太子禦寇。禦寇與完交好,恐禍及己,完故奔齊。齊桓公素聞陳完之才學,欲使為卿。陳完以“羈旅之臣不可當高位”為由婉拒。後齊桓公命陳完為工正(掌管百工)。陳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陳氏為田氏,故他又被稱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即孫子的祖父),原是齊國大夫,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戰功,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了田書,同時還賜姓“孫”氏。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史稱“四姓之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在吳國的都城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過起了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在吳國,孫子結識了伍子胥。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在諸侯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伍子胥常與吳王論兵,他曾嚮吳王推薦說:孫子“精通韜略,有鬼神不測之機,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誠得此任為將,雖天下莫敵,何論楚哉!”伍子胥先後七次嚮吳王推薦孫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
孫子晉見吳王,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吳王看後,贊不絶口。據有關資料記載,為考察孫子的統兵能力,吳王挑選了180名宮女由孫子操練。這就是人們所傳說的孫子“吳宮教戰斬美姬”的故事。吳宮操練之後,吳王任命孫子為將軍。從此,孫子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安邦治國,發展軍力。公元前506年鼕,吳國以孫子、伍子胥為將,出兵伐楚。孫子采取“迂回奔襲、出奇製勝”的戰法,溯淮河西上,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千裏,直奔漢水,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重創楚軍。接着五戰五勝,一舉攻陷楚國國都郢。“柏舉之戰”後,楚國元氣大傷,而吳國的聲威則大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吳國不僅成為南方的強國,而且北方的齊、晉等大國也畏懼吳國。對於孫子的歷史功績,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寫道:“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
|
《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傢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决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作者是誰呢?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種認為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孫武所著,一種認為是孫臏整理而成,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間,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兩座漢代墓葬中同時發現了用竹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孫子主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避隱吳國著兵法
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瞭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併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
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鮑、欒、高等四大傢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傢族的矛盾,四大傢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一生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把孫武稱為“吳人”。
孫武來到吳國後,便在吳都(今蘇州市木瀆藏書,穹窿山)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為密友。這時吳國的局勢也在動蕩不安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機而發。
公元前515 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闔閭即位後,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也女色,註意發展生産,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嚮榮的景象。闔閭又註重搜求各種人才,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嚮長江中遊發展,滅楚稱雄。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於,孫武寫了傳世名篇《孫子兵法》,現僅存13篇兵法。即使是僅存的13篇兵法,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剋敵製勝的戰略戰術,全書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體係。 |
|
·《孫子兵法》介紹
第一《計篇》,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時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孫武認為,在開戰之前,必須對敵我雙方的基本條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較,認真地實行謀劃,以便製訂正確的作戰計劃。决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有五項,就是“道”(道義)、“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製)。對這些條件比較清楚了,就可以判斷戰爭的勝負。在戰爭時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係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時行研究和謀劃,采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於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第二《作戰篇》,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因為出兵打仗要耗損國傢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拖久了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財貨枯竭,別的諸侯國會乘機進行進攻。從速勝的思想出發,孫武反對以當時簡陋的作戰武器去攻剋堅固的城寨,也反對在國內一再徵集兵員和調運軍用物資,而主張在敵國就地解决糧草,主張用財貨厚賞士兵,主張優待俘虜,主張用繳獲來補充壯大自己。他認為這樣做,才能迅速戰勝敵人。
篇三《謀攻篇》,論述用計謀徵服敵人的問題。孫武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地強迫敵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戰方案,“破國”、“破軍”、“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擊破敵人則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樣才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呢?孫武認為上策是“伐謀”,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張通過政治攻勢、外交手段和武裝力量來徵服敵人。在和敵人鬥爭時,如果敵強我弱,應該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敵人,做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即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一倍於敵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和敵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於戰勝敵人,比敵人的兵力少就要善於退卻,戰鬥力不如敵人就要避免與敵人作戰,不能強拚硬打。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光輝思想,認為謀略必須建立在瞭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第四《形篇》,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為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孫武認為:戰爭的勝負决定於敵我雙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戰勝敵人,就必須在力量的對比上使自己處於絶對優勢,造成一種迅猛不可抵擋之勢。除此之外,還要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有利時機,善於抓住敵人的弱點,這樣,就能輕而易舉地戰勝敵人。孫武認為,要在作戰中取勝,必須善於對待攻和守的問題。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餘就進攻。防守時要十分嚴密地隱蔽自己,進攻時要打得敵人措手不及。這樣,就能達到“自保而全勝”的目的。
第五《勢篇》,論述用兵作戰要造成一種可以壓倒敵人的迅猛之勢,並要善於利用這種迅猛之勢。
勢是什麽呢?孫子說,這種勢就像可以漂起石頭的激流,就像一觸即發的拉滿的弓弩,就像圓石從千仞高山上滾下,有一種不可抵擋的力量。用這種力量打擊敵人,就能夠以一當十,所嚮無敵。
怎樣造成這種勢呢?首先,要給自己創造條件,使本身具有戰勝敵人的強大力量。其次,要“擇人而任勢”。選擇熟知軍事、知人善任的將帥,指揮士兵作戰靈活自如,並且善於用假象迷惑敵人,用小利調動敵人,引誘敵人陷入圈套,然後用伏兵狠狠地打擊敵人。
第六《虛實篇》,論述用兵作戰須采用“避實而擊虛”的方針。
怎樣才能做到避實擊虛呢?第一,要使我方處於主動地位,使敵方處於被動地位,把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善於用兵作戰的人,能夠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兵力空虛之處。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並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造成戰術上的我衆敵寡。
孫武指出,運用避實擊虛的作戰方針,要從分析敵情出發,要隨着形勢的變化,因為戰爭過程中的衆寡、強弱、攻守、進退等等關係處在急劇變化之中,“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第七《軍爭篇》,論述如何爭奪製勝的有利條件,使自己掌握作戰主動權的問題。孫武認為:首先,必須瞭解各諸侯國的政治動嚮,必須熟悉地形,必須使用嚮導,做到情況明。其次,必須行動統一,步調一致,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第三,要求指揮正確,機動靈活,“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做到以上幾點,才能在戰爭中處於有利的位置。
第八《九變篇》,論述將帥指揮作戰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靈活機動地處置問題,不要機械死板而招致失敗,並對將帥提出了要求。
孫武強調,將帥處置問題時必須做到:首先,考慮問題要兼顧有利和有害兩方面。在有利的情況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況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據不同的鬥爭目標,采取不同的鬥爭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準備、使敵人不可攻破的基礎上,不能存僥幸心理。第四,要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靜地考慮問題。衹有做到了以上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孫武認為,將帥要從實際出發處置問題才能戰勝敵人,所以對於國君的違背實際的命令可以不執行,因此,他大膽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名言。
第九《行軍篇》,論述行軍作戰中怎樣安置軍隊和判斷敵情問題,還論述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鹼沼澤地、平原等四種地形上的不同處置辦法,還論述了軍隊遇到絶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處置辦法。孫武還提出了31種觀察、判斷敵情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把看到、聽到和偵察到的各種現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實的敵情,才能製訂出正確的作戰方案,才能獲得勝利。孫武在本篇中還提出了“令之以文,齊這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軍原則,即要用道義來教育士兵,用法紀來統一步調,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一定能取得勝利。
第十《地形篇》,論述用兵作戰怎樣利用地形的問題,着重論述深入敵國作戰的好處。孫武分析了九種戰地的特點和士兵處在這些地區的心理狀態,相應地提出了在這些地區用兵的不同措施,認為深入敵國,等於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們會迫不得巳拚死作戰,發揮更大的戰鬥力,而且,深入敵國,還可就地補充軍糧 ,還可因離傢太遠而不會逃散,服從指揮,一心一意作戰,奪得戰爭勝利。
第十一《九地篇》,論述九種不同作戰地區及其用兵原則,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襲擊的作戰思想。
第十二《火攻篇》,論述在戰爭中使用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
孫武認為,火攻有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五種,即焚燒敵軍的營寨、積聚、輜重、府庫和運輸設施這五種。着眼點在於摧毀敵人的人力、物力和運輸綫。這五種火攻方法必須變化運用,我軍可以掌握,敵軍也可以掌握,應該註意防備。
之攻必須具備條件。除了發火的器材必須平時有準備之外,縱火時還要選擇天時,要在天氣乾燥和颳風的日子放火。實施火攻也必須和士兵的進攻互相配合,這樣才能發揮火攻的作用,達到奪取勝利的目的。
第十三《間篇》,論述使用間諜偵察敵情在作戰中的重要意義,並論述了間諜的種類和使用間諜的方法。孫武十分重視間諜的作用,認為它是作戰取勝的一個關鍵,軍隊依靠間諜提供的情報而采取行動。孫武把間諜分為五種: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所謂因間,就是利用敵國鄉裏的普通人為間諜 。所謂內間,就是利用敵國的官吏為間諜 。所謂反間,就是利用敵方的間諜來為我所用。所謂死間,就是故意對外散布虛假的情況,讓我方間諜知道,然後傳給敵方。所謂生間,就是派往敵方偵察敵情以後能親自回來報告的間諜。這五種間諜,前三種是利用敵方人員,後兩種是我方潛入敵人內部的。這五種間諜都使用起來,情報的來源就十分廣泛,打起仗來使敵人茫茫然不知怎樣應付,確實是神妙莫測。從反間得來的情報最重要。因此,要特別重視反間,對待反間的待遇應該特別優厚。
孫武的兵法13篇,各有側重,波瀾起伏,分析透徹,見解精到,實用性強。為了使吳王能夠任用他,他在兵法開頭就說:“吳王聽我所陳之計而用兵則必勝,我就留在這兒,如不聽我計而用兵則必敗,我也就要再到別的國傢去。”為了使吳王讀兵法感到親切,他在兵法中經常運用當時吳、越兩國衝突的戰例,有針對性地闡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開國大臣伊尹和周朝開國大臣姜太公,希望輔佐吳王統一王朝。 |
|
闔閭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吳國國內穩定,倉廩充足,軍隊精悍,嚮西進兵徵伐楚國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伍子胥嚮闔閭提出,這樣的長途遠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韜略的軍事傢籌劃指揮,方能取勝。他嚮吳王闔閭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嚮吳王介紹孫武的傢世、人品和才幹,稱贊孫武是個方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蓋世奇才。可是,孫武自從來到吳國後一直隱居著書,吳王連孫武這個名字都不曾聽說,認為一介農夫不會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復推薦,僅一個早上就推薦了7次,吳王纔答應接見孫武。
孫武帶着他剛寫就的兵法進見吳王。吳王將兵法一篇一篇看罷,嘖嘖稱好,但忽然産生一個念頭,兵法頭頭是道,是否真適合於戰爭的實用呢?孫武能寫兵法,又怎樣才能證明他不衹是一位紙上談兵的人呢?吳王便對孫武說:“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已經逐篇拜讀,實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淺,但不知實行起來如何,可否用它小規模地演練一下,讓我們見識見識?” 孫武回答說:“可以”。吳王又問道:“先生打算用什麽樣的人去演練?”孫武答:“隨君王的 意願,用什麽樣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貴的還是低賤的,也不論是男的還是女的,都可以。”吳王想給孫武出個難題,便要求用宮女來演練。
於是,吳王下令將宮中美女180 名召到宮後的練兵場,交給孫武去演練。孫武把180 名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讓他們帶領宮女進行操練,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
分派巳定,孫武站在指揮臺上,認真宣講操練要領。他問道:“你們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後背和左右手吧?嚮前,就是目視前方;嚮左,視左手;嚮右,視右手;嚮後,視後背。一切行動,都以鼓聲為準。你們都聽明白了嗎?”宮女們回答:“聽明白了。”安排就緒,孫武便擊鼓發令,然而儘管孫武三令五申,宮女們口中應答,內心卻感到新奇、好玩,她們不聽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孫武便召集軍吏,根據兵法,斬兩位隊長。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馬上派人傳命說:寡人已經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人侍候,寡人吃飯也沒有味道。請閽軍赦免她們。”孫武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武執意殺掉了兩位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當孫武再次擊鼓發令時,衆宮女前後左右,進退迴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矩,陣形十分齊整。孫武傳人請闔閭檢閱,闔閭因為失去愛姬,心中不快,便托辭不來,孫武便親見闔閭。他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傢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衹有這樣,他們纔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剋敵製勝。”聽了孫武的一番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便拜孫武為將軍。
在孫武的嚴格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闔閭、伍了胥和孫武,指揮吳軍攻剋了楚的屬國鐘吾國(今江蘇宿遷東北)、舒國(今安徽廬江縣西),這時闔閭頭腦發熱,想要長驅直入攻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進言道:“楚軍是天下的一支勁旅,非舒國和鐘吾國可比。我軍巳連滅二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等良機。”吳王聽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孫武的主張,並嚮吳王獻策說:“人馬疲勞,不宜遠征。不過,我們也可以設法使楚人疲睏。”於是伍子胥說孫武共同商訂了一套擾楚 、疲楚的計策,即組成三支勁旅,輪番襲擾楚國。當吳國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見來勢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擊。待楚軍出動,吳軍便往回撤。而楚軍返回駐地時,吳國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輪番襲擊,弄得楚國連年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屬國紛紛叛離,吳國卻從輪番時攻中搶掠不少,在與楚對峙中完全占據上風。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已經歸附吳國的小國——蔡國,給了吳軍伐楚的藉口。闔閭和伍子胥、孫武指揮訓練有素的3萬精兵,乘坐戰船,溯淮而上,直趨蔡國與楚國的交戰。楚軍見吳軍來勢兇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收縮部隊,調集主力,以漢水為界,加緊設防,抗擊吳軍的進攻。不料孫武突然改變了沿淮河進軍的路綫,放棄戰船,改從陸路進攻,直插楚國縱深。
伍子胥問孫武:“吳軍習於水性,善於水戰,為何改從陸路進軍呢?”
孫武告訴他說:“用兵作戰,最貴神速。應當走別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說得伍子胥點頭稱是。
就這樣,孫武在3萬精兵中選擇了強壯敏捷的3500人為前陣,身穿堅甲,手執利器,連連大敗楚軍。舊歷11月28日攻入楚國的國都郢,楚昭王帶着妹妹倉皇出逃。孫武以3萬軍隊攻擊楚國的20萬大軍,獲得全勝,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然而,這時越國乘吳軍伐楚之機進攻吳國,秦國又出兵幫助楚國對付吳軍,這樣,闔閭不得不引兵返吳。此後,吳又繼續伐楚,楚為免亡國,將國都由郢遷到都(今湖北宜城縣東南)。
孫武在幫助闔閭西破強楚的同時,計劃徵服越國。公元前496年,闔閭聽說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踐年輕稚弱,越國國內不大穩定,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便不聽孫武等人的勸告,不等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就倉猝出兵,想要擊敗越國。不料,勾踐整頓隊伍,主動迎戰,兩軍相遇於吳越邊境的 李(今浙江嘉興縣西南)。勾踐施展巧計,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陣,排成三行,把劍放在脖子上,一個個陳述表演後,自剄於陣前。吳國士兵不知那是一個個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軍乘機發動衝鋒,吳軍倉皇敗退,闔閭也傷重身亡。
闔閭去世後,由太子夫差繼承王位,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嚮吳國進發,夫差率10萬精兵迎戰於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邊),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在夜間佈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衹見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連成一片,迅速嚮越軍陣地移動,殺聲震天,越軍驚恐萬狀,軍心動搖,吳軍乘勢總攻,大敗越軍,勾踐在吳軍的追擊下帶着5000名甲士跑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上的一個小城中憑險抵抗,由於吳軍團團包圍,勾踐衹得嚮吳屈辱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吳國的爭霸活動在南方地區取得勝利後,便嚮北方中原地區進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聯合魯國,大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領着數萬精兵,由水路北上,到達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南),與晉、魯等諸侯國君會盟。吳王夫差在這次盟會上,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爭得霸主的地位。孫武雖沒有直接參加攻齊取勝、與晉爭霸兩事,但在此前孫武精心訓練軍隊和製定軍事謀略,對夫差建立霸業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貢獻。 |
|
悄然歸隱留《孫子》 思想影響2500年
隨着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納忠言。伍子胥認為:勾踐被迫求和,一定還會想辦法到以後報復,故必須徹底滅掉越國,絶不能姑息姦,留下後患。但夫差聽了姦臣的挑撥,不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諫,反而製造藉口,逼其自盡,甚至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一隻皮袋裏,扔到江中,不給安葬。孫武深知“飛鳥絶,良弓藏;狐兔盡,走狗烹”的道理,對伍子胥慘死的一幕十分寒心,於是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踐屈辱求和後,臥薪嚐膽,立志報復,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越國富足,越軍精悍。公元前482 年,越軍乘吳軍主力聚集黃池與中原諸侯盟會、吳國國內兵力空虛之際,發兵襲擊吳國,攻入吳國國都,吳國遭此劫難,便一蹶不振,由盛轉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國滅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孫武所夢想的由吳王統一華夏,也就成為泡影 。
孫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戰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論兵、論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傳下來的《孫子兵法》最著名。這短短的13篇5000字,體現了孫武完整的軍事思想體係。
孫武的軍事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他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决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以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繫,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這就體現了他樸素的唯物論觀點。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着,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面朝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表明孫武掌握了生動活潑的辯證法。正是因為孫武在軍事科學這門具體科學中概括和總結出了異常豐富、多方面的哲學道理,確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與孔子、老子的並列地位,被並稱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顆明亮的星體。
孫武的軍事理論並非沒有缺點、錯誤的東西,但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後世,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傢的廣泛推崇。例如:孫武主張“慎戰”。在《孫子兵法》中開宗明義便指出:“戰爭是國傢的大事,關係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慮的”。孫武又警告國君不可因憤怒而興兵,將帥也不可因惱火而交戰,一定要瞻前顧後,以國傢利益為尺度作出决策。例如,孫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個著名論斷,認為一定要對自己的實力和對方的情況了如指掌,隨時隨地掌握對方的動態變化,采取相應的應變措施,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例如,孫武又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主張,認為不管敵我總體力量對比的強弱如何,一定要創造機會,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優勢,以十攻一,以衆擊寡,全殲敵方。……這些光輝的軍事思想和軍事論斷都倍受軍事傢們的推崇,孫武被古今中外的軍事傢一致尊崇為“兵傢之祖”。戰國時代的吳起、孫臏、尉繚等衆多的軍事傢推崇孫武的軍事藝術首屈一指。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傢、軍事傢曹操盛贊《孫子兵法》,他親自整理前人對《孫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簡明的“略解”,為後人學習運用《孫子兵法》提供方便。寧代,《孫子兵法》作為《武經七書》的第一部,成為科舉中武科考試的理論科目,《孫子兵法》從此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流傳。同時,《孫子兵法》也嚮越南、朝鮮、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國流傳。
近現代的戰爭使用許多新式武器,與古代戰爭的條件大不相同,但《孫子兵法》所論述的戰爭的基本原理和原則都沒有因戰爭條件的改變而改變,所以仍然受到軍事傢們的普遍推崇。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毛澤東曾高度評價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將軍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孫子兵法》中“重將治兵”的原則及名種謀略思想來驅動裝備着最現代化的戰爭武器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譽為“將星奇才”。英國著名戰略傢利德爾.哈特在《孫子兵法》英譯本序言中說:“2500多年前中國這位古代兵法傢的思想、對於研究核時代的戰爭是很有幫助的。”
古今中外的軍事傢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不僅運用於軍事領域,還被推廣運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尤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孫武的軍事理論與企業管理雖然活動的領域不同,但它們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市埸,競爭即戰爭。日本企業傢大橋武夫所著《兵法經營全書》指出:“采用中國的兵法思想指導企業經營管埋,比美國的企業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霍吉茲在《企業管理》一書中指出:《孫子兵法》一書中“揭示的許多原理原則,迄今猶屬顛撲不破,仍有其運用價值”。古老的兵法在現代社會中閃耀着迷人的光彩。孫武雖非出生吳地,但一生活動是在吳地。 |
|
·孫子
【拼音】:sūn zǐ
【解釋】:1.子孫後代。 2.兒子的兒子。
【英語表達】:Grandson |
|
《孫子》
Sunzi
SUfiZi
((孫子》(sunzi;枷ste;su。’:Artof,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兵書,“武經七書”之
世界公認現存最早的“兵學聖典”。又;
子兵法》、《吳孫子》等。孫武撰。成書於
末期(一說春秋戰國之交;一t沽錢國;一
基於春秋,基本完成於戰國中期或稍肖
型於秦漢之際等)。孫式,字長卿,樂
山東惠民,另有博興、廣饒等說)人,匕
13篇晉見吳王閡J’q,被任為將軍,輔盡
經國治軍,稱霸諸侯,多所貢獻。
關於《孫子》篇數,史籍中有兩
載。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
《孫子》、青海大通縣上孫傢寨漢墓出1
《孫子》佚文以及《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十三篇”的記載。東漢末年曹操為之竹
即為13篇。但《漢書·藝文志》著錄為‘
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捲”。今本13
《計》、《作戰》、《謀攻》、《形》、《勢》
實》、《軍爭》、《九變》、《行軍》、《地〕
《九地》、《火攻》、《用間》。該書總結了
以來特別是春秋時期的戰爭經驗,從品
度論述了軍事領域若幹重大問題,揭萬
係列帶普遍性的軍事規律,形成了係紅
事理論體係(見孫武的軍事思想)。
。鋤黝膜定鈴磁趕
記簡簡有的孫為虛、周高一軍
兒翻,戶丁卜卜.口口.王J電份爵刀從認萬協習徹仃︸f.門叨
.......舊萬..,.,d...口.,
J.......﹄..........r....
((孫子))竹簡
《孫子》詞約義卜,歷來被尊為兵全
宋代官方頒行的《武經七書》,將其列;
位。歷代註釋批校《孫廣》者不計其數,
有200多傢,著作300餘種。曹操《孫,
解》是迄今所見最旱的註本,其後註籠
起。校註成就較大者,為Ji1於代《杜牧之
戶》、宋代《張預註孫r》,明代劉寅《。
汽解·孫戶直解》、趙本學《孫戶l1;校角
類》、李贊《孫r參同》,清代孫星衍校
戶f’傢註》等。
《孫戶》現存最旱的本r為銀雀山之
出卜的竹簡本,惜為殘簡。存世最旱白
本為宋l=lJ《武經七}勃本和孝宗(1 163一l]
時的《}一傢註孫廣》本。明清以來各不
本大都以此為底本,形成《孫子》兩大f
。濘約略蜂孫經引孫
墓刻I9)版本
《孫子》多種譯丈版
蒙古
唐代
至今
剋、
、荷
國、
支)
係統。除漢文本外,尚有西夏文、
文、滿文等少數民族文本。
《孫子》在世界上流傳甚廣,早在
就已傳人日本,18世紀又傳到歐洲,
有日、英、法、德、俄、朝、意、捷
羅馬尼亞、希伯菜、希臘、阿拉伯
蘭、西班牙、越南、丹麥、緬甸、泰
馬來西亞等不同語種的譯本傳世。
(於汝;
|
|
《孫子》中的運籌思想
operations research ideas of Sunzi
Sunzi zhong de yUnchou sixiQng
《孫子》中的運籌思想(叩erationsre-
search ideas of Sunzi)中國古代軍事名
著《孫子》中籌劃作戰問題的定量分析思
想。《孫子》由春秋末期的軍事傢孫式所
著,共有13篇,其中有許多強調定t分析
和優化的內容,含有豐富的軍事運籌思
想。主要表現在:①強調用定性和定t分
析相結合的方法,謀劃作戰大計,預側戰
爭勝負。如《計》和《形》中指出:在戰
爭之前,先要進行“廟算”,要從道(政治)、
天(天時)、地(地利)、將(將領)、法(法
)五個方面綜合考慮,通過研究敵對雙
方的度(土地幅員大小)、量(物資財富的
數量)、數(兵力衆寡)、稱(軍事力最的強
弱),從而確定是否能夠取勝。②提出了判
斷作戰策略優劣的準則。《謀攻》提出:用
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勝敵,其次是通過外交
手段取勝,再次是使用武力戰勝敵人,最
下策是攻城。③提出了根據兵力對比確定
用兵策略的思想。《謀攻》中談到用兵的方
法時指出:有十倍於敵的絶對優勢的兵
力,就要四面包圍,迫敵屈服;有五倍於
敵的優勢兵力,就要進攻敵人。④提出了
集中兵力殲敵的策略思想。如《虛實》中
指出:要(能夠做到)集中自己兵力於一
處,而使敵人兵力分散於十處,這樣,就
能以十倍於敵的兵力打擊敵人,造成己衆
敵寡的有利態勢。《孫子》中樸素的運籌思
想對研究現代戰爭有重要指導作用.
(李長生)
|
|
《孫子》中的軍事辯證法思想
Sunzi, military dialectical thought in
者不可以復生”。以上論述,說明《孫子》
的軍事辯證法思想是建立在樸素的唯物論
基礎之上的。
關於戰爭矛盾運動的辯證規律的思想
《孫子》對戰爭中的矛盾對立現象進行了多
方面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戰爭所固
有的辯證運動規律。①從古代戰爭的現實
出發,抽象和概括出了一係列反映了戰爭
矛盾運動的範疇,如力量的強弱、人數的
衆寡、將帥的賢愚、謀算的多少、軍隊的
治亂、士氣的勇怯、部署的虛實、兵力的
專分、人員的勞佚、處境的安危、行動的
快慢、戰勢的奇正、戰法的攻守、道路的
遷直、距離的遠近、地形的陰陽、用兵的
利害、時間的久速、結局的勝敗,等等。
這些矛盾範疇幾乎涵蓋了古代戰爭諸方面
的一係列重要的矛盾關係。尤其是強弱、
攻寧、形名、奇正、虛實等,具有更高的
概括性和抽象性,達到了較高的辯證思維
水平。②肯定戰爭中的矛盾着的各個方面
可以相互轉化。如關於奇正,《孫子》提
出:“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
之?”這說的是奇生於正,正生於奇,奇正
相互轉化而無窮無盡,永無止境。又如,
治亂、勇怯、強弱等矛盾,“亂生於治,怯
生於勇,弱生於強。”這是說亂與治、怯與
勇、強與弱之間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關
於存亡、生死問題,《孫子》提出:“投之亡
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在談到有形
與無形時,《孫子》說:“故形兵之極,至於
無形。”諸如此類的一些論述,體現了《孫
子》關於矛盾轉化的思想。③強調戰爭處在
不斷的變化之中。《孫子》明確提出:“兵無
常勢,水無常形。”戰爭中沒有固定不變的
東西。“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
短長,月有死生。”戰爭的變化可以從萬物
的變化中得到證明。而戰爭的發展變化則
源於戰爭雙方相互對立
的動機、目的、行動等
矛盾鬥爭。《孫子》說:
“兵以詐立,以利動,
以分合為變。”戰爭離
不開敵我雙方的互
“詐”,戰爭矛盾運動源
於敵對雙方的利益衝
突,戰爭情況的流動與
兵力的集中與分散緊密
相聯。④隱含着戰爭中
的一般和特殊相互轉化
的思想。《孫子》從作戰
方法的意義上抽象出奇
和正這一對範疇。所謂
奇正, |
|
- n.: grandbaby, grandchild, grandson, grandson (son of one's son)
|
|
- n. petit-fils
|
|
旅遊 | 山東 | 濱州 | 惠民 | 文化 | 成語 | 典故 | 詞彙 | 歷史 | 孫武 | 遺址 | 文物 | 老子 | 孔子 | 孟子 | 喻山水 | 古文 | 兵法 | 軍事 | |
|
|
|
|
孫子兵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