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 : 水域 : 寫作常用詞 : 海洋科學 : 魚類 > 大西洋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世界第二大洋。在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非洲和歐洲之間。面積9336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約3600米。洋資源豐富。漁業生産在世界各大洋中居第二。北和墨西哥灣等海域藴藏着豐富的海底石油〗運地位重要,是世界航運最發達的大洋。
dà xī yáng dà xī yáng
  世界第二大洋。位於歐洲、非洲與北美、南美之間
No. 3
  地球上四大洋之一。位於 歐非 與南北 美洲 之間,南接 南極洲 ,北以 冰島 附近的 威維亞·湯姆孫海嶺 同 北冰洋 分開,略呈“S”形。面積9336萬平方公裏,平均深度3626米。
海洋概況
  跨緯度最多的大洋
  世界第二大洋。古名阿特拉斯海,名稱起源於希臘神話中的雙肩負天的大力士神阿特拉斯。位於歐洲、非洲與北美、南美之間,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極洲,西南以通過合恩角(Cape Horn)的經綫(西經67°)與太平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厄加勒斯角(Cape Agulhas)的經綫(東經20°)與印度洋為界。包括屬海的面積為9431.4萬平方公裏,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8655.7萬平方公裏。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327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2336.9萬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575.4米,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735.9米,已知最大深度為9218米。
  英語大西洋(Atlantic)一詞,源於希臘語詞,意謂希臘神話中擎天巨神阿特拉斯 (Atlas)之海。按拉丁語,大西洋稱為 Mare Atlanticum,希臘語的拉丁化形式為Atlantis。原指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至加那利群島之間的海域,以後泛指整個海域。在有些拉丁語的文獻中,大西洋也稱為Oceanus Occidentalis,意即西方大洋。
  古代對大西洋的有關知識,均載於托勒密的地圖裏。1440~1540年間,大西洋上的幾乎全部島嶼以及大洋的陸界基本測繪清楚。1819~1821年間,發現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島嶼。1770年,B.富蘭剋林組織編繪的北大西洋海流圖(主要描述了灣流的路徑)製版付印。19世紀以後,進入海洋學調查研究階段。在各國組織的調查中,較重要的有英國的“挑戰者”號(1872~1876)、“發現”號(1925~1927和1929~1938)、俄國的“勇士”號(1886~1889)、德國的“羚羊”號(1874~1876)和“流星”號(1925~1927)等考察活動,以及美國海岸及大地測量局對灣流的調查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大西洋進行了海-氣相互作用聯合研究(Jasin)、多邊形-中大洋動力學實驗 (POLYMODE)、全球大氣研究計劃大西洋熱帶實驗(GATE)和法摩斯計劃(FAMOUS)等專題調查和海上現場試驗,使人們對大西洋有了更多的瞭解。
地理位置
  地球上第二大洋。位於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並與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綫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綫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過南、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歐洲和非洲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通過地中海,以及亞洲和非洲之間的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的附屬海紅海溝通。大洋東西狹窄、南北延伸,輪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長約1.6萬公裏。大西洋的赤道區域,寬度最窄,最短距離僅約2400多公裏。
  大西洋的面積,連同其附屬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在內(不計島嶼),約9165.5萬平方公裏,平均深度為3597米,最深處位於波多黎各海溝內,為9218米。
  大西洋東西兩側岸綫大體平行。南部岸綫平直,內海、海灣較少;北部岸綫麯折,沿岸島嶼衆多,海灣、內海、邊緣海較多。島嶼和群島主要分佈於大陸邊緣,多為大陸島。開闊洋面上的島嶼很少。在幾個大洋中,大西洋入海河流流域面積最廣,流域面積達4742.3萬平方公裏。主要河流有聖勞倫斯河、密西西比河、奧裏諾科河、亞馬孫河、巴拉那河、剛果河(紮伊爾河)、尼日爾河、盧瓦爾河、萊茵河、易北河以及註入地中海的尼羅河等。
  地理分區
  根據大西洋的風嚮、洋流、氣溫等情況,通常將北緯5°作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大西洋在北半球的陸界比在南半球的陸界長得多,而且海岸麯折,有許多屬海和海灣。
海陸地形
  洋面狹長,呈S形。以赤道為界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大西洋海岸麯折,屬海和島嶼衆多。重要的屬海︰西側有加勒比海、墨西哥灣、聖羅倫斯灣、哈得遜灣和巴芬(Baffin)灣;東側有地中海、黑海、北海和波羅的海。重要的島嶼有︰斯匹茨卑爾根(Spitsbergen)島、熊島、格陵蘭島、冰島、不列顛群島、法羅群島(Faeroes)、謝德蘭(Shetland)群島、亞速群島(Azores)、維德角(Cape Verde)群島、大小安地列斯群島、百慕大群島、馬德拉(Madeira)群島、卡納裏亞斯群島(Canaries)等。南大西洋的海岸綫比較平直,主要島嶼有亞森欣(Ascension)島、聖赫勒拿(St. Helena)島、特裏尼達島、特裏斯坦-達庫尼亞(Tristan deCunha)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戈夫(Gough)島等。
  重要的屬海和海灣
  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羅的海、比斯開灣、幾內亞灣、哈得孫灣、巴芬灣、聖勞倫斯灣、威德爾海、馬尾藻海等。
  重要的島嶼和群島
  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紐芬蘭島、古巴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及加勒比海和地中海中的許多群島,格陵蘭島也有一小部分位於大西洋
  海底地形
  大西洋的平均深度為3,300公尺。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為8,380公尺。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徵是有一條縱貫南北呈S形的海嶺,寬達1,610公裏,稱為大西洋中脊,它是環球海嶺(72,450公裏)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脊兩側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公尺之間。北大西洋有北亞美利加海盆、圭亞那(Guiana)海盆(西側)和加那利(Canary)海盆、維德角海盆(東側)。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側)和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東側)。
  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是大陸棚面積較大,主要分佈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超過2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占11.1%,大陸棚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其二是洋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布韋島,南北延伸約15 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嶺,在赤道地區被狹窄分水鞍所切斷,一般距水面3 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係列島嶼。整條海嶺蜿蜒成S形,把大西洋分隔成與海嶺平行伸展的東西兩個深水海盆。東海盆比西海盆淺,一般深度不超過6 000米;西海盆較深,深海溝大都在西海盆內。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嶺主體嚮東、嚮西還伸出許多橫的山脊支脈,如伸嚮非洲西南海岸的沃爾維斯海嶺(鯨海嶺),伸嚮南美洲東海岸的裏奧格蘭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嶺的南端布韋島以南為一片水深5 000多米的地區,稱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桑威奇海溝深達8 428米,為南大西洋的最深點。中大西洋海嶺的北端則相反,海底逐漸嚮上隆起,在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和設得蘭群島之間,海深不到600米。大西洋東部地區,特別在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有許多水下淺灘。
   大陸邊緣帶亞速群島聖若熱島北岸的農莊
  包括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隆起,其面積約占洋底面積的1/3 。其中大陸架面積921萬平方千米 ,占洋底面積的1/1 0,略小於太平洋 ,而超過印度洋大陸架面積近2倍 。大陸架的寬度從幾十千米到上千千米不等 ,以大西洋東北部的波羅的海和北海,以及西北歐大不列顛島周圍和挪威海沿岸海域最寬廣,最寬處達1000千米以上,是世界海洋中最寬、最大的大陸架之一。南美沿岸大陸架最寬處也近於1000千米,北美紐芬蘭、佛羅裏達附近大陸架也較寬廣。然而比斯開灣以南非洲沿岸大陸架很窄,不超過 100 千米 ,有的地段衹有20~30千米。北美大陸東岸、南美大陸北岸加勒比海沿岸大陸架都較狹窄。大陸架外緣是大陸坡 ,面積約768萬平方千米 ,其中沿歐非大陸架的大陸坡比較陡 ,坡度大約為5°~10°,寬度一般衹有20~30千米 ;在美洲的大陸坡比較和緩,坡度多在3°以內 ,寬度超過50~80千米 ;而墨西哥海盆西緣和阿根廷東側的大陸坡形態呈階梯狀,大致從100~200米逐級降至深5000 米以上 ,這同大陸地殼的間歇性擡升運動相聯繫。大西洋大陸坡的平均坡度為3°5′,小於太平洋。大陸坡與洋盆之間有些地方有大陸隆起分佈 ,其坡度遠比大陸坡為小,如格陵蘭-冰島隆起 、布萊剋隆起和馬爾維納斯隆起等。大陸坡上還分佈有上百條海底峽𠔌 ,以北美東側的大陸坡上最多,是濁流衝刷、侵蝕而成或構造作用形成。
   過渡帶
  包括島弧、邊緣海盆、海底高地及深海溝,面積很小。大西洋中的島弧帶和深海溝有兩條:一條是由大 、小安的列斯群島組成的雙列島弧帶和其北側的波多黎各海溝(長1550千米,平均寬度120千米,最深處9218米);另一條是南美南端與南極半島之間由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群島和南奧剋尼群島組成的嚮東延伸的島弧帶及島弧東緣的南桑威奇海溝 ( 長約1450千米 ,平均寬70千米 ,最大 深度8264米)。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又稱海嶺,是大西洋洋底地形中最為特殊的洋底奇觀,它北起冰島,縱貫大西洋,南至布韋島,然後轉嚮東北與印度洋中脊相連 ,全長約1.7萬千米 ,寬度1500~2000千米 ,約占大洋寬度的1/3 。面積達2228 萬平方千米,占大西洋底面積的1/4,是大西洋底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地形單元 。大洋中脊形似S ,係由一係列狹窄和被斷裂分割的平行嶺脊組成,脊頂距海面2500~3000米,峰脊突出海面者成為島嶼,如冰島、亞速爾群島、聖佩德羅 - 聖保羅礁 、阿森鬆島、聖赫勒拿島、特裏斯坦-達庫尼亞群島 、布韋島等。中脊的軸部有一條縱嚮的中央斷裂𠔌地,𠔌地一般深3000~4000米 ,寬度10多米 。從中軸嚮兩側還有逐級降低的縱嚮嶺脊,嶺脊之間有12 ~ 40千米的裂𠔌 。沿中脊特別是沿脊軸的中央裂𠔌綿延分佈着一條活躍的地震帶,表明大西洋中脊是地質構造不穩定地帶。大洋中脊還被無數橫嚮斷裂帶切斷並錯開,橫嚮斷裂帶走嚮與中脊近於垂直,在地形上表現為深切的綫狀槽溝,其中位於赤道附近的羅曼什斷裂帶(最深處羅曼什海溝達7856米,位於南緯0°16′ ,西經18°35′),把大西洋中脊截成南北兩段並錯開1000餘千米,北段稱北大西洋中脊,縱貫大西洋北部,長約1.05萬千米 ,最寬處1500 千米 ,脊頂距海面約2000~2500米。南段稱南大西洋中脊,縱貫大西洋南部,長約4500千米,脊頂距洋面2000~3000米。大西洋中脊是全球洋底中脊的組成部分。
   海盆
  大西洋底部比較平坦的海盆 ,由於中脊中隔分為東西兩列海盆。東側自北而南有西歐羅巴海盆、伊比利亞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幾內亞海盆、安哥拉海盆 、開普海盆;西側有北亞美利加海盆(位於馬尾藻海東南) 、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另外,在南極洲附近還有一個寬闊的大西洋-印度洋海盆。這些海盆平均深度4000 ~6300米 ,面積約占大西洋底面積的1/3。大西洋洋底的深海沉積物以抱球蟲軟泥和翼狀蟲軟泥為主,其次有硅藻軟泥和放射蟲軟泥以及紅粘土,它們占大洋洋底深海總面積的80%。
氣候特徵
  大西洋南北伸延、赤道橫貫中部 ,氣候南北對稱和氣候帶齊全是明顯特徵。同時受洋流、大氣環流、海陸輪廓等因素影響,各海區間氣候又有差別。大西洋赤道帶是低氣壓帶,又是南北信風的輻合帶,風力微弱、風嚮不定,稱無風帶。同時上升氣流強盛、多對流性雲係降水,年降水量多達2000毫米,為大西洋中的多雨帶。副熱帶是高壓帶 ,氣流以下沉輻散為主,雲雨稀少,天氣晴朗,蒸發旺盛。一般降水量500~1000毫米 ,高壓中心(大洋東部亞速爾群島附近)海域年降水量衹有100~250毫米,大大少於蒸發量 ,成為大西洋中的乾燥帶。從副熱帶高壓帶下沉流嚮赤道低壓帶的氣流稱信風帶,北半球為東北信風,南半球為東南信風。信風風嚮穩定、風力較大(3~4級),成為大西洋中重要風帶,並是大洋表層洋流形成和維持的動力 。從副熱帶高壓下沉流嚮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稱盛行西風帶,是中高緯度強大的行星風帶,也是南北緯40°~60°西風漂流形成的動力。西風帶還經常同來自極地的冷空氣相匯。形成鋒面和氣旋 ,産生多變天氣和較多降水,尤其鼕季常常帶來暴風雪,給高緯海區造成狂風巨浪,嚴重影響航運和海上漁業、石油工業生産。北半球60°以北的高緯海區(主要是東部)受暖流和氣旋影響,年降水量可達1000毫米左右;而南半球60°以南海域 ,因空氣幹冷和沒有暖流調劑 ,降水量很少 ,一般在100~250毫米間。
  大西洋上的氣溫分佈與太平洋基本相似,既沿緯度方向延伸,又從赤道地區嚮高緯遞減。赤道地區氣溫最高。年均溫25~26℃,氣溫年變幅很小(一般不超過3℃)。南北緯20°附近,最熱月氣溫達25℃左右,最冷月為20℃左右。南北緯40°附近,北大西洋因受暖流影響,氣溫高於南大西洋,最熱月為20℃,南大西洋衹有15℃,最冷月分別為13℃和10℃。南北緯60°附近,北大西洋的暖流增溫效應更為明顯,最熱月氣溫 達 10 ℃ ,南 大 西 洋 則 為 0 ℃ ,最冷 月分別為 0 ℃和-10℃,因而北大西洋上的氣溫暖於南大西洋。同時大西洋東西沿岸受寒、暖流的不同影響,造成南北緯30°間的大洋西部氣溫高於東部約 5℃左右 。北緯30°以北的大洋東部氣溫高於西部約5~10℃ ,而南緯 30°以南,因陸地變窄 、海域寬闊以及西風漂流影響,大西洋東部和西部氣溫之差不太明顯。
  大西洋的氣候,南北差別較大,東西兩側亦有差異。氣溫年較差不大,赤道地區不到1℃,亞熱帶緯區為5℃,北緯和南緯60°地區為10℃,僅大洋西北部和極南部超過25℃。大西洋北部盛行東北信風,南部盛行東南信風。溫帶緯區地處寒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和西風帶,風力最大。在南北緯40-60°之間多暴風;在北半球的熱帶緯區5-10月常有颶風。大西洋地區的降水量,高緯區為500-1 000毫米,中緯區大部分為1 000-1 500毫米,亞熱帶和熱帶緯區從東往西為100-1 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區超過2 000毫米。大西洋水面氣溫在赤道附近平均約為25-27℃,在南北緯30°之間東部比西部冷,在北緯30°以北則相反。在大西洋範圍內,南、北兩半球夏季浮冰可分別達南、北緯40°左右。
  大西洋全年氣溫變化不大,赤道地區年溫差不到1℃。副熱帶5℃,中緯地帶10℃,僅在西北部和極南部超過20℃。海水平均溫度為17℃,稍低於太平洋。而含????度則稍高於太平洋,平均為35.4。在北大西洋,北緯15°∼30°之間為副熱帶高壓帶,往南為東北信風帶。北緯40°∼60°之間為盛行西風帶。在南大西洋,到熱帶高壓帶位於南緯30°附近,盛行西風帶從南緯40°幾乎延伸到南極洲。在南北緯度5°∼20°的大西洋面上,每年7∼10月多颶風。夏季在紐芬蘭沿海常有海霧;鼕季在歐洲大西洋沿岸多海霧;非洲西南沿海四季多霧。大西洋洋流南北各成一個環流。北部環流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加那利寒流組成。南部環流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風漂流、本吉拉(Benguela)洋流組成。墨西哥灣流是大西洋中最強盛的暖流,對歐洲西北部氣候起著顯著的調劑作用。
水文特徵
  大西洋的水文特徵具有明顯區域特性 。在大氣環流直接作用下,在南北副熱帶海區各形成一個巨大的反氣旋型環流係統,北大西洋為順時針環流,南大西洋為逆時針環流。在兩大環流係統之間的海區有一支赤道逆流,其流嚮與南北信風相反,從西嚮東流。在北大西洋的中緯度海區和南大西洋的高緯度海區,又各形成一個完整的副極地氣旋型環流。
  大西洋赤道流是由南北信風直接作用形成,並在赤道兩側自東嚮西流動。南赤道流自非洲沿岸以日平均20~55千米速度嚮西流,流至南美巴西桑羅剋角時,受陸地“尖角”作用分為兩支:北支為圭亞那暖流,南支為巴西暖流 。南支厚度約100~200米。沿南美東岸南流,流至拉普拉塔河附近與福剋蘭寒流相匯進入西風漂流,再嚮東流在42°~48°間直抵非洲西南海域,主流繼續隨西風漂流東流;另一支流沿非洲西岸北流,形成本格拉寒流,寒流寬度、厚度較薄,流速較緩,嚮北直抵赤道附近,並與南赤道流相匯,構成一個南大西洋反時針的洋流係統。北赤道流始於佛得角群島,以日平均35~40千米速度橫渡大西洋,流至小安的列斯群島附近分為兩支:一支沿群島北側流嚮西北,稱安的列斯暖流;另一支穿過群島進入加勒比海,與圭亞那暖流相匯稱加勒比暖流。加勒比暖流從尤卡坦海峽進入墨西哥灣,然後從佛羅裏達海峽流出,稱佛羅裏達暖流,流至北緯35°附近與安的列斯暖流匯合稱墨西哥暖流,沿北美東岸北流,至北緯40°附近又同北來的拉布拉多寒流相匯,並進入西風帶東流,稱北大西洋暖流。暖流呈扇形散開,流到大西洋東岸,主流轉嚮西歐以至西北歐沿岸,並繼而嚮東北伸展至北冰洋。另一支洋流轉而嚮南流,沿非洲西北海岸南下形成加那利寒流,流至佛得角群島附近又分兩支,一支與北赤道流相匯,構成北大西洋順時針洋流係統;另一支繼續南下並逐漸變暖,進入幾內亞灣形成幾內亞暖流。幾內亞暖流與進入幾內亞灣的赤道逆流匯合增強了幾內亞暖流的強度,使幾內亞灣內常年存在着一個熱低壓,有助於熱帶季風的形成和維持。
  墨西哥暖流簡稱灣流,是世界大洋中最強大的一支暖流。一般把自佛羅裏達海峽至美國東南部的哈特勒斯角段稱為佛羅裏達暖流;哈特勒斯角至西經45°一段稱墨西哥灣暖流 ,可見墨西哥暖流並不在墨西哥灣內。自西經45°以東稱北大西洋暖流 。以上3部分合起來統稱灣流係統 。灣流係統中自佛羅裏達海峽流出的暖流,寬度60~80千米 ,深度800米 ,暖流中央部分表層水溫達30.5℃,10米深處水溫為27.5℃ ,每晝夜流速為130~150千米 ,每小時平均流出暖水量約900億噸以上,約為世界河流總徑流量的20倍。暖流從海峽流出後,又有巨大的安的列斯暖流匯合,同時東北信風還不斷把馬尾藻海域的暖水吹來補充,以致熱水量不斷增多,使得暖流在沿北美大陸北流中尤其是跨越大西洋抵達西歐、北歐沿海流動中對流經海區産生着巨大增溫作用。據估算,每年供給北歐1米長海岸的熱量相當於燃燒6萬噸煤發出的熱量,使挪威沿海1月氣溫比同緯度帶要高出15~20℃之多 ,使極圈內部分海域並不結冰,摩爾曼斯剋港等成為不凍港。來自北冰洋沿拉布拉多半島南下的洋流稱拉布拉多寒流,它在紐芬蘭島東南北緯40°附近與墨西哥暖流相匯,造成這一海域經常大霧彌漫及溫水性魚群和冷水性魚群相彙聚,形成世界有名的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還經常從北冰洋或格陵蘭帶來巨大冰山或浮冰,不僅降低海水溫度,也給海上航運帶來嚴重威脅。南大西洋海冰形成於南極大陸近岸海區,並可擴展到南緯55°以南的廣大海域,甚至可漂浮到南緯40°~35°附近。估計每年從北冰洋和南極大陸邊緣進入大西洋的冰量分別達900和1600立方千米。
  大西洋表層海水溫度的分佈和變化同氣溫的分佈、變化相聯繫。赤道地區水溫最高,年均溫為25~27℃,並從赤道嚮高緯逐漸降低。水溫的年變幅以赤道海區最小,一般在1~3℃之間,北緯30°~50°和南緯30°~ 40°間增大到 5 ~8℃,而高緯度海區年變幅又有些變小,近北極海區約4℃ ,南極海區大約衹有1℃。但受大陸氣候或寒 、暖流 、鋒面等因素季節變動影響明顯的局部海區,表層水溫的年變幅可達10℃以上。從總體來看,大西洋南北兩端地形開敞,受北冰洋和南極水域的冷水和浮冰影響明顯,因而其表層水溫平均衹有16.9℃,低於太平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表層海水平均????度為35.9‰。在副熱帶海域因蒸發強盛,降水量少,????度高達37.3‰,尤其亞速爾群島西南的信風帶內 ,平均????度達到37.9‰ ,南緯10°~ 20°之間的巴西近岸海區年均值也達37.6‰。赤道海區因年降水量多於年蒸發量,????度降至35.0‰左右。大洋的表層洋流對????度分佈也有影響 ,例如灣流和北大西洋暖流把????度較高的海水輸嚮高緯度的大洋東側,而????度較低的北冰洋海水(低於34)輸嚮大洋西側,因而高緯度大西洋東側表層海水????度大於西側。南緯45°以南的西風漂流區,表層海水等????度綫幾乎與緯圈平行。
  由於兩側大陸均嚮其傾斜,接納地球上一大部分大河的河水,如聖羅倫斯(St. Lawrence)河、密西西比河、奧利諾科(Orinoco)河、亞馬遜河、拉布拉他河(Rio de La Plata)、剛果河、尼日河、羅亞爾(Loire)河、萊茵河、易北河以及地中海、波羅的海沿岸的大河均註入大西洋,因此大西洋(包括北極海)的流域面積廣達43,229,700平方公裏,幾為太平洋流域面積的4倍,正好相當於印度洋流域面積的4倍。
  洋流
  大西洋的洋流南北各成一個環流係統:北部環流為順時針方向運行,由北赤道暖流、安的列斯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加那利寒流組成,其中墨西哥灣暖流延長為北大西洋暖流,遠入北冰洋;南部環流為反時針方向運行,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風漂流和本格拉寒流組成。在兩大環流之間有赤道逆流,赤道逆流由西嚮東至幾內亞灣,稱為幾內亞暖流。
海洋資源
  大西洋中的海洋資源相當豐富 ,已勘探和利用的資源主要是礦産資源和水産資源。
  大西洋中的礦産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鐵、重砂礦和錳結核等。大西洋兩岸邊緣的海盆中構成兩個油氣帶,即東大西洋帶和西大西洋帶。西大西洋油氣帶主要包括:①委內瑞拉北部的馬拉開波湖海底油田和委內瑞拉和特立尼達島之間的帕裏亞灣油田。已探明儲量40.2億噸,天然氣8624億立方米 。近年來油田年開採量近1億噸 ;天然氣 50億立方米。②墨西哥灣海底油田,主要分佈在西南部的坎佩切灣和美國得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其中坎佩切灣石油探明儲量近50億噸(1978),美國所屬墨西哥灣大陸架區石油儲量為20億噸,天然氣儲量3600億立方米。東大西洋油氣帶包括:①北海大陸架油田,已探明儲量超過40億噸,天然氣為3萬億立方米( 1977 )。近年來石油年産量達 1 億多噸 ,天然氣年産量近1000億立方米。北海油田的開採極大地改善了北歐國傢的能源條件,然而北海海域秋、鼕季多風暴,且多陰雨,給海上鑽探、開採帶來艱巨性,並提高了採油成本。②幾內亞灣一帶以尼日利亞為主的海洋油區,其儲油量約26億噸。此外在大西洋西岸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的近海大陸架也相繼發現油氣資源,部分已投産。
  海底煤炭主要分佈在英國東北部蘇格蘭的近海和加拿大新斯科捨半島外側的大陸架 。英國的海底煤藏量不少於5.5億噸,每年採煤量達2000~2500萬噸。此外在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亞、意大利等國沿海海底也發現有煤的儲藏。在北美加拿大的紐芬蘭島東側有世界最大海底鐵礦。估計儲量超過20億噸,已開採。波羅的海、芬蘭灣也有海底鐵礦。大西洋還有重砂礦,美國、巴西、阿根廷、挪威、丹麥、西班牙、葡萄牙、塞內加爾等海岸外都有發現。大西洋深4000~5000米海底廣泛分佈着錳結核,總儲量約1萬億噸 ,主要分佈在北美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底部,其富集程度和品位均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生物資源豐富,最主要的是魚類,其捕獲量約占大西洋中海洋生物捕獲量的90%左右。大西洋的漁獲量曾居世界各大洋第一位,60年代以後低於太平洋,退居第二位 。但單位面積漁獲量達250千克/平方千米,居世界首位 。捕獲量最多的是東北諸海域,即北海、挪威海、冰島周圍,年漁獲量約占大西洋總漁獲量的 45% ,單位面積産量平均達830千克/平方千米,大陸架區域約1200 千克/平方千米 。其次是大西洋西北海域,漁獲量占總漁獲量的20%,單位面積平均漁獲量690千克/平方千米。其中紐芬蘭 、美國 、加拿大東側大陸架海域單位面積産量高達1500千克/平方千米,是世界大洋中單産最高的漁場。另外,加勒比海、比斯開灣、安哥拉、納米比亞沿海也是重要的捕漁區。大西洋靠近南極洲的海域是磷蝦和鯨的重要捕獲區。大西洋海域捕獲的主要魚類有鯡魚、北鱈魚、毛鱗魚、長尾鱈魚、比目魚、金槍魚、鮭魚、馬古鰈魚、海鱸魚等。這些魚主要分佈在大陸架和島嶼附近陸架區。開闊水域特別是熱帶海域尚有帆魚和飛魚 。西歐和北美沿岸區盛産牡蠣、貽貝、海扇、螯蝦和蟹類。當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國傢在積極發展人工養殖貽貝、沙噀等軟體動物。
  大西洋有5個水層構成的生物帶。自洋面至洋底為︰1.海濱底棲帶,最大深度在60公尺以內,包括各種近岸的動物和大部分海藻;2.光亮帶,最大深度在180公尺以內,屬陽光能照亮的部分,棲息在該帶的生物包括大量浮遊動植物,提供海洋中營養物質的90%;3.中深帶,深度在200∼900公尺,是抹香鯨和烏賊的生活帶;4.深洋帶,深度在900∼4,000公尺,為黑暗帶,是發光動物棲息帶;5.底棲帶,深度在4,000公尺以下,棲息著結構原始的動物。
  漁業
  加拿大新斯科捨布雷頓角外海捕竜蝦的情形
  海洋資源豐富,西北部和東北部的紐芬蘭和北海地區為主要漁場,盛産鯡、鱈、沙丁魚、鯖、毛鱗魚等,其它尚有牡蠣、貽貝、螯蝦、蟹類以及各種藻類等。海洋漁獲量約占世界的1/3-2/5左右。南極大陸附近産鯨、海豹和磷蝦,海獸捕獲量也很大。
  大西洋占有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漁場。高産區在南北美沿岸。紐芬蘭岸外地處灣流與拉布拉多洋流匯合處,是世界上最富的漁場。20世紀後半期的過度捕撈,使幾個傳統漁場造成魚荒,在北大西洋尤為嚴重。洋底藴藏極為豐富的錳核。在非洲西南部岸外海底有大量金剛石砂礦。北海和墨西哥灣海底藴藏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英國諸島岸外有少量的煤和錫。世界溴産量的70%産自大西洋海水。
  礦物
  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北海、幾內亞灣和地中海均藴藏有豐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
交通運輸
  大西洋在世界航運中處於極為重要的地位 ,它西通巴拿馬運河連太平洋,東穿直布羅陀海峽、經地中海、蘇伊士運河通嚮印度洋,北連北冰洋,南接南極海域,航路四通八達、十分便利。同時大西洋沿岸幾乎都是各大洲最發達的地區、經濟水平較高的資本主義國傢,貿易、經濟交往頻繁,是世界環球航運體係中的重要環節和樞紐。在全世界2000 多個港口中 ,大西洋沿岸占有3/5 ,其中不少是世界知名港口。每天在北大西洋航綫上的船衹平均有4000多艘 ,擁有世界2/3的貨物周轉量和3/5的貨物吞吐量,是世界航運最發達的大洋。有5條主要航綫 :① 歐洲與北美間的北大西洋航綫。②歐洲與亞洲、大洋洲間的遠東航綫。③歐洲與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間的中大西洋航綫。④歐洲與南美間的南大西洋航綫。⑤從歐洲沿非洲大西洋岸到開普敦的航綫 。其中北大西洋航綫最繁忙,世界商船的1/3以上航行在這條航綫上。海運的主要貨物是石油和石油製品,其次是鐵礦石、𠔌物、煤炭、鋁土及氧化鋁等。沿岸主要港口有:歐洲的格但斯剋、漢堡、鹿特丹、安特衛普、倫敦、利物浦、勒阿弗爾、馬賽、熱那亞、的裏雅斯特、康斯坦察、敖德薩等;非洲的亞歷山大、達爾貝達(卡薩布蘭卡)、蒙羅維亞、哈科特港、開普頓等;北美洲的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諾福剋、坦帕、新奧爾良、休斯敦等;南美洲的馬拉開波、圖巴蘭 、裏約熱內盧、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其中鹿特丹是世界最大海港,最高年吞吐量達3億噸 。20 世紀70年代北大西洋海底電纜總長達20萬千米,其中16條是連接西歐與北美間的海底電纜。大西洋的上空是聯繫西歐、北美、南美和非洲間的交通要道。
  航運
  大西洋航運發達,東、西分別經蘇伊士運河及巴拿馬運河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海輪全年均可通航,世界海港約有75%分佈在這一海區。主要有歐洲和北美的北大西洋航綫;歐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遠東航綫;歐洲與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之間的中大西洋航綫;歐洲與南美大西洋沿岸之間的南大西洋航綫;從西歐沿非洲大西洋岸到開普敦的航綫。大西洋海底電纜總長20多萬千米。從愛爾蘭的瓦倫西亞島和從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西北端開始通到加拿大紐芬蘭島的東南端,或一直通到加拿大新斯科捨半島北端的綫路是大西洋海底電纜的主要幹綫。
  大西洋的航運業極為發達。西部通過中美巴拿馬運河,直通太平洋;也可繞過南美南端合恩角,穿過德雷剋海峽或麥哲倫海峽,到達太平洋。東部穿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經過紅海,抄近路到達印度洋;也可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大西洋與北冰洋的聯繫,比其他大洋都方便,有多條航道相連通。大西洋有多條國際航綫,聯繫歐洲、美洲、非洲的沿岸國傢,貨運量居各大洋第一位。尤以北大西洋更為繁忙。聯繫大西洋與北海的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是世界海上交通最繁忙的地方。大西洋沿岸港口很多,主要有波士頓、紐約、巴爾的摩、新奧爾良、哈瓦那、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威尼斯等。
人文地理
  大西洋由來及在中國的影響
  大西洋:大西一詞,出自古希臘神話中大力士阿特拉斯的名字.傳說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個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倫敦地理學會統一定名為大西洋
  “大西洋”並非翻譯名,是地道的國産外洋地名呢!中國自明代起,在表述地理位置時,常習慣以雷州半島至加裏曼丹作為界綫,此綫以東為東洋,此綫以西為西洋。這就是我們常稱日本人為東洋人,稱歐洲人為西洋人的原因。明神宗時,利馬竇來華拜見中國皇帝,他用中國方式說,他是“小西洋(當時中國指印度洋的說法)”以西的“大西洋”人。可見那時我們已稱Atlantic Ocean為“大西洋”了,此名至今沒再做其他譯法。
  大西洋英文名稱叫ATLANTICOCEAN,古稱OCEAMUSATLANTICUS,得名於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神阿特拉斯的名字。阿特拉斯神能知道任何一個海洋的深度,並支撐石柱使天和地分開。傳說大西洋是他居住的地方。最初希臘人以阿拉斯神命名非洲西北部的山地,隨後擴大到直布羅陀以外的海洋。此名稱在1650年為荷蘭地理學家伯思哈德·瓦寺尼(1622-1650年)所引用。
  “大西洋”這一中文名稱最早見於明代記載。在明代,習慣上東西洋分界,大體以雷州半島至加裏曼丹島一綫為界,其西叫“西洋”,其東為“東洋”,故我國習慣上稱歐洲人為“西洋人”,而把日本人稱“東洋人”。隨着明末歐洲地理知識的增多,於是改稱印度洋為“小西洋”,而把歐洲以西的海域稱為“大西洋”。西方地理學和地圖傳入以後,對ATLANTICOCEAN一詞,翻譯傢頗感難以譯成貼切的漢語,便按習慣譯成“大西洋”,並一直沿用至今。
  發生在大西洋的戰爭
  諾曼底登陸、日德蘭大海戰、敦刻爾剋撤退
  其他
  大西洋海底大部分的海嶺都隱沒在海底3000米以下,衹有少數山脊突出洋面形成島嶼。大部分的島嶼集中在加勒比海的西北部。當年哥倫布錯把北美洲當成了印度,因此給他們取了一個十分不恰當的名字“西印度群島”。傳說中大西洋底是古代的亞特蘭蒂斯文明。
  大西洋奇特的“S”型海岸綫還觸發了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的靈感,使他大膽的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說。
  在北大西洋,也有一個順時針環流,由北赤道流、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那利寒流組成。其中,墨西哥灣暖流是世界最大的暖流,它的流量相當於全世界河流量總和的120倍,像一條巨大的暖氣管,供應巨量的熱,使西北歐的氣候溫暖如春。南大西洋的環流是逆時針方向,由南赤道流、巴西暖流、西風飄流和本格拉寒流組成。大西洋的潮汐,大多屬於半日潮。在開闊洋面上,潮差不明顯;在近岸或狹窄的海灣,潮差很大。英國南岸的布裏斯托爾灣潮差高達11米多,北美的芬地灣潮差高達21米。南美的亞馬孫河口的涌潮,比我國錢塘江大潮還要壯觀。
百科辭典
  Daxi Yang
  大西洋
  Atlantic Ocean
    世界第二大洋。位於歐洲、非洲與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間,南接南極洲,並通過其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同亞洲濱臨。東、西部分別經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面積9165.5萬平方公裏,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5.4%,相當於太平洋的一半弱。平均深度3597米,最深處在波多黎各海溝,達9218米。海水總容積32970萬立方公裏。
    西南部以通過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經67°綫同太平洋為界;東南以通過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綫同印度洋為界。北部以西起哈得孫灣東口,經戴維斯海峽、丹麥海峽、冰島-法羅海檻、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設得蘭群島的馬剋爾-弗拉格島,到挪威西南沿海的斯塔德角一綫,一般作為大西洋的北界。大西洋的輪廓略呈“S”狀。南北長約16000公裏,東西寬2400~6000公裏。南半部海岸綫較平直,邊緣海、內海及海灣較少,較重要的衹有南極大陸與南極半島間的威德爾海。北部海岸綫較麯折,並有衆多的島嶼和半島的穿插分割,形成了一係列邊緣海、內海和海灣。其中較重要的有地中海、黑海、波羅的海、北海、比斯開灣、幾內亞灣、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聖勞倫斯灣等。著名的海峽有溝通北海與大西洋的英吉利海峽(拉芒什海峽)、多佛爾海峽(加來海峽),溝通黑海、地中海與大西洋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直布羅陀海峽,溝通波羅的海與北海的卡特加特海峽、厄勒海峽和大、小貝爾特海峽,以及溝通墨西哥灣與大西洋的佛羅裏達海峽等。
    大西洋中的島嶼總面積約107萬平方公裏,大體可分兩類:一類是大陸島,如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紐芬蘭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加那利群島及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剋蘭群島)等;另一類是火山島,在大西洋中部呈串珠狀分佈,如亞速爾群島等。
    海底地形 在大西洋中部,有一條縱貫南北的大西洋海嶺(或稱大西洋中脊),它是世界大洋中脊的一部分。海嶺北起冰島附近(其中北緯52°至冰島間稱作雷剋雅內斯海嶺),南迄南緯55°附近的布韋島,呈“S”形分佈,總長約17000公裏。由一係列彼此相距12~32公裏的平行的嶺脊組成,寬度為375~555公裏至2200~2400公裏,總面積達2228萬平方公裏,約占大西洋總面積的1/4。海嶺一般高出周圍洋底2000~4000米,嶺脊高度從中軸嚮兩側逐級降低。山脊距洋面2000~3300米,個別山脊露出洋面形成島嶼,如冰島、亞速爾群島、聖佩德羅-聖保羅礁、阿森鬆島、聖赫勒拿島、特裏斯坦-達庫尼亞群島等。島上多火山及地震。在赤道附近的羅曼什斷裂帶(南緯0°13′,西徑18°26′,最大深度7856米)的巨大斷錯(東西錯開達1000多公裏),將大西洋海嶺分為南、北兩部分。
    大西洋海嶺的軸部,有一條縱嚮的中央斷裂𠔌地。𠔌底一般深約3250~4000米,寬約10公裏,其𠔌坡又急劇上升到1640~2200米的深度間,𠔌坡寬度20~40公裏。在整個大西洋海嶺沿綫,還有許多與中央斷裂𠔌帶近於垂直的橫嚮斷裂帶,其深度大多達5000米,在地貌上表現為深切的綫狀槽溝。根據近30年來的海底探測研究,發現在中央斷裂𠔌帶,有衆多的淺源地震發生,並測得有很高的熱流值等等。這表明,這裏地殼在不大的深度內頻繁地發生着構造運動,以及高溫的地幔物質在中央斷裂𠔌帶上涌出露。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認為,中央斷裂𠔌帶是由於兩側洋底的擴張漂移,使它受到張力而斷裂下沉的狹窄地帶。
    在大西洋海嶺的東西兩側分佈着兩列海盆、東列有西歐羅巴海盆、伊比利亞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幾內亞海盆、安哥拉海盆和開普海盆;西列有北亞美利加海盆、巴
英文解釋
  1. n.:  the Atlantic Ocean,  Big Ditch,  Big P-[Puddle],  Atlantic
法文解釋
  1. n.  océan Atlantique
相關詞
地理地中海海峽百科辭典航運通道科學探索自然現象世界未解之謎
水域麥哲倫百科大全歐洲海洋海域阿根廷
群島爭議地區島嶼葡萄牙世界地理北美洲自然災害熱帶氣旋
颶風旅遊歷史港口城市國外更多結果...
包含詞
大西洋省大西洋區北大西洋
大西洋城大西洋縣大西洋鱘
大西洋期古大西洋大西洋院
大西洋鮭大西洋鯡大西洋國
大西洋鮋大西洋洗大西洋海
大西洋大大西洋甜大西洋的
南大西洋大西洋鰈大西洋魟
大西洋鱈尤指大西洋飛越大西洋
大西洋學院大西洋幼鯡大西洋刺鯊
大西洋銀行大西洋新城大西洋蠵龜
大西洋艦艏大西洋旗魚亞大西洋期
大西洋海盜大西洋玉蠃大西洋蚶蜊
大西洋棗蠃大西洋油鯡大西洋革命
大西洋海嶺大西洋之戰大西洋壁壘
大西洋海戰大西洋海檻大西洋庸鰈
大西洋飛魚大西洋狼魚大西洋舟蠃
大西洋神仙大西洋帶魚大西洋盲鰻
大西洋鮭魚大西洋憲章大西洋中脊
大西洋黃魚威震大西洋血拼大西洋
大西洋鯖鯊魂歸大西洋大西洋成分
大西洋月刊大西洋聯邦大西洋唱片
大西洋隧道大西洋主義大西洋艦首
大西洋島嶼橫渡大西洋大西洋堡壘
大西洋萜酮鯖大西洋鯖大西洋鯨鯷
大西洋狼鯷大西洋犁鰺大西洋笠䲁
大西洋蘆鯛大西洋艦隊大西洋賽區
橫越大西洋大西洋洗浴大西洋海鮮
大西洋糙鮋大西洋花柏大西洋牙鮃
大西洋星鰧大西洋銀鮫大西洋月鰺
大西洋擬鱸大西洋新鯥大西洋小鱈
大西洋吞鰩大西洋犀鱈大西洋社區
大西洋鼠海豚大西洋黑香蠃橫渡大西洋的
大西洋那邊的大西洋彼岸的橫跨大西洋的
橫越大西洋的北大西洋鱈魚大西洋洋中脊
大西洋城機場大西洋𠔌米蠃大西洋式期權
大西洋藍槍魚北大西洋暖流大西洋扭法蠃
大西洋駝海豚大西洋神仙魚大西洋反潛機
大西洋爭奪戰北大西洋航綫北大西洋海嶺
大西洋雙星藻北大西洋條約南大西洋海嶺
北大西洋濤動大西洋型海岸新大西洋主義
大西洋大海鰱北大西洋公約南大西洋異常
北大西洋高壓大西洋豚鼻花北大西洋雅鱈
大西洋八角魚大西洋白姑魚大西洋側帶鯡
大西洋粗尾鱈大西洋彈塗魚大西洋縫舟藻
大西洋角毛藻北大西洋勇士大西洋航海圖
大西洋甜點店瓦波若大西洋大西洋鋼公司
大西洋杜父魚大西洋短體鰻大西洋紅諧魚
大西洋紅鑽魚大西洋黃魴鮄大西洋黃蓋鰈
大西洋黃鱗魨大西洋火體蟲大西洋棘白鯧
大西洋黑綿䲁大西洋𠔌口魚大西洋光尾鯊
大西洋角箱魨大西洋海景城大西洋城社區
大西洋魣蜥魚大西洋銀光魚大西洋燕鰩魚
大西洋星衫魚大西洋胸棘鯛大西洋玉筋魚
大西洋淵鼬䲁大西洋語言學大西洋地質學
大西洋型岸綫大西洋脂眼鯡大西洋直浮螢
擬大西洋銀鮫蘇氏大西洋鯡西大西洋笛鯛
北大西洋波濤大西洋炬燈魚大西洋裸頰鯛
大西洋裸蜥魚大西洋膜首鱈大西洋奈氏鱈
大西洋南氏魚大西洋鋸尾鯊大西洋康吉鰻
大西洋孔鼬䲁大西洋狼綿䲁大西洋犁頭鰩
大西洋隆胎䲁大西洋擬油鰻大西洋塔氏魚
大西洋仙海魴大西洋小公魚大西洋斜齒鯊
大西洋水珍魚大西洋牛鼻鱝大西洋奇棘魚
大西洋前唇鰻大西洋青鱗魚大西洋軟首鱈
大西洋深海鮭大西洋獅子魚大西洋雙褶魟
大西洋星杉魚大西洋盧瓦爾省南大西洋自治區
北大西洋自治區大西洋的這一邊
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大西洋