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術 : 健康 : 金庸武功招式 > 太極拳
目錄
No. 1
太极拳
太极拳
太极拳
  武術拳種之一。以太極陰陽哲理為理論基礎,融武術、導引術和中醫經絡學說而創造的一種拳術。最早創編者為清初河南溫縣人陳王廷,後傳衍各地,並派生出動作結構和技術風格大同小異的多種流派,有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太極拳要求心靜意專,呼吸自然,圓活柔緩,虛實分明,協調連貫。
tài jí quán tài jí quán
  中國傳統武術項目之一,動作柔緩,可用於拳擊和健身,流傳區域很廣
No. 3
太极拳
  拳術名。動作柔和緩慢,能養氣強身。既可用於技擊,又有保健醫療作用。
No. 4
  太極拳 tài jí quán1. [chinese] chinese shadow boxing; taijiquan
概述 Outline
  太極拳起源於中國,其動作剛柔相濟,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的傳統拳術。太極拳歷史悠久,流派衆多,傳播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面各派有異,但都具有疏經活絡、調和氣血、營養腑髒、強筋壯骨的功效. 太極拳作為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山西武術傢王宗嶽著《太極拳論》,纔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係辭》,含有至高、至極、絶對、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嶽樓臺,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衹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傢,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啓動,揮灑自如。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製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發展簡史 A brief history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衆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嶽等幾種不同的說法。沒有充份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於陳王廷,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衹有不斷發展纔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於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衹有趙堡太極拳傳承於外;另一支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傢溝陳姓傢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傢。
  太極拳 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絶,名手輩出,流派紛呈(分陳、楊、武、吳、孫等派)。追根溯源,它的發祥之地在河南省溫縣陳傢溝。 陳傢溝,位於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成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莊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窪,復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傢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南北走嚮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傢溝。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傢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製,拳傳外姓,受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教拳於北京,因教拳需要,將師傳老假太極拳中的高難度動作逐步捨棄,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成為目前流行的楊氏太極拳,滿族人全佑跟楊福魁之子楊班候學的楊氏小架太極拳後,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傢,因鑒泉後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1.來源
   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傢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傢、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傢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②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鬆重在內壯,所以被稱為“內傢拳”之一。③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陳式太極拳要求按經絡通路,蠃旋纏繞,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衝脈。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2.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極拳發展很快,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册的太極拳書籍、挂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傢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傢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氣功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起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釋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 這種運動即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很多科研部門對太極拳正在進行研究。通過從醫學、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證明,太極拳對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壓、心髒病、肺病、肝炎、關節病、胃腸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療效。
  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它是技擊術和《孫子兵法》的有機結合。因此,太極拳特別是楊氏太極拳,拳勢簡單、易學易練,正在以其獨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愛。
基本動作 The basic action
  太極拳以“扌朋、捋、擠、按、采、扌列、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絶”。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傢功夫的特點之一。
  八種勁法中,扌朋勁是八勁之本,練太極拳不能須臾離開此勁。它是彈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稱量;是知覺力,一切外來之力皆藉其辨別方向、大小。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例如,掌心由內嚮外纏絲稱為扌朋勁,若掌心由外嚮內纏絲則稱為捋勁,若雙手同時將扌朋勁交叉嚮外扌朋出,則稱為擠勁。扌朋勁是嚮上嚮外之力,使對方之力達不到胸部,是保護自己的防禦手法;捋勁是嚮旁的橫力,三分嚮下,七分嚮後,用時要 含胸 轉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對方肩擊胯打;擠勁是嚮前推扌鄭之力,擠在手背,另手輔之,要點在於雙手用力一致,兩腳抓地前弓;按勁是嚮前推擊或上掀之力,用時須頂頭懸 含胸 拔背 用腰力發出;采勁是以手抓住對方手腕和肘部嚮下嚮後下沉之力,用時要含胸縮胯,一般是先采後扌列;扌列勁是以手嚮左右上下擋開之力,用時要身軀配合以腰帶動;肘勁是以肘擊人,在近身時使用,有“遠拳近肘貼身靠”之說;靠勁是用肩擊胯打,貼身時使用。
  42式太極拳動作名稱
  01: 起勢 02:右攬雀尾 03:左單邊 04:提手 05:白鶴亮翅 06:摟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擠式 09:進步搬攔捶 10:如封似閉 11:開合手 12:右單鞭 13:肘底捶 14:轉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腳 17:掩手肱捶 18:野馬分鬃 19:雲手 20:獨立打虎 21:右分腳 22:雙峰貫耳 23:左分腳 24:轉身拍腳 25:進步栽捶 26:斜飛式 27:單鞭下勢 28:金雞獨立 29:退步穿掌 30:虛步壓掌 31:獨立托掌 32:馬步靠 33:轉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勢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轉身擺蓮 39:彎弓射虎 40:左攬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勢
技擊原理 Martial principle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製動,以柔剋剛,避實就虛,藉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術語簡介 Terminology Introduction
  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
  引手: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
訓練方法 Training Methods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鬆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蠃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着,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如下: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竪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鬆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麯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註,不可鬆軟;胸──舒鬆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嚮下鬆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竪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嚮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鬆正含縮,使勁力貫註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紮實,彎麯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鬆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打太極拳要求鬆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製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係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 心髒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煉。
  武派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的《太極拳論》開頭三句即是:"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這充分說明太極拳身法輕靈的重要意義。
  先師郝少如在教學中對身法要求特別重視。他指出:"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着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練身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練外形,就是學習拳架註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強調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後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來藉力;上下肢與身法必須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身法。既要支持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睏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後,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
  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衹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産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係而産生繼續的現象。應以求尾閭正中,將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鬆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好。然後再求腰脊斂氣,使氣註腰間。脊骨之氣能註於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合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進一步掌握行氣運動的功夫。能做好以上這些要領,就能以意送氣達於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氣沉丹田。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註,周身要空鬆,勁才能顯得正,决不能用呼吸係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於眼,我意欲嚮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於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衹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於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於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走架成熟之時,全身似氣球,身體猶如懸空,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日久功深,太極拳的精妙藝術得矣。
  常見多年純功不能運化、雙重之病未除者有之,發勁不能如放箭、有的放矢者有之,甚至有拳法變形走樣者,凡此皆由於十三勢身法末參悟,缺明師指點,學者不可不辨耳。武禹襄的《太極拳論》全文如下:"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便有缺陷處,無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嚮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內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嚮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實戰應用 Combat application
  太極拳是一門最講求省力打人的藝術,所以藉力打人、引進落空是太極拳最本質的特點。要掌握"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技藝,就是要懂得身法輕靈之理,以意運氣、以意打人,久之則身法無所不合。一身之勁在於整,一身之氣在於斂,身法能一一求對,輕靈自如,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機,而在上即能得勢,上下相隨,前後左右無不得力也。能得機得勢,乃能捨己從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敵變化;能因敵變化,"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總之,引進落空、藉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勁以麯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註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
主要流派 The main genre
太极拳 主要流派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據說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傢溝的老拳師陳王庭初創太極拳,世代相傳。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陳傢溝陳長興,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傢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傢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 隨着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傢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以下5派。
  1.陳式太極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廷所創,原有 5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一百單八勢 1套,炮捶1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纍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漸進和剛柔相濟的原則。陳式第 1路拳套現有83式,主要特點如下:①纏絲勁明顯,要求處處留心源動腰脊,用意貫勁於四梢(即兩手和兩足尖),動作呈弧形蠃旋,纏繞圓轉並要做到“一動內外俱動”;②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亦即能打出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③動作要和呼吸運氣相結合,不僅做到“氣沉丹田”,而且在練動作的同時進行“丹田內轉”, 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聲 (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④快慢相間,亦即在動作轉換處要快,一般行拳時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種,體弱有病者可以練高架子,青壯年體健者則可練低架子。陳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現有71式,主要特點如下:①震腳發勁的動作更多; ②動作比第1路快、剛, 爆發力強;③“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的動作較多,氣勢雄壯。第 2路衹適於青壯年練,流傳不廣。陳式新架套路也有兩種,一種是陳有本(陳傢溝拳師)編創的,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較老架小,轉圈也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較難的動作,陳傢溝村人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為“大圈拳”。這種拳後來又傳至陳鑫,他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闡發陳氏歷代積纍的練拳經驗。新架另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復雜。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多數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都是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楊式太極拳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 1873),幼時在河南溫縣陳傢溝陳姓傢為雇工,學習太極拳,壯年返裏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製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嚮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後來,楊露禪為了適應一般練拳人的需要,逐漸刪改原有發勁、縱跳、震足和難度較高的動作,又經其孫楊澄甫一再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子,由於練法平正簡易,故成為現代最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楊氏祖孫 3代,在北京負有盛名。楊露禪有兩子,楊班侯和楊健侯,各有所長。班侯脾氣火暴,偏重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實戰中下手較狠,多次與人交手將對方打殘打傷,因此承父“楊無敵”之稱號,在北京名噪一時,客觀上為太極拳樹立了威名並推動了太極拳在全國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但也因其性格偏執極少授徒,所以傳承者很少,目前聞者有河北齊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健侯性格溫和,更重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衆多,當今流傳的太極拳大多數為健侯一枝。1928年後,健侯之子楊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傳於全國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沉自然,鍛煉步驟由鬆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 1957年根據楊式太極拳整理成《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楊式太極拳》一書。楊式小架太極拳和二路炮錘僅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是技擊作用。
  3.吳式太極拳 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來拜楊露禪次子為師學小架子,以善於柔化著名。其子始從漢族改姓吳,名鑒泉。吳鑒泉繼承和傳授的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由於吳氏對拳式有所修改,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成為現代流傳較廣的吳式太極拳。 吳鑒泉在北京、上海傳拳較久,他打拳式正招圓,舒鬆自然, 雖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1958年曾出版《吳式太極拳》一書。
  4.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得其大概,後又學新架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於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武式太極拳於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後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一書。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說法如下:武禹襄傢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傢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陳傢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傢的房産。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一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於是委托同鄉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傢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後交給自己,自己則出自供養楊露禪全家。楊露禪先後三赴陳傢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最終武禹襄還不滿足於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傢溝請教。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後果有大成。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後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郝為真武藝最高,他的拳佳經其後人修改後被國傢定為武式太極拳標準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李聖端、陳蘭亭、郝中天、鄭月南、王老延、陳固安、吳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極拳高手。
  5.孫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完縣人孫祿堂,酷愛武術,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勤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始學太極拳,參合各傢之長,融會貫通,遂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1957年曾出版《孫式太極拳》一書。
  6.簡化太極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推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在廣大群衆中推廣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複的動作﹐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20多年來﹐簡化太極拳已盛行於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簡化太極拳》的挂圖和書籍出版了數百萬册(張)。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 140多處太極拳輔導站﹐舉辦過 800多期太極拳訓練班﹐參加活動者達 4萬人次以上﹐這些輔導站傳授的主要是簡化太極拳
  為了滿足群衆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年又吸取陳式﹑楊式﹑吳式和武式太極拳之長﹐編成“48式簡化太極拳”。
  國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産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傢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永年縣的楊振河和韓會明為該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棉圈”、“十三勢”、“軟手”。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嶽著《太極拳論》,纔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 源出《周易。係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絶對、唯 一之意。
  7.武當太極拳
  雖然目前學者公認為太極拳與武當張三豐無關,不過確實存在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拳講究“拳打臥牛之地”,基本上兩米方圓足以施展,其中除蠃旋纏絲外,另有九宮、八卦的內容,其內涵與當前流行的太極拳不盡相同。武當太極拳的要决就是:拳隨心境,舒展綿長,恢宏大氣,容萬物於心。 武當太極拳以柔剋剛、以靜製動,後發先至,能四兩撥千斤。不但是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自衛,武當太極拳結合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氣功功法,開人智慧、發人體能,使人延年益壽、長生久世,是一種集武術與養生一體,至高無上的拳法。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三個階段:首先練形、然後練氣、最後練神。其內含功法主要有:吐納導引功、外氣采補功、混元站樁功。其動作以崩履、擠、按、采、列、肘、靠為主,在應用中隨、連、粘、貼,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演練太極拳要求虛靈頂靜、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動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當太極拳動靜結合、內外相含,是內外雙修的至寶,是人體性命的源泉。
  8.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相傳是由武當太極拳創始人張三豐所創,由武當太極拳外傳,祖師王宗嶽傳蔣法。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傳張敬芝,傳陳英明,傳王慶升,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另一種說法是陳式太極拳新架的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復雜。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嶽師尊的專著《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着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徵。 趙堡太極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為立式畫圓,走立式化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裏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為血梢,毛孔為氣梢。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圓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 趙堡太極拳,在走技方面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於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為突出。
  上述 8式太極拳的風格、姿勢雖不相同,但套路結構和動作順序基本一致,練拳目的皆為健身治病。 8式太極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練法,如太極劍、太極刀等。
傳奇人物
太极拳 传奇人物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 1873),幼時在河南溫縣陳傢溝陳姓傢為雇工,學習太極拳,壯年返裏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製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嚮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
  太極推手
  太極推手和盤架子(練拳的套路),是太極拳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盤架子為拳之體;推手為拳之用。練太極拳在學會盤架子之後,可以學學推手,學會了推手,纔算是體用兼備了,這時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技藝,也增加了更濃厚的鍛煉興趣。
  太極推手,過去有人叫“打手”。老太極拳書上有“打手歌”,“打手要言”等,都是講打手方法的。但“打手”二字的含義,不如用“推手”比較全面,因為推手包含兩個人“打輪”和“散手”兩個部分。“打輪”是兩個人對手合作,共同練習,推起手來,四臂往還,你搓我揉,你進我退,你收我發,既可收到鍛煉身體的益處,同時也提高了興趣,增進了友誼。也有人管推手叫“揉手”的,實際上就是形容它的動作,指相互揉搓而說的。
  推手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插肋,爛采花等區別,其中定步推手是推手的基本功夫。所以學推手,要先從定步推手學起。
  推手的原理,其實也並不十分復雜,盤架子主要是從練姿勢中鍛煉身體的平衡,就是不論怎樣運動,要始終保持住身體的重心。推手則是在對方的推動逼迫下,仍要不失掉自己的重心,相反還要設法引動對方失掉重心,這就比較盤架子難了一步。所以過去說“盤架子以求懂自己之勁,推手以求懂他人之勁”,就是這個意思。
  定步推手在初步鍛煉時,步法衹有弓步和坐步兩種,手法也衹先練扌朋,扌履,擠,按四手。“打輪”熟練之後,雙方可以初步做到“聽勁”“問勁”“化勁”“發勁”的時候,步法與手法也可相應增加變化,如步法可增加騎馬步,僕步等步法,在進退時也可以逐漸增加上步撤步的動作,這樣就由定步推手過渡到活步推手了。至於手法也可由扌朋,扌履,擠,按四手,增加采,扌列,肘,靠四手,合而為八手。以後功夫加深,可以逐步轉進到千變萬化,做到所謂“沾,粘,連,隨”,“不丟不頂”,漸而至於“愈練愈精”,“從心所欲”了。
  練習推手時應註意些什麽?
  一、要力求姿勢、手法正確。二、註意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三、要虛心學習,多練多思。四、端正推手的態度。
基本動作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絶”。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傢功夫的特點之一。
  八種勁法中,掤勁是八勁之本,練太極拳不能須臾離開此勁。它是彈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稱量;是知覺力,一切外來之力皆藉其辨別方向、大小。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例如,掌心由內嚮外纏絲稱為掤勁,若掌心由外嚮內纏絲則稱為捋勁,若雙手同時將掤勁交叉嚮外掤出,則稱為擠勁。掤勁是嚮上嚮外之力,使對方之力達不到胸部,是保護自己的防禦手法;捋勁是嚮旁的橫力,三分嚮下,七分嚮後,用時要 含胸 轉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對方肩擊胯打;擠勁是嚮前推扌鄭之力,擠在手背,另手輔之,要點在於雙手用力一致,兩腳抓地前弓;按勁是嚮前推擊或上掀之力,用時須頂頭懸 含胸 拔背 用腰力發出;采勁是以手抓住對方手腕和肘部嚮下嚮後下沉之力,用時要含胸縮胯,一般是先采後挒;挒勁是以手嚮左右上下擋開之力,用時要身軀配合以腰帶動;肘勁是以肘擊人,在近身時使用,有“遠拳近肘貼身靠”之說;靠勁是用肩擊胯打,貼身時使用。
  42式太極拳動作名稱
  01: 起勢 02:右攬雀尾 03:左單邊 04:提手 05:白鶴亮翅 06:摟膝拗步 07:撇身捶 08:捋擠式 09:進步搬攔捶 10:如封似閉 11:開合手 12:右單鞭 13:肘底捶 14:轉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腳 17:掩手肱捶 18:野馬分鬃 19:雲手 20:獨立打虎 21:右分腳 22:雙峰貫耳 23:左分腳 24:轉身拍腳 25:進步栽捶 26:斜飛式 27:單鞭下勢 28:金雞獨立 29:退步穿掌 30:虛步壓掌 31:獨立托掌 32:馬步靠 33:轉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勢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轉身擺蓮 39:彎弓射虎 40:左攬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勢
概述 Outline
  太極拳起源於古代騎兵的槍法、長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開、合、發。
  踩着高蹺來使用長槍、長柄大刀,可以很容易體會太極拳的特點。
  而踩高蹺就是騎兵模擬訓練的基本方法。與之相對,少林拳是古代步兵的槍法、刀法,踩着高蹺的時候,根本無法演練少林拳,衹能演練太極拳。戰馬食量大,豆子、麥草都需要,所以騎兵數量少,騎兵的格殺術就流傳得更少。與之相對,少林派的步兵格殺術就廣泛流傳,形成了“天下功夫出少林”。
發展簡史
  武當太極太極拳起源衆說紛紜:民間大致有唐朝許宣平、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嶽等說法;官方考證太極拳為陳王庭所創。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張三豐道傢理論等都在太極拳中有體現。太極拳的定名、成型、傳播靠的是楊露禪。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創,而是前人不斷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衹有不斷發展纔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稱太極拳發源於武當武術,趙堡太極拳為武當太極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確的是,太極拳由河南溫縣陳傢溝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傳給河北永年人楊露禪,而後社會依次出現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目前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為人所知則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情了,而這個陳式太極拳和陳長興傳給楊露禪的是否一致,以及陳長興後陳傢溝武術傳承則是一件懸案了。
  太極拳源流,1988年中國人民大學歷史係教授徐兆仁先生主編的《東方修道文庫·太極道訣》一書最為清楚,最具權威。太極拳是清朝陳王庭所創。
  太極拳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絶,名手輩出,尤其陳氏,在藏竜臥虎的北京,更是贏得“陳無敵”的美譽,而為天下所知,為太極拳的發展、傳播、造福人類,居功至偉。而在太極拳傳承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陳傢溝,位於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莊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窪,復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傢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嚮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傢溝。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傢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製,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後到達北京,經歷了一段“闖天下、打天下”的傳奇經歷,並擔當騎營總教習。楊氏祖孫三代在北京與人交手無數,授徒廣衆,流傳甚廣。其拳架在不斷的實踐中日臻完善,最後由楊澄甫定型,成為目前流行最廣的楊式太極拳。同時,尚有早期、中期的拳架流傳於世。滿族人全佑跟楊福魁之子楊班候學得楊氏小架太極拳後,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傢,因鑒泉後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和兆元(1810 –1890年)溫縣趙堡鎮人,趙堡太極名師陳清平的入室弟子。1836年進京供職,曾統領皇宮大內侍衛(據傳)。因屢有功績被皇室例封為“武信郎”。在京期間,他廣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廣益,反復實踐,所以和兆元提出:“由外帶內,周身順遂渾圓,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的理論。製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為檢驗印證,寓技擊、修身、養身於一道,既保持趙堡鎮原傳太極拳傳統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極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稱為“趙堡太極拳”。
  和兆元晚年歸裏,處世低調,除傳子和潤芝、和敬芝、孫和慶喜、苗彥升外,衹在趙堡鎮附近傳播。
  和慶喜,字福棠(1857—1936),和潤芝長子,是和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他自幼隨父習拳,又深得祖父真傳。慶喜公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開山收徒,視學者年齡、體質、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學有方。一時間趙堡鎮及周圍各地習拳之風盛行,從學者如流,在短短數年內,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學信(侄)、和學敏(子)、和學惠(侄)、鄭伯英、鄭悟清、劉世英、郝玉朝、陳桂林、柴玉柱、郭雲等各懷絶技之門徒,這些傳人成為日後傳播和式太極拳的中堅力量。
  1.來源
  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傢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傢、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傢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②結合了道傢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鬆重在內壯,所以被稱為“內傢拳”之一。③運用了道傢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衝脈。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2.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極拳發展很快,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册的太極拳書籍、挂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傢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傢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這種運動即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很多科研部門對太極拳正在進行研究。通過從醫學、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證明,太極拳對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壓、心髒病、肺病、肝炎、關節病、胃腸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療效。
  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48式太極拳拳譜解讀
  預備
  身體自然直立
  起勢
  1.左腳開立2.兩手前平舉3.屈腿下蹲
  一、 白鶴亮翅
  1.收腳抱手2.嚮後退步3.坐腿轉腰分手4.虛步分掌
  二、 左摟膝拗步
  1.右手前擺2.轉腰擺臂收腳3.屈臂上步4.弓步摟手推掌
  三、 左單鞭
  1.轉腰坐腿帶手2.收腳抱手3.轉身上步穿手4.弓步平雲手5.坐腿轉腰平雲
  6.勾手收腳7.轉身上步8.弓步推掌
  四、 左琵琶勢
  1.跟步擺臂2.坐腿挫手擺臂3.虛步合手
  五、 捋擠勢(3)
  (1)1.移腳活步穿掌2.弓腿抹掌3.收腳捋手4.上步搭手5.弓步前擠
  (2)1.坐腿扣腳穿手2.3.4.5.同上
  (3)1.扣腳穿手 2.3.4.5.同上
  六、 左搬攔捶
  1.撇腳轉腰分手2.收腳握拳3.擺步搬拳4.收腳轉腰擺臂5.上步攔掌
  6.弓步打拳
  七、 左掤捋擠按
  1.轉腰撇腳分手2.收腳抱球3.轉腰上步4.弓步掤手5.旋臂送手
  6.坐腿後捋7.轉腰搭手8.弓步前擠9.坐腿引手後掤10.弓步前按
  八、 斜身靠
  1.轉身扣腳分手2.收腳抱手(兩手成十字交叉)3.上步握拳4.弓步斜靠
  九、 肘底捶
  1.轉身擺掌2.抱手收腳3.擺步撐手4.跟步提手5.坐腿握拳
  6.虛步劈打
  十、 倒捲肱(4)
  (1)1.撤手翻掌2.退步屈臂捲肱3.虛步推掌
  (2)(3)(4)同上
  十一、轉身推掌(4)
  (1)1.撤步碾腳轉身2.屈臂上步3.丁步摟手推掌
  (2)1.碾腳轉身2.3.同上
  (3)(4)同上
  十二、右琵琶勢
  1.嚮後撤步2.坐腿擺臂挫手3.虛步合手撅臂
  十三、摟膝栽捶
  1.撤步捋手2.上步搭手3.跟步平雲手4.坐腿轉腰擺臂5.屈臂握拳上步
  6.弓步摟膝栽捶
  十四、白蛇吐信(2)
  (1)1.轉身提拳2.轉身擺腳擺掌3.歇步推掌
  (2)1.轉腰擺臂2.屈臂上步3.歇步推掌
  十五、拍腳伏虎(2)
  (1)1.轉腰展臂2.上步掄臂3.掄臂拍腳4.蓋步擺臂5.轉身上步
  6.弓步貫拳
  (2)1.扣腳穿手2.3.4.5.6.同上
  十六、左撇身捶
  1.坐腿扣腳翻手2.弓步分手3.收腳握拳4.上步舉拳5.弓步撇拳
  十七、穿拳下勢
  1.撇腳轉腰分手2.收腳握拳3.穿拳開步4.僕步穿拳
  十八、獨立撐掌(2)
  (1)1.弓腿挑拳2.收腳翻掌3.獨立撐掌
  (2)1.落腳上步收手2.3.同上
  十九、右單鞭
  1.退步伸掌2.坐腿後捋3.旋臂搭手4.弓步平雲5.坐腿轉腰平雲
  6.勾手收腳7.轉身上步8.弓步推掌
  二十、右雲手(3)
  (1)1.坐腿轉腰左雲鬆勾2.右雲翻掌收腳
  (2)1.轉腰左雲翻掌出腳開步2.右雲翻掌收腳並步
  (3)1.左雲翻掌出腳2.右雲翻掌收腳
  二一、右左分鬃
  1.抱手提腳2.轉腰出步3.弓步采靠4.轉腰撇腳5.抱手收腳
  6.轉腰上步7.弓步采靠
  二二、高探馬
  1.收腳展臂2.坐腿屈臂3.虛步探掌
  二三、右蹬腳
  1.帶手起腳2.上步穿掌3.弓步分手4.抱手收腳5.蹬腳撐臂
  二四、雙峰貫耳
  1.並手收腳2.落腳收拳3.弓步貫拳
  二五、左蹬腳
  1.轉腰分手2.抱手起腳3.蹬腳撐臂
  二六、掩手撩拳
  1.並手落腳2.出腳握拳掩手3.弓步撩拳
  二七、海底針
  1.跟步擺臂2.坐腿提手3.虛步下插掌
  二八、閃通背
  1.提手收腳2.嚮前上步3.弓步推撐掌
  二九、右左分腳
  1.轉身扣腳分手2.收腳抱手3.分腳撐臂4.落腳穿手5.弓腿分手
  6.收腳抱手7.分腳撐臂
  三十、摟膝拗步(2)
  1.落腳轉身擺臂2.屈臂上步3.弓步摟手推掌4.轉腰撇腳5.擺臂收腳
  6.屈臂上步7.弓步摟手推掌
  三一、上步擒打
  1.轉腰撇腳抹掌2.收拳收腳3.上步擒打握拳4.弓步打拳
  三二、如封似閉
  1.跟步穿掌2.坐腿引手3.上步翻掌4.弓步前按
  三三、左雲手(3)
  (1)1.轉腰扣腳右雲2.左雲翻掌收腳
  (2)1.右雲翻掌出腳2.左雲翻掌收腳
  (3)1.右雲翻掌出腳2.左雲扣腳並步
  三四、右撇身捶
  1.撤步探掌2.收腳握拳3.上步舉拳4.弓步撇打
  三五、左右穿梭
  (1)1.扣腳翻掌2.弓腿平抹掌3.收腳後捋4.上步搭手5.跟步平雲
  6.坐腿平雲7.上步收掌8.弓步架推
  (2)1.扣腳穿掌2.3.4.5.6.7.8.同上
  三六、退步穿掌
  1.坐腿嚮前擺掌2.收腳翻掌3.退步嚮前穿掌左腳扭直
  三七、虛步壓掌
  1.轉身扣腳上擺手2.虛步下壓掌
  三八、獨立托掌
  右手前托左手側撐左腿獨立
  三九、馬步靠
  1.落腳擡手2.收腳擺臂3.上步握拳4.絆馬步靠
  四十、轉身大捋
  1.撇腳擺掌2.並步舉手3.碾腳轉身4.側步大捋5.側弓步拱肘撅臂 四一、撩掌下勢
  1.回身旋臂2.轉身擺掌3.丁步撩掌4.坐腿擺掌勾手提腳5.屈臂開步
  6.僕步穿掌
  四二、上步七星
  1.弓步挑掌2.虛步十字架拳
  四三、獨立跨虎
  1.退步擺掌坐腿2.轉腰擺掌收腳3.舉腿挑掌
  四四、轉身擺蓮
  1.轉身扣步帶手2.轉身穿擺掌3.擺蓮拍腳
  四五、彎弓射虎
  1.落腳上步擺臂2.弓腿轉腰擺拳3.弓步反衝拳
  四六、右搬攔捶
  1.坐腿穿掌2.收腳握拳3.擺腳搬拳4.收腳收拳5.上步攔掌
  6.弓步打拳
  四七、右掤捋擠按
  1.撇腳轉腰分手2.收腳抱球3.嚮前上步4.弓步分手5.轉腰送手
  6.坐腿轉腰後捋7.轉身搭手8.弓步前擠9.分手坐腿後引10.弓步前按
  四八、十字手
  1.轉身分手撇腳2.回身合手3.並步開立十字抱掌
  收勢
  1.分手平舉2.兩手垂落3.並步還原
技擊原理 Martial principle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製動,以柔剋剛,避實就虛,藉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藉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藉力嚮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
訓練方法 Training Methods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鬆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蠃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着,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如下:
  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
  頸──自然竪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
  肩──平正鬆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
  肘──自然彎麯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
  腕──下沉“塌腕”,勁力貫註,不可鬆軟;
  胸──舒鬆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
  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
  腰──嚮下鬆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
  脊──中正竪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嚮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
  胯──鬆正含縮,使勁力貫註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穩健紮實,彎麯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鬆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打太極拳的要領:
  虛領頂勁:頭頸似嚮上提升,並保持正直,要鬆而不僵可轉動,勁正直了,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勢,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擡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鬆。
  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於意,發於腰,動於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意體相隨,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時軟綿綿的,打完一套拳身體不發熱,不出汗,心率沒有什麽變化,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確理解應該是用意念引出肢體動作來,隨意用力,勁雖使得很大,外表卻看不出來,即隨着意而暗用勁的意思。
  意氣相合,氣沉丹田:就是用意與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與動作一開一合相配。
  動中求靜,動靜結合:即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於打拳,所謂形動於外,心靜於內。
  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指每一指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鬆協調而緊密銜接。
  打太極拳要求鬆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製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係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衰弱、 心髒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病情嚴重的患者,要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鍛煉。
  武派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的《太極拳論》開頭三句即是:"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這充分說明太極拳身法輕靈的重要意義。
  先師郝少如在教學中對身法要求特別重視。他指出:“習太極拳必須處處按照太極拳的原理要求完整豐富,無論是教與練必須從身法着眼,身法是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必須嚴格要求。”練身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練外形,就是學習拳架註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幹的中正),強調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後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來藉力;上下肢與身法必須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身法。既要支持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睏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後,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
  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衹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産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係而産生繼續的現象。應以求尾閭正中,將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鬆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好。然後再求腰脊斂氣,使氣註腰間。脊骨之氣能註於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合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進一步掌握行氣運動的功夫。能做好以上這些要領,就能以意送氣達於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氣沉丹田。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註,周身要空鬆,勁才能顯得正,决不能用呼吸係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於眼,我意欲嚮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於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衹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於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於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走架成熟之時,全身似氣球,身體猶如懸空,兩手高低屈伸皆能靈活自如,兩腿不論前進後退、左右旋轉、虛實變換,無不隨意所欲。太極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極,日久功深,太極拳的精妙藝術得矣。
  常見多年純功不能運化、雙重之病未除者有之,發勁不能如放箭、有的放矢者有之,甚至有拳法變形走樣者,凡此皆由於十三勢身法末參悟,缺明師指點,學者不可不辨耳。武禹襄的《太極拳論》全文如下:“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便有缺陷處,無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嚮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內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嚮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主要流派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陳傢溝陳長興,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傢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今河北保定順平縣)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傢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 隨着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傢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以下5派。
  1.陳式太極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廷所編,原有 5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一百單八勢 1套,炮捶1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纍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陳式第 1路拳套現有83式,主要特點如下:①纏絲勁明顯,要求處處留心源動腰脊,用意貫勁於四梢(即兩手和兩足尖),動作呈弧形蠃旋,纏繞圓轉並要做到“一動內外俱動”;②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亦即能打出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③動作要和呼吸運氣相結合,不僅做到“氣沉丹田”,而且在練動作的同時進行“丹田內轉”, 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聲(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④快慢相間,亦即在動作轉換處要快,一般行拳時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種,體弱有病者可以練高架子,青壯年體健者則可練低架子。陳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現有71式,主要特點如下:①震腳發勁的動作更多;②動作比第1路快、剛, 爆發力強;③“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的動作較多,氣勢雄壯。第2路衹適於青壯年練,流傳不廣。陳式新架套路是陳有本(陳傢溝拳師)編創的,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較老架小,轉圈也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較難的動作,陳傢溝村人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為“大圈拳”。這種拳後來又傳至陳鑫,他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闡發陳氏歷代積纍的練拳經驗。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多數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跟陳式太極拳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陳氏太極的另外一個分支是:中國溫縣南冷架太極拳
  學太極,到溫縣,盡人皆知。溫縣太極拳係“陳傢溝,南冷架及趙堡架”三個支脈。其中“南冷架”以其所藴含的中國太極傳統哲學文化的深奧,古風濃郁,架式的純正內傢拳。南冷架一直為嫡傳功夫,在第四代嫡傳南冷太極功夫大師,秦毅風的改良修正了古傳太極的繁雜,使南冷太極更加突出實戰的作用。南冷太極,發勁呼呼生風,招招有法,式式嚴謹,氣血貫通,剛柔並濟,堪稱太極拳傢族中最具古法韻味,遙接高風者,高屋建瓴。
  “南冷架”嚴格按照古法走經絡,行氣血,調五髒,促代謝,鼓蕩真氣,強筋壯骨。對敵實戰搏擊,則攻防兼併,長於“四兩撥千斤”,周身勁氣,勁若纏絲,綿綿不絶,認真習練2--3年,功力漸深,猶如“臨深淵履薄冰而氣定神閑,激水中流而心有大荒”之神妙體會。
  2.楊式太極拳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1873),酷愛武術,嚮陳傢溝陳長興學習太極拳,學成返裏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製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嚮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在觀看楊露禪與人比武後,對大臣們說:“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之渾圓一體也。”為楊露禪親題的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絶技壓群英”。後來,楊露禪根據實踐,不斷發展已有拳架,又經其孫楊澄甫一再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太極拳,由於練法平正簡易,故成為現代最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楊氏祖孫3代,在北京負有盛名。楊露禪有三子,長子鳳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臺地區有傳,次子楊班侯和三子楊健侯,各有所長。班侯脾氣火暴,偏重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實戰中下手較狠,“出手見紅”,在京都留下“拳打雄縣劉”、“擂打萬斤力”等佳話,承父“楊無敵”之稱號,在北京名噪一時,有“楊露禪闖天下、楊班侯打天下”之說,為太極拳在高手如雲的北京樹立了威名,並繼而推動了太極拳在全國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但因出手打死洋人,無法再在北京而返回鄉裏,所以傳博範圍不廣,實為憾事,目前聞者有永年廣府有班侯架、河北齊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傳承。健侯性格溫和,更重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衆多,所傳為中架,當今流傳的太極拳大多數為健侯一枝。1928年後,健侯之三子楊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傳於全國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輕靈,剛柔內含,輕沉自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絶,鍛煉步驟由鬆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益壽延年,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適應性廣。因此,楊式太極拳是流傳最廣的太極拳,據統計,全球有三億人在習練楊式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國傢體委組織創編了24式簡化太極拳。1957年根據楊式太極拳整理成《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楊式太極拳》一書。楊式小架太極拳和二路炮錘僅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強調技擊作用。 經過多年發展,楊式太極拳功法體係完整,理論著作浩如煙海,汗牛充棟。楊澄甫有五大弟子,號稱五虎將:傅鍾文,褚桂亭,田兆麟,陳微明,武匯川
  3.吳式太極拳 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來拜楊露禪次子為師學小架子,以善於柔化著名。其子始從漢族改姓吳,名鑒泉。吳鑒泉繼承和傳授的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由於吳氏對拳式有所修改,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成為現代流傳較廣的吳式太極拳。 吳鑒泉在北京、上海傳拳較久,他打拳式正招圓,舒鬆自然, 雖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1958年曾出版《吳式太極拳》一書。
  4.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後又學新架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於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武式太極拳於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後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一書。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說法如下:武禹襄傢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傢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陳傢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傢的房産。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一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於是委托同鄉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傢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後交給自己,自己則出自供養楊露禪全家。楊露禪先後三赴陳傢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最終武禹襄還不滿足於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傢溝請教。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後果有大成。而從李亦畲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趙堡,一月即回。可見武還是主要從楊處習得太極拳。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後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郝為真武藝最高,他的拳佳經其後人修改後被國傢定為武式太極拳標準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李聖端、陳蘭亭、郝中天、鄭月南、王老延、陳固安、吳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極拳高手。
  5.孫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完縣人孫祿堂,酷愛武術,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勤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始跟郝為真學武式太極拳,參合各傢之長,融會貫通,遂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1957年曾出版《孫式太極拳》一書。
  6.簡化太極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推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在廣大群衆中推廣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複的動作,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20多年來﹐簡化太極拳已盛行於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簡化太極拳》的挂圖和書籍出版了數百萬册(張)。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 140多處太極拳輔導站,舉辦過 800多期太極拳訓練班﹐參加活動者達 4萬人次以上,這些輔導站傳授的主要是簡化太極拳
  為了滿足群衆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年又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極拳之長,編成“48式簡化太極拳”。
  國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産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傢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永年縣的楊振河和韓會明為該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太極拳,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嶽著《太極拳論》,纔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 源出《周易。係詞》:“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含有至高、至極、絶對、唯 一之意。
  7.武當太極拳
  雖然目前有人認為太極拳與武當張三豐無關,不過確實存在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拳講究“拳打臥牛之地”,基本上兩米方圓足以施展,其中除蠃旋纏絲外,另有九宮、八卦的內容。 武當太極拳的要决就是:拳隨心境,舒展綿長,恢宏大氣,容萬物於心。 武當太極拳以柔剋剛、以靜製動,後發先至,能四兩撥千斤。不但是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自衛,武當太極拳結合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氣功功法,開人智慧、發人體能,使人延年益壽、長生久世,是一種集武術與養生一體,上乘的拳法。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三個階段:首先練形、然後練氣、最後練神。其內含功法主要有:吐納導引功、外氣采補功、混元站樁功。其動作以崩履、擠、按、采、列、肘、靠為主,在應用中隨、連、粘、貼,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演練太極拳要求虛靈頂靜、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動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當太極拳動靜結合、內外相含,是內外雙修的至寶,是人體性命的源泉。
  8.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相傳是由武當太極拳創始人張三豐所創,由武當太極拳外傳,祖師王宗嶽傳蔣法。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傳張敬芝,傳陳英明,傳王慶升,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另一種說法是陳式太極拳新架的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復雜。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嶽師尊的專著《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着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徵。 趙堡太極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為立式畫圓,走立式化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裏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為血梢,毛孔為氣梢。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圓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 趙堡太極拳,在走技方面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於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為突出。
  上述 8式太極拳的風格、姿勢雖不相同,但套路結構和動作順序基本一致,練拳目的皆為健身治病。 8式太極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練法,如太極劍、太極刀等。
  9禪門太極拳
  禪門太極拳是一個拳術套路。相傳為少林和尚根據“廣大圓滿無凝大悲陀羅尼”經咒,演繹其意融入拳式而編成。初名“大悲陀羅尼拳”(簡稱“大悲拳”)。
  10八卦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有兩類:一為趙堡大架太極拳第十一代掌門趙增福師父所公開的,該拳架係趙堡架第六代宗師張彥。張彥在山東廣收門徒,使太極拳拳藝代代相傳,傳至山東聊城的馬永勝先生。馬永勝先生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根據最為古老、最為實用的趙堡太極拳創立八卦太極拳,傳拳王懷德老先生,王懷德師爺傳拳趙增福師父。
  由於該拳架在編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論與形式,使外象具體量化:如按太極分兩儀,故拳為二節;兩儀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運動路綫上,按:幹(開門)西北;離(景門)南;坎(休門)北;兌(驚門)西;震(傷門)東;巽(杜門)東南;艮(生門)東北;坤(死門)西南,嚴格布陣,故拳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圖。其拳架招勢,又取上五禽;下五獸。上五禽:鳳;鶴;鷹;燕;雀。下五獸:竜;虎;獅;馬;猴。該拳架盤煉起來,頗為壯觀。
  趙增福師父傳授的八卦太極拳有上中下三盤,九十八實戰法。
  另一種被稱為“八卦太極拳”的情況是:當年楊祿禪與八卦拳(掌)祖師董海川;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切磋技藝。董海川發現三種拳藝雖練功方法不同,然則理為一貫,萌生了取太極拳之長,彌補八卦拳之不足的想法,便自編了一套走直趟的類似於太極拳的練功方法,傳給了程廷華;劉德寬等弟子。
  10.忽雷太極拳.
  是從趙堡太極衍生過來,在理論當中包含清代出版的科技書籍<靈臺易象志>(一說:<靈臺儀像志>),受到書中,三角,杠桿等力學原理影響,在清朝中期誕生,發展於清朝末期.
  正式名稱是" 方圓活步架".
  忽雷意思是該太極演練時所發出之聲音猶如"忽如雷咋",是骨頭間的摩擦聲而已.
  忽雷太極是所有太極最強的一種,擊敗無數拳種,最有代表性的是它能擊敗當今西洋所認為最厲害拳種-詠春.
  宗師李景延 (1825-1898)
  忽雷有特別的忽領(靈)勁,這是其他太極不及的原因.
  方圓活步架屬內傢拳,剛拳係. (除楊式以外其他太極都是剛拳係)
  原始太極拳
  原始太極拳法最初出自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宗軒轅黃帝。他根據蛇和喜鵲相鬥的形態而創出此拳法。中國道教邋遢派所傳老拳譜上有這麽一段話:“黃帝隅行於坡前,看見蛇鵲相鬥緊相連。鵲攻尾,首來救。鵲攻首,尾相援。鵲攻中,首尾連。黃帝一見非隅然,從此留下太極拳。”老拳譜上記載着各種拳勢動作的形成過程及創編人和創編的時間地點。還記載着演變出的多種拳法,如呂洞賓祖師創編的“呂式太極拳”,陳摶老祖創編的“華山太極拳”等。
  張三豐(1247~?)祖師1324年到武當山,調神九載,道始成,人稱邋遢道人,自成一派,被後人稱為道教邋遢派。他綜合前人的成果,創編成為有動、有靜,有快、有慢,有剛、有柔,既有養生、又有技擊的係統完整的原始太極拳法。該法被道教邋遢派尊為主要功法,從此在道教內部代代秘密相傳,世俗難以問津。
  辛亥革命後,娥眉道人高虎臣在北京哈德門外火神廟住持,曾收了幾個俗傢弟子,原始太極拳法始流入社會。可惜原始太極拳法老拳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1998年道教邋遢派功法第八代掌門人駱巨方道長,鑒於老拳譜的無處找,為不使此拳法失傳,根據恩師安聲遠道長的傳授,回憶整理出了“原始太極拳法”新拳譜。
  老拳譜由動、靜、快、慢四個部分組成。新拳譜在編排時刪去了一些重複動作,在次序上又作了一些必要的調整,將其整理成動、靜、快三個部分。動部原有十三個動作組成,稱前十三式。整理時刪去了幾個技擊動作,增加了幾個養生動作,成為係統完整的養生功法之一,取名“九轉還陽功法”,仍有十三組動作。快部是一套技擊性很強的功法,練起來不但速度快,而且是純剛,也有十三組動作組成,稱後十三式。慢部老拳譜上衹有一組動作,叫做“仙人跨鶴拜四方”。這次整理時,把它作為靜部的收勢。
  老拳譜中的靜部是原始太極拳法的主體,現整理編成二百零二個動作。演練時緩緩而行,練一套拳約需40~120分鐘。
傳奇人物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 1873),幼時在河南溫縣陳傢溝陳姓傢為雇工,學習太極拳,壯年返裏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製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嚮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
  太極推手
  太極推手和盤架子(練拳的套路),是太極拳一個整體的兩個部分。盤架子為拳之體;推手為拳之用。練太極拳在學會盤架子之後,可以學學推手,學會了推手,纔算是體用兼備了,這時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技藝,也增加了更濃厚的鍛煉興趣。
  太極推手,過去有人叫“打手”。老太極拳書上有“打手歌”,“打手要言”等,都是講打手方法的。但“打手”二字的含義,不如用“推手”比較全面,因為推手包含兩個人“打輪”和“散手”兩個部分。“打輪”是兩個人對手合作,共同練習,推起手來,四臂往還,你搓我揉,你進我退,你收我發,既可收到鍛煉身體的益處,同時也提高了興趣,增進了友誼。也有人管推手叫“揉手”的,實際上就是形容它的動作,指相互揉搓而說的。
  推手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插肋,爛采花等區別,其中定步推手是推手的基本功夫。所以學推手,要先從定步推手學起。
  推手的原理,其實也並不十分復雜,盤架子主要是從練姿勢中鍛煉身體的平衡,就是不論怎樣運動,要始終保持住身體的重心。推手則是在對方的推動逼迫下,仍要不失掉自己的重心,相反還要設法引動對方失掉重心,這就比較盤架子難了一步。所以過去說“盤架子以求懂自己之勁,推手以求懂他人之勁”,就是這個意思。
  定步推手在初步鍛煉時,步法衹有弓步和坐步兩種,手法也衹先練扌朋,扌履,擠,按四手。“打輪”熟練之後,雙方可以初步做到“聽勁”“問勁”“化勁”“發勁”的時候,步法與手法也可相應增加變化,如步法可增加騎馬步,僕步等步法,在進退時也可以逐漸增加上步撤步的動作,這樣就由定步推手過渡到活步推手了。至於手法也可由扌朋,扌履lv,擠,按四手,增加采,挒,肘,靠四手,合而為八手。以後功夫加深,可以逐步轉進到千變萬化,做到所謂“沾,粘,連,隨”,“不丟不頂”,漸而至於“愈練愈精”,“從心所欲”了。
  1929年揚州金一明的《三十二勢長拳》中說:“武當脫胎於少林,少林得法於禽經。”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模仿熊、虎、猿、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結合民間流傳的保健運動,創編出了《五禽戲》,華模因此被尊稱為拳術開山始祖。
  此後,拳術發展為外內兩傢:外傢少林派,內傢是以張三豐為祖的武當派。
  南嶽國師文進之編著的《太極拳劍推手各勢詳解》一書,在談到太極拳的起源時有記:“張三豐生於遼東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裏,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當山誦經。一日,有鵲雀急呼於院中,張氏聞之,由窗中窺見樹上有雀,其目下視,地下幡有長蛇,其目仰視,二物相鬥,歷久不止,每當雀上下飛擊長蛇時,蛇乃蜿蜒輕身搖首閃避,未被擊中,張氏由此悟通太極以靜製動、以柔剋剛之理。”
  太極拳最初是叫長拳、十三勢,後來王宗嶽根據《周易》陰陽動靜的道理名其為太極拳。因為太極拳運動作勢,任其自然,無中生有,所謂無極而太極也。
太極拳論 Shadow Boxing
太极拳论
  清乾隆年間山右王宗嶽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麯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嚮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衆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製,雙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裏。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十三勢歌 13 potential songs
  十三勢歌
  清乾隆年間山右王宗嶽
  一名長拳,一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絶也。十三勢者,掤、捋、擠、按 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掤、捋、擠、按、即坎、離 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進步、退步 左顧、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勢。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需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尤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嚮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需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嚮此推求去。枉費工夫貽嘆息
十三勢行功心解
  十三勢行功心解 武禹襄
  以心行氣,務令沉着,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隨,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發勁須沉着鬆靜,專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麯珠,無微不至(氣遍身軀之謂)。運動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麯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叠。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剛。能呼吸,然後能粘依。
  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麯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股。”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太極張三豐
  李連傑主演的電影。
太極拳的作用
  1、改善神經係統。
  神經係統的作用是調節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動、保持人體內部的完整統一,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需要。太極拳通過意念和呼吸與動作配合,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的功能完善,使人體神經係統興奮和抑製過程得到協調,對精神創傷、神經類疾病,如神經衰弱、失眠、高血壓等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2、改善循環係統,擴大肺活量。
  心髒病是世界第一號殺手,目前西醫對這種疾病還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練習太極拳能預防心髒病,這是因為太極拳不同於其他運動,它動作舒展緩慢,全身肌肉放鬆,使心髒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會加快心律,加重心髒的負擔;太極拳通過緩慢、細長、均勻的腹式呼吸,使人體肺部的氧氣充足,腸胃得到蠕動鍛煉,增強消化和排泄機能,所以經常鍛煉太極拳,對心髒病、肺病、胃病、便秘、痔瘡等有防治作用。
  3、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質疏鬆。
  老年人常見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導致股骨頸骨折,為什麽會有這個結果呢?這是因為老年人的骨骼鈣質減少,骨質疏鬆而致。太極拳運動中,有一部分動作專門練習平衡能力的,練習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練習太極拳時,常常一條腿支撐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質的含鈣量也會增加,骨骼就變得很堅固了。所以經常練習太極拳的人不容易會摔跤和骨折。
  4、具有健美作用。
  太極拳的頂懸、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鬆腹開胯、斂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練習時的腰部旋轉,使練習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鍛煉,保持良好的體型。
受其影響的拳種
  1、李小竜的截拳道
  李小竜隨在詠春拳大師門下學習過詠春拳,但是他的第一人啓蒙老師是他的父親李海泉,李海泉作為戲劇演員已經習練太極拳幾十年,李小竜自幼便開始習練太極拳,在他的哲學論文中曾清晰地闡述他的武術思想,完全出於陰陽兩極的太極拳思想,李小竜的截拳道標志也是根據太極拳的雙魚演變而來。
電影太極拳 Film Taijiquan
  片名:太極拳(Tai ji quan)
  英文片名:The Shadow Boxer
  導演:鮑學禮 Hsueh Li Pao
  演員: 詹森 Shen Chan
  陳沃夫 Wo-fu Chen
  施思 Szu Shih
  韋弘 Frankie Wei Hung
  地區: 香港
  年份:1974
  劇情:
  年青工人顧定(陳沃夫),是太極高手,被惡霸金大盛(韋弘)所欺,一直默默忍受,金又奪去他的愛人阿寶(陳美華)一命,他也忍辱負重;最後,師父和好友都慘死於金的手下,他忍無可忍,被逼出手....(陳沃夫拍此片期間不幸暴斃,成為當年大新聞)
中醫詞典 Chinese Dictionary
  《太極拳》 《太極拳》   我國著名傳統拳術名。原為技擊,後逐漸演變為以健身為主的拳法。傳為明代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一說來自明代著名將領戚繼光據民間拳術總結的拳經三十二式。其拳法宗太極陰陽之旨,手法以掤、(扌履)、擠、按、捋、挒、肘、靠八勢為八卦之式,架勢與步法以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五勢為五行之式,計十三式。以綿、軟、勁、柔中有剛為行拳要領。清初以來,太極拳在河南溫縣陳傢溝陳姓傢族中傳習最盛,其後逐漸演變出陳氏、楊氏、吳氏、武氏與孫氏等五大太極拳流派,在架式與勁力上各具特點。近數十年來,國傢體委改編有24式簡化太極拳、48式簡化太極拳和88式太極拳等,具有動作圓活均衡、柔軟放鬆的特點,對防病健身有較好功效,尤其適合於老弱者的健身,成為具有廣泛群衆基礎的養生活動之一,並且在世界各地也正在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taijiquan
  太極拳
  中國傳統武術中,每一個動作圓柔連貫,每一式都是綿綿不斷,猶如太極圖的拳術。
英文解釋
  1. :  hexagram boxing
  2. n.:  tai ji quan (slow-motion Chinese boxing,  shadow boxing),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adowboxing (tai chi chuan)
法文解釋
  1. n.  la boxe taiji
相關詞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纏絲功武術馮志強邯鄲中國功夫非物質文化遺産人物
名人傳記中國武術陳氏太極拳健身武術流派生活拳術
體育河北蔬菜標準件永年縣廣府更多結果...
包含詞
太極拳法太極拳論太極拳學
式太極拳太極拳秘譜雙翼太極拳
楊傢太極拳騰挪太極拳太極拳往事
樵轅太極拳竜形太極拳學打太極拳
太極拳心法坐式太極拳徐式太極拳
原始太極拳的化太極拳三段太極拳
神竜太極拳四維太極拳萬勝太極拳
李派太極拳三皇太極拳李氏太極拳
三豐太極拳洪氏太極拳八卦太極拳
養生太極拳禪門太極拳簡化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和式太極拳太極拳推手
楊式太極拳玄門太極拳四段太極拳
竜門太極拳鄭子太極拳武當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程氏太極拳
太極拳對練八式太極拳太極拳身法
太極拳陰陽吳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忽雷太極拳楊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混元太極拳溫縣太極拳
太極拳要論五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衡水太極拳太極拳教學
武派太極拳太極拳拳譜太極拳名傢
海口太極拳太極拳名師新鄉太極拳
宋式太極拳趙式太極拳洪式太極拳
李式太極拳綜合太極拳太極拳起勢
太極拳協會太極拳運動九宮太極拳
太極拳傳承表辦公室太極拳張氏古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劍看圖學太極拳太極拳書目考
忽雷架太極拳南冷架太極拳十六式太極拳
陳傢溝太極拳十八式太極拳式養生太極拳
衡水市太極拳太極拳與道功楊露禪太極拳
式簡化太極拳式老架太極拳武式式太極拳
太極拳的功夫大學太極拳教程簡化太極拳教程
溫縣和式太極拳李德印32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全書
楊氏太極拳真傳秘傳武當太極拳陳思坦24式太極拳
陳思坦48式太極拳太極拳圖畫講義陳思坦32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全書楊式太極拳闡微太極拳源流之謎
太極拳與太極劍武當秘傳太極拳武當精簡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一路綜合太極拳十勢神竜太極拳一路
楊式太極拳推手神竜太極拳二路武當顧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新架尊古陳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推手
武氏太極拳推手武氏太極拳樁功騰挪忽靈太極拳
太極拳推手對練陳氏太極拳老架青城道傢太極拳
八十八式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趙堡和式太極拳
五段楊式太極拳六段綜合太極拳青城玄門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散手峨眉柔推太極拳三十二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小架孫氏開合太極拳武式太極拳推手
武式太極拳樁功靜功纏絲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小架
四十二式太極拳心意混元太極拳陳式太極拳小架
九式選編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圖說中國侯氏太極拳
楊式寇傢太極拳式太極拳教與學西安陳式太極拳
洪傳陳式太極拳洪傳陳氏太極拳武當原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大架楊祿禪太極拳譜陳式太極拳簡化
楊式太極拳起源陳式太極拳二路孫式簡化太極拳
吳式精簡太極拳武派太極拳身法武式太極拳簡介
吳式太極拳推手陳式太極拳歷史陳式太極拳簡介
呂梁市太極拳協會太極拳迎接新世紀十分鐘學會太極拳
武當趙堡太極拳75式朱天才解讀太極拳張暢武式太極拳社
太極拳動力的科學李德印八式太極拳十二式原地太極拳
張三豐原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忽雷架武式太極拳大架子
四十式楊式太極拳武當十八式太極拳二十四原地太極拳
崆峒派燕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術述真候春秀趙堡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的眼法武派太極拳築基功武式太極拳論釋疑
楊式太極拳的要領楊式太極拳的發展楊式太極拳的練法
楊式太極拳的形成一楊式太極拳起源四段位太極拳劍槍
陳式太極拳簡化式和式太極拳的理論和式太極拳的原理
楊氏太極拳大架式李雅軒楊氏太極拳架精解紫竹院紫曦太極拳輔導站
陳發科太極拳技擊講堂四十九式楊式太極拳
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雙重預備式含胸含胸拔背雙峰貫耳
虛靈頂勁伏虎當頭炮掃堂腿
陳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虛領頂勁武式太極拳單鞭太極樁
無極樁用意不用力懂勁上下相隨以心行氣
高探馬手揮琵琶青竜擺尾連珠炮倒捲肱
連環炮陳氏太極拳
捨己從人氣沉丹田
沉肩墜肘春秋大刀白猿獻果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陳氏太極拳老架二路
旋風腳全佑斜行開手
野馬分鬃倒插白鶴亮翅如封似閉抱虎歸山
鬆活彈抖雀地竜彈抖提手上勢進步栽捶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