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子囊菌亚门
ascomycotina
真菌门中最大的一亚门。该亚门与担子菌亚门因结构复杂,合称高等真菌。主要特征是营养体除极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如酵母菌)外,均为有隔菌丝构成的菌丝体。细胞壁由几丁质构成。有性过程中形成子囊,是子囊菌有性过程中进行核配和减数分裂发生的场所,在子囊中产生具有一定数目(多为8个,有的为4个、16个或其他数目)的子囊孢子。无性生殖发达,产生不同类型的分生孢子进行繁殖。水生或陆生。腐生在多种多样的基物上或寄生在很多种的动植物上,也有许多子囊菌可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较早的分类很少考虑地衣子囊菌的特征,而是依据非地衣子囊菌的子囊果性质、子囊特征和排列方式,本亚门下分半子囊菌纲、不整囊菌纲、核菌纲、腔菌纲、虫囊菌纲、盘菌纲6纲。在子囊菌亚门真菌中,有许多种类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有的种类可以引起人和畜的深部疾病。同时,也有许多种类是食品、发酵、医药等工业用菌。 |
|
子囊菌亚门
Ascomycotina
真菌门中最大的一亚门。该亚门与担子菌亚门因结构复杂,合称高等真菌。主要特征是营养体除极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如酵母菌)外,均为有隔菌丝构成的菌丝体。细胞壁由几丁质构成。有性过程中形成子囊,是子囊菌有性过程中进行核配和减数分裂发生的场所,在子囊中产生具有一定数目(多为8个,有的为4个、16个或其他数目)的子囊孢子。无性生殖发达,产生不同类型的分生孢子进行繁殖。水生或陆生。腐生在多种多样的基物上或寄生在很多种的动植物上,也有许多子囊菌可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较早的分类很少考虑地衣子囊菌的特征,而是依据非地衣子囊菌的子囊果性质、子囊特征和排列方式,本亚门下分半子囊菌纲、不整囊菌纲、核菌纲、腔菌纲、虫囊菌纲、盘菌纲6纲。
有的真菌分类学家倾向于在亚门以下暂不分纲和亚纲,而直接分为目和科。例如O.埃里克松在《1983年度子囊菌大纲》中,把子囊菌直接分为44目,226科;D.L.霍克斯沃思等人在《安思沃思-比斯比真菌词典》(1983)中,把子囊菌直接分为37目。
关于子囊菌的起源,占优势的看法是来自红藻,或来自接合菌。
在子囊菌亚门真菌中,有许多种类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有的种类可以引起人和畜的深部疾病。同时,也有许多种类是食品、发酵、医药等工业用菌。 |
|
zinangjun yamen
子囊菌亚门
Ascomycotina
真菌门中最大的 1亚门。本亚门与担子菌亚门因结构复杂,合称高等真菌。主要特征是形成子囊,子囊中含一定数目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核配和减数分裂后以游离细胞方式形成。水生或陆生。腐生在多种多样的基物上或寄生在很多种的动植物上,也有许多子囊菌可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
较早的分类很少考虑地衣子囊菌的特征,而是依据非地衣子囊菌的子囊果性质、子囊特征和排列方式,本亚门下分半子囊菌纲、不整囊菌纲、核菌纲、腔菌纲、虫囊菌纲、盘菌纲6纲。
有的真菌分类学家倾向于在亚门以下暂不分纲和亚纲,而直接分为目和科。例如O.埃里克松在《1983年度子囊菌大纲》中,把子囊菌直接分为44目,226科;D.L.霍克斯沃思等人在《安思沃思—比斯比真菌词曲》(1983)中,把子囊菌直接分为37目。
关于子囊菌的起源,占优势的看法是来自红藻,或来自接合菌。
在子囊菌亚门真菌中,有许多种类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也有的种类可以引起人和畜的深部疾病。同时,也有许多种类是食品、发酵、医药等工业用菌。
(郑儒永) |
|
- lat.: ascomycotina
|
|
盘菌亚门 |
|
|
|
|
|
子囊菌纲 | 虫囊菌纲 | 盘菌纲 | 半子囊菌纲 | 核菌纲 | 腔囊菌纲 | 不整子囊菌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